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源理据与英语文化的渗透

时间:2022-11-25 03:03:45 作者:人无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词源理据与英语文化的渗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词源理据与英语文化的渗透,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词源理据与英语文化的渗透

词源理据与英语文化的渗透

词的表达形式与词义之间有时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就是词的理据性.词的理据可分为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词源理据.词源理据是语言发展和演变的一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的.文化和历史.在英语语言教学,特别是词汇教学中,恰当地融入词源教学,可以加深对词的理解并渗透语言的内在文化.词源理据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刘建芳 LIU Jian-fang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刊 名: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21(1) 分类号:H039 关键词:英语   词源理据   词汇   文化教学  

篇2:英语情态选用的理据

英语情态选用的理据

情态表达在英语中十分丰富,人们常常研究其主观性和客观性.文章从情态表达的理解和作用出发,通过分析其主观性和客观性之分的模糊之处,提出英语话语中情态表达选用的理据:感念推理、事实推理、理论推理和语用推理.

作 者:谢军 XIE Jun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刊 名: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9(3) 分类号:H313 关键词:情态   模糊性   推理   理据  

篇3:术语的理据性与术语模式

术语的理据性与术语模式

理据性问题是术语学中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也是术语实践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根据术语的'形式对术语所表示概念具有的解释力的大小,可以划分出形象理据性、范畴理据性和有序性三个理据层级.术语的理据性与术语模式密切相关,后者包括结构模式和语义模式两方面的内容.当术语的结构和语义具有优化、合理的对应关系时,术语获得理据性,从而使相应概念更易于理解和把握.

作 者:吴丽坤 WU Li-kun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2005 28(2) 分类号:H353 关键词:术语   理据性   系统性   术语模式  

篇4: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审美理据论文

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审美理据论文

摘要:

为吸引公众的注意,广告翻译大多具有艺术创造性的成分,这种艺术创造性成分既有经济上的动因,更有英汉民族文化审美因素的促动背景,其中传统文化审美意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广告;翻译;艺术创造性;民族文化

广告是当今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们有意无意地都在与广告打交道。广告的功能及其翻译与语言的民族文化特性密切相关,分析和把握语言的民族文化特征对广告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尤其是创造性的广告翻译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

一、广告设计的主要语言特征

广告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其最终目的是推动读者采取行动,参与商业性的经济活动。要吸引和诱导读者,广告设计从语言角度必须具有新颖独到之处。首先,那些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且意义宽泛模糊的褒义词语对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跨越百年,只为寻找那酸奶最初的味道,唇齿间的享受,口口醇厚。”(光明酸奶广告,载《现代快报》4月14日)其次,广告为突出产品的特色,常常使用一些独出心裁的新词怪语。这些新词怪语,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的同时,往往会极大地刺激消费者追求新潮、突出个性的时髦心态。例如:“一切从头开始”(理发店招牌用语)、“沟通从心开始”(中国联通广告)、“Go to work on an egg。”(食品广告,模仿go to work on bike/bus)等等。

二、广告翻译中的民族文化心理

广告翻译应该象广告设计一样,必须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并刺激人们的商业参与意识。因此,广告的翻译也需要有相当大的艺术创造性成分。就一般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而言,“忠实通顺”的翻译原则对广告翻译来说,其现实指导意义并不那么突出,“直译”和“意译”这一对笼统的范畴也不能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广告翻译实践中存在的艺术创造手法。例如,以下一些广告翻译的实践很难说是忠实的,也很难说是采用了直译或者意译的技巧:Benz(奔驰)、Coca—cola(可口可乐)、Canon(佳能)、Goodyear(固特异)、Marlboro(万宝路)、SPRITE(雪碧)、WELCOME(惠康)、国风药业(Growful)、仙泉(Century)等。上述广告翻译中的实践很多人归之为音译或者谐音联想。然而深层次地思考一下,人们可以看出这种音译,是受到某种民俗心理意识制约的。众所周知,在人类的言语交流中,人们往往因喜爱某些事物而偏爱自己本族语中反映这些事物的音节;与此相反,又因讨厌某些事物而对反映这些事物的音节没有好感。关于这种语言心理现象,有学者指出各民族人民“在语言的习尚中,首先表现为对褒美词语以及反映一些人们认为具有某些优美品性的事物的词语的崇尚上。这种对吉祥词语的崇尚,当然主要取决于这些词语词义的褒美性和这些事物的美好品性,但是通过对这些词义天长日久的崇尚,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反映这些词语的语音组织深深地打下了烙印。在这里,人们已摆脱了字形的束缚,音义的结合最为密切。”(曲彦斌,:34)就广告翻译而言,翻译者务必考虑谐音或者音译带给读者的心理联想意义是美好的.。广告翻译从音、形、意出发进行一定的艺术创造,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正是来自人们的这种深刻的语言民族文化心理。不论是音译还是所谓的谐音联想,都不可能是严格的声音对等,只要能揭示商品的特点并给人以美好温馨的感觉也就达到广告翻译的目的了。

此外,广告翻译,特别是英译汉类型的翻译还着力追求整齐对称的音韵形式美。这同样有着深刻的民俗文化心理基础。我们汉民族行文布局讲究整体和谐,更讲究音韵对称,文章读起来要能朗朗上口,汉语广告的撰写常常大量运用对偶、押韵的形式。例如:“摘新书精华,览世界风云,替读者选书,为好书开路。”(《书摘》广告,载《光明日报》月5日)与此相反,英文广告虽也使用这种结构对称、音韵和谐的形式,但英文广告更多的是以句式的简洁隽永、形式的灵活多样为主要特征。例如:“Every time we race,you win。”(电子琴广告用语)、“So comeinto McDonald’s and enjoy Big Mac Sandwich。”(食品广告用语)。

英汉广告撰写中的这种文化心理上的差异对涉外型广告的翻译有相当程度的影响。结构对称、音韵和谐的英文翻译成中文,自然不存在什么对等不对等的问题,至于那些英文原文没有结构和音韵形式美的语言,往往也会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转换成形式和音韵对称和谐的地道的汉语语言形式。例如:“Taste that beats the other Colds。”(百事可乐,冷饮之王)、“Things go better with Coca—cola。”(饮用可口可乐,事事称心如意)、“Fresh up with Seven—up。”(君饮七喜,振奋欢喜)等。

广告翻译在忠实、通顺的翻译原则之下,因经济利益的驱动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艺术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倾向。就英译汉而言,主要表现为广泛应用对偶与押韵的和谐句式,以及对褒美词语和一些人们认为具有优良品性的事物的词语的语音效果的追求上。至于广告的汉译英翻译,其具体原则和技巧也应以说英语的民族在文化审美上的心理偏好为旨归,即在注意英文广告行文布局的词语和句式基本特征之外,充分考虑艺术创造性的翻译在说英语的民族心理上的审美价值及其艺术效果,切不可将广告翻译单纯视为直译或意译的机械产物。因为任何语言本身是一种民俗现象,它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密切关系。作为一种符号,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承载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曲彦斌主编。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2】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刘法公。论商标汉英语翻译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翻译,,6。

【4】丁衡祁。翻译广告文字的立体思维[J]。中国翻译,,1。

【5】李克兴。论广告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4,6。

篇5:英语动结构式形成的理据探究

英语动结构式形成的理据探究

近几十年来,英语动结构式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动结构式是一些表层形式,这其中必然有其形成的深刻动因.英语动结构式所以能以丰富多彩的`表层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是因为人的认知规律和语法化所造成的语言的外部理据和内部理据在起作用.

作 者:陈方友 CHEN Fang-You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刊 名:平原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INGYU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5(3) 分类号:H314 关键词:英语动结构式   理据   省力原则  

篇6:英汉复指与易位及其理据论文

英汉复指与易位及其理据论文

摘要:语言大师Chomsky提出了UG规则,本文从英汉复指与移位存在着共性充分证明了此规则的正确性。英汉语都存在形式主、宾语的复指与移位现象,都有名词前置代词填补现象,疑问句式中也都有代词指称主要信息之现象,这种复指和移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理据。

关键词:复指;移位;共性

1.引言

复指(resumptive)指的是句子中有两成分产生共指(co—reference)。其中某一成分一般用代词来表示。带有复指的易位句有形式主、宾语句(sentencewithaformalsubjectorobject),强调句(emphaticsentence),疑问句(interrogativesentence)等,这些句式都涉及到移位。英汉语都有这种现象,下面就英汉语复指与移位的相似性进行类比。

2.形式主宾语句中的复指与移位

在形式主语句式中,英语通常用代词“It”,汉语通常用代词“这”来替代复指,复指部分是句子,如:

1)英:Itisimpossiblethathesaidso。

汉:这是不可能的,他会说出这种话。

上述句式中汉语句里的“这”指称子句“他会说出这种话”。英语句子里的it指称子句“thathesaidso”。

在形式宾语句式中,英语代词“it”通常复指不定式词组,有时也复指动名词词组;汉语代词“这”指称的词组前通常都有逗号,如:

2)英:Ithinkitunnecessarytospendsomuchmoneygoingthere。

It誷nicemeetingyou。

汉:我认为这是没必要的,花那么多钱去那么远的地方。

认识你很高兴。

上述句式中汉语句里的“这”指称“花那么多钱去那么远的地方”,英语句里的it指称“tospendsomuchmoneygoingthere”和“meetingyou”。

大家看到上述句式中的代词实际上是正常句式发生了移位而为了符合语法逻辑而进行的一种填补。为什么会发生移位呢?它们是如何演变的.呢?UG从句式的生成的角度解释是左脱落(leftdislocation)造成的,也即主语后置。常规句式应是:1)他说出这种话是不可能的。(Thathesaidsoisimpossible。)2)我认为花那么多钱去那么远的地方是没必要的。(Ithinkthattospendsomuchmoneygoingthereisunnecessary。)上述常规句式中的主语和宾语脱落之后主语和宾语位置空缺,不符合句法结构,it作为代主语和代宾语(agent/dummysubjectorobject)填补了进去。传统语法把it称作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其实it和“这”应被称作逻辑主语和逻辑宾语,它们因为句法的需要而添补的,起着代词的作用。上述是UG的解释。对于演变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暂且做下列推断:

A.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Ithinkitimpossible。)

B.什么不可能?(Whatisimpossible?)

C.Tom说我偷了他的书。(TomsaidIstolehisbook。)

D.我同意。这是不可能的,你偷了他的书。(Yes。It誷impossiblethatyoustolehisbook。)

另有些研究者把此类移位称作为满足“尾部焦点”(end—focus)的需要,即新的、重要的信息移置句尾产生信息焦点。有的认为这是为了符合英语句法中的尾重(end—weight)现象。可汉语不是尾重句法,为什么也是一样的移位呢?笔者赞同前者。

3.句首名词组复指与移位

先看例句:

1)英:Thatman,Ioncedinedwithhim。

汉:那个人,我曾经跟他一起吃过饭。

2)英:Hismobilephone,Idon’tknowhowtouseit。

汉:他的手机,我不知道怎么用它。

上述例句有点变异〔有人认为发生了宾语前置(O—fronted)〕,正常的句式应该是,例1:我曾经跟那个人一起吃过饭。“Ioncedinedwiththatman。”例2:我不知道怎么用他的手机。“Idon’tknowhowtousehismobilephone。”例1,例2中的代词和逗号前的名词组产生复指,英汉语几乎完全等同。生成语法(Radford,2000:532)解释这是名词脱位(dislocatedNP,P533)所致。他认为这不应该是移位,因为把逗号前的名词组去除,后面句式是独立完整的,逗号前的名词组没有格位(case),即没被赋予语法成分,因此不能算作前置。他认为移位后的成分应该还具有移位前的格位。如:JohnIdon’tlike。此句的John格位还保有,即还是宾语,是移位句。他由此推断例1,例2不应是移位句,而是底部生成的(base—generated),即原始句式。奇怪的是,他也承认这是名词脱落。(Radford,2000:533)笔者认为既然是名词脱落代词填入,就应该发生了移位。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移位呢?”许多学者认为是话题前置(topicfronted),Radford(2000:532)争辩说,话题提前名词组后不用逗号,移位后的语迹不用填补,提前的名词组也应有格位。笔者赞同Radford,认为John,Idon’tlikehim。中John很有可能是由底部生成的。它应该是由下列句式变来的:AsforJohn,Idon’tlikehim。(至于John,我不喜欢他。)Asfor(至于)省略后就成了John,Idon’tlikehim。这可充分说明John后有逗号,代词him不应叫填补代词(resumptiveproun)而应叫回指(recursiveproun)了。那么JohnIdon’tlike句中的John才是话题前置(topicfronted),属于宾格移位。

4.疑问句复指与移位

有一种复指疑问句英汉语都有,使用频率不是很高但毕竟存在。如:

1)英:Whyisitthatheisstillsingle?

汉:这是为什么,他现在还是单身?

2)英:Howcoulditbethathedidn’tgowithyou?

汉:这是怎么回事,他没有和你一起去?

上述每个单句中的画线部分复指。代词在前,与它共指是一个子句,英汉语都有这种情况。这也是一种变异句,正常句式应是:例1Whyishestillsingle?(他为什么还是单身?)例2Howcouldn’thegowithyou?(他怎么没和你一起去?)

例1,例2发生了移位后置,也就是右移(rightdislocation)现象。代词it和“这”不是回指(recursive),而是填补(resumptive)。那么移位是如何产生的呢?生成语法未对此作出解释。笔者认为用信息编排(informationconstruction)的理论可以解释它。信息编排的理论认为信息焦点总是落在句尾。在此句式中,有两个信息焦点:第一个是代词,它在主句句尾,符合信息编排的理论;第二个是子句,在整个合成句的末尾,也符合信息编排的理论。说话人先提出焦点,听话人由此产生预设直到听到第二个焦点出现。这也符合认知学原理,说话人根据其认知世界的经验,知道如何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力,使其话语更具份量。此句式中,引起注意力的方式就是脱离常规,先用代词,让听者去寻找所指,从而非常有效地达成了交际目的。

5.结束语

本文通过英汉语言中复指与移位之间的对比,说明了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并就这共性提供了各种理据,从语言的共时和历时进行了阐述,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视点。

参考文献

AndrewRadford。Syntax:AMinimalistIntroduc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AndrewRadford。TransformationalCours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

JoannaThornborrow&ShanWareing。PatternsinLanguage:StylisticsforStudentsofLanguageandLiterature[M]。Routledge,1998。

MarkAronoff&JanieRees—Miller。TheHandbookofLinguistics[M]。BlackwellPublishersLtd,2001。

程工。LinguisticUniversalism(语言共性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王菊泉、郑立信。LanguageandCulture:ContrastiveStudi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在英语教学中应渗透文化意识

条据的格式范文

范文 据近期一项

据组词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现象探析

英国文化英语作文

英语名言—文化篇

英语文化教学探析

文化的英语名言

印度文化与民俗

词源理据与英语文化的渗透(整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词源理据与英语文化的渗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