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2-12-07 06:18:39 作者:椰浆饭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椰浆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1、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 ( )

A、英法 B、英美

C、美俄 D、法俄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帮凶的国家是 ( )

A、英法 B、英美

C、美俄 D、法俄

3、下列关于第一、二次鸦片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 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③ 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 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近代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俄国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国大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联军的暴行,他说:有一天,两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口袋都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

(1) 材料中的夏宫是什么地方?两个强盗是哪两个欧洲国家?

(2) 材料中所描述的强盗的暴行是什么事?

(3) 对此你有何感受?

篇2: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1、A

2、C

3、B

4、D

5、(1)圆明园、英法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篇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试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你选出并将它的代号字母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不当家不知父母累”作为子女,我们应该、、、、、、、、、、、( )

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②理解父母的用心 ③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 ④弃学回家,帮助父母在家做事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古诗给我们青少年学生的启示有、、、、、、、、、、、、、、、、、、、、、、、、、、、、、、、、、、、、、、、、、、、、( )

①每个子女都应该做到孝敬父母 ②理解父母的用心,实现亲子和谐 ③父母有承担抚养、照顾我们的义务 ④我们青少年应该赡养、扶助父母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3、小舟一直以有一位朋友般的母亲而骄傲,可她一直是“妈妈贴心的小棉袄”,可自从上了初中以后,越来越找不到这种感觉了,小舟想这可能是母女之间产生了代沟吧。你认为产生这种代沟的原因有( )

①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在变成大人②我们对自己的言行和内心世界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关注,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不断增强③我们对成年人的依赖越来越少,独立性增强 ④我们不再把父母看成至高无上的,无所不知的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4、在家中,父母与我们之间容易产生代沟,对此正确的做法是( )

A、尊重父母,父母说什么就做什么w W w .X k b 1.c O m

B、有主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C、走进父母,亲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沟

D、不能听父母的,他们想的说的已经过时了

5、在家庭交往中,如果父母做错了,应该、、、、、、、、、、、、( )

A、与父母争个高低上下 B、多原谅

C、不理他们 D、让他们认错,不然丢了自己的面子

6、父母子女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矛盾,形成良好的父母子女关系,以保持家庭和睦。我们处理这种矛盾的方法主要有、、、、、、、、、、、、( )

①充分理解父母的用心 ②学会必要的让步和道歉 ③学会向父母表达 ④尽可能以自我为主,适当听从家长的意见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常言到“长辈过的桥比小辈走的路多,长辈吃的盐比小辈吃的饭多”。这句话主要是说、、、、、、、、、、、、、、、、、、、、、、、、、、、、、、、( )

A、长辈倚老卖老

B、长辈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比我们丰富

C、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听从长辈的话

D、长辈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没什么价值

8、下列行为认为是孝敬父母的表现是、、、、、、、、、、、、、、、、、、( )

A、为了买一件衣服,我大闹一场才得到

B、我的脏衣服留给妈妈洗,谁让她下岗没事做

C、抽空和父母聊天,夸夸他们的优点

D、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我的隐私,不能让家长知道

9、当我们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要和父母商量,因为商量就是( )

A、沟通的过程 B、战胜父母,让他们让步

C、妥协退让 D、找矛盾,找冲突

10、我们与父母进行沟通,关键是、、、、、、、、、、、、、、、、、、、、、( )

A、彼此了解 B、尊重理解

C、换位思考 D、耐心解释

11、彬彬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错,在家里和父母却“话不投机半句多”,对父母的言行看不惯,对父母的管教听不进去。这种现象、、、( )

①表明彬彬和父母之间缺少沟通 ②继续发展下去,会影响家庭和谐

③普遍现象,可以任其发展 ④会给彬彬在精神上、学习上和生活上带来更多的烦恼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在生活中,亲子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这种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我们与父母的年龄差距 B、我们与父母的性别差距

C、我们与父母的阅历差距 D、我们与父母的价值观差距

13、我们由衷地感谢老师,尊重老师,是因为老师、、、、、、、、、( )

A、比我们年长 B、什么都知道

C、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D、是老师

14、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父母,老师就是与我们打交道最多的人了。师生之间、、、、、、、、、、、、、、、、、、、、、、、、、、、、、、、、、、、、、、、、、、、( )

①是教和学的关系 ②是朋友关系 ③有时也会产生一些隔阂和矛盾

④仅仅是教和学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15、以下同学的做法属于尊重老师的表现是、、、、、、、、、、、、、( )

A、小刘的政治老师讲课枯燥,因此以上政治课,小刘就睡觉

B、王丹同学写周记从来都是敷衍了事,对老师的评语看也不看

C、每次向老师请教完问题后,夏明都会说声“谢谢”

D、肖力上课不听讲与同学讲话,老师批评他,他非常不满

16、学生尊重教师是最起码的要求,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应该表现在

A、对老师惟命是从 B、给老师起外号

C、看不起老师 D、尊重老师的劳动

17、下列对师生交往和师生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A、师生交往和师生关系只有在校园内才会有

B、喜欢和老师沟通的同学是为了讨好老师

C、师生交往和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

D、只尊重教自己的老师,其他老师靠边站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 )的基础上。

A、教师的'权威 B、民主平等 C、现代社会 D、教师的幽默感

19、我们一般比较喜欢下列那种老师的做法、、、、、、、、、、、、( )

①在我们失败的时候,对我们不理不睬 ②在我们取得成绩时,和我们分享喜悦 ③在我们犯错误时,对对我们大声吼叫 ④在我们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时,他时常提醒我们

A、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

①人格平等 ②互相尊重 ③相互学习、教学相长 ④学生是遵从者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21、师生交往中的礼仪是不可少的,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妥的是( )

A、见到老师主动问好

B、进老师的办公室先敲门

C、跟老师的关系好,从背后突然拍打老师

D、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交往策略

22、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充满欢乐。但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有时也会产生一些隔阂。这些隔阂产生的原因有、、、、、、( )

A、老师要求过于苛刻

B、学生不能完成老师的作业

C、老师缺乏对学生的关心

D、老师角色的差异、地位的不同、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的分歧等

23、老师是文化知识化的传播者,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遨游、、、、、、我们尊重老师要、、、、、、、、、、、、、、、、、、、、、、、、、、、、、、、、、、、、、、( )

①尊重老师的人格 ②尊重和理解老师的劳动 ③立志当老师

④给予老师物质帮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③④

24、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

①有利于我们快乐地学习②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激发我们探求知识的愿望 ④有利于我们精神的充实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二、材料分析题(34分)

25、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抚育我们成长。。。。。。为此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父母。

(1)回想你和父母度过的每一天,哪些表现了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爱?

(4分)

(2)孝敬父母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孝敬父母?(8分)

(3)写出两句孝敬父母的名言名句。(4分)

26、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度过的,每天都要与老师交往,所以我们要重视师生的关系;但有时也会与老师发生误会。

(1)请你谈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8分)

(2)如果你与老师有矛盾,请你提供两种化解师生矛盾的方法。(4分)

27、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与父母会产生各种矛盾,你是怎样解决的?写出你解决与父母之间矛盾的三种方法。(6分)

三、实践探究题(18分)

28、在学校里,学生与老师朝夕相处,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和误会,出现分歧。为此,在这些学生的眼里,老师是偏心、独裁、不友好、不和蔼、不关心学生的。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某校决定在校内进行一次师生关系情况调查。假如你是其中的调查成员,请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提供两种调查的方法。(2分)

(2)写出你要调查的对象。(不要写人名)(2分)

(3)列出师生之间常见的误会或矛盾的两个事例。(6分)

(4)请你设计两个师生关系方面的调查问题。(8分)

政治网为大家推荐的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哦,祝大家学习进步。

篇4: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写在方格内。(4分)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莎士比亚

2.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俯瞰kàn 萧瑟sè 无稽jī 横亘gèn

B、弥漫mí 晨曦xī 炽热zhì 雀屏píng

C、饱饫yù 消翳yì 醒豁hu 四隅yú

D、无餍yàn 溟濛míng 天穹qióng 魅力mèi

3.下列成语中有四个错别字,划出来并在方格中改正。(4分)

冬意朦胧 莽莽苍苍 历历可数 无与论比

晃然大悟 洪水泛滥 全神惯注 适逢其时

一平如抹 婆娑变化 潜心入腑 喷薄而出

焦燥不安 回光返照 令人窒息 四方八隅

4.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俯瞰:从高处往下看,俯视。

B、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饱饫:饱食,这里指充分地体味。

C、人人相像自己是霓赏羽衣的纤纤美女。纤纤:微小,渺小。

D、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5.对本单元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日出》作者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归来,在海中轮船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B、《泰山日出》是用诗化的语言写成的,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

C、《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一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两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D、《天上的街市》一诗运用联想和想像手法,用优美而亲切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

二、作家作品。(每空0.5分,12个,共6分)

1.刘白羽主要有散文集《 》、《 》,小说集《 》、《 》等。 2.泰戈尔, (国)诗人、作家。

3.徐志摩著有诗集《 》、《 》、《 》,散文集《 》、《 》等 4、罗曼·罗兰, 国作家。

5.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 》。

三、生字注音。(每个0.5分,12个,共6分)

萧瑟( ) 绯( )红 无羁( )

簇( )拥 溟濛( ) 飒飒( )

垭( )口 攫( )抓 纤( )维

缥缈( )

四、看拼音写汉字。(每个生字0.5分,10个,共5分)

mèi( )力 chì( )热 天qióng( )

俯kàn( ) u( )气 蜿yán( ) xiān( )细

霓cháng( ) 无yín( ) chōng( )憬

五、词语解释(每个2分,4个,共8分)

1.历历可数:

2.全神贯注:

3.怄气:

4.婆娑:

六、判断修辞手法(每个2分,选8个,共16分)

1.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泰山日出》徐志摩) ( )

2.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泰山日出》徐志摩) ( )

3.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泰山日出》徐志摩) ( )

4.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泰山日出》徐志摩)( )

5.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 )

6.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 )

7.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 )8.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   )

七、阅读理解(35分)(一)阅读课内语段,回答1——3题。(12分)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象在为我们惋惜。

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象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深雾弥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1.概括语段主要内容。(4分)

2.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为什么没有看到?(4分)

3.语段内容对后面写日出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八、品析句子。(从运用词语、所含哲理、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品析,共10分)

1. 这时,我深切的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般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日出》刘白羽)

九、我的感悟。(以下所学课文,请写出自己学习阅读后的感悟,不少于100字,共20分)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略。2.B。3.论——伦,晃——恍,惯——贯,燥——躁

4.C,纤纤:形容细长。5.A(飞机上)

二、1.作家作品。刘白羽主要有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小说集《草原上》、《踏着晨光前进的人们》等。2.泰戈尔, 印度(国)诗人、作家。

3.徐志摩著有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4、罗曼·罗兰,法国作家。5.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女神》。

三、生字注音。萧瑟(sè) 绯(fēi)红 无羁(jī)簇(cù)拥 溟濛(míngméng)

飒飒(sà) 垭(yā)口 攫(jué)抓 纤(xiān)维 缥缈(piāo miǎo)

四、看拼音写汉字。魅 炽 穹 瞰 怄 蜒 纤 裳 垠 憧

五、词语解释。

1.历历可数: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

2.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3.怄气:生闷气,心怀不满。4.婆娑: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

六、判断修辞手法。1.对比。2.排比。3.比喻。4.对偶。5.比喻。6、7、8无。

七、阅读理解 1.我两次专程看日出,都没能看成。

2.一次是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因为云雾遮住了东方而没能看成;

另一次是在黄山,登上狮子林峰顶,因为一夜风雨没能看成。

3.这是欲扬先抑,为下文在飞机上看日出做铺垫,更衬托出飞机上看到的日出的雄伟、瑰丽。

八、品析句子。词语:用“深切”说明不是一般地感受到;“光彩夺目”强调黎明景象了;“瑰丽”不是一般美丽,含有魔幻般美丽之感;“喜悦”形容喜从心起,悦挂于颜;“庄严的思索”暗示作者很热爱祖国,把所有与国家有关的哪怕思索也冠以雄浑之意。

哲理:“高兴,喜悦”早已至极,都被忘却,足见思索之深切发自内心;哲理主要集结于“早上六点钟的太阳”,朝阳是开始之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初出之物象征新生,后来居上自古常理,形容我们中国虽不是如日中天,却属后起之秀,中国日渐崛起并将成为光彩夺目的新希望……

修辞:“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比拟手法,以物比物,形容中国这只睡醒的雄狮初绽光辉的场面; “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该句整体引用,设定出一种发人深思,引人回味的意境,另外被引用的这句本身也是比拟手法,以物比人,形容新生代的中国人正继往开来厚积薄发建设中……

九、我的感悟。读完了《天上的街市》这篇诗歌以后,我发出的感慨是:谁不对美好生活抱有希望,谁不渴望过上梦想中的幸福生活呢?是啊,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当时的劳苦大众过得是水深火热的生活,当时的人们处于混乱之中,丝毫没有安全感。而作者郭沫若回到国内以后,看到了这样一派悲苦现实,感到了非常大的愤怒,又感到非常的感伤。因此,才写下《天上的街市》这篇诗歌。从这篇诗歌的语句当中,我们能够感到郭沫若先生有着一颗纯粹的心,并且心中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这样一份期盼,恰恰也反映出了过去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憧憬。恰恰是这样一份憧憬能够带着人们走出黑暗,迎接光明生活。可以说郭沫若的这篇诗歌是很有鼓舞力量的,诗歌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理念,一份向往,一片憧憬,鼓舞着千千万万处于疾苦当中的人们奋起为理想的生活而奋斗。

篇5: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一、A B C B B

二、C B C A B

三、F T F T F

四、1. eyesight 2. humour 3. height4. magazines 5. popular

五、1. helpful 2. bored 3. reader 4. correctly 5. willing

六、1. C 2. B 3. A 4. A 5. B

6. A 7. C 8. D 9. D 10. A

七、1. what to do 2. as exciting as 3. nothing else

4. Peter is taller than Mike. 5. What is Tom like?

八、1. Betty is very generous. She is willing to share the apples with her friends.

2. Swimming is not as interesting as skiing.

3. Can I have something to eat?

4. Peter is the oldest of all the children.

5. He wants to be a singer and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when he grows up.

九、1. C something 2. D slim 3. D happy

4. B comfortable 5. B the older

十、1. C 2. B 3. C 4. D 5. A

6. B 7. C 8. D 9. A 10. B

十一、1—5 BBCBA

十二、Students’ own answers.

篇6: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计40分。请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表格内)

1.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因素。综合图中的要素,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后来,英国商人发现,从鸦片走私中可以谋得暴利,于是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这段话最能说明( )

A.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从根本上抵御了英国的经济侵略

B.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体系完备

C.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D.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3.英国政府为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1842年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更是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漩涡。鸦片战争(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丧失中国领土最多的战争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D.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4.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谈判代表在英国人起草的《南京条约》上签字画押,这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根本原因是( )

A.协议关税使外国商品入侵B.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统一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D.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5.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澎湖列岛

B.香港岛

C.台湾

D.辽东半岛

6.李明同学设计了一个知识结构图(如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的“战”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丝的出口量迅速增长。茶的出口量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为1855 年的8400 多万斤;丝的出口量由1843 年的1000 多包增为1855 年的5600 多包。由于茶、丝等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而专门种桑植茶,来满足出门的需求。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

A.中国的茶、丝出口历史悠久

B.中国开始了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C.中国已经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

D.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8.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如图圆明园遗址见证了( )

A.英国的蛮横行为

B.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C.日本的凶残

D.八国联军的侵略

9.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10.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不同类型的文博类节目持续火爆,引发了人们对国宝文物的关注。如图所示国宝见证了( )

A.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B.英法联军的暴行

C.俄国的趁火打劫

D.清政府的彻底沉沦

11.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京的要求

1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帮凶且又单独作案的国家是( )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美国

13.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这描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两次战争( )

A.都是因为鸦片输入引起的

B.都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的不平等条约

C.英国都是主要的侵略国家

D.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15.19世纪60年代,浙江慈溪流传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曾在慈溪的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统领华尔。该事件发生在( )

A.太平天国运动中

B.义和团爱国运动中

C.新文化运动期间

D.五四爱国运动期间

16.在一次校内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提示关键词:“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王”,参赛选手根据这些提示,可以判断出主持人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杨秀清

B.李秀成

C.洪秀全

D.石达开

17.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建国纲领,该纲领规定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获的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这个纲领是( )

A.《资政新篇》

B.《海国图志》

C.《四洲志》

D.《天朝田亩制度》

18.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原的地步”。这场运动(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19.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因为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关天培

C.太平天国定都北京后,改名“天京”

D.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20.某学生在学完《太平天国运动》后,做诗一首:太平不太平,权断手足情,天国岂天国,强弩履薄冰。其中“权断手足情”是指( )

A.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C.北伐西征D.天京变乱

二、填空题(每空2分,总计16分)

21.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兴衰荣辱的见证。

(1)《南京条约》割给英国的领土是 。

(2)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 。

(3) 是太平天国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22.请列举与下列提示相对应的皇帝。

(1)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同英军谈判的﹣﹣

(2)1860年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

23.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的条约﹣﹣

(2)太平天国颁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文件是﹣﹣

(3)洪仁玕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文件﹣﹣ 。

三、材料解析题(共4小题总计44分)

24.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英国商人主要向中国输出毛、棉织品,而从中国输入茶、丝等物。但英货在中国市场上销路不大,这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还具有顽强的抵抗作用。在正常的情况下,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发生逆差。在乾隆四十六年到五十五年(1781﹣1790)间,中国茶叶输英总值是9626万元;乾隆四十六年到五十八年(1781﹣1793)间,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十一卷

材料二

材料三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泄泄,弛缓的意思)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英贸易的状况。(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反映出17﹣1838年间,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呈怎样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三,指出林则徐认为鸦片“流毒于天下”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39年6月,林则徐做出了什么禁烟壮举?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每日邮报》10月3日报道:红色十月!价值1.8亿英镑的最先进的中国军舰沿泰晤士河而上,停在了金丝雀码头,展开欧洲各大港口之旅的英国部分。报道还自嘲道:“幸好,他们来我们首都的目的是和平之行。”

﹣﹣凤凰资讯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国军舰沿泰晤士河驶入伦敦的目的是 。

材料二:《每日邮报》记者仰望着(访问伦敦的)长白山舰庞大的舰体就曾发出这样酸溜溜地感叹:“百年荣辱,回首惊心!”图2是1840年,英国海军舰队驶抵广州海面的场景

(2)英国海军舰队在1840年驶抵广州海面,是对中国发动什么战争?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3)面对凶残的英国侵略者,广大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其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哪两位?

(4)1842年,英国旗舰康沃利斯号到达南京下关江面,当时的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随后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什么条约?通过这个条约,英国割占了我国哪个地方?

(5)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什么条约?从这个条约中,英国获得了什么特权?(任举一项特权),美国、法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条约?

(6)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载:“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弄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材料二:“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引自马克思的话

材料三:瓦德西说:“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物,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三分别反映的是哪两次侵略战争的劫掠情景?

(2)材料二中与俄国一起参与‘调停’的另外一个国家是哪国?

(3)材料一反映的战争是哪两国发动的?

(4)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呢?

(5)这段屈辱的历史对你有何启示?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其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造。”

﹣﹣摘自《资政新篇》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两个文献都颁布于近代中国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开始和失败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2)《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此文献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资政新篇》的作者是谁?《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这两个文献的思想哪个更符合时代潮流?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计40分。请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表格内)

1-10 ADACB ACBDB

11-20 BBBDA CDCDD

二、填空题(每空2分,总计16分)

21. (1)香港岛.

(2)《天津条约》.

(3)天京事变.

22.(1)道光帝。

(2)咸丰帝。

23.(1)《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2)《天朝田亩制度》。

(3)《资政新篇》。

三.材料题(共4小题44分)

24.(1)状况: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出现贸易逆差(处于入超地位).(意思相同的答案也可以)

(2)趋势:激增。

(3)危害:银荒兵弱(中国将没有可以御敌之兵;也没有可以充饷之银)。

(4)壮举:虎门销烟。

25.(1)和平。

(2)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

(3)关天培;陈化成。

(4)《南京条约》;香港岛。

(5)《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或片面最惠国待遇,或通商口岸租地建房),中美《望夏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6)①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②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主权,自然经济遭到破坏;③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6.(1)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美国。

(3)英、法。

(4)通过签订条约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5)落后就要挨打。

27.(1)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天京陷落.

(2)“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分散的小农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洪仁玕;《资政新篇》更符合时代潮流;《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篇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1、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网上答题,她回答的题目是选择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她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这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的警示。在中国近代史上,腐朽的清政府逼迫同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黄埔条约》D.《望厦条约》

3.5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云南省得宏州某村庄有11户人家因吸毒而灭户。清朝后期,林则徐因禁烟而名垂千古.下列对林则徐禁烟活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缉拿烟贩,销毁鸦片 ②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使英国再也不敢进行侵华活动 ④其禁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4、鸦片战争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中国历史时期发生了变化

5 .“谁令你威风扫地,谁令这火光四起,恨意冲云际,谁无怒愤不感痛悲,曾滴了多少血汗,才夺了天工建起,用我心力建,期传万世,期传万纪,不想终是这田地,辱了家邦也辱了门楣,大火当中血肉满园,为你死正因要维护你,还望这火的震撼,能令我子孙记起,自会醒悟到,何来外侮,为何受欺。”请你根据歌词判断该事件发生在下列哪次战争期间(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鸦片战争

6.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你认为作者描述的是哪个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的状况?(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以下条约中同时有割地、赔款、通商三项内容的是( )

①《南京条约》②《马关条约》③《辛丑条约》④中俄《北京条约》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③④

8、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19,他一生可能经历哪些事情( )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 ⑤林则徐虎门销烟

⑥义和团运动

A. ①②④ B. ②③④⑥ C. ②③④⑤⑥ D. ④⑤⑥

9.在中国逐渐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得深渊的进程中,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③库页岛被俄国割占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 ④①③② D.③②①④

10.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回顾历史,宁波曾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宁波又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比较前后两次“开放”,其不同在于( )

A.前者伤权辱国,后者独立自主 B.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C.两次开放都取得了辉煌成果 D.两次开放都增强了国力

11.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往事”是指什么战争的失败(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棹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13.如果让你担任历史纪实片《19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A.各国使馆林立 B.某国使馆举行舞会 C.驻扎外国军队 D.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14.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镇压义和团运动 B.维护清王朝统治

C.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 D.迫使清政府妥协

15.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这里的“两度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中日甲午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

A ①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17.《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点是

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

18. 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非选题:

1. 从1840年-19短短几十年间,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四次侵华战争。签订了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得工具,中国逐步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请回答:

(1)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较量是哪次战争?结果怎样?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赔款最多的条约是什么?割地最多的条约是什么?

(3)在这部屈辱史中,作为一个爱国者,你看到的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

2.十九世纪中期和后期,面对外敌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斗争,并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请说出你知道的三位民族英雄或爱国将领的名字及相关的典型事件。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什么?

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19—20世纪列强发动了哪几次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又进行了哪些抗争?(至少两件)

(2)战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分别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3)在这几次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4.(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战争。请问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2)鸦片战争前.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向英政府提议:“只要我们对中国的商业活动处在受限制的状态中,就必然大受损害。政府要采取各式各样的办法.清除障碍,达到我们的目标。”请分析当时英国正常的商业活动为什么会在中国受到限制?

3)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朝一些官员称其为《万年和约》,幻想这个和约可保万年和平.但历史无情地击碎了这一梦想。请列举两个史实加以说明。(4分)

例:1860年。美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 ②

【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迹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1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请回答:

(2)19世纪中后期,外国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你写出一位这个时期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6分)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试卷答案

1、A 2、B 3、A 4、A 5、A 6、C 7、C 8、B 9、B 10、C 11、C 12、D 13、B 14、C 15、B 16、D 17、D 18、A 19、B 20、B

21. (1)激增的趋势

(2)牟取中国暴利,掠夺中国白银。

(3)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腐蚀清朝的统治,削弱军队的战斗力;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22.(1)林则徐认为若听任鸦片大量输入,清政府将面临军队和财政危机(2)指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3)严格要求自己,不沾染毒品;同制毒、贩毒、吸毒人员作坚决斗争;积极宣传毒品的危害,宣传有关法律知识等(言之成理即可)

23. (1)英法联军、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8月、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德国、八国联军统帅。

24、(1)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2)中英《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中俄《瑷珲条约》。

(3)清政府的本质是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无能,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

25.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左宗棠收复x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捐躯;丁汝昌率军积极抵抗等等。(只要答出其中三位人物及相关的事件即可,如答出其他与题意相符的人及事亦可)⑵爱国主义精神。(或英勇不屈的斗争,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精神等)

26.历史信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与结果──不言而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目了然。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已经被瓜分完毕等出谋划策:发动民众抗击外国侵略;发展民族经济,增强国力;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反帝必须同时反封建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篇8: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毒品是人类的公害,联合国确定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被誉为“中国禁毒第一人”、“世界禁毒先驱”的近代伟人是

A.左宗棠 B.魏源 C.林则徐 D.邓世昌

2、英国学者马士说:由于中国人民进行了激烈的禁烟运动,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说明马士

A、认识到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B 、肯定了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性

C 、为英国侵略作辩护 D、正确说明了英国发动的战争的目的

3、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西班牙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

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 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挽回鸦片被销毁的损失

5、下列情况可能出现在1848年的是

A、英国商人在北京、天津等地做生意 B、清朝官员负责治理香港岛

C、英商迫使清朝海关官员降低进出口货物税率 D、日本商人在苏州、杭州开设工厂

6、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首次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B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中国的先例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7、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列强获取大量赔款 D.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8、近几个月来,圆明园遗址的保护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年,将这一号称“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变为废墟的是

A.俄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八国联军 D.日本军队

9、晚清诗人称赞的“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的大将是指率军收复x疆的

A.左宗棠 B.曾国藩 C.魏源 D.林则徐

10、是x疆建立行省

A、110周年 B、120周年 C、122周年 D、115周年

11、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下列历史人物身上能体现这种民族精神的是

①邓世昌 ②曹汝霖 ③张学良 ④林则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内容能让人联想起中国近代哪个屈辱条约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资本输出是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重要手段。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明确规定允许列强进行资本投资、开设工厂的是

A、《黄埔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下列不平等条约中,使列强势力入侵长江流域最远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企图进一步瓜分中国 B.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C.中国清政府的腐朽 D.日本侵华刺激了列强

16、北京东郊民巷是重要的外国使馆界,这一地区单独被辟为“使馆界”始于

A 、《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7、20世纪初,有人说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这种看法

A.是正确的,因为它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是正确的,因为中国已经成为殖民地

C.是错误的,因为它还是中国人的政府

D.是错误的,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去统治洋人

18、从内容来看,《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中国割去领土面积更大 B.开放通商口岸增多

C.索取赔款数额不断增大 D.允许日本开办工厂

19、我们学习鸦片战争的历史,知道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时,我们应牢记的历史教训是

A.鸦片危害严重 B.团结就是力量 C.落后就会挨打D.外交需要谋略

20、《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二、材料解析题(共10分)

21、阅读下列二个材料

材料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材料二:“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请回答:

[1]、这两段话是谁的名言?(2分)

[2]、“本大臣”指的是谁?“此事”指的是什么事件?(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法国)维克多•雨果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记述的是哪一场战争?(2分)

[2]、“夏宫”指的是什么地方?(2分)

三、综合题(共20分)

23、以下是某同学向他朋友介绍他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你把它纠正过来。

你们知道吗?在中国近代史上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签订于19世纪40年代的是《马关条约》;签订于19世纪60年代的是《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签订于19世纪90年代的是《北京条约》;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它签订于20世纪初。(6分)

24、从英国割占香港岛到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其间经历了多少年?比较这两件国家大事,谈谈你的感想。(6分)

25、结合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8分)

附加题:(不计入总分,共10分)

对于现今的圆明园,有些人主张在原地对圆明园进行重建,有些人则极力的反对重建。对于这二类人的主张,你的观点又是如何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篇9: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0题:

CCCBC CDBAC DCCCB DADCB

二、材料解析题:

21题: [1]林则徐 [2].林则徐,严禁鸦片

22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 [2]圆明园

三、综合题:

23题: 1.19世纪40年代签订的是《南京条约》

2. 19世纪60年代签订的是《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3. 19世纪90年代签订的是《马关条约》

24题:

答:经历了155年(1842——1997)。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它能否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先决条件。近代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香港被外国侵略者割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所以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并对其行使主权。(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25题:

答: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

②、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④、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辛丑条约》后。

附加题:

答: ①、赞同重建:理由是:圆明园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和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重建圆明园,把它建成国家收藏珍宝文物的博物馆,恰恰可以证明新中国的强大。恢复当年的盛景,充分利用圆明园的无形资产,可以发展旅游事业,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反对重建:理由是:每一个遗址和残迹的历史感是任何复建后的景观都无法代替的,这段中国近代屈辱史对于以后世代中华民族的意义和价值要超过圆明园园林的价值。保留遗址,可以发挥其历史教育的功能,时刻教育广大人民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深深地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无论什么时候,只有提高国力,国家强大了,才能避开国难临头。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未来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10:八年级历史上册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2.《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甲午战争 B.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3.“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

A.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4.“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 关。”此诗反映的是

A.洪秀全定都天京 B.左宗棠收复新 C.关天培广州抗英 D.林则徐虎门销烟

5.1月,经我国考古专家考证鉴定,在辽宁丹东附近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这一考古成就可直接用于研究

A.黄海大战 B.辽东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廊 坊之战

6.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C.印度棉纱质优价廉 D.民族工业曲折艰难.《清议报》(18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处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9.《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 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上述材料表明

A.中国已经完全成为了美国的殖民地 B.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0.曾纪泽说:“办洋务的难处,在于外国人的不讲道理,中国人的不明时 势,只有徐图自强,才能扭转形势。”洋务派“徐图自强”的最早措施是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11.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A.曾国藩 B.康有为 C.邹容 D. 陈独秀

12.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都有大量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公共设施和纪念场馆。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为后世所敬仰,最主要是因为他

A.建立了光复会 B.创办了《民报》 C.领导了保路运动 D.创立了中华民国

13.19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 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这一消息传导国内引发了

A.五四爱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 D.洋务运动

二、判断题:(每题l分,本大题共5分。请把正确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

阅读下表内容并判断:

名 称 目 的 时 间 不平等条约 影 响

鸦片战争 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1840-1842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为了扩大侵略权益和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856-1860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加深。

以下结论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卷选“A”;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卷选“B”;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卷选“C”。

(16)两次战争都发生在18世纪。

(17)两次战争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很多领土和主权。

(18)鸦片战争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影响不大。

(19)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了圆明园。

(20)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2小题,第23题8分,第24题7分,共15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和民用企业的特点。(5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1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1分)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三中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1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争夺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李鸿章等坚决抵制,李鸿章上奏说,此事(列强在中国修铁路)大有利于彼(列强),……洋人贪利无厌,……若再议及,只有仍执前说(以前所说的理由),(修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战拆毁,致激民变。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等力矫众说,要求自建铁路,)李鸿章上奏说,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当不下数十万人……铁路所经不过丈余之地,于田庐坟墓尚不相妨。即遇官道稍窄之处,亦必买地优给 价值(多给钱拆迁百姓的田庐);其坟墓当道者,不难稍纡折(多给钱拆迁老百姓的坟墓)以避之。

——《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一直隶总督李鸿章奏》

材料三 1881年,为例解决开平煤矿的运输问题,李鸿章下令修筑了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后来,清政府还自行设计施工修筑了铁路。 ——摘编自《近代史资料汇编》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李鸿章反对修筑铁路的目的和理由。(3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归纳李鸿章主 张修筑铁路的目的和理由。(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以来,清朝铁路发展的主要原因。(1分)

五、问答题(25小题6分,26小题4分,共10分)

25.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进行重大探索,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回顾探索之路,充满艰难和曲折。

(1)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影响是什么?(1分)结果如何?(1分)

(2)以孙中山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基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

(3)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是什么?(1分)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关系是什么?(1分)

(4)综上,面对中国近代化 民族复兴之路,你有何启示?(1分 )

26.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签订不平条约。但中国人民进行了抗争。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分)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1分)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抗争,列举一例抗争的史实?(1分)

(3)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战败。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篇11:八年级历史上册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l分,共1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B C B A A C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

答案 D D B D C D A /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5分。

题号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C A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2小题,第23题8分,第24题7分,共15分。)

23(1)目 的:与外商竞争,获取利润;支持军事工业发展。(2分)

特点: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3分。)

(2)改变官制或改变政治 制 度)。(1分)

(3)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分)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4(1)目的:排斥(拒绝、抵制)列强对中国铁路建设的染指。(1分)

原因:列强贪利,危害财政;毁坏田地房屋;破坏风水;破坏老百姓的生计;容易激起民变。(2分。)(任意两点即可)

(2)目的:中国自建铁路(或解决运输问题)(1分)

原因:增加老百姓的就业机会;增加老百姓的谋生手段;老百姓的田庐(坟墓)不妨碍铁路的建设;拆迁百姓房屋(或坟墓)可多给补偿。(2分。)(任意两点即可)

(3)洋务运动的推动;政府的重视和投入;铁路建设(或设计)者的努力;西方科技(铁路修筑技术)的引进。(1分。)(任意一点即可)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5题6分,第26题6分,共12分。

25.(1)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分)失败(1分)

(2)三民主义(1分)

(3)宣传十有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1分)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条件。(1分)

(4)① 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②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③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等。(1分)(任答一点即可)

26.(1)中英《南京 条约》(1分)《辛丑条约》(1分)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等(1分)

(3)清政府的政治腐败。(1分)

篇12:初一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6分)

1、下列关于社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A、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 B、某些共同的看法

C、比较密切的交往 D、都生活在同一小区

2、社区认同感是指居住在同一个地区的人们,对该地区产生的一种休戚与共的心理,由此产生的对该地区的喜爱和依恋之情,下列四位参加“营建美好社区”的代表的发言,最能反映社区认同感的是( )

A、本区的住户都是高科技产业的从业人员

B、本区的居民都是一个部门的

C、本区的环境是全市各社区中最好的

D、本区的居民都以身为本社区的一分子而感到光荣

3、下列关于图例概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表示事物名称的文字和数字 B、依据指向标定方向

C、地图上所使用全部地图符号及说明 D、表示图上距离缩小的程度

4、下列关于比例尺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根据比例尺,在图上可以算出两点的实际距离

②比例尺通常可用线段式、文字式和数字式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比图上距离缩小的程度

④同样的地图,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5、有一幅地图,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其数字比例尺是:( )

A、1:5 B、1:500 C、1:500 000 D、1:5 000

6、在比例尺为1:5000 000的地图上,图上一厘米代表是距离为:( )

A、50千米 B、0.2千米 C、200千米 D、5千米

7、在表示某一地区的四幅图中,当图幅大小不变时,表示内容最详细的一幅是:

A、1:5 000 000 B、1:500 000 C、1:50 000 D、1:50 000 000

8、下列属于自然社区的有:( )

①农村 ②生活小区 ③城镇 ④农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如果地图上即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线。确定方向通常是用( )

A、一般定向法 B、指向标定向法 C、经纬网定向法 D、不能确定

10、如果你和父母要从杭州到北京去旅游,你将准备下列哪几幅地图:( )(答案不唯一)

①中国交通图 ②北京旅游图 ③中国地形图 ④、世界政区图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1、早晨,我们迎着太阳来学校,有微风吹来,令你的红领巾飘向你的左手边。你认为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

A、晴,有偏东风 B、晴,有偏南风 C、晴,有偏西风 D、晴,有偏北风

12、已知台湾位于北京的东南方,那么北京位于台湾的( )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13、从南极点出发,先向北走40千米。后沿着南纬37.3走30千米。最后再向南走40千米。最后停在什么地方( )

A、离南极点50千米的地方 B、离南极点40千米的地方。

C、南极点 D、不确定

14、暑假期间,小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地旅游了。在那个地方,他们喝到了新鲜的牛奶和奶茶,还参加了一种叫作“那达慕”的盛会。请问,小丽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  )

A、太湖流域  B、四川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天山牧场

15、根据右侧经纬网图可知,B点在A点的 ( )

A、南面    B、北面

C、东北面   D、西南面

16、下列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于信息交流的是(   )

A、安徽的宣纸销往杭州

B、浙江大学毕业生在网上查询有关上海的人才市场信息

C、浙江的教师到四川支教

D、新疆维吾尔族人到上海卖哈密瓜

二、填空题(20分)

1、在地图上用来表示指向北方的英文符号是_____;表示指向南方的英文符号是______。

2、地图上所使用的全部地图符号及说明叫_____,表示事物名称的文字和数字叫_____。

3、人们通常所指的地图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地图的语言。

4、陈燕

假如你是张明,那么陈燕家在你家的__________方向,

张明

假如你是陈燕,那么张明在你家的.什么__________方向。

5、功能社区是围绕人的_________形成的区域,比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填功能社区的类型),而行政区域是以__________来确定的区域,比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行政社区的类型)。

6、与城市差别最大的区域是______。

7、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地势比较________,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地势比较________。

三、对一对(10分)

1、请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最合适的地图。

A、在军事前线制定局部作战方案 ①中国交通旅游图

B、设计青藏铁路路线 ②市区旅游图

C、向游客介绍你家乡的主要景点 ③世界政区图

D、了解各大洲的位置 ④大比例尺军事地图

E、确定假期去北京旅游的路线 ⑤等高线地形图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读图回答问题(32分)

四、读图回答问题:(30分)

下图为四种不同的城市工业布局方式图(16分)

工业区

工 居民区 A B C D

(1)、如果此城市常年吹的是西南风,应选用______图的布局方式最好; 如果该城市常年吹的是东南风,则应先用______图的布局方式最好。

(2)、如果此城市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应选用______、______两种布局。

(3)、如果此城市在宁波地区,应选用______、______两种布局。

(4)、如果此城市常年吹的是西风,应选用______、______的布局。

2、

读某城市功能社区图,回答问题:

(1)、从规范的平面图来考虑,请找出三处有错误的地方,并一一列举出来。(6分)

(2)、图上表明城市有哪些不同特点的功能社区,它们的分布情况如何?(8分)

五、请亮出你的观点(22分)

1、若A、B两幅地图表示的范围一致,其中,地图A的比例尺为1:1000000时,图上河流长度为12厘米,地图B上的河流长度是6厘米,那么:(8分)

(1)、该河流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2)、地图B的比例尺是多大?

2、某地建有一栋房屋,其四个窗子都朝向北,该地在何处?(4分)

3、一幅比例尺为1:30000000的地图上量的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3.5厘米,那么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4分)

4、知道地图有哪些种类吗?列举六种(6分)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答题卷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16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DDCDCACCABBCCDDB

二、填空题(20分)

1 N、S 2图例、注记3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4东北、西南

5不同社会活动、工业区、大学区、商业区(或:生活小区、高科技园区等)行政管理范围、街道、乡、镇(或市、县等)6农村 7和缓、陡峭

三、对一对(10分)

1、A、____4__B、__5____C、__2____D、___3___E、____1__

三、读图回答问题(30分)

1、工业布局方式

(1)C、B (2)B、D (3)A、C (4)C、D

2、(1)、没有注明方向;没有比例尺;没有图例和注记

(2)、有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大学区。该城市以市政府为中心,西面是生活住宅区,东面是工业区,北面是大学区,西北面是商业区。

五、请亮出你的观点(22分)

1、(1)、120KM(2)、1:2000000

2、南极

3、1050KM

4、如:导游图、旅游图、政区图、交通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和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英语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单元检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202

历史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