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先秦时期的道德教育

时间:2022-12-15 04:55:41 作者:我们进五个好吗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们进五个好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浅析先秦时期的道德教育,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浅析先秦时期的道德教育,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浅析先秦时期的道德教育

浅析先秦时期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不是人类存在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和阶级产生才出现的.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由原始氏族社会发展为奴隶制社会,并向封建制社会过菠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道德教育逐渐萌生的过程.

作 者:张家宁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40 关键词:先秦时期   道德   教育  

篇2:先秦时期时代特征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夏商周时期1.政治上:处于奴隶社会,实行分封制(及其前身内外服制),中央集权尚未实现,地方势力较为强大。2.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工商食官。3.文化上: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

篇3:先秦时期消费价值观浅析

先秦时期消费价值观浅析

先秦时期消费价值观浅析

王克娜,张 华,王福敏,王国宏

(齐齐哈尔医学院社科部,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百家争鸣,是各种价值观念冲突的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且其理论体系影响深远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四家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仁义”的价值取向、“自然无为”的价值态度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道德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价值;消费;伦理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各种思想百家争鸣,是各种价值观念冲突的时代。在多种价值观冲突中,最具代表性的、且其理论体系影响深远的是儒、墨、道、法四家。消费价值观的不同也体现其中。

一、儒家的消费价值观

儒家“仁义”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体系庞大、完整。他开始于孔子,经孟子、荀子不断发展完善。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是“仁义”道德。他突出表现在孔子“君子义以为上”,“好仁者,无以尚之”;孟子“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也者,人也”;荀子“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等言论中。仁义是崇高的价值目标,因此也是进行价值选择的唯一标准。

儒家的仁义价值观在消费方面的体现就是黜奢崇俭的消费价值观。

“黜奢崇俭”。许慎《说文解字》:“去奢崇约谓之俭”。俭即节约、不奢。黜奢崇俭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消费伦理思想,也是儒家一贯的消费主张。这与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物质财富不足,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有直接关系。

孔子认为消费必须按照礼的等级标准来进行。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必须符合礼的等级标准,不能有所超越,如果超越了礼的等级标准就是“越礼消费”,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奢”。如果没有达到礼要求的等级标准就是“俭”。“奢”与“俭”相比,俭比奢要好。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还说:“奢者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宁固。”孔子认为节俭是关系国家稳固的大事,也是德性的重要内容。孟子从治国的角度论述了节俭的好处:“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惟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苟子指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奢,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提出了在生产领域要“强本”,就是农业生产;在消费领域要“节用”,就是节流的思想。荀子认为,节俭消费是富民的重要手段,奢侈浪费就会使民贫国亡。但苟子的“节用”思想与先秦其他思想不同,节用的目的不是为了储备(战备和灾荒),荀子“节用”是为了改进和发展生产,这是其高明之处。

儒家的黜奢崇俭的消费价值观在中国的历史上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伦理规范。

二、墨家的消费价值观

墨家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墨家主张言利,墨子认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家把“为功”、“利民”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认为功利是其他一切价值的基础和核心,它制约着其他价值的存在及其作用。

“自苦为极”的消费价值观。墨家虽然是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但在生活方式上,没有陷入享乐主义的深渊,而是主张勤俭节用,反对奢侈浪费,主张“自苦为极”,视苦若甘。

墨子的节用思想是其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墨子把消费作为与生产和财富同样重要的内容,认为:“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改进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的节用论是建立在将消费品区分为生活必需品与奢侈品两种的基础上,认为只有用于满足生活所必需的消费,才是正当的消费,合乎‘法’或‘义’的消费,否则便是不合‘法’或‘义’的消费,是有害的消费。”墨家主张“节用”的消费伦理观,与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它属于功利主义的思想伦理范畴。但墨家的功利主义与节俭思想的统一,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却具有可借鉴的伦理价值。

三、道家的消费价值观

道家“自然无为”的价值取向。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的是自然价值观。“自然无为”是人生和社会最高的价值取向。“所谓‘自然无为’,是指一种没有私欲,对外界不妄加干预的处世态度;顺任自然,不强制自身的存在状态;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精神境界”。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集中体现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的“自然无为”的价值观在消费方面表现为“知止”、“知足”、“无欲”、“不积”、“不争”、“俭”、“去奢”、“轻物重生”。

“知止”与“知足”。“在顺应自然法则和维护天地万物本身的和谐秩序的前提下利用、消费自然资源,有一个自然界的客观极限和人类消费的适度原则,老庄提出了人们应知止、知足的消费伦理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说:“知止可以不殆,”就是说,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避免胆大妄为带来的危险。庄子《齐物论》中说:“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即认为,人的最高明的见识,就是明白自己的行为应该止步于自己不知道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事物的内在本质。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他认为,名利与生命,身体与外物,获取与丧失之间进行比较,应该以生命的价值为重。对于珍贵的消费物贪得无厌,势必造成巨大的`耗费,过多的储藏必然招致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才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能招致危险,才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无欲”。老子认为人们对财物的贪婪是因为人们有“知”有“欲”,如果人们无“知”无“欲”,就能够不被物质所诱惑,因此,道家提出了无欲、寡欲的消费价值观。

“不争”。在物质消费方面,道家提出了“不争”的消费伦理观。道家认为,不争与道的本性相一致。《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随处而流,滋润万物而不争;依势而淌,其性处下,这正体现了道的本质。如何达到“不争”?道家提出“不积”的消费伦理思想。《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指出:“圣人不积”。“积”就是积累财富,“不积”就是不积累私人的消费财富。过多地积累财富,就会违背道,违背自然之法。

“俭”与“去奢”。“知足”“无欲”要求在物质消费中崇尚俭朴。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指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死矣!”老子认为节俭是道的要求,节俭可以使生活范围扩大。“舍俭且广”是趋于灭亡之道。《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中指出:“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里“甚”即过分安乐;“奢”指过分享受;“泰”是过分行事,即骄纵奢极。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反对过分行事。崇尚“节俭”与“去奢”。

“轻物重生”。“轻物重生”是道家杨朱学派的消费伦理观。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里“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指即使得到天下这样大的利,而拔损自己的一根汗毛也是不值得的。杨朱的“轻物重生”就是视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其他物质利益的价值。“物”是用来“养性(生命)”的,而不是用生命来“养物”。在“生”与“物”的关系上杨朱认为“重生则轻利”。杨朱的消费伦理思想对今天人们的消费观念仍具有借鉴作用。

道家的消费伦理思想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对中国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的形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节俭消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法家的消费价值观

法家功利主义价值观。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势力的思想代表,法家认为,价值观念是随时代的发展、历史演进而变化发展的。法家重视权利价值,以法治和权利作为价值取向。把“功利”作为实行赏罚、评价言行、区分善恶的唯一标准。因此,法家的价值观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节制的消费价值观。在消费领域,法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韩非子的消费价值观中。韩非子认为“主人乐美宫室台池,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此人主之殃也。为人臣者尽民利以美宫室台池,重赋敛以饰子女狗马,以娱其主而乱其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此谓养殃。”韩非子从奢侈“养殃”的否定方面论述了过度消费对于政治与经济的消极影响。主张在消费方面应该节制。

依法与量人为出的消费原则。在消费原则方面,韩非子提出两个节制的消费原则:一是消费必须依法制而行,韩非子在《韩非子·八奸》中指出:“其于乐观玩好也,必令之有所出,不使擅进,不使擅退,群臣虞其意。”就是说,日常生活消费包括娱乐性消费都必须根据所规定的不同消费水准来进行,不能擅自改变消费标准。二是消费必须量人为出。韩非子说:“举事有道,计其人多,其出少者,可为也。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如是者功小而害大矣。凡功者,其人多,其出少,乃可谓功。”消费必须符合收入与支出相称的规律。

“知足”的心态。韩非子认为:“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则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就是说,人之所以形成奢侈的消费习惯,与个人的心理躁动过频有关,一个心理不宁的人往往会陷入通过外在的物质消费来弥补自己空虚的泥坑。而一个人之所以心神不宁,关键在于主体的多欲。韩非子认为制止奢侈之风的关键除了法制之外,还需要主体的修养要有“知足”的宁静心情。

韩非子的消费伦理观虽然属于功利主义,但他的消费价值观,体现了消费主体的道德自觉思想,对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道德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篇4:先秦时期是什么时候有哪些君王

先秦时代的君王:

三皇五帝及炎帝(共九位君主):传说中的君主,开启了“禅让制”。

禹:名姒文命,传说“大禹治水”,是“禅让制”的最后一位部落首领,建立夏朝。

夏启:名姒启,结束了原始社会,开始了奴隶制。

少康:名姒少康,夏朝中兴之主。

夏桀:名姒履癸,但智、力皆过人,夏王朝最后一位君王。

商汤:名子履,第一位被考证确实存在的中原地区的.国王,创建了商朝,灭了夏朝。

盘庚:名子旬,将商朝都城迁至“殷”,商王朝的中兴者;以后商便称“殷商”。

武丁:名子昭,商朝中兴之主。

商纣:名子寿,殷商最后一个国王,与夏桀并称“桀纣”。

周文王:名姬昌,周武王的父亲,称为“圣人”,传说写了《周易》,治国贤明。

周武王:名姬发,灭商纣,建周。

齐桓公:名姜小白,使齐国兴盛的首领,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名子兹甫,春秋五霸之一,为宋国君主,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

晋文公:名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名嬴任好,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名熊旅,春秋五霸之一。

郑庄公:名姬寤生,一代霸主。

吴王阖闾:名姬光,一代霸主。

吴王夫差:名夫差,一代霸主,但因放走勾践而被勾践亡国。

越王勾践:名姒勾践,灭吴,一代霸主。

魏文侯:名魏斯,战国初期魏国的开国之君,魏国百年霸业的建立者。

秦孝公:名嬴渠梁,用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齐威王:名田因齐,一代霸主。

魏惠王:名魏罃,一代霸主。

赵武灵王:名赵雍,一代霸主。胡服骑射。

秦昭襄王:名嬴则,一名嬴稷, 一代霸主。

秦王嬴政:前259年-前2,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统一天下后为秦始皇。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政治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篇5:先秦时期的文学常识

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 ,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

《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D、先秦诗歌

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②《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篇6:先秦时期的人学探微

先秦时期的人学探微

中国自古对人学寄予极大的关注,认为人是自然生成物,又是“万物之心”,宇宙的.心脏.孔子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孟子进一步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问题,荀子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人之何以为人的命题,认为人具有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作 者:刘迎秋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山东,淄博,255049 刊 名:管子学刊  CSSCI英文刊名:GUANZI JOURNAL 年,卷(期):2002 “”(4) 分类号:B2 关键词:人   人学   儒家   墨子  

篇7:先秦时期语言符号观

先秦时期语言符号观

语言符号观作为普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由此反观我国对语言符号的探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尽管各家的出发点不同,目的不相同,但都不约而同的关注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儒、墨、道等诸家主要是从哲学层面关注了“名”(语言)“实”(世界)之间的必然性关系,或者“名”决定“实”(如儒家),或者“实”决定“名”,把语言视为把握经验世界的“工具”(如墨家),或者完全否定“名”“实”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如道家),而名家则通过论辩把语言从现实的世界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纯粹的语言符号而作为思辨的`内容,从而客观上探究了语言符号本身的问题,为后世的语言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甚至对今天的语言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 者:刘长庆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8) 分类号:H0 关键词:语言符号   名实关系   儒家   墨家   道家   名家  

篇8:先秦时期-历史训练题

先秦时期-历史训练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立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蓝田人 D.元谋人

2.我国境内远古人类中,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3.下列远古人类中属于长江流域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蓝田人 D.元谋人

4.会建造房屋,开始过定居生活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大汶口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5.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是在( )

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C.母系氏族公社后期 D.父系氏族公社后期

6.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禹传位给伯益 B.舜传位给禹 C.禹传子,家天下 D.启打败有扈氏

7.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是在( )

A.公元前17世纪 B.公元前15世纪 C.公元前14世纪 D.公元前13世纪

8.曾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的是( )

A.夏桀 B.商纣王 C.周厉王 D.周平王

9.下列制度中,不符合西周情况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10.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牧野大战 ②平王东迁洛邑 ③国人** ④犬戎攻破镐京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④② D.②④③①

11.战国初期,分晋的三家是( )

A.齐、楚、燕 B.韩、赵、魏 C.赵、魏、秦 D.燕、韩、赵

12.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A.铁器的广泛使用 B.牛耕的普遍推广 C.水利的大量兴修 D. 荒地的不断开垦

13.战国时期,发达的手工业部门有( )

①冶炼业 ②煮盐业 ③纺织业 ④漆器制造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商代文字的载体主要是( )

A.青铜业 B.龟甲、兽骨 C.竹简 D.丝帛

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汉字从甲骨文发展而来 B.金文比甲骨文更加规范 C.竹帛书出现于春秋时期 D.大篆形成于西周的晚期

16.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最早记录的'是( )

A.齐国天文学家 B.赵国天文学家 C.鲁国天文学家 D.楚国天文学家

17.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辨证观点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18.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应该查阅( )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庄子》

19.诸子百家中,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0.轰动世界的战国整套编钟,出土于( )

A. 湖北随州 B.湖南长沙 C.陕西西安 D.甘肃天水

二、填空题

21.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 和_______ 的国家。

22. ______ 后期制造的 ______,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23.商朝的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叫做“______”;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叫做“___________”。

24.我国封建社会中,______ 和______ 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25.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屈原的代表诗作是《______》。

三、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请回答:(1)材料表明商鞅的什么思想?

(2)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行动?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3)商鞅的行动有什么重大意义?

27.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学生樊迟向他请教怎样耕田种草,他认为学习那些知识没有出息。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和行动?结合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对孔子 作一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说说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不足体现在哪里?

四、简答题

28.为什么说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战争?

29.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主要学派有哪些?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B 4.D 5.D 6.C 7.C 8.B 9.A 10.C 11.B 12.A 13.D 14.B 15.C 16.C 17.A 18.B 19.C 20.A

二、填空题

21.水稻;粟 22.商朝;司母戊鼎 23.人祭;人殉 24.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25.诗经;离骚

三、材料分析题

26.(1)根据时代变化、时代需要进行改革、变法的思想。

(2)进行变法运动。主要措施:废除原来土地的疆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3)通过变法,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度,建立起了封建制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7.(1)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现状。注重”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

(2)因其认为学习耕田种菜没有出息,反映了其鄙视农业生产,歧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这是不正确的。

四、简答题

28.商纣王实行暴政,使商朝统治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民心,引起人民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纣的暴政,有利于历史前进。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重要标志,所以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2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学派、代表有: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公民道德教育

小学生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心得体会

道德教育势在必行演讲稿

谈传统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标语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封建社会时期读书笔记

先秦屈原《离骚》赏析

浅析先秦时期的道德教育(整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浅析先秦时期的道德教育,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