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hehaife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目录
篇1: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
原文: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天之方懠。无为夸毗。威仪卒迷,善人载尸。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
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携无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注释:
1、板板:犹“反反”,无常。
2、卒瘅(但dàn):劳累成疾。《集传》:“卒,尽。瘅,病。”
3、话:《毛传》:“话,善言也。”
4、管管:放任自恣,无所依傍貌。《郑笺》:“王无圣人之法度,管管然以心自恣。”
5、亶(胆dǎn):诚信。《毛传》:“亶,诚也。”
6、宪宪:通“欣欣”。《毛传》:“宪宪,犹欣欣也。”
7、蹶(贵guì):《毛传》:“蹶,动也。”
8、泄泄(易yì):多言多语貌。《通释》:“泄泄,实多言之貌。”
9、辑(即jí)、洽(恰qià):《毛传》:“辑,和。洽,合。” 《郑笺》:“辞,辞气,谓政教也。”
10、怿(译yì):《通释》:“怿,朱彬读为殬(妒dù)。《说文》:‘殬,败也。’莫,朱彬读为瘼(莫mò),训病,谓四者兼善恶言。词和则民合,词败则民病。”
11、同僚:《集传》:“同僚,同为王臣也。”
12、嚣嚣(熬áo):《集传》:“嚣嚣自得不肯受言之貌。”
13、服:《郑笺》:“服,事也。”
14、刍荛(除饶chú ráo):打草砍柴的人。《毛传》:“刍荛,薪采者。”
15、灌灌:诚恳貌。《毛传》:“谑谑(血xuè),然喜乐。灌灌,犹款款也。蹻蹻(绝jué),骄貌。”
16、耄(贸mào):八十到九十岁为“耄”,此指昏乱。《毛传》:“耄,八十曰‘耄’。”
17、熇熇(贺hè):火势炽盛貌。《诗缉》:“积恶愈多,将熇熇然如火之炽盛,不可救止而药治之也。”
18、懠(奇qí):愤怒。《毛传》:“懠,怒也。夸毗(kuā pí),以体柔人也。”
19、殿屎(西xī):呻吟。
20、葵:通“揆”,揣测。《郑笺》:“葵,揆也。”《正义》:“无有揆度而知其然。”
21、蔑资:《毛传》:“蔑,无。资,财。”
22、惠:《郑笺》:“不肯惠施以赒(周zhōu)赡众民,言无恩也。”
23、牖(有yǒu):通“诱”。《传疏》:“牖者,诱之假借。”
24、如埙(勋xūn)如篪(持chí):《毛传》:“如埙如篪,言相和也;如璋如圭,言相合也;如取如携,言必从也。”
25、益:借为“隘”,阻碍。
26、辟:《集传》:“今民既多邪辟矣,岂可又自立邪辟以道之邪?”
27、价(借jiè):《毛传》:“价,善也。”
28、大师:《通释》:“大师宜为大众。大师维垣,犹云众志成城也。”
29、大宗:姚际恒《诗经通论》:“大宗,君子宗族也。”
30、宗子:《郑笺》:“宗子,王之适(嫡)子也。” 《集传》:“言是六者,皆君子所恃以安,而德其本也。”
31、无俾城坏:《诗缉》:“勿使此城有坏,无至于独居而可畏惧也。”
32、渝(玉yù):愉。《郑笺》:“渝,变也。”
33、驰驱:《毛传》:“驰驱,自恣也。”
34、王:往。《传疏》:“王读与往同,此谓假借也。”
35、游衍:游荡。《毛传》:“旦,明。”《郑笺》:“昊天在上,人仰之,皆谓之明,常与女出入往来,游谥相从,视女所行善恶,可不慎乎?”
译文:
上帝昏乱背离常道,下民受苦多病辛劳。说出话儿太不像样,作出决策没有依靠。无视圣贤刚愎自用,不讲诚信是非混淆。执政行事太没远见,所以要用诗来劝告。
天下正值多灾多难,不要这样作乐寻欢。天下恰逢祸患骚乱,不要如此一派胡言。政令如果协调和缓,百姓便能融洽自安。政令一旦坠败涣散,人民自然遭受苦难。
我与你虽各司其职,但也与你同僚共事。我来和你一起商议,不听忠言还要嫌弃。我言切合治国实际,切莫当作笑话儿戏。古人有话不应忘记,请教樵夫大有裨益。
天下近来正闹灾荒,不要纵乐一味放荡。老人忠心诚意满腔,小子如此傲慢轻狂。不要说我老来乖张,被你当作昏愦荒唐。多行不义事难收场,不可救药病入膏肓。
老天近来已经震怒,曲意顺从于事无补。君臣礼仪都很混乱,好人如尸没法一诉。人民正在呻吟受苦,我今怎敢别有他顾。国家**资财匮乏,怎能将我百姓安抚。
天对万民诱导教化,像吹埙篪那样和洽。又如璋圭相配相称,时时携取把它佩挂。随时相携没有阻碍,因势利导不出偏差。民间今多邪僻之事,徒劳无益枉自立法。
好人就像篱笆簇拥,民众好比围墙高耸。大国犹如屏障挡风,同族宛似栋梁架空。有德便能安定从容,宗子就可自处城中。莫让城墙毁坏无用,莫要孤立忧心忡忡。
敬畏天的发怒警告,怎么再敢荒嬉逍遥。看重天的变化示意,怎么再敢任性桀傲。上天意志明白可鉴,与你一起来往同道。上天惩戒无时不在,伴你一起出入游遨。
鉴赏:
这首诗据《毛诗序》记载,是凡伯“刺厉王”之作。西周从夷王起,即衰落不振。厉王执政,朝纲大坏,民不堪命。《国语》曾记邵公谏厉王弭谤一事,就是对其暴虐无道的真实反映。正如邵公所言,尽管当时厉王在国内对敢言者采取了监视和屠杀的严厉手段,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人们还是用种种不同的形式来宣泄心中的不满,这首相传为凡伯(郑笺说他是“周公之胤”,“入为卿士”;魏源《古诗源》说他就是《汲冢纪年》中的“共伯和”)所作的讽刺诗,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与后代一些讽谕诗“卒章显其志”的特点相反,作者开宗明义,一开始就用简练的语言,明确说出作诗劝谏的目的和原因。首二句以“上帝”对“下民”,前者昏乱违背常道,后者辛苦劳累多灾多难,因果关系十分明显。这是一个高度概括,以下全诗的分章述写,可以说都是围绕这两句展开的。
对于“上帝”(指周厉王)的“板板”,作者在诗中作了一系列的揭露和谴责。先是“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不但说话、决策没有依据,而且无视圣贤,不讲信用;接着是在“天之方难”、“方蹶”、“方虐”和“方懠”时,一味地“宪宪”、“泄泄”、“谑谑”和“夸毗”,面临大乱的天下,还要纵情作乐、放荡胡言和无所作为;然后又是以“蹻蹻”之态,听不进忠言劝谏,既把老臣的直言当作儿戏,又使国人缄口不言,简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对于“下民”的“卒瘅”,作者则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同情。他劝说历王改变政令,协调关系,使人民摆脱苦难,融洽自安(“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他为了解民于水火,大胆进言,甘冒风险(“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同时,他又不厌其烦地向厉王陈述“天之牖民”之道,强调对国人的疏导要像吹奏埙篪那样和谐,对民众的提携要像佩带璋圭那样留心;最后他还意味深长地把人民比作国家的城墙,提醒厉王好自为之,不要使城墙毁于一旦,自己无地自容。
作为谴责和同情的汇聚和结合,作者对厉王的暴虐无道采取了劝说和警告的双重手法。属于劝说的,有“无然”三句、“无敢”两句,“无为”、“无自”、“无俾”、“无独”、“勿以”、“匪我”各一句,可谓苦口婆心,反覆叮咛,意在劝善,不厌其烦;属于警告的,则有“多将熇熇,不可救药”、“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等句,晓以利害,悬戒惩恶。这种劝说和警告的并用兼施,使全诗在言事说理方面显得更为全面透彻,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一片拳拳之心,忠贞可鉴。
在这首诗中,最可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作者的'民本思想。他不仅把民众比作国家的城墙,而且提出了惠师牖民的主张,这和邵公之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相通的,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二是以周朝传统的敬天思想,来警戒厉王的“戏豫”和“驰驱”的大不敬,从而加强了讽谕劝谏的力度。如果不是冥顽不化的亡国之君,对此是应当有所触动的。
至于全词多用正言直说,也使其更具后代谏书的作用,作者心胸之坦荡、感情之激切于此可见一斑。而叠字的多处运用、比喻对照的生动工整等,又使它保持了诗歌的艺术性。这首《板》与另一首《荡》同以讽刺厉王著称后世,以至“板荡”成了形容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专用词,其影响之大,不难想见。
篇2: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原文: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拆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译文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
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哭声又长又洪亮,声满道路强有力。
后稷很会四处爬,又懂事来又聪明,觅食吃饱有本领。不久就能种大豆,大豆一片茁壮生。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后稷耕田又种地,辨明土质有法道。茂密杂草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细细往上冒,拔节抽穗又结实;谷粒饱满质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颐养家室是个宝。
上天关怀赐良种:秬子秠子既都见,红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欢。红米白米遍地生,扛着背着运仓满,忙完农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个样?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
祭品装在碗盘中,木碗瓦盆派用场,香气升腾满厅堂。上帝因此来受享,饭菜滋味实在香。后稷始创祭享礼,祈神佑护祸莫降,至今仍是这个样。
注释
(1)厥初:其初。
(2)时:是。姜嫄(yuán):传说中有邰氏之女,周始祖后稷之母。
(3)克:能。禋(yīn):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加牲体及玉帛于柴上焚烧。
(4)弗:“祓”的假借,除灾求福的祭祀。
(5)履:践踏。帝:上帝。武:足迹。敏:通“拇”,大拇趾。歆:心有所感的'样子。
(6)攸:语助词。介:通“祄”,神保佑。止:通“祉”,神降福。
(7)载震载夙(sù):或震或肃,指十月怀胎。
(8)诞:迨,到了。弥:满。
(9)先生:头生,第一胎。如:而。达:滑利。
(10)坼(chè):裂开。副(pì):破裂。
(11)菑(zāi):同“灾”。
(12)不:丕。不宁,丕宁,大宁。
(13)不康:丕康。丕,大。
(14)寘(zhì):弃置。
(15)腓(féi):庇护。字:哺育。
(16)平林:大林,森林。
(17)会:恰好。
(18)鸟覆翼之:大鸟张翼覆盖他。
(19)呱(gū):小儿哭声。
(20)实:是。覃(tán):长。訏(xū):大。
(21)载:充满。
(22)匍匐:伏地爬行。
(23)岐:知意。嶷:识。
(24)就:趋往。口食:生恬资料。
(25)蓺(yì):同“艺”,种植。荏菽:大豆。
(26)旆(pèi)旆:草术茂盛。
(27)役:通“颖”。颖,禾苗之末。穟(suí)穟:禾穗丰硬下垂的样子。
(28)幪(měng)幪:茂密的样子。
(29)瓞(dié):小瓜。唪(běng)唪:果实累累的样子。
(30)穑:耕种。
(31)有相之道:有相地之宜的能力。
(32)茀:拂,拔除。
(33)黄茂:指黍、稷。孔颖达疏:“谷之黄色者,惟黍、稷耳。黍、稷,谷之善者,故云嘉谷也。”
(34)实:是。方:同“放”。萌芽始出地面。苞:苗丛生。
(35)种:禾芽始出。褎(yòu):禾苗渐渐长高。
(36)发:发茎。秀:秀穗。
(37)坚:谷粒灌浆饱满。
(38)颖:禾穗末稍下垂。栗:栗栗,形容收获众多貌。
(39)邰:当读作“颐”,养。谷物丰茂,足以养家室之意。
(40)降:赐与。
(41)秬(jù):黑黍。秠(pǐ):黍的一种,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
(42)麇(mén):赤苗,红米。芑(qǐ):白苗,白米。
(43)恒:遍。
(44)亩:堆在田里。
(45)任:挑起。负:背起。
(46)肇:开始。祀:祭祀。
(47)揄(yóu):舀,从臼中取出舂好之米。
(48)簸:扬米去糠。蹂:以手搓余剩的谷皮。
(49)释:淘米。叟叟:淘米的声音。
(50)烝:同“蒸”。浮浮:热气上升貌。
(51)惟:考虑。
(52)萧:香蒿。脂:牛油。
(53)羝(dī):公羊。軷:读为“拔”,即剥去羊皮。
(54)燔(fán):将肉放在火里烧炙。烈:将肉贯穿起来架在火上烤。
(55)嗣岁:来年。
(56)昂:仰,举。豆:古代一种高脚容器。
(57)登:瓦制容器。
(58)居歆:为歆,应该前来享受。
(59)胡臭亶(xìu dǎn)时:为什么香气诚然如此好。臭,香气;亶,诚然,确实;时,善,好。
篇3: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公刘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公刘
原文: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题解:
这是周人叙述历史的诗篇之一,歌咏公刘从邰迁豳的事迹。第一章写起程之前。第二章写初到豳地,相土安民。第三章写营建都邑。第四章写宴饮群臣。第五章写拓垦土田。第六章写继续营建。
注释:
1、笃:厚。每章以“笃”字起头,赞美公刘厚于过人。“公刘”,后稷的后裔。公是称号,刘是名。
2、居、康:都训“安”。这句是说公刘在邰不敢安居。
3、埸(易yì)、疆:都是田的界畔。疆是大界,埸是小界。这句是说修治田亩。
4、积:在露天堆积粮谷。仓:在屋内堆积粮谷。以上都是叙述在邰地故居的事。
5、餱(喉hóu):干粮。
6、橐(驮tuó)、囊:都是裹粮的用具,就是口袋。囊有底,橐无底(盛物则结束两端)。
7、辑:和。用:犹“而”。这句是说公刘要使人心和谐,国族光大。
8、干:盾。戚、扬:都是武器,斧类。
9、爰:犹“于是”。方:始。启行:开辟道路。
10、胥:相察,和《大雅o绵》(Y-077)篇 “胥宇”的“胥”相同。斯原:指豳(今陕西邠县)地的原野。
11、庶、繁:言陆续随公刘迁来的人多了。
12、顺:安,和。宣:通“畅”。这句连下句是说众人情绪和畅,安于新土,没有长叹的人。
13、巘(演yǎn):不连于大山的小山。这句和下句写公刘上下山原,相察地势。
14、舟:通“周”。周,环绕,带。这一问句的作用是引起对于公刘身上佩件的描写。
15、鞞(俾bǐ):刀鞘上端的饰物。琫(绷běng):刀鞘下端的装饰。容刀:佩刀。这句是说用玉、瑶装饰鞞、琫.
16、逝:往。百泉:众泉。
17、溥(谱pǔ):大。
18、觏(够gòu):见。京:豳之地名。当在南冈之下。
19、师:都邑之称,如洛邑亦称洛师。京师就是京邑。京师连称始见于此,后来才成为天子所居城邑的名称。
20、于时:即“于是”。处:居住。
21、庐、旅:二字同义,寄。疑原作“庐庐”或“旅旅”,和上下文一律用叠字。以上二句是说使常住的人有住处,远来暂居的人有寄托处。以下二句描写众人笑语欢乐。
22、依:言安居。上章“处处”是众民定居。这里“斯依”是君长定居。
23、跄跄(枪qiāng):行动安适貌。济济:庄严貌。
24、筵:竹席,铺在地上。俾筵就是说使众宾就席。几:坐时凭倚的`用具。
25、登:谓登席。依:谓凭几。
26、造:犹“比次”。曹:群,指众宾。席位是按尊卑排定次序的,众宾坐定以后次序就很清楚了。
27、豕(使shǐ):猪。
28、牢:猪圈。
29、酌之:言使众宾饮酒。匏(刨páo):匏爵。一匏破为二,用来盛酒,叫做“匏爵”。
30、宗:宗主。君之宗之:就是为之君为之宗。之指众宾,也就是众臣,与上文一致。
31、溥:广。既溥既长:言土地开垦面积已很大。
32、景:日影。这里作为动词,言测日影定方向。冈:登冈。
33、阴:山北。阳:山南。
34、其军三单:“单”读为“禅”,更代。言成立三军而用其一军,更番相代。
35、度(夺duó):测量。
36、彻:治。以上三句似谓使三军轮流度测隰(席xí)原,从事治田。
37、阳:日。山的西面夕时见日,所以叫夕阳,正如山东叫朝阳。这句是说扩展种植的土地,开辟山的西面。
38、豳(彬bīn):古邑名,也作邠,故城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允:实在。荒:大。这句是说豳人的居地确是很广大了。
39、馆:建房舍。这句是说造宫室。
40、乱:于水的中流横渡。
41、厉:即砺,糙石,用来磨物。锻:又作“碫(段duàn)”,椎物之石。砺、锻都是营建时需要的东西。
42、止基:言居处的基址。理:治理。
43、有:犹“众”。这句是说来居住的人众多。
44、皇:涧名。这句是说人夹皇涧而居。
45、过:涧名。溯:向。这句说或面向过涧而居。
46、止、旅:常住者和寄住者。密:安。这句是说止居的人众多。
47、芮:亦作“汭(锐ruì)”,水流曲处岸凹入为汭,或叫做“隩(遇yù)”,凸出为“鞫(居jū)”。之:犹“是”。芮鞫之即:就是说就水涯而居。或许有陆续迁来的人,所以再作一番安顿。
译文:
好心的公刘,他不敢安居只顾忙。忙着修田界,忙着谷上仓。干粮收拾好,各种袋子装。他要团结大众争荣光。大伙儿张开弓,盾牌、长矛、板斧都扛上,迈开脚步向远方。
好心的公刘,看准了这块地。人民越聚越多,个个都觉满意,没有一个人叹气。他一会儿上山冈,一会儿下平地。腰里带着啥东西?玉石多么美,装饰刀鞘的头和尾。
好心的公刘,走向众水泉,观看广大的平原。他登上南冈,发现了叫做京的地方。就在京邑的旷地,长住的安了身,寄居的有了房。到处有谈笑,到处闹嚷嚷。
好心的公刘,在京邑安家停当。臣僚们走来严肃安详。叫他们就竹席、就矮几,身靠矮几坐席上,次序分明列成行。把猪赶出圈。用瓢舀酒浆。让大家有吃又有喝,做大家的君主和族长。
好心的公刘,开辟土地宽又长,观测日影上高冈,勘察山南和山北,看看流泉去哪方。成立三军轮班用,洼地平地都丈量,开出田地产食粮。丈量展到山西方,豳人的土地真宽广。
好心的公刘,在豳又把房屋建。横渡渭水河,把磨石采又把碫石搬。房基墙脚都修筑,人多力众真可观。皇涧两岸都住满,顺着过涧向上展。定居大众都安顿,一直住到芮水湾。
鉴赏:
此篇上承《大雅·生民》,下接《大雅·緜》,构成了周人史诗的一个系列。《大雅·生民》写周人始祖在邰(故址在今陕西武功县境内)从事农业生产,此篇写公刘由邰迁豳(在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开疆创业,而《緜》诗则写古公亶父自豳迁居岐下(在今陕西岐县),以及文王继承遗烈,使周之基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公刘,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尚书大传》云:“公,爵;刘,名也。”后世多合而称之曰公刘。大约在夏桀之时,后稷的儿子不窋(zhuò)失其职守,自窜于戎狄。不窋生了鞠陶,鞠陶生了公刘。公刘回邰,恢复了后稷所从事的农业,人民逐渐富裕。“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国于豳之谷焉”(见《豳风》朱熹《集传》)。这首诗就着重记载了公刘迁豳以后开创基业的史实。
诗共六章,每章六句,均以“笃公刘”发端,从这赞叹的语气来看,必是周之后人所作。《诗集传》谓:“旧说召康公以成王将莅政,当戒以民事,故咏公刘之事以告之曰:‘厚者,公刘之于民也!”’若是成王时召康公所作,则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可见公刘的故事在周人中已流传好几代,至此时方整理成文。
诗之首章写公刘出发前的准备。他在邰地划分疆界,领导人民勤劳耕作,将丰收的粮食装进仓库,制成干粮,又一袋一袋包装起来。接着又挽弓带箭,拿起干戈斧钺各种武器,然后浩浩荡荡向豳地进发。以下各章写到达豳地以后的各种举措,他先是到原野上进行勘察,有时登上山顶,有时走在平原,有时察看泉水,有时测量土地。然后开始规划哪里种植,哪里建房,哪里养殖,哪里采石……一切安顿好了,便设宴庆贺,推举首领。首领既定,又组织军队,进行防卫。诗篇将公刘开拓疆土、建立邦国的过程,描绘得清清楚楚,仿佛将读者带进远古时代,观看了一幅先民勤劳朴实的生活图景。
整篇之中,突出地塑造了公刘这位人物形象。他深谋远虑,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在邰地从事农业本可以安居乐业,但他“匪居匪康”,不敢安居,仍然相土地之宜,率领人民开辟环境更好的豳地。作为部落之长,他很有组织才能,精通领导艺术。出发之前,他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必待兵精粮足而后启行。既到之后,不辞劳苦,勘察地形,规划建设,事无巨细,莫不躬亲。诗云:“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吕祖谦评此节曰:“以如是之佩服,而亲如是之劳苦,斯其所以为厚于民也欤!”(《诗集传》引)他身上佩带着美玉宝石和闪闪发光的刀鞘,登山涉水,亲临第一线,这样具有光辉形象的领导者,自然得到群众的拥护,也自然会得到后世学者的赞扬。
诗中不仅写了作为部落之长的公刘,而且也写了民众,写了公刘与民众之间齐心协力、患难与共的关系。诗云:“思辑用光。”又云:“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是说他们思想上团结一致,行动上紧紧相随,人人心情舒畅,没有一个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诗人用了一组排比句,讴歌了人们在定居以后七嘴八舌、谈笑风生的生动场面。
看来在公刘的时代,似乎既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也有一定的民主自由。诗云:“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在欢庆的宴会上,人们依次入座,共享丰盛的酒肴。在酒足饭饱之际,人们共同推举首领,这中间似可窥见先民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吕祖谦评此章云:“既飨燕(宴)而定经制,以整属其民,上则皆统于君,下则各统于宗。盖古者建国立宗,其事相须。”(《诗集传》引)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他不免从封建宗法制度出发去看待那时的社会,忽视了诗中所固有的活泼畅舒的自由气氛。
此诗的特点是在行动中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在具体场景中刻画人物形象。无论是“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的行进行列,无论是“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的勘察情景,都将人与景结合起来描写,因而景中有人,栩栩如生。微感不足的是写勘察的地方较多,二、三、五、**节虽各有侧重,然重复之处亦在所难免。这大概是由于当时部落的生活还比较单纯,其他无甚可写所致。然而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史诗,确也难能可贵。
篇4: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凫鹥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凫鹥
原文: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尔酒既清,尔肴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尔酒既多,尔肴既嘉。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尔酒既湑,尔肴伊脯。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译文
野鸭鸥鸟河中央,公尸赴宴多安详。你的美酒清又醇,你的菜肴味道香。公尸赴宴来品尝,福禄大大为你降。
野鸭鸥鸟沙滩上,公尸赴宴来歆享。你的美酒好又多,你的菜肴美又香。公尸赴宴来品尝,助你福禄长安康。
野鸭鸥鸟在洲诸,公尸赴宴来居住。你的美酒已滤清,你的菜肴有干脯。公尸赴宴来品尝,为你降下大福禄。
野鸭鸥鸟港汊中,公尸赴宴位居尊。已在亲庙设酒席,福禄降临你家门。公尸赴宴来品尝,福禄不断降你身。
野鸭鸥鸟在峡门,公尸赴宴醉醺醺。美酒饮来欣欣乐,烧肉烤肉香喷喷。公尸赴宴来品尝,从此太平无艰辛。
注释
⑴凫(fú):野鸭。鹥(yī):沙鸥。泾:直流之水。《集传》:“凫,水鸟,如鸭者。鹥,鸥也。”《传疏》:“泾,水中也。”
⑵尸:神主。燕:宴。宁:享安宁。《传疏》:“燕,燕饮也。”
⑶来成:《通释》:“来成,犹言来崇,成亦重也。”
⑷宜:顺,安享。《通释》:“凡神歆其祀通谓之宜。”
⑸为:助。《郑笺》:“为犹助也。助成王也。”
⑹渚(zhǔ):河流湖泊中的沙洲。
⑺处:安乐。这里指坐。
⑻湑(xū):过滤。《传疏》:“尔酒既湑,犹云尔酒既清矣。”
⑼伊:语助词。脯:肉干。《说文·肉部》:“脯,干肉也。”
⑽潨(cóng):港汊,水流会合之处。《毛传》:“潀,水会也。”
⑾宗:借为“悰”,快乐。一解为尊敬,尊崇。《毛传》:“宗,尊也。” 李樗、黄埙《毛诗集解》:“来居尊位也。”
⑿宗:宗庙,祭祀祖先的庙。
⒀崇:高,此作动词,加高,增加。《毛传》:“崇,重也。”
⒁亹(mén):峡中两岸对峙如门的地方。《集传》:“亹,水流峡中,两岸如门也。”
⒂熏熏:同“薰薰”,香味四传。一解为和悦的样子。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熏熏,当依《说文》作醺醺,谓尸醉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为当与下句之“欣欣”互易,谓“古书多口授,误倒其文耳”。
⒃旨:甘美。欣欣:《毛传》:“欣欣然,乐也。芬芬,香也。”
鉴赏:
诗分五章,章四句,除每章的第二句为六言外,其余均为四言句。其结构有如音乐中的装饰变奏曲:将一个结构完整的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奏,而保持主题的旋律。就诗而言,此歌主题旋律便是:野鸭沙鸥在水泽畔欢快地嬉戏觅食,公尸来到宗庙接受宾尸之礼就像野鸭沙鸥自得其所那样恬适愉悦,献给公尸的酒清醇甘甜,献给公尸的.食香酥鲜美,有劳公尸沟通献祭的人们与受祭的神灵,人们答谢你,祈求神灵将福禄赐给你,并继续将福禄赐给我们!首句的“在泾”、“在沙”、“在渚”、“在潨”、“在亹”,其实都是在水边。郑笺分别解释为“水鸟而居水中,犹人为公尸之在宗庙也,故以喻焉”,“水鸟以居水中为常,今出在水旁,喻祭四方百物之尸也”,“水中之有渚,犹平地之有丘也,喻祭地之尸也”,“潨,水外之高者也,有瘗埋之象,喻祭社稷山川之尸”,“亹之言门也,燕七祀之尸于门户之外,故以喻焉”,虽对每章以“凫鹥”起兴而带有比意看得很透,但却误将装饰变奏看作主题变奏,其说不免穿凿附会。每章的章首比兴,只是喻公尸在适合他所呆的地方接受宾尸之礼而已,用词的变换,只是音节上的修饰,别无深意。以下写酒之美,用了“清”、“多”、“湑”、“欣欣”等词,写肴之美,用了“馨”、“嘉”、“芬芬”等词,从不同角度强化祭品的品质优良,借物寄意,由物见人,充分显示出主人宴请的虔诚。正因为主人虔诚,所以公尸也显得特别高兴,诗中反覆渲染公尸“来燕来宁”、“来燕来宜”、“来燕来处”、“来燕来宗”、“来止熏熏”,正说明了这一点,语异而义同,多次装饰变奏更突出了主旋律。因为公尸高兴,神灵也会不断降福给主人,这就是诗中反覆强调的“福禄来成”、“福禄来为”、“福禄来下”、“福禄攸降”、“福禄来崇”。只有诗的末句“无有后艰”,虽是祝词,却提出了预防灾害祸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前引《毛序》“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的发挥倒是值得注意的。居安必须思危,这一点至今能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孙鑛评曰:“满篇欢宴福禄,而以‘无有后艰’收,可见古人兢兢戒慎意。”(陈子展《诗经直解》引)这并不是泛泛之言。
篇5: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既醉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既醉
原文: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
既醉以酒,尔肴既将。君子万年,介尔昭明。
昭明有融,高朗令终,令终有俶。公尸嘉告。
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类维何?室家之壶。君子万年,永锡祚胤。
其胤维何?天被尔禄。君子万年,景命有仆。
其仆维何?厘尔女士。厘尔女士,从以孙子。
译文:
甘醇美酒喝个醉,你的恩德我饱受。祝你主人万年寿,天赐洪福永享有。
甘醇美酒喝个醉,你的佳肴我细品。祝你主人寿不尽,天赐成功大光明。
幸福光明乐融融,德高望重得善终。善终自然当善始,神主良言愿赠送。
神主良言什么样?祭品丰美放盘里。宾朋纷纷来助祭,增光添彩重礼仪。
隆重礼仪很合适,主人尽孝得孝子。孝子永远不会少,上天赐你好后嗣。
赐你后嗣什么样?善理家业有良方。祝你主人寿绵长,天赐福分后代享。
传到后代什么样?上天给你添厚禄。祝你主人长生福,自有天命多奴仆。
奴仆众多什么样?天赐男女更美满。天赐男女更美满,子孙不绝代代传。
注释:
⑴介:借为“丐”,施予。景福:大福。
⑵将:美。
⑶昭明:光明。
⑷有融:融融,盛长之貌。
⑸令终:好的结果。
⑹俶(chù):始。
⑺公尸:古代祭祀时以人装扮成祖先接受祭祀,这人就称“尸”,祖先为君主诸侯,则称“公尸”。嘉告:好话,指祭祀时祝官代表尸为主祭者致嘏辞(赐福之辞)。
⑻笾(biān)豆:两种古代食器、礼器,笾竹制,豆陶制或青铜制。静:善。
⑼攸摄:所助,所辅。摄,辅助。
⑽孔时:很好。
⑾匮(kuì):亏,竭。
⑿锡(cì):同“赐”。类:属类。
⒀壶(kǔn):宫中之道,引申为齐家。
⒁祚(zuò):福。胤(yìn):后嗣。
⒂被:加。
⒃景命:大命,天命。仆:附。
⒄釐(lí):赐。女士:女男。又郑笺释为“女而有士行者”。
⒅从以:随之以。孙子:“子孙”的倒文。
解读:
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善于运用半顶针修辞格是此篇的一个特色。《诗经》中运用顶针修辞手法屡见不鲜,但像此篇这样上文尾句与下文起句相互绾结,而重复只在上句的.末一字与下句的第二字那样的修辞方法(姑称之为半顶针修辞),却是并不多见的。其实,接第三章“公尸嘉告”句的第四章“其告维何”句、接第五章“永锡尔类”句的第六章“其类维何”句、接第六章“永锡祚胤”句的第七章“其胤维何”句、接第七章“景命有仆”句的第八章“其仆维何”句,若改为“嘉告维何”、“尔类维何”、“祚胤维何”、“有仆维何”,也完全可以,这样各章之间便以纯粹的顶针格相贯连。但此篇的作者却蹊径别出,不取上下章衔接文字完全重复的纯顶针格,而仍收“蝉联而下,次序分明”(方玉润《诗经原始》)之效,并别具曲折灵动之势,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这章与章的半顶针衔接又与各章章内的纯顶针修辞(如“高朗令终”与“令终有俶”、“朋友攸摄”与“摄以威仪”、“君子有孝子”与“孝子不匮”)连成一片,令人读来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由此可见,《颂》诗的表现力也相当强。
篇6: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凫鷖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凫鷖
原文: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尔酒既清,尔肴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尔酒既多,尔肴既嘉。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尔酒既湑,尔肴伊脯。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译文:
野鸭沙鸥在河水,公侯之尸入宴心宽慰。你的酒浆真清冽,你的菜肴真香美。公侯之尸来宴饮,福禄双全永伴随。
野鸭沙鸥在河滩,公侯之尸入宴心畅欢。你的美酒量真多,你的佳肴味真鲜。公侯之尸来宴饮,福禄双全永增添。
野鸭沙鸥在河渚,公侯之尸入宴心安舒。你的酒浆滤得清,你的肉脯煮得酥。公侯之尸来宴饮,福禄齐降永佑助。
野鸭沙鸥在河汉,公侯之尸入宴心欢洽。设宴酬尸到宗庙,福禄所降就在那。公侯之尸来宴饮,福禄不绝临你家。
野鸭沙鸥在峡口,公侯之尸入宴乐悠悠。美酒斟酌味芳醇,肥肉烧烤香浓厚。公侯之尸来宴饮,永无祸殃在今后。
鉴赏:
此诗是《大雅·生民之什》的第四篇。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在解《生民之什》的第一篇《生民》为“尊祖也”,解第二篇《行苇》为“忠厚也”,解第三篇《既醉》为“大平也”之后,解此篇为“守成也”,云:“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孔颖达疏云:“《凫鹥》诗者,言保守成功不使失坠也。致太平之君子成王,能执持其盈满,守掌其成功,则神祇祖考皆安宁而爱乐之矣。故作此诗以歌其事也。”似未为探本之言。宋范处义《诗补传》云:“《既醉》、《凫鹥》皆祭毕燕饮之诗,故皆言公尸,然《既醉》乃诗人托公尸告嘏以祷颂,《凫鹥》则诗人专美公尸之燕饮。” 清胡承珙《毛诗后笺》云:“《既醉》为正祭后燕饮之诗,《凫鹥》为事尸日燕饮之诗。”差为近之。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周王祭祀祖先的第二天,为酬谢公尸请其赴宴(古称“宾尸”)时所唱的诗。”高亨《诗经今注》也说:“周代贵族在祭祀祖先的次日,为了酬谢尸的辛劳,摆下酒食,请尸来吃,这叫做‘宾尸’,这首诗正是行宾尸之礼所唱的歌。”程、高之说皆从范、胡之说变化而来,而更妥贴圆通,兹从之。
诗分五章,章四句,除每章的第二句为六言外,其余均为四言句。其结构有如音乐中的装饰变奏曲:将一个结构完整的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奏,而保持主题的.旋律。就诗而言,此歌主题旋律便是:野鸭沙鸥在水泽畔欢快地嬉戏觅食,公尸来到宗庙接受宾尸之礼就像野鸭沙鸥自得其所那样恬适愉悦,献给公尸的酒清醇甘甜,献给公尸的食香酥鲜美,有劳公尸沟通献祭的人们与受祭的神灵,人们答谢你,祈求神灵将福禄赐给你,并继续将福禄赐给我们!首句的“在泾”、“在沙”、“在渚”、“在潨”、“在亹”,其实都是在水边。郑笺分别解释为“水鸟而居水中,犹人为公尸之在宗庙也,故以喻焉”,“水鸟以居水中为常,今出在水旁,喻祭四方百物之尸也”,“水中之有渚,犹平地之有丘也,喻祭地之尸也”,“潨,水外之高者也,有瘗埋之象,喻祭社稷山川之尸”,“亹之言门也,燕七祀之尸于门户之外,故以喻焉”,虽对每章以“凫鹥”起兴而带有比意看得很透,但却误将装饰变奏看作主题变奏,其说不免穿凿附会。每章的章首比兴,只是喻公尸在适合他所呆的地方接受宾尸之礼而已,用词的变换,只是音节上的修饰,别无深意。以下写酒之美,用了 “清”、“多”、“湑”、“欣欣”等词,写肴之美,用了“馨”、“嘉”、“芬芬”等词,从不同角度强化祭品的品质优良,借物寄意,由物见人,充分显示出主人宴请的虔诚。正因为主人虔诚,所以公尸也显得特别高兴,诗中反覆渲染公尸“来燕来宁”、“来燕来宜”、“来燕来处”、“来燕来宗”、“来止熏熏”,正说明了这一点,语异而义同,多次装饰变奏更突出了主旋律。因为公尸高兴,神灵也会不断降福给主人,这就是诗中反覆强调的“福禄来成”、“福禄来为”、“福禄来下”、“福禄攸降”、“福禄来崇”。只有诗的末句“无有后艰”,虽是祝词,却提出了预防灾害祸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前引《毛序》“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的发挥倒是值得注意的。居安必须思危,这一点至今能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孙鑛评曰:“满篇欢宴福禄,而以‘无有后艰’收,可见古人兢兢戒慎意。”(陈子展《诗经直解》引)这并不是泛泛之言。
篇7: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假乐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假乐
原文: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干禄百福,子孙千亿。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受福无疆,四方之纲。
之纲之纪,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注释:
1、假乐:嘉乐,赞美、喜爱。君子:指周成王。《毛传》:“假,嘉也。”
2、宜民宜人:《毛传》:“宜民宜人,宜安民,宜官人也。”
3、右:通“佑”,助。
4、申之:《传疏》:“申之,言申之以福也。”
5、干:《郑笺》:“干,求也。”
6、穆穆:《集传》:“穆穆,敬也。皇皇,美也。”
7、愆(迁qiān):《郑笺》:“愆,过也。率,循也。”
8、抑抑:通“懿懿”,壮美貌。《毛传》:“抑抑,美也。秩秩,有常也。” 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言语、教令、声名,皆可称德音,此德音指言语也。”
9、群匹:《传疏》:“此群匹为群臣。”
10、四方之纲:《郑笺》:“成王能为天下之纲纪,谓立法度以理治之也。”
11、燕:《集传》:“燕,安也。朋友,亦谓诸臣也。”
12、媚:爱。
13、解(懈xiè):《集传》:“解,怠。”
14、塈(戏xì,又读记jì):休息。《通释》:“《方言》:”I,归也。‘ 民之攸塈,谓民之所息,即谓民之所归。“
译文:
君王冠礼行嘉乐,昭明您的好美德。德合庶民与群臣,所得福禄皆天成。保佑辅佐受天命,上天常常关照您。
千重厚禄百重福,子孙千亿无穷数。您既端庄又坦荡,应理天下称君王。从不犯错不迷狂,遵循先祖旧典章。
容仪庄美令人敬,文教言谈条理明。不怀私怨与私恶,诚恳遵从众贤臣。所得福禄无穷尽,四方以您为准绳。
天下以您为标准。您设筵席酬友朋。众位诸侯与百官,爱戴天子有忠心。从不懈怠在王位,您使人民得安宁。
鉴赏:
这是一首为周宣王行冠礼(成年礼)的冠词。
王闿运《诗经补笺》说:“假,嘉,嘉礼也,盖冠词。”但他将此事归之于成王。实则此为宣王时作品,所以应是宣王行冠礼之词。周厉王被国人赶走,周定公、召伯虎乃与共伯和暂主朝政。太子静由召伯虎抚养。公元前828年(共和十四年),太子静即位,即宣王。他“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文武群臣,尤其周、召二公,把匡复周室的重任寄托在宣王身上。所以宣王的冠礼自然而然地便成为周室至关重大,举足轻重的事。此诗便是当时行冠礼时所采用的冠词。看来可能是召伯虎所作。通观《假乐》,除了对宣王无以复加的赞美之外,也深蕴着殷切的希望。所以魏源说:“《假乐》,美宣王之德也。宣王能顺天地,祚子孙千亿,卿士多贤,皆得获天佑所致也。”(《诗古微》)是与诗的主题、情调相符合的。
全诗仅四章,表现了周朝宗室,特别是急切希望振兴周王朝的中兴大臣对一个年轻君主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假(嘉)乐”点出诗的主题或用途。“显显令德”,开门见山地赞扬了受冠礼者的德行品格。以下称赞他能尊民意顺民心,皇天授命,赐以福禄。这一章看似平实,但在当时周王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情况下,表达对宣王的无限期待和信赖,实言近而旨远,语浅而情深。第二章顺势而下,承上歌颂宣王德荫子孙,受禄千亿,落笔于他能“不愆不忘”,一丝不苟地遵循文、武、成、康的典章制度,能够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劝谏。这些话里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教训:夷王、厉王因为违背了这两点使宗周几乎灭亡,其代价不可谓不大。因为此诗是举行冠礼的仪礼用诗,有着它现实的要求,故而第三章便转锋回笔,热烈地歌颂年轻的`宣王有着美好的仪容、高尚的品德,能“受福无疆”成为天下臣民、四方诸侯的“纲纪”。末章紧接前文之辞,以写实的手笔勾勒了行冠礼的活动场景。宣王礼待诸侯,宴饮群臣,其情融融,其意洽洽。“百辟卿士”没有一个不爱戴他、不亲近他的。“不解于位,民之攸墍”。使国民能安居乐业,不再流离失所,这就是对一个明君的最主要的要求。短短的一首诗,围绕着“德、章、纲、位”赞美了年轻有为,能为天下纲纪的宣王,于有限的词句内包容了无限的真情,美溢于辞,其味无穷。
过去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诗“无非奉上美诗”,“近谀”、“全篇捧场,毫无足观”,似未能弄清诗的主旨和特定的创作背景。
★ 活板翻译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