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靓仔朱志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思想影响分析论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思想影响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思想影响分析论文
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思想影响分析论文
佛、道两家的冲突与融合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一大现象。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内地后,又形成了中国佛教。道家,广义地说,包括了先秦道家、魏晋玄学和道教互有区别的不同成份。从佛、道两家互动的历史来看,首先是先秦道家和魏晋玄学影响了中国佛教的思想,随后是佛教影响了道教的思想。从佛、道两家互动的势态来看,中国佛教接受了先秦道家和魏晋玄学的思想影响,而先秦道家当然不可能受到佛教的思想影响,就魏晋玄学来说,也几乎没有受到佛教的思想影响;道教对于佛教的思想影响较小,而佛教对道教的思想影响则是全面和深刻的,几乎左右了后来道教的理论建设和思想发展轨迹。
道教初创时的主要教义是,通过养生和炼性两方面的修炼,以达到与“道”相合,长生不死,成为神仙,由此神与形、性与命、灵与肉的关系,以及如何成就神仙的问题,也就成为道教理论的根本问题。道教的宗教实践经验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有限的,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这一人生理想终极目标的失落,对于道教可谓是宗教生命攸关的头等大事,这就迫使一些道教学者逐渐调整、修改对人的生死的看法,逐渐在坚持性命双修的前提下,把修持重点移到炼性上来,追求心性完善,以实现精神超越。这也就是说,心性理论,心灵哲学越来越成为道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道教思想的演变进程中,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的心性思想起了重要的刺激、促进、启示、借鉴作用。究竟佛教尤其是禅宗对道教心性论发生了哪些思想影响?本文试图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轮回果报与形亡性存
佛教对道教发生影响最早的是轮回果报观念。佛教从自身的基本理论缘起论出发,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众生依其善恶行为所得之报应,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生死轮回,或超越生死轮回而进入涅境界。由于因果报应是上推前生下伸来世,在理论上似乎更为“精致”,在实践上,又无从检验,也就为道教所接纳。道教学者修改了长生不死的说法,提出人的形体都不可避免地要死亡,长生不死的当是人的神性、精神。这种说法为道教日后转向重视心性修养埋下了重大的理论契机。不仅如此,道教还发展了原有的一套鬼神世界系统,如《云芨七签・天地部》模仿佛教说,上有三十六天,包括圣境、梵天、无*界、*界、欲界;下有地狱,地狱有十殿阎罗王。同时又突出了宗教伦理道德实践,并兴起斋戒义理和仪范的建设。仿照佛教法事使斋醮规戒更加规范化。这些变化都使道教在日后更加走向民间,深入千家万户。
道教本有一种承负说,认为人们生前所作的善事或恶事,会使本人得到不同的报应,也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福殃,但并没有灵魂转生和作恶受罚下地狱之说。东晋以来,一些道教书吸取了佛教的六道轮回和来生受报的思想。例如,约成书于东晋中后期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三上就说:“恶人死者入三途恶道,道士死者生天上、人间。……如此人等后有重罪,罪入赤连地狱水火之中,三千亿劫无有出期。”①《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说:“恶恶相缘,善善相因,是曰命根。”②又说,学道人如果堕情欲,随流俗,就将“身没名灭,轮转死道。”③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公元365-448年)改革道教,也引入佛教轮回果报说,在其《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中,宣扬作善业者在轮回中上升得道成仙,作恶业者在轮回中下堕地狱。又有《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④卷一还发挥说地狱遍设于中国的五岳⑤之中,又称仅鬼都酆都山的山上、山中、山下就各有八个地狱为死魂的处所。显然,这都表明道教学者将佛教的因果轮回思想和道教的承负说相融合,藉以加强劝善惩恶的社会功能与效果。这种思想倾向一时成为道教学者撰写经书的风尚。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道教经书中,佛教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天堂地狱的思想可谓俯仰可拾,比比皆是,成为道教的思想基调之一。
随着佛教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思想得到道教的普遍认同,道教学者也相应地调整了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理论。唐代著名道士吴筠(?-778年)在《玄纲论》第三十章中说:
“夫人所以死者形也,其不亡者性也。圣人所以不尚形骸者,乃神之宅,性之具也。其所贵者神性尔。若以死为惧,形骸为真,是修身之道,非修真之妙矣。”⑥这是说,人的形体是要死的.,而神性不会死,应当重视神性的修炼。后来全真道实际上也放弃了对“肉体不死”的追求,唯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此派创始人王重阳(公元1112-1170年),还抨击肉体不死说:“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⑦认为任何人都有一死,那种追求肉体长生而离开凡世是愚蠢的、不达道理的妄想。此派还宣扬人的肉身之躯实际只是一具“臭皮囊”,是“臭肉”、“一团脓”、“骷髅”、“走骨尸”而已,强调只有人的“真灵一性”,才是“真我”,才是值得追求、提升的。
二、万法皆空与忘身无心
佛教大乘空宗学派从缘起论出发,阐扬一切事物都无自性,万法皆空,认为现象、本体、工夫、境界都是空无自性的。这种思想体现出佛教的脱俗出世、追求外在超越的基本立场,成为佛教的主导思想之一。道教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演化而成,是真实的、实有的。但是随着万法皆空思想在东晋和南北朝时代获得广泛的流传,道教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导致道教学者对道教原来的身心理论的重新调整和修改。
南朝齐梁时代著名道士陶弘景(公元456-536年)热衷于融合儒、佛思想,他吸取佛教的人生如幻说法,称:“人生者如幻化耳,寄寓天地间少许时耳。”⑧有些道经还论证了人的形体是“非我”,是“无形”:
我所以得生者,从虚无自然中来,因缘寄胎受化而生也。我受胎父母,亦非我始生父母也。我真父母不在此也。……今所生父母是因寄附我缘,……故我受形亦非我形也。……附之以为形,亦之以有无,故得道者无复有形也。”⑨道教在引入佛教大乘空观来观察人生、形体的同时,又进而提出了“忘身”的主张:
“当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虽有我身,皆应归空。明归空理,便能忘身。”上述“非我”、“无形”、“忘身”的思想是与道教的“贵形”、“重身”、“养生”的根本宗旨相悖的,显然,这是吸收了佛教空宗思想后所发生的观念的重大变化。
道教还吸收佛教“空无自性”的学说来阐述一切事物的本性,强调人的心灵本性是空寂的。南朝道士孟安排在《道教义枢》卷八《自然义》中说:
“义曰:自然者,本无自性。既无自性,有何作者?作者既无,复有何法?此则无自无他,无物无我。”⑩“无自性”是指无作者、无主宰,由此也是指无本性。这是说,自然本性是无自性,是空寂性。自(自然)与他(他然)、物与我因为都是无自性、空寂性的,所以是无差别的,都归结为空。由此引发出来,认为人的心性也是空灵明净的。对这种空灵明净的心性体验被认为是修道的重要境界。宋末元初道士李道纯说:“如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抱本归虚,与释氏归空一理无差别也。……且如佛云真空,……道曰自然,皆抱本还元,与太虚同体也。”(11)把“自然”与“真空”,修道与“归空”等同起来,从而使道教的修炼境界趋与佛家追求主体心灵空寂境界会通、一致起来。清代道士李西月也说:“炼丹至于空,已尽善矣。”(12)把炼丹至于空寂视为尽善境界。
由于佛教万法皆空思想的影响,道教学者还阐发了“无滞”、“无心”的观念。唐初著名道士成玄英说:“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也。”(13)这是吸取大乘空宗的中道观,运用非有非无的思维模式来解说“玄”义,以强调“不滞”、“无滞”,也就是主张无任何执着,既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无。唐初著名道士王玄览(公元626-6)说:“勿举心向有,勿举心向无,勿举心向有无,勿举心向无有。”(14)要求彻底排除内心深处的一切滞留、执着。后来又有一些道教学者阐发“无心”的主张,如明初全真道士何道全说:“若情忘念灭便是生门,意乱心狂便是死路。其心不与万法为侣,一性孤明,湛然独照,此乃出身之处。”(15)也同样是要保持心性湛然不杂,不执着于万物。何道全对于“无心”,还有更为生动的说明:“师至静室,有僧聪都参师,问曰:‘假如有一女子迎面而来,看为女子,看为男子乎?’……师曰:‘见如不见,焉知男女?心若无心,焉有罪福?大道不分男女,你别辨做甚?’”(16)“无心”就是不作任何分辨,如见人就不作性别区分,见如不见。这也就是所谓从大道观之,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清代道士娄近恒(公元1689-1776年)说:“夫鉴觉之功不至于圆满者,心有所照也。欲泯照而觉圆,须无心而应运,故曰天地同归,物我一如。……是以世尊G明星而起悟,太上跨青牛而观化,……皆灼知万物之备于我,而未尝有心于万物也。无心于物,故心心皆佛;无心于道,故处处是道。心心皆佛,无一念非佛心,处处是道,无一处非道体。”这是说,能否做到“无心”是觉悟是否圆满的关键,而“无心”就是“灼知万物之备于我”,而又“未尝有心于万物”,这里所说的“无心”就是融合了道家、玄学和佛教相关思想的结果。
三、心生万法与心为道体
印度佛教唯心一系宣扬“三界唯心”、“万法唯心”、“唯心所变”,强调主体精神在把握世界、实现人生解脱理想上的决定作用。中国法相唯识宗也集中阐扬这一理论,天台、华严和禅诸宗也都接受了这一理论,唯心说与“一切皆空”说一样也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石。
道教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道”的演化,“道”是永恒存在的;坚持修道――积累功德和修炼形体,就可安神固体,与“道”合一,长生久视。道教原本并没有宇宙一切事物生于“心”,灭于“心”之说,也没有以“明心见性”为修持根本法门之说。但是,从宗教内部的思想结构来看,离开对主体“心”现状的认识与转化,是很难建构起超越现实人生的思想体系的。道教创建以来的实践也表明,它企图通过养生修炼,达到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目的,除了在化学、医学、保健学等方面取得一定科学成果外,其成仙的理想完全是一种美丽诱人的幻想而已。这就迫使它不能不逐渐改弦更辙,调整神仙的内在含义,转换修道的方式方法,把修炼的重点一点一点地转换到炼心上来,转向内在精神的追求上来。而这一转变又是与佛教唯心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的。
篇2:论佛教思想对苏词的影响
论佛教思想对苏词的影响 - 毕业论文
摘 要
苏轼是北宋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的大文豪之1,从他的人生处世观到文艺创作风格无不体现了佛教崇尚自由的`精神理念。本文从苏词主题思想和词的风格两方面来论述佛教思想对苏词的影响。前1部分论述禅宗对苏词主题方面的影响即将禅理直接入词和将禅意入,表现苏轼由最初的人生如梦的精神苦闷升华到随缘自适,达到物我双忘的精神境界;后1部分论述禅宗对苏词词风的影响,使苏词形成了空灵、静谧的风格。
关键词:佛教思想;苏词;影响
ABSTRACT
Su Shi , one of the great writers, who is influenced by Buddhism thought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During his life ,the Buddhism spiritual idea of respecting freedom reflects not only in his attitude of life but also his style of creating of literature. This thesis, from the style and thought of Sushi’s Ci potery,describes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thought. The previous part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Zen Buddhism to Su’s Ci poetry theme, namely embodys Zen Buddhism’s thought and meditation directly, describles he promoting his spiritual state from depression of life is but a dream to living submits to nature, and forgets both himself and circumstances. And the later half part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Zen Buddhism to Su’s solemn and peaceful style of Ci poetry.
Key words: Buddhism thought; Su’s Ci poetry; Influence
篇3:佛教对韦应物隐逸思想的影响
佛教对韦应物隐逸思想的影响
韦应物隐逸思想的产生与他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等有关,其中佛教对其隐逸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
韦应物是中唐前期重要诗人,以擅长山水田园诗著名,其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向来陶、韦并称或王、孟、韦、柳并称。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韦应物一生沉浮宦海三十多年,儒家济世思想在其人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仕途的坎坷,命运的偃蹇又促成了其隐逸思想的发展。韦应物具有浓厚的隐逸思想,他生性淡泊,不慕名利,不汲汲于入世,常以隐居为乐。其隐逸思想的产生与他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等有关,其中佛教对其隐逸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
韦应物是中唐大历、贞元中深受佛教影响的诗人之一。韦应物的崇佛习佛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根源。“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朝纲混乱,政出多门,内有宦官弄权,外有强藩割据,统治者无心治国,党同伐异,亲佞远贤。士大夫阶层在这样险恶的政治环境里,一方面是要立足社会,实现自我,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独立人格,因此时常产生痛苦的心理。随着中唐佛教的发展,士大夫间普遍热心佛说,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归宿”。反映了在时代**的背景下,诗人逃禅的思想倾向。
韦应物接受佛教思想,向往隐逸还有许多自身的原因。韦应物曾有过宫中生活的特殊经历和逍遥自在的生活,“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温泉行》),而安史乱后已与昔日判若霄壤,“可怜蹭蹬失**,仰天大叫无奈何”(《温泉行》)。今昔一瞬间,俨然从天堂跌入地狱,因此感到“往世如寄”(《酬郑户曹骊山感怀》),“顽钝如锤命如纸”(《温泉行》“见话先朝如梦中”(《与村老对饮》)……战前乱后的巨大反差使他的心理很不平衡,这就需要在“精神上寻找一个支撑点,以便使虑有所定,神有所归,心有所寄,灵有所托,即获得心理的平衡”,而儒家思想一向注重治外,故注重探究心性、求得自性圆满和精神解脱的佛教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广德元年韦应物首次出仕,任洛阳丞,这时他积极性很高,克尽厥职,有着强烈的实现自我的社会意识。而当他因严格执法“扑抶军骑”而遭讼后,被迫去职,他在仕途上首次遭到沉重打击。从这一事件后,韦应物开始萌生退隐的念头。大历十年,韦应物再度出山。任京兆府功曹参军,摄高陵宰,历任鄠县、栎阳令等职,但不久又因官场黑暗不胜其烦而称疾辞归。仕途的坎坷,官场的险恶,加深了他思想深处固有的社会意识与追求自由人格不可调和矛盾。他此后闲居善福寺两年多时间,这是他与佛教关系最密切的时期。韦应物后又任滁州刺史和苏州刺史,皆被罢免。仕途的坎坷,济世理想的破灭,更加深了诗人归隐向佛之心。
在感情生活上,韦应物早年离家,失职流浪 ,长期宦游,抛家别子,极易产生孤独感,再加上中年丧妻,感情屡遭打击,更加感到孤苦寂寞。翻阅韦应物诗集,可以发现韦应物对诸弟、从子等韦氏晚辈的亲情思念比比皆是。韦应物的妻子大约于大历十二年去世,他们俩相敬如宾,感情甚笃,“提携属时屯,契阔忧患灾……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伤逝》),而从韦应物的悼亡诗可以看出,他始终没有续娶,可见他对亡妻感情之深厚。妻子的去世使他十分痛苦,这种孤独和痛苦或许只有乞灵于宗教方得解脱。另外,韦应物可能患有某种经常困扰人的疾病。韦应物从在洛阳时起,就在诗中多次提到了他的病情,“身多疾病思田里”(《寄李儋元锡》),“秋斋独卧病”(《郡斋卧疾绝句》)。生理的病痛,精神的痛苦,再加上诗人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贫病交加,更使他痛苦难耐。生、老、病、死四苦乃佛教极力解脱之事,韦应物倾心向佛,这也可算作一个原因。
社会影响也是一个原因。韦应物19岁遭遇“安史之乱”,47岁时又有“京师兵乱”(《寄诸弟》小序),面对**悲惨的世界,他不禁为人生的残酷而震惊,为民生的痛苦而悲哀。诗人虽然为官清正,关心民瘼,但面对遭受自然灾害打击,忍受苛政压迫,不堪重压而流离失所的百姓,他常常为他们的凄惨命运而悲哀,为不能解民于倒悬而痛苦,所有这些都使诗人思想受到震动,精神受到打击,形成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这就需要有一个精神的避难所。
而佛教正可以帮助人们解脱这些痛苦。《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的要旨,就是要人们抛却苦恼,心无外物,不要执着。而禅宗则主张“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即主张人心应当像一面镜子,只是平静地反映外物,如风过竹而竹不留声一样,不要注入任何感情。韦应物为减轻痛苦常常参禅悟道,以求解脱:“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夏日》),“盥漱忻景清,焚香澄神虑”(《晓坐西斋》)。佛教给他提供了一个精神的避难所并渗透到他的生活习惯、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等方面。
据统计,韦应物的诗作中涉及游览寺庙、留居寺院、与僧人交往酬答之作近七十首。他在罢任洛阳丞、栎阳令和苏州刺史之后,都选择了寺庙(分别是同德寺、善福寺、永定寺)作为自己的闲居之地。韦应物还广交佛教僧侣,其中有皎然、法朗等十多位精于禅理和诗学的'高僧,这此均可看出佛家与其生活关系之密切。“朝与诗人赏,夜携禅客入”(《花经》),“初夏息众缘,双林对禅客”(《李博士弟以余罢官居同德精舍共有伊陆名山之期久而未去枉诗见问中云宋生昔登览末去那能顾蓬芘直寄鄙怀聊以为答》);“释子来问讯,诗人亦扣关”(《移疾会诗客元生与释子法朗因贻诸祠曹》)等诗句均反映出韦应物与禅师过往的密切。在生活习惯上,韦应物有斋戒淡食、焚香坐禅之习,“道场斋戒今初服,人事荤膻已觉非”(《紫阁东林居士叔缄赐松英丸捧对欣喜盖非尘侣之所当服辄献诗代启》),“虽居世网常清争,夜对高僧无一言”(《县内闲居赠温公》)。据李肇《国史补》载:“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亦可见一斑。
韦应物对佛教的笃信形成了其淡泊闲适的心境和纵情山水的情趣。在盛中唐流行的北宗禅法主张通过“凝心入静”的观照冥想,从而进入摆脱杂虑消除烦恼的最高境界——寂然界,故盛中唐近禅的诗人大都喜好清净之境。这种避世主义哲学,为崇尚者提供了一种心灵解脱的方式。“禅宗所提倡的这种超尘脱俗的哲学和清静淡泊的审美趣味越来越多地为盛中唐习禅的诗人所接受,而韦应物具有的淡泊的道心亦与禅师所谓的道人之心意趣相同。”韦应物亦爱山水,他自称“所爱唯山水,到此即淹留”(《游西山》),“唯闻山鸟啼,爱此林下宿(《行宽禅师院》)。可以说,韦应物对山水的兴趣是与接受禅宗思想有关的。
篇4:佛教对杜甫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的论文
佛教对杜甫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的论文
论文摘要:进入唐代以后,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繁荣,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面,都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并深深地契人中国文化之中,对唐代文人及唐代文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杜甫,虽历代皆标其为儒家理想人格和正统诗教的代表,但也难免受到影响。文章从杜甫的身事、作品中探讨了这一问题,对深入理解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是有积极意义的。
论文关键词:佛教杜甫儒家思想诗歌评论
佛教传人我国以来,不断地适应当时的风俗习惯,并与主流传统文化相融合,在自身的不断调整中,得以在中土扎根、流传和发展。进人唐代以后,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繁荣,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面,都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禅宗尤其如此,它已深深地契人中国文化之中,对唐代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文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等反映到作品中,尤以王络、王维兄弟为典型代表,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也都是坚定的崇佛者,柳、刘以儒学佛,以佛解儒.同样,杜甫虽被历代评家标榜为儒家理想人格楷模和正统诗教的代表,但在唐代这样一个思想开放的大融合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杜甫的意识并未能跳脱佛教的影响,在其传世诗歌中痕迹多少可寻。厘清这一影响的脉络,了解佛教思想对于杜甫及其创作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是有积极意义的。
杜甫出身士族,祖辈的荣耀和言传身教,使其有着极大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热情。他在早年时就抱定“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理想,汲汲求政。而后,国家**变化、个人仕途失意、西南漂泊十年等,使其心态、思想及作品的题材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沉郁地关注世情、心系天下的同时,佛教思想给了他一定的心灵休憩空间。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以互补、融合的形态呈现在他的身上,也反映在他心灵畅快激扬时所创作的不朽诗篇里。
1杜氏佛缘寻踪
杜甫自幼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熏陶,但也不乏佛教影响相伴。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曾与数名僧人交往,并留下了相关诗作。杜甫的.姑母也是一位信仰笃诚的佛教徒。在杜甫为其所作的墓志(《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载:
爱自十载已还,致契一乘之理,绝荤血于禅味,混出处于度门。喻筏之文字不遗,开卷而音义曹达.毋仪用亨,家相连行矣。
杜甫是由姑母一手带大,抚养成人的,而姑母信佛,并且令全家上下奉行.他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佛教信仰浓郁的家庭里,并被要求遵行。
除家人影响外,游宿佛寺、与僧人交往也是接触途径之一。唐人喜游历,寺院常成为文人的游历点、住宿点。在这一往一住之间,必然会和僧侣有所接触、交往。与杜甫交往过的僧人有:巳上人、赞上人(赞公)、上人、文公、高僧兰若、真谛寺禅师、间丘等。杜甫与佛教人物的交往,在长安时期和秦州时期较为频繁。
其中,杜甫与赞上人较为投契,过从甚密。赞公是一位高僧,曾为京中大云寺主。在杜甫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与僧侣交往相关诗作中,给赞公的就有九首,数量最多。如《大云寺赞公房四首》之一:
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时。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醛溯长发性,饮食过扶衰。把嘴有多日,开怀无愧词。黄鹉度结构,萦鸽下采思。愚意会所适,花边行自迟。汤沐起我病,徽笑索题诗.
这首诗是杜甫初过大云寺时所作,记其胜概。寺院深幽,地清气和,听着悠远浑厚的古钟声声,使人身心沉静其中。扉开复闭,正值斋时,与僧友切磋探讨,谈佛论经,如食醒酮然,开怀不已。黄耐紫鸽,深院春禽。《杜脸》:意适行迟,诗兴动矣.微笑索题,知己会心也。[3J足见其友情深厚.
如果说杜甫早期近佛、谈佛为顺势所趋,并未显见深刻影响,那么,漂泊西南时期则是他对佛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悟,甚至产生依赖、栖身想法变化的重要时期。
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正值净众宗和保唐宗在四川积极弘法。据K历代法宝记》载,宝应元年(762年)无相门下发生了持续三、四年之久的继法之争,而与杜甫有密切来往的严武、高适等也曾深深介人此事。此外,与杜甫关系密切的友人岑参、韦有夏、狄博济、李布等,也与净众、保唐二宗弘法及法争有关.这些深人佛事的友人,对杜甫不可能没有影响。而人蜀后的杜甫,身历数年辗转流离、贫病交加,身体日渐衰弱,家庭生计艰窘。再强的爱国心、政治热情,也难免减弱、失落。“纹绮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现实,让其深刻感受到了儒家理想的难以实现,感受到了“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凉。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巨大冲突,使杜甫产生了不满,提出了怀疑,甚至写出了“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肠俱尘埃”的愤怒诗句。对现实的失望让其对佛教思想趋于关注,感到“漠漠世界黑,驱驱争夺繁。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想要更加靠近佛法的光明,沽染其温暖,引导达到至上真理。
虽然,杜甫在内心苦闷、矛盾的冲突斗争中最终找到的,仍是秉持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念,但是在这一回归过程中,有了对佛教思想的交流和认同。佛家的慈悲、劝善,对弱者的同情,与儒家的“仁”产生了某种契合,使得他能够在精神层面上完成儒释融合,使之作品更显博大胸怀。
2作品品读评佛味
杜诗中与佛教相关的作品,相当部分是与佛教建筑和艺术有关,也有与僧人交往诗作,晚年作品才多表现出对佛教思想明显的兴趣和认同。
杜诗最早表现佛教内容的,是其青年时游东都洛阳时所作的的《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阅象纬退,云卧衣装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那时的杜甫年少轻狂,意气风发,对人生和社会都充满希望。这时期的佛教相关诗,多为游历之作。庄严肃穆的寺院,是唐代普遍而又重要的人文景观。据统计,东晋造佛寺i7ss所,后魏造寺30000所,而唐代则造寺44600所。寺院数量如此之多,规模空前。星罗棋布的寺庙、精妙的建筑和雕塑……在博大精深的佛学思想之外,也拥有着独特的魅力。佛教思想对杜甫来说,并不陌生,但在这个阶段对其思想的影响还是淡泊的。裘马轻狂的青年,怀抱理想,只盼达济天下。但佛教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是很吸引他的,是种新鲜的刺激.从其诗句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喜爱的心情。又如《龙门》: 龙门横好断,异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往还时屡改,川陆日悠我。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再如:《题玄武禅师壁屋》: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沦洲。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呜。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这些诗句中,对佛寺壁画艺术的精彩描绘,对佛典故事的熟悉,在佛教肃穆神秘环境下闻钟深思,等等,虽只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审美心情,却也足见其对佛教艺术的喜爱和尊重。
随着年岁的增长、世事的变化,杜甫的心境和宗教情怀也有所改变。如在杜甫与僧人的交往诗作中,上文提到过的与赞上人的诗,从“把臂有多日”,“晤语契深心”的惬意、温馨,转而到“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的感慨。京城相识的两人,因各自的坎坷在此偏僻的秦州相逢。世事的难料,命运的不可知,使得杜甫对宗教观照心灵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佛教更加关注,还可以从在其《赠蜀僧间丘师兄》诗中可以窥见一斑:
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穷秋一挥泪,相遇即诸昆。我住钵官城,兄居抵树园。地近慰旅愁,往来当丘樊。天涯歇滞雨,粳稻卧不翻。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软。景姜步修库,而无车马喧.夜阂接软语,落月如金盆。澳澳役界黑,驱驱争夺繁。帷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
诗中“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敦”、“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等诗句,都显示着杜甫的心境变化,展示他的宗教情怀,以及对佛教的关注。
更明确表达出他对佛教向往的,是其晚年所作《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诗中写到“……行路难何有,招寻兴已专。……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本自依逸叶,何曾藉馒侄。……晚闻多妙教,卒践塞前愈。……勇猛为心极,清蔽任体屏。金蓖刮空眼,镜像未离锉.……”诗中表达出自己本倾心佛教,对神仙之说不太感兴趣。晚年更多接触佛教教义、佛学思想,感到佛法精妙,力实践之,以改正自己过去的缺失。但是,虽然决心很大,奈何身体屏弱,只好任其自然。因此,离悟道境界还有很远的距离,就现在的认知而言,还只是空刮盲眼之膜,只捕捉到镜像一样的虚妄。这里既表达出自己对佛教真谛的向往、尊敬,希望自己有所收获,又表达出自己难以进人佛教世界,成为信徒。这种感叹,还可见其《渴真谛寺禅师》:
兰若山高处,烟霞峰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墉。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杜甫有太多无法割舍的东西,诗中虽只言“妻子”,只道亲情难舍,但实际上,不光是家人,他还心系百姓,担心着国家、朝廷的前途,热爱现实生活,因此,无法完全抛弃一切“俗念”,真正饭依。一方面向往,另一方面难舍,诗中的折中打算是:把家在离真谛寺近一点的地方。虽然没法人空门,却仍希望接近。虽然看似矛盾,但佛教的慈悲心、博爱情怀和儒家“民为贵”、“仁”的根本有一定相通,因此,杜甫在经历内心冲突斗争而回归儒思时,佛教思想以融合、互补与其中。
杜甫同情、关心贫苦百姓,也怜悯自然界中的弱小动物,在诗歌中为他们鸣不平。即使他自己也处于贫病交加的痛苦中,仍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号呼、誓言。这种宽容与悲悯、博爱与温情、利他与献身的情怀,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虽然没有大幅谈禅论佛的字句,但佛教意味也显其中。
3结束语
从杜甫的行踪和相关作品考察来看,佛教与杜甫一路相伴。小时结识,知仪式,浅熏,但儒学启蒙扎根深固;青年历世,豪情满怀,游寺结僧,流行趋势,心内无痕却尊敬喜爱;晚年飘零,感叹佛学深妙,接触密切,渴望靠近。可见,杜甫对佛教的认识,是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加深、深化的,却也是有限的、相对的,停留于浅尝,踯躅于深入.他吸取了佛教思想中的慈悲、向善和牺牲、献身精神,为我所用,寻求心灵抚慰、支持。这些与儒家精神并不矛盾,从而得到融合。佛教之于杜甫,不再是原来简单的抒写题材,佛教精神得以融入,使其作品胸怀易发博大。为苦难的百姓而泣,为苦难的民族而歌,忧国忧民的杜甫无法成为佛教徒,佛教却为杜甫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心胸,来承接、理解那巨大的苦痛,继续前行。
篇5:道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小论文
道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小论文
[摘要]在各类民间风俗中我们常能看到道教的影子,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道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在民俗节日、神灵信仰、民俗禁忌、民俗祈求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关键词]道教;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最好呈现形式。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一文中提到:“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其产生和发展中,势必对我国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各类民间风俗中我们常能看到道教的影子,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道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在民俗节日、神灵信仰、民俗禁忌、民俗祈求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一、对民俗节日的影响
古人对一年中一些特殊的日子做出规定,成为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融合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民俗节日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春节中,处处都能见到道教的影响。“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每届初一,于子初焚香接神,燃爆以致敬。”这其中的“焚香接神”就是受道教的影响。
以祭灶的习俗为例,农历腊月廿三过小年,小年为进入春节的.开始。民间多于此日夜礼拜灶神,祭灶反映出民众通过对道教俗神灶神的祭祀,以求达到保佑全家的目的。相传他是掌管一家生死祸福的,道教里崇尚此神,是因为灶君司饮食及火。道家一般敬灶时都要上表酬神,有送灶科仪,包括净灶、祀灶、净橱、送灶、迎灶几个部分的内容,蜡月二十四后灶君回宫,所以又要迎接他下凡回宫,希望能主一家之事,奏善定福。
民间还有扫除的习俗,“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屋”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腊月二十四为扫除日,又称“扫尘日”或“扫房日”。民间认为鬼魂到了腊月将离开人间,人们如果不把身体和房屋彻底打扫一下,鬼魂就会躲藏在灰尘当中,这实际上也源于道教。道教传说人身上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常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的坏话。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帝误信谣言,令三尸神把各家的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为记号,令王灵官凡遇有记号的满门斩杀。灶君发觉此事,便让每户人家扎个长扫把将蜘蛛网扫掉,将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人间避免了一次杀戮,人们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二、对民间神灵信仰的影响
道教在形成过程中曾广泛地吸收民间的信仰内容,加以改造后纳入自己的神灵谱系,成为道教崇拜的尊神或俗神。俗神是指流传于民间而被道教信奉的神祗。主要有与自然现象相关的自然神,如雷公、风伯等;执掌读书人命运的魁星神;专门保护个人、家庭和城乡公众安全的守护神,如门神、灶神、土地神、妈祖等;护法神将关帝圣君等。但也有道教尊神直接影响民俗文化的,如三官大帝等。可见道教与民俗相互影响与促进,但是道教更系统化、规范化,从民俗中提炼出来,但又深深影响民俗,而民俗又为道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对民俗禁忌的影响
在道教与民间习俗互相渗透的过程中,道教禁忌对民间禁忌习俗的影响,成为民间礼俗的重要内容。根据卿希泰、詹石窗的研究,道教与民间禁忌礼俗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
以灶神禁忌为例,人们对灶君的崇敬,除了毕恭毕敬的祀奉外,还表现在许多忌讳上。由于对灶王爷既尊重,又畏惧,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反差,便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忌讳来。这些忌讳,主要是灶前什么东西不能放,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不能做:尤其是对女人,禁忌就更多了。在《敬灶全书灶上避忌》中对灶君避忌做了非常详细的记载。如严格规定:“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体;月经未完的妇女不得经过灶前;披头散发者不得烧饭做菜;不得将污脏物送入灶内燃烧”等。人们认为做这些事情,会冒犯灶神或火神。
事实上,因为道教是从民间发显,早期的巫术、方术,甚至阴阳五行、老庄哲学、医学都浸润其间,成为道教禁忌的一部分。反过来看,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得到相当的重视与信仰,其本身的禁忌无可厚非地也就影响了民间礼俗的内容,从而达到两者水乳交融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程裕帧,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3,119-125
[2]卿希泰,中国道教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257-245
篇6:论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论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文章针对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通过分析网络的特点,提出了应对网络影响的对策.
作 者:程仪容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系,陕西,西安,710063 刊 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 21(4) 分类号:B82 关键词:网络 影响 对策篇7: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论文
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论文
一、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1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1.1.1微博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
微博具有便捷的性能,可以让用户可以不分地点时间去分享信息,而且也可以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这就展现了新时代信息的“自媒体”。在以前,互联网的发展水平不高,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大部分是来自于书本和老师的传授,而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微博的出现,通过微博大学生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有许多的老师却没有办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慢慢的就不能再主导信息,因此,经常会面对尴尬。信息是不断的变化的,就导致了学生知识的快速更新,但是老师自身却很难把握,造成二者之间的沟通困难。学生想什么、关注什么和希望得到什么,老师完全不知道,这就导致了老师在学生群体之中影响力与威信的快速下降,从而造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只能浮于表面化。
1.1.2微博视野下增加了舆论环境的控制难度
微博自出现到现在拥有了巨大的用户数量,微博的内容丰富多彩,每天都有无法估量的信息出现在这个平台,这就会导致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信息的出现。尤其是目前的微博信息被监管力度是不健全的,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对舆论环境的监控。虽然说大学生已经成年了,但是他们社会的经验是缺乏的,思想是不成熟的,这就很容易遭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一方面,微博中所包含的“正能量”对大学生去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负能量”也会对大学生造成巨大的迫害。所以,做好微博管理,做好微博环境清理,这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1.3微博给大学生道德意识、行为规范以及心理健康带来挑战
微博作为一个随时随地的分享平台,人们也许会因为外界的压力,对环境的不适应,产生孤独、苦闷、焦虑等种种情绪,甚至有人会产生一定的心理疾病。同时,一部分的大学生自制能力是比较差的,再者微博本身的吸引力,就让部分的大学生变成了“微博控”。他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微博上,最终他们的正常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他们的性格发生变化,不愿意和人交往。还会让大学生在微博中所表现的人格与现实中的人格有很大的差距,呈现一种微博和现实生活的双重人格,更甚者会导致人格的分裂。
1.2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1.2.1开拓视野,交流思想
微博中包含了巨量的信息,不受到教育手段、教育人员、教育场所等的局限,所以决定了信息的传播具有内容丰富、及时性和迅捷性的特点,同时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展开思政教育活动。不论是谁,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微博所提供的信息是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的,更甚会突破国家之间界限,这就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生机勃勃的成长空间。对此,管理者需要关注微博来了解大学生的世界。
1.2.2记录生活,展示个性
大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创造性,他们在微博上会抒发自己的思考、想法,有利于他们寻找到自我。同时通过掌上微博,可以记录生活,方便自我的总结,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的激励与反思。
1.2.3宣泄压力、娱乐心情
微博一方面是存在于虚拟世界的,另一方面则是现实世界的显示,于是就有利于大学生宣泄情感,满足心理需求。面对现实世界的压力,生活中的不顺利,大学生通过微博,可以很好地宣泄自己的郁闷。同时作为微博信息的发布者和收听者,可以进行评论以及留言,有利于大学生情感的体验以及宣泄的需求。
二、对策研究
运用好微博,对于处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怎样做好微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变成了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2.1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
微博的传播具有及时性、多元性等特点,这就让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快速更新理念,跟随时代的脚步,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社会都可以起到指路人的作用。防止单纯的单向知识的灌输,要多多展开“多向互动”的活动,注重交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互动性,可以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使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主张建立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新关系。这是考虑到大学生逐渐自我完善的人格意识,以及个性的多元化,不再满足于权威式的说教,希望受到平等的对待。思政工作者对此要及时跟随信息的更新速度,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2.2正视挑战,搭建微博交流互动的平台
新媒体的普及对于教育者的要求更高。他们需要积极健康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构建意识形态。因此,新媒体技术对于高校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定要跟随时代发展步伐,从而引领新信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挑战。第一步,可以开通一个官方的微博。以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研究的态度面对新媒体,从微博中把握住学生的动态,并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去主动地发布与课程有关的信息,并且对于他们的回复,需要及时地回复。根据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发布信息,并且要虚心地采纳他们意见与建议,要以认真的态度去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可以加深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大家可以心贴心。微博可以成为课堂的衍生。使用微博这个平台,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学生们的思想,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第一时间进行引导,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3提高教师队伍素养,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
微博是一个相对不受限制的信息平台。就老师本身来说,他们自己面对浩瀚的信息网络,需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这才可以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从而避免了在教育上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在思政课程之中需要加入网络素养教育内容,这可以与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结合。教育学生产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微博平台上不传播谣言、不盲目跟风、不轻信谣言。
三、结语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时代的需求,正确运用微博这一平台,从而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有利于新青年的成长。
篇8:社会转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论文
社会转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论文
一、当前社会转型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受到西方国家各方面的影响,正在进行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等,并将信息化、技术化、知识化的社会引入到我国社会发展当中,以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我国社会转型主要体现在全方位、加速赶超跳跃、深层次、多元化等方面,但是在社会转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1.1道德教育
社会转型时期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挑战,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很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面貌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在价值观、道德标准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这些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变得复杂,因此也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1.2心理压力
面对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变化,当前大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压力。社会的转型,将一些社会问题暴露出来,贫富分化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社会竞争在不断地加剧,社会上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导致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中产生自卑感。当前社会中的就业压力更是让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就业压力由社会转向了学校,甚至转到了学生身上。
1.3认同感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转型社会的一些特征表现为,当前的社会被网络、计算机技术等覆盖着,大学生的世界观、社会观等还没有完全的形成,在社会转型中,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出现了盲目攀比、沉迷网络等,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安全和成就感,进而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薄弱化,使大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情感意识,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1.4就业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不断地进行扩招,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毕业生的人数也在增加,但社会中的企业、用人单位无法完全吸纳大学毕业生,使得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在转型,而高校教育的转型却相对滞后,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当前大学生过剩。
二、应对措施
社会转型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还有很多,不仅局限于上述问题,还影响着大学生健康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2.1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在各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要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发展现状,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虽然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是我国的.发展是在风雨中前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力争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2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道德素质发展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帮助大学生形成了自强自律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样化,当前社会转型期网络的发展非常迅速,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交流途径为学生传播具有感染力的道德知识、思想政治知识,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学习环境。2.3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制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这些压力来自就业、贫富差距等,为了保证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需要不断地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保障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解决其思想问题和心理障碍,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4让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培养。在社会转型期,就业竞争非常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锻炼,让其有健康的就业心态,在面对竞争、挫折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小结
社会转型时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较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在社会转型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要从社会转型为其带来的影响入手,不断地完善应对措施,避免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篇9: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论文
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论文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来说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但由于大学生的特殊性,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网络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教育者只能从报纸、文件和书中寻找素材,收集资料,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收集到的素材有些会略显滞后,从而缺乏感染力。网络的开通和使用,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新的知识和现实材料,网上丰富的信息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教育资源。
2.有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网络优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手段更加多样化。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教育者可以在网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的形象生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富有感染力和通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自觉意识和自学能力。教育者还可以以网友的虚拟身份和大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便于真实快捷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沟通。此时,大学生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保持快速互动,通过思想互动来提高教育效果。
3.网络有利于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空间。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从而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创造了良好的网络教育系统环境。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西方文化的渗透。网络文化对网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西方国家正是借助这点,企图在不知不觉中对我国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影响,由于网络的信息量大,传播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内容很多,而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这种“西化”影响。
2.网络环境的污染。目前,网络垃圾是屡禁不止,各网站中就有不少黄色信息链接,大多数学生都无意间接触到这些垃圾信息。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散布不良言论,这些对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而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影响很大。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而网络聊天的隐蔽性,导致他们说话不负责任,失去诚信意识。网络的隐蔽性,也使得网络传播着大量的污言秽语,从而消弱了对大学生的文明教育。
3.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网络信息容量大,导致信息良莠不齐,许多如暴力、淫秽、拜金主义、、侮辱性言论等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他们已有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他们会运用自己的判断来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因此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甚至走向极端。面对网络信息,部分大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一些不健康思想内容的传播中形成了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如何合理利用网络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培养大学生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
面对网络,最重要的是有效地利用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不仅仅是提供现成的信息,而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健康有用的信息,以培养大学生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
(二)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健全校园网络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好地利用网络阵地,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吸引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突显。我国各高校网络管理部门大多都建立检查制度,及时过滤非法信息及垃圾信息的传播,避免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但因工作人手不足,工作效率不高,效果并不明显。同时考虑到尊重大学生的言论自由,个别信息并未被过滤,同学间的不良情绪相互感染,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开发、利用与交流
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数据库。不难发现,网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所占比例较少。我们要努力依靠网络系统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的快速检索和利用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流。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知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要求其运用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才能与当代大学生进行无限交流,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做到不断地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教育,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动向,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即时的思想教育,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篇10:《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为禅宗六祖慧能所说,弟子法海集录。中国佛教着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由此可见《坛经》在中国佛教典籍中的特殊地位。《坛经》作为记述慧能一生得法传宗事迹和启导门徒言教的着述,由于内容丰富,文字通俗,特别是提出了许多新的佛教理论,因而受到僧徒们的重视与欢迎,对后来禅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也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坛经?行由第一》)。在慧能看来,世人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由于执着外界的境物,受妄念的覆盖,才不得明朗。这就像日月本来是明亮的一样,只是由于浮云的遮障,才上明下暗,无法得到充分的显露。一旦风吹云散,森罗万象,一时皆现。为此,《坛经》提出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坛经?定慧第四》)的修行法门。《坛经》又主张“顿悟”说,认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又说:“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慧能在《坛经》中还以自己得法的经历来加以证明:“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坛经?般若第二》)
《坛经》还发挥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坛经》又进一步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坛经?疑问第三》)
《坛经》的这些思想,为佛教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后来禅宗的一切思想,可以说都是从《坛经》的这些思想引申扩充而来。关于这一点,几乎是近代以来所有的佛教学者所达成的共识。
但是,《坛经》中还有一种人间佛教思想,它突出地体现在“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坛?经?般若?第二》)这四句偈语中。这四句偈语,十分清楚地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它告诉人们,佛陀是在人世间出生的,也是在人世间觉悟成佛,又在人世间说法渡生,最后在人世间寂灭的。因此,佛法来源于人世间,服务于人世间,人们要想学佛、成佛,必须在人世间去追求,如果离开人世间去追求菩提、涅〖FJF〗?NB231?〖FJJ〗,要想证得佛果,那必将一事无成。
《坛经》中的这种人间佛教思想,不仅影响到后来禅宗南宗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到整个佛教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近代佛教乃至当代佛教的发展。本文仅就《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历代佛教的影响作一些粗浅的论述。
一、对禅宗南宗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坛经》中的人间佛教思想,对其后禅宗南宗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这表现在慧能以来的一些禅师,特别强调在世俗生活中求觉悟。他们继承了道信、弘忍所创立的坐(坐禅)作(劳作)并重的禅风,并加以发挥。认为修行者不一定一天到晚在寺院中坐禅才是修行,而是在禅学理论指导下的全部日常?生活,包?括行、住、卧,以及全部活动,包括身、口、意种种?活动都可看?作是修禅。这种把禅贯穿于日常的全部活动的禅?风,到了慧?能弟子神会时,又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在神会追随慧能的数十年中,都是一面劳动,一面学习佛教经论。所谓“苦行供养,?密添众瓶,?斫冰济众,负薪担水,神转巨石”,是他将修禅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写照。同时,神会也与当时的官僚们过往甚?密,上至张?锐、官〖FJF〗?NB152?〖FJJ〗等宰相,下至无名的司马县吏,他都有所?交往。在南阳有?大守王弼,请其入洛阳的有兵部侍郎宋鼎。特?别是与侍御?史王维,交谊深厚。慧能圆寂后,神会曾托王维?为慧能树碑立?传,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慧能在禅宗中的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神会还曾在“安史之乱”中,帮助郭子仪设坛?度僧,向被度?者收取香油钱以充年饷,从而对唐帝室立了功,?赢得了唐肃?宗,特别是代宗的好感与信赖,由此获得了唐王朝?对于禅宗?南宗的支持,使得后来禅宗南宗有了很大的发?展。 ?
其后,禅宗南宗的势力日益强盛,远远超过佛教其他各?宗派,同?时又发展成为五家七宗。这五家七宗的禅学思想,后?来各向一?方面发展,从而形成各自的特色。但是,《坛经》中?的人间佛?教思想,却一直为禅宗各派所继承和发扬。例如,历?代禅师,?无论是哪一家、哪一派的,一方面都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践行百丈禅师开创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风,广泛开?展植树造林、造桥修路、保护文物以及救济贫病等?慈善事业。?另一方面,又都主动靠拢宫廷、官府,为他们出谋?献策,维护?社会的安定。历史上有许多禅师出入宫廷,成为?“帝师”,也有许?多禅师生前获得殊荣,死后得到帝王的赐谥。?所有这些,?可以说都是践行《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的结?果。 ?
二、《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界十分重视对《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的践行和弘扬。
1929年4月于上海成立的中国佛教会,是全国性的佛教组织。从它成立那天起,就以人间佛教思想作指导,规定其宗旨是“联合全国佛教徒,实现大乘救世精神,弘宣佛教,利益群众”。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佛教会在理事长圆瑛法师的领导下,号召全国佛教徒,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同时成立中国佛教灾区救护团,组织了有青年僧侣百余人参加的第一京沪僧侣救护队,开展救护伤员和救济难民的工作。这个救护队在“?八?一?三”沪战期间,奉令驰往前线救护伤员和难民,先后达一万余人。此外,中国佛教会还先后在武汉、宁波等地分别组织了僧侣救护队。如以海镜法师为首的由湖北四众弟子组织的僧侣救护队,共有120余人,编为4个大队、12个小分队,在武汉一带救护了大批伤员和难民。与此同时,中国佛教会还在上海等地,分别建立了一批难民收容所和佛教医院,救济难民,救护抗日战士。1938年春,中国佛教会运动员上海各寺庙的僧侣约200余人,组织了僧侣掩埋队,专事掩埋上海郊区战场上的尸体。曾先后两次在大场、江湾、蕴藻浜、吴淞、宝山、罗店、广福等地战区,掩埋尸体6000余县。其后又奔赴沪宁线昆山、常熟、苏州、无锡等地战区,掩埋尸体4000余具。
在此期间,理事长圆瑛法师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僧侣救护队,特地偕其弟子明旸法师于1937年10月和1938年冬两次赴南洋各地筹募经费,取得巨大成功。为此,圆瑛法师于1939年10月在圆明讲堂被日本宪兵逮捕,解送南京宪兵司令部拷讯,约一月,始释放回沪。
由此可见,圆瑛法师领导的中国佛教会,以人间佛教思想作指导,为抗日救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代上海佛教界人士,在人间佛教思想的熏陶下,还举办了不少慈善事业,包括对孤儿的教养,为贫病者治病,对贫民、难民的救济等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上海佛教慈幼院、上海佛化医院、佛教医院、佛光疗养院、慈善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上海佛教同仁会、上海佛教火葬场、上海佛教公墓等。其中仅上海佛教同仁会,历年所办的慈善事业就有;办理施粥票、赈济灾区难民、对市内火灾居民临时临济、收容外地来沪难民、对日军封锁区难民进行救济、冬季施送棉衣、设立施诊所为贫病者施医给药等。其他各佛教寺院和团体所办类似这样的.慈善事业,为数亦不少。
以上这些慈善事业的创办,可以说都是推行人间佛教思想的体现。
除了上面提到的圆瑛法师外,在中国近代还有许多佛教高僧大德,以人间佛教思想作指导,发扬爱国爱教的精神,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卓越的贡献。其中主要有:
爱国诗僧敬安老和尚,曾撰有“我虽学佛未忘世”,“国仇未报老僧羞”的爱国诗句,启发佛教四众弟子,弘法利生,爱国爱教。
爱国高僧宗仰法师,当年曾在日本以巨款资助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平时又常在报刊上发表诗作,宣传爱国反帝,启迪民心。
弘一法师出家后,把弘扬佛教和抗日救国结合起来,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口号,启发僧徒积极投入抗日救国的斗争。
应慈老法师一生爱国爱教,认为佛教徒“当国家清平之时,自应隐逸清修,一旦有事,仍当作狮子奋迅以赴”。其爱国救民之心,为世称颂。
近代高僧中明确地将《坛经》中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两句偈语,概括为人间佛教思想的,是太虚法师。
太虚法师在他的《佛教与人生》一文中,号召人们要“将佛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上去”。他告诉人们:“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金刚经》说:‘如来说一切法都是佛法’。故从来高僧大德,几莫不有勖勉众生,要向应缘接物的日用生活上去觅佛法利益的。”(《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三编《真现实论?宗用论》,第953页)这里,太虚法师对《坛经》中的两句偈语作出了通俗的解说,要求学佛者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求佛法、学习佛法。
太虚法师一生撰着了不少有关提倡和弘扬人间佛教思想的论文,如《佛教与人生》、《人生佛教》、《建设人间净土论》,等等。但明确地提出“人间佛教”这个概念并对之作详尽解释的,则是他于1933年在汉口市商会所作的题为《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的一篇讲演。他在这篇讲演中,对什么是人间佛教?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都作了清楚的阐述。他在讲演的一开头就开宗明义地说:“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因此,他主张今后的佛教,应多注意现生的问题,不要专门去进行死后问题的探讨。应该着重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指导世界人类向上发达而进步。至于怎样建设人间佛教,他认为首先要“从普通一般人的思想中建设起来”。因为中国人民历来把佛教看做是“神异的”、“闲隐的”、“朽弃的”,这样就把佛教的真相蒙蔽起来了。因此,“若要佛教真精神表现出来,须将神怪等等的烟幕揭破,然后才可见到发达人生的佛教真相。”他特别指出:“佛、菩萨不是鬼神,普通人信佛、菩萨,以为是同鬼神一样的,这是大大错误的!”他还进一步指出,“佛”是“觉者”的意思,“故佛非宇宙万有的创造者,亦非宇宙万有的主宰者,乃是宇宙万有实事真理的觉悟者;将佛亲自所觉悟的道理,如实说出来,而使人也依之去行,便是佛教。”“菩萨”也不是普通人所认为的“偶像”,而是“求觉的有情众生,即随佛修学,立志成佛的佛弟子”。所以,“佛是使人觉悟而趋向光明的指导者”。(《太虚大师全书》第十四编《支论》,第431—435页)在这里,太虚法师把人间佛教思想阐释得最清楚不过了。它启导人们:一个人觉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为思想信仰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实行救世救人,建设人类的新道德、新秩序,从而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这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太虚法师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发挥人间佛教思想的义理,其根据就是《坛经》中的两句偈语。所以他在这篇讲演中总结性地说:“佛法不离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能如此学佛,方称为真正学佛。”(同上书,第437页)
太虚法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在40年代曾风行一时。1934年,他在自己创办的《海潮音》月刊上,特地刊出“人间佛教号”专辑,发表了有关人间佛教的论文18篇,把当时佛教界开展的人间佛教宣传活动推向了高潮。
正是由于人间佛教思想在近代曾风行一时,因此佛教在近代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新兴寺庙众多,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佛教组织和团体,如佛教会、居士林、净业社、佛教青年会、佛经流通处和佛学书局等。
(二)佛教文化获得了迅速发展,表现在大藏经的印刷和佛学辞书的编纂,佛教着作的大量出版,佛学刊物的发行,佛学院的创办,佛教出版机构的设立,讲经弘法活动的流行等等。
(三)佛教资生福利事业获得了空前繁盛,表现在一些佛教团体和寺院举办了种种慈善事业,如佛教医院、难民收容所、佛教慈幼院等等。
这些现象充分表明,佛教在近代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片复兴的景象。当然,佛教在近代中国的复兴,有其多种多样的原因。但是,《坛经》中有关人间佛教的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当代佛教的影响
当代中国佛教界,对于《坛经》中的人间佛教思想更是大力提倡,积极弘扬。“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已成为当代广大佛教的共识。
早在1938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就在回顾总结中国佛教二千年历史的基础上,根据《坛经》中的四句偈语,重新提出人间佛教的思想,并丰富其内容。在中国佛教协会召开的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赵朴初居士作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把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提高到“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问题上来看待。他在谈到中国佛教协会今后的任务时,依据《坛经》中的人间佛教思想,认为“当代社会主义的中国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一种思想,发扬三个传统”。他说:“中国佛教已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的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原。《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以为应当发扬中国佛教的三个优良传统。”“第一是农禅并重的传统”,“第二是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第三是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最后还特别强调:“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法音》1983年第6期)
十多年来,全国各地佛教界人士和广大佛教徒,在赵朴初会长的号召下,根据人间佛教的思想,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在奉行五戒、十善和广修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广大佛教徒,发扬了佛教固有的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积极参加各种生产劳动和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服务工作。一些名刹大寺,先后成立了素斋部、法物流通处、上客堂等,以方便香客、游人,增强自养能力。特别是有些位于风景区的名刹大寺,配合国家旅游部门,搞好特色旅游,将一座座装点我国锦绣河山的庄严、美观的寺宇,开放供海内外游人瞻仰、游览,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累了资金,争取了外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些著名高僧和大德居士,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注重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勤于着述,出版了大量的佛教学术着作,发表了许多佛教学术论文。他们到处讲经说法,编写了众多的佛经解说和佛学讲义。他们创办佛学院校,编写教材,培养佛教事业接班人。所有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了添瓦加砖的作用。
一些著名的高僧大德,还继承了中国佛教开展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应邀到世界各国和地区进行弘法访问。他们帮助海外佛教界人士共同举行重大的佛事活动,广交了朋友,宣传了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形势和佛教的现状,促进了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外佛教之间和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维护了世界和平事业。
全国佛教界在践行人间佛教思想时,热心佛教资生福利事业。他们对社会福利机构、慈善事业和灾区人民、希望工程等,捐赠巨款,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有难共当,有苦共担的良好风尚,促进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使整个社会,变得更文明、更美好。
当代佛教界人士在践行人间佛教思想方面是不遗余力的,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做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它在为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下面对上海佛教界在践行人间佛教思想方面的一些情况作些简要的介绍。
十多年来,上海佛教界在明旸、真禅两位法师的身体力行下,努力践行《坛经》中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把“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佛教教义,作为弘法活动的指针,在促使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成绩显着,贡献巨大,引起整个佛教界乃至社会各界的注目,博得了各方面的好评。
(一)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
以明旸法师和真禅法师为首的上海市佛教界,一贯重视发扬农神并重的优良传统。他们带领全体佛教徒,在坚持自身修持、树立良好道风的同时,积极从事有益于社会的生产和服务性劳动。近年来,上海市佛教协会复办了上海佛学书局,创立了上海佛教实业社,组建了上海十方实业公司和上海佛教朝山国际旅行社。各大寺庙则都办起了素斋部、上客堂和法物流通处等。广大僧众在管理寺庙、接待香客和游人以及开展各种佛事活动中,都以“净化自己”、“利益人群”的精神,群策群力,各负其责,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广大在家佛教徒,除了正信正行、爱国爱教外,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每年都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人物和生产能手。所有这些,都是践行人间佛教思想所结出的丰硕之果。
(二)发扬注重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
十多年来,上海佛教界在发扬注重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方面,成绩突出,贡献巨大。明旸法师和真禅法师在弘法活动之余,撰着了大量的佛教着作。其中明旸法师撰着了《佛法概要》、《海外弘法参访记》正续篇和《明旸诗选》等,共发行十几万册。真禅法师撰着了《玉佛丈室集》十集、《上海玉佛寺丛书》二十七种以及《佛法?社会?人生》、《禅与人间佛教》、《真禅禅藻集》等,共发行数十万册。他的《禅与人间佛教》一书,收录了《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一文,对人间佛教思想作了通俗而又精辟的论述。而他的《佛法?社会?人生》一书,所收录的《佛法与人生》、《佛法与做人》、《佛法与社会道德》以及《谈谈佛教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等文,均以人间佛教思想作指导,深刻地阐述了佛法与世间人生的关系,大力宣扬佛教必须而且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理,可说是弘扬人间佛教思想的力作。
此外,上海市佛教协会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在上海先后召开了圆瑛、持松、应慈三位法师的“佛学思想研讨会”;创办了《上海佛教》、《上海佛学院院刊》等佛学刊物;与上海音乐学院联合召开了二届中国梵乐音乐会;编写了《上海宗教志?佛教篇》;资助有关单位拍摄明旸、真禅两位法师的《传记资料片》和六集电视剧《佛门春秋》等。
(三)发扬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
十多年来,上海佛教界大力发扬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各大寺庙先后共接待了国际友人、台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近600万人次,其中有不少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与此同时,明旸法师和真禅法师等先后65次访问了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协助海外佛教团体、寺院前往主持大型水陆法会的;有应邀前往讲经弘法、参观访问的;也有应邀前往参加各种国际宗教会议的。这些国际交流活动,广交了朋友,促进了海内外佛教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佛教在国际上的影响,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为维护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重大努力。
(四)热心佛教资生福利事业
上海佛教界践行人间佛教思想中最突出的贡献是热心佛教资生福利事业。十多年来,在明旸法师和真禅法师的带动下,上海佛教界先后向各慈善团体、社会福利机构、灾区人民及希望工程等,捐赠了人民币近千万元。其中单是1991年夏季全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期间,上海佛教界即捐赠人民币100余万元、棉被1000条,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1995年冬,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真禅法师将四众弟子为他祝贺八十寿辰的寿礼、香金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其中捐赠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50万元,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真禅学校50万元,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中心小学50万元,其他希望工程和福利事业50万元。现在,上海佛教界热心佛教资生福利事业已形成一种风气。广大佛教徒都把这些善举看做是遵循佛教救世济民、利乐有情的基本教义和践行人间佛教思想的体现。
(五)倡导“文明敬香”活动
近年来,上海佛教界践行人间佛教思想的又一举措是倡导“文明敬香”活动。他们本着“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的精神,为了防止火灾,保护寺庙建筑,净化上海城市,特地倡导“文明敬香”,劝导香客进庙不点蜡烛,不大把大把烧香,而是只燃点一支或三支香,插在天井的香炉内,以保持殿堂清净,空气清新,香气宜人,使人们身心安宁和心灵净化。
多少年来,佛教寺庙总是希望香火越旺越好,而上海佛教界竟然倡导“文明敬香”,这无疑是对佛教传统习惯的一个挑战。但上海佛教界从大局出发,从大处着眼,下定决心,提倡“文明敬香”。这一举措,影响巨大,它不仅震动了整个佛教界,而且也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社会各界对于上海佛教界的这一举措,纷纷给予好评。广大佛教信徒也由怀疑逐渐转向理解,最后积极予以支持。中国佛教协会特地发函给上海市佛教协会予以表扬,中外报刊纷纷为之发表评论,赞扬上海佛教界做了一件既有益于社会,又有益于佛教界的大好事。现在,上海的各大寺庙,每逢香期都随门票免费赠送给每位香客三支清香,受到广大佛教信徒的欢迎。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坛经》中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影响之深远。它不仅影响到禅宗南宗的形成和发展乃至整个佛教的发展,而且影响到近代直至当代佛教的发展。目前,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台、港、澳地区乃至全世界,凡是弘传中国大乘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几乎无一不推行人间佛教思想。由于受篇幅的限制,这些情况就从略了。
篇11:论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论文
论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论文
一、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
(一)信息化结构的经营。众多企业受到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冲击,它们一般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普遍使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如多媒体、PC等,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生产中进行全程高效率、高透明度的信息处理。
(二)结构组织由垂直化向扁平化更改。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对众多企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市场竞争水平,必须对现有的垂直化结构组织进行改革,以信息传播更快捷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取代传统结构组织形式。
(三)立足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的盛行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将全球诸多国家连接成为一个广阔的市场群体,不管企业经营规模大小、销售额度高低、是否处于主动自愿,都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了国际市场的大规模竞争。在大数据时代爆发下的知识经济环境中,企业必须改变过去的区域化竞争视角,看到全球的国际市场竞争情况,立足国际市场,研究企业的市场竞争策略。
(四)核心知识水平的提升。在大数据时代爆发下的知识经济环境中,企业只有掌握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才能够大幅增加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抢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市场份额,所以,企业只有提高对本企业的核心知识重视程度,才能够获得更广大的发展。
(五)客户需求为导向。我国现今市场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前的卖方为主,企业必须考虑到自身定位客户的具体需求,以客户需求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方向,向客户提供包括商品、服务、体验一体化的全方位销售管理。
(六)创新能力的提升。大数据时代的巨量信息井喷,带来的不仅仅是机会也有威胁,企业如果不能快速吸收信息并对自身发展做出相应调整,且不断提高、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落败,进而丧失市场份额。所以企业必须大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引流市场需求变化,而不是被市场所抛弃。
(七)树立全球合作竞争的理念。世界经济市场趋于融合,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也带来了较以往而言更加激烈且难以抗争的'市场环境,巨大的机遇和竞争在为企业提供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打独斗已然不能帮助企业取得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合作竞争理念得以树立和推广,日渐成为现代企业的经营核心思想。
(八)加强对企业员工需求关注。在以往的企业经营中,少有企业会关注自身员工的人性化需求,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经济利润变化。而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中更多的开始关注起员工自身需求,通过对员工个性化需求的补充,进而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九)融合多区域文化。过去几十年的市场环境单一,企业的竞争也不过是区域化竞争,并不是现在这样的全球经济大融合。因此,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后,对自身企业经营的文化需求也要做出相符合的调整。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和跨国集团诞生,在其管理中,也必须考虑到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如何协调此种文化差异带来的企业管理问题,也是现今企业所必须解决的一大管理难题。
二、我国现今的企业管理创新现状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司的管理创新,因为政府支持、公司努力,所以公司出现了许多明显的改变,与之前进行比较,中国目前的公司管理创新活动有以下特点:
(1)管理创新内容,由单一生产管理的创新转型为销售管理创新,并不断向财政管理创新和资产经营创新所转变。
(2)管理的目标、范围从实物管理转型为价值管理,从封闭性管理转型为开放性管理,中国公司的管理创新行为更为开放,更重视运用价值规律。
(3)公司部门结构出现改变,由先前依附于政府的生产工厂与加工车间,变为包括股份企业的许多较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这可以表现出管理创新行为对于部门的创新十分明显。
(4)自主营销需要自负盈亏,这可以使公司更为积极与主动的进行管理创新,并且有一些公司开始看重对于管理新经验的学习,制定出适合自身情况的新方法。
(5)更多的公司开始重视公司文化,并借此使自身的公司形象具有个性、形象不单一。公司文化的创新已经成为公司管理创新十分主要的一部分。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手段
(一)管理观念创新。管理观念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其具体表现为,企业领导阶层的管控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企业领导阶层的职权不断增强,监管的范围也有所增加。与此同时,企业领导阶层的监管,不再局限于人员的管控上,而是由此转为对综合知识和能力的监督上。另外,企业为应对未来同行业的挑战,需要不断转变领导模式,克服思维固有模式限制,加强与同行业的协同发展,同时也要不断增加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使企业的领导模式与先进的以知识为主题的经济发展方式相融合。
(二)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的平稳发展必须依靠良好的企业制度,与此同时,企业制度也是对责任的有效划分,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完善现有的企业制度,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不断增加员工的知识储备,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企业能够保证年终收益的持续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企业的领导者已经认清知识的巨大推动作用。企业要运用制度设计、创建新型的企业制度,这种新型的企业制度要使与企业有关的知识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或与企业利益和竞争优势密切相关。另外还要使企业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增加人才成本的投入资金,逐步增强专利性知识所有者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专利性知识的所有者还要依据相关规定获得与其知识相对等的企业领导权。
(三)管理战略创新。管理战略的制定必须基于总体考量,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当今时代,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放性成为当今经济的特点之一。由此可知,我国企业也无法避免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因此,我国企业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出击,直面世界经济的挑战,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知识科技的资金投入,使之作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企业战略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的考虑,加以新的定位,树立全球战略,做全球化企业,它要求企业具有全球性战略环境和企业的条件与目标的分析判断能力、具有抓住机遇和回避风险的速度、机警和创新精神、具有适应全球竞争的独特的能力和技巧。
(四)管理组织创新。互联网经济正在改变着旧有的企业体系构成,具体表现为,互联网经济不断改善企业的交流渠道,扫清企业的交流障碍,使企业部门交流更加便捷。另外,互联网经济还改变着企业固有的领导模式,通常情况下企业决策权力往往由总公司独立掌握,而随着互联网经济影响范围的扩大,企业逐渐对其决策权利进行有效分散。因此,固有的企业结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追求高效利润的需要,企业不得不重新选择一种新的企业盈利模式,其中就包括精简企业领导结构等,与此同时,企业员工过多也会制约企业利润的增长,使企业结构更加高效便捷,另外,企业还要增加先进设备的购买量,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信息化和网络化。从而使企业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更能符合企业的实际状况,从而不断减少企业的不必要开支。
(五)管理模式创新。如今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拥有了知识,才可以更好的制造收益,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持续进行探索与学习,并增加知识储量,借此提高自身的地位。因此,现在的人们渴望自身的知识的到增长,由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增长,所以人们对于知识的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公司急切需要可以使所有员工全身心投入,持续的进行学习与创新的组织。因此学习型组织形式被许多公司所使用,学习型组织要求组织中所有人员不断的进行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同时,重视呈体系性的思考、整理知识。重视借助集体性学习的方法,确定所有员工的目标,调节员工的行为,要求员工对自身进行调节,并借此使员工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氛围,使企业可以更好的进行生存与成长。
(六)企业文化创新。现在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期,因为该阶段的经济有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所以公司经营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公司可以利用国际化,使用全世界的各种资源,比如利用自身的资产、技术管理方法等优点,融合东道国的各种资源与市场规模优点,并借助跨文化优势,进行跨国化营销,这是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方法。所以,公司要在跨文化、地域的情况下进行经营,一定要对文化管理方式进行革新,进行跨文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任海艳.浅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
[2]常新悦.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之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6).
[3]邢进刚.适应时代发展创新财务管理[J].山西焦煤科技.2011(S1).
篇12:论体育对大学生智力影响论文
论体育对大学生智力影响论文
摘要:本文就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与否进行研究对比,探索了他们的大脑功能,适应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差异。并剖析影响大脑功能差异程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智力
高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高级场所,是智力开发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客观的了解和掌握长期参加体育锻炼与不常参加体育的学生的大脑功能是否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是进行教学,提高学生智力,加速培养人才的可取之路,高校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和中期,智力正值发展变化之中。学生的智力倾向即与家庭,学校有关,又受体育锻炼的影响,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脑功能的效率。它具有使反应速度,注意力,思维能力增强的良好作用,从而获得智力发展高水平的良好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1997―01笔者在佳木斯大学医学院及山东省滨州医学院分别对该院的男、女运动员及男、女大学生进行抽样测试,取得有效数据的人数共120人(运动员系该院业余训练队)。
2、研究方法:采用日本内田――克列别林精神检查法即加算测定,将此修改为连续做10min后休息5min,再加算10min共需25min,一分钟加算一行,根据统一口令到每分钟结束时换行,要求被试者要准确、迅速地加算该行内的数字,即相邻两数相加,将和数的个位数写在相加两数之间。
根据神经活动的基本特点,作业量m表示神经过程的强度;两极差r表示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后期作业量增减率T表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评定方法为:作业量m,在55以上时大脑工作能力称高水平,47±7为一般,32±7稍不足,工作量m2在60以上时大脑适应能力(灵活性)为高水平,52±7为一般、37±7为稍不足,两极差r在7±2以下为稳定,11±1以下为一般,17±2为不够,后期增长率在118以上为效果好,112±6为正常,106以下为不足。
结果:测得120名学生的前期作业量m,后期作业量m2,前期两极差r1,后期两极差r2和后期作业量增减率T,及作业量总数m,按运动员及大学生男女分别统计,结果如表。男大学生m为42.49,男大学生运动员m为57.68,经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女大学生m为45,女大学生运动员58.77,经丁检验,差异不显著,但有一定影响,大学生运动员的大脑工作能力,均高于大学生。
1、大学生及运动员能力(大脑功能)的分布特点(见表)。①男大学生:在作业量均值m1中,体现出他们的智力处于一般水平,大脑工作能力并不理想:在m2中,大脑适应能力(灵活性)为一般水平,其两极差(r1r2)均为一般。再从后期增长率T来看,大脑灵活性大体正常。②男大学生运动员:在作业量远离值m中,体现出他们的智力,大脑工作能力相近于高水平;在m2中反应出大脑灵活性较好,适应能力达到高水平;两极差r1r2均为一般,同于大学生;后期增长率T好于大学生,表现出运动员大脑灵活,适应性强。③女大学生:在作业量均值m1m2中,表现出她们的大脑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均为一殷,其两极差r1r2不够理想,后期增长率T大体正常。④女大学生运动员;在作业量均值m1m2中均高于女大学生,表现她们的大脑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均达到良好水平,但两极差r1r2与大学生基本相同,后期增长率T好于大学生,也表现出运动员大脑灵活性较强。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运动员的智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等,都高于普通大学生。
2、影响学生智力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运动员的大脑工作能力等都略高于普通大学生。其原因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大脑功能得到提高,人本各种机能状况都得到改善,为智力的发展,记忆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生理、心理条件。人的智力就是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察力、理解力、注意力、概括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等构成的统一体。体育运动之所以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是因为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注意力和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灵活的思维能力。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战术思想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必须以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为基础。而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正是智力的核心,所以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智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生等著:体育运动心理学广东省出版社1986
2、张长龙著:体育心理学参考华中师大体育系1985
3、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教育出版社1986
篇13:早期道教美学思想对汉画像石葬俗的影响
早期道教美学思想对汉画像石葬俗的影响
汉画像石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众多研究文章未曾于汉代文化整体结构与特定画像石语境的`内在关联上进行通观,不仅使一些问题悬而未决,而且还演绎出新的误会,严重影响着汉画像石尤其东汉末期画像石这一不言灵石生命活力的解放.若从汉代早期道教文献视角去探询、观照和梳理画像石的宗教内涵和文化价值,以前许多误会及悬置的问题便可得到合理解析.
作 者:刘克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南阳,473061 刊 名: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4) 分类号:B95 关键词:汉画像石 道教 太平经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思想影响分析论文(精选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