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论文

时间:2022-11-29 08:59:18 作者:芝士乌龙不加奶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芝士乌龙不加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土壤污染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论文,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土壤污染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论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土壤污染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论文

土壤污染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论文

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 越来越受到相关科学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本文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着重探讨了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 重金属污染; 修复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特别是重金属污染问题, 一直是环境问题的难点。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关注的是生物毒性较为显着的铬、铅、汞、镉、铜5种重金属以及类重金属砷[1]。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经济发展, 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着重探讨了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以期为科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分为自然来源和人类活动来源。自然来源包括2个方面, 一是土壤自身的来源, 土壤成土母质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不同最终形成的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有差异, 如矿床附近形成的土壤, 其背景值要远高于普通土壤;二是大气尘降, 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过程产生的重金属灰尘漂浮在空气中, 随着雨水等最后沉降到土壤中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主要有以下3个来源, 一是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主要是开采矿、冶金、炼油、电子制造等产生的工业“三废”对土壤带来的严重的污染;二是农业生产污染,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污水灌溉以及农业废弃物也带来了较大的重金属污染;三是交通运输业带来的污染, 交通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有重金属的粉尘和气体, 最后逐渐转移到周边的土壤中造成污染[2]。

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对农作物的危害。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如果吸收了土壤中过量的重金属元素, 会对植物细胞膜系统造成损坏, 表现为植物生长受到抑制, 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据统计, 我国每年由于重金属污染导致粮食减产超过1 000万t, 而受污染的粮食总量高达1 200万t, 共造成至少200亿元的经济损失。二是影响农产品品质。过量重金属元素会降低植物体内SOD、CAT等酶的活性, 造成植物生理生化过程紊乱, 最终表现为农产品感官品质降低, 甚至出现异味, 腐烂易坏, 严重影响农产品的安全。三是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重金属元素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并不断累积, 会降低人体新陈代谢作用, 最终损坏人体生理器官, 从而导致各种急慢性疾病。四是引起其他环境问题。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在自然条件作用下会逐渐转移到大气和水体中, 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3]。

3 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工作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管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 积极进行宣传教育, 严格落实土壤环境保护法,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确保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二是严格控制和消除污染源。首先要严格控制工业“三废”, 严格执行“三废”排放标准;其次是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 降低尾气排放污染;最后是合理使用农业物资资源, 如农药、化肥及农用地膜, 加强污水灌溉管理。三是积极修复受污染地区, 加大土壤治理力度。针对受污染地区污染物特点, 合理使用土壤修复技术, 改善和提高土壤质量[4]。

4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4.1 工程修复技术

工程修复侧重于物理化学原理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 工程量较大, 主要包括热处理、动电修复及去表土、客土、换土、翻土等方法。其中, 热处理方法主要适用于砷、汞等易挥发性重金属污染土壤, 通过加热方式使重金属元素挥发, 然后进行统一回收处理。此法工艺较为简单, 但使用成本高, 且只对易挥发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效果。动电修复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方法, 具有工艺简单、修复彻底、成本较低等优点, 其原理是在电化学作用下重金属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逐渐富集到电极区域, 然后通过特定的收集系统进行收集去除。此法对于交换态重金属的去除率较高, 但是对于成分复杂的污染物修复效果不是很理想。去表土、客土、换土、翻土是传统的工程修复方法, 通过转移受污染土壤或者将未受污染土壤与之混合等方法减少土壤污染程度。此法对于污染面积较小的区域具有较好效果, 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污染问题[5]。

4.2 生物修复技术

4.2.1 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的原理是通过绿色植物转移、转化或者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从而降低危害程度, 具有修复成本低、二次污染小、不破坏土壤生态环境等优点。修复方式主要包括植物提取、植物挥发、根系过滤以及植物固化4种途径。植物提取是利用十字花科类等超累积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吸收和转运, 此类植物对多数重金属元素均有较强的富集能力。植物挥发则是利用植物的生理机能促进土壤中砷、汞等易挥发性重金属转变为可挥发态, 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 但是由于污染物最后转移到了大气中, 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其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植物固化是利用植物产生的特殊物质将污染物转化为危害程度较小的物质, 从而降低危害风险。如部分植物能够将六价铬转化为三价铬, 从而降低铬污染。根系过滤是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对污染物进行过滤、吸收和富集, 最后将植物进行收获处理。有研究发现, 蓖麻苗对镉、铜、铅等元素具有良好的根系过滤去除效果[6]。

4.2.2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通过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对某些重金属的'富集、吸收以及氧化还原等作用, 降低重金属污染物的毒性。研究表明, 硫酸还原菌、蓝细菌以及部分藻类代谢产生的糖类物质对重金属有较好的富集作用;革兰氏阳性菌能够有效吸收铅、镉、镍等元素;许多异养微生物通过氧化还原作用能够改变重金属元素的价态, 降低其毒性。

4.3 化学修复技术

4.3.1 原位钝化修复技术。

原位钝化修复技术是目前较为经济高效的土壤修复技术, 能够实现边修复边生产, 极大保证了土壤的利用率, 降低修复成本, 目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原理是根据重金属污染物的特点, 加入特定的重金属稳定剂, 通过矿化作用、共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分子键合反应等化学作用使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发生转变, 从而降低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 阻止其产生纵向迁移, 减少土壤重金属含量, 达到修复的目的[7]。

4.3.2 土壤洗脱修复技术。

土壤淋洗修复技术工艺简单, 对于铅、镉等重金属污染治理有良好的效果。其原理是利用洗脱剂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洗脱出来, 洗出液还可以通过淋洗装置进行再生利用, 能够大大降低使用成本。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淋洗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去除率高于60%, 效果非常显着[8]。

5 结语

目前,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过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在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管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 积极探讨更加绿色、环保和生态的新型修复方法, 努力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静, 王鑫, 吴宇峰, 等.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与安全, 2011, 3 (3) :85-88.

[2]和莉莉, 李冬梅, 吴钢.我国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和展望[J].土壤通报, 2008, 39 (5) :1210-1216.

[3]董彬.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展望[J].生态科学, 2012 (6) :683-687.

[4]孙鹏轩.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2 (11) :48-51.

[5]吕本儒, 杨湘智.采用换土法进行污染土壤异位修复的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 (3) :108-109.

篇2:化妆品中的重金属危害

化妆品中的重金属危害

鉴于化妆品的功能特征,人们在选择应用时往往会过分注重其美白、保湿、抗皱等功效,而很少考虑可能发生的接触性皮炎及所含化学品的长期积累效应问题,包括化妆品中的重金属及其潜在危害。因此,了解一些化妆品中常见的金属原料,有助于挑选到更适合自己也更利于健康的产品。

根据《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化妆品中相关限量标准分别为铅≤40mg/kg、汞≤1mg/kg、砷≤10mg/kg。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开征求意见函,就颁布的《化妆品卫生规范》修订征求意见,新的化妆品卫生规范对产品中铅、砷的残留限量分别从现行的≤40mg/kg和≤10mg/kg调整为≤10mg/kg和≤4mg/kg,这就意味着对化妆品中有害金属、类金属含量的控制更加严格了。

在自然界,砷还通常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例如雄黄、雌黄等。砷的化合物可以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等组织器官造成损害。1979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确认无机砷是人类皮肤及肺的致癌物。鉴于砷及其化合物给人类带来的'潜在危害,也鉴于化妆品与人体皮肤黏膜的广泛、长期接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开征集对20《化妆品卫生规范》的修订意见,将砷的化妆品残留限量从现行的≤10mg/kg调整为≤4mg/kg,至少在该领域减少了消费者的砷暴露,有利于规避砷类物质对人体的毒性作用风险。

汞是常温下唯一以液态形式存在的金属,对人体有害,长期接触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症状,严重者可合并性格改变、口腔炎和双手震颤等症状。汞离子可以使酪氨酸酶失活,进而抑制皮肤中黑色素的生成,具有确切的皮肤美白效果,少数不法生产商为了追求显著的美白效果,在美白祛斑产品中人为添加汞及其化合物,致使部分消费者化妆品汞中毒。临床研究证实,化妆品汞中毒患者使用的产品汞含量常常超标数百、数千乃至数万倍,而低于汞限量标准的化妆品不会导致汞中毒发病。

铅不是人体的必需元素,于健康无益,因此人体的铅含量越低越好。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人们认识到慢性铅中毒可以导致人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损害,也有可能造成生殖系统及肾脏损伤。医学研究证实,女性对于铅的毒性作用更为敏感,且围产期的妇女体内的铅可以通过胎盘和乳汁危害到胎儿、婴幼儿的健康。儿童属于生长发育中的个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组织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且代谢率高于成人,在同等剂量条件下,更容易受到铅的伤害。

(摘自《光明日报》)

篇3: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危害的研究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危害的研究

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当今的热点话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关键.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土壤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来源于重金属污染,研究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来源、危害以及修复,深入了解其来源渠道、认清其危害后果、掌握其生态植物修复技术,有利于开展土壤环境治理,并推动中国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工作.

作 者:林凡华 陈海博 白军 Lin Fanhua Chen Haibo Bai Jun  作者单位:林凡华,白军,Lin Fanhua,Bai Jun(牡丹江市林业局,黑龙江,牡丹江,157009)

陈海博,Chen Haibo(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7 32(7) 分类号:X53 关键词:土壤   重金属   修复  

篇4: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修复工程分析论文

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修复工程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介绍了武汉某化工厂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包括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的调查、标准的选用、固化稳定化技术的应用等,该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所采用的监测评价方法、工程技术、手段等是正确有效的,可为其他同类工程项目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固化稳定化;堆置养护

中图分类号:X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19-0075-02

重金属污染因其毒性大,在土壤中不易被微生物降解、滞留时间长等原因成为土壤污染修复工程中的难点,也引起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推进重点地区污染场地和土壤修复,以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等为重点,开展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并对责任主体灭失等历史遗留场地土壤污染要加大治理修复的投入力度。

湖北省武汉市~口区古田化工企业搬迁场地污染调查及土壤修复工程列入了湖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项目表(历史遗留解决试点项目)中。武汉市某化工厂地处古田化工区,因长期化工生产导致场地内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在重新利用前急需进行土壤修复工作。

1污染现状

1.1调查方案

工程前期,工程人员在收集了大量该场地化工生产服役期间的相关资料后,对该场地污染物进行了识别,确定了监测指标:镉、铬、铜、铅、锌、汞、砷、镍。

调查方案确定采取网格布点与重点区域加密布点相结合的方式。结合生产工艺和实地勘察情况,以40×40m网格进行监测取样,在认可的范围内共布设98个有效网格,在每个网格中心点取样(取样点编号为S1-S98),每个点位分三层取样,深度分别为0.5m、1.5m和3m,共计294个土壤分析样品。此外根据现场采样的需要,对部分点位酌情取深层样品,具体采样深度和样品数量由现场确定,实际取样时利用全站仪将各点放样到场地,有点位无法放样时,记录调整后的坐标值。

土壤采样采用直接贯入式设备Geoprobe连续无间断取样,对于部分点位因场地回填物较厚,导致Geoprobe无法采样的,辅助了挖掘机或30钻机。最终本期采集样品256个,钻探总深度496m。同时,对于第一期样品分析检测后,对部分点位进行了补充采样,采集样品主要为部分点位深度0.5m的样品,还有部分指标的部分点位因污染浓度较高,需要加深确定污染深度的`样品,本次补充采样采集样品总数87个。

1.2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价

本工程土壤评价主要参考《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HJ350-2007)(以下简称《展》)、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长江平原区土壤GSS-15(GBW07429)、《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荷兰土壤临界值》、《英国国家土壤污染“起始浓度”》(ICRCL59/83),以上标准中仍没有列出的物质,由风险评估来确定是否有风险和计算修复目标值。

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汞、镉、铬、铅、砷、铜、锌、镍中,只有砷和镍略微超过《展》A标准,其余六种指标均超过《展》B标准,并以镉最为严重,其污染面积最大。重金属污染中以S96号点位最为严重,在3m处8种重金属指标有5种超过《展》B,其中镉的超标倍数达到54倍。

表1不同指标的超《展》B标准值点位及深度

2修复工程

2.1技术方案比较

现有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通过对比各类技术方法的技术成熟度、国内应用案例、工程时间长短、资金水平高低、应用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等,发现化学稳定法相对技术成熟,所需工期短等优势,决定在本工程中选择采用该技术。

2.2固化稳定化技术

项目可采用的固化稳定化药剂有A、B两种药剂。

(1)A药剂:适合于污染土壤中大多数重金属的修复。其修复原理是利用Mg、Ca、Si、Al与目标金属污染物发生凝硬反应,从而降低土壤中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能力和浸出能力。与传统的水泥固化法相比,A药剂反应后的碱性比水泥低,而且土壤体积变化不大。

(2)B药剂:其修复机理是利用生物化学还原作用,化学吸附络合作用以及沉淀反应作用降低土壤或者地下水中的重金属的迁移性和毒性。该药剂可以处理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多种重金属污染,其中包括:砷、铬、铅和汞等。

国内外多个修复测试和治理案例显示复合固化稳定化药剂A适应性广,对铅、镉、汞、氟、铜、锌、硒、砷、六价铬等都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另外,现场施工也比较容易,利用一般的地质改良施工方法都适用。

图1固化稳定化施工方法

2.3土壤修复工程施工步骤

(1)污染土壤开挖:将需固化稳定化处理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挖出。

(2)筛分:将挖出的7250m3表层渣土进行筛分,大粒径建筑垃圾破碎回填,小颗粒污染土壤送至洗涤系统处理,污染物浓缩成泥饼后再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

(3)运输:将重金属污染土壤(包括直接挖出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挖出筛分洗涤后的重金属污染泥饼)运输至土壤改良机附近,等待进料。

(4)污染土与药剂混合:本工程采用土壤改良机将污染土壤与固化稳定化药剂混合均匀。

(5)堆置养护:经土壤改良机与固化稳定化药剂均匀混合的土壤,运至指定地点堆放养护5天,然后可进行检测验收。

2.4污染物固化稳定效果检测

以每500m3取一个样对固化稳定化修复成果进行检验,按照《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HJ/T299-2007),以硫酸硝酸混合酸为浸提剂,经翻转式振荡18小时后,浸出液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重金属浓度,毒性结果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C93)Ⅳ类标准限值。

2.5处理后土壤去向

修复后的土壤,根据场地开发利用规划,回填于硬化路面或停车场以下,利用硬化地面层作为阻隔层,阻隔其与人的接触途径。固化稳定化修复后的土壤杜绝与人体的直接接触,回填基坑的土壤上部覆盖清洁土壤作为阻隔层,做路基填料须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的规定。

对于需要回填的修复合格土壤,由于该工艺进行周期性的分批处理,因此土壤开挖和回填是按照批次处理量来进行,在未完全挖出土壤的基坑不能即刻回填,需要在基坑全部清挖之后进行基坑的土壤检测,达到标准后才可将处理完的土壤进行回填。所以处理完的土壤还不能填回基坑前,将其临时置于未污染的区域暂存,待基坑检测合格,即刻回填。

3结语

工程实践证明,采用固定稳定化技术应用于化工生产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明显,工程周期短,资金合理,机械化程度高等优点。武汉原某化工厂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通过工程修复后得到固化稳定,达到《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HJ350-2007)B级标准,符合土地再利用规划的要求,保障了周边居民的健康,可为其他同类工程项目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冯国杰,魏丽,李淑彩.湖南省某排污渠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实例[J].环境工程,2013,31(6).

[2]王松,魏新庆,王立彤.保疏浚联合土工管袋用于湖库底泥的脱水减容[J].中国给水排水,2011,27(8).

[3]孙朋成,黄占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化学固化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

篇5:环境中土壤污染情况以及检测手段分析论文

环境中土壤污染情况以及检测手段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耕地资源十分匮乏,近些年来还在加快减少速度,此外,我国土壤问题更加严峻,并且已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制约,因此采取检测手段治理污染对于保证人民身体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土壤污染概念及危害,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污染检测手段。

关键词:环境问题;土壤污染;检测手段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

植物生长在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也是地球生命积极活动的前提条件。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土壤是分解物质的重要场所,是物质循环的重要部分。从环境污染角度分析,土壤不但是污染场所,也是减缓污染的场所,因此对于土壤污染积极治理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土壤污染概念及危害

(一)土壤污染概念。土壤不仅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支撑能力,还将水、肥、气等肥力要素提供给植物促使其生长发育。近些年来,由于人口增长速度惊人,工作发展迅猛,土壤表面不断被堆放与倾倒固体废物,有害废水迅速渗透到土壤中,汽车废气、大气有害气体和飘尘利用雨水在土壤中降落。逐渐提高的农业化学水平,在环境中散落了大量的化学肥料与农药,造成土壤越来越多的受到非点源污染,在水土流失与风蚀的共同作用下,迅速扩大了污染面积。因此,只要是对污染正常功能进行了妨碍,减少了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利用粮食、蔬菜等对人体健康间接造成影响的物质都可以称为土壤污染物质。

当土壤中存在较多的有害物质,已经超越了土壤自净能力,造成土壤发生了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抑制了微生物活动,在土壤中有害物质及其分解产物不断累积,利用一定的方式被人体间接吸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即是土壤污染。

(二)土壤污染危害。1土壤受到病原体污染之后能够传播多种传染病,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通过人与带菌者的粪便以及洗涤他们衣物用品的污水对土壤造成污染。经过雨水的渗透,病原体又会进入地下水中,进一步产生暴发流行这些疾病的水型。2土壤受到有机废气物污染之后,出现了大量繁殖传染病的媒介蚊蝇与鼠类。有机废气物对土壤造成污染之后,具有很大的危险性。3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土壤之后,间接对人们造成影响,具体是利用农作物、地面水或者地下水对人体造成影响。在磷酸钙生产工厂附近,土壤迅速增加了砷与氟的含量。在土壤任意堆放的有毒废渣,经过雨水冲刷都会对水源造成污染,引起人、畜中毒。4土壤被放射性物质进行污染以后,利用发射性衰变形成射线。这些射线对人体组织进行穿透,导致机体出现组织细胞死亡。这些射线不但致使机体形成外照射损伤,还利用呼吸或者饮食进入人体,形成内照射损伤,使人头晕、乏力、增加或减少白细胞等。

二、土壤污染的特点

(一)隐蔽性与潜伏性。在土壤中污染物长时间积累的过程便是土壤污染,其后果主要是通过人体或者动物长时间摄入土壤污染生产的植物之后的健康情况体现出来。因此,土壤污染凸显出了隐蔽性与潜伏性,人们没有办法轻易感觉到。日本的痛痛病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60年代在神通川流域出现这一疾病,直到70年代才找到原因,是当地居民食用了铬废水所污染的土壤生产的硌米,这一过程大概。

(二)不可逆性与长期性。当土壤环境中出现污染物之后,其会自行发生迁移与转化,同时还会结合土壤形成物质产生相关的吸附、置换作用,这一过程大部分不可逆,最终污染物在土壤中产生难溶化合物。很多有机化学污染物的降解时间很长,因此,一旦污染了土壤,恢复工作十分困难。例如在沈阳发生的灌溉区污染,通过大概十年的努力,利用了很多方法,才实现了部分生产力的恢复。

(三)难治理性。假如大气与水体受到了污染,将污染源切断之后利用稀释与自净化也会造成污染问题持续逆转,难降解污染物在污染土壤中不断积累将很难利用稀释与自净化有效消除。一旦出现土壤污染,只是借助切断污染源的手段极难进行恢复,有时还需要采用换土、淋洗土壤才能对问题积极解决,其他治理技术收效很慢。因此,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通常需要极高成本,治理时间很长。

三、土壤污染检测手段

(一)气相色谱法。气象色谱法是一种采用冲洗法的'色谱分离技术,还可以称为气象层析法,它对于分离化工成品十分适合,工作主要原理是在色谱中气相和固定液之间不同的成分拥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成分被气化之后会在整个色谱柱中运行,经过气化处理的组分会被反复多次进行分配,由于各个组分溶解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科学分析它们在色谱柱中的不同运行速度。所以该技术可以对各种农药残留物进行采集与扫描,在检测农残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典型液相色谱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高效液相色谱创新分离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检测环境中逐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监测方法,具体是对大气、水体、土壤污染进行分析,可以对有害种类进行监测,包含了残留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等。

(三)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的技术优势综合了原子吸收与原子发射光谱的特点,是一种优秀的痕量分析技术。其优点是构造简单的仪器、较高的灵敏性、检出限低、对气相干扰很少以及可以快速分析多元素等,当前广泛应用在环境检测中。

(四)其他方法。在对土地生态系统积极处理的过程中,不同环境中的氧化还原也会影响各种污染物的存在情况、转化原理,进一步对处理效率带来直接影响、对氧化还原环境积极了解并且科学调控,能够有效提高去除污染物尤其是N及有机物的效率。热重分析法是通过热天平控制程序温度,对物质质量和温度关系有效测量的一种热分析技术,优点是操作简单、准确度高、迅速灵敏以及仅需微量样品等。研究环境关系到改善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意义。TG-MS联用技术利用在线监测化学转换,可以积极对形成污染性气体的原理进行分析,进一步为它们避免与可控转化提供宝贵经验。

结语

目前国内外已经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分析环境中土壤污染情况和检测手段,为我国环境检测提供重要参考,从检测开始,认真做好保护环境工作。

参考文献

[1]房豪杰.我国环境中的土壤污染及检测手段的研究进展[J].上海电气技术,2010,(2).

[2]陈海英.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0.

篇6:土壤污染中遥感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针对土壤污染可能出现的概念理解偏差, 首先介绍土壤污染及其特点, 明确了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污染的目标与内容范畴。从土壤污染遥感监测研究, 包括光谱机理、土壤污染反演、植被胁迫遥感反演等方面, 全面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主要进展、特点及应用中的问题。结合土壤污染监测需求, 尤其是《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明确需求, 分析了遥感技术在土壤污染源监管、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土壤调查布点优化、土壤污染反演研究等方面中的应用前景, 表明遥感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污染监测能力, 并为土壤环境管理提供全面宏观信息。

关键词:土壤污染; 遥感; 土十条; 重金属;

引言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关系美丽中国建设, 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 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至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结果表明, 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 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1]。国务院于5月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十条”) , 实施“土十条”是国家向污染宣战的三个重大战略之一, 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土壤环境监测是打赢土壤污染战役的重要基础。

传统的土壤污染研究是通过室内分析野外实地逐点采集的样品, 获取各样点的污染物质含量, 研究大部分则集中污染物化学测定方法、赋存状态、污染与所依附的微观环境的关系、污染分布迁移规律、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等[2-5]。这种方法能够取得相对良好的测量精度, 但耗时费力、效率较低, 而且无法较好地获取空间上连续分布信息。遥感作为空间技术为宏观快速获取土壤重金属污染信息提供了新的途径, 尤其是近年来, 国内外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等方面均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为遥感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监测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可能。因此, 本文主要总结土壤污染遥感监测进展, 结合目前土壤污染监测的迫切需求, 分析遥感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中的可能应用前景。

1 土壤污染与土壤污染遥感

1.1 土壤污染及特点

土壤污染是指所引入之物质或制剂的性质、数量或浓度可对土壤功能或使用价值产生负面影响。土壤污染的要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土壤污染三要素) , 即有可识别的人为污染物, 有可鉴别的污染物数量的增加, 有现存 (直接显露) 或潜在 (通过转化) 的危害后果[6]。人们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关注的是土壤污染或者是污染土壤 (指已经构成污染的样点、场地和不同尺度的区域土壤) 。然而, 由于对概念理解的差异性, 容易混淆了沾污和污染的差别, 可能导致夸大土壤污染或污染土壤的问题。

土壤污染源可以分为天然源和人为源。天然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此种状况一般称为自然灾害, 如正在活动的火山。人为源是指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是研究的主要对象, 而在这些污染源中, 化学物质对土壤的污染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按照物质或制剂进入土壤的途径所划分的土壤污染源可分为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农药和化肥的.施用、大气沉降等。

土壤是不可再生资源, 形成一厘米土壤大概需要几百年到上千年。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不均匀性和长期存在性等特点, 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速度极慢, 土壤一旦污染, 将是“天长地久”。

土壤污染在土壤中的形态是其毒性的发挥的重要影响因子, 同时污染在土壤中的形态也是光谱于遥感识别的重要基础。就土壤重金属而言, 可以分为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留态。

1.2 土壤污染遥感

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 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 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近年来,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 卫星遥感技术已经在气象、海洋、环境、减灾等各行各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和应用。根据高分专项[7]、《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5-2025年) 》[8]等规划, 未来我国将发射多颗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的高分卫星, 将进一步丰富卫星数据的供给。

土壤污染遥感即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污染的识别、反演、监管或风险评价。遥感器对土壤污染或相关要素的响应是开展土壤污染遥感的基础。因此, 土壤污染遥感应用需要开展土壤污染的监测需求与可遥感性分析 (响应可识别性分析) , 理清哪些需求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实现, 哪些需求可以辅助来实现, 哪些需求可以引导遥感载荷发展。

篇7:土壤污染中遥感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土壤污染遥感监测研究主要是在光谱机理、土壤污染反演、植被胁迫遥感反演等方面。

2.1 土壤污染光谱机理研究

在土壤污染分析监测过程中, 运用光谱分析法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进行分析已成为一种快速的例行分析方法[9]。土壤污染物质及其与土壤结合后形成的特定光谱是进行光谱识别的基础, 因此, 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的光谱测量与统计分析是土壤污染光谱机理研究的主要方面。

一些学者对有机污染物光谱测量做了探索研究, 从文献来看数量不多, 总体处于探索阶段。如刘庆生等对辽河三角洲土壤中石油类物质进行光谱测量并初步构建模型[10];赵春喜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检测技术对土壤中滴滴涕等3种有机物进行了检测分析[11];王忠东等利用荧光光谱特征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进行测量实验[12];盖利亚等[13]对农药类污染场地进行光谱特征分析, 并明确出污染土壤的光谱响应特征。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 反射电磁辐射能量弱, 光谱特征不明显, 容易被土壤其他成分的光谱特征所掩盖, 因此通过直接分析重金属元素的特征光谱来估算其含量比较困难[14]。因此, 重金属与土壤中光谱活性物质 (有机质、氧化物、粘土矿物、土壤水份等) 的内在联系是基于土壤反射光谱研究重金属的基础。国内外学者对利用反射光谱法估算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主要包括了土壤重金属含量估算机理、土壤成分光谱特征、土壤光谱特征提取方法和估算模型等研究内容[15]。

使用的光谱仪有多种品牌, 国内常用于土壤光谱测量的仪器, 以Field Spec便携式分光辐射光谱仪居多。光谱测试范围可以从紫外光到红外波段 (波长范围0.35~2.5μm) , 波长精度±1nm, 测试对象包括固体、液体等, 以测量土壤反射率和辐射率为主[16]。

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实验室化学分析得到土壤样本重金属含量和土壤铁氧化物、有机质等的含量, 直接计算重金属与土壤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依据相关系数的大小判定土壤重金属与土壤光谱活性物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如王维等[17]通过对350~2500nm波段范围光谱曲线进行测试, 分别分析了土壤重金属Cu与土壤化学组分、土壤化学成分与土壤特征光谱之间的关系, 通过土壤中铁含量和镁含量实现了光谱法对土壤重金属Cu的间接预测。二是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重金属含量反演模型, 分析重金属含量反演模型在土壤光谱波段上的权重, 依据土壤光谱活性物质的光谱特征, 建立重金属元素与土壤组分之间的联系。如解宪丽等[18]选择江西贵溪铜冶炼厂污染区采集土样, 分析了9种重金属元素与土壤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之间的相关性及其相关的原因。吴昀昭等[19]利用单变量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南京地区土壤反射率光谱与Hg含量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这种数量关系快速预测了土壤Hg含量。

虽然光谱分析在理论探索和实用性方面被广泛应用, 但光谱定量分析建立在相对比较的基础上, 建模的众多假设与实际监测土壤存在较大差异, 影响实际监测的精度。

2.2 土壤污染遥感

从土壤污染光学遥感进展类文献来看[15,16,20,21], 很多学者开展了多光谱光学及高光谱遥感的土壤污染监测研究。有从元素类型上分, 建立不同元素的遥感反演方法;从遥感手段上看, 有多光谱手段、近地表高光谱、航空高光谱、卫星平台高光谱等开展土壤污染监测。

从监测对象来说, 有开展流域造成的重金属污染, 如Eunyoung Choe等[22]利用Hymap高光谱数据制作了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布图, 兰泽英等[23]利用高光谱数据进行乐安河流域重金属污染反演。有开展农田污灌造成的重金属污染, 如王燕[24]利用高光谱数据开展石家庄污灌区重金属遥感反演。有对污染场地进行土壤污染进行遥感监测, 如盖利亚等[13]对农药类污染场地进行光谱特征分析。也有对一般性土壤开展重金属制图研究, 如张威[10]开展三江源草地的重金属高光谱反演研究。很大一部分学者对矿山、尾矿库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开展遥感监测, 如Kemper等[25]开展矿区土壤重金属光谱研究。

总体来说, 估算探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其精度和稳定性受限, 主要原因在于土壤重金属含量通常属于痕量级, 即使在重污染区域, 即土壤重金属含量大于三级临界值的区域 (参见《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6], 其诊断性光谱特征也很容易湮没在其他土壤组分的影响之中。但总体而言, 土壤污染程度越高, 如典型的污染场地, 遥感反演与识别的效果更好。因此, 针对重点污染场地, 分析其土壤污染特征与规律对进行土壤污染遥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3 应用展望

目前来说, 土壤污染遥感研究主要集中在遥感机理与模型的构建方面, 与实际的管理应用需求结合不是很紧密。利用已有成熟遥感技术, 结合土壤污染光谱、反演、植被胁迫等方面的遥感研究进展, 面向国务院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土壤环境质量管理需求, 可更为实用地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遥感优势。

3.1 土壤污染源遥感监管

土壤污染源是土壤污染的源头, 加强工矿企业的环境监管, 切断土壤污染的源头, 遏制土壤污染扩大的趋势。《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 多次提出对于重点污染源、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石油开采区的监管及农膜污染的防治。遥感技术上述污染源监管工作中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矿产集中开采区,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划定矿产开发土壤污染边界, 开展矿区未利用地环境遥感监管。对于石油开采区,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划定土壤污染范围与面积, 开展油田开采区未利用地环境遥感监管。对于农田农膜,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河北、辽宁、山东、河南、甘肃、新疆等农膜使用量较高省份进行遥感监测, 分析农膜使用面积以及回收面积变化。对于固体废物集中堆存场地,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尾矿库、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赤泥、冶炼渣、电石渣、砷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产生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 开展遥感识别与遥感监管。对于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

3.2 遥感技术服务风险管控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强调, 要“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 对已污染的土地, 要“防范人居环境风险”。立足多源卫星数据, 开展相关空间的遥感监测。一是对土壤良好区域、国家划定的土壤环境保护重点区域, 依法开展遥感监测, 监测可能存在的破坏行为。二是对土壤严重污染区域, 国家划定的土壤污染控制区, 进行遥感监测, 防止在此周边建立居住区、学校、医院等。

另外, 通过收集污染源普查数据、互联网数据、遥感解译等, 摸清区域典型土壤污染源分布, 形成土壤污染源分布数据集。叠合土壤污染源、遥感专题参数、环境敏感区 (如居民聚居区、保护区) 、气候气象、河流水系、土壤侵蚀、地形地貌、地表覆盖与土地利用分类等信息, 耦合经济社会发展数据, 进行区域尺度上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分区。在不同情景下, 模拟重金属污染过程, 进行区域风险评价, 并有针对性提出控制方案。

参考文献

[1]《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土资源部, 2014.4.

[2]Huan Feng et al.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 and PCB contaminants in the sediments of an urban estuary:the Hudson River.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998, 45 (1) :69-88.

[3]李鸣, 吴结春, 张小林, 邹雪静.鄱阳湖五河入湖重金属污染和分析评价[J].南昌大学学报 (理科版) 2008, 32 (5) :483-486.

[4]Yunfeng Xie, Tong-bin Chen, Mei Lei, 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 estimated by different interpolation methods:accuracy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J].Chemosphere, 2011, 82 (3) :468-476.

[5]Donato Sollitto, Marija Romic, Annamaria Castrignanò, etal.Assessing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soils of the zagreb region (northwest croatia) using multivariate geostatistics[J].Catena, 2010, 80 (3) :182-194.

[6]陈怀满.环境土壤学 (第二版) [M].科学出版社, 2010.

篇8:淮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淮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测定了淮河(江苏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富集状况,采用Lars 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呈现出相似的`特点,即安徽省进入江苏省境内断面(肖嘴)时含量较低;在江苏省盱眙县城内断面(淮河大桥)含量明显增高;汇入洪泽湖前断面(红光化工厂)稍高于肖嘴断面.从富集系数来看,Pb的富集程度最高,其次是As、Cr、Cd、Zn、Cu;而Hg的富集程度最低.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显示,除淮河大桥断面Cd的污染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外,其他各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都很轻微,污染程度顺序为Cd>As>Hg>Pb>Cu>Zn.

作 者:黄宏 郁亚娟 王晓栋 王连生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环境污染与防治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 年,卷(期):2004 26(3) 分类号: 关键词:淮河   重金属   沉积物   生态危害评价  

篇9:建筑工程中风险来源及加强策略论文

建筑工程中风险来源及加强策略论文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安全、质量等问题,给建设单位带来资金风险,给施工单位带来人身财产上的风险。一般来说,风险与机会共存,风险的存在并不代表将会出现大型损失,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

一、建筑工程中风险的主要来源

1. 人员风险

在建筑工程中涉及到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的行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的实施人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如果施工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给建筑工程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管理人员是对施工中各项要素进行管理的责任人,如果管理人员不能认真负责,对施工人员的行为没有进行监督,对施工中的材料和设备没有进行统筹安排,就有可能导致施工风险。

2. 环境风险

建筑工程施工期间较长,并且有很多是室外作业、夜间作业和高空作业,很容易受到天气环境的影响,一旦出现雨雪、高温和大风等天气,就必须暂停施工,使工程进度受到延误,提升成本。同时,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会使建筑工程出现资金风险,一旦有关建筑工程的政策法规发生变化,建筑工程就可能出现停工、整改等现象。

3. 经济风险

在建筑工程筹备和施工的过程中该你,很可能出现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使建筑工程无法按照既定计划开展。同时投资环境的变化或者通货膨胀,都会使建设单位面临较大的经济风险。

二、如何加强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

1. 加强对施工风险的识别

在建筑工程的决策阶段,施工企业的领导就应该具备基本的风险管理意识,积极采用科学的手段,对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识别施工张的风险。在决策阶段,应及时收集与施工风险有关的各种资料和讯息,与气象部门、环保部门等有关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预警,并将其编入项目进展报告中,组织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等共同制定风险防范方案。

2. 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风险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组织结构不完善而造成的,为了能促进风险管理更好地实施,应尽可能科学对组织结构进行构建和完善。首先,应由市场选择项目法人,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很多地方的项目法人采用的是非市场行为,使建筑工程建设成为一种系统内部行为,这种垄断的管理方式对于风险管理是不利的。其次,应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制度设计,提高内审人员的地位,使其能公正地开展工作,并使内部审计走向职业化道路。最后,要通过对制度的应用来保障信息能够在各个部门进行共享,实现信息公开的制度,从而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确保各个资源能得到更加科学的配置,有效分散风险。

3. 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有关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起步较晚,很多相关的.制度和标准还没有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出台,使风险管理缺乏一定的保障。因此,我们应对当前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吸收国外相关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体系,将建筑工程中的风险识别、进度管理及保险收费标准等都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中,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的科学性、系统化管理。

4. 设立风险管理岗位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中有很多的项目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但是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人才,因此,在组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团队的时候,应设立风险管理岗位,专门对建筑工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风险并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法对风险进行防范。同时,风险管理人员应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能够识别安全标识,学习安全技术,正确使用安全防护措施,使施工人员的行为能够得到规范,从而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降低安全事故的产生。

三、结语

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人员,我们应对做好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对施工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确保建筑工程能保质保量地进行,为我国建设更多的精品、优质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 孟蝶 . 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管理 [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3)。

[2] 王立臣 , 张道科 . 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管理 [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2)。

篇10:环境中土壤污染情况以及检测手段分析的论文

环境中土壤污染情况以及检测手段分析的论文

植物生长在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也是地球生命积极活动的前提条件。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土壤是分解物质的重要场所,是物质循环的重要部分。从环境污染角度分析,土壤不但是污染场所,也是减缓污染的场所,因此对于土壤污染积极治理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土壤污染概念及危害

(一)土壤污染概念。土壤不仅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支撑能力,还将水、肥、气等肥力要素提供给植物促使其生长发育。近些年来,由于人口增长速度惊人,工作发展迅猛,土壤表面不断被堆放与倾倒固体废物,有害废水迅速渗透到土壤中,汽车废气、大气有害气体和飘尘利用雨水在土壤中降落。逐渐提高的农业化学水平,在环境中散落了大量的化学肥料与农药,造成土壤越来越多的受到非点源污染,在水土流失与风蚀的共同作用下,迅速扩大了污染面积。因此,只要是对污染正常功能进行了妨碍,减少了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利用粮食、蔬菜等对人体健康间接造成影响的物质都可以称为土壤污染物质。

当土壤中存在较多的有害物质,已经超越了土壤自净能力,造成土壤发生了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抑制了微生物活动,在土壤中有害物质及其分解产物不断累积,利用一定的方式被人体间接吸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即是土壤污染。

(二)土壤污染危害。1土壤受到病原体污染之后能够传播多种传染病,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通过人与带菌者的粪便以及洗涤他们衣物用品的污水对土壤造成污染。经过雨水的渗透,病原体又会进入地下水中,进一步产生暴发流行这些疾病的水型。2土壤受到有机废气物污染之后,出现了大量繁殖传染病的媒介蚊蝇与鼠类。有机废气物对土壤造成污染之后,具有很大的危险性。3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土壤之后,间接对人们造成影响,具体是利用农作物、地面水或者地下水对人体造成影响。在磷酸钙生产工厂附近,土壤迅速增加了砷与氟的含量。在土壤任意堆放的有毒废渣,经过雨水冲刷都会对水源造成污染,引起人、畜中毒。4土壤被放射性物质进行污染以后,利用发射性衰变形成射线。这些射线对人体组织进行穿透,导致机体出现组织细胞死亡。这些射线不但致使机体形成外照射损伤,还利用呼吸或者饮食进入人体,形成内照射损伤,使人头晕、乏力、增加或减少白细胞等。

二、土壤污染的特点

(一)隐蔽性与潜伏性。在土壤中污染物长时间积累的过程便是土壤污染,其后果主要是通过人体或者动物长时间摄入土壤污染生产的植物之后的健康情况体现出来。因此,土壤污染凸显出了隐蔽性与潜伏性,人们没有办法轻易感觉到。日本的痛痛病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60年代在神通川流域出现这一疾病,直到70年代才找到原因,是当地居民食用了铬废水所污染的土壤生产的硌米,这一过程大概20年。

(二)不可逆性与长期性。当土壤环境中出现污染物之后,其会自行发生迁移与转化,同时还会结合土壤形成物质产生相关的吸附、置换作用,这一过程大部分不可逆,最终污染物在土壤中产生难溶化合物。很多有机化学污染物的降解时间很长,因此,一旦污染了土壤,恢复工作十分困难。例如在沈阳发生的灌溉区污染,通过大概十年的努力,利用了很多方法,才实现了部分生产力的恢复。

(三)难治理性。假如大气与水体受到了污染,将污染源切断之后利用稀释与自净化也会造成污染问题持续逆转,难降解污染物在污染土壤中不断积累将很难利用稀释与自净化有效消除。一旦出现土壤污染,只是借助切断污染源的手段极难进行恢复,有时还需要采用换土、淋洗土壤才能对问题积极解决,其他治理技术收效很慢。因此,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通常需要极高成本,治理时间很长。

三、土壤污染检测手段

(一)气相色谱法。气象色谱法是一种采用冲洗法的`色谱分离技术,还可以称为气象层析法,它对于分离化工成品十分适合,工作主要原理是在色谱中气相和固定液之间不同的成分拥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成分被气化之后会在整个色谱柱中运行,经过气化处理的组分会被反复多次进行分配,由于各个组分溶解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科学分析它们在色谱柱中的不同运行速度。所以该技术可以对各种农药残留物进行采集与扫描,在检测农残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典型液相色谱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高效液相色谱创新分离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检测环境中逐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监测方法,具体是对大气、水体、土壤污染进行分析,可以对有害种类进行监测,包含了残留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等。

(三)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的技术优势综合了原子吸收与原子发射光谱的特点,是一种优秀的痕量分析技术。其优点是构造简单的仪器、较高的灵敏性、检出限低、对气相干扰很少以及可以快速分析多元素等,当前广泛应用在环境检测中。

(四)其他方法。在对土地生态系统积极处理的过程中,不同环境中的氧化还原也会影响各种污染物的存在情况、转化原理,进一步对处理效率带来直接影响、对氧化还原环境积极了解并且科学调控,能够有效提高去除污染物尤其是N及有机物的效率。热重分析法是通过热天平控制程序温度,对物质质量和温度关系有效测量的一种热分析技术,优点是操作简单、准确度高、迅速灵敏以及仅需微量样品等。研究环境关系到改善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意义。TG-MS联用技术利用在线监测化学转换,可以积极对形成污染性气体的原理进行分析,进一步为它们避免与可控转化提供宝贵经验。

结语

目前国内外已经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分析环境中土壤污染情况和检测手段,为我国环境检测提供重要参考,从检测开始,认真做好保护环境工作。

参考文献

[1] 房豪杰.我国环境中的土壤污染及检测手段的研究进展[J].上海电气技术,2010,(2).

[2] 陈海英.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0.

土壤污染论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改良措施

开题报告论文来源

中药中重金属新型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总结

任务型教学法的来源论文

范文 快乐来源

《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

土壤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

服装灵感来源范文

土壤污染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论文(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土壤污染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