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乒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方便大家学习。
- 目录
篇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
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马克思关注的'核心是个人及其个性的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个人能力、全面关系及个人需要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应当尽可能多方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但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第二,大学生应当从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上来理解自身的全面发展;第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惟一正确途径.
作 者:张子林 邢同卫 作者单位:张子林(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43)邢同卫(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49)
刊 名: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0(4) 分类号:A8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 素质教育篇2:素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的论文
素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的论文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不分先后和主次的“同时发展”和“平均发展”,而是那些与“根本性任务”密切相关的素质要首先和重点发展,从而牵连并引起其他素质同时、相继、相同或不同程度的依次发展。所以,发展有主有次、有先有后,循环往复一致无穷,从而形成整个人生发展的链条。另外,人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蹴而就,轻易完成的;它必须经过一个时段艰苦磨练的历程之后,其原有的心志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完成发展过程。再有,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必将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
关键词:全面发展 同时发展平均发展 根本性任务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论断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建国以来,我们就提出过:“五育并举”、“六个学会”以及最近炒的非常热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观点,都是教育家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从实践或理论的角度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无疑有其正确性;但它们的内涵是否全面,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否直抵教育的本质,是否能通过已有的教育实践而得以实现,仍有大量的未知。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在理论范畴内还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界定,更没找到令人一致信服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效途径。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批活跃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用他们扎实而有力的行动,试图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一尚存争议教育命题: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探索和观点的激烈碰撞,目前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基本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本质)。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根本性发展任务”,这就自然规定了不同的素质要求。人在学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就是“发展学业水平和能力”;为达此目的,学生必须调动和发展自己的全部智慧(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克服各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人生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或者是为这些素质和能力奠定基础),随之也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离开学生阶段客观存在的“根本性任务”,妄谈“人的全面发展”,就会使教育迷失方向,不但实现不了全面发展,还会重犯历史的错误。因此,学生必须以学业发展为主线,然后或者同时,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随之带动其它素质的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在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还澄清了几个认识。第一,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不是主观想象和设计出来的,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要求的,离开当时的社会实际而妄谈人的根本性任务都是超越现实而不能成立的。例如,在当前状况下,高中学生离开“高考升学”来谈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成立的。第二,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素质要求必将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一百年前对人的素质要求与今天相比肯定有天壤之别。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必将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同。第三,人在后一人生阶段的素质的获得是以前一阶段已有素质为基础,通过个人努力和克服困难来实现的;人在青少年阶段具备的素质对以后的发展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而青少年阶段的认知能力是其核心素质,认知能力是通过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获得的.。
在弄懂全面发展的内涵后,关键是如何实现全面发展。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实践,基础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同样得出了极其一致的看法。第一、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是主渠道,学业是主内容,学校是主场所”。这一点是由学校的性质、学生在校的时间及从事的活动决定的。第二、教师的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没有教师全面的专业化发展就不会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三、学生认知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认知的发展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艰苦的过程,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后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为学生设置的认知任务不能太轻松,否则形不成“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水平,实现不了认知发展,进而影响全面发展。这样看来,培养学生勤奋的品质和甘于吃苦的精神也是其全面发展的成功实现必不可少的途径
总之,不论在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之时,还是在实施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都要牢牢把握这样的主题: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不分先后和主次的“同时发展”和“平均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决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必将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得以更新,所以要历史的和发展的对待“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
篇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近代以来,实现全面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马克思在汲取前人卓越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自2泄纪80年代中期以来倡导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马克思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笔者就试图通过对马克思这一学说的.基本思路加以梳理.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作 者:周晓辉 Zhou Xiaohui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刊 名:大庆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DAQING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N031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 大学生篇4:试析收入分配理论及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
试析收入分配理论及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
试析收入分配理论及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一、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
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可分配的份额不是社会总产品,劳动所得不是不折不扣的,而是应当作出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的那部分消费资料。马克思同时指出:“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利益”。
按劳分配具有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它反对凭借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否定不劳而获和少劳多得。其局限性集中体现在按劳分配中的平等权利是“资产阶级权利”,[2]平等只是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作为分配的标准上,不平等是以承认劳动能力差异的天然特权和同等劳动能力而因家庭人口不同带来的富裕差别而言的。
二、按劳分配理论中国化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分配关系问题,一方面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要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指出:“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三、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所面临的困境
(一)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悬殊、收入结构不合理
国际上普遍认为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个警戒线就会危机社会稳定。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0.5。由此可见我国收入差距已较大,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目前我国的个人收入结构呈“金字塔”型,中等收入者阶层数量严重不足。在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比重一般在40%—60%以上,而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仅为19%。这种“金字塔”型收入结构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威胁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低
在美国,政府、企业、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为10:10:80,日本为10:15:75,我国则为33:30:37。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和企业的收入过高,挤占了居民的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会造成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的50%左右,在中国这一比例则不到10%,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低,资本回报的'比重日益攀升,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也是导致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三)微观分配机制的系统性“缺陷”,收入分配缺乏规范和秩序
微观分配机制的系统性“缺陷”表现在工资决定机制的不合理、工资增长机制不完善、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很多企业工资决定主体不明确,由经营管理者说了算,尚未形成一个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发展而同步提高的增长机制。
收入分配缺乏规范和秩序具体表现为:国企中对企业工资总额、经营者收入水平和职务消费缺乏有效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控;公务员工资制度外的各种津贴补助名目繁多,标准有待规范;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很多事业单位既享受行政机关的福利又享受企业化管理的创收机制;一些企业任意压低、克扣、拖欠工人工资;一些非法收入,如贪污受贿、偷税漏税、以权谋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收入分配理论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
(一)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资本主义分配之所以是不公平的,有两极分化,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按资本主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要实现公平分配公平、防止收入差距的扩大,就需要在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和城乡集体经济,探索创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具有公私合营性质的混合经济。
(二)逐步健全个人收入分配机制
建立市场型的收入分配机制是提高居民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及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重要举措。一是要调整改革工资分配机制。打破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资完全由国家行政手段统一定工资的局面,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行政控制相结合的工资形成机制。二是企业内部应建立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相互制约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三是应实行收入货币化、清晰化及规范化的工资分配机制。清晰且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及收入显示系统的建立十分必要。
(三)始终将“提低、控高、扩中”作为收入分配改革主线
“控高”在于调控部分企业高管、垄断行业和社会某些群体的偏高过高收入。()一方面,要通过加快垄断行业改革,降低相关行业的门槛,允许民间资本投资,引入竞争打破垄断。另一方面,要在制度上采取措施,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加大对垄断行业占有国有资源的相关税收征收,提高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上缴比例。
“提低”重点是提高农民、城乡贫困居民、企业退休人员和低收入工薪劳动者这四部分低收入工薪劳动者的所得。首先,应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如帮助低收入者自我创业的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及受教育的机会;打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和各个群体之间能公平的参与市场的竞争。[4]其次,启动以减税让利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通过政府减税让利,企业负担可以减轻,企业盈利空间提升,劳动者所得才会提高;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减少对低收入者的征税也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重要途径。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经济实力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增加社会保障内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首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及镇从业人员都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和医药管理体制的同步改革,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方式。其次,政府应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充分发挥财政对再分配的调节作用。
篇5:论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及对教育的启示
论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及对教育的启示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开展教育的有利条件,而且也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基础.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十分重视情感因素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并认为良好人际关系是促进人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他还提出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倾听、真诚、给予爱和接受爱.这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作 者:朱美燕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2) 分类号:B84-067 G456 关键词:人际关系理论 教育 罗杰斯篇6: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维果茨基是苏俄早期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水平:实际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发展.在该理论的影响下,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如支架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以及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等层出不穷,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从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作 者:徐美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10 24(5) 分类号:G441 关键词: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影响与启示★ 素质教育浅议
★ 话语对我的启示
★ 动物对人类的启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锦集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