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箱的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时间:2023-03-08 03:44:07 作者:爱吃橘子的海鲜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爱吃橘子的海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包装箱的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包装箱的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包装箱的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空 间 与 图 形

第8课时(总第17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7页“练习与实践”12、13题。

【知识要点】

1.选择合适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2.包装箱的设计。(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几张合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包装箱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选择出合理的包装样式,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建议:

在教学选择合适的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时,要引导学生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思考,通过讨论自己发现选择时的注意点:如果围成一个长方体,通常应选择三种不同规格的长方形,但如果这个长方体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只需要两种规格的长方形,如果是正方体,那么只需一种规格。

复习“包装箱的设计”时可引导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通过实际操作,结合生活经验找出合理的设计方案,掌握包装的技巧。

三|、知识链结

1.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六上14页)

2.包装箱的设计 (六上37页)

四、教学过程

㈠ 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2.出示:下面五种形状的硬纸各有若干张。选择哪几种,每种选几张,正好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① 长1.8厘米,宽1厘米;   ② 边长1.8厘米;

③ 长1厘米,宽0.4厘米;   ④ 边长1厘米;

⑤ 长1.8厘米, 宽0.4厘米 。

⑴ 学生独立解答。

⑵ 交流不同的围法。

⑶ 小结围法:如果是围成正方体,只需同一种规格的正方形硬纸6张;如果是围成有一组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则需两种规格的硬纸;如果是围一般长方体,则需选择三种规格的硬纸,每两种规格要有一组对边相等。

3. 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2题。

㈡ 包装箱的设计(课前让学生准备好10只火柴盒)

1. 出示两只火柴盒,让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省料?

2. 交流归纳: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大面重叠,比较省料。

3.师:如果是6只火些盒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呢?怎样最省料呢?(先猜,然后小组摆、交流)

4.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5. 师引导其他思考方法:能不能将问题简化,比如以两个一组作为一个整体,将两个A面重叠(上下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转化为3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了,可以有几种包法?(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新 课 标 第 一 网

6.师小结: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7. 猜一猜,算一算,哪种包装最省料?

8.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装,出示: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并想一想,为什么?(六上37页)

9. 学生先自由设计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右图这种样式表面积最小,也就是最省料。

10.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不一定,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11. 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3题。

㈢  全课小结。

篇2:《螳螂捕蝉》学教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螳螂捕蝉   小学语文第12册第 3 单元

第 10  课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读懂故事,领悟含义,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预习活动单  练习活动单  分学习小组

学生活动案 教师导学案 调整反思

完成“预学活动单”

1、正确书写生字词。

(加油站:尤其将容易写错的字词多写几遍噢!)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简述故事内容。

3、思考理解“课后习题3”。

4、尝试理解“课后习题4”。

5、质疑

6、根据“信息提供”尝试编课本剧。

【活动一】

展示交流自主预学情况

课前发放“预学活动单”

讲清要求

【活动一】组织交流预学情况

1、听写词语,集体批改,揭题

2、结合听写词语简述故事

温馨提示:

A、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故事讲完整。

B、用精炼的语言讲流畅。

C、尽可能把故事讲生动。

D、可结合黑板上的词语讲述。

[展示交流]  指名复述故事

[点评辅导]  评议复述情况

3、理解“课后习题3”

出示: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展示交流]   理解意思   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案 教师导学案 调整反思

【活动二】

[合作探究]

精读2-11自然段,四人小组深入研究“课后习题4”。

“既然吴王都不听劝阻了,又怎么会去听少年讲呢?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少年的巧妙?”

[展示交流]

A.交流理解

B.感情朗读

[合作训练]

对编写的话剧润色修改

小组练习表演

[展示交流]

作业

搜集:1、写出6个八字成语。

2、阅读并相互讲述一则成语

寓言故事。

(信息链接:www.ntpcxx.com)

4、了解学生“课后习题4”的初步理解情况。

怎么办?(少年想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劝法)

A.出示“课后习题4”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B.[展示交流]初步理解寓意 指名板演图例

【活动二】 深入研究

1、指出问题,提出合作探究要求

启发点拨

2、[点评辅导]

少年    冒死巧劝

智勇双全

有胆有识

机智勇敢

吴王    恍然大悟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危险的

提出训练要求,指导编剧

学生台前表演

[点评辅导]

讲清作业要求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巧妙劝说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高高在上  拱着身子   伸长脖子   拿着弹弓

悠闲自在  举起前爪   正要啄食     瞄准

恍然大悟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危险的

[《螳螂捕蝉》学教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3:绿地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1、122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绿地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完成学校人均绿地面积的统计

教学难点:怎样获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计算的有关数据

设计理念:在绿地面积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评价和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图表

分析信息 一、指导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

提问:

1、说出相关年份我国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引导学生说出从到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二、指导学生阅读条形统计图

提问:

通过看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北京人均绿地面积最多,重庆人均绿地面积最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相差多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百分比关系。)

相机提出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学生看图

集体交流。

学生看图

交流获得的信息。

讨论方法

根据信息

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独立解答教材中两个问题

(1)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比19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增加了百分之几?

(2)北京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比上海市多百分之几?比天津市和重庆市呢?

四、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的人均绿地面积统计表。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校对

学生阅读交流体会

实践操作

交流反思 五、实践活动

学校的绿地面积有多少?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

组织讨论:要求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可以怎样知道学校的总人数?

学校绿地总面积的数据又可以怎样获得?

(使学生明确:计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可以用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等方式来获得)

六、交流反思

(1) 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2) 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阅读你知道吗?试着解答其中的问题。

总结 表格填写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完成P122页的统计表

篇4:解决问题策略 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1-72页例1及练习十四的1-4题

教学目标:

1.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

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

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

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71-72页例1及练习十四的1-4题,在书上完成自己会做的

题目。

本节课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

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出示第一组: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教师提问(1)第一个图

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

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

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互相交流

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

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

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教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 同桌交流 。学生充分列举,教师媒体配合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

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

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习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习十四 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 小组交流。

5、练一练4 (课本练习十四 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

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淘汰制是指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64个球队呢?100个呢?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吗?(师板书:产生冠

军,就是要淘汰多少支队伍?)为什么16-1就是求的比赛的场数?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的练习并交流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

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

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

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

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

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

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

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

“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

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

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解题。

篇5:保护水资源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3--124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

2、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重点: 合作实践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深层探究。从数据中感受力量。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实验和记录。并准确进行推算。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信息,

交流体会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一段文字资料组织学生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说说相关感想。

小结:从资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学生小组讨论资料中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并集体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小组合作

实践探索 二、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选择第一项实验进行操作

1、为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做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果不是整毫升数,提醒学生取近似值。

选择第二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以及合适的量杯;

2、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把连续放出的水尽可能地收集起来,以便于测量和比较。

选择第三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分别记录洗10秒、20秒和30秒的用水量,以便于计算和比较。

三、组织学生根据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图表的填写,并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醒学生推算的方法,并提醒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

学生进行分组并选择一项实验。在小组内讨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

进行实践操作

www.xkb1.com

小组填写好图表,并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

交流收获

畅谈体会 四、组织交流不同实验小组所得的数据以及图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数据说说自已的收获和体会。

五、联系生活中所见过的现象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和建议。 学生集体交流并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节水的方法和建议。

xkb1.com

篇6: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例1和 “练一练”和练习十五的所有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

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新授知识

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分析。大组汇报、相互评价

在学生分析数据的同时,相机进行说明与引导。可以追问是怎样从图中看出这些信息的、是怎样比较的……

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

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说说是怎样想的?

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

学生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

3.练习十五第1题

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4.练习十五第2题

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

5.练习十五第3题

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填写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认识众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

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众数的求法,根据众数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平均数吗?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数。板书课题:认识众数

二、新授知识

出示例2的一组原始数据

从这组数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依次回答“做实验的9人,发芽多少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

介绍众数的意义及其求法。

启发学生思考:众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意义?

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讨论:是用众数表示生物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水平合适一些,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一

些?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鼓励学生自己说出是怎样想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表格,回答问题。思考:这家鞋店销售的各种尺码的男式皮鞋中,众数是哪种尺码?

25.5cm的男式皮鞋一共销售了48双,它的销量最大,说明在所有关于尺码的数据中,“25.5cm”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25.5厘米”是关于尺码的所有数据的众数。

3.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

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4.你能举例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含义吗?

学生举例,相互评价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众数

认识中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的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2、3题。

教学目标www.xkb1.com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具体问题选

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观察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

2.讨论: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

小结:可以先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排在第几名。

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

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

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

二、探究

1.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

“102”的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新课 标 第一网

指出: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

2.你认为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学生交流。

3.出示例4: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

这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有几个数据?正中间有两个数时,中位数怎样求呢?讨论: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其他女生呢?

三、巩固练习xkb1.com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各自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

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分别算出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飞行时间比较合适?

3.练习十六第3题

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讨论:你认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3月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中位数

篇7:分数连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分数连乘 第5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练习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分数乖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例6在以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整理解题思路时出现了分步与综合两种法。 其中在综合算式里要重点研究分数连乘的算法。要明确两个关键点:一是各个乘数的分子连乘的得数是积的分子,各个乘数的分母连乘的得数是积的分母。二是要尽量先约分,再相乘。就是说,要把分子、分母之间能够进行的约分都完成以后,相乘就简单了。充分地约分需要有个过程,学生可能

会不大适应。学生有计算结果应是最简分数的认识,能够理解计算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约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列式计算。

①37 与23 的积的21倍是多少?

②一个数是32 的19 ,这个数的45 是多少?

2、长方体的长是56 米,宽是25 米,高是38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练习九、7

通过练习巩固分数连乖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练习第6  8  9

反思重建

篇8: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16-117

教学目标: 1、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3、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

设计理念: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 出示:左边的条件与右边的哪个可能性匹配。

条件     任意投掷出现6朝上的可能性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6  不可能出现“6”朝上

正方体四个面上是6,

两个面上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小

正方体一个面上是6,

五个面上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有一半

正方体三个面上是6,

三个面上是1          每次都是“6”朝上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大

提问:请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出一些“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以及“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再举出一些“有可能发生的事件”

相机提问:在学生讨论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中,试着用分数进行表示它的可能性大小。

讨论交流:请列举一些熟悉的游戏,说说这些游戏的规则怎样的,是否公平,可以怎样判断规则的公平性

学生口答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

练习与实践 指导完成第1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连一连,再让学生说说连线的思考

过程。

小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中,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大一些,而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指导完成第2题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第(1)小题,再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作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先启发学生思考:

5个小球中标有奇数的小球有几个?标有偶数的小球有几个?

指导完成第3题

帮助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明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80%,或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4/5。

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

组织学生分别讨论“掷骰子”“做石头、剪刀、布游戏”、“抛硬币”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用某种方法决定由谁先套是否公平的思考过程。

指导完成第5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教材呈现的12张牌是什么牌,每种花色各有几张,标有不同的数字或字母的各有几张。

(2)学生分组活动,动手选一选

鼓励 学生根据指定的可能性设计不同的选法,提醒学生每次选择后及时进行计算。确认选择的方法是否正确

提高练习:

小刚和小颖都想去看足球赛,但却只有一张门票,小刚提议用如下方法决定到底谁去看比赛:找来两个立方体骰子,做掷骰子游戏,把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减(大点数减小点数),掷出“差”为3小颖去,掷出“差”为4小刚去。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

学生独立连

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集体小结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独立判断书上的各种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独立解答三个问题。

小组活动。

课后学生思考交流

分数乘整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比例尺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圆锥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一个数乘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旅游费用的预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统计与概率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学与问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复习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十一、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包装箱的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包装箱的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