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与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四明山道士叶沈》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四明山道士叶沈》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 目录
篇1:《四明山道士叶沈》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四明山道士叶沈》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四明山道士叶沈,囊出古画,画有桃源图,图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
按《仙记》,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支。其水趋流,势与江河同。有深而绿,浅而白。白者激石,绿者落镜。溪南北有山,山如屏形,接连而去,峰竖不险,翠浓不浮。其夹岸有树木千万本,列立如揖。丹色鲜如霞,擢举欲动,灿若舒颜。山铺水底,草散茵毯。有鸾青其衿,有鹤丹其顶,有鸡玉其羽,有狗金其色。毛傞傞亭亭,间而立者,十有八九。岸而北,有曲深岩门,细露室宇,霞槛缭转,云磴五色,雪冰肌颜,服身衣裳皆负星月文章。岸而南,有五人,服貌肖虹玉,左右有书童玉女,角发而侍立者十二。视其意况,皆逍遥飞动,若云十许片,油焉而生,忽焉而往。其坦处有坛,层级沓玉冰,坛面俄起烬灶,灶口含火,上有云气,具备五色。中有溪,艇泛,上一人雪华鬓眉,身著秦时衣服,手鼓短枻,意状深远。
合而视之:大略山势高,水容深,人貌魁奇,鹤情闲暇,烟岚草木,如带香气。熟得详玩,自觉骨戛清玉,如身入镜中,不似在人寰间,眇然有高谢之志从中来。
坐少选,道士卷画而藏之。若身形却落尘土中。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
叶君且自珍重。无路得请,遂染笔录其名数,将所以备异日写画之不谬也。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囊出古画 囊:从囊中
B.细露室宇 细:略微
C.视其意况 意况:内容
D.坐少选 少选:一会儿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鸾青其衿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岸而北 酌贪泉而觉爽
C.油焉而生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D.叶君且自珍重 且尔言过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对根据《桃花源记》的文章而绘制的古画的描述文章,文中生动再现了画中奇特的山水、草木、动物、和人物形象。
B.本文境界神奇,色彩绚烂,人物相衬,画面灵动,较好体现了绘画者在画中所渗透的'仙风道骨和道家的神秘色彩。
C.本文从开头道士展画入仙境,到结尾道士卷画,自己若身形却落尘土中,结构完整,对比鲜明,给人如临仙境的感觉。
D.本文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画面介绍以描写和记叙为主,总写表达自己的观感以议论和抒情为主。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雪冰肌颜,服身衣裳皆负星月文章。(3分)
(2)遂染笔录其名数,将所以备异日写画之不谬也。(4分)
篇2:“四明山道士叶沈,囊出古画”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四明山道士叶沈,囊出古画”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四明山道士叶沈,囊出古画,画有桃源图,图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
按《仙记》,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支。其水趋流,势与江河同。有深而绿,浅而白。白者激石,绿者落镜。溪南北有山,山如屏形,接连而去,峰竖不险,翠浓不浮。其夹岸有树木千万本,列立如揖。丹色鲜如霞,擢举欲动,灿若舒颜。山铺水底,草散茵毯。有鸾青其衿,有鹤丹其顶,有鸡玉其羽,有狗金其色。毛傞傞亭亭,间而立者,十有八九。岸而北,有曲深岩门,细露室宇,霞槛缭转,云磴五色,雪冰肌颜,服身衣裳皆负星月文章。岸而南,有五人,服貌肖虹玉,左右有书童玉女,角发而侍立者十二。视其意况,皆逍遥飞动,若云十许片,油焉而生,忽焉而往。其坦处有坛,层级沓玉冰,坛面俄起烬灶,灶口含火,上有云气,具备五色。中有溪,艇泛,上一人雪华鬓眉,身著秦时衣服,手鼓短枻,意状深远。
合而视之:大略山势高,水容深,人貌魁奇,鹤情闲暇,烟岚草木,如带香气。熟得详玩,自觉骨戛清玉,如身入镜中,不似在人寰间,眇然有高谢之志从中来。[来源:学科网]
坐少选,道士卷画而藏之。若身形却落尘土中。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
叶君且自珍重。无路得请,遂染笔录其名数,将所以备异日写画之不谬也。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囊出古画囊:从囊中
B.细露室宇细:略微
C.视其意况意况:内容
D.坐少选少选:一会儿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鸾青其衿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岸而北酌贪泉而觉爽
C.油焉而生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D.叶君且自珍重且尔言过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对根据《桃花源记》的文章而绘制的古画的描述文章,文中生动再
现了画中奇特的山水、草木、动物、和人物形象。
B.本文境界神奇,色彩绚烂,人物相衬,画面灵动,较好体现了绘画者在画中所
渗透的仙风道骨和道家的神秘色彩。
C.本文从开头道士展画入仙境,到结尾道士卷画,自己“若身形却落尘土中”,结
构完整,对比鲜明,给人如临仙境的感觉。
D.本文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画面介绍以描写和记
叙为主,总写表达自己的观感以议论和抒情为主。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雪冰肌颜,服身衣裳皆负星月文章。(3分)
(2)遂染笔录其名数,将所以备异日写画之不谬也。(4分)
参考答案:
16.选C,意况:神情状态。
17.选C,A项,前者代词,解释为“它的”;后者“或许”意思。B项,前者表顺承连词;后者转折连词。C项,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D项,前者解释为“暂且”,后者解释为“况且”。
18.选D,本文没有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合而视之”的总写部分,主要是描写和议论相结合。
19.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错一处扣1分。)
20.(1)里面人物的肌肤容貌洁白得像冰雪,穿在身上的衣服都绣着星月等花纹。(翻译时要注意“服”,动词,解释为“穿”。“文章”,解释为“花纹”。)(3分)
(2)于是用笔蘸了墨把画上事物的名目、数字都记录下来,将用来防备以后画画不致出现错误。(翻译时注意““染笔”,解释为“用笔蘸了墨”。所以,解释为“用来”。谬,解释为“错误”。)(4分)
译文
来自宁波四明山的道士叶沈,从布口袋里取出一幅古画。画面上画的是桃源图。图上有条山沟,沟名武陵之源。查考《仙记》,武陵源分属天下三十六灵洞的一支。那里的水流动湍急,气势与长江黄河相同。有水流深而呈墨绿的,有水流浅而呈雪白的,白色的是水冲在石上激起的浪花,清的像落到深处的镜子,可以照见面貌。山沟的南北有山。山像屏风的形状,绵延展开,山峰直立,但是形势并不险恶,青绿的色彩很浓重但不觉得浮动。山沟两岸有成千上万棵树,排列着像人在作揖行礼,红颜色鲜艳得像云霞,向上耸起,看上去似乎会动,灿烂得像人开颜欢笑。山的倒影平铺水底,草地铺开像一大片毯子。有胸部长有青色羽毛的鸾鸟,有顶部呈现红色的'鹤,有羽毛像玉一样的鸡,有色彩像金子一样的狗,它们的毛参差不齐地竖立着,十八九只这样的动物悠闲地站在草地上。从岸往北,有一个曲折幽深的山洞,略微露出些屋舍,栏杆曲曲折析,高高的石级五颜六色,里面人物的肌肤容貌洁白得像冰雪,穿在身上的衣服都绣着星月等花纹。从岸往南,有五个人,衣服容貌像彩虹白玉。左右有的书僮玉女,全都是两边挽着发髻站立,共有十二人。看他们的神情态度,都自由自在灵妙生动,像是十几片云,自然而然地来,不知不觉地去。那平坦的地方画着一座坛,台阶是重重叠叠的玉和冰。坛面上突起的地方是一副炉灶,灶口燃着火,上面有云烟之气,有着完整的五种色彩。画面中间的山沟里一条小船浮着,船上有一个鬓发眉毛雪白的人,身上穿着秦朝的服装,手里摇着一支短桨,神情深沉凝重。
总起来看这幅画:大致是山的形状显得高,水的姿态突出深,人物的样子魁梧清奇,鹤这些动物的神态显得悠闲自得,烟雾云气草树,像是带着香馥之气。能够仔细地详加玩赏,自己觉得骨头像玉相触击一样的清脆,仿佛进入镜子中一般,不像生活在人世间,心旷神怡间有一种高尚的出世的心情从内心迸发出来。我和道士坐谈了一会儿,道士便卷好画收藏进去。我像是身体从仙界退落回尘世中,看着刚才挂画的那面墙壁,又怀疑是一块坚硬的石头变化而来,堵住了通往仙界的道路。我看见的绘画作品不是很少,像这幅画,从来未曾看到过,这难道是要让我知道画家的精妙技艺能够达到像这样的地步的?叶先生暂且好好保重。看来我是没法再请求观赏了,于是用笔蘸了墨把画上事物的名目、数字都记录下来,将用来防备以后画画出现错误。
篇3: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李化龙,字于田,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迁南京工部主事,历右通政使。二十二年夏,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初,总兵官李成梁破杀泰宁速把亥,其子把兔儿弟炒花据旧辽阳以北,居两河之中,益结土蛮为患。其年四月,把兔儿围辽阳,朵颜小歹青、福余伯言儿分犯锦、义,掠清细河,巡抚韩取善坐免。化龙受事甫两月,把兔儿与伯言儿等寇镇武,又约土蛮子卜言台周犯右屯。把兔儿先至吴家坟。化龙与总兵官董一元定计先击把兔、伯言儿,伯言儿中流矢死,把兔被伤。卜言台周至,攻右屯不利,亦解去。于是把兔、小歹青、卜言台周益相结,谋复前耻。化龙与一元严备之。一元又出塞:捣巢有功,而把兔伤重竟死,边塞袭服。化龙进兵部右侍郎。三十一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以忧母去,未代。叙前平播功,晋兵部尚书,加少保,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书。化龙以京营①根本,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又上屯政十二事,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几,尚书萧大亨亦致仕,化龙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数万,九门昼闭。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而税监高淮肆虐,辽人切齿。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万人,又条上兵食款战之策,帝皆不报。一品秩满,加柱国、少傅兼太子太保。卒官,年七十。谥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京营:明代京军编制,分设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龙受事甫两月 甫:才
B.以忧母去,未代 代:代理
C.胥吏易之 易:轻视
D.巡抚韩取善坐免 坐:被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化龙勤政的一组是
①悉召置之法 ②破杀泰宁速把亥
③定计先击把兔、伯言儿④奏开淤河
⑤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⑥请停税课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化龙担任工部右侍郎时,疏通由直河人洳口到夏镇二百六十里的河道,避免了黄河吕梁那样的.险阻,李化龙因功晋升为兵部尚书,加少保。
B.任戎政尚书期间,李化龙立足京营,向皇帝上疏提出很多兴利除弊的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七十岁死于官任,谥号襄毅。 ,
C.李化龙二十岁就担任嵩县知县,明察秋毫,处置了那些奸吏,一时嵩县政治修明,局势安定。
D.二十二年夏,李化龙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与总兵官董一元合力,先后消灭了勾结作乱的伯言儿、把兔儿,边塞安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元又出塞,捣巢有功,而把兔伤重竟死,边塞袭服
(2)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数万
篇4: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关于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6分)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1)善回人主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中辍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皆严装已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尝得佳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小题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善于、擅长 (2)停止 (3)完成、结束 (4)曾
小题1:(3分)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
小题1:(3分)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析。
篇5:阅读文言文及练习题
阅读文言文及练习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
【乙】初,权谓①吕蒙曰:“卿今当涂②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③为博士邪!但当涉猎④,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⑤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注释】①谓:告诉;②当涂:当道、当权;③治经:研究经典;④涉猎:粗略地阅读。⑤士:读书人。
1.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1)普少习吏事( )
(2)及为相 ( )
(3)家人发箧视之( )
(4)肃遂拜蒙母( )
2.翻译下列句子。
(1)太祖常劝以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与“太祖常劝以读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自以为大有所益
C.跪而拾之以归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仔细研读两文,说说赵普和吕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熟悉 (2)等到 (3)打开 (4)于是
2.(1)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或者:太祖常用多读书来劝告他。)
(2)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
(3)我难道是要你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学问精深的人)吗?
3.A
4.示例:两人的成就都很大,但读书太少,限制了水平的发挥;两人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忠告;读书后他们的处事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意思对即可)
篇6: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三句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欹(qī):倾斜。②宥(y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_与________应该相结合。
4、思考。
(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论语》中的经典名言都是孔子的语录,你认为这一看法对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教诲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2、一个人要谦虚,不能自满。
3、态度 学 思
4、(1)孔子要想检验宥座器的特点。
(2)有必要。因为孔子听说过,但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都能确认。(提示:也可答没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了守庙人的证实,没有必要这么麻烦。)
5、不对。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在课文中就有两段曾子的名言,这不是孔子的语录,只能是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以上主观题,意思对即可)
篇7:沈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沈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炼,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溧阳知县。用伉据,忤御史,调荏平。父忧去,补清丰,入为锦衣卫经历。
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然颇疏狂。每饮酒辄箕踞笑傲,旁若无人。锦衣帅陆炳善遇之。炳与严嵩父子交至深,以故炼亦数从世蕃饮。世蕃以酒虐客,炼心不平,辄为反之,世蕃惮不敢较。
会俺答犯京师,致书乞贡,多嫚语。下廷臣博议,司业赵贞吉请勿许。廷臣无敢是贞吉者,独炼是之。炼愤国无人,致寇猖狂,疏请以万骑护陵寝,万骑护通州军储,而合勤王师十余万人,击其惰归,可大得志。帝弗省。
嵩贵幸用事,边臣争致贿遗。及失事惧罪,贿日以重。炼时时扼腕。一日从尚宝丞张逊业饮,酒半及嵩,因慷慨骂詈,流涕交颐。遂上疏言:“今大学士嵩,贪婪之性疾入膏肓,愚鄙之心顽于铁石。当主忧臣辱之时,不闻延访贤豪,咨询方略,惟与子世蕃图自便。忠谋则多方沮之,谀谄则曲意引之。要贿鬻官,沽恩结客。”帝大怒,榜之数十,谪佃保安。
既至,未有馆舍。贾人某询知其得罪故,徙家舍之。里长老亦日致薪米,遣子弟就学。炼语以忠义大节,皆大喜。塞外人素憨直,又谂知嵩恶,争詈嵩以快炼。炼亦大喜,日相与詈嵩父子为常。且缚草为人,象李林甫、秦桧及嵩,醉则聚子弟攒射。或踔骑居庸关口,南向戟手詈嵩,复痛哭乃归。语稍稍闻京师,嵩大恨,思有以报炼。
后嵩败,世蕃坐诛。临刑时,炼所教保安子弟在太学者,以一帛署炼姓名官爵于其上,持入市。观世蕃断头讫,大呼曰:“沈公可瞑目矣。”因恸哭而去。
隆庆初,诏褒言事者。赠炼光禄少卿,天启初,谥忠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用伉据,怜御史,调往平用:因为
B.父忧去,补清丰,入为锦衣卫经历 忧:指父母的丧事
C.会俺答犯京师 会:会同
D.嵩大恨,思有以报炼 报:报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沈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的一组是( )(3分)
①每饮酒辄箕踞笑傲,旁若无人
②世蕃以酒虐客,炼心不平,辄为反之
③炼愤国无人,致寇猖狂
④因慷慨骂詈,流涕交颐
⑤要贿鬻官,沽恩结客
⑥醉则聚子弟攒射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炼担任溧阳知县期间,由于行为亢直倨傲,触犯御史,被调荏平,后又因为父亲去世离职,守孝期满后被补到清丰做了锦衣卫经历。
B.沈炼行为刚直,嫉恶如仇,但行为很是狂放不羁;沈炼愤恨国中无人,导致俺答猖獗,于是上疏请求在敌军疲倦地回军时候,发动进攻。
C.沈炼因为上疏揭露严嵩父子的种种倒行逆施而激怒了皇帝,被贬至保安为民,到了后在当地人帮助下才得到处所。
D.沈炼到了保安后,深得当地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让他们的子弟来跟着他学习;于是他在那里经常把忠义大节讲给孩子们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忠谋则多方沮之,谀谄则曲意引之。
(2)塞外人素憨直,又谂知嵩恶,争詈嵩以快炼。
答案:
4、C(会:副词,恰逢,适逢)
5、D(①写沈炼行为狂放不羁;③写沈炼爱国;⑤写的'是严嵩的行为。)
6、A(守孝期满后被补到清丰任知县,后来入朝做了饰衣卫经历)
7、(l)对于忠义之人的好的计谋,(他)却千方百计地阻挠实行;对于阿谈奉承的人,(他)却想办法引荐上去(译出大意给2分;沮、则、引,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塞外的人向来正直淳朴,又都熟知严嵩的恶迹,都争着咒骂严嵩来让沈炼高兴。
(译出大意给1分;素、谂知、詈、快,每译对一处给1分。)
篇8: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近世涂民耳目 涂:闭塞;堵塞
B.故待农而食之 待:等待
C.各劝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D.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道:通导,引导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农不出则乏其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莫之夺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则桓公以霸 谨拜表以闻
D.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事,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答: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答:
★ 文言文课后练习题
★ 文言文阅读
《四明山道士叶沈》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