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发掘人的第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发掘人的第一,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发掘人的第一短文散文
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发掘人的第一短文散文
我们都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老师问全班同学,同学们,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哪个山峰?
大家异口同声:珠穆拉玛峰!
老师听完,满意的点点头,然后立刻问:各位,那第二呢?
全班哑口无言,鸦雀无声,于是,老师笑笑说:你们看到了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在任何比赛和考试中,度要去争夺第一名,因为,第二名永远没人记得。
故事讲完了,励志吗?
好了,接下来,我想继续讲完这个故事。
两年前,我把这个故事同样说给了几个美国学生,你知道他们怎么回答的吗?
第一位同学:老师,为什么我们非要别人记得,自己尽力努力过不就可以了吗?
第二位同学:第一名只有一个人,如果都去争第一,那谁得第二?得了第二不是会难受吗?
第三位同学,对啊,第二难道不应该很开心,而且被表扬吗?
最后一个同学直接用现实反驳我,他说,老师,谁告诉你谁都不知道第二高峰是什么,第二高的峰叫做乔戈里峰, 它的高度是8611米。我暑假刚和爸妈去过。
他们的答案瞬间让我震惊了,忽然,我开始反思中国这么多年的“第一名教育”,这些年,我们不停的教育学生第一名的重要性,逐渐忘记了,这个世界上,任何比赛第一只有一个,可是第二第三到几百确是大多数;我们过分的去宣传高考状元,却发现很多高考失利的人竟然在今后的生活里也能出类拔萃;我们一味的去追求金牌,却忘了银牌、铜牌也是拿汗水泪水拼搏出来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而这些小人物,正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却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褒奖和聚光,却被莫名其妙的忽视和批评。
201x年8月,里约奥运会400自由泳比赛中,孙杨0.13秒之差败于澳大利亚选手霍顿,获得银牌,瞬间,媒体铺天盖地报道袭来,所有的标题,都在讲述着一件事情:孙杨失去了金牌。
这些报道让人不得不大跌眼镜,因为如果我写,一定会说,他得到了银牌,毕竟银牌已经很棒了,何况在此之前孙杨因为骨折耽误了训练,之后每天早起而且不停的恶补,就是为了奥运会能拼尽全力的比赛。
何况,本来比赛就不是为了别人,奥运精神更不是只为名次,为何要以冠军论英雄呢。
事后,孙杨接受采访,泪流满面,哭的一塌糊涂,哭的让人揪心,仿佛灵魂要被哭出来。
我不知道一个硬汉为什么会哭,但我明白,一定是他足够伤心或足够委屈,才会在这么多人面前流泪。
这些年,看孙杨的采访,媒体都在不停的强调他对金牌的渴望和决心,这一次次的暗示,就让大家潜移默化的觉得孙杨就等于游泳冠军一样。
我在微博评论里看到一句话,说他浪费了纳税人的钱。
瞬间我就炸了。
这些年,我们用第一名和金牌的道德观绑架了多少运动员。
何况奥运会最重要的`应该是精神,是不怕输,不怕累的精神,不是金牌,更不是奖金,运动员只要拼尽全力大汗淋漓,就应该收到重视和表扬,他们没有对不起谁,要说对不起,应该是媒体对不起他们。
孙杨没有对不起国家,没有对不起人民,我们看到了他的尽力,明白了他的努力,仅此就好。
其实,所有参加奥运会的健儿都是好样的,他们为奥运会付出了太多,得到金牌我们为你骄傲,得到银牌我们为你自豪,就算什么也没有,我依旧在赛场上为你欢呼、听你欢笑。
说回第一名的事情。
每个比赛都去争夺第一名,真的那么重要吗?
原来我在读书的时候,长辈总跟我讲木桶效应:他们不停的强调着我们一定要注意短板,有短板是装不了太多水的,所以,一定要全面发展,可是,现在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并不是。
我们会发现,如果有短板,完全可以通过倾斜桶去保留更多的水,完全可以找一个更大的容器把自己放进去,也可以找一个木匠做一个密封套。
你会发现无论是牛人还是大公司,都会有自己短板,有短板的时候不是要全力去把它变长,而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取长补短。
慢慢的我们发现,这个世界缺的根本不是第一名,要的不是全面发展,需要的,是你是否不可替代。
这些年,所有的媒体都在报道高考状元,仿佛他们就是人生的赢家,仿佛考试第一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但事实呢?
中央教科院在做过一个调查,叫做《上海教育》,得出调查结果:
“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相反,这些年,我们惊奇的发现,一些人,学历不高,却靠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和不可替代性,在这个世界崭露头角,他们没有考过第一名,甚至都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有些人连学历都没有,竟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着这个世界。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些年,我们总是强调
第一名的教育观,是错的,我们不停的给学生划阵营,说这些人是好学生,这些人是坏学生,也是错的。
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一无二性,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发掘人的第一,而是发现人的唯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个世界的分工会越来越细,任何一个人,无论学历高低,无论读书多少,只要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插上一面旗帜,就是第一名,就是冠军,就应该被关注,被表扬,被重视。
每一个冠军的背后,都有着更多的人,每个人完成更细的分工,他们也是冠军,也是自己领域的第一名。
就像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不仅是导演的功劳,也有编剧的剧本,演员的投入,还有无数幕后的工作人员,他们共同做好了本职工作,虽默默无闻,但你能说,他们不重要吗?
他们也是英雄,虽然不是第一名,但也应该被重视。
愿我们的教育里,少用第一,多用唯一,少的表扬冠军,毕竟,每一个参与过比赛,每一个坚持到最后,愿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得到体面的重视。
篇2:教育失败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工具化”
教育失败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工具化”
最近有关高中阶段是否继续实行文理分科又一次引发了“全民讨论”,文理是否分科问题看起来是一个教学内容改革的问题,目的还是提高中国的整体教育水平。中国的教育水平按照教育部的说法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全世界最高的初等教育水平、高等教育程度跻身先进国家行列、硕士博士数量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多的国家,似乎看起来全国人民都可以为我们拥有这样先进的教育而感到骄傲。然而教育部的话从来都是不可信的,远的不说就说过去这三十年,中国的农村社会初等教育整体而言处在不断退化的过程中,而且这个过程愈演愈烈,农民的子弟发现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城市社会初等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成本不断提升,从幼儿园到高中,绝大多数家庭会因为一个孩子而彻底拖垮,这个成本不仅仅是指金钱,而且包括时间和精力,孩子们牺牲掉了快乐牺牲掉了健康牺牲掉了尊严,所能够得到的只不过是一个上大学的机会;可是中国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呢,教育部耗费了大量的钱财搞了一个有又一个工程其结果是中国大学在世界上的排名不断滑落;大学的成就是什么呢,中国的大学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多的国家,一向号称重点发展理工科的中国高等教育却使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不断下降,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的文章逐年减少。凡是身处教育行业的人都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学术失范是么叫学德沦丧,都能够意识到目前的教育行业已经不能够承担传承文明的责任了,更不可能引领社会了。教育应该是社会文明的高地,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应该是时代思想的温床,而现在的教育什么都不是,至多是个产业。面对种种问题不得不承认目前的中国教育至少是中国百余年来最失败的教育,这些问题都指向教育根本目的的偏离,指向教育功能的彻底颓丧,这种情况下还有人煞有介事谈论什么高中阶段是否分科问题,简直是可笑,这好比面对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探讨什么割不割双眼皮美容的问题。 试想一下,高中分科了难道学生负担会减轻吗,笑话,不懂教育的人才会这样认为,只要有这种畸形的竞争环境,哪怕只开一门课竞争同样会这么激烈,负担同样不会减轻,去看一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吧,很多学生是要消耗掉大学一半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人认为学生人文素质差是由于文科学的少了,建议这些人到大学去看一看,即使是文科大学生学了四年难道就有人文素质了吗。 教育的整体失败应该是一个不用争辩的事实了,这种失败当然有根本性的原因,不是学制问题学科问题更不是什么教学问题,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发生了偏差,现行的教育不是人的教育而是一种表面看来是所谓的人才培养而实际上是扼杀人性的过程,是将人工具化的过程。 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性的彻底解放,是使一个人通过教育能够实现自己的过程,出发点是人,只有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列强的凌辱,开始于对中华民族灾难命运的深切反省,正如李泽厚先生曾经认为的那样,中国近代史最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强国压倒启蒙”的问题,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始终是一个直接的迫切的强国梦想。近代教育一开始就确立了“教育救国”的使命,这一使命使得中国的教育成为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而放弃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启蒙这样一个主题。所幸的是,在49年以前政府对教育的控制相对还是比较宽松的,至少在大学教育领域,还是有蔡元培为代表的一批人可以怀抱一种时代使命和世界眼光来主办教育,那个时代的大学还基本上具有了大学的功能,也就是那个年代中国的`教育还是培养了一些真正的“人才”。可是很不幸此后的教育越来越偏离教育的真正目的了。 先是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革命的接班人,在教育管理者看来教育的出发点不再是人,而是一个政党一个主义需要的接班人,那个时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断的制造“革命的螺丝钉”,“革命的砖”,既然是螺丝钉,既然是砖,当然需要按照设计者的意图随意加工了。为了这一目的,教育主管部门从学校的管理、教师的甄选、课程的设置、学生的奖惩等等一系列教育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使得教育完全退化为一种政治主张的附庸,成为一种政治行为的工具。在这种教育理念之下,人被工具化了,人成为某种政治活动的工具。 八十年代的教育由于整个社会的宽松而有了一点真正该有的样子,可是随后不久立即就显露出了原形,当然,革命接班人说的少了,改成了“人才”,的确强国需要人才,但是只要稍微有一点大脑都会明白,人才的前提条件是人,如果教育制度没有把受教育者当作人,那么所谓的才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中国,在“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权益口号的蛊惑下,中国社会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早期的社会,变成了一个一切以成功来衡量的社会,而这个成功已经简化到了“有钱”的地步,一个民族没有思想这个社会就没有理想,全体社会成员没有了理想这个社会就只有把堕落当作狂欢了。在管理者看来,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制造出专制统治的驯服者,这一点比有没有才能更重要,只是这个理由说不出来,但是可以体现出来。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设置了严酷的制度,所有想要成功的人必须不折不扣的顺从于这个制度,并且在长期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有个性泯灭掉,就是一个大学四级考试也已经变成了一种工业化生产一样的复杂流程,这种长期的训练可以让所有能够通过层层筛选的成功者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成为一种制度的工具。 正因为是这种扭曲的教育理念,从小学到中学,中国教育的实质就是不断的制造大多数失败者(很显然重点中学永远只是少数)并且通过羞辱和贬低这些失败者来衬托少数人的成功,这种把成功作为目标而不是把成人作为目的的教育是完全有悖人性的,是一种将学生“工具化”的教育,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人都明白学生在整个教育界的地位不过是分子或者分母用以决定自己的收入和荣辱的工具。学生从小被教育的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结论“自己不过是老师和父母眼中实现理想的工具”。说当今社会是竞争社会这一点也不假,但是竞争应该是能力的竞争,而不是通过竞争贬低人格抹杀人性。至于大学教育更是糟糕,教育主管部门设置了一系列手段扼杀学生的人格发展,仅举一例就可以说明,全世界没有那个国家的大学会耗费如此多的精力去完成毫无意义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不少人长期以来纠缠于四六级考试究竟有没有作用这个问题。掌握英语的作用是所谓的教育家们谈论的,只要看一看中国的大学已经有二十年没有学生运动了这一点就会立即明白四六级的真正作用绝不在于英语而在于一种驯服手段,这种手段十分有效。 那些所谓的教育家们一直在津津乐道地探讨这样那样的制度,总是错误的认为制度可以不断完善以达成教育的目的,殊不知教育的本质不在制度而在于人,在于教育的目的。教育不断的被管理者施以这样那样的功能,唯独没有使被教育者人性得到发展的功能。由于没有人性,教育才越来越不像个教育,整个社会才越来越没有了灵魂和思想,没有灵魂的民族是最可怕的民族。★ 根本的近义词
★ 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发掘人的第一(共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