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芬涅托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高原低氧对解偶联蛋白2 mRNA表达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原低氧对解偶联蛋白2 mRNA表达的影响,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 目录
篇1:高原低氧对解偶联蛋白2 mRNA表达的影响
高原低氧对解偶联蛋白2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原低氧对Wistar大鼠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为对照组、低氧1天组、低氧3天组、低氧7天组、低氧15天组和低氧30天组.分别在西宁和可可西里地区(1天、3天、7天、15天和30天)采集WAT标本,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RT-PCR)方法检测UCP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低氧1天组、低氧3天组、低氧7天组、低氧15天组和低氧30天组的UCP2 mRNA表达水平降低,尤以30天组降低明显.血红蛋白值与UCP2 mRNA的表达呈较高的负相关.结论 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UCP2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是对低氧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作 者:邵雪 高继东 圈启芳 格日力 Shao Xue Gao Jidong Juan Qifang Ge Rili 作者单位:邵雪,格日力,Shao Xue,Ge Rili(青海大学医学院)高继东,圈启芳,Gao Jidong,Juan Qifang(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刊 名:青海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MED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9 30(2) 分类号:Q591.9 R594.3 关键词:低氧 解偶联蛋白2 mRNA 高原 Hypoxia Uncoupling protein2 mRNA Plateau篇2:FTIR分析共价偶联对抗体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FTIR分析共价偶联对抗体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摘要:用共价偶联的`方法制备了免疫胶乳,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差谱、去卷积、二阶导和曲线拟合等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研究免疫胶乳中抗体蛋白的二级结构.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以及胶乳浓度的增大,抗体蛋白的有序结构含量增加.由此认为共价偶联会对抗体蛋白的二级结构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作者: 俞思明[1]彭运平[2]于淑娟[1]吕欢[1] Author: YU Si-ming[1] PENG Yun-ping[2] YU Shu-juan[1] L(U)Huan[1]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40 期 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ISTICEISCIPKU Journal: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年,卷(期): 2012, 32(3) 分类号: Q71 关键词: 免疫胶乳 共价偶联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抗体蛋白 二级结构 机标分类号: R44 R31 机标关键词: FTIR分析 共价偶联 抗体蛋白 蛋白二级结构 Secondary Structure Impact Analysis 免疫胶乳 红外光谱技术 辅助分析方法 傅里叶变换 有序结构 曲线拟合 含量增加 去卷积 计算机 法制备 升高 浓度 结果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篇3:能量解偶联代谢对剩余污泥的减量化研究
能量解偶联代谢对剩余污泥的减量化研究
采用3,3′,4′,5-四氯水杨酰苯胺(TCS)作为代谢解偶联剂添加到活性污泥工艺中,连续曝气分批培养实验结果表明, TCS以固体方式投加的效果好于液态投加,每天投加12mg,相当于液态浓度1mg/L,可使污泥产量 49%.在30d的运行期间,每天分别在4个反应器中添加TCS 5.0、8、10和12mg,出水氨氮及总氮浓度均未受影响,但污泥的COD去除能力有所下降,当投加12mg时,COD去除率比对照下降了8.9%.污泥的`SVI值有所上升,但沉降性能未见有明显影响.污泥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发生了改变.
作 者:叶芬霞 陈英旭 YE Fen-xia CHEN Ying-xu 作者单位:叶芬霞,YE Fen-xia(宁波工程学院化工系,宁波,315016)陈英旭,CHEN Ying-xu(浙江大学环境工程系,杭州,310029)
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5 28(4) 分类号:X131.2 关键词:活性污泥工艺 剩余污泥减量化 3,3′,4′,5-四氯水杨酰苯胺(TCS) 化学解偶联剂篇4:高原和高寒环境对车辆的影响分析
高原和高寒环境对车辆的影响分析
本文简要分析了高原和高寒地区的`气候、地理特点,重点分析高原和高寒环境对车辆性能、使用、维修和管理等方面带来的危害及影响,旨在对车辆做到合理选用、正确使用和科学管理,发挥出车辆的应有的效能.
作 者:李思鼎 陈国安 作者单位: 刊 名:城市车辆 英文刊名:URBAN VEHICLES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U4 关键词:高原和高寒 车辆 影响分析篇5:高原环境对人的身体影响问题
高原环境对人的身体影响问题
我因为成绩问题可能要去当兵,我又有个亲戚在西藏当团长!所以准备去西藏。 但是我又听说高原环境对人有很多影响,比如红细胞增多等。。。甚至还有人说平原地区人去高原寿命都要减少!~ 请问高原环境具体对人的哪些地方有影响?这些影响都会带来什么后果或疾病?寿命会降低吗? 请认真回答,最好能有数据支持,而且要有凭有据!~ 在此谢谢了!
问题补充:
我要去的地方是海拔4700米以上!平原人去高原长期居住人的心肝脾都会变大吗?这个对身体有何影响? 回来后会有平原病吗?具体是什么病?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最佳答案高原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 ,其特点是低压、低氧、气候干燥寒冷、风速大、太阳辐射和紫外线照射量明显增大。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杨国愉等日前完成的一项题为“高原缺氧对心理功能的影响及防护”的研究表明 ,在高原环境下 ,随着海拔的升高 ,空气中的氧分压不断降低 ,人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缺氧环境中 ,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由于人的神经组织对内外环境变化最为敏感 ,因此在缺氧条件下 ,脑功能损害发生的最早 ,损害程度也比较严重 ,且暴露时间越长 ,损害越严重 ,特别是对感觉、记忆、思维和注意力等认知功能的影响显著而持久。 研究人员发现,高原缺氧对人体感觉机能的影响出现较早 ,其中视觉对缺氧最为敏感。在海拔 4300米以上高度时 ,夜间视力明显受损 ,并且这种损害不会因机体的代偿反应或降低海拔高度而有所改善。人体的听觉机能也会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受到影响,大约在海拔5000米左右 ,人的高频范围听力下降 , 5000~ 6000米 ,人的中频和低频范围听力显著减退 ,而且听觉的定向力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这可能也是高原缺氧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此外人体的触觉和痛觉等也会在严重缺氧时逐渐变得迟钝 ,在极端高度时还可能出现错觉和幻觉。 在记忆影响方面 ,由于记忆对缺氧极为敏感 ,在海拔 1800~ 2400米时 ,人的记忆力便开始受到影响 ;5000米左右出现记忆薄弱 ,此时已不能同时记住两件事情了 ;以后随着海拔的升高 ,缺氧程度的加重 ,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记忆损害 ,从记忆的下降到完全丧失记忆能力。研究人员认为 ,记忆损害可能与大脑里面的海马胆碱能系统功能变化有关 ,缺氧主要影响短时记忆 ,一般不影响长时记忆。 急性高原缺氧将严重影响人的思维能力。海拔 1500米时 ,人的思维能力开始受到损害 ,表现为新近学会的复杂智力活动能力受到影响 ;3000米时 ,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全面下降 ,其中判断力下降尤为明显 ;4000米时 ,书写字迹拙劣、造句生硬、语法错误 ;超过 7000米时 ,有相当一部分人可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意识丧失。研究人员认为 ,缺氧对思维能力影响的危险性在于 ,主观感觉与客观损害相矛盾。如缺氧已导致个体思维能力显著损害 ,但自己却往往意识不到 ,做错了事也不会察觉 ,还自以为思维和工作能力“正常”。此外 ,急性高原缺氧时还会使人的注意力明显减退 ,在海拔5000米以上时 ,注意力难于集中 ,不能像平时那样集中精力专心做好一件事情。而且 ,随着海拔的升高 ,缺氧程度的加重 ,注意的范围会变得越来越窄。 研究人员指出 ,高原的特殊环境特点对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影响是明显的。对抗缺氧的最好办法是供氧 ,如对初次进入高原的人配备简易的便携式供氧装置 ,这样有助于将缺氧所致的认知功能下降等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人对缺氧有一个适应过程 ,一般需要 1~ 3个月的时间 ,因此在首次进入高原之前 ,最好有计划地、间歇性地暴露于不同高度的环境中 ,使机体有足够的时间对环境变化进行代偿 ,以此减轻和消除由于缺氧所引起的各种症状。 高原缺氧知多少 西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高原上空气稀薄,氧气较少,使人类的正常呼吸受到较大的影响。 由于空气密度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的,也就是说,愈到高处,气压愈低。为了便于计算,利用气象学上得出的气压与高度之间的换算关系,并用760毫米水银柱这一平均值代表海平面气压,来算出每一高度上气压对海平面气压的百分比,此百分比就是此高度的含氧量占平原含氧量的百分比。 拉萨市海拔3649米,含氧量占平原的64%,狮泉河海拔4278米,百分比为59%;那曲海拔4507米,百分比为56%。 高原反应应对措施(高营养) 一、高原的环境特点 1. 缺氧 从海平面到10万米的高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均为21%。然而,空气压力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导致空气稀薄,因此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据测算,在海拔4270米高处,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58%。所以,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由此导致了缺氧。 2. 寒冷 根据气象测定,海拔高度每升高150米,气温会下降1度。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度。因此,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同一纬度的其它地区更寒冷。 3. 湿度低 高原的湿度较低,使人体排出的`水分增加。据测算,高原上每天通过呼吸排出的水分为1.5升,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为2.3升,在不包括出汗的前提下,就达到同一纬度平原地区人体所有体液排出总和的1倍。 4. 阳光辐射强 在海拔3600米高处,宇宙间的电离辐射,紫外线强度和对皮肤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三倍。另外,这些射线通过积雪的反射也非常强烈。据测定,积雪可将90%的紫外线反射回地表面,而草地的反射率仅为9%-17%。换句话说,由于积雪的作用,人体将遭受紫外线的双重辐射。 高原的环境特点确实非同凡响。对此,人体并不是被动地应付,而要根据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对短期的旅游者而言,调整是暂时的,而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则早已形成了适应性变化。让我们看看在高原地区,人们的体内将经受哪些变化。 1. 血液系统 进入高原后2小时,由于缺少氧气,机体开始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以适应缺氧环境,血红蛋白每星期升高1.1克,约6星期后,机体血红蛋白将升高至原有水平的1.4倍,即20克左右。这种高血红蛋白症的现象在高原地区很常见,但回到低海拔地区后,高血红蛋白症会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并在继续下降3星期后出现轻度贫血。随后血红蛋白水平还会上升至正常。因此,从高原回到低海拔地区后的1个月左右,不宜重返高原,否则,处于贫血状态下的人体更容易得高原病。 2. 呼吸系统 由于氧气压力较低,人体会因缺氧而过度换气,通气。在海平面安静状态下,人体每分钟需要250毫升氧气,也即须吸入5升的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而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人体必须吸入7.5升的空气,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此时,人们会感到呼吸急促,如果加上运动,就更有气不够用的感觉。 不过,在高原上居住有利于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控制,这与治疗支气管哮喘所使用的低压氧舱原理相似,相当于在2000-2500米高地区的压力。高原四季分明,湿度低,空气中臭氧含量高,太阳光辐射强度高等,这些都有利于哮喘病人的康复。事实上,当地居民就很少患有呼吸系统的疾病。 3. 循环系统 由于缺氧,旅游者一般的情绪兴奋和轻微运动都会使心跳加速。初到高原,人体的晨脉(清晨初醒时的脉搏)较海平面水平高20%左右。10天后,晨脉应降至原来水平。所以,通过测量晨脉的变化程度和恢复到原有水平的时间,可以判断人体对高原的适应能力。高原地区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非常低,当地人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也很低。 4. 免疫系统 在高原环境,担当人体免疫重任的T淋巴细胞会受到损害,使机体非常容易遭受细菌感染。 5. 生殖系统 男性在海拔4300米高度时,精子的数量和活动能力明显减少,而且异常形态的精子增加。但不用担心,这只是暂时的,回到低海拔地区,这种现象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女性在海拔4300米高度时,痛经和月经失调发病率增加。自发性流产,早产及先天性畸形非常常见,这也是雪域高原人口出生率一直比较低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些情况对旅游者不是问题。 三、见识高原病 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会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旅游者逗留时间短,人体调整幅度就有限,所以仍可能出现高原病。以下是识别高原病的要点,记住,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患上了高原病,首先要做的是赶紧上医院。有不少高原病非常凶险,必须及时治疗。 1. 急性高山病 最常发生在进入海拔3300米以上高原的第一、二天,尤其是第一天的起初6-9个小时。 识别要点:头痛,加上以下任一症状:全身疲乏无力,头昏眼花,失眠,恶心和呕吐。 2. 高原肺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原肺水肿死亡率为40%。 识别要点:出现以下情况中两项以上者:休息状态下呼吸困难,咳嗽,虚弱且活动量明显减少,前胸有堵塞感,皮肤苍白且发绀,心率增快。 3. 高山脑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山脑水肿病死率为14%。 识别要点:有急性高山病的症状,无法走直线,出现精神异常。 4. 慢性高原病 指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出现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应。 识别要点:乏力,头痛,头晕,发绀,运动时缺乏耐力等。 5. 其它 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旅游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500米:在暗处的视力减弱。 1500-1800米:高级思维功能减弱或缺乏。 3300米:简单的算术变得非常困难。 4600米:写字和考虑问题受到影响。 5500米以上:100%的游人会患上咽喉炎和气管炎。 四、进入高原前的准备 1. 从决定去高原旅游的那天起,就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无氧锻炼的时间。无氧锻炼指大运动量的剧烈运动,可使机体对缺氧状态产生一定的耐受力。 2. 准备一些常用的药品。在高原地区,呼吸系统非常容易感染,应带阿莫西林,罗红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高原卫生条件有限,容易患肠胃炎,可以带上环丙沙星或磺胺类药物。还必须准备利尿剂乙酰唑胺,它是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的主要药物,可以消除阵发性夜间呼吸暂停,提高夜间睡眠质量,减少晨起时的头痛。服用方法,每天两次,每次125毫克,或每天一次,每次250毫克。在进入高原前24小时开始服用。 3. 高原地区早晚温差可达15-20度,需要带上足够的防寒衣物。 4. 准备好抗紫外线的防护用品。 5. 如果乘飞机直接进入高原地区,在低海拔地区起航前一个晚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吃油腻的食物,不喝酒。如果乘汽车或火车进入高原地区,要做好每天的行程计划,最好每天上升高度控制在400-600米。每到一个新的高度,要休息几天,使体力逐渐恢复并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如果徒步或骑自行车,更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事先请专家制定一个科学的登高方案。
参考资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9232369.html?si=9篇6:蛋白水平对沟鲶影响研究论文
蛋白水平对沟鲶影响研究论文
点叉尾鮰亦称沟鲶,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份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1984年引入我国,1987年后逐渐形成规模养殖。该鱼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食性杂、病害少、肉嫩味美及氨基酸含量高等特点而倍受青睐,现已成为新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对象。已在全国20余个省推广养殖,效益显著,深受欢迎。斑点叉尾鮰体表光滑无鳞,体形较大较长,无肌间刺,体背呈淡灰色,腹部乳白色,体侧有黑色斑点。喜群食,以吞食为主,兼滤食性,食量大,鱼种大,栖息于水体底层,性情温驯,易捕捞。目前国内对斑点叉尾鮰饲料的适宜蛋白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而蛋白质是饲料中成本较高且对鱼类生长影响较大的组分。本试验旨在探讨三种蛋白水平饲料对斑点叉尾鮰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研制高效廉价的人工配合饲料提供基础数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配制三种不同蛋白水平的饲料,分别是28%、32%和40%(见表1)。试验鱼购自东源城区鱼苗繁殖场,规格为7.14~7.69g/尾的健康斑点叉尾鮰。
1.2饲养管理
本试验在东源县鱼苗繁殖场基地的9口水泥池进行,对水泥池进行编号。选择健康斑点叉尾鮰的幼鱼,随机放养在长×宽×深为2m×2m×2m的9口水泥池,每池放养250尾,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随机分组。试验开始前驯养7天,随后投喂3种试验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5%~4.0%。每天投喂两次(分别是早上9:00,下午18:00),饲养周期为2个月。整个养殖过程要注意水质调控和疾病防治,控制水温在25℃~30℃,pH值为6~8,溶氧大于5mg/L,氨氮控制在0.5mg/L以下。
1.3测定指标
试验开始后,每隔15天每组随机选取20~30尾鱼测定体重、体长和肝重,计算增重率、肥满度、饲料系数和肝体比,直到养殖过程全结束。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略)。
1.4试验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试验鱼经2个月的饲养,各组成活率均超过90%,且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蛋白水平的升高,鱼的增重率呈升高的趋势(见图2),且各试验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饵料系数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各组之间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肥满度方面,各试验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见表2)。肝体比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且各试验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表2所示)。
2讨论
关于斑点叉尾鮰的营养需求研究较多,金明昌(2008)综述了这一方面的进展。蛋白质是构成斑点叉尾鮰鱼体的主要成分,斑点叉尾鮰蛋白质需求量是其配合饲料研究的重要内容。斑点叉尾鮰对蛋白质的需要量一般为24%~55%,一般幼鱼高于成鱼。对比3种不同蛋白水平的等能全价配合饲料,饲养斑点叉尾鮰幼鱼2个月,因饲料蛋白水平在其需要量范围内,并未导致3种不同蛋白水平的实验鱼的成活率有显著差异。饲料蛋白水平40%的饲养组鱼体增重率显著高于32%、和28%饲料组;蛋白水平40%的饲料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32%和28%,总的来说饲料蛋白水平40%的饲养组鱼体增重率和饵料系数均优于其他饲料组。本试验表明在饲料蛋白含量在一定水平内,蛋白含量高对斑点叉尾鮰生长越有利。这与潘庭双等(2007)的`研究结果一致。
肥满度又称丰满系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含肉率,是评价鱼类生长状况优劣的指标。关于斑点叉尾鮰的肥满度,前人已有一定的研究(潘庭双等,2008)。早期幼鱼呈现肥满度低,表示将营养更多用于骨骼生长,减少鱼肉生长,对育苗的后续生长更加有利。实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肥满度均有显著差异,饲料蛋白水平为40%时优于其他饲料组。
肝脏是鱼类代谢的主要器官,同时也是鱼类重要的营养储存器官,鱼类的肝体比是对长期和短期营养方式都有敏感的指标,在营养变动、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时,肝脏质量会发生显著变化。肝胆综合征是近年来养殖鱼类的多发病,较难治愈,病因就与营养有关,其明显症状就是肝脏偏大,实验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肝体比逐渐减小,饲料蛋白水平40%的饲养组肝体比与28%的饲养组有显著差异。
篇7:质粒介导shRNA对心肌细胞kir2.1蛋白表达和搏动频率的影响
质粒介导shRNA对心肌细胞kir2.1蛋白表达和搏动频率的影响
目的构建抑制大鼠心肌细胞kir2.1基因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真核表达质粒(pEGFP6-1kir2.1),观察RNAi对大鼠心室肌细胞kir2.1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和搏动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5个针对大鼠心肌细胞kir2.1基因的RNA干扰位点,分别设计合成5对相应的寡核苷酸链,形成双链后依次将其连入带有U6启动子的载体,得到含5个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pEGFP6-1kir2.1,转染大鼠心肌细胞,转染后72 h 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kir2.1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搏动情况.结果转染后72 h,实验组心肌细胞kir2.1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低于两对照组(P<0.01),两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转染后72 h,实验组细胞搏动簇搏动频率较转染后48 h进一步增快,两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真核表达质粒pEGFP6-1kir2.1能明显抑制大鼠心肌细胞kir2.1基因的表达,提高大鼠心肌细胞的自律性.
作 者:李凡东 邹承伟 雷印胜 范全心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心外科,山东,济南,250021 刊 名:中国老年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年,卷(期):2006 26(2) 分类号:Q786 关键词:RNA干扰 kir2.1 质粒 生物起搏器篇8:葛根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Bcl-2蛋白和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葛根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Bcl-2蛋白和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凝血酶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Bcl-2蛋白和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旨在认识葛根素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以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测定,细胞周期分析法观察凝血酶及葛根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DNA合成的影响.凝血酶及葛根素等各处理因素作用24 h后,用免疫印迹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凝血酶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凝血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明显促增殖作用,促增殖效应在24 h末达峰值,且凝血酶浓度在0.1~1.0 u/L之间有剂量依赖关系;葛根素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细胞增殖、DNA合成及血管平滑肌细胞 Bcl-2蛋白的表达;高浓度(1.5×10-3 mol/L)葛根素可显著抑制凝血酶诱导的凝血酶受体mRNA上调.结论葛根素能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这可能与其抑制Bcl-2蛋白有关,并部分与其抑制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有关.
作 者:许轶洲 李佩璋 王宁夫 高炎 马辉 彭文辉 XU Yi-Zhou LI Pei-Zhang WANG Ning-Fu GAO Yan MA Hui PENG Wen-Hui 作者单位: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浙江省杭州市,310006 刊 名: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RTERIOSCLEROSIS 年,卷(期):2006 14(2) 分类号:Q2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 葛根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 流式细胞术 葛根素 血管平滑肌细胞 Bcl-2蛋白 凝血酶受体篇9:雄激素对去势大鼠弓状核AR蛋白表达的影响
雄激素对去势大鼠弓状核AR蛋白表达的影响
为了探讨雄激素(androgen)对去势大鼠弓状核(ARC)内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影响.将30只3月龄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GM组(睾丸摘除组)、IMC组(假手术组)、GM+T组(睾丸摘除并用睾酮替代组),注射雄激素4周后灌注取材.结果表明,睾丸摘除组大鼠弓状核内AR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少,睾丸摘除并用睾酮替代组大鼠弓状核内AR蛋白的表达接近正常水平.说明去睾丸大鼠由于缺乏内源性雄激素,引起弓状核内AR蛋白表达减少,而补充外源性雄激素可抑制这一变化.
作 者:田光明 范光丽 TIAN Guang-ming FAN Guang-li 作者单位:田光明,TIAN Guang-ming(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范光丽,FAN Guang-li(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陵,712100)
刊 名: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 6(4) 分类号:Q955 关键词:去势 雄激素受体 雄激素 弓状核★ 对老师的影响范文
★ 表达对领导感谢信
★ 高原的形成
★ 书对我的影响
高原低氧对解偶联蛋白2 mRNA表达的影响(通用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