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谏楚庄王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27 13:53:29 作者:壮士小沈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壮士小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庄子谏楚庄王文言文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庄子谏楚庄王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庄子谏楚庄王文言文阅读答案

庄子谏楚庄王文言文阅读答案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②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③。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④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⑤。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②兵:军队。③睫:眼睫毛。④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⑤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楚庄王欲伐越 ②臣愚患之( )③王乃止( )④自见之谓明( )

⑵下列各句中与“王之伐越”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B.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八则》)

C.至之市(《郑人买履》)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小题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王 之 兵 自 败 于 秦 晋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2分)

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2分)

小题4: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①想要 ②担心 ③停止 ④称作、叫做(4分)⑵D(2分)

小题2: 王 之 兵∕ 自 败 于 秦 晋(1分)

小题3: 所以要想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2分)

小题4: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2分)

阅读理解如何明确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四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多数议论文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如何学好高中阅读理解

1积极和别人沟通交流

看上去沟通交流和阅读理解没有多大关系,其实沟通交流的过程就是理解对方思想,并快速做出反应的过程。多交流、多沟通,就能培养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快速反应应答能力,这对做阅读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2.加大试题训练强度

平时有时间的时候,多做做阅读理解的练习题,通过试题锻炼自己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在实战中寻求突破,提升自己阅读理解能力。

3.上课认真听讲

在语文课上,老师都会讲一些阅读理解的做题方法和训练方法,而且会随堂让大家进行自由练习,这是学习语文阅读理解的好时候,一定要抓住课堂的时间!

篇2:《杜子谏楚庄王》阅读习题及答案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1】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智之如目【2】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3】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

【1】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庄子。

【2】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智:见识。

【3】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盗:古时对农民起义的蔑称,可译成“造反”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臣患智之如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见之谓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杜子是用什么方法说服楚庄王不攻打越国的?(3分)

小题4:从文中可以看出杜子是个什么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担忧 2)称得上、叫

小题2:所以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划线的.词语翻译不准一处扣0。5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3:比喻说理或摆出事实,(两点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杜子分析楚国的弱势,让楚庄王清醒的认识到楚国的形势。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分析2分)

小题4:杜子:善于进谏,讲究方法,能言善辩、有谋略(能够看清形势)(写出三个词语,符合语境即可,每词1分)

小题1:试题分析:“患”是文言文中的多义字,根据语境即可解释出来。“谓”的意思在文言文中较为固定。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在自见”等。“在自见”是“看清自己”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我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是比喻说理,“楚国的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并不在越国之下”是摆出事实。用这样的方法使楚王认清了自己,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小题4:试题分析:杜子能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进言,可知他善于进谏,讲究方式方法。他对楚国形势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关心国事,对形势了如指掌的人。

篇3:庄子《秋水》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庄子《秋水》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4-9题(16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 , ’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本文作者_________,战国时哲学家,_________家代表人物。(2分)

5、补上文中空白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释加点的字(4分)

秋水时至( ) 不辩牛马( ) 以为莫己若( ) 始吾弗信(

7、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从本文蜕化出来的的两个成语 : , (2分)

9、这篇寓言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2分 庄子 道

5、2分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6、4分 按时 分辨 比得上 不

7、4分 (1)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道。 (2)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8、2分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9、2分 这篇寓言,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下述观点均可:人贵有自知之明 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谦受益,满遭损 自大源于无知 知耻近乎勇 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篇4:文言文《楚庄王莅政三年》阅读答案

文言文《楚庄王莅政三年》阅读答案

楚庄王①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②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③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注释】

楚庄王:即荆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公元前613——591年在位。《韩非子·有度》:“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②右司马:掌管军政的官员。③不谷:即楚共王。楚共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字不谷。公元前590——560年在位。《韩非子·十过》:“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前称楚庄王似为错引,实际应是楚共王。

【参考译文】

楚庄王临朝执政三年,没有发布命令,也没有什么执行什么政事。右司马侍候在旁而给楚庄王打了个谜语说:“有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动翅膀,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名堂?”楚庄王说:“三年不动翅膀,将因此长成羽毛;不飞翔也不鸣叫,将因此观察民众的行为准则。虽然没有飞翔,飞起来必然会直冲云霄;虽然没有鸣叫,但叫起来必然会惊动人世。先生你放心吧。我知道你的用意了。”就这样过了半年,庄王便亲自处理政事。所废弃的法令有十条,所兴起的事情有九件,惩处大臣五个,提拔读书人六个,而邦国治理得很好。又起兵征讨齐国,在徐州打败了它,战胜晋国在河雍地区,在宋国联合了诸侯,于是称霸天下,庄王不去做小事而坏大事。所以有大的.名声;不较早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所以有大的功劳。所以说:“大的器物最后才能完成;大的声音很难得听到。”

【阅读训练】

1、词语解释

(1)莅:到,临 (2)御:侍奉 (3)止:停留 (4)名:名字

(5)长:生长 (6)观:观察 (7)释:释放 (8)知:知道

(9)诛:杀 (10)举:推荐 (11)举:发动 (12)霸:称霸

2、翻译

(1)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

楚庄王不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做,这样就有了高的名望。

(2)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有大才干的人成就往往较晚,而大的声音会让人听不到。

3、选文讲述的是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也是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

篇5:晏子谏齐景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晏子谏齐景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晏子谏齐景公》(节选)

注:被:披。裘:皮衣。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缝制的皮衣,非常珍贵。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2)皆以美于徐公( )

(3)虽欲言,无可进者( )

(4)立有间( )

2.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两文,说说邹忌与晏婴二人进谏的.具体原因有何区别,方法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实际,任选一个角度,说说阅读两文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确实 (2)以为,认为 (3)即使 (4)一会儿

2.能够在集市上、街巷间议论时事,令寡人(古时君主自称)听见的,可以获得下等赏赐。

景公在位时,连下好几天雪还不放晴。(意对即可)

3.示例:具体原因区别:邹忌认为“王之蔽甚”,晏子认为景公不能体察民情;方法略有不同:邹忌以私人生活为例,晏子以古代贤君为例(或,邹忌类比,晏子对比)

4.示例: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甚至批评,必有大益。善于听取,是优秀同学的一种学习智慧,固执己见,惯性前行,是后进者的大敌。(意对即可)

篇6:求谏阅读答案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上封事称旨,召而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仍赐绢有差。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防微杜渐

D.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E.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8.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上不称天心 B.下为百姓所 C.欲令耳目外通 D.上不称天心

9.其字的含义不同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10.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 )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 ② ④ B.② ③ ④ C.① ③ ⑤ D.① ② ⑤

1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谏就是鼓励臣下提意见,《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唐太宗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

B.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了大臣进谏的必要性,他恐人不言,导臣使谏,降低了君主一人专权弊端产生的可能。

C.唐太宗重视谏官作用,他诏令宰相入阁商议军国大事时,必须使谏官随入列席,以便他们预先听闻政事。

D.唐太宗勉励臣子极言规劝,勿担心触犯龙颜,而他也深切自我反省,虚心求谏。

12.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1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篇7:求谏阅读答案

6.C.

A凭借/垫着;B写作/劝酒;C征兆,苗头,开端D切中/符合 E对待/际遇,机会

7.D.

A举措,古:手脚放置,今:措施;B相遇,古:相互对待,今:遇见彼此;C颜色,古;脸色,今:色彩

8.D.

使动,其它为名词作状语

9.B.

自己,其它为他的

10.A

③为太宗劝臣子纳谏⑤为褚遂良之语

11.C.

预为参加非预先

篇8:《谏论》阅读答案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1.下列句中加△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且告之曰(将要) B.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

C.顾见猛虎(回头) D.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2.下列句中加△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B. 能跳而越此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乃记之而去

C. 不然为怯 D. 其怯者犹未能也士卒多为用者 其真不知马也

3.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其中的势内涵丰富:对勇者而言,是指 ;对半勇半怯者而言,是指 ;对怯者而言,是指逃命。(2分)

4.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情势驱使他罢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2分)

答案:

1.A(2分)

2.B(2分)

3.耻怯(面子) 奔利(金钱)(2分。每格1分)

4.例如:①这种观点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即情势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制约作用,因而有一定的合理性。②人是有勇敢和怯懦之分的,不然,怎么会有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人呢?③对人要作具体分析,有的人是环境的奴隶,而有的人敢于挑战环境,因此,不能一概而论。(2分。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庄子·让壬》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楚庄王欲伐陈》阅读答案

《秋水庄子》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两则阅读答案

阅读文言文及答案解析

寓言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黄鹤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庄子谏楚庄王文言文阅读答案(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庄子谏楚庄王文言文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