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菁菁者莪

时间:2022-11-25 20:00:43 作者:Bbkiki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Bbkik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菁菁者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菁菁者莪,欢迎参阅。

篇1: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菁菁者莪

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菁菁者莪

原文: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注释:

1、莪(俄é):莪蒿,野草名。

2、《毛传》:“菁菁,盛貌。莪,萝蒿。”

3、《集传》:“大陵曰阿……或曰:以菁菁者莪比君子容貌威仪之盛也。”

4、君子:《集传》:“君子,指宾客也。”

5、沚:《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

6、朋:货币单位。百朋:言财多。

7、锡我百朋:《集传》:“古者货贝,五贝为朋。锡我百朋者,见之而喜,如得重货之多也。”

8、载沉载浮:黄震《黄氏日钞》:“载沉载浮者,言舟泛泛水中,或上或下,不定之貌。”

9、休:欣欣然。

10、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五:“我心则休,休亦喜也,语之转耳。”

译文:

莪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已经见了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

莪蒿葱茏真繁茂,簇簇生长在小洲。已经见了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悠悠。

莪蒿葱茏真繁茂,蓬蓬生长在丘陵。已经见了那君子,心情胜过赐百朋。

杨木船儿在漂荡,小舟上下随波浪。已经见了那君子,我的心里多欢畅。

鉴赏:

此诗的主旨,《毛诗序》说是“乐育才”,朱熹《诗集传》则批评《毛诗序》“全失诗意”,认为“此亦燕饮宾客之诗”。今人多以为是古代女子喜逢爱人之歌。由于诗的境界的空泛性和意象的可塑性,对其内涵可以有不同的开掘和把握。《序》说流传二千多年,影响至巨。人们说起《菁莪》,无不想起“乐育才”。而批评《毛诗序》全失诗意的朱子,在其《白鹿洞赋》中,亦有“广 ‘青衿’之疑问,乐《菁莪》之长育”的句子。此所谓习用典记,约定俗成者也。对诗的主题,不同的理解可以并存,似不必存此没彼。这首诗的'主题,爱情说更有道理,证据之一是人们公认为《小雅》中典型描写男女相悦之情的《小雅·隰桑》篇,同《菁莪》不论章法、句式都非常相似;前三章中“既见君子”句式一般无二,第四章都变换声调,各自成章。

此诗前三章都以“菁菁者莪”起兴,也可以理解成记实,然不必过于拘泥,因“在彼中阿”、“在彼中沚”、“在彼中陵”的植物,除了“莪”,当然还有很多,举一概之而已。第一章,女子在莪蒿茂盛的山坳里,邂逅了一位性格开朗活泼、仪态落落大方、举止从容潇洒的男子,两人一见钟情,在女子内心深处引起了强烈震颤。第二章写两人又一次在水中沙洲上相遇,作者用一个“喜”字写怀春少女既惊又喜的微妙心理。第三章,两人见面的地点从绿荫覆盖的山坳、水光萦绕的小洲转到了阳光明媚的山丘上,暗示了两人关系的渐趋明朗化。“锡我百朋”一句,写女子见到爱人后不胜欣喜,高兴到胜过受赐百朋的程度。第四章笔锋一转,以“泛泛杨舟”起兴,象征两人在人生长河中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誓愿。不管生活有顺境,有逆境,只要时时有恋人相伴,女子永远觉得幸福。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十六句,但把一个美妙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得引人入胜。和《秦风·蒹葭》相比,《蒹葭》在水乡泽国的氛围中有一缕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哀怨之情,把一腔执着、艰难寻求但始终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寄托于一派清虚旷远、烟水濛濛的凄清秋色之中。而《菁莪》处处烘托着清朗明丽的山光和灵秀迷人的水色,青幽的山坡,静谧的水洲,另是一番情致。两首诗可谓珠联璧合,各有千秋。如此绝妙的天地里,一对有情人相遇相识、相偎相依,此情此景,真令人如饮醇醪,心神俱醉。

篇2: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彤弓

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彤弓

原文: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彤弓弨兮,受言载之。我有嘉宾,中心喜之。钟鼓既设,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宾,中心好之。钟鼓既设,一朝酬之。

注释:

1、彤(铜tōng)弓:《毛传》:“彤弓,朱弓也。”

2、弨(超chāo):放松弓弦。《毛传》:“弨,弛貌。”

3、贶(况kuàng):爱戴。

4、《通释》:“贶,古通作况。……《广韵》:”况,善也。‘中心况之,正谓中心善之。“

5、飨:《郑笺》:“大饮宴曰飨。”

6、姚际恒《诗经通论》:“一朝飨之,谓既锡彤弓之日即飨之,同在一朝也。”

7、载:《郑笺》:“出载之车也。”

8、右:通“侑”,劝酒。

9、櫜(高gāo):隐藏。《毛传》:“櫜,韬也。”

10、酬(仇chóu):《郑笺》:“饮酒之礼,主人献宾,宾酢(做zuò)主人,主人又饮而酌宾,谓之酬。酬犹厚也,劝也。”

译文:

红漆雕弓弦松弛,赐予功臣庙中藏。我有这些好宾客,赞美他们在心上。钟鼓乐器陈列好,终朝敬酒情意长。

红漆雕弓弦松弛,赐予功臣家中收。我有这些好宾客,喜欢他们在心头。钟鼓乐器陈列好,终朝劝酒情意厚。

红漆雕弓弦松弛,赐予功臣插袋里。我有这些好宾客,赏爱他们在心底。钟鼓乐器陈列好,终朝酬酒情意密。

鉴赏:

据古代的铜器铭文(如《宣侯矢簋》)及《左传》等书的记载,周天子用弓矢等物赏赐有功的诸侯,是西周到春秋时代的一种礼仪制度。《彤弓》这首诗就是对这种礼仪制度的形象反映。《毛诗序》说:“《彤弓》,天子赐有功诸侯也。”可见《彤弓》一诗的主旨是歌颂周天子举行宴会,将彤弓赐予有功诸侯之事。

诗一开头没有从热烈而欢乐的宴会场面人手,而是直接切入有功诸侯接受赏赐的隆重仪式,将读者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在诗人所要突出描写的环节上。“彤弓弨兮,受言藏之。”短短两句既写出所赐彤弓的形状和受赏者对弓矢的珍惜,又间接表达了受赏者的无限感激之情。这样开头看起来有些突兀,然而正显示了诗人突出重点的匠心。“我有嘉宾,中心贶之”的“我”代指周天子。按照叙述逻辑,这两句本应居于开头两句之前,诗人安排在开头两句之后,补充说明事情的原委,不仅没有产生句子错位的混乱感觉。而且使全诗显得曲折有致。周天子把自己的臣下称为“嘉宾”,对有功诸侯的宠爱之情溢于言表。“中心”二字含有真心诚意的意思,赏赐诸侯出于真心,可见天子的情真意切。“钟鼓既设,一朝飨之”,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宴会场面充满了热烈欢乐的气氛,表面看是周天子为有功诸侯庆功,实际上是歌颂周天子的文治武功。

第二、三章与第一章意思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词上作了一下调整,反复吟唱,个别字句的调整一方面避免了简单的重复,给读者造成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不断加强对读者情绪的感染,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细节的.变化。如周天子对有功诸侯开始是“中心贶之”,继而“中心喜之”,最后发展到“中心好之”,主人的心理变化仅仅用个别不同的字的调整就衬托了出来。再如宴会场面从“一朝飨之”到“一朝右之”再到“一朝酬之”,个别字词的变化既说明了文武百官循守礼法的秩序,又可以看出热烈的气氛不断升级。

全诗三章不涉比兴纯用赋法,语言简练而准确。虽是歌功颂德,却不显得呆板,叙述跌宕起伏使全诗透露了一丝灵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篇3:诗经·小雅——《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汎汎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注释】:燕饮宾客。

菁菁:盛貌。

莪:音俄,莪蒿。

阿:大的丘陵。

沚:水中小洲。

陵:大土山。

朋:古货币,五贝为朋。

载:则。

休:喜。

【赏析】:

《菁菁者莪》古来皆说“乐育材也”,也就是对培育人才的赞美,诗以“莪”之茂盛,生长在山陵水边,正意指人才的成长。人们常将其中君子,解为老师,其实这正是成长的人才。其中的“我”才是培育人才的人。人才“有仪”,能经沉浮,正是成功的表现,培养他的人自然心中感到快乐。

篇4: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鹤鸣

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鹤鸣

原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

1、皋(高gāo):沼泽。《释文》引《韩诗》:“九皋,九折之泽。”

2、声闻于野:《毛传》:“言身隐而名著也。”

3、“鱼潜”二句:《正义》:“以鱼之出没,喻贤者之进退。”

4、萚(拓tuò):落叶。

5、它山:《郑笺》:“它山,喻异国。”

6、错:琢玉用的粗磨石。《说文o厂部》引作“厝(错cuò)”。段玉裁注:“厝石,如今之金刚钻之类,非厉石也。”

7、毂(谷gǔ):《正义》引陆玑疏:“幽州人谓之毂桑,荆扬人谓之毂,中州人谓之楮(楚chǔ)……捣以为纸,谓之毂皮纸。”

8、《传疏》:“诗全篇皆兴也,鹤、鱼、檀、石,皆以喻贤人。”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恶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声传天边很整齐。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鉴赏: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读者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

篇5: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鸿雁

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鸿雁

原文: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注释:

1、鸿雁:鸿与雁同物异称,或复称为鸿雁。肃肃:鸟飞时羽声,已见前《唐风·鸨羽》(F-121)篇。《集传》:“大曰鸿,小曰雁。肃肃,羽声也。”

2、之子:这些人,指被征服役者。劬(渠qú):过劳。

3、爰:犹“乃”。矜人:可怜人。鳏寡:老而无配偶者。这两句说矜人种包括鳏寡。《集疏》:“矜人,即《吕览·贵因篇》所谓苦民,总谓鳏寡孤独之人。”曾运乾《毛诗说》:“此文倒语,顺文当为‘哀此鳏寡,爰及矜人’,倒文以取韵也。”

4、集:群息。中泽:泽中。

5、于垣:往筑墙。百堵:一百方丈。《毛传》:“一丈为版,五版为堵。” 王夫之《稗疏》:“国已毁灭,则城郭颓圯(仪yí),百堵之作,其为筑城明矣。”

6、究:究竟。安宅:何处居住。王夫之《诗广传》:“周之民其欲究安此宅也,不亦难乎?”

7、哀鸣:后世以“哀鸿”称灾民,本此。

8、哲人:智者。

9、宣骄:骄傲。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五:“宣骄与劬劳相对为文,劬亦劳也,宣亦骄也。”

译文:

雁儿飞去了,两翅响沙沙。那人出门去,郊外做牛马。都是受苦人,可怜鳏和寡!

雁儿飞去了,落在湖沼里。那人筑墙去,百丈都筑起。吃尽辛和苦,哪是安身地?

雁儿飞去了,嗷嗷放悲声。这些明白人,知我苦难忍。只有糊涂蛋,说我不安分。

鉴赏:

《鸿雁》一诗的主题,历来看法不一。《毛诗序》云:“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朱熹《诗集传》云:“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费尽辛苦,民不能知,颇有烦言,感而作此。”细究诗意,朱熹之说近于诗情。《毛诗序》以为是赞美宣王能安置流民,是因为同《车攻》、《吉日》、《庭燎》等诗排在一起。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 “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篇6: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六月

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六月

原文: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騤騤,载是常服。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顒,薄伐玁狁,以奏肤公。

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织文鸟章,白旆中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也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注释:

栖栖:惶惶不安之貌。饬:整顿。騤騤(音葵):马强壮貌。常服:常,画者日月有垂饰的大旗。服,戎服。一说旗之属。

炽:盛也。急:紧急。

比物:指力气均衡。服:军服。

于三十里:行军三十里。

修:长。广:大。顒(音永,二声):大头。引申为大貌。奏:为。肤:大。公:功。

严:威严。翼:谨肃。共武之服:共同作战。

茹:度。匪茹,不自量力。焦、获:周之地名。

白旆:帛做的旗。元:大。

轾(音质):车子前低后高。轩(音宣):车子前高后低。佶:健壮貌。

祉(音止):福。镐(音号):古都名。

御:进。炰(音袍):烹煮。脍(音快):生食的鱼片。侯:作语助。张仲:尹吉甫之友。

译文:

六月里来人心惶,修整兵车备战忙。四匹马儿真肥壮,旌旗军服载车上。玁狁入侵太猖狂,我军形势很紧张。王命出兵去征讨,挽救王朝保家邦。

四匹黑马有力量,练习战阵有规章。在这盛夏六月里,已经备好我戎装。我的戎装已备好,日行卅里赴疆场。王命出兵去征讨,辅佐天子保国防。

四匹马儿高又长,身高体大气轩昂。赶快前去打玁狁,建立大功理应当。将帅威严又恭敬,供职军旅守边防。供职军旅守边防,保卫国家安我王。

玁狁猖狂不自量,集结焦获搞扩张。侵占镐地和朔方,一直深入到泾阳。我军旌旗绣鹰隼,白绸飘带映日光。大型兵车有十辆,当先开路上战场。

兵车开动很安全,或低或高都自然。四匹马儿都健壮,既很健壮又熟练。努力齐心打玁狁,长驱直入到大原。文武双全尹吉甫,万国榜样人人羡。

吉甫宴饮喜洋洋,接受赏赐有多样。凯旋归来自镐地,路上行军太久长。饮酒举杯敬朋友,蒸鳖烧鲤味道香。座上客人还有谁?张仲孝友美名扬。

鉴赏:

赞周宣王臣尹吉甫奉命出征猃狁,师捷庆功。

《六月》一诗记叙的是周宣王北伐玁狁的事,但其目的是通过对这次战争胜利的描写,赞美宣王时的中兴功臣也即这次战争的主帅尹吉甫文韬武略、指挥若定的出众才能,和堪为万邦之宪的风范。姚际恒《诗经通论》说:“此篇则系吉甫有功而归,燕饮诸友,诗人美之而作也。”

全诗六章,前四章主要叙述这次战争的.起因、时间,以及周军在主帅指挥下所做的迅速勇猛的应急反应。诗一开首,作者就以追述的口吻,铺写在忙于农事的六月里战报传来时,刀出鞘、箭上弦、人喊马嘶的紧急气氛(“柄栖”、“孔炽”、“用急”)。二、三章作者转向对周军训练有素、应变迅速的赞叹。以“四骊”之“维则”、“修广”、“其大有颙”的强健,以“我服既成”的及时,“有严有翼,共武之服” 的严明及“以奏肤功”的雄心,从侧面烘托出主将的治军有方。第四章作者以对比之法,先写“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的凶猛来势;次写车坚马快、旌旗招展的周军先头部队“元戎十乘,以先启行”的军威。一场恶战即将开始,至此,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顶峰。第五章作者并没有被时空逻辑的局限所束缚,凌空纵笔,接连使用了三个“既”字(“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描写我方军队以无坚不克之凛然气势将来犯之敌击退至靠近边界的太原。很自然地从战果辉煌的喜悦之中流露出对主帅的赞美和叹服。从紧张的战斗过渡到享受胜利的平和喜悦,文势为之一变,如飞瀑落山,又如河过险滩,浩荡而雄阔。最末一章,作者由对记忆的描绘转向眼前共庆凯旋的欢宴。“来归自镐”是将记忆与眼前之事联系起来,而“我行永久”说明作者也曾随军远征,定国安邦,与有荣焉。然而自己的光荣之获得,又与主帅的领导有关,可谓自豪与赞扬俱在其中。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云:“通篇俱摹写'文武’二字,至末始行点出。'吉甫燕喜’以下,余霞成绮,变卓荦为纡徐。末赞张仲,正为吉甫添豪。”分析可谓鞭辟入里。

从审美的角度统观全诗,这种以追忆开始,以现实作结的方法,使得原本平淡的描写平添了几分回味和余韵。同时,此诗在行文的节奏上,一、二、三章铺垫蓄势,第四章拔至高潮,第五章舒放通畅,第六章归于宁静祥和,也使诗歌产生了丰富变化的节奏感、灵动感。

篇7:诗经: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注释:

1、菁菁:草木茂盛。莪:莪蒿,又名萝蒿,一种可吃的野草。

2、阿:山坳。

3、仪:仪容,气度。

4、沚:水中小洲。

5、锡:同“赐”。朋:上古以贝壳为货币,十贝为朋。王国维《说珏朋》云:“古制贝玉皆五枚为一系,二系一朋。”

6、休:喜。

译文:

莪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

已经见了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

莪蒿葱茏真繁茂,簇簇生长在小洲。

已经见了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悠悠。

莪蒿葱茏真繁茂,蓬蓬生长在丘陵。

已经见了那君子,心情胜过赐百朋。

杨木船儿在漂荡,小舟上下随波浪。

已经见了那君子,我的心里多欢畅。

赏析:

此的主旨,《毛诗序》说是“乐育才”,朱熹《诗集传》则批评《毛诗序》“全失诗意”,认为“此亦燕饮宾客之诗”。今人多以为是古代女子喜逢爱人之歌。由于诗的境界的空泛性和意象的可塑性,对其内涵可以有不同的开掘和把握。《序》说流传二千多年,影响至巨。人们说起《菁莪》,无不想起“乐育才”。而批评《毛诗序》全失诗意的朱子,在其《白鹿洞赋》中,亦有“广‘青衿’之疑问,乐《菁莪》之长育”的句子。此所谓习用典记,约定俗成者也。对诗的主题,不同的理解可以并存,似不必存此没彼。这首诗的主题,爱情说更有启发,证据之一是人们公认为《小雅》中典型描写男女相悦之情的《小雅-隰桑》篇,同《菁莪》不论章法、句式都非常相似;前三章中“既见君子”句式一般无二,第四章都变换声调,各自成章。

此诗前三章都以“菁菁者莪”起兴,也可以理解成记实,然不必过于拘泥,因“在彼中阿”、“在彼中沚”、“在彼中陵”的`植物,除了“莪”,当然还有很多,举一概之而已。第一章,女子在莪蒿茂盛的山坳里,邂逅了一位性格开朗活泼、仪态落落大方、举止从容潇洒的男子,两人一见钟情,在女子内心深处引起了强烈震颤。第二章写两人又一次在水中沙洲上相遇,作者用一个“喜”字写怀春少女既惊又喜的微妙心理。第三章,两人见面的地点从绿荫覆盖的山坳、水光萦绕的小洲转到了阳光明媚的山丘上,暗示了两人关系的渐趋明朗化。“锡我百朋”一句,写女子见到爱人后不胜欣喜,高兴到胜过受赐百朋的程度。第四章笔锋一转,以“泛泛杨舟”起兴,象征两人在人生长河中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誓愿。不管生活有顺境,有逆境,只要时时有恋人相伴,女子永远觉得幸福。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十六句,但把一个美妙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得引人入胜。和《秦风-蒹葭》相比,《蒹葭》在水乡泽国的氛围中有一缕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哀怨之情,把一腔执着、艰难寻求但始终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寄托于一派清虚旷远、烟水蒙蒙的凄清秋色之中。而《菁莪》处处烘托着清朗明丽的山光和灵秀迷人的水色,青幽的山坡,静谧的水洲,另是一番情致。两首诗可谓珠联璧合,各有千秋。如此绝妙的天地里,一对有情人相遇相识、相偎相依,此情此景,真令人如饮醇醪,心神俱醉。

篇8:诗经《菁菁者莪》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译文

莪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已经见了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

莪蒿葱茏真繁茂,簇簇生长在小洲。已经见了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悠悠。

莪蒿葱茏真繁茂,蓬蓬生长在丘陵。已经见了那君子,心情胜过赐百朋。

杨木船儿在漂荡,小舟上下随波浪。已经见了那君子,我的心里多欢畅。

注释

⑴菁(jīng)菁:草木茂盛。莪:莪蒿,又名萝蒿,一种可吃的野草。

⑵阿:山坳。

⑶仪:仪容,气度。

⑷沚:水中小洲。

⑸锡:同“赐”。朋:上古以贝壳为货币,十贝为朋。王国维《说珏朋》云:“古制贝玉皆五枚为一系,二系一朋。”

⑹休:喜。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白华

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菀柳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出车》原文赏析

诗经小雅

诗经:角弓

诗经小雅《六月》

诗经小雅伐木

诗经小雅名句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

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

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菁菁者莪(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菁菁者莪,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