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探究拓展阅读试题维度的论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探究拓展阅读试题维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探究拓展阅读试题维度的论文
探究拓展阅读试题维度的论文
考试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它既有对既往的教学进行育人的功能,更有在考试过程在对学生的激励功能和考试之后的求得矫正与发展功能,尤其后者才是教育对考试功能的本真要求。
作为教学任务的阅读,分两类,一类是文章阅读,其目的是通过阅读,从文本中获取意义,掌握作者的思想内容,扩展知识,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化。另一类是语文阅读,这是在前者基础上,达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完成语言教学任务。前者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后者是实现前者的手段,前者是对语言教学效果的检验,尤其应了解学生获取意义的能力,同时能测出学生对表达意义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由于以往课程、教材、教学理论对知识的作用、地位有着片面的认识,使得语文阅读考试主要局限在知识化+能力知识化+答案唯一化的思维范围内进行试题的编制,抛弃了语言活生生的个性形象感染、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熏陶、大视角的纵横多维思维,促使语文教学在考试指挥棒的强化作用下,进一步走向僵化、无趣化、同一化、无个性化、弱人文化的局面。
要改变目前考试带来的这些局限性,恰当地运用考试的引导作用,促进阅读教学转变现状,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真实阅读;还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实现阅读教学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拓展视野、感悟心智、培育个性、陶冶情感、促进表达、厚积人文的根本作用,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语文试题的编制。
一、鼓励思维的多维性
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阅读文本依个人的思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及感受等等不同,理应产生不同的结论。读者既可以对文本产生认同、共鸣,也可以对文本进行质疑、批判。所以,阅读命题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要求,可以从满足学生的个性思维需要和鼓励学生多维思维、个性思维的角度出发,编拟适当的题目供演解答。
如:
1.读了《鲁班学艺》这篇课文后,你可以从大徒弟身上学到什么?可以从二徒弟身上学到什么?
学生既可以从教材的原意对大徒弟用斧子在人们心中刻下了一个名字的品格进行认同、赞美,对了二徒弟用斧子赚了一座金山的行为不认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结合现代价值观对大徒弟不懂赚钱,不会经营的能力进行不认可的作答,而对二徒弟进行有头脑、会经营、会赚钱、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勤劳致富等等进行认可。赞同性的作答。
2.读了《滥竽充数》这篇课文,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可以答南郭先生不懂装懂,靠骗人过日子真不好。这种答案,也可以答我觉得南郭先生是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混不下去了,就一走了之。还可以答齐宣王是个糊涂王,只图享受、齐威王很聪明,不允许作假、这里的乐师都不好,他们知道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是却当好人,不分是非,害了南郭先生等等。
通过对这种正、反向多维思维方式的反复锻炼,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
二、培养答题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应体现在教育的全程中。在考试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除了对试题进行自主解答、个性解读外,还可以在试题编制中,设计让学生自由选择的题目供其作答。
如:
1.读了这篇短文,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段?这一段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读了这篇文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或学习方法、懂得的道理、受到的启示等)?
3.本学期学习的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是__,它使你。你最不喜欢的是__,因为。
这类题目给了学生极大的作答自由和个性思维空间,能够促使学生真实、个性化地进行阅读、表达,促进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发展特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自主意识、个性品质,激起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强调语言的积累性
积累优美词句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基础,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激发学生抄写、积累好词好句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积累语言,能打好其语言内化的基础,是语文阅读试题要强调的方面。
如:
1.读短文或段落、或课文),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下来。
2.最近你读的课外书中,哪句话记得最牢,试试看能不能把它写下来。
3.写出几个与下列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4.最近你一定读了不少课外书吧!都记住了哪些好词语呢?请你写下来,写得越多越好。
这类试题有利于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积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内涵,增强学生的语言底蕴,利于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
四、重视阅读的延伸性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思维兴趣,生活兴趣,求知兴趣等。试题的设计如果重视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延伸,可以促使学生由阅读学观察、学习作、学思维、学生活、学做人。
如:
1.本学期你读的课外书中,印象最深的是《 》,请向同学介绍一下大概的内容。
2.认真读短文,(或段落),试试能不能针对文章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
3.学了《鸟的天堂》后什么想法?或想做些什么?请试着写下来。
4.根据《只有一个地球》的描写,请你写一个关于保护地球的口号。
这种题目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将视野从阅读的文字材料延伸到课外、生活、思维、语言运用、社会责任感等空间,以求得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
五、注重信息的操作性
从阅读材料中收集、处理信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适应未来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试题应加强此类题目的设计。
如:
1.先阅读短文,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短文中选取自己需要的内容,设计一份手抄报。
2.阅读重点段(或自己喜欢的段),找出重点词(或自己喜欢的词),再用这些词写一句话(或一段话)。
3.读短文,看看有那些没学过或不理解的字、词语,动手用《字典》查一查,试试看能不能理解。
4.试一试,看能不能把《长城》的垛口画出来。
如此设计题目,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处理阅读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发展。
六、启发心灵的表情性
文章是作者的情感表露,是其心灵的真实感受、价值观的直接表白,是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培育其社会责任感,感心灵、启悟其灵性的载体。如何唤起学生的情感,激起其悟性,启发其情感的表达,进而培育其心灵的美感,也是语文试题设计的应用思考的内容。
如:
1.学了《狼牙山五壮士》后,你有什么话想对五壮士中还活着的英雄说吗?请写几句。
2.先想想怎样读出《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感情,再试着写几句赞美小金花的话。
这种设计以课文为情感的载体,在唤醒学生心灵情感的状态下作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智,促进学生的感悟,开启学生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情感陶冶效果。
篇2:拓展阅读试题维度发展阅读育人功能
拓展阅读试题维度发展阅读育人功能
考试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活动中,它既有对既往的教学进行育人的功能,更有在考试过程在对学生的激励功能和考试之后的求得矫正与发展功能,尤其后者才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对考试功能的本真要求。
作为教学任务的阅读,分两类,一类是文章阅读,其目的是通过阅读,从文本中获取意义,掌握作者的思想内容,扩展知识,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化。另一类是语文阅读,这是在前者基础上,达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完成语言教学任务。前者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后者是实现前者的手段,前者是对语言教学效果的检验,尤其应了解学生获取意义的能力,同时能测出学生对表达意义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由于以往课程、教材、教学理论对知识的作用、地位有着片面的认识,使得语文阅读考试主要局限在“知识化+能力知识化+答案唯一化”的.思维范围内进行试题的编制,抛弃了语言活生生的个性形象感染、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熏陶、大视角的纵横多维思维,促使语文教学在“考试指挥棒”的强化作用下,进一步走向僵化、无趣化、同一化、无个性化、弱人文化的局面。
要改变目前考试带来的这些局限性,恰当地运用考试的引导作用,促进阅读教学转变现状,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真实阅读;还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实现阅读教学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拓展视野、感悟心智、培育个性、陶冶情感、促进表达、厚积人文的根本作用,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语文试题的编制。
一、鼓励思维的多维性
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阅读文本依个人的思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及感受等等不同,理应产生不同的结论。读者既可以对文本产生认同、共鸣,也可以对文本进行质疑、批判。所以,阅读命题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要求,可以从满足学生的个性思维需要和鼓励学生多维思维、个性思维的角度出发,编拟适当的题目供演解答。
如:
1.“读了《鲁班学艺》这篇课文后,你可以从大徒弟身上学到什么?可以从二徒弟身上学到什么?”
学生既可以从教材的原意对“大徒弟用斧子在人们心中刻下了一个名字”的品格进行认同、赞美,对了“二徒弟用斧子赚了一座金山”的行为不认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结合现代价值观对大徒弟“不懂赚钱,不会经营”的能力进行不认可的作答,而对二徒弟进行“有头脑、会经营、会赚钱”、“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勤劳致富”等等进行认可。赞同性的作答。
2.“读了《滥竽充数》这篇课文,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
[1] [2]
篇3:初中语文阅读之劝学文言文拓展试题
初中语文阅读之劝学文言文拓展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
(三)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刘向《列女传》)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孰与昧行乎(暗,昏暗)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坟墓)
C.男则堕于修德(通“惰” ,懈怠) D.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从师学习)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日出之阳 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B.夫君子学以立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异于织绩而食 水为之而寒于水
D.何以异于织绩而食 吾尝终日而思矣
13、下列各句分为四组,都与“劝学”有关的一项是( )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⑤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⑥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④
14、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和《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
B.第(二)段文字,诸葛亮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事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取决于静。
C.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由恒心,坚持不懈。
D.在表达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的论证手法。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篇4:高中语文拓展的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阅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可以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一是与当前的新课改背景、素质教育交相辉映;二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拓展知识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阅读中情感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是当前高中教师需要思考并加以实施的问题。
一、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活动
当前的教材大多都遵循“一纲多本”的指导思想,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通行的语文教材都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意义。且选入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符合现代学生的发展水平,是高中生语文阅读的重要资源知识宝库。所以要想开展教学阅读活动,首先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充分利用,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寻找合适的角度进行拓展阅读教学。立足于教材是拓展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但拓展阅读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要跳出教材内容的范围,摆脱教材的束缚,将阅读的内容进行拓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高中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对于阅读的热爱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升阅读质量以及阅读的多样性。比如,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思维灵活跳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很强,但阅读能力提高更需要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故事逻辑性强或附带小插画的书籍,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教师可以订阅一些语文书刊,具有价值的书刊通常是带有趣味性、知识性的,也是拓展阅读的关键领域。
二、营造阅读氛围,使学生自主阅读
所谓拓展阅读就是指内容阅读的丰富性,也指拓展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保证,但由于情况的差异,自主阅读不能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这也是阅读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阅读活动中,往往只是在课堂的基础上进行阅读,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能持续深入阅读。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前课后的阅读情况,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例如,教师在讲授课文理解时,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先了解相关的知识背景,这样在上课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除了将课堂的阅读时间拓展外,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空间的束缚,阅读时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引导学生走进学校图书馆或本地的图书馆,拓展阅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在拓展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时,教师要注重给学生营造适合阅读的氛围,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尽管自控能力已经较强,仍然有着爱玩的天性,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比较长久,因此不管是处于何时何地进行阅读,教师都要注重给学生营造合适的阅读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投入阅读。
三、加强阅读的互动和交流,提升阅读质量
若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活动具有趣味性,学生在参与时便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性,让他们保持阅读的兴趣;二是拓展阅读时需要交流与互动,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有交流互动的平台,从自主阅读转变为共同阅读,对于知识有了不同的见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年龄已经接近成年人,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开展阅读活动更有利于间接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同时可以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挖掘自身的潜能,交流阅读的知识可以弥补自身认知的不足,起到互补的作用。例如开展的阅读交流活动可以有:阅读成果展示、交流会等等。苏教版高一年级课文有一组课文就向学生了各地区的民俗风情,例如月是故乡明系列课文中《乡土情结》《想北平》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了解不同的民俗风情,并将了解的情况向老师以及同伴进行展示。除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必须要参与之外,教师和学生家长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引导、互动、交流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给予肯定和评价,更好的提高阅读活动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阅读习惯,保持阅读的兴趣,提高拓展阅读的效果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拓展阅读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若想提高拓展阅读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需要教师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高中生在进行阅读时会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久而久之,拓展阅读便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使学生在阅读时产生厌倦感。尽管阅读方法因人而异,但并不是无章可循,例如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对重点难点用笔记下来、写读后感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可以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可以提出疑问,以此来提高拓展阅读的效果,高中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利于学生的阅读质量与深度,方能终身受益。
五、结束语
在当前新课改的浪潮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开展高中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活动要更加重视。对于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拓展阅读教学的活动要加以重视,从上述的几个项目入手,拓展阅读的范围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营造舒适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开展阅读活动,促进阅读交流,使学生的阅读质量得以深化;教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效果。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一句话点破了书籍的作用,而正是因为阅读,社会才能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雪.高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121.
[2]袁洪举.高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4):53.
篇5:《开国大典》拓展阅读
王晓荣 上海市虎林路小学
每天早晨目睹国旗的冉冉上升,在那庄严的时刻,同学们高唱国歌,当同学们学习到《开国大典》这课时,又再次感受了那更为神圣的一幕,他们不禁对开国大典的内幕、国歌、国旗的由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及为共和国的诞生甘洒热血的无数英雄和让后人称颂的爱国运动等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从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浓厚兴趣出发,我们决定以共和国的诞生为研究的主题进行学生的拓展阅读。
一、教学总目标:
情感能力: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新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热爱之情,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通过积极研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表达的欲望,培养他们各抒己见的独立思维能力。
阅读能力:
1、过阅读有关共和国的拓展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内幕、国歌、国旗的由来,以及一些爱国运动的情况等内容。
2、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理解、概括、表达能力。
协作合作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网站学习的积极性。
2、在相互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同学间的相互合作的能力。
操作技能:
1、进一步学习上网浏览、查询、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包括熟练使用搜索引擎等查询工具的技能。
2、熟练掌握网上应用BBS发帖子技能。
3、初步学习应用word、powerpoint制作读书卡片、演示文稿。
二、网络学习资源:
导航资源:中华颂-开国大典:(1)www.ccnt.com.cn/china/know/gongheguo/kaiguo/cw01-1.htm
中华颂-开国大典(2):www.ccnt.com.cn/china/know/gongheguo/kaiguo/cw01-12.htm
开国大典中的中国人民空军:www.shikong.com/junshijia11-0107.htm
开国大典6小时:goldbook.he.cninfo.net/js/qt/cp/y/yujiang/kaiguodadian/
开国大典秘闻录:extend.hk.hi.cn/personal/daikang/junshi/wz121.htm
--大典背后的秘闻:goldbook.he.cninfo.net/js/qt/cp/y/yujiang/kaiguodadian/
开国大典阅兵式:www.news.com.cn/china50/yuebing/yuebing.htm
开国大典日记:www.gztyd.org/hbbgq53.htm
开国大典花絮:personal.hl.cninfo.net/个性天地/xxda/histroy1.htm
开国大典之夜的毛泽东:www.writerdigest.com.cn/356/z16-356.htm
开国大典秘闻录:extend.hk.hi.cn/~daikang/junshi/wz121.htm
终生难忘的日子:www.sdau.edu.cn/sdauweekly/_private/517/517-4-1.html
你问我答:www.artnews.com.cn/publish/wenda/wenda079.htm
开国大典:art.elong.com/begin/
油画开国大典:www.sy.dq.hl.cn/art/油画开国大典.htm
中国图片社:__www.cps.xinhua.org/03/03/photos01.htm
图片银行_开国大典:www.cps.xinhua.org/03/03/photos01.htm
回眸新中国四次国庆大阅兵:xa4.chinaschool.net/news/gq/parade49.htm
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图:www.xuxiake.com/beijing/bjscence/tianam_04b.htm
人民英雄纪念碑:www.beijing-window.com/tanm/jnbpic.htm
人民英雄纪念碑:www.luckyol.com/Society_System/virtualsociety/zonghe/beijing/lvyou/bjlvyou5.html
人民英雄纪念碑:www.beijing-window.com/tanm/jinianbei.htm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诞生:www.sino-collector.com/_private/cjyd/sczs/sczs116.htm
说不尽的纪念碑:www.21dnn.com/linshi/liukaiqu/monument.ht
义勇军进行曲:www.cleverschool.com/i/20sjmy/0516/0.htm
《义勇军进行曲》--聂尔:hwww.cleverschool.com/i/20sjmy/0516/1.htm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www.cleverschool.com/i/20sjmy/0516/2.htm
沈阳将设立国歌墙:news.163.com/editor/000919/000919_84488.html
三、教学总过程
学习环节(一) 广泛阅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导航资源的资料,并进行精读与泛读的结合。
2、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BBS发贴子。
3、评议精彩帖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1,我相信在学习了课文《开国大典》,同学们不禁对我们的新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的内幕、国歌的由来吸引着同学们再次来到这里。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二单元的主题学习《共和国的诞生》的第一个环节。
2、出示课题:《共和国的诞生》广泛阅读
3、提出学习要求:
(1)充分利用“习客”网站的网络资源区中有关共和国的资料,进行精读与范读相结合。
Α、范读就是浏览,也就是对自己要读的材料有个大致地了解。
精读就是在浏览的基础上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层次地阅读,体会其中的韵味。
Β、哪些材料可进行范读,哪些材料可进行精读呢?(举例说明)
也就是说那些具有感染力、表现力的'句子可多读几遍。
(2)根据教师在“习客”讨论区中的问题,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复。
你能告诉老师最感兴趣的是有关共和国诞生的哪些情况?
能用自己的话对大家说说国歌的诞生过程吗?
阅读中你有什么想法或遇到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吗?讲出来让大家帮助你。
(3)及时在讨论区中提出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求得别人的帮助并关注别人的帖子。
(4)小组同学轮流收发帖子,帖子中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大量阅读,收发帖子。
1、学生阅读课前查找的有关共和国的资料及网络资源区内提供的资料,以发帖子的形式在“习客讨论区”内针对教师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对自己寻求帮助的问题也在讨论区及时提出,并关注其他同学的回复。
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及时辅导并回复部分帖子。
3、教师及时刷新“习客讨论区”,了解学生发帖子的动向、质量,将精彩帖子超链至主题学习的主页,激励学生。
(三)读读议议精彩帖子
1、学生以小组学习形式,阅读并讨论超链在主题学习主页上的精彩帖子,共同合作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2、出示评议要求:
(1)、认真阅读,边读边思考帖子的优劣。
(2)评议过程中,仔细听。可以提出质疑。
(3)评议后,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交流、点评,及时朗读。
4、引导、小结。
(四)形成合作小组
1、我们有些同学对国旗的诞生感兴趣,有的对开国大典的内幕感兴趣,有的同学对其它的内容感兴趣,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合形成合作小组。
2、组织形成合作小组
(五)讨论,完成小组自评表。
学习环节(二) 深入阅读
教学要求:
根据学习专题搜寻资料、进行整理,制作读书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小组活动.计划,聘请指导老师。
(二)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1、师:通过上节课的广泛阅读,同学们对共和国的相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习客讨论区也谈了自己的许多想法。今天我们要继续深入阅读下去,确立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制作相关的读书卡片进行交流。
2、下面请同学读读这次的学习要求:
(1)按自己确立的共和国的研究专题方向搜寻资料,认真阅读,圈圈划划,找出感兴趣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把与研究专题有关的资料制成读书卡片,要求卡片中的图和文能合理地联系在一起。
(3)小组合作完成六张以上的读书卡片。
(三)深入阅读,制作读书卡片
1、学习制作读书卡片的方法,复习利用搜索引擎网站寻找资料的方法
2、小组同学认真阅读,按自己确立的研究专题方向搜寻阅读资料,找到所需的材料后制成读书卡片。
3、老师巡视,发现学生遇到难题及时辅导。指导学生快速阅读。
(四)交流读书卡片
提出交流读书卡片的要求
1、小组交流自己的读书卡片。相互提问,提出自己的想法。
2、(交流的方法和交流的形式请加以说明,体现语文性,让学生将优美的语句用特殊的颜色标示出来,并且感情朗读;找到的图片用几句话,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
3、同学评评议议。
4、教师点评,小结
(五)完成小组评价
小组同学讨论,完成小组评价表。
学习环节(三) 协作作业
教学要求:
小组合作,制作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师:在前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小组的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研究的专题进行了广泛阅读,并把自己研究专题所需的资料制成了读书卡片,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今天,我们根据已经准备好的资料,制作一组演示文稿可以用你喜欢的任何形式表达出来。比如说,演示文稿中可写上一段小诗,可画上一幅自创画,可编上一段优美的解说词等。
下面是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
(1)整理已完成的共和国诞生的读书卡片,看看有没有内容可以补充。
(2)有独到的见解,形成小组的观点,有佐证的事实材料。
(3)制作的演示文稿能把介绍出来,形式可以多样。
(4)演示文稿能运用动画效果
篇6:大学语文内容设置基本维度论文
大学语文内容设置基本维度论文
与别的素质教育课程相比,大学语文课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有其自身独特性,因为它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是从语言层面进行的,学生有受语文习得经验影响的基础。要消除这门课程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学生新鲜感差,收获少、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尴尬”的境地,必须追本溯源,深入辨析确定这门课的课程定位和与众不同的特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探析
学科的定位是课程发展最基本的问题。我国从19开始建立分科教学的新学制,开设语文科,从此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这个现代教学制度的特征是把所有的教育内容分科传授。它适应了工业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现代化的需要,能高效、快捷地培养掌握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语文”学科的性质有特别之处。“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大学语文也同样具备这一特点,而且是其他学科明显不具备的,不重视这一点,大学语文将不能找到自己科学正确的课程定位。设置大学语文课不只是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拿学分的“选课”机会,更不是为了教授语言学、文学的纯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民族优秀语言的习练给学生个人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根本,帮助学生找到灵魂可依托的家园,成长为有文化内涵、精神健全的人才。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是一般的人文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大学语文的所有内容的选择与设置都必须以此为取舍标准,才能不被这样那样的倾向所迷误。故而,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只能是侧重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适当兼及语文能力水平的提升。这个课程定位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高等教育上强调“保存西方文明的基本传统必须的语言、知识和价值观”的潮流方向是相应的。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家园,提升人文精神,养成其文化素养方面,是其它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二、大学语文的七点课程特性
(一)适应不同专业的“通识性”。从精神文明的角度去思考,专业知识和技能都属于“器”的范畴,“器”必须受到“道”的制约,以人为本,为人类谋幸福才是“器”的终极归属,缺乏人“道”引领的“器”极容易演变成危害人类公众利益的工具,“器”的性能越强大,危害性可能就越大。因此,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素质课程必须树立仁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通识性思想和普适价值观。由于大学语文授课对象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理、工、农、林、医、生物、气象、经济、管理、外语、财经、政法、艺术、军事等各专业学生,是一门公共基础素质教育课程,是一个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通识性”的文化基础知识平台,要多选具备通识性思想价值观的'语文材料,让学生反复研读,探讨历代人类文明的精华,从中受到教育。“通识性”之“通”必须落实在求善、求真的思想价值观、精神品质上。
(二)区别于大学中文系课程体系的“独特性”。尽管大学语文课与我国大学中文系课程有一种先天性的“亲缘”关系,由于教学对象、培养目标的不同,大学语文要有区别于我国大学中文系课程内容设置的独特思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有所区别。应坚持做到:凡是具有通识性人文意义的文学内容,才能为我所用;凡是有助于人文教育培养的部分才是合适的。大学语文教育必须把方法的教学与知识的融通和运用放在首位,打通学科之间、知识之间、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壁垒,促成学生由“用器”到“用道”的飞跃。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通识性原则的基础上,应探求适合于高等教育的内容体系和编排方法,并以此对传统文学资源进行整合重组,选择能超越各专门学科知识域限,既具有鲜明时代性,同时又具有普遍的精神价值的文献经典,它们或表现不同时代共同人性,或展示各民族人类共有的美好品质与情感体验,或引导学生学会有深度的理性思考,提升其哲思境界,或贴近学生当下生活实际,与各专业学生将来工作紧密联系。在足够的弹性和灵活度的基础上,满足不同类别学校和专业方向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
(三)沟通古今中外、名家与非名家、高雅与通俗的“统一性”。“古”与”中”绝不是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依据的藩篱,“今”和“外”也不可偏废,只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精神品味与语言能力,无论古与今、中与外,都可以考虑纳入教学范围,讲授时间不足也要给学生必要的梳理,以方便其日后学习。当然选外国文学作品要考虑我国人民的思维习惯和民族的文化心理;选择“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也要考虑到它们“过重的欧化倾向,精英意识,功利情结”等偏狭文化特征。必要时可以是一段或几个段落,中国外国都可以,以指导学生阅读,有效扩大学生知识域限,增加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阅读快感。课程指导教师要虚怀若谷,思维超越“定评”,勇于打破“名家”崇拜,不要只把眼光瞄准“名家”,历代非名家的作品,只要主题积极,艺术强,学生爱读,就可列入考虑范围。应破解大学语文课长期以来在体裁、文学流派、时代、国别的内容选择困境,涵盖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类别。属于诗歌范畴的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绝句、律诗)、宋词、散曲、小曲、弹词、中国内地歌词、港台歌词、现代诗歌、当代新诗,还有汉语特有文体“对联”;散文中的语录体、书信体、古代的“移文”、现代杂文等均可入选。语言形式要既有文言文、也要有白话文;既要有散体文,也要有骈体文;文学流派上既重视现实主义作品,也不可忽视浪漫主义作品、现代主义作品,以达到作品体式、体裁、语言形式、风格、流派的多样性。
(四)语文学习的“终身性”。语文对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是一辈子的,它与每个人都终生相伴相随。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培养起来的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人生发展的核心能力,将终生影响着每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发展。国家教育部语言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说过:人生有多长,语文就有多长。东南大学在大学语文课建设中就提出“双超”理论,认为大学语文“不是给学生‘一杯水’、‘一桶水’,而是给之‘一条河’”。因此语文学习也是终生的,要有终身的理念,决不是学校生涯结束了,课程就完成了,语文学习、语文表达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要伴随学生一辈子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从终身教育出发,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要求,把语文学习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教学放在首位,关注内容提供的情感价值导向,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五)对学生精神文化的“引领性”。人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追求常常会成为前进的内在驱动力,出于人的本性,学生们也有对人生的思考。如果课程能帮助学生直接接触乃至正面应对“精神成人”时所难免的“成长中的烦恼”,以一种较为稳定的精神价值体系,描述和揭示文学大家的信仰、信念、理性、情感的价值尺度和表现方式,让学生对自我,对社会的思考与困惑,可以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找到参照的尺度和判断的依据,得以拓展思维视野,提升精神境界;如果课程能让学生有一见如故之感,从中看到自己所愿、所需的人格行为,发掘出生活中要寻找的东西,与之进行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生命对话,从而想看、想听、想读、想说,这样的课程会不成功吗?
(六)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适应性”。如果课程内容的文本主题、情感脱离时代和学生生活、思想实际,学生无法从中找到提升完善当前思想的精神力量,无法与以前掌握了解的语文知识结合,无法与社会现实联系,无论注释多么准确,赏析多么完美,汇评多么全面,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力将会很微弱,学生也不会很好的接受。所以在安排课程内容时,除了考虑主题是否积极,语言是否生动,体式是否完备等各种因素外,还要考虑接受对象的特性,不要过深过难,归类要清晰,要有开放性,能引领学生寻找知识的海洋与源流。要敢于放弃“文学史”或“体裁分类”的陈规,以思想倾向、主旨的相同、近似或相反来组合历代、各种体裁的作品,这些思想倾向、主旨又必须是现代的,贴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的。注释要精简,只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义即可,注释中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内容可简化甚至省略,解题、赏析都要极为简短,汇评内容也可省略,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直接阅读原文文本。有的短小又朗朗上口的诗歌,学生能记住名句,会写,领会其意义就足够了,解题、赏析和赏析性的作业布置可一律省去。
(七)提高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性”。语言表达的实践性很强,古代的读书人平时经常要吟诗作对写文章,而当代大学生语言表达时心中有而“口”不达或眼高“手”低的现象却很严重。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强调文学的情感熏陶与语文运用能力的双重发展是必要的。课程应根据人类语言能力的形成规律,安排适量的语文运用训练,在引导学生品味优秀文学作品过程中掌握高层次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能力。应紧扣学生心理实际与生活实际,形式现代化、多样化,注重类比,既强化原有选文的主题、情感倾向,又引导学生联想到教材外的语文生活场景,有话可说,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提高母语水平。作业形式要多样,辨析、讨论、反驳、批评均可,方式上应随学生自身喜好自由选择,书面、口头,纸质书写、电脑书写、当面提交、网络提交都应允许。评价方式要灵活。原创性作品,无论是否正式在媒体发表,应可替代作业提交甚至考试。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20.
[2]魏饴.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新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7(6).
篇7:中医的科学维度解析论文
中医的科学维度解析论文
摘 要:针对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本文简要地从科学的维度对中医进行了解读分析,尝试着回答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中医;科学;医疗体系
在当代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被归类为补充和替代医学(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但其科学性并不被国际生物医学界所承认。中医能治愈疾病,无可非议,中医要继承发扬,毫无问题。但是,中医是不是科学,值得探讨。
一、什么是中医
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并有丰富养生和治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学科。
中医学是中国先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天地人万物信息的相互感应,相互传递,在对宇宙全息态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不可能用任何外来语确切译解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这门关涉宇宙与生命内在统一性的性命之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独特的文化创造,以其丰富性、多义性及博大精深,成为东方文化这个“东方之谜”中的谜中之谜[1]。
二、什么是科学
虽然“科学”目前没有一个学界公认的定义,但是这并不等于无法判断什么是科学。科学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首先,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零散的,经验的知识汇集还不能形成科学。科学也不仅仅是某种事实和规律的.知识单元,而是由这些知识单元按照严谨的逻辑建立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总和。这是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科学是经过一定的理性概括,并表现为理性形式的经验知识。科学归根到底来自对自然界的感性认识。但感性认识反映自然事物的现象是局部的、零散的、肤浅的知识。自然科学中陈述的经验事实,不完全是直接的感性表象,已经达到了程序性知识和解释性知识,上升到了逻辑的和理性的认识。逻辑把概念、经验事实、定律及原理等众多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使人们洞察到内在的一致性。
科学有着严谨的理论模型和数学表达。近代科学本质上就是用数学化的方式看待自然,而这一点是由“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完成的。这就是伽利略提出来的自然数学化运动的宣言,它为近代科学设定了基调。现在的一些学科,为了使自身更“科学”,往往借助于数学或者以数学作为主要的分析方法。近代科学根本上是对自然的数学化认识,数学使科学具有了精确性[2]。
科学必须掌握实证性的材料和数据,可实证性是科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不是真知,是不是反映客观真理,必须经过科学实验的检验。甚至可以这样说,原则上可以由实验来检验其真伪的认识或知识,才属于自然科学探讨的问题。如果某种观点或学说在原则上既不可能由实验证实,又不能由实验证伪,就不属于科学的范畴。
近代科学的另一个本质就是对实验的依赖。英国哲学家培根大力提倡实验方法,然后通过归纳的方法总结出科学定律。伽利略身体力行,从而成为现代实验科学传统的奠基人。最终,科学走上了“数学+实验”的实证道路[3]。
三、中医是不是科学
如今“科学”被视为绝对真理,甚至是终极真理。而中医缺少这种“终极真理”所要求的标准。所以,才会有“中医不是科学”之论。
中医之所以不是科学,因为中医不是知识体系。中医的涵容性极大,理论阐述偏于模糊、笼统。整个体系过于庞杂,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任何事物和现象均可被纳入其中。科学知识与一般的经验知识、生活知识有着本质区别,中医学与科学显然不是一个知识类型。
中医之所以不是科学,因为中医不讲求理性。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是观察经验加哲学思辨,只是以大量的经验事实为依据,仅依赖直观外推、心悟、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或不太严谨的取类比象,一下子跳到理论。其间并无严格的逻辑归纳或演绎[4]。
中医之所以不是科学,因为中医里没有数学。中国古代数学并非落后,中医学也不乏数与量的概念。但中医学最终没有使用数学语言,也没能走上科学数学方法的道路。数学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几乎为零。
中医之所以不是科学,因为中医缺乏客观性。临床中医学,基本上属于经验医学,完全够不上客观的标准。中医医生看病治病靠的就是经验。人们之所以更愿意找老大夫诊病,也都是冲着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来的。
中医之所以不是科学,因为中医不重实证。科学家常常自觉地寻找理论的缺陷与错误,并乐意按照检验的结果来改正错误。而中医学家却很少关注对理论中不合理成分的批判,他们反思的不是理论,而是自我本身。这两种基本精神的差异,决定了理论检验时截然相反的思维取向。
篇8: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论文
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论文
论文摘要:生态困境是人类工业化历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这一问题一方面构成危机,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视阈的扩大。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即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继续探讨人与自然的生态蕴涵,将实践本体与生态观念的相互彰显,以实践作为本体,揭示其中蕴涵着的生态思想生发的根源,并将这一本体贯穿到生态问题所延伸的特别的空间。
论文关键词:实践美学;生态维度;实践本体;生态观念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实践美学内涵着阐发生态问题、拓展生态维度的思想机理,并将随着代表时代主流的生态科学与观念更新自身,在发展中坚持。当生态平衡与和谐发展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最新成就,成为自然的最高价值所在和人类的最高价值所在,人类第一次能够跳出生态之外,以整体的眼光看自然,以他者的视角体验包括自身在内的自然万物,将审美的视野扩大到不可全见的整体生态系统。马克思主义本来就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其“自然人化”的观点、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性观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性上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观点、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观点等直接与生态问题的探讨相关联;其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生态理论的研究更具指导意义。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即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继续探讨人与自然的生态蕴涵,将实践本体与生态观念的相互彰显,以实践作为本体,揭示其中蕴涵着的生态思想生发的根源,并将这一本体贯穿到生态问题所延伸的特别的空间。
哲学本体论是有关存在及其本原和方式的理论。作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基础之上的体系,实践美学是以人类探索改造对象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逻辑起点的实践本体论美学。众所周知,大自然是诞生人类的本源,而实践作为本体的意义在于:它既是人类能够以属人的方式在自然中存在,以及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的起点,也是关于人类的一切问题得以解决的归宿,并蔓延至与人类有关的所有现象与过程。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发,对马克思“自然人化”、“自然向人生成”伟大思想的继承,实践美学内在地具备延伸生态问题的基础。实践本体论与实践认识论、实践方法论、实践价值观、实践发展观等有机关联,共同成为生态维度阐发的更为直接的的中心。
从实践本体论来讲,实践美学充分肯定自然对于人的本源性、先在性,并认为肯定这一先在性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判断标准(特别是刘纲纪先生的《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一书中对此作出过重点论证)。与生态中心主义不同,实践美学并没有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停滞不前,而是将这一前提性辩证地融合到以人类物质生产劳动为起点的实践本体之中。将“以物质的自然界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实践及由此所决定的人的本质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①实践美学认为自从人类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相对独立于自然,自然界对于人类与自身都发生了一个本质的变化,自然界不再是一个自在的统一体,人类社会从自然的混沌中分离出来。自然整体的流变由以往的单一性存在进入了与人类形成对象性关系的历史时代,人类与自然界分离意义上的沟通正式开始。人类首要的生存内驱力引导人们进行自觉的物质生产,靠劳动与自然交换获取生活资料。这一生存发展的前提确立了自然生态保护的最基本层次:在生命存在的意义上人类能够通过物质生产实践同自然交流并最终达成一致。在保障人类基本生存繁衍需求与条件的`基础上,人类必须将自身行为(包括物的生产与自身生产)建立在不破坏自然整体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并以此为标准确定人类正当需要与非正当需要的范围,建立以生态平衡为标准的超越一己目的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
就实践辩证法而言,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自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伊始,即以实践为本体的现实性割断了传统主客二分对立的脐带,清除了自然本体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将二者有机融合、辩证统一。人类实践将历史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共振相关联,两种关系互为逻辑前提与条件,互为因果与目的,并且在实践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实践美学从人与社会与自身之间的实践关系(劳动生产作为人类的第一实践,处理和表现的正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人与自然的本质的深层内涵。这就是说,所谓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实际上乃是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的现实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②因此,从根本上说,正是与三者关系的综合才决定了人类处境的真正本质。当代生态人文研究,多从自然整体性出发,洞见人与自然关系的同一性而忽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对于生态和谐的重要性;过分强调作为价值观的道德的“软性”作用忽视了政治、经济、技术模式的“刚性”效力。在追问生态危机的社会及人性根源,呼唤生态人格的今天,实践美学这一辩证关联的深层内涵,对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态问题的深入认识,对于美学基本理论的生态化改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发展观来看,自然界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向人生成,在这一过程“人类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③构成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双向对象化关系。④人与自然的对象化关系随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不同而不断发展变化。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人依赖自然求生存,工业社会,人类逐步建立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真正意识到自身的独立地位,在新的意义上开始与万物的沟通。但随即而来的是单向的“自然人化”导致的生态危机,正是在对这一危机实践根源的探求之中,包含人类学内容的自然界才将其生态内涵逐步向人们敞开。由此可见,自然美的追求、生态美的论证正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达到了一定的自由程度,或者对达到某种自由有了新的实力之后,新的审美现象的历史展现。是“人化自然”的辩证内涵经历了“自然的人化”单向过程之后,其“双向对象化”内容的全面展开,并突出表现为特定生态时代的“人的自然化”方向的凸显。
从实践认识论来看,实践唤起了人对外部物质世界的意识,形成反思自然与自身的特有能力,即马克思所言:“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正是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之上思维与存在辩证地同步。与生态中心主义重点批判工业社会对自然的破坏不同,“当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指出人只有在改造外部物质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才能认识外部物质世界,这时,它就已经彻底打破了这种把人所生活的外部物质世界同人改造外部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割裂开来的错误观念。”⑤人类与动物不同,能够兼及任何一个种的尺度。⑥尺度是人根据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所总结出来的测量客观事物的标准。生态观念的形成正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于万物尺度的新认识。在对尺度的对象化认识当中,人类通过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生态现象反观自身、认识自己,在劳动中按照生态的规律,有意识地将自身的生存目的和要求与这一规律性认识相结合,即是人类以其主动地“自然化”认识、实现自己的表现。而生态美感的形成,同样是人类兼及万物的尺度而达到某种自由认识水平的产物。 就实践提升为美的自由理想而言,自然孕育人类的超然的无限性与人类追求自由理想的潜力相互发掘(启示)构成美的追求无止境。这一以物质生产为起点的过程反复循环,不断上升,人们就不断创造出了更新更美的生活,也不断创造出更新更美的艺术。“马克思说得好:只有通过客观上展开的人类生活的丰富内容,才能使人的主观感受性丰富起来。正是这样,只有通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发生多方面的丰富关系。”⑦生态意识正是人与自然丰富关系的体现,而在生态关系的视阈中,实践的自觉与自由,都离不开对对象性前提的遵循和掌握,只有真正认识和遵循生态规律的终极性内涵,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化实践的自觉。仅仅靠人类自身达不到真正的自由,人能够欣赏整体生态以至超越一己包容自然整体的生命,正说明其自由能力与自由度的提高,说明了人与自然共有的无限。尊重生态高于人类的系统法则,强调对于土地、大自然的热爱,并以此追求与自然统一意义上的人性的完善,正是新时代“天人再合一”的人类理想的表达。这一理想与实践美学所追求的人类社会理想完全一致,最终目标都是对于“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塑造,即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与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和谐统一的美好理想的最终实现。
生态维度的拓展将以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以及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将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辩论法纳入到生态问题研究,探讨生态问题的解决以及生态审美观确立的途径,从生态问题与生态学科的启示出发追寻审美活动自身应具有的生态特性,实现生态观念与审美活动的原生特性之间的两极融合。并通过其生态维度从另一途径(人与自然)探索实践美学最终目标--自由全面发展的每一个人,这也是生态人文学者在人与自然达致和谐的基础之上所最终关注的最终对象。
注释:
①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154-155页.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第25页.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第33页.
④参见张玉能.《实践的双向对象化与审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4辑.
⑤刘纲纪.《艺术哲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⑥参见[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⑦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参见张玉能.《实践的双向对象化与审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4辑.
篇9:模糊语言语用维度思索论文
模糊语言语用维度思索论文
近年来,随着模糊逻辑的提出和各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关于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性的研究方兴未艾。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逻辑、语用、心理、认知等几个方面[1]19-100,如舍奈尔运用自然语言作为例证从语义和语用结合的角度研究模糊语义及模糊语言的使用和理解,她不仅分析了几类模糊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更值得注意的是贯穿其著作始终的对于模糊语言语用维度的探索。她指出,在日常语言使用中,模糊语言大量存在,人们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不仅需要使用精确语言,而且需要使用模糊语言[2]4;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属性[2]8;模糊语言的使用和理解应该从语义和语用结合的角度来研究[2]20。以上这些有关模糊语言存在的合理性、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根源及其使用和理解,与语言哲学所关心的问题如意义、语言与世界、语言与思维等也是密切相关的。
一、模糊语言与语言的模糊性
对于模糊语言语用维度的关注,不仅是语言学内部的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语言哲学发展的一个映射。语言表达能否具有确定的意义,一直是西方语言哲学家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3]69。在语言哲学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对于语言模糊性的态度呈现出从否定到接受并肯定其合理性的态势。总的说来,以弗雷格、罗素等为代表的理想语言学派的哲学家们排斥模糊、歧义等现象,认为它们是语言的“缺陷”[4]553,追求语言的精确、完美,从形式与逻辑角度分析语言,旨在探索语言研究的科学范式,并力求将日常语言转化成为一种理想语言。而以莱尔、格莱斯、奥斯汀等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则将关注焦点转向了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并不否认日常语言经常出现歧义、含混和混乱[5]195,而是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维特根斯坦[6]49将模糊语言与朦胧相片比较,认为有时模糊和朦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舍奈尔对于模糊语言的态度及所采用的研究维度都符合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的精神。舍奈尔开篇即明义,指出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对于语言的模糊、歧义、含糊等现象的否定态度过于简单化[2]1,并强调语言的模糊性实际上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得体地使用模糊语言[2]3。她还进一步声明,对说话者和写作者如何在精确与模糊之间转换以满足交际需求的研究是她的主要目的所在[2]4。值得注意的是,舍奈尔对意义的理解与格莱斯的意义理论也有关联,她将其定义为“表示听者能够根据情境和背景知识,从对特定场合、特定话语的合理推断所能得到的所有命题意义”,即意义包括“句子意义”、“命题内容”、“蕴含”、“含义”等所有方面[2]24。换言之,意义等于语义加语用(semantics+pragmatics=meaning),意义是字面意思(whatissaid)加上含义(whatismeant)[2]29。那么语言的模糊性不仅要从语义层面来分析,而且要从语用意义上来理解。她做了一系列实验,其中一个是让受试者对于不同语境中的相似模糊表达式作出推理,结果很有意思:a)…acarorsomethingcameby…b)They’vegotacarandthat…a句和b句中的模糊用语orsomething及andthat这两个模糊表达式字面意思并没有多大差异,但受试者根据不同语境对两者的蕴含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推理。受试者根据动词cameby将车(car)与“交通工具”这个语义范畴相关联,对于其后的模糊用语orsomething给出的最佳例证是与“交通工具”这个语义范畴相关的概念,排在前三位的是卡车、大蓬货车、公共汽车[2]146;而b句中的动词got无疑使人更倾向于将汽车与“富人的财产”这个语用范畴相关联起来理解,而其后的模糊用语orthat则被理解为洗衣机、洗碗机、带三间卧室的半独立式房子等与财产相关的概念[2]128。因此,舍奈尔通过此测试得出的结论是,必须根据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这两方面才能确定一个模糊范畴标记语的范畴指称[2]128。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说,对于模糊语言意义的理解必须结合语境,离不开语义层面的分析和语用层面的推理。
二、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
对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研究者看法不一,但无不涉及哲学维度的问题,如语言与客观世界、语言与认知、语言与思维、语言与使用等。舍奈尔[2]5-13回顾了前人关于模糊语言根源的讨论,总结起来主要为以下几种观点:语言的模糊性源于语言使用的`现实世界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源于思想的模糊性,而非语言系统本身;模糊语言的使用是出于语言交际的需要。舍奈尔对于语言模糊性根源的认识则综合了不同看法,首先她认为模糊是语言的内在属性[2]9,是语言的构成要素[2]8;其次,她也认为一些模糊语言源于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或者源于人们感知世界的局限[2]7。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舍奈尔认同克里斯托和戴维的语用观,即在非正式语境中,说话人可能有意选择模糊语言实现交际目的[7]116。这一点在她对模糊语言现象的形式划分上表现得很明确。舍奈尔探讨的模糊语言主要包括模糊附加词、模糊词语及模糊蕴含这三类模糊语言现象[2]18。我国学者对模糊性的根源也做出了一些颇有意义的区分,如伍铁平[8]141-142指出,要区别两种模糊性:本体模糊性(ontologicalfuzziness)和认识上的模糊性(epistemologicalfuzziness,或者叫观念上的模糊性),前者指的是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如颜色词的模糊性反映了客观世界中的颜色本身就构成一个连续系统,各种颜色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后者指的是人们头脑中的模糊性,而不是来自客观世界本身界限的不分明。如汉语称谓语“舅舅”反映的是两种亲属关系,壮语则用不同词表达。张乔[1]48则赞同舍奈尔的客观世界存在着一些感知意义上的模糊事物的观点,但不认为客观世界本身有模糊事物存在。正如布莱克所说的,颜色词模糊性的根源“在于语言或不完善的感知:存在颜色过渡的准确点,只是我们没有能力找到它罢了”[8]287。归根结底,学者们考虑更多的是语言与客观世界、语言与思维、认知的关系,没有像舍奈尔一样重视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能动因素。
三、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舍奈尔充分运用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及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原则,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对自然语言中模糊语的使用和理解进行了语用分析。她还专辟一章(第八章)概括性地讨论了模糊语言在会话中的一些典型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2]173-195:1)提供适量的信息2)刻意保留信息3)说服性使用4)词汇空缺5)缺少具体信息6)置换作用7)自我保护8)权势与礼貌9)非正式性及气氛的营造10)女士语言如下例说明了礼貌因素在模糊语言使用中的作用:Couldwe,whenyougiveusouressaysback—andgiveustitles—couldwesortofmeetorsome-thing—because(.)Imean—theremightbethingswewanttoask[2]190学生在向老师提出直接请求后,通过使用模糊语言sortofmeetorsomething,一方面缓和语气,另一方面提供选择,以减轻对老师面子的威胁。按照格莱斯的理论,说话者既可以遵守会话原则,也可以违反这些准则,说话者违反会话原则时,会产生特殊效果,即他称作的会话含义。舍奈尔分析表明,模糊表达式的使用同样能用格莱斯的理论来解释,例如在语言学会议上报告语料提供者(in-formantwork)工作的一篇论文[2]33:We’vegotaboutfiveorsixofthembutI’monlygoingtotalkaboutthreeofthemtoday.显然这位语言学家知道自己的研究中涉及的语料提供者的确切人数,他本可以遵循数量准则,告诉听众确切的数字,而不使用模糊语言。既然他违反了数量准则,我们可以假定他是要传达言外之意,例如舍奈尔将此会话含义解释为:这个人数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即将谈到的这三个语料提供者。品克[9]396指出,使用模糊语言是外交常用策略,他引用了一个有趣的关于女士和外交官区别的笑话:当女士说“不”时,她意思是“也许”;她说“也许”时,其实意为“是”;如果她说“是”,她就不是淑女。当外交官说“是”时,他意思是“也许”;他说“也许”时,其实意为“不”;如果他说“不”,他就不是好外交官[9]396。这个例子不仅表明模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而且很好地说明了精确与模糊的辩证关系,精确语言可以表达模糊意思,模糊语言在特定情境下也能表达明确意义。在会话中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很好地实现交际目的。反之亦然,创造性模糊语言的使用也可能带来消极后果,品克也给出了模糊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如某两公司签订的商业合同中的模糊用语导致耗资巨大的诉讼等[9]397。
四、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舍奈尔的研究中贯穿始终的是这种对语用维度的关注,但她却认为,“思想而非语言是模糊的”这种观点,是将问题从语言学转向心理学、将语言分析简单化的一种企图;思想的模糊性并不能排除语言系统本身的模糊性。我们认为,模糊不光是语言的特征,也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品克[9]1-2从经济赔偿案角度来分析911事件时,指出event这个概念的模糊性,世贸双塔被袭击到底算一次恐怖事件(oneevent)还是两个事件(twoe-vents)?答案的确认将使得赔偿金额相差35亿美元。姑且不论此争论的道义维度,语言的模糊性此刻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属性、认知局限性和语言使用规约所能解释的了。追随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的探索,我们发现,模糊语言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日常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灵活转换明确语言和模糊语言能帮助说话者根据语境需要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语言的模糊性在语义层面上是语言的内在属性;在语言使用上,是说话者的目的和意图使然;同时,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也造成了认知意义上的语言模糊性。因此,模糊语言没有好坏之别,只有是否得体之分,语言使用者应该培养根据语境需要合理使用模糊语言的语用能力。然而,我们同时也发现,日常语言学派对于语言使用的关注已经不能解释思维模糊与语言模糊关系的问题。与舍奈尔所认为的相反,心理学及其他交叉学科的研究并不是将语言模糊性研究简单化或将其转移,模糊语言需要从认知和心理维度介入,需要深入研究人的大脑属性是如何影响人的语言特征的[4]557。
篇10:评价语文高考试题质量的五个维度
评价语文高考试题质量的五个维度
评价语文高考试题质量的五个维度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郑桂华
每年社会各界对语文试题虽然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评价不外乎出自这样几种维度:语文学科本体知识的维度,语文课程维度,教育理想维度,测试学的维度,作为试题的自洽及与考试组织的融洽性维度。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去评价一份试题,其着眼点不尽相同,对试题质量高下的判断有时会相差甚远。
一、语文学科的本体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写作学等知识维度
在一份语文试题中,涉及的语文本体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阅读材料中隐含的、能够作为考点的语言学、文学(包括文章学)的知识。例如常见的表达手法、修辞方法、文章结构特点、语言风格以及一些文化常识等。语文学科本体知识既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也是语文试题的专业性标志,通过语文本体知识的检测可考查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命题时常常依托语文学科本体知识来设置考点。
从学科知识的角度考察一份语文试题,应要求试题涉及的语文知识类型典型、界限明晰、表述准确。所谓典型,是说这些知识在语文学习领域是被公认有学习价值且与考卷中具体的文本特点相关:所谓清晰性是指在一份试题具体的文本中是可以被解读出来而没有异议的;所谓准确,是指试题对知识、概念的理解、阐释必须是正确的,不是命题人想当然的说法。例如我们以杜甫的《秋兴》(风)这首七律诗作阅读鉴赏材料,那么“对仗”、“意象”等知识,就属于与律诗有关的典型的知识,在这首诗中也是没有异议的。如果用“人物形象生动”、“逻辑严密”、“语言平实”去解读它,就属于不典型、不清晰的知识。
恰当的语文学科本体知识能为试题的命制提供支撑,确保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但是,语文试题中对学科知识的利用,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在上下语段中是否重复该测量目标、试题难度和分值限制等。再以《秋兴》为例,如果在一份试题前面的部分中已经考过“对仗”了,那么到了《秋兴》鉴赏部分,即使“对仗”手法在这首诗中很典型很精彩,也可以舍弃不考,而去考“押韵”这个看上去不一定最有价值的知识点。
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有一些高考卷将学界一些已经成为公共知识的研究成果引入试题的编制中,作为新的测量目标,如2011的浙江卷:“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该题是文学文本阅读中的一道试题,浙江卷选取了小说《第9车厢》作为阅读材料。近年来,不少人提出,现代文阅读的考题应体现出阅读材料的文体特点,但实际上,很多试题的现代文阅读题与文体没有任何关系,大都是信息筛选整合、句意理解、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分析或者主旨的归纳。这样一来,选文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社科文,其区分就意义不大。这道题目的考点非常明确,即“叙述人称”,这是只有小说才有的,也是以前小说教学比较忽视的,却又是学界基本取得共识的研究成果。题目难度虽然不大,但考点紧扣文体且要求具体,是值得肯定的。
试题中还有一类语文本体知识,它要求一份试题的表述语言需要符合语文学科本体知识的要求。它体现着命题人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素养。在历年语文高考试题中总有语言不够规范的地方。有些试题题干指向不明,考生容易失去答题的方向。如全国新课标卷第8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泰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该题中“什么样”的提问非常宽泛,可以回答的方向很多,既可以是感情内容,也可以是程度,也可能是倾向,如“细腻与粗疏”、“忧伤与喜悦”、“复杂与单纯”、“爱与恨”、“积极与消极”等。该题的题干中缺乏必要的支撑,学生难以把握答题方向。类似的试题如20江西卷的第14题:“(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这道试题也让考生无所适从,是回答语言风格,还是回答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等?似乎都可以,但是参考答案是从修辞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回答的。
再次,语文试题中还涉及语言材料中的内容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知识。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二、语文课程的维度
即从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要求、能力要求来衡量一份高考试题,它的着眼点是看考卷涉及的内容及评价导向与国家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否相吻合、是否体现课程计划,即保证考试与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有较高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比较真实地检测出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有助于区分差异、选拔人才。
站在语文课程维度上考察试题,则要求一份试题的测量目标要有价值且分布合理。所谓有价值是指测量目标必须是课程规定要掌握的核心内容,所谓分布合理是指测量目标应尽可能涵盖较多的知识和能力类型,而不应集中在某几个点上。譬如,2011年福建高考语文卷中,“文学名著阅读”共有两题,第7题为选择题,第8题为二选一的简答题,看似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题型分布不错,但是检测的能力都是对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记忆,在能力层级中属于同一类,且排位较低。当然,相比较其他省市的语文卷,福建卷能够编制“文学名著阅读”的试题,且所占分值不低,从第一个维度上看,则是不错的尝试。
语文课程计划因体现主流价值观,反映语文界对语文教育和语文知识的共识,导致在观念和知识的选择上具有相对滞后性,因而常常受到一些怀有理想教育理念的社会人士的批评。另外,高考作为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要求,应该也是允许的。
三、理想教育的维度
所谓“理想”就是“应该怎么做”,按照今天人们对语文学习的认识,高考语文的着眼点之一应该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在考试的语言材料上,应多提供题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吻合的内容;在考试价值取向上,应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创新思维,引导主动性探究性学习,提倡思维的多元化、表述的个性化:在考点的分布上,更多体现运用能力、反映学生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水平;从考试方式上说,最好能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尝试的机会、修正错误的机会,不要一道题目判高低,一张试卷定终身。
从理论上说,合理的课程计划理应符合教育原理,合理的高考试题应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制定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在对教育进行评价时,结果与初衷往往有些不一致,也就是我们“实际上做的”与“应该做”的有不少不一致的地方。
以“理想教育”维度去衡量语文试题,能引领人们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从而促进试题完善的可能,但是,“理想维度”一方面可能代表着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却又往往带着个人的主观看法,因此可以不顾现实条件的限制、不顾是否具有可行性。例如,有入主张高考试题中应取消全部客观题,甚至只需要写一篇作文即可,认为这样能看出学生的真实想法和能力:还有人建议取消统一的高考,而代之以20世纪30代曾成功实施、现今世界一些国家普遍采用的申请录取制。这些建议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涉及整个教育制度的变革问题,显然超出了一份试题命制的范围,因而不能作为评价试题质量的依据。
另外,这种角度也常常打错板子,即把不属于高考试题的责任推到试题身上。例如,有批评者就把教学中的知识本位、复习中的题海战术归咎于试题。其逻辑是,语文学习的问题是高考“指挥棒”造成的,而高考“指挥棒”问题的罪魁祸首又是高考试题。更有甚者,有人连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不足、人文素养滑坡等社会问题这笔账也算在试题头上。这其实是把属于整个教育环境乃至社会背景的问题,简单归罪于一份高考试题了。
四、测量学的维度
测量是利用一定的测试技术来保证测试目的的实现,人们通常用“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来描述试题质量或测试结果。
从测量学的维度出发,要求试题必须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结果,准确评断出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语文高考试题要真正承担起这一功能,必须满足如下要求:(1)能真实地反映考生语文学习类型和语文生活样式,如学习或生活中学生阅读什么材料,考试就应提供什么材料来让考生阅读,阅读或生活中学生这样阅读,考试就应检测考生怎样阅读;(2)考点的覆盖面要广,尽量覆盖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且各部分的得分比例(赋分)要合理;(3)测试的结果能很好地区分不同考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有区分度;(4)测试过程公平,测试结果准确。
母语的学习非常复杂,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很复杂。测试也只是评价的一种手段,一份试题往往还不能完全测试出所有考生的全部语文素养。可能还需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元,注重过程评价,不能考有限的几种题型,不能一张试卷决高低、一次考试定终身。例如英国的英语考试就非常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业水平与学习表现。
如果严格用上面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高考几乎都是“不合格”的。但奇怪的是,这种不合格的测评方式不仅能够延续多年,而且其人才选拔价值还得到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肯定,这是因为,高考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是相对的,受多种因素的局限,当我们不能够用完美的、规范的测试模型来评价学习状态、区分发展水平,那么退而求其次,用比较低廉的成本与相对简单的手段来代替它,也能部分地达成测试目的。从某种角度看,现今的高考就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测试手段,虽不十分如意,但不能说它一点都不可靠。
五、试题的自洽及与考试组织的融洽性
语文试题也是一种文本,有其自身的文本特点和结构要求。如选文类型、篇幅要有一定的稳定性,试题类型及分值要有从单纯知识到综合能力、由易到难的变化。甚至考卷中的文字在具体页码的分布上也要考虑是否便于学生阅读。以结构和题型的稳定为例,稳定就是使试题保持一定的历史延续性,无论试题结构、选文的文体样式、题型及赋分比例,都应保持一定的'稳定,减少不必要的变动,否则,师生不能适应快速的变化,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一份试题除了其内在逻辑的自洽性,还要考虑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在中国,高考不仅是一种以考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还是涉及众多社会成员、部门的社会行为。一份考卷不仅要能甄别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要有利于考试活动的组织。这就要求考卷在满足基本选拔功能的前提下,具有内容的简约性和评阅的可操作性。
语文高考是在一定的考试时间――两个半小时,特定空间――考场,利用有限的考试材料――一份试题,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考试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与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语文学习中运用的材料要比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比较充分地体现人类语言表达方面的智慧与经验,类型丰富、篇目繁多。但是,一份高考试题通常只能容纳三五个语段,而通过这三五个语段的阅读无论如何也无法还原人们在生活中的阅读状态。高考试题容量的这种有限性与语文学习的无限性,决定了语文试题中无论是语料类型还是考点设置,都必然具有一定的“借代性”,也就是借一两篇文章考查学生对多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借局部知识考查学生的整体知识。而笔者认为,在试题中文体少的情况下,用一种文体考查学生多种文体的阅读能力,比考查一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其测试信度可能更高。
上述五个维度,分别考查一份试题的一个特点,若单看其中的每一条,都是有道理的,都应该在试题中得到体现。但是,我们若是把这五个维度的要求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则这些要求中有许多就不能兼顾,甚至有的原则上互相矛盾,价值上相互抵消。例如,从理想教育与培养人才的角度,试题应顾及学生的差异、鼓励创造性、激发个性,多采用开放性、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而从考试组织的角度看,试题则要求具有规范性和公平性,尽量减少阅卷入的个人喜好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阅卷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一份试题不可能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创造性和个性的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考试的公平性和阅卷操作性的要求。高考命题工作的着力点应该在多种原则之间谨慎地寻找平衡点,而论者也应该理解自己的立场与对立面的关系,如果只站在自己的某一维度去分析评价试题,势必执于一端。
再看某一具体知识的学术价值、语文学习价值与语文测试价值的关系。
对某一段语料的解读、某一处知识点的运用,从不同维度考察,研究价值、学习价值、测试价值不完全一致。语文研究价值应站在学术研究的最高端,提供新的思考和研究成果:语文学习价值应看重的是材料中的公共知识和有意义的内容,意在让学生获得有意义的经验:语文测试价值是通过这段语料,检测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理解语料的能力。三者之间有联系,但是区别也很大。在评价语文试题的时候,人们常混淆三者的关系。例如,的上海高考试题中用了一篇上世纪40年代历史学家雷海宗谈通才与专才的文章,有人批评说,材料的写作年代与考生的生活距离太大。这就没有区分材料的学习价值和语文测试价值。无论从文本类型、话题的代表性上,该选文都能够很好地实现其承担的测量目标。
提出考量语文试题质量的不同维度,是想提醒论者首先得明白自己的立场,即自己是在什么维度上、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评论的对象的;同时,也应明白他人所持的立场及衡量标准,这样就不至于单以自己的立场去简单地否定他人。这样的研讨才有可能不是每一个人的独白,对提升高考试题的质量才有可能起到推动作用。
篇11:《醉翁亭记》阅读试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⑴翳( ) ⑵念( )
11.翻译下面语句。(2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 和 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2分)
13.【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1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3分)
【答案】10.⑴翳:遮盖 ⑵念:考虑、想到
11.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2.抒情 议论
13.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
14.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篇12:《醉翁亭记》阅读试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入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王维《终南别业》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杂然:杂乱的样子)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
C.胜事空自知(空:没有) D.偶然值林叟(值:遇到)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颓/然乎/其间者 D.晚/家南山/陲
10.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见渔人,乃大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对诗文内容或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醉”“乐”二字贯穿全文;乙诗“偶然”二字承启上下,二者都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情趣。
B.甲文太守之乐,乐在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一句点明主旨;乙诗诗人之乐,乐在自得其乐,“谈笑无还期”一句点明中心。
C.甲文第二段具体描绘了山林夕照的全景;乙诗没有具体景物的描绘。
D.甲文除写“乐”外,又暗合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贬谪的苦闷情怀;乙诗则有诗人豁达胸襟的表达。
12.下列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通过四个场面的具体描写,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烘托出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B.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幽静。
C.“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萎靡不振的醉汉形象。
D.乙诗结尾两句,引入偶遇之人,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13.将甲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⑵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4.试展开想象,体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穷”、“起”的表达效果。(2分)
【答案】8.C 9.B 10.A 11.B 12.C
13.⑴老老小小的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⑵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14.“穷”指尽头;“起”,升起的意思。一“穷”一“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之景的变幻。
篇13:《魏源》阅读试题
《魏源》阅读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7分)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①。智以闻,诏两责之。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奏减浙东濒海渔课 课:赋税
B.俾驰驿之任 俾:使,让
C.免逋赋杂役 逋:拖欠
D.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 报:上报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3分)
①西安大疫,疗活甚众 ②两遭丧,俱起复
③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 ④发仓廪,免逋赋杂役
⑤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 ⑥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B. 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器,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C. 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
D. 魏源治狱平恕,但亦有不当。例如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就没有上报朝廷。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4分)
答: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4分)
答:
篇14:托福考试阅读试题
What unusual or unique biological trait led to the remarkable diversification and unchallenged success of the ants for ever 50 million years? The answer appears to be that they were the first group of predatory eusocial insects that both lived and foraged primarily in the soil and in rotting vegetation on the ground. Eusocial refers to a form of insect society characterized by specialization of tasks and cooperative care of the young; it is rare among insects. Richly organized colonies of the land made possible by eusociality enjoy several key advantages over solitary individuals.
Under most circumstances groups of workers are better able to forage for food and defend the nest, because they can switch from individual to group response and back again swiftly and according to need. When a food object or nest intruder is too large for one individual to handle, nestmates can be quickly assembled by alarm or recruitment signals. Equally important is the fact that the execution of multiple-step tasks is accomplished in a series-parallel sequence. That is, individual ants can specialize in particular steps, moving from one object (such as a larva to be fed) to another (a second larva to be fed). They do not need to carry each task to completion from start to finish — for example, to check the larva first, then collect the food, then feed the larva. Hence, if each link in the chain has many workers in attendance, a series directed at any particular object is less likely to fail. Moreover, ants specializing in particular labor categories typically constitute a caste specialized by age or body form or both. There has been some documentation of the superiority in performance and net energetic yield of various castes for their modal tasks, although careful experimental studies are still relatively few.
What makes ants unusual in the company of eusocial insects is the fact that they are the only eusocial predators (predators are animals that capture and feed on other animals) occupying the soil and ground litter. The eusocial termites live in the same places as ants and also have wingless workers, but they feed almost exclusively on dead vegetation.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does the passage primarily answer?
(A) How do individual ants adapt to specialized tasks?
(B)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ocial and solitary insects?
(C) Why are ants predators?
(D) Why have ants been able to thrive for such a long time?
2. The word “unique” in line 1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A) inherited
(B) habitual
(C) singular
(D) natural
3. The word “rotting” in line 4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A) decaying
(B) collected
(C) expanding
(D) cultivated
4. The word “key” in line 7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A) uncommon
(B) important
(C) incidental
(D) temporary
5.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 one thing eusocial insects can do is rapidly switch from
(A) one type of food consumption to another
(B) one environment to another
(C) a solitary task to a group task
(D) a defensive to an offensive stance
6. The task of feeding larvae i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to demonstrate
(A) the advantages of specialization
(B) the type of food that larvae are fed
(C) the ways ant colonies train their young for adult tasks
(D)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ant development
7. The author uses the word “Hence” in line 16 to indicate
(A) a logical conclusion
(B) the next step in a senes of steps
(C) a reason for further study
(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nts
8. All of the following terms art defined in the passage EXCEPT
(A) eusocial (line 3)
(B) series-parallel sequence (line 13)
(C) caste (line 19)
(D) predators (line 23)
9. The word “they” in line 25 refers to
(A) termites
(B) ants
(C) places
(D) predators
10.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on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ermites and ants is that termites
(A) live above ground
(B) are eusocial
(C) protect their nests
(D) eat almost no animal substances
参考答案:DCABC AACAD
★ 个人维度总结
★ GRE试题阅读
探究拓展阅读试题维度的论文(精选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