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诗歌是

时间:2022-12-18 07:00:25 作者:Artemis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rtemi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我国最早的诗歌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是,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见《论语》和《墨子·非儒》)。这些,对《诗经》的流传都起了重要作用。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诗经》的作者来源

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诗作来源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其中,尹吉甫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出生于江阳(现泸州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今湖北房县青峰山。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今出土清代纪念《诗经·烝民》作者尹吉甫石碑。《诗经》中《大雅·烝民》、《大雅·江汉》皆为尹吉甫所作。

诗经四大家是哪四家?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

鲁人申培,取其国名,称为鲁家诗。

齐人辕固,取其国名,称为齐家诗。

燕人韩婴,取其姓氏,称为韩家诗。

赵人毛苌,取其姓氏,称为毛家诗。

因此,鲁诗的创始人是鲁国人;齐诗的创始人是齐国人;韩诗的创始人是燕国人;毛诗的创始人是赵国人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诗经:绵

2.诗经:灵台

3.诗经采薇的创作背景

4.诗经:雝

5.诗经:青蝇

6.诗经:车攻

7.《诗经:渭阳》赏析

8.诗经:萚兮

9.诗经:野有蔓草

10.诗经:大雅·荡之什

篇2: 我国最早的字典是

A、《康熙字典》

B、《说文解字》

C、《新华字典》

D、《尔雅》

答案:B

【相关阅读】

《说文解字》公元1(东汉)许慎9,353加上重文1163字,共计收字头10516,字头为小篆,按540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龙龛手鉴》公元9(辽)行均26,430字部首按平上去入四声顺序排列,共242部,其中平声97部,上声60部,去声26部,入声59部。

《说文解字》公元100年(东汉)许慎9,353加上重文1163字,共计收字头10516,字头为小篆,按540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字林》(晋)吕忱12,824按《说文解字》540部首排列,已佚。

《玉篇》公元543年(南朝梁)顾野王22,726字按542部首排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楷书字典。

《龙龛手鉴》公元997年(辽)行均26,430字部首按平上去入四声顺序排列,共242部,其中平声97部,上声60部,去声26部,入声59部。收录俗字较多。

《广韵》公元10(宋)陈彭年等26,194字按206韵平上去入四声顺序排列,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每韵再分小韵,共9300多小韵。

《类篇》公元1066年(宋)司马光等31,319字按《说文解字》部首排列,其中“H”、“食”、“木”、“水”四部各分为上下,故共有544部。同部的字依韵排列。

《集韵》公元1067年(宋)丁度等53,525字编排方式基本与《广韵》同。

《改并五音聚韵四声篇海》公元1212(金)韩道昭35,189字共444部首,按36字母顺序排列,同母的部首,又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同部首的.字头,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

《字汇》公元16(明)梅膺祚33,179字按214部首排列,首创部首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法。同部首的字头,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

《正字通》公元1671年(明)张自烈33,549字编排方式基本与《字汇》同。

《康熙字典》公元17(清)张玉书47,035字沿用《字汇》、《正字通》214部首排列法。正文外有补遗和备考。加上古文字字头共49030字,其中重收字头81个。

《中华大字典》公元1915年(中华民国)陆费逵等48,000多字沿用《康熙字典》部首,但顺序有所调整。

《汉语大字典》公元1986年——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汉语大字典》修改委员会54,678字按200部首排列。部首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每部之字亦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同笔画的部首和每部之内同笔画的字,均按横竖撇点折笔顺排列。正文外有补遗和附录11种。

篇3: 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是

答案:杂技

【相关阅读】

中华最古老的表演艺术:杂技

杂技,是包括各种体能和技巧的表演艺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它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专门艺术,包括跳、身体技巧和平衡动作,较晚时又使用长杆,独轮自行车、球、桶、绷床及吊架等器械”。

把身体技巧作为杂技艺术的核心,无疑是正确的,跳和平衡动作,实际也是身体技巧的应用。但是杂技,个性是历史极为悠久的中华杂技,它所包括的资料远远不止于身体技巧,而该书说“较晚时又使用长杆……球、桶等器械”,也不能概括中华杂技历史状况。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代,中国就有了踩着三米多高的高跷,抛掷着7把短剑的高超技艺。公元前2至公元2的中国汉朝,保存在地下的丰富多姿的画像砖、画像石上,就有许多汉代中国人表演的'杂技节目,那里面不只有飞剑、跳丸、耍瓶的手技,也早就有借助长竿、球、桶、鼓车和飞驰的骏马的节目。四川省彭县出土的汉墓画像砖上的三个表演者,一个在叠起的十二张桌上表演顶功,一个在踏鼓曼舞,左下方的男子则是在表演手技“弄丸”节目。高空拿顶至今在现代杂技舞台上表演着。山东省沂南县汉墓出土的“杂技百戏图”,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代杂技、马戏演出的盛况。

篇4:我国最早的春联是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

我们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其渊源是博大精深的。就对联这门既高雅又通俗的学问来说,也是这样。古代的.圣贤豪杰,以至皇帝老子,莫不至爱为之。今天喜爱的人也为数特多。每逢过年、结婚、祝寿、丧葬等红白喜事,人们都喜欢写对联、贴对联。许多名山胜地风景区的楼、台、亭、阁,更少不了对联。正因为有人喜爱对联,所以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对联作品,一经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就会成为洋洋大观,鸿篇巨制。湖北省楹联学会以陈东成、闻楚卿为首的一班人,历尽十年,饱尝甘苦而编纂的《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就是一部颇具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的联书。

过去楹联界都说中国最早的对联,是后蜀主孟昶(919—965)的那一副春联:“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现在的楹联史就不能这么说了。

其一,从现在起,这种说法已被《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收集的唐人对联的事实突破了。《黄梅分卷》、《咸宁分卷》、《黄冈分卷》、《京山分卷》、《蔡甸分卷》均有突破,其中《江夏分卷》突破5例。而时间最早的一例,即是《江夏分卷》里的《江夏王(李)道宗题寺门》联: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为了让众多的联友了解情况,弄清事实真相,笔者先后三顾湖北省图书馆,见到了这一珍贵对联的庐山真面目。该联在省图书馆特藏部是这样被珍藏的:“类号”:史地593;“书名”:《灵泉志》,共3册;“备注”:抄件。请注意,是孤本“抄件”,有史料可查。

其二,历史辞书载:李道宗(公元600—653年)唐初大臣,字承范,唐高祖李渊的侄儿子,也就是秦王李世民的叔伯兄弟。唐太宗即位后,与李靖等攻东突厥,俘颉利可汗,有战功,先擢升刑部尚书,继迁任礼部尚书,后封为“江夏王”,并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后于高宗永徽年间,为长孙无忌所诬,流放象州(今广西象州东北),途中病死。

其三,据甘方武考证:“所有这些,《武昌府志》、《江夏(武昌)县志》都有较详细记载。李道宗并在灵泉山建有‘紫萼园’,‘隐居数年’。现今‘昭园’东侧尚有其墓。”笔者为此两次前往当今楚天名胜龙泉山。在风景区管理处段先龙陪同下,找到了李道宗墓地。

春联

上联:镰运锤挥万古江山开盛世

下联:龙骧虎奋九州儿女创殊荣

上联:羊岁去矣应记取亡羊教训

下联:猴年来兮当发扬金猴精神

上联:绿酒金樽万户共渡佳节良宵

下联:春风拂人间善良门第春常在

上联:喜雨洒大地忠厚人家喜永存

下联:春光秀色收眼底看人间幸福

上联:春色满人间九万里风鹏正举

下联:朝霞遍宇内五千年云雀长鸣

上联:赋诗奏乐颂扬华夏辉煌业绩

下联:泼墨挥毫描绘祖国锦绣江山

上联:改革出盛果神州处处新气象

下联:开放见华章祖国家家富康强

上联:华夏五千年经天纬地文明史

下联:新春九万里丰衣足食幸福家

上联:九州瑞雪飞颂扬斗地征天汉

下联:四海欢潮涌呼唤搏风击浪人

上联:翘首望京华多谢春风常送暖

下联:深情连海宇应凭红豆记相思

上联:大地簇繁花新元盛纪宏图灿

下联:中天呈瑞彩广厦琼楼翰墨香

上联:党政抓科学精研趣理酬大地

下联:工农重生态普种仙桃慰神州

上联:精明机遇多智慧功成求幸福

下联:敦厚是非少勤劳果硕乐康宁

上联:问如画江山九州壮锦谁铺就

下联:听由衷赞语万里春风党引来

上联:喜色最宜人花海人潮平地起

下联:心声常入耳欢歌笑语满天飞

上联:党和日同辉昭万里金光大道

下联:民与时俱进建千秋幸福天堂

篇5: 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氏族聚落

答案:A

【相关阅读】

元谋人,学名元谋直立人(Homoerectusyuanmouensis),或称元谋猿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共计左右门齿两颗。之后还发现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迹的.动物肢骨等。元谋人的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有争议,或为约60万年~50万年前左右)。其可能生活在亚热带草原森林环境中。元谋人的发现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证明长江流域的云南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地区,有力地挑战了人类起源非洲中心论这一学说,为人类起源与发展多元中心论带给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元谋人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首页。

篇6: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的原因

诗经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

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的原因 :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间的305首诗歌。《诗经》里的诗,包括风、雅、颂三类。“风”大多是民歌,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共160篇。“雅”是西周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分“大雅”、“小雅”。“颂”是统治者进行宗庙祭礼的舞曲歌辞,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赋”是直接铺叙陈述;“比”是比喻;“兴”是借物起兴,以引起下文。这种表现手法被后人所继承发展。《诗经》中广泛而深刻地描绘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篇7: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什么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一副春联。

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 “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桃木做。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这也就是民间俗称“门神”。到公元七百多年五代,蜀后主孟昶亲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附:春联寓意是什么

贴春联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后蜀时期,那么春联有哪些特殊含义呢?

过年贴春联意义

贴春联是为表达美好期盼。

春联属于楹联一种,是一种独特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事,总是希望未来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最佳选择。

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一年欢喜和幸福心境,或者表达对新一年期盼与厚望。在他们传统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开端是最惬意事,最吉利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美好感受和对未来一种美好期盼。

同时中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喝好,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一种外在手段。

怎么贴春联

关于春联还有很多讲究。据说桃木是红色,红色可以辟邪,象征吉祥,所以后来春联都是用红纸书写。除此之外,春联还有一些讲究,比如,门心、框对、春条、斗方等都有要求,这比原来桃符有很大进步,它不再是单纯将画像画于桃符上,而是将自己对来年美好心愿写在纸上表达出来。

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传统贴春联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贴对联注意事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ze)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词必须在相同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横批,可以说是对联题目,也是对联中心。好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作用。

篇8: 我国最早的佛寺

阅读精选(1):

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一座佛寺,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

白马寺在洛阳市东12公里,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

传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神,从西而来,飞绕殿庭。于是,派十八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得见佛经佛像。永平十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洛,翌年建寺,遂以白马为名。

唐代时规模宏伟,香火隆盛。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予以重修,大体上奠定今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现有面积约4万平方米。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殿内造像以大雄殿内所存之元代干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最珍贵。此外还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经幢碑刻以及齐云塔、天竺高僧墓、焚经台等古迹。

寺中的大佛殿内高悬一口大钟,洛阳八大景这一的“马寺钟声”即由此而来。据说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这只大钟,钟声会响遍方圆十里,经久不绝。更奇妙的是,由于音律相同,只要钟声一响,远在25华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应声而和。每年元旦零时,都要在那里举行流传上千年的撞钟迎新年活动。

阅读精选(2):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字典是

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

最早的春联是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什么是诗歌

感恩诗歌《老师您是最早托起太阳的人》

海南岛是我国第几大岛

我国最大的诗歌集是

教师节最早出现在哪里202

我国最早的诗歌是(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是,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