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死哀》 阅读题及其答案

时间:2022-12-22 04:02:51 作者:小尾巴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尾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经死哀》 阅读题及其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经死哀》 阅读题及其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经死哀》 阅读题及其答案

《经死哀》 阅读题及其答案

经死①哀

郑珍②

虎卒③未去虎隶来,催纳捐欠声如雷。雷声不住哭声起,走报其翁已经死。长官切齿目怒嗔:吾不要命只要银!若图作鬼即宽减,恐此一县无生人!促呼捉子来,且与杖一百。陷父不义罪何极④,欲解父悬速足陌⑤!呜呼,北城卖屋虫出户⑥,南城又报缢三五!

注释:①经死:吊死。②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近代经学家、古文家、诗人。③虎卒、虎隶:指凶暴的官府差役。④陷父不义罪何极:此句意为儿子没能替父亲交纳税款,造成其父以死逃避纳税的不义之行,最大恶极。⑤足陌:古时以百钱为陌,不足一百的称短陌,实足一百的称足陌。⑥虫出户:人死而未能及时安葬,尸腐而爬出虫子。

⑴试简析本诗中的.官吏形象。

⑵试赏析南城又报缢三五!句之妙。

参考答案:

⑴是一个催租索命穷凶极恶的封建官吏形象。本诗通过对长官的切齿目怒嗔、吾不要命只要银等正面神态语言的描写及虎卒、虎隶的侧面衬托,以及逼得老翁上吊而死的典型事件的客观叙述,揭示了晚清社会只管搜刮钱财,不管民众死活的赋税制度的吃人本质。

⑵本诗以南城又报缢三五来承接北城卖屋尸腐虫出而作结,其一又字暗示出南城又有多人上吊而死,说明因赋税之压而家破人亡已不是个别现象,深化了主题,大大增强了作者抨击时政的力度,深刻反映了当时的赋税之毒,社会之黑暗。

篇2:《哀枫树》阅读题答案

梁实秋

①我每至西雅图,下榻士耀文蔷家。我六楼上的寝室有两个窗子,从南窗远眺,晴朗时可以看到的高一万四千余英尺瑞尼尔山峰清清楚楚地浮现在天空中,山巅终年积雪,那样子很像日本的富士山,而其悬在半空的样子又有一点像是由我们的岳阳楼之遥望君山。西窗外,则有两棵大树骈立,一棵是杉,一棵是枫,根干相距约有十英尺,枝叶则纠结交叉,相依相偎如为一体。两棵树都高约五丈,虽非参天古木,亦甚庄严壮观。尤其是那株枫树,正矗立在我窗前,夕阳西下,几缕阳光从树叶隙处横射过来,把斑斓的叶影筛到窗幕上面。窗外的树,窗内的人,朝夕相对,默然无语。

②枫树的种类很多,据说一百五十种以上。我们这棵枫树是最普通的一种,自阿拉斯加至南加州一带无处无之,是属于大叶枫的一类。叶厚而大,风过飒飒作响,所以此树从木从风。能制枫糖的是属于另外一种。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则又是一种。我们中国诗人所常吟咏的是丹枫,又名霜枫,亦谓江枫。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及刘季游的《登天柱冈诗》我行谁与报江枫,旋摆旌旗一路红,都是有名的诗句。其实,红叶不限于枫,凡是树根吸取土中糖分过多,骤遏霜寒即起化学作用而呈红色,既非红颜娇艳取悦于人,亦非以憔悴之容惹人怜惜。

③落叶乔木,到了季节,叶子总要变色脱落的。西雅图植物园里枫树很多,入秋红叶缤纷,有人认为景色甚美,我驱车往观,只是有一股萧瑟肃杀之气使人不快。我们这棵枫树,叶子不变红,变黄,一夜北风寒,黄叶纷纷落。我曾有好几个秋季给它扫除落叶。接连十天八天,叶子扫不尽。一早起来,就发现很厚的一层黄叶遮盖了一大块草地。我用大竹篾做的耙子,用力地耙拢成堆。从土壤里来的东西还让它回到土里去。扫叶工作相当累人,使人遍体生温,和龚半千扫叶楼的情景不大相同。扫叶楼是南京名胜之一,是我于一九二六年最喜欢盘桓的一个地方。那里庭院不大,树也不大,想半千居士所扫的落叶也不过是一种情趣的象征而已。我扫枫叶乃纯粹的劳动,整理庭除,兼为运动。

④枫树不仅落叶烦人,春天开的小花,谢后散落如雨,而且所结的果实有翅,乘风滴溜溜的到处飞扬,落到草地上、石缝里、到路边,随地萌芽生长,若不勤加拔除,不久就会成为一座枫林。易经说:天地变化,草木蕃。枫树之雄厚的蕃息力量,正是自然之道。不过由萌芽而滋长,逃过多少灾难,然后才能成为一棵几丈高的大树。枫树在我们需要阴凉的时候,它给我们遮阳,到了冬天我们需要温暖的时候它又迅速地脱卸那一身的浓密大叶,只剩下干枝光杆在半空寒风中张牙舞爪。它好知趣,它好可人!

⑤但树也有旦夕祸福。我这次回到西雅图来,隔窗一望那棵枫树不见了!再探头望下来,一块块的大木橛子、大木墩子,横七竖八地陈列在木栅边。一棵树活生生地被锯成了几十段!那棵杉,孤零零地立着,它失掉了贴身的伴侣,它比我更难过。

⑥原来是今年春天,树该发芽的时候,这棵枫树突然没有发出芽来,有气无力地在顶端冒出几片小叶。请了三位树医,各有不同的诊断。一位说是当年造房子打地基伤了树根,一位说是草地施肥杀莠使它中了毒,一位说是感染了无名的疾病。有一点三位完全同意:树已害了不治之症。善后是必须立即办理,否则恐难久立,在风雪怒号之中它会訇然仆地。邻居测量形势,所受威胁最大。于是三家比价,以二百五十元成交,立即伐木丁丁了。言明在先,只管锯成短橛,不管运走。木橛的最大圆周是八英尺有余,直径约二英尺半。唯一用途是当柴烧,分期予以火化。可是斧劈成柴,那工程不小,怕只好出资请人把它一块块地运走了。

⑦现在我的窗前没有东西遮望眼,一片空虚。十年树木,只能略具规模,像这棵枫树之枝叶扶疏,如张巨盖,至少是百年以上物。然而大千世界,一切皆是无常,一棵树又岂是例外?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选自《梁实秋散文集》)

14.认真阅读原文,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答:

答案:首先着笔描写窗前那棵与自己相依相伴的枫树,流露出喜爱之情;然后交代枫树有很多种类,突出了枫树独立的风骨;再写枫树落叶多、蕃息力量强,但知趣可人;最后写窗前那个枫树遭遇厄运并抒发了人生感慨。(一点1分)

15.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第①段画线文字进行赏析。(6分)

答:

答案:①运用比拟(拟人)手法,相依相偎如为一体,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两棵树的'相生相伴,互为依存;筛极形象的写出了树影的婆娑斑斓。②动词运用生动贴切,骈立纠结交叉写出两棵树并立的姿态和情状,横射、筛则赋予了阳光以动感;③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参差变化,使表达错落,有情趣。(每点2分)

16.本文第②段援引了古代描写枫树的诗句,请分析其作用。(6分)

答:

答案:①引用诗句具体说明枫树种类很多;(2分)②由诗句引出枫树叶红的原因,暗赞枫树非红颜娇艳取悦于人,亦非以憔悴之容惹人怜惜的独立人格;(2分)③引用诗句使文章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文采。(2分)(酌情给分)

17.文章题目叫哀枫树,请结合全文概括哀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

答案:(1)枫树美好、知趣、可人,曾与我相依相伴,给我带来了许多情趣;(2)作者喜欢枫树身上寓含着的独立人格;(3)这棵枫树引发了(寄托着)作者自己对故土深深的怀念之情;(在第三段由扫落叶忆及南京的扫叶楼,并点明是自己曾经最喜欢盘桓的地方,看似闲笔实则饱含了自己对故土深深的怀念之情。)(4)百年枫树,成长不易,推己及物,作者为之叹惋,体现一种博爱情怀;(5)枫树的死去,作者触物伤怀,引发了对世事无常、生命无常的无尽感叹。(答出三点得6分,意思表述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篇3:尊严死阅读答案

聂鑫森

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古稀之年的程笃肝癌晚期,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

“没有。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是呵……是呵。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

“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你怎么说?”

“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但……我不同意!”

“但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唉!”

“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他的喉头哽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程奋小声说:“谢谢……谢谢……”

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

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开头描写郑波和程奋去医院的路上久久不说话,表明两人都有心事,为下文他们在对待程笃辞世问题上的不同选择埋下伏笔。

B.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程奋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冷漠无情,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亲情的淡漠。

C.小说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既不想程笃受病痛折磨,“工业化”地毫无尊严地死去;又担心亦师亦父的老教授这么早离开自己。

D.这篇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小说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E.这篇小说叙述平实。作者运用语言、心理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了两个晚辈。他们在面对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时的不同表现令人深思。

(2)小说首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郑波这一形象时,突出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郑波,有人认为是程奋。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1.(1)(5分)答给A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E、B不给分。(B项“程奋一家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冷漠无情”理解有误;C项属于主观臆断,郑波在重症监控室门前时心里更多的是想老教授能“尊严地死去”,照应本文的题目“尊严死”。E项“心理描写”有误,应为外貌。)

(2)(6分)①通过对薄而淡的阳光、深秋的凉意等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渲染了清冷的气氛,烘托人物心境。②通过介绍到医院的时长,为后文两人在车上做出选择、商定结果埋下伏笔。③从大学到医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人物的社会环境。④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3)(6分)①学术精湛(博学多才、学识渊博等亦可):读书多,记性好;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最后留校教书。②重情重义(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等亦可):受到老教授的教诲与关心,时刻不忘,并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老教授。③敢于担当(有责任心、责任感亦可):选择代替亲儿子为老教授拔掉管子,承担世人的毁誉,凛然地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④从容淡定:面对别人的询问或责问都能平静对待,坚持自己对精神和生命尊严的守望。(每点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3点即可)

(4)观点一: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结合文本:①从人物关系上看,郑波是老教授程笃的亲传弟子,又是程奋如同手足的师兄,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②从情节安排上看,郑波占主导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尤其小说的结局部分写郑波最终以家属的身份在医院“签的字”“拔的管子”,又在尾声部分写他面对别人的询问时“从容如昔”,都在凸显他是小说的主人公。③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而作为亲生儿子程奋迟疑犹豫,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郑波的人物形象,因此郑波是小说的主人公。④从主题表现上看,郑波性格与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弟子郑波堪称担当,凛然地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这种品质值得彰显。所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是郑波。通过他突出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观点二: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程奋。结合文本:①从人物关系上看,程奋是老教授程笃的亲生儿子,拥有父亲辞世方式的决定权,故为小说的关键人物。②从情节安排上看,程奋占主体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③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的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与作为亲生儿子的程奋的世俗与亲情淡薄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程奋这一人物形象。④从主题表现上看,儿子程奋面对选择时迟疑犹豫、顾虑重重甚至是推卸责任,这种品性正是小说要探讨的核心。所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是程奋。通过他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每条2分)

篇4:《尊严死》阅读答案

聂鑫森

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古稀之年的程笃患晚期肝癌,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

“没有。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是呵……是呵。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

“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你怎么说?”

“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但……我不同意!”

“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唉!”

“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他的喉头哽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程奋小声说:“谢谢……谢谢……”

……

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的开头描写郑波和程奋去医院的路上久久不说话,表明两人之间已经有矛盾,为下文他们在对待程笃辞世问题上的不同选择埋下伏笔。

B.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程奋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自私无情,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亲情的淡漠。

C.小说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既不想程笃受病痛折磨,“工业化”地毫无尊严地死去;又不想亦师亦父的老教授这么早离开自己。

D.这篇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小说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E.这篇小说叙述平实。作者运用语言、外貌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了两个晚辈。他们在面对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时的不同表现令人深思。

(2)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小说中郑波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有人认为主人公是程奋。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6分)

篇5:《尊严死》阅读答案

15.(20分)

(1)(4分)答E给2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A 项“已经有很深的的矛盾”理解有误;B项“程奋一家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自私无情”理解有误;C项属于主观臆断,郑波在重症监控室门前时心里更多的是想老教授能“尊严地死去”,照应本文的题目“尊严死”。)

(2)(4分)①通过对薄而淡的阳光、深秋的凉意等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渲染了清冷的气氛,烘托人物心境。②通过介绍到医院的时长,为后文两人在车上做出选择、商定结果埋下伏笔。③从大学到医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人物的社会环境。④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3)(6分)①学术精湛(博学多才、学识渊博等亦可):读书多,记性好;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最后留校教书。②重情重义(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等亦可):受到老教授的教诲与关心,时刻不忘,并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老教授。③敢于担当(有责任心、责任感亦可):选择代替亲儿子为老教授拔掉管子,承担世人的毁誉,凛然地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④从容淡定:面对别人的询问或责问都能平静对待,坚持自己对精神和生命尊严的守望。

(每点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3点即可)

(4)(6分)观点一: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1分)

结合文本:①从人物关系上看,郑波是老教授程笃的亲传弟子,又是程奋如同手足的师兄,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②从情节安排上看,郑波占主导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尤其小说的结局部分写郑波最终以家属的身份在医院“签的字”“拔的管子”,又在尾声部分写他面对别人的询问时“从容如昔”,都在凸显他是小说的主人公。③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而作为亲生儿子程奋迟疑犹豫,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郑波的人物形象,因此郑波是小说的主人公。④从主题表现上看,郑波性格与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弟子郑波堪称担当,凛然地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这种品质值得彰显。所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是郑波。通过他来突出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5分,答出3点即可。)

观点二: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程奋。(1分)

结合文本:①从人物关系上看,程奋是老教授程笃的亲生儿子,拥有父亲辞世方式的决定权,故为小说的关键人物。②从情节安排上看,程奋占主体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③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的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与作为亲生儿子的程奋的世俗与亲情淡薄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程奋这一人物形象。④从主题表现上看,儿子程奋面对选择时迟疑犹豫、顾虑重重甚至是推卸责任,这种品性正是小说要探讨的核心。所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是程奋。通过他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5分,答出3点即可。)

(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如果只答观点,没有结合文本分析不得分。)

篇6:尊严死阅读答案

《尊严死》阅读原文

⑴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⑵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⑶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⑷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⑸古稀之年的程笃肝癌晚期,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⑹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⑺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⑻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⑼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

⑽“没有。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⑾“是呵……是呵。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⑿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

⒀“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⒁“你怎么说?”

⒂“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但……我不同意!”

⒃“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⒄“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⒅“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唉!”

⒆“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⒇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他的喉头哽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21)程奋小声说:“谢谢……谢谢……”

……

(22)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

(23)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24)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25)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尊严死》阅读题目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小说叙述平实。作者运用语言、外貌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了两个晚辈形象,他们在面对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时的不同表现令人深思。

B.这篇小说人物形象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小说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C.小说的开头描写郑波和程奋去医院的路上久久不说话,表明两人之间已经有很深的矛盾,为下文他们在对待程笃辞世问题上的不同选择埋下伏笔。

D.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程奋一家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自私无情,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亲情的淡漠。

E.小说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既不想程笃受病痛折磨,“工业化”地毫无尊严地死去;又不想亦师亦父的老教授这么早离开自己。

(2)请简要分析小说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3)请概括并简要分析郑波这一形象。(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而不是程奋。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8分)

《尊严死》阅读答案

(1)(5分)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通过对薄而淡的阳光、深秋的凉意等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渲染了清冷的气氛,烘托人物心境。②通过介绍到医院的时长,为后文两人在车上做出选择、商定结果埋下伏笔。③从大学到医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人物的社会环境。④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3)(6分)①学术精湛(博学多才、学识渊博等亦可):读书多,记性好;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最后留校教书。②重情重义(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等亦可):受到老教授的教诲与关心,时刻不忘,并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老教授。③敢于担当(有责任心、责任感亦可):选择代替亲儿子为老教授拔掉管子,承担世人的毁誉,凛然地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④从容淡定:面对别人的询问或责问都能平静对待,坚持自己对精神和生命尊严的守望。(每点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3点即可)

(4)(8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而不是程奋。结合文本:①从情节安排上看,郑波占主导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②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而作为亲生儿子程奋迟疑犹豫,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郑波的人物形象。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弟子郑波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其性格与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8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篇7:哀溺文阅读答案

哀溺文阅读答案

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看看下面的哀溺文阅读答案吧!

哀溺文阅读答案

【阅读问题】

1.解释下列方括号中的词。

①水【暴】甚

②乘小船【绝】湘水

③今何【后】为?

④【益】怠

2.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3.题目中的“哀溺”是什么意思?“哀”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阅读答案】

1.①涨②横渡③落后④更,更加

2.其中一个人虽然拼命划水,却前进不了多少。

3.替被淹死的人感到悲哀、惋惜。这个人很愚蠢,要钱不要命。

【阅读原文】

哀溺文序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画线处)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篇8:《哀溺文》阅读答案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柳河东集》)

篇9:《哀溺文》阅读答案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永之氓咸善游 咸: ②中济,船破,皆游 济:

③有顷,益怠 怠: ④又摇其首。遂溺死 遂: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题及答案

《读“死”书与读“活”书》阅读答案

《野菊花》阅读题及答案

好兄弟阅读题答案

补漏阅读题及答案

礼物阅读题及答案参考

《上善若水》阅读题及答案

《忆秦娥》阅读题答案

春寒阅读题及答案

宽容阅读题及答案

《经死哀》 阅读题及其答案(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经死哀》 阅读题及其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