【导语】“zdzxx200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第四课时位置(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第四课时位置(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 第1篇:第四课时位置(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2篇:一、位置第一课时上和下(新授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3篇:第二课时前和后(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4篇:第三课时左、右(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5篇:第五课时用数学(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6篇:第三课时十几减几(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7篇:第四课时: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8篇:第三课时立体图形的拼组(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9篇:四、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100以内数的认识(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10篇:第三课时买东西(新授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11篇:第四课时十几减几的练习课(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12篇:三、图形的拼组第一、二课时平面图形的转换(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13篇:第二课时人民币的换算(新授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14篇:五、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新授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15篇:第六课时摆一摆想一想(新授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16篇:第二课时读数、写数(新授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17篇: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九(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篇1:第四课时位置(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
教学目的: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初步感知位置。
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子上。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位置
指名学生在全班说说自己的位置。(多说一些)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
第2组第1个拍拍手!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让学生分组游戏)
2、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
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4)、挂图出示第8页的第5题图
A、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B、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
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做大胆取喜欢的游戏,“听反话”
要求:A、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
B、一个同学说,全班做
C、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
四、总结:
篇2:一、位置第一课时上和下(新授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
教学目的: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关键: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及与同学合作交流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实践活动
教 具: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
教学课时:7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
教学目的: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出示书第1页的图,描述:一座大桥横跨江面,汽车、轮船在桥的上下来来往往,繁忙极了。
2、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指名回答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问:说“汽车在上面”对吗?“汽车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汽车的位置呢?
指名说一说后,再让在小组内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汽车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指导学生填书第1页的空。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出示教材的第9页第7题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让学生自由的说,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五、总结:
篇3:第二课时前和后(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
教学目的: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用:“( )同学在( )同学前面,在( )同学后面,”“( )同学在最前面”,“( )同学在最后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出示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说一说:“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李林后面是谁。张宁前面是谁”等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引导学生看图后独立填空,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
生:前
师:背对的方向则是--
生:后
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一、总结:
五、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后顺序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你前面和后面的分别是谁。
篇4:第三课时左、右(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
教学目的: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二、揭示课题,学习新课。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1、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摆一摆
同桌合作,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4、想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五、总结:
篇5:第五课时用数学(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0页
教学目的: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引入: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一、说一说。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如:第1小题:8+6 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
4、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
问:(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再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
1、完成第21页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
(2)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
(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第2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
篇6:第三课时十几减几(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2
教学目的: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
小黑板出示口算:
8+5 7+8 7+6 6+8 5+7
5+9 13-9 16-9 18-9 15-9
17-9 14-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多媒体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发出声音,同时在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稍停一会儿,多媒体再次发出声音,同时右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就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7、教师导向性的小结,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的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可把“做一帮”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老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五、小结:
篇7:第四课时: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第四周 星期三 第一节 2003--.03--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的练习二1~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位数两位加整数十或一位数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
1.练习二1
学生独立口算第1题,在学生口算后,选择几组对比。
如: 34+3 2+25 20+25
34+30 2+52 20+52 先说一说上、下两组题有什么不同,分别怎样计算?
2.练习二2
先出示第一组的两道题,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然后分别计算这六道题。计算时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做完后要求他们检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集体订正,做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3.“先估一估,再计算”
(1)估一估的第一组题: 65+30
56+3 老师结合题目说说题意.
如:65+30得九十几”,估计不需要算出得数,只要估计几十多就可以了。学生自己口头估一估剩下几题的得数是几十多,老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集体交流估算结果。
(2)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并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
(3)老师小结:估算对计算的帮助很大,有益于提计算的正确率,同学们在平时的计算中可以运用估算来检查计算结果。
4.练习二4。不计算,比大小。 .
(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不要采用计算的方法比大小。
(2) 集体交流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对思维开拓想出多种思考方法的学生给予表扬。
5.练习二5。
(1)出示第5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本
《数学故事》?”再指名说怎样求?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试》练习二。
四.教学后记:学生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学生的交流水平有所提高.
篇8:第三课时立体图形的拼组(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
教学目的:1.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从多角度去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些积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挑出你最喜欢的一样,告诉小组同学他是什么形状的?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长方体、正方体分别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
师:大家说的不错,这节课我们就来用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比一比,看谁摆的好,拼的棒。(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拼组。)
二、感知特征。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积木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长方体的正面是什么形?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什么形?上面呢?
现在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起一块积木,其他同学说一说你所看到的那一面是什么形?
三、图形拼组。
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现在我们一起去超市看一看好吗?(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大型的购物商场,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柜台上摆放了那些东西?(牙膏、香皂等)它们摆放的整齐吗?(整齐)再仔细观察牙膏摆成了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它是由多少筒牙膏组成的?
师:投放整齐的货物除了能给顾客一种舒心、美的感觉,而且还利于顾客购物,售货员每天清点货物。你们愿意像这样来摆一摆吗?那我们就赶快动手吧。
1、正方体的拼组
师:请每人拿出两块正方体的积木。拼一拼,看你能拼成什么图形?拼成后的图形又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
生1:我横着拼,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张小床。
生2:我竖着拼,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柜子。
师: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呀。不管横着拼还是竖着拼,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
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2个、3个、4个……正方体来拼一拼,看看可以拼成哪些不同形状的图形?
小组汇报:2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
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拐角;
4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台阶,也可以拼成一朵梅花;
8个小正方体还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
2、长方体的拼组。
师:刚才我们用正方体拼成了许多不同形状的图形,你们想用长方体来试试吗?请同学们用2个、3个、4个……长方体来拼组,看看可以拼成哪些不同形状的图形?
全班交流:2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长方体;
2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细长的长方体;
3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台阶。
4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
3、长方体、正方体的拼组。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长方体、正方体拼组了一些图形,大家拼的不错。想的也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一起,看看又能拼成那些图形呢?试试看。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你们小组拼摆的结果。
3个长方体和2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2个长方体和4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1个长方体和6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1个长方体和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长方体。
……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了很多不同形状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而成的,例如刚才我们看到的商场里牙膏和香皂的摆放等等。想一想,你能举出几个生活实例吗?
如果还有更多的例子,请同学们课下后再告诉给大家好吗?
四、做一做。
师: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它们都有一个平平的面。现在请同学们任意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借助胶水,你能做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吗?试试看。(全班展示做的圆筒)
五、数一数。
老师也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了一些图形,请大家来看一下(出示课件)。你能数出来每个图形都用了几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吗?(学生回答后订正。)
六、指导看书。
做练习六第2题和第4题。
七、总结:
第四--六课时 单元检测与讲评
单元小结:
篇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100以内数的认识(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45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数位的意义。
教学关键: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利用拨、摆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直观地学习知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观察法
教 具:计数器、数字卡片、小棒、数位顺序表、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
教学课时:9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3页。
教学目的:1.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学会数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展示100颗星星)。估计一下,大约有几颗?为什么?
提示有100颗星星。
师:如果把这100颗星星送给全班同学作礼物,每人一颗够不够?为什么?
[注意创设让学生估数、数数,建立数感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件显示百羊图。
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只羊?为什么?
3.揭示课题。
二、新课。
1.教学数数方法。
a.师:同学们估计数量挺准的,老师还准备了一样东西要你们估计数量。这是一种种子(展示),农民伯伯精心挑选,将在春天用来播种的,每组的桌面上有一篮种子,现在请你们用手抓一把,估计一下你们每人手里这一把种子大约有多少粒?把你估计的数悄悄告诉同桌。
b.将种子轻轻放下,数一数有多少粒?
c.学生汇报。
师:怎样数的?(一个一个地数。)
2.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
a.师: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几种东西(学具,数量都在100以上),与请小朋友数一数,每人选你喜欢的一种,正好数出100,还要想办法,怎样摆放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00。
b.学生操作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
c.学生汇报。
师:怎样数出100的?(一个一个地数,10个放一堆。)
你数出的100里有几个十?
d.师:请观察一下,十根扎一捆,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黑板贴出十根十根扎好的100根小棒。)
你怎么看出来的(有10个十,10个十是100。)
(板书:10个十是100。)
e.小结:10个十是100。
f.练习。
做教材第36页的第2题。
学生独立数数。
师:你是怎样数的?(鼓励学生找出多种数法。)
3.数一数,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a.集体操作,一边摆小棒一边数数。(请一个学生上台演示。)
师:39根小棒,再添一根就是多少根?(40)又得到一个十,下一个数就是40了,接着数41,42。
要想清楚地看出有42根小棒,可以怎样做?(引导学生十根小棒放一堆或扎起。)
师:39,40,数到这儿又增加了一个十,要特别注意,那么49的后一个数是几?59呢?79呢?99呢?
师:对了,99接着数就到100了,就有10个十了。
b.练习。
一个学生任意说一个100以内的数,集体边拍手边接着往下数。
练习3次,其中一次接着数到100。
三、巩固与发展。
1.数数接龙比赛。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分组以接力赛的方式每个人数一个数,数到教师说停时,数得最多的小组获胜。
2.猜数游戏。
两个人说定一个100以内的数,其他人猜这是一个什么数。猜的过程中,要不断提示同学所猜数与说定的数比较是大了,小了,还是接近了……
先师生进行游戏,然后小组自己组织开展游戏。
四、两位数的组成。
1.出示35根小棒图(10根一捆的3捆和1根1根的5根),然后提问:图上有多少根小棒?35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十三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点名学生回答后用电脑验证。
3.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任意说出两位数,另一个人说说它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然后互换。
4.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之后请学生汇报汇报。
五、小结:
六、说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有100以内的数?
学生举例:公共汽车站牌、人民币、电梯按键……
七、布置课外任务。
师: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多极了,咱们在课堂上可没法说完,课后请你们找一找,或者数一数,家里哪儿有100以内的数。
篇10:第三课时买东西(新授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52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购买不同物品的情景中,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的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及商店里物品的价格,并进行了换人民的游戏,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有关人民币的一些简单计算。
二、模拟购物情景,学习新课。
1、学习人民币的加法计算。
(1)、出示3种气球(圆形、葫芦形、心形),介绍形状及价格。
师提出要求,学生解决:我想买2个,你们说老师可以买哪2个?
(2)、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可能买哪2个气球,有几种买法?
反馈讨论结果:A、圆形、心形 B、2个圆形 C、圆形、葫芦形
D、2个葫芦形 E、葫芦形、心形 F、2个心形
(3)、进行人民币的简单加法计算。
让学生选其中一种买法计算总价,四人一小组比一比,谁算得快。集体订正。
(4)、比较哪种买法用钱多,哪种买法用钱少。
2、完成第51页“做一做”。
3、学习人民币的减法计算。
(1)、展示商品:乒乓球拍 足球 皮球 小飞机 机器人 小熊
8元 15元 6元 40元 45元 20元
(2)、学生用手中的模拟纸币购物。
师:10元钱去买一个气球,应找回多少钱?
如果手中有20元钱,要买一架在飞机还差多少钱?买一个机器人比飞机要贵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完成第52页:“做一做”。
三、购物游戏。
1、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带的玩具,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标上不同的价格进行购物活动。
1、反馈活动情况。
四、总结:
第四--六课时 单元检测与评讲
单元小结:
篇11:第四课时十几减几的练习课(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第16页的第3题――第17页的第7题
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数感。
3、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听算
12-7 12-4 12-3 14-8 16-9
8+9 13-6 14-5 11-2 15-7
17-8 15-9
(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1-2 15-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2、说得数,再写算式
书中第16页的第3题:
要求:每一个四人小组先在组里互相说出算式、得数,最后写出算式。(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游戏提高练习。
1、找座位
(1)给每个学生一个算式卡片,同时出示5把贴有3、4、6、7、9卡片的椅子,让学生把卡片放到相的椅子上去,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放得又对又快。
(2)还有没有送出去的卡片吗?
那你们想不想也他们找个家呢?请你们想个办法给它找个家。(学生活动)
2、找朋友
(书中第17页的第8题)
活动要求:教师先将书中的题目出示在黑板上,然后请8个小朋友分两组比赛,看哪一个组的小朋友找的又对又快。 (集体订正,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
三、全课小结:
四、完成作业:第17页第7题
篇12:三、图形的拼组第一、二课时平面图形的转换(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30页
教学目的: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拼、摆、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教学关键:通过实际的拼、摆、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去体会、感知。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教 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若干,小正方体若干,投影仪、投影片,剪刀等。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的:1.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到图形王国去游玩,但得先说一说图形王国里面有哪些图形是你学过的?
(学生回答,计算机演示,引出四种平面图形。)
师:这些图形,已经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了,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它们进行转换。
板书课题:图形的转换。
二、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1、计算机上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
A、师:你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几条边呀?(四条。)
计算机演示:四条边分别闪烁,变色。
师:好!请大家先拿出长方形的纸,我们一道来摸摸长方形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再拿出正方形的纸,摸摸它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
B、接着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呢?
师:你们谁知道?(指几名学生口答。)
师:他们说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分组来动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2、合作交流。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师:大家看一看,红盆中都有哪些东西?(毛线、直尺、笔。)待会儿,你们在找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的时候就可以用它。当然了,如果你有别的方法,不用这些东西也可以。
(学生操作、探究、交流,教师指导。)
(反馈结果。)师:谁愿意把你找的结果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就说什么。
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
师:刚才,大家用很多方法知道了长方形的长边和长边一样长,短边和短边一样长。也就是说长方形对边相等。
板书: 对边相等
师:还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板书: 四条边相等
三、探究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1、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师:你能将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拿出长方形纸试试看。把你的方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
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多让几名学生说。(学生边做边讲。)
2、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
(出示一张正方形纸。)师:怎么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呢?谁来试试看?(指名边做边讲。)
3、圆转换成正方形。
(出示圆和正方形。)师:圆和正方形是一对好朋友,你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圆变成正方形吗?好,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方法。看明白了,就可以动手来折一折、剪一剪。(学生操作。)
4、不规则图形转换成规则图形。
师:蓝色学具盆里,还有很多不规则图形,拿出来看一看,能不能将它们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操作,反馈。)
四、做风车活动。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太棒了!老师要送你们一件礼物。(出示风车)
师:风车可真美呀!你们想不想自己做风车呀?
教师(或请会做的同学)边讲边演示风车制作过程,其他同学跟着做。
学生做风车,教师指导。展示学生作品,吹一吹,引导观察:风车转起来像什么?
五、小结:
篇13:第二课时人民币的换算(新授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
教学目的: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3.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4.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3、1元=( )角 1角=( )分
一张2角可以换( )个1角……
二、创设情景,过渡进入新课。
(出示课件)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干吗去啊?”
明明:“我去买把尺子,我拿了12个一角。”
聪聪:“拿那么多,要是丢一个,怎么办啊?”
明明:“那怎么办?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吗?”
1.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生讨论:
生A:可以换两张5角,一张两角。
生B:还是多。可以用10个一角换1张1元,2个1角换1张2角。
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2.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出示课件)
3元8角=( )角
26角=( )元( )角……
师:你是怎么想的?
3.换钱游戏:小组四人利用学具互换。
4.师:现在,明明拿着换好的钱走进了“大张量贩”。
(课件出示)尺子:1.20元
明明:这1.20元是多少呢?
师:明明又遇到什么困难了?谁来帮帮他?
学生讨论:
生:1.20元就是1元2角
师:对了,我们看1.20元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右边的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师:看其它文具的价格,把对应的用线连起来。
(课件出示)
本子 0.50元 8角
墨水 3.00元 1元2角
书包 35.90元 9角
尺子 1.20元 5角
橡皮 0.90元 3元
铅笔 0.80元 35元9角
三、实践活动。
每组选四名售货员来卖课前准备的物品,学生自由下位买,要求互相谦让,不争抢,做文明的售货员和顾客。师到各组巡视、指导。
四、小结:
篇14:五、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新授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55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关键:在为学生创设情景的基础上,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去实践、操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操作法
教 具:投影仪、投影片、模拟钱币、多媒体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9页。
教学目的:1.将对人民币的识别作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地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的十进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列举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师:同学们,你们买过东西吗?
师:买东西要用什么付款呀?
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师: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识别人民币
1.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全套人民币。
师:瞧,我们国家的人民币有这么多呢!有些是纸做的,叫纸币(课件突出显示纸币),有的是金属做的叫硬币(课件突出显示硬币)。
2.特征辨认。
师:这些人民币你们都认识吗?
师:(拿出装着真币的篮子)那好,老师来考考你们,(举起一张1元的纸币)这些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上面写着数字“1”(回答不确切。结合其他特征说明。)
师:可能是1角、1分啊。(启发补充,还要看单位。)
师:对,有“壹圆”的字样。(每说出一个就把方法归结出来。)
……
师:辨别(认识)人民币,咱们可以看字样、颜色、图案。
师:这一张呢?(举起新版50元币。)
生:有毛主席的就有50元。(教师注意纠正。)
师:(举起新版100元)这一张也有毛主席啊,也是50元吗?
生:不是,是100元,因为它是红色的,最大,写着“壹佰”……
师:对了,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认识人民币可从图案、字样、颜色、数、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那么,关键是看什么呢?(用手指着,结合例币小结每一种方法。)
3.认识其他的人民币。
a.小组认识活动。
师:真是聪明的小朋友,我要请小组长考考大家。首先请组长把信封里的人民币全倒出来,考考你的小伙伴:“你们知道是多少钱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答对了就放回信封里面,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最先把所有的人民币都认完。
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开始活动,教师下组倾听,调控活动方法,赞扬鼓励。
b.抢答方式小组汇报。
抢答反馈小组活动的学习效果。
师:看,有一只不服气的跳跳熊要考考你们了。跳跳熊跳到哪张人民币旁边,就请你快快说出它的面值是多少,看谁答的又对又快!
课件演示跳跳熊,学生抢答。
三、人民币的兑换。
1、元、角进率。
师:人民币就像一家人,它们有不同的面值。而且,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之间还有一些有趣的关系。
师:(举起1元纸币)看,这是──
师:你能拿出和我一样多的人民币吗?
生1:一个1元的硬币。
师:对,1元有纸币,还有硬币。
生2:两张5角的(纸币硬币)。
师:(疑惑地)为什么两张5角和1元一样多呢?
生:因为两张5角合起来就是10角,10角就等于1元。
师:可见,1元就等于10角。
(板书“1元=10角”)
2、角、分进率。
师:“同学们学的很好,小明也认识这些人民币。妈妈想考验一下小明,于是让小明拿一些一分一分硬币去买一块橡皮。小明来到商店一看,橡皮上只写着‘1角’,他为难了。谁能帮帮他?”
生:“拿10个1分就可以买一块橡皮。”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角是10分,10分就是1角。”
师:板书 1角=10分
练习:
3角等于几分 5元等于几角
10角等于几元 80分等于几角
3.大额人民币的换算。
师:“小明和妈妈买完东西乘车回家,车票1元,可是妈妈的钱包里只有这些钱(出示大额人民币)。没有1元,怎么办?
生:“可以换成1元1元的。”
师:“谁可以帮小明换一下?”生用学具人民币边摆边说。
电脑出示:一张5元可以换______张1元。
一张10元可以换______张1元。
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
电脑出示:一张20元可以换______张10元。
一张50元可以换______张10元。
一张100元可以换______张10元。
师:“如果要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换几张?”
四、应用实践
1.小组购物活动。
师:同学们个个都很能干,知道人民币的好多知识,也特别聪明。下面我们开一个小小商店玩一玩好吗?
师:开商店都需要什么呢?
课件演示所有物品及标价(教师简介)。
师:这些商品谁来卖呢?我们需要售货员,请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当售货员。选出的售货员站起来。
售货员们要注意,听清楚你的顾客买什么东西,他付的钱够不够。
师:其他同学当顾客,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不过要注意一个一个地去买,还有,你们每人只有1元钱。
师:请小组长打开信封,发给每个顾客一元钱,再把剩下的零钱给售货员。
学生活动,教师行间观察、倾听、指导。
2.汇报。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的1元钱买了什么?
师:一元钱可以买这么多东西,我们可不能小看这1元钱!所以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
五、小结:
篇15:第六课时摆一摆想一想(新授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
教学目的:1.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座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数位顺序。
师:首先,老师提一个问题,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师: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
2.用计数器拨数。
师:现在老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看仔细,十位和个位都拨上2个珠子,这个数是多少?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数位上的2分别代表什么?(学生回答。)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你的计数器,我说数你拨珠,注意要边拨边说出是怎样拨的。(拨4、13、22)
生:4,个位拨4。13,十位拨1,个位拨3。22,十位拨2,个位拨2。
师:刚才小朋友们在拨这几个数时,你有什么发现?
(这几个数,每个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都是4;每个数与前面相邻的数相比,都是个位少一,十位多一,相差都是9。)
师:你们说的真好!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真高兴,大家给他鼓鼓掌。下面请你们把计数器放在桌角,把数位表和准备的圆片拿出来,我们来搞一个有趣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就叫“摆一摆,想一想”(出示课题)。在这个活动中大家要善于动脑筋,找规律,使我们的活动进行的又快又好。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师:瞧!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聪聪和明明。)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呀,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出示问题。)看,聪聪给我们提问题了:“你们能用2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
1.用2个圆片摆数。
师:大家能不能呀?提醒一点,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在数位表上只能摆一位数和两位数,不摆三位数,大家开始,用2个圆片看能摆哪几个数?
师:摆好的同学,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摆的?要说清楚,你把圆片放在哪一个数位上,这个数是多少?
生1:我把2个圆片都放在个位上,就是2。
生2:我把2个圆片都放在十位上,个位上没有,就是20。
生3:我把1个圆片放在十位上,1个放在个位上,就是11。
板书:2个圆片。2,11,20。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2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是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是20呢?
生4:因为摆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所以是2,而摆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所以是20。
师:你讲的真好!很有道理!大家给他鼓鼓掌。接下来,我告诉大家,看!咱们另一个好朋友小精灵也来凑热闹了,他是谁呀?(明明)对,小精灵明明他也要给大家提问题(出示问题)。(1)你能用3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大家能回答他吗?(2)用3个圆片摆数,请动手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板书:3个圆片,3,12,21,30。
师:从刚才摆的这两组数中,你发现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回答的真好(鼓掌),你真聪明。
2.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
师:看,这两个小家伙又给大家提出了更难的问题“用4个圆片,5个圆片……分别表示哪些不同的数”。
好!大家真勇敢!你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让老师佩服。
3.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师:下面,咱们分四个小组合作,共同研究讨论几个圆片都能摆出哪几个数。每一小组老师发一个汇总表,分工合作,3个同学在数位表上摆圆片,小组长在汇总表上作记录,表的左边是圆片的个数,右边是摆出来的数。
师:注意:作记录的同学要综合你们小组这三个同学摆的数。不要有重复的数。比比看,哪一组摆的又快,写的又好,写字的同学字要大一些,写工整,活动开始。(教师巡视,对活动能力差的小组进行指导。)
师:大家在摆的时候呀,要善于动脑筋,善于发现规律,这样摆起来既快,又不容易遗漏。
4.学生汇报。
师:4个圆片能摆出哪几个数,哪一组给大家汇报?
生:我们用4个圆片摆出了5个数(板书:4个圆片,4,13,22,31,40)。
师:介绍介绍经验,你们怎么摆的这么快。(表扬这一组。)
师:5个圆片能摆出哪几个数?(板书:5个圆片,5,14,23,32,41,50)哪一组要补充?
5.勇于想象,探索规律。
师:从刚才小朋友们用圆片摆数的过程,你发现有没有规律?下面我们不摆圆片,能不能在脑子里想摆圆片的方法,直接写出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都能表示哪些数?好,四个人合作,看哪一组填写的又快又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略)。
总之,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并形成交流。
师:是不是所有的小组都摆完了,四人小组长请到前面来,把你们组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大家互相评一评好吗?
三、寻找规律,归纳整理。
师:大家都摆完了吗?一齐看黑板,从以上我们所摆的圆片个数和写出来的数来看,同学们观察到有什么规律了吗?谁能说一说。
四、小结:
第七--九课时 单元检测与评讲
单元小结:
篇16:第二课时读数、写数(新授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5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两位数的写法和读法,加深对数位的理解,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知道数位的排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老师买来24枝铅笔奖给学习爱动脑的同学,谁能帮老师拿出24枝笔出来?(指名到讲台上拿,其余的在桌上用小棒摆。)
2、谁能说一说2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指名回答。)
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谁学得好,就把铅笔奖给谁。
二、新课 。
1、教学例4。
1)、想一想:24根小棒中的2捆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
2)、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
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
对着计数器在数位顺序表的相应位置上写出24,然后齐读:二十四。
问:2在哪个数位上?4在哪个数位上?
3)、教师摆出42根小棒,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42,然后写出并读出42。
引导学生比较24与42中“4”、“2”的意义。(24中的“2”表示2个十,“4”表示4个一,42中的“2”表示2个一,“4”表示4个十。)
2、教学例5。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34页例5中上面一组数,在读一读。
展示学生做的,集体订正,然后问:6在哪个数位上?它表示什么?7呢?
2)、完成例5下面一组数。
指着第一个计数器,问: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怎么写?
强调: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要用0占位。
3、教学例6。
1)、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
A、在个位上一个一个的拨,拨了9颗珠子后,问:再拨一颗是几颗?10个一是多少?怎样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
B、在十位上一个一个的拨,拨了9颗珠子后,问:这9颗珠子表示多少?再拨一颗表示几个十?10个十怎样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怎样读写?
2)、在书上写出100,轻声读一读。
3)、师板书100的写法。
4)、学生对照数位表,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各是什么数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
5)、练习:在计数器上拨一些数让学生自己读写。
6)、问:读数和写数是从哪边开始的?
通过刚才的读写练习让学生认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巩固练习:第35页做一做。
1、第一题。同桌两人互相练习读数。
用准备好的数字卡片0--9共10张,在数位顺序表上自由摆数、读数,并说说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
2、第二题。学生独立在横线空白处写数,集体订正。
四、小结:
篇17: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九(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26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关键: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多练习让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教 具: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小黑板、各种实物图片
教学课时:11课时
教学内容:第10-----1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电脑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观察后指名回答)
(电脑出示套圈图)师: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
小精灵: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师:小精灵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
师:今后在计算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1)、(电脑出示汽球图)师:同学们,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然后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电脑演示分气球的过程)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板书:15-9=?
15减9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电脑出示谜语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来,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
(有13条谜语,猜出了9条,还有几条没有猜出?或者说:还差几条就猜完了?然后指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1、看图列算式(第12页)
要求:看懂图意,独立列式,指名上台进行订正
2、圈一圈,算一算(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圈?
四、观察算式,找出特点,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除了这些,你还能写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让它一个也不少。(指名板演)
3、再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那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4、抢答练习
利用找出的规律,同桌进行练习
如:学生A:13-9 学生B:4
五、游戏:小鸟找房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游戏要求:先让学生计算出小鸟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
游戏形式:小组合作,全班订正;
游戏结果:有一只小鸟没有房子,同学们帮它建造一座。
六、总结:
★ 第七--八课时和复习(复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九(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 第四单元-第6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四课时位置(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共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