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MAD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成因分析与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成因分析与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目录
- 第1篇: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成因分析与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2篇:英语后进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3篇:分析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4篇:初中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的原因和对策刍议论文第5篇: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论文第6篇: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 论文第7篇: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第8篇:浅谈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9篇:英语听力理解困难的成因及应试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0篇:情感教育与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1篇:语境、语境设置与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2篇:浅谈英语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3篇:浅谈情感态度与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4篇:浅谈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中掉队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5篇: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6篇:怎样进行试卷分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7篇: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8篇:中学英语教学活动有效性分析与改进建议论文
篇1: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成因分析与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Abstract: We have noticed that a popular two-extreme phenomenon exists in junior English learning.The problem is that in a class with the same teacher,some srtdents have very good English while many others are puite poor at it.The thesis is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the two-extreme phenomenon.The study shows that slow students often have little motivation of learning English or our classroom teaching has failed to draw the attention from our students.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lies in both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As far as classroom teaching is concerned ,we should give attention to everyone in a class in general and encourage the slow students in particular.In the meanwhile,we should find some teaching methods that interest students.Once everyone feels happy in classroom terching,the two-extreme phenomenon may be gradually eliminated.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两极分化 后进生
一、引言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初一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学习热情普遍高,学习成绩也普遍好,但是大约一个学期过后,一些学生便开始落后掉队,不及格或放弃不学。这种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大面积掉队现象就是本文所指的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现象。两极分化现象一般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出现,初二上学期分化面日趋扩大。现以西林县西林中学初99(6)班56名学生为例,加以说明。该班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优秀生(成绩达到80分以上)13人,占23.2%,后进生(成绩低于50分)28人,竟占了全班学生的50%,学生大面积掉队现象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对于教学中的两极分化,教师普遍感到着急和棘手,可谓“初一兴趣大,初二便分化,初三见了就害怕”。如何防止两极分化成了初中英语教学中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防止两极分化的措施和建议。
二、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成因
造成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分析出自学生和教师这两方面的原因。因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基本方面的对立和统一”(王道俊、王汉澜,1999)。所以教学中出现的两极分化自然主要来自学生和教师这两方面。
1、学生方面的原因
(1)不明确学习英语的价值 人的活动总是在追求一定的价值,或是长远的价值,或是眼前的价值。价值观念是人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人行为成功的重要条件。“英语学习要成功,要达到高效率,首先就应该明确英语学习的价值”(胡春洞,2000)。然而有一些学生却看不到学习英语的价值,觉得懂不懂英语对自己生活影响不大。他们学习英语只是出于新鲜和好奇,学习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类学生随着对英语新鲜感和好奇心的减弱,特别是一旦遇到了困难挫折,便会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得过且过,时隔不久,学习自然落后掉队。相反,有些学生则能看到英语在未来生活中所起的日益重要的作用,而部分家住农村的学生(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农村的学生)更是以升学作为自己改变父辈贫困状况的主要途径,而要升学就得学好英语。由于这类学生看到了学习英语的价值,学习上有动力,有紧迫感,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成功率自然提高快。
(2)学习英语的方法不当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掌握外语的过程是获得有关知识,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将知识化为技能、发展为能力的过程。“在保证语言素材大量有效输入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练习,以达到熟练的语言技能技巧--这是学好语言的必经之路”(梁仪,1997)。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然而部分学生对此认识不足,他们仅仅满足于能听懂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而没有把精力用在听说读写的实践练习上。课堂上他们消极听讲,沉默寡言,只听不练,害怕出错,不愿参与操练、讨论、表演等教学活动,课后他们也不注意运用巩固,因而无法形成语言技能,所学到的知识不能熟练掌握。这样,虽然他们也想把英语学好,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边学边忘,越学越觉得困难,最终还是逃脱落后掉队。
2、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 我们有的教师对教材(尤其是新教材)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编写体系、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介绍等方面研究得不够。他们在教学上采取“新教材旧教法”,上课照本宣科,搞“满堂灌”、“一言堂”,复习搞“题海战”。而且常年不变地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使得教学活动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实践证明,初中英语教材内容虽然相对简单,对教师教法的要求却很高,而且越是低年级,越是入门阶段,教学方法和技巧就越显得重要。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自然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加剧学生的厌学、弃学情绪。
(2)对后进生缺乏理解和关心 “英语学习上的后进生指的是那些在英语学习上有困难,不敢大胆参与正常的教学活动,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绩进步慢或无进步甚至掉队的学生”(周建明,1997)。教师对后进生缺乏理解和关心往往是后进生自暴自弃,厌学、弃学的直接原因。例如,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够一视同仁,歧视、厌嫌后进生,视后进生为“陪读”,课堂教学仅为少数优秀生设计,教学活动仅来回于少数优秀生之间,把表扬全部给予优秀生,把批评全部给予后进生;还有的教师对后进生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批评、训斥,还常常叫家长到学校来谈话,以此给后进生施加压力。致使后进生对教师怀有恐惧感和厌恶感,进而在心理上甚至在行动上采取对抗态度,导致后进生的厌学、弃学,扩大了学生的掉队面。
三、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对策
分析问题的意义在于解决问题。基于上述导致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建议教师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价值
“英语学习者只有把英语学习的价值与全部生活的价值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只有在把英语学习和个人生活一体化时,整个英语学习活动才会由外部强加的、被迫的,变为内在需要的、自觉的,也才会是真正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胡春洞,2000)。因此教师应处处做有心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见缝插针地向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明白: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的普及运用,网络的连通,正在使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而英语则是这一世界最主要的语言交流工具,因为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政治的革新和经济的变化,大多都是通过英文书刊、音像或英文网络传播于世界的。学生学好了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世界之窗,使自己与世界联系得更为密切,增加自己今后工作和成功的机遇。另外,就眼前价值来说,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和国际相接轨,在中学课程安排上,英语已从一门次要的学科上升为一门主要的基础学科,已经成为中学三大主科之一,被列为中学各大考试必考科目。学生如果英语这科学得不好,甚至放弃英语,将会大大影响自己的考试总成绩,大大减弱自己在学习上的竞争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英语的长远和眼前价值,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价值,克服学习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防止学生在学习上的厌学和弃学。
2、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效率,学法正确学习就得心应手。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英国语言教学大师M. 韦斯特指出:“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梁仪,1997)。正确的外语学习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性的理解上,需要通过学习实践转化为学习技能和技巧。并进一步巩固下来,转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改变以完成书面作业为满足,以仅仅记住词汇意义、语法规则为目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听、说、读、写综合性操练活动的英语学习习惯。比如:大胆参与教学讨论、每天坚持朗读与背诵、开展课外阅读等等。教师还应该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敢说、敢读、敢讨论,不要计较别人的嘲笑,以帮助他们形成语言技能,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学习效率,防止他们的落后掉队。
3、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一些学生的学习落后掉队时,教师往往发出类似这样的议论。然而,“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白光,1982)。问题就在于“师傅”应该怎样把学生“领进门”。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主要成困,为防止学生大面积掉队,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遵循语言教学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活动搞得生动有趣。
要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就必须有所创造。例如,根据初中生爱说爱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教师可以把一些有关问路、购物、打电话、看医生等交际性强的课文内容改编成短剧,配以简单的道具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其效果就会比单纯的课文讲述好得多。活动中若能引入竞争机制,比一比谁演得最好,谁是最佳搭档,评出最佳主角和配角,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则更能利用初中生好胜心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善于运用实物、模具、动作表情及电教设备等各种形象、生动的直观手段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消除学生的厌学、弃学情绪。
4、理解关心后进生
从根本上说,防止学生在学习上的大面积掉队的关键在于防止后进生的厌学和弃学。由于后进生的情感一般都既敏感又脆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以防止后进生的自暴自弃,最后在学习上落后掉队。为此,本人建议:
(1)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全班同学的接受能力,做到让学生各有所得,而不能只顾几个优秀生。可以把新知识分成几个层次,不强求每个学生一次能够全部掌握;也可以采取不断复现,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感到不太困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还可以采取“以旧带新”的方式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教现在完成时态之前,可以先复习一般现在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通过对比,把中下面学生遗忘掉的知识,结合新课进行复习和进一步巩固。另外,教师对教学目的要求的确定不仅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做到“吃透两头”(教材和学生)把握住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对教材“滑坡点”(如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等语法项目)的教学,可以采取“降低坡度”的方案,贯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原则,以便使每个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和掌握。
(2)多让后进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励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增强后进生的学习自信心,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后进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我,让他们能体验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的成功感。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里需要特别建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后进生的大胆参与教师应给予“特殊的评价”。诸如:“I am so glad that you can read it so well”;“You have a good idea, I think.”;“Never mind, I'm sure you'll do better next time”等等带有赞扬或勉励的“特殊评价”相信会比“Good”、“Thank you”等一般性评价更能让后进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和信任,从而更能鼓励、帮助他们建立“我也能学好英语”的信心。
(3)注意维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从心理上来讲,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尊重,只有在人格上受到尊重和爱护,他们心理上的缺陷才能得到弥补,才能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地学习”(江绍伦,1985)。同事刘老师做得好,有一次,刘老师正准备上“现在进行时”,发现有一后进生不认真听课,用橡皮擦书桌上的污垢。刘老师并没有当场批评他,而是故作惊讶地问他:“Oh, you are very busy, what are you doing now?”刘老师一边说一边将后一问句写在黑板上,接着又问:“Are you cleaning your desk now?”,“Oh, is he cleaning his desk? Yes, he is.”说完将句子写在黑板上,由此引出了该堂课的新知识。这样既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有效地维护了该后进生的自尊心。结果该生在好奇中停下了小动作,在同学们轻松掌握了该课语法知识的同时,他也学会了“现在进行时态”。
(4)走出课后补课的误区 对中下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辅导,是缩小两极分化的有效措施。有些教师出于良好的愿望,课后把后进生留下来补课,这个方法却不一定有效。因为补课这种形式很可能会给后进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认为自己太笨,或者认为英语太难学,从而丧失信心。另外,后进生学习困难本来就多,学习负担本来就重,再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补课,要求他们完成额外的作业,只会更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这样的辅导效果的确值得怀疑。俗话说“笨鸟先飞”。如果教师让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先飞一步,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前帮助他们预习新课,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预习能为听课作好准备,也是获得上新课主动权的最佳手段。在预习时,教师把一节课或几节课要讲的内容提前给后进生讲一讲。读读生词、词汇,讲讲记忆方法,学学句型、语法,介绍新课要点,理解课文对话,一起读读练练,并要求后进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习,为上课作好准备。这样,上新课时后进生不但能听得懂,而且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练习,从而有效地避免后进生因上课听不懂而厌学、弃学。
四、结 语
对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只要教师善于认真分析,正确对待,两极分化是可以防止。然而“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做起来要比说出来困难得多,因为从“认真分析”到“正确对待”无不需要教师对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要有极大的爱心。另外,导致两极分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实践出真知”。如何搞好初中英语教学,防止两极分化,还需要依靠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白 光,1982,《中学英语教学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胡春洞,2000,《英语学习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江绍伦,1985,《教与育心理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梁 仪,1997,《初中英语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王道俊、王汉澜,1999,《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周建明,初二学生英语学习分化的防治,《中小学外语教学》,第4期。
篇2:英语后进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路桥金清中学 王勤谦
摘要:面向21世纪,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随着招生的扩
大,英语差生面越来越广。所以补差工作是势不可挡,本文主要分析后进生成因以及对策。
关键词:学习动机 教学观念 自信心 尊重 爱
所谓的后进生顾名思义,也就是后来进步的学生,后进生这个概念,是60年代前后出现的,
此前用差生、双差生比较多。后进生指思想行为、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方面低于合格水平,
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缺陷的学生。教师或家长往往称他们为暂时表现差的学生,或暂时后
进生。人们使用后进生这个概念,出于一种辩证思想,出于一种教育者的爱心。那么,英语后
进生也就是在英语学习方面达不到教学目标对该生年级段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后进生的
产生,是学生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不和谐的反映。引导、促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是
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为防止和减少出现后进生,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有必要
来认识一下成因。笔者在农村高中从教多年英语,接触过很多英语后进生,通过调查和分析,
笔者发现后进生的形成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主要表现为学生态度、动机、意志力、性格
倾向、学习迁移及情感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外因与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观念、教
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的知识与能力,以及教师的个性品质等因素有关。
1、内因分析
1.1、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从初一开始接触英语时,就凭自己的兴趣学习。他们只对课
堂上生动有趣的内容和方法感兴趣,而对英语基本技能(单词短语的记忆及基本原型的模仿应
用)感此索然无味。于是就不专心听讲。这样,他们既使在课堂上记住了一些语言知识,下了
课就忘得一干二净。随着高中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这部分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更加突出。由于
初中阶段英语基础不牢固,既使此时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学习吃力,自信心大减
。
1.2、缺乏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
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动机是个体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
为。多数学习后进生在大量语言知识的识记过程中毫无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欲望。这是较典型
的缺乏学习动机的表现。
1.3、缺乏意志力
不少后进生一进入高三阶段就不知所措,有成百上千的英语单词没有记住,数百条短语没有
掌握,语法知识一片空白。于是,他们开始发愤学习英语,经过一番努力,效果并不理想,于
是就又退缩了,说到底,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就是由于害怕困难,缺乏克服的意志。笔者的学
生林某就属于这类型。林某人还较聪明的,领悟力也较高,就是缺乏毅力。在高一、二时把希
望寄托到高三奋斗。到了高三,开始的一段时间很刻苦地背单词,但由于不知的东西太多了,
逐渐丧失信心,过了二个星期,笔者发现该生再也不读英语。
1.4、性格倾向
一些学习由于长期生活在较闭塞的乡村,很少接触外人和陌生人,加上父母与他们又缺乏交
流,因而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他们不愿开口,不善交往;而开口少,与他人接触少,往
往模仿能力也差,这就使及他们更不愿参与各种英语练习活动,内向的性格使他们回避与别人
交往,碰到问题常常不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在课堂上害怕表现不佳有损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
中的形象,降低自我价值。因此,他们缺乏自我表现的习惯和勇气。具有这种性格倾向的学生
,不仅学习上的困难无法解决,而且经过的语言知识也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再现。笔者发现任
教班级的后进生中,有1/2学生是性格内向的,这些学生不敢举手发言,当被叫到时,有的低
头不语,有的声音很轻,像在自言自语。进行Pair work时,他们总是不投入,缺乏跟同学合
作精神。
1.5、学习习惯
多数后进生课前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巩固,作业马虎,完成任务
了事;学习缺乏主动性,尽管词典就在身边,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也要问老师,养成了懒惰
的学习习惯。笔者所教的后进生中有90%的同学不预习、不复习,上课尽管坐着一动不动,认
真听讲,但一听就忘,因为从不做笔记,有时教师叫她/他记,才勉强记在在书本上。坏习惯
是产生后进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2、外因分析
目前,大部分高中学生每天有课堂上的45分钟能接触到英语,加之班额较大,既使在英语课
堂上也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教师难以照顾到不同学力、不同层次和不同性
格的学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产生后进生的因素。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
面。
2.1、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堂课上单词、词组、语言点、对话或课文等教学内容
一项接一项,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犹如看电影似的过了一遍,根本掌握不了。特别是
教师在公开课时,为了表现自我,教师经常唱独脚戏唱一节课,一个个环节下来,不管每一个
环节学生有何反应,不考虑学生是否已接受。
2.2、将英语语言条文化,使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固定的规则,使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
词。还有一些教师试图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使语言教学“理科化”。
由于教师教学法过于机械,学生或朗读,或做题,或回答问题,忽视语言的交际性,使得一些
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2.3、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些学生面对规则的单音节词都不知所措,对他们来
说,英语单词实在难记。
笔者在刚任高二新班英语时,发现来自别班的学生学习方法很有问题,可能高一时教师忽视
了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必须引起教师的
高度重视。教师应在起始阶段就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学法指导。
2.4、教师对学习后进生鼓励和表扬少。不少教师上课缺乏表情和激情,对学生出色的表现常
常无动于衷,很少鼓励较差的学习试一试。在农村,课堂是学生唯一能操练英语的场所,如得
不到教师的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2.5、教师课堂提问面有局限性。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被教师提问,甚至一学期一次都没有,这样就滋长了学生的学习惰性
,扼杀了学习主动性及兴趣。且教师提问女生多于男生,提问对象又相对集中在教室中间的一
些学生。笔者以前也曾犯过这类错误,每次提问起,总是叫好的同学或中间的同学,因为笔者
不善于记同学们的名字,结果发现,后进生就是自己不提问的那些,如今笔者强迫自己记学生
的名字,每节课被提问的同学尽量不重复或少数重复,后进生的数量逐渐在减少。
3、对策和建议
英语学习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由于英语学习后进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一
味简单地进行知识到课,搞提海战术,只会使其对英语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厌学情绪。只有摸清
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解决困难。
针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中学英语后进生偏多的现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对策:
3.1、爱和尊重是转变后进生的前提
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真诚的爱和尊重是启迪心扉的钥匙,后
进生往往最需要的就是这把钥匙。我们作教师的千万不能用过分的语言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
能用冷酷的表情刺痛他们幼小的心灵,否则会使他们的思想上出现反感,产生悲观等不良情绪
。我们要用热情、诚恳和信任的思想感情去感染他们,打动他们的心灵。对他们微小的进步,
加以鼓励、肯定,必然就会激起他们的上进心。这使我想起去年任教的高一(2)班的赵某同
学毛遂自荐的故事,开学初当笔者酝酿课代表的人选时,这位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的同学向笔者
毛遂自荐,当时笔者有点矛盾,但理智告诉笔者要尊重他的选择,因信任是转差的一剂良药。
果然,他当了课代表后,成绩也进步很快。因此,教师的爱和尊重是他们进步的起点。
3.2、发现闪光点是激发后进生自尊心的关键
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而后进生大多数都有自卑感,缺乏
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此,老师在转化中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不能厌弃,不能过多地公开批评。
要全面地、深入地、客观地了解他们,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长处,善于发现挖掘身上的
积极因素。使他们能够施展所长,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后进生不自暴自弃,树立自尊
心和自信心。学生刘某虽然很聪明,但没有用在学习上,上课不是低头走神,就是做小动作。
学习成绩一般,经多次教育,收效甚微。学校每年一次的圣诞英语晚会的短剧,我叫他去扮演
一个角色,他乐意地接受,并花费很多时间去背台词,最后这个短剧《汤姆逃学》演出很成功
。事后我找时间个别与他促膝谈心,又一次表扬了他的优点,并指出他学英语潜力无穷。此后
,他英语进步很快,一颗迟闪的星开始闪出点点光芒。总之,我们教师应该永远有颗火热的心
,以高尚的奉献精神去努力工作,使每一颗星都闪闪发光。
3.3、从预防入手,切实抓好入门教学
英语入门教学是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该阶段决定着学生今后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
首先,教师要及时摸清新接任班级学生的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原学习学校、学习基础、父
母文化程度、学生个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对有困难倾向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和思想沟
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开
口,多与他人交往,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体验到英语教师对他们的特别关爱,建立起融洽的师生
关系。这样有助于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加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自觉性和毅力。
其次,针对农村拼音基础差和模仿能力不强的弱点,转化后进生强化语言教学,着重培养学
生的拼读能力,使学生掌握读音规则,过好语言关,为学生记忆和积累词汇奠定基础。
再者,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督促和检查,使学生养成
在课堂上大胆模仿、积极参与、课后坚持操练、及时预习和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4、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改进课堂教学
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人人参与,改变后
进生作为读者或局外人的角色,改变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分层要求,让后进生有所收获,不断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为了
使学生学好英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听讲--接受--记忆--
做习题”的学习模式。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
多种训练中不断地体验、熟悉和掌握英语。特别是对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
手段,生动活泼的方法,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和参与。在教学
过程中,还应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5、从实际出发,有效进行补偿教学
个别辅导和补偿教学是“帮困”的必要措施。补偿教学 必须以学生自学为前提,可以通过结
对子和成立学习小组等形式,创设学习氛围。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补偿教学。
对待学习后进生,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恒心,切忌粗暴、训斥或忽冷忽热。有效的补偿
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入手,多从学习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及时表扬
他们所取得的进步,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3.6改进评分方法,淡化竞争气氛。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工具。坏分数常常使学习
后进生心惊肉跳,常常使他们受人歧视。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认为,简单地用坏分数对学生的
学习加以“判决”,会直接挫伤他们的学习的情绪与动机。主张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或
者在学生作业完成得不好时暂不打分,直至改正错误后再打个好分数。笔者认为,这种记分方
法对学习后进生是可行的,尤其适合于平时的测验,因为平时测验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
评价的目标是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及时反馈纠正,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而不是为了给他们
贴标签,再如,鼓励性评分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方法,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可以得
到一个好分数。实践表明,它对激发学习后进生学习动机是有效的。
总之,英语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做好以下五个方
面的结合,即预防矫正相结合,心灵沟通和补偿教学相结合,改革教学与指导学法相结合,开
发智力和挖掘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综合转差和学科特点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何芳《转化后进生的理论与方法》知识出版社
2、章小英等《农村初中英语学习困难生归因调查报告》中小教外语教学2000.6
3、郑东升《让农村英语“贫困生”脱“贫”》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9增刊
4、胡元胜《抓住一个闪兴点,让自暴自弃的学生燃起新的希望
篇3:分析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分析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 我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的英语, 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很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外语,外语也是升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科目,学生想在外语考试中考个好分数,家长期待孩子有个好成绩。 当然这就会让我们的教师有这样一个思考,怎样教好学生,让他们真正把外语学好,取得理想的成绩。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上下工夫,不断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的群体并区分对待, 这些组合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作为我们初中的一线教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也应该适当运用分层教学法,并在日常的教学中适当改进,使之更适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我们教师在分层教学之前, 要充分研读教学大纲,对各个阶段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 对不同知识掌握的水平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然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 并设计不同层次下的教学目标,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分层教学, 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的主动性, 力求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充分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的归类分层绝不是教师一接班马上去实施归类的。 教师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 深入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课堂表现,课下完成作业的质量, 书面字迹是否清晰工整,考试成绩等众多因素。 我们教师充分考虑过这些因素后, 就可按班上学生的人数和实际情况来进行归类分层。 可以分为 A、B、C 三层。 A 层为班上前 30%的学生,B 层为班上中等学生,C 层可为班上后 20%的学生。 每一层的所有学生我们教师又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组,让组与组之间竞争学习,同时还可以合作学习。 但实施此教学法也要尊重学生,最好不要在班上公布分层, 对于 A、B 两层学生还好,C 层学生就会觉得教师对他们不够重视,容易让他们产生消极情绪, 不利于分层的实施及教学成绩的提高。
二、教学中词汇部分的讲解
单词是外语学习的基础,单词组成短语,短语组成句子,句子组成文章。 一般我们教师在正式讲解单元课文前先要讲解一下本单元的单词。 那么第一步就是通过领读的方式先要教学生读会每一个单词, 接下来再细致讲解。在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来讲解单词, 但我们也不应该完全依赖于多媒体, 传统教学也有传统教学的优势,我们要利用好黑板的板书,有效讲解单词并要求学生记好笔记。 每一单元的单词讲解结束后,当我们教师再去领读单词的时候,就可以把单词通过变换而来的词形也加入到领读的词汇当中,如是动词,那么它所能涉及短语都可以加入到领读中, 这会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巩固, 学生也会慢慢接受并喜欢这种领读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去扩充词汇、短语。 我们教师可以找出突出者,让他充当教师的角色去领读,学生都很有表现欲,他们都会积极配合老师,这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轻松。
三、教师适当超前教学法
(一)教师个人知识文化素养作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我们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 还应该更多涉猎专业以外的其他知识。 这样在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 在占有较大比重的阅读理解上来看,文章段落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自然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多看书籍。 教师知道的内容越多,越能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同时也更能得到学生的敬仰、认可。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为今后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适当超前教学法的设计这种适当超前教学大多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中,要想学生学得好,那么教师就要在教授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这种设定适当的超前教学可以在“天”上超前,也可以在“星期 ”,“ 月 ”上超前 ,甚至是在 “年 ”上的超前。 其实在我们教师教学中,这种适当的超前教学一直在用,关键是否把这种超前教学系统化,是否一直坚持在用,是否贯穿教师的整个教学计划。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在每一单元正式教学前, 可能都会先讲讲单词,讲讲语法,这也是一种超前教学,使学生在学时能理解得更好。备课是超前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我们讲第一课时, 整个第一单元是否都准备了,是否浏览了第二单元的内容,或者说是否浏览了一册书的.全部内容, 在讲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熟悉教材,教过了一次初一的内容, 就知道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 标题为Why do you like pandas? 在这一单元里会出现较多动物的单词, 那么在我们讲授 1-4 单元时碰到有关动物的词汇, 是不是能提前把这类词汇总结下来,先以例句给出,学生既会对动物的词汇感兴趣,在学第五单元时,这些生词又能提前掌握,学得也就会轻松些。 这就涉及了适当超前教学法中的月的超前。每一项工作都会有其独特性, 我们教师也是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总结教学方法,但我们初中教师从初一开始教起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平时可以抽出时间看完初二、初三的教材,了解整个初中的语法知识点,适当进行年的超前教学法。 我们教师同时也可以把这种适当的超前教学法教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适当超前学习法,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提前预习,这样,我们教师会教的轻松,学生也会学的轻松。总之,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努力,总结经验,无论是分层教学还是超前教学, 在上每一节课前都需要我们做充分的准备, 尽量让课堂的知识容量大一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给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常识,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断实现我们的价值, 也要让学生们慢慢丰富自己。
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求教师设定好教学目标, 每节课下来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达到什么程度, 这也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通过分层次教学,分步骤教学,真正使教学内容落到实处。中学生在强大的母语包围下, 听说外语的机会受到很大限制, 但学生大学毕业后会走向社会, 外语将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外语学习得情境, 通过我们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 让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领会外语学习的美妙。
篇4:初中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的原因和对策刍议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的原因和对策刍议论文
【摘要】本文以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克拉申的理想输入的条件可理解性输入既有趣又相关及情感过滤因素为理论依据,提出利用图像输入的最佳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探讨运用图像输入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英语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图像输入作用
一、问题提出的及理论依据
运用图像辅助英语教学,可解决英语语言的可理解性问题、有趣性问题及学生的情感焦虑因素等问题,增加学生了接受信息的输入量,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利用图像输入以期解决以下问题:利用图像输入辅助教学能否解决输入的可理解性、趣味性问题;利用图像输入辅助教学能否降低情感焦虑因素,激活学生的英语表达欲。
二、英语教学的策略——图像输入
(一)图像的解释
图像通常指image,icon,picture和它们的衍生词。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图像先于文字产生,象形文字就是从图形变化来的,先有图再有字。自然界是人所面对的对象,图像是对自然的模仿,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式。文字是图像的抽象化,是人类认识自然和交流信息的高级形态。人类对图像的接受是一种视觉的欲望和饥渴,通过图像来识别很多东西,同时也可满足自己的一种审美要求。
图像输入策略是用来激励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兴趣的,而兴趣又是基于理解之上的。否则,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就不会被激发,从而导致对自己缺乏自信,甚至产生焦灼感。因此,教师在输入时,要尽可能选择学习者感兴趣的并能使他们自然灵活掌握的策进行图像输入,指有助于学生感性地理解语言材料的各种工具和方法,包括直观教具(用于课堂教学的视觉形象材料,如黑板、道具、实物等)和电化教学设备(利用光、聲、电原理设计的各种现代化视听工具,如幻灯、图影、录音机、录像机等)。这两类直观手段都能摆脱课堂教学时空的束缚,将各种生活情景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有利于学生感知和思维。它能提供大量真实逼真的语言交际情景,使教师传递的语言信息更具形象性、层次性、连贯性和逻辑性,有助于学生按逻辑顺序思维,加速对外语信息的理解和吸收;有助于学生对外语材料的感知、理解、吸收和内化,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学生在此状态下,兴趣浓,积极主动性高,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想象活跃,加速了语言输入的过程。
(二)创设运用语言情景
图像输入主要是用来创设情景的。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其主动参与意识会更强。通过创设情景,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口语合作的氛围,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课文的套句、语汇,两人或多人一组进行表演。教师要将情景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让他们抛开害羞、怯懦等不良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充满隋感地倾诉。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材料。那么如何创设语言情景呢?扩充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提供学习示范是关键。可利用多种手段或媒体,如挂图、投影图片、录像、声音模拟等图像输入来创设语言情景。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之中,在教师的启发下便会情不自禁地想用所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设想或者是疑问。这种疑问可以是关于语言情景方面的,也可以是关于语言表达遇到的各种障碍,或者是自己创设的由感而知的与主题有关的感受及设想,由此与主题相关的诸多内容也逐渐地丰富起来,学生应尽可能全面地用语言倾诉出来。
三、图像输入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一)图像在教学中的最大优势——形象性
图像具有非凡的表现力。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内容,用文字去表述会比较抽象,而用图像去表现时却十分形象。图像具有信息量大、现场感强、直观感强、容易记忆、便于再现等特点,能充分地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它可以多方面、多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描述某一事物,提供直观的教学素材,克服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
图像输入具有直观性、新颖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形象生动的图像,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图像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确立鲜明的、完整的表象,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对象上,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运用语言来表达的欲望。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正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必须具备的内驱动力。初中学生年龄小,心理不够成熟,认知较直观,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形象思维比较突出,对感性的事物较容易理解,对理性的知识则不易理解,课堂教学活动只有形式多样化,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实物、动作、图像等创设一定的、真实的、有趣的情景,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模仿中熟悉和感知语言知识。
总之,运用图像进行英语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提供了丰富的声像并茂的语言内容,最接近语言实际的自然语境,能使学生在真切的语境中学习到活的语言,实现语言习得的目标。
篇5: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论文
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一直是热门话题。时至今日,在我身边,“两极分化”不但未见减缓收敛,反呈愈演愈烈之势。根据我这几年来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基本能做到班级中不及格的学生数量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减少,所以,我很想把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分享:作者:卓文宏 智词:
一、高度重视单词教学
一位学生放弃英语学习,其实最初是从放弃开口朗读开始的。而拒绝开口朗读英语的最主要原因是不会读。当一位学生不会念的单词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再要求这位学生开口朗读英语,已经是毫无意义了,对这位学生来说,也是勉为其难了。所以,每个单元的单词教学,绝对值得初中英语老师重视。我的建议是:
1. 充分利用教材后面的单词表,实行“地毯式”教学,即每个单元每个单词都要求学生会念,记住它的中文意思,掌握能将该单词所延伸开来的重要句型。
2. 在七下八上期间,适时渗透音标教学,在此基础上,同样以渗透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利用音标与单词字母组合,自行认读单词(直拼法)的能力。
3. 刻意强调单词的中文意思。很多英语老师受到“全英式”课堂教学的束缚,以为完美的英语课,坚决不允许中文的出现与使用,甚至以此作为评判一节英语课是否优劣的标准,我个人感觉这是违背中国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客观实际的。“全英式”课堂教学的后果,自然导致很多内容学生似懂非懂,课堂教学效果无法落到实处(除非你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总体英语基础都非常扎实)。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利用幻灯、板书等形式,让学生明了一个生词的中文意思。而事实上,我们也不难发现,只要一个学生能够念出初中教材中所要求的80%的英语单词,知道80%的单词的中文意思,一份满分120分的中考试卷,该学生绝对可以考到100分以上。
4. 单词的听写,应该稍微延迟于学生实际掌握的时间。例如,当我们教Unit5的时候,再去听写Unit4。这样经过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朗读、运用与消化,相信学生能够记住大部分单词的拼写。事实上,很多单词学生朗读多了,过目多了,自然也就记住单词的拼写了。(我一直认为这是学生记忆单词的最值得推荐的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不知不觉记住单词的'拼写)
5. 单词听写如果能实现相同程度的两人小组竞赛模式,可以大大促进后进生认真准备英语单词听写的积极性。如果你只担任英语任课老师,那么对于两人小组竞赛模式中单词听写准确个数多的学生进行加分。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进行一次积分总计,对于积分多的学生给予精神与物质鼓励。如果能够带这一群体学生进行旅游,那是再好不过了。
二、高度重视早自修朗读
如果你有机会在早自修的时候到我的班级来找我的话,你会发现我正拿着英语书,和全班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英语。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两届了,最直接效果是全班学生都能大声读英语,有些学生还会比赛看谁读得好,读得快。而如果你发现自己班级的学生在早自修的时候都不爱朗读英语的话,不妨亲身体验一下我的做法。很多老师都是让英语课代表来领读,我发现效果要大打折扣。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每个早自修都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英语的话,效果自然更好。(冥冥中我还感觉,早晨和学生大声朗读英语,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有待岁月考证)
正因为两个班级学生在早晨的英语朗读量远远超过其他班级,所以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书面作业量远远低于其他班级。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班级的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依然能够名列全段前茅。我有时候对学生们开玩笑说:我们用最省力的办法,取得了最良好的效果。
三、高度重视同桌两人对话pairwork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自然用于交流。交流的最常见方式是两人交流(聊天)。然而,令人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英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两人交流的设计少之又少。根据对这个学期从北京和云南转班进来的两位学生的了解,我感觉现在中国很多省份的初中英语教学,依然停留于大量的语法讲解层面,从而浪费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对话操练机会。Pairwork在课堂过程中所占时间比例太低,有些老师虽然设计了Pairwork,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一下带过,学生都没怎么操练,就开始转入下一个大型任务。而我的观点是:在一节听说课是上,最基础最重要的Pairwork句型操练,至少要占三分之一强,甚至更多,最好能做到让全班所有学生都有站立起来用英语表达的机会。尤其对于平时不爱开口的英语学习后进生,更要给予适当的倾斜。
事实上GO FOR IT英语教材的听力材料,早已设计了大量的Pairwork素材,让学生在Section A的教学环节中,进行最大限度的操练。除此以外,听力材料的内容自然可以作为早读的绝佳内容。对于其中的个别超纲单词,我们在课堂是有必要进行解释,以便次日学生早读能流畅地进行。
另外,个别老师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Pairwork,取而代之的是自己和学生间的Pairwork,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堂课上得非常流畅,表面上(极个别)学生掌握的很好,其实导致的是一个班级中大面积学生处于“陪读”状态。长此以往,班级中自然能够造就出个别英语特别拔尖的所谓“精英学生”,他们的英语口语完全可以与英语老师媲美。然而,这几个屈指可数的“精英学生”的造就,完全是以牺牲其余“陪读学生”公平接受初中英语教育为代价的。
这,也是目前中国初中英语教育的最大不公与最大悲哀!
如果我们班级的学生英语基础特别薄弱,那么我们在备课时,不妨多设计一些简短的、生词量少的学生间一问一答pairwork,充分发挥同桌两人互帮互助的优势,积极调动全班所有学生参与到英语课堂口语交际中来。
尽管我们英语老师完全可以把单词教学、早自修朗读,和课堂对话操练真正落到实处,但如果一个班级整体班风不正,学风不浓,那么以上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两极分化”现象,依然要从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态度和状态入手。
篇6: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 论文
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 论文
一.NMET的任务、性质、目的和内容
从1995 年始, 全国(除上海外)英语高考统一试题, 称为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 t,简称为NMET。
NMET的任务是选拔人才,NMET的性质是选拔性(常模参照性)考试,要求标准化,要求有较高的信度和效 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同样,任何考试,其最终目的不局限于考试本身,而在于反拨教学。NMET作 为全国性考试,对中学英语教学势必产生反拨作用。经过这几年的实践,NMET已经并且继续在我国中学英语教 学改革中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根据NMET的任务、性质和目的,NMET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英语知识和英语运用。全卷试题在考查语言知 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二.知识、运用和学习潜能的基本含义
1.知识
知识这里指的是英语两大类知识:
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也就是英语的基础知识,它是关于事实本身的知识,如一些语法规则等。另一类是程 序性知识,指的是怎样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力或技能。
这两类知识互相有关联,但又不能互相替代。比如,语音知识不仅仅要知道英语有多少个音素,有什么样 的语音和语调,而是要会辨认,会发音,会读出这些语音和语调。懂得语言规则是一回事,使用语言规则来进 行交际活动又是另一回事。
就NMET来说,我们对英语知识和技能或能力都有要求,而且和中学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一致的。
[1] [2] [3] [4]
篇7: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
茶文化交流中应积极应用有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英语交流技巧,注重升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框架和完整度,切实维护英语实用性价值,结合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认知,保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和互动,也进一步有效优化交流价值。
第1:茶文化交流中的英语表达能力分析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推广,英语交流成为了对外贸易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如何在茶文化传递和建立过程中积极应用英语,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文化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教学地位和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只有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性作用,才能有效实现交际通用的要求和目标。
本文从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社会价值研究出发,对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强化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措施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表达能力;问题;策略
1茶文化交流中培养英语表达能力的社会价值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长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饮茶习惯到茶文化体系,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系统,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度研究的过程中,都要对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流互动进行集中的分析和管理,保证相关元素能实现更好的传递。
正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在中西方茶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建立切实有效的沟通路径和沟通方式,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深度思考并且积极实践,正确的应用茶文化资源,利用更好的英语表达技巧实现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在茶文化交流结构中,积极的应用有效的英语表达方式,对茶文化因素和基本构成参数进行系统化梳理,保证建构切合中西方差异的文化交互模型,从而助力人们建立全面的认知体系和语言管控模型,真正实现整体文化认知结构和理解框架体系的升级,并且保证思维方式和交流互动模型切合实际需求。
另外,在思维建立和文化习惯互通的过程中,只有进一步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才能提高茶文化交流的实效性,维护整体文化互动体系的完整度,也保证交流模式的理想效果。
在文化交流机制中,若是不能建立有效的文化交流模型,就会导致理解结构和认知体系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对茶文化中的茶艺、茶道等元素进行普及的过程中,强化英语的形象化表达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茶文化交流体系建立过程中,只有针对具体问题建构系统化处理模型,才能提高整体文化应用效果而只有积极落实应用表达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证知识体系和文化融合后,相应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管控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因此,在文化体系建立和交流模式构建过程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才能优化整体表述机制和文化交流机制,进一步升级茶文化交流互动体系的实效性。
借助载体的融合模型和升级措施,实现整体应用效果和处理效果的优化,人们能在交流结构中保证文化融合机制的完整度,能在利用多元化因素的基础上,提高英语表达能力[1]。
2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英语完全普及的当下,应用英语建构贸易关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在文化互通和文化交流模型中,也要集中表达和阐释相应的文化内涵,确保全球化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述方式贴合实际。
但是,在英语表达能力和文化体系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英语表达能力和准确性不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无论是经济贸易活动,还是文化交流体系,只有建构系统化的传递模型和互动系统,才能保证相应的内容能得到有效的互动,但是,在实际发展进程中,文化交通机制落后以及文化应用短板问题较为严重。
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英语知识的应用结构存在问题,在英语组织规范和表达能力方面缺少规范度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没有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加之表达水平也比较表面化,就导致文化交流过程失去了有效性,也使得文化内涵和文化运行体系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并没有建立更加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互动体系。
茶文化历史悠久,且文化深层次的内容都非常丰富,若是不能结合实际建构有效的表述模型,就会致使文化应用价值和文化内涵失去应用价值的问题出现。
除此之外,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若是一味盲目地追求表达效果,却缺少资源利用以及交流机制的细化培养,就会导致整体承载结构存在问题,相应的语言体系得不到有效互动,整体语言表达体系的有效性和利用效率都失去了实际效果,就是导致文化体系存在不良问题的主要原因[2]。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多元化交流机制中,由于没有建构针对性的信息处理措施和文化应用机制,也会导致文化交流主体没有合理的载体。
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方面,相关管理机制和升级体系存在缺失,就会导致文化机制和相应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处理。
3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法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
3.1强化文化因素和学习技巧融合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茶文化的交流有效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不仅仅要在实际讲解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和应用文化元素,也要落实建构文化译文的针对性,保证其具有实际效果,更好地切合生活实际。
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多元化建构表达方式和理解模型,有效减少“茶文化失语症”,借助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更加有效地提高茶文化的传播范围。
只有从思维方式、中外价值观等思想层面提升整体融合机制,才能更好地建立表达方式和应用效果。
在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交流方式决定了文化传递的效果,而交流方式的决定因素很多,不仅仅包括遣词用句的完整度,也包括表达能力,正是基于此,要想有效优化交流实效性,升级交流能力培养路径至关重要。
需要借助学习技巧对文化因素进行重组和建构,确保建立一种独立式的表达体系,并且积极应用表达技巧,从而实现交流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相关学习者还要对中外文化交流体系进行深度分析,多了解表达模式和表达注意事项,在其中充分融合茶文化的阐释要素,实现整体表达效果的最优化。
3.2强化文化体系和文化理解的常规化指导
在文化传递和相关交流模式建构的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有效的理解范畴,对相关问题和不足有清晰的认知。
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茶文化的实际价值和社会意义建立有效分析模式,对其内涵和体系有所了解,从而借助英语交流的方式提高文化知识的外延,并且实现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目标。
也就是说,要想能力得到有效升级,就要对文化有深度的理解,在建构系统化理解模型的基础上,应用相应的语言技巧进行集中阐释。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认知和理解是文化传递的基本要素,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技巧和应用方式,建构语言应用模块和文化传递模块之间的耦合,从而深度理解并传递文化内涵。
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和升级的过程中,强化融入机制和文化交流机制,确保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能得到有效的传递。
另外,在茶文化体系中,需要利用英语进行集中表达的项目非常多,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茶艺解说,在茶艺宣传的过程中,由于学术词汇较多,如何应用有效的表达方式,在减轻其繁琐程度的同时,表达有效的含义,是需要相关人员在实践中认真思考的。
要将对外交流和茶文化要素进行深度融合,寻找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本质,确保英语模型能在表达机制确定的基础上,实现整个英语因素的管控和综合[3]。
3.3强化文化差异分析
要想深度落实并提升茶文化交流的实际效果,就要结合实际要求和文化内涵,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确保能对具体的文化体系组成要素进行集中的判定和解构。
在茶文化传递过程中,只有了解差异,才能进一步深化表达着对于语言的认同感,确保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在文化交流和深化分析的过程重,且中西方文化模型和文化概念有所认知,也能更好地深化研究文化规范度,确保文化体系和文化传递过程的完整性。
在茶文化交流模块建立时,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借助技巧升级,也要对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度分析,并且保证具体文化体系和文化完整度能实现有效升级,充分提高利用价值的有序性和系统化,也能在融入思想模型和思想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分析,真正落实文化交流的实际目的。
也就是说,培养英语表达能力的主要方法和目的需要依托文化内涵,确保融合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相应的表述能代表不同文化体系的特征和要素,并且实现语言结构的系统化升级和认知结构的升级。
清晰的了解并深度落实文化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4]。
在茶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进行集中剖析,并且正视文化存在的异同点,积极利用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处理模型,试图从多元化角度进行语言描述和情感表达,从而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
文化模型的建立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和现实因素,也正是基于此,只有全面认知文化差别,并且结合多元化文化背景要求,在表达和交流系统建立过程中,积极应用多样化技巧,才能实现有效交流。
例如,教育领域若是想提升学生茶文化交流的英语表达能力,就要建立相应的对比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和系统化处理范畴,确保学生能在英汉交互的学习模型中体会文化的内涵,并且也能有效的优化升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保证整体英语表达能力能得到实质性的优化和升级。
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交流中应积极应用有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英语交流技巧,注重升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框架和完整度,切实维护英语实用性价值,结合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认知,保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和互动,也进一步有效优化交流价值。
正是基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融合机制的发展和更替是时代趋势,要在茶文化互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建构发展新常态,对不足和短板问题进行集中处理,选取更加适宜的文化载体,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目标,为英语文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志晶,刘海,岳金凤等.茶文化与英语技能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15(21):10-24.
[2]李亦桃,朱晓东.英语中“茶”话探微———兼议中国与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4,14(06):211-213.
[3]段红.英语茶语文化分析———中国和英美茶文化差异探讨[J].福建茶叶,2016,38(07):393-394.
[4]杨柳.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38(08):230-231.
第2:基于应用语言学的茶文化英语翻译策略
摘要:应用语言学是从19世纪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其是以解决语言学的理论问题为基础而逐步形成的应用实践型学科体系。
简言之,应用语言学是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思考问题,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汉语思维模式中。
本文以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从实践的角度对茶文化的英语语言符号进行了具体化探讨。
首先,就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翻译立场从翻译的地位、翻译的情形以及翻译的本质三个方面对应用语言学中的英语翻译进行了简要论述。
而后,结合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价值阐释了当前茶文化英语翻译的“信息转化”与“创造性位移”,并最后立足于应用语言学的实际功能从两个角度对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略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对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语翻译探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茶文化;英语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
茶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具有多样化价值的实践过程。
茶文化传播可以作为一种人际交往行为,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推广行为,可以作为一种商务交际活动,可以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行为等,具有多样化的价值维度。
近几十年来,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呈现出政府主导、民间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中国茶文化作为一种“东方特产”和“国学传统”,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新审视。
从茶文化传播的载体来讲,包括影视传播资料、图书专著、茶文化产品或服务等,加强对这些茶文化传播载体的语言符号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传播中华茶文化的中介环节。
用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可以为我们创新跨文化交际中的茶文化翻译提供有力帮助。
1应用语言学对于翻译的基本立场分析
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大体上从19世纪初期开始西方语言学科学开始呈现出“应用语言”与“理论语言”的分化现象,语言学家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最早提出了“应用语言学”的概念。
无论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还是从茶文化知识的结构化构成来看,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被划分为“理论”与“实践”这样两种部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就开辟了这种分析范式。
基于应用语言学2的发展经验,从实践的角度加强对茶文化英语的翻译可以在非学术意义上更广泛地在海外向普罗社会大众传播中华茶文化,有利于将中国茶文化融入到西方社会的日常生活细节当中去。
篇8:浅谈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内容概要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因入多媒体技术,合理发展,优化教学。
作者简介
姓名: 吴霞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74年11月
所在学校: 南京市红光中学
任教班级: 初二(3)、(4)班
浅谈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教育技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更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MCAI)成为现实。如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我们的教训实践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构成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给现代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动态等方面的不足。
一、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英语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开口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参与各种英语活动。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呈现精美画面,播放悦耳音乐,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手段的形象化教学,使英语课堂更加形象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当我们在一节课的开始,使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马上就能将学生吸引到有关教学内容上。以JEFC Book3中的On the farm为例。首先,我们展示出一幅农场的全景图:蓝蓝的天空下,是一望无际的田地(field),田地里有拖拉机(tractor)在欢快地跑着。近处有溪水缓缓地流动,水中鸭子在嬉戏,小溪旁还有一群动物,包括马(horse)、母牛(cow)、绵羊(sheep)、狗(dog)、猪(pig)等。这样一幅精美的图画呈现出来后,学生们就会被图上的内容所吸引,积极主动地想要去了解有关知识,去认识有关事物的名称。这要比Open your books 的方法生动得多。接着,点击图中任意一种动物,屏幕上闪烁其英文单词,同时播出其读音。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更浓厚了,便积极自主地去跟读。在轻松、积极 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很快就能掌握生词,并能准确地发音。这要比Read after me 的方法更具吸引力,效果也好得多。
其次,多媒体技术能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提供形象的语言情景,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英语教学注重语言情境。声像媒体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用它来创设语言情景,不仅可以表达所要传递的信息,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记忆,而且给学生提供了近似身临其境的感性经验,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强化训练,加深印象,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有很大帮助。在初中英语教材中,交际用语和对话比较多,我们在Presentation 这一教学环节中,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效果则会比较好。例如,我们在介绍一段新对话时,可以用动画的方式先呈现对话人,并让学生谈论对话人的情况,猜测他们的谈论内容。然后口头呈现对话内容,学生听并且重复。最后再书面呈现对话内容。这样,调动了学生视、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新对话的印象,同时也促进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这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使课堂教学在师生的需要下,更灵活地运用,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比如知识的重现、强化等。在复习课中,我们可以使用投影的方式,进行习题的演练与讲解。这种方法要比传统的做试卷或者上黑板练习,更加节约时间,见效更快。
二、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首先,教师要精心制作课件。
制作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要会较熟练地使用一些应用软件,如幻灯片制作软件(PowerPoint),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等。同时,制作课件也应从学生需要和教学特点出发,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力求直观与生动、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而不应粗制滥造,画像失真,音乐与内容不协调,使学生如雾里看花,摸不着边际。
其次,教师应适当使用多媒体,而不应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选准时机应用,而不应分不清主次,整节课在多媒体上大做文章,造成多媒体使用过滥过泛的现象,使整节课华而不实。所以,教师应有选择性地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第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仍要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英语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过程,也应该是师生情感交际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授课时,不要总是站在多媒体展台前,在不需要操作机器时,要走到学生中去。讲课的语音既要标准,又要抑扬顿挫,富于感染力,同时轻松和善的面部表情也会该学生带来松弛愉悦的感受。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初中生有喜欢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活动的特点。所以,每当学生回答或表演完后,我们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比如“You’re doing a good job!” “Well done!” “Very good!”等。
总之,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多媒体教学并非常规教学的全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多媒体效果,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应恰当引入多媒体,合理发展,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优化。
篇9:英语听力理解困难的成因及应试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在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技能中,听是获取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的最主要的途径,是提高其他技能的基础。有研究表明,听占整个言语交际活动总和的45%。由此可见,听力训练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几哦埃及能力。英语教师必须对听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目前英语教学中没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因此,学生普遍对笔试能得心应手,而对听力考试却望而生畏。为什么听力理解就如此难呢?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语言基础知识的障碍
听力是听和理解的总和,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听力理解及反映速度的差异。
语音障碍 有些学生一开始就没有掌握单词的准确发音,长期以往,特别是对发音相近的词,不能正确辨认,一些易混淆的因素,如weak- break, song-sung 等。
语速障碍 SEFC教材课文磁带的语速较慢。有些英语教师讲课语速也偏慢,久而久之,学生已习惯,若遇到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就不能适应,如再遇上一些连度、弱读、重读、失去爆破,重音转移等语音语调变化,更是无所适从。
英美语音差异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除了在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外,在读音上也不尽相同,有些语音还相差很大。而我国英语教学过去基本上采用英国语音教学体系。随着对外开放,英美教材逐步增加并有流行趋势,有些学生因不熟悉英美语音的差异,就产生了听力障碍。
词汇障碍 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大小,掌握的熟悉程度及一次多义,熟词新义和同音异义现象,终究给学生听力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母语干扰的障碍
许多学生在听到一段语音信息后,常受母语的干扰,习惯用中文逐字逐句在脑子中翻译出来,而不能直接将语音信息转化为一定的情景,不能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多了个中间环节,因而影响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其次,由于汉语句子结构、语序等与英语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依靠汉语来理解句子不仅速度慢,而且容易造成理解错误,不能做到听音会意,破坏了直接反应,而且听的时候精力集中于心译,无暇顾及领会其内容,更谈不上捕捉言外之意。对于一些较长的不合汉语习惯的句子若心译就犯难了。如:He had hardly finished his speech when the audience gathered round him and kept on asking him all kinds of questions. 听到这句话既要寻找与hardly….when 相应的汉语,又要考虑时态,然后再领会其意。速度自然慢得多,而且容易理解错。
三、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载体,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学生必然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化知识,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不少中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听力理解便产生一定困难。如一些听力材料经常会出现 Thanksgiving Day, April Fool's Day ,学生如对西方的感恩节,愚人节等不甚了解,就会对这些感到茫然,又如观看电视录像片《走遍美国》,如不了解美国的文化背景,那么对剧中的人物直呼长辈其姓名就会觉得难以理解,因为在中国这是极不礼貌的。再如,英国人见面时打招呼的方式以谈论天气为主,而中国人则不然。
四、心理因素的障碍
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急的状态时,就易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使原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大打折扣。另外,外部环境对学生也有较大的影响。环境的变化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相应的变化。同样的听力内容,学生在教室里听老师授课和在语音室里听录音的心理准备和活动方式是不一样的。而多数学生又不善于调整心理变化,从而造成听力理解上的困难。学生在听音的情感因素和听力理解的有效程度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学生听音目的明确,并有强烈的听音欲望,其效果就好。反之,如学生对听力活动不感兴趣,会产生心理抵触和厌倦情绪。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听力过程不仅与听者的语言知识掌握程度有关,而且与听者所具有的文化,心理素质等也有密切关系。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呢?除了加强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外,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环境,培养听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尽量用英语教学,并有由浅入深反复训练,在有限的时内尽可能让学生多听英语,多感受语言信息的刺激。运用英语授课还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锻炼其感知能力,培养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所有这一切能力的提高,必然对包括听力在内的整个英语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在学习新课文前,教师应坚持让学生合上书,听老师介绍课文基础背景知识及故事情节,然后听课文录音,并根据所听的内容,简要回答问题,最后在再开课本,这样能让学生养成仔细听课的习惯。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应尽量多提供所学内容的直观现象,使听力教学情景化,交际化,培养学生用英语直接进行思维的能力,以排除母语的干扰。
二、重视技巧,提高听的效果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训练,这是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有效措施。所谓“听力技巧”,它包括语音技巧和理解技巧。语音技巧包括连读、弱读、失去爆破的长度,句子重音、意群划分等,而理解技巧是指对听内容的检索,预测、取舍等技巧。要教会学生,听音要联系上下文,全面理解和把握讲话人的思路,捕捉其中关键词语,正确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培养自己暂时记忆力,善于区别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是自己的分析、归纳、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三、激发兴趣,增强听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听音感兴趣的同学, 课堂上积极主动,情绪愉快,听音效果必然好。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努力消除因害怕、沮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趣闻等,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听音兴趣,而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另外,还需采取灵活多变的听音形式,并把竞争机制引入听音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听音兴趣,调动他们的听音积极性。如在听力训练时,可采取抢答方式,看谁反应速度快并回答准确。
篇10:情感教育与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并且规定了具体的情感教学目标。 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对知识的传授, 忽视情感教育,或者认为情感教育不重要。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探究一下 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是否必要和可行。
一、情感的概念特征与功能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同人 的意识紧密地联系着。 在 日常生活中, 情绪与情感常被混用, 或者看作是同义词。实际上,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和请可以 互相传递。 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 理智性是指人在智力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他它是和学生的认识活动、求知欲和对真理的探究相联系的;社会性是指人的情感往往受社会情景的制约, 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人们学习或生活的情绪;易变性是指情境很容易使人的情感产生变化。
人的情感是一种生存机制。 1990年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提出, 成功需要一些至关重要的情感。他们是:
同情和关心他人
表达和理解感情
控制情绪
独立性
适应性
受人喜欢
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
坚持不懈
友爱善
良尊
重他人
他们把这些情感特征称为情感智力,即情商。智商是天生的,情商却是靠后天培养的。 实践证明高情商的人比高智商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在学习中,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利于发挥主体潜在的各种技能。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 情感的动力功能表现为:动力系统作用大, 学习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 学习效果就差。 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 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延缓学习疲劳也会产生调节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流露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语言、声调节奏和表情对教学内容的解读与演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英语课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 这是情感在语言学习和人的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 情感教育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言具有传递情感的功能
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与传输信息的媒介, 语言具有认知性、实效性和情感性等功能。 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 沟通情感和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 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 和相互尊重。 情感介入教学活动是英语教学的进步。
2、情感影响语言的学习和记忆
学生是情感型和感觉型的, 以情绪化为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 积极的情感,如:自信、愉快或喜悦等。对英语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人的活动积极起来。因此,具有乐观向上和活泼开朗心态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坚强的意志和大胆实践精神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消极的情感,如: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或厌恶等。会降低和削弱人的活动能力。 因此, 如果这些情感影响太大, 就会影响其语言学习行为。 我校学生中常见的消极情感有:对能否学好英语持怀疑态度,或对学习丧失信心,悲观失望等。对于这些负面情感,教师应尽力减少,除了课堂上的交流,还可以利于其他时间与其谈心,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明白学习的价值。
情感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表现在对信息的存储、修正和提取等方面。 情感信息会与其他各种信息一同存入大脑。 积极的情感会加快信息的组织、加工和存储;而消极的情感会导致记忆信息的缓慢甚至停止。另外, 积极的情感会使记忆中存储的内容处于稳定的状态;而消极情感的作用则相反。 因此,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切实让学生时时处于主体地位,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乐学的情感,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自主学习以情感为依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自主既是一种心理机制, 也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的存在和体现必须有群体关系的支持。这种支持除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还包括教师的关心、启发诱导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而且还应帮助学生制定和执行学习计划及评价学习结果。 在合作型自主学习中,学生可以发展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协调互助和分工合作的能力。
4、情感态度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幸福
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定义为“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并详细规定了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情感目标,仍然侧重于兴趣、动机、自信和合作等情感因素。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把情感目标设定为“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 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能够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 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体现国际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是健全人格的必备品质,是新时期外语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情感是非智力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还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影响外语学习的成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情感影响的因素相当大,它直接影响着不同层次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而且贯穿于英语学习过程的始终。
情感态度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健全的人格应当包含健康的情感。 实践证明,所有的人都能从情商中受益,。无数研究表明, 具备情感技能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加幸福、自信, 在学校表现更佳。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负责任、有爱心、能力强的一代,情感技能是不可或缺的。
三、对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建议
对学生平等相待, 尊重每个学生,适时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努力尝试,赏识学生。
创设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发展友谊及合作精神。
让学生在团体中发挥作用,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帮助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并监督其执行。
用幽默感来陪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宽容品性。
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
结束语
情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实施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主渠道。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 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英语教学应设计情感教学目标、制定和实施情感教学策略。 从培养学习动机入手, 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善于让学生享受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传递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黄振远:“情感的内涵及其与英语课程的关系”《中小学外语教学》第十期。
叶奕乾 祝蓓里 《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
劳伦斯沙皮罗 《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经济日报出版社
篇11:语境、语境设置与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简单地说,语境就是具体语言形式出现的环境,它可分为广义的语境和狭义的语境。
广义的语境是指社会文化语境,也就是语言形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到价值观念等等。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两者局部交叉渗透。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任何语言都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这便是语言的文化功能。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被人们用来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交际。ァ∠烈宓挠锞呈侵赣镅孕问匠鱿值木咛逵锞常又称情景。Halliday认为情景语境是由“场景”、“方式”和“交际者”三个部分组成。Hymes又进一步地将情景语境细分为八个因素:场景、角色、功能、意念、语体、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以及语言辅助手段。
社会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社会交际规则,同时人们又必须根据情景语境中的诸因素作一定的调整。
语境设置的意义
英语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学生交际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交际功能也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学习英语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交流信息,即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即席地使用语言或话语规则进行言语交际活动。
交际法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和练习语言形式,才能培养学生判断语言形式是否得体的能力、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和意义的能力以及在适合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语言的能力。
中学生英语新教材以功能-结构体系为依据,以情景-话题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呈现教学内容。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正确地设置语境,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显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在轻松活泼、真实可信的语境中操练语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之一,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的语境设置
一、词汇教学与语境设置
美国《时代》周刊对各界成功人士做过调查,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词汇量特别丰富。L.R.Hubbard认为,“The misunderstood words(被误解的词)是学习“三大障碍”中最主要的障碍。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NMET中有了词汇拼写题,而且能力题型的分值在增大。如果教师孤立地去教单词,进行繁琐的讲解,而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这样不但起不到效果,还很有可能成为“学习的障碍”。如果学生看到中文“开“就只会背“open”,那么碰到“开车”、“开水”、“开灯”、“开机器”等词组就会出现错误,造成错用乱用。
在情景中学习词汇,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牢固地记忆,还能使学生掌握使用语言的场合。
1.使用直观教具创设情景
词汇教学尽量使用直观教学,可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简笔画等设置情景。下面以初中第一册Lesson 49课为例,介绍怎样在情景中教生词。这一课共有九个单词:colour,red,white,black,green,yellow,blue和brown。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彩色粉笔。
Step 1 Presentation
教师举起一支红色的粉笔问“What colour is it?”后自己回答“It's red.”并边读red边在黑板上写出红色的red,领读几遍。然后教师仍举起红色的粉笔问“What colour is it?”让学生回答“It's red.”接着用同样的方式呈现white,blue,orange,green,yellow和brown。在呈现black一词时要用白粉笔在黑板上涂一个方块,把食指蘸湿,在白方块上写black,黑色的black就显示出来了。最后在这八个词的旁边写上colour。教师使用简单的教具粉笔设置语境,呈现出了所有的九个生词。
Step 2 Practise
教师收集各种颜色的笔,指着学生不同色彩的服装进行操练。先由教师问“What colour is this pen?“学生用colour words回答,进行控制性的操练。然后指着服装上的色块,一半同学问,另一半用colour words回答,进行半控制性的操练。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语境中逐渐巩固生词。
Step 3 Pair Work
学生两人一组,就各自的文化用品,彩图上格林一家穿的服装进行自由对话,问句可以从“What colour is it?“扩展开来,像“Which is your pen?The blue one.”“Whose shirtis white?“等等。这样,学生在信息交流中使用了学过的生词。
上面三个步骤从单词的呈现到单词的巩固操练,再到在对话中使用生词,都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贴切自然,效果也比较好。
另外,教师还可以介绍像a white lie(善意的谎话),a black sheep(败家子),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black tea(红茶),white coffee(清咖啡),brown sugar(红糖),green eyed(红眼的)等有关颜色的词。对于颜色词不能直接翻译或颜色错位的奇怪现象进行必要的文化知识介绍。
2.利用非语言手段进行词汇教学
作为语境因素之一的语言辅助手段包括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伴随语言的动作等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导入、演示还是学生的操练或实践活动,非语言手段都在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英语词汇中很多动词、动词短语和表达喜怒哀乐的形容词都可借助非语言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初一年级Unit 20中throw,ride,swim,fly,jump,sing,run;Unit 22中的write,read,listen,clean,count,watch,stand,talk,open,close,work和wear。这些词汇如使用动作等辅助手段进行教学,一方面可弥补学生语言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使词汇在情景中出现,使交际更具真实性。ァ 3.词汇的检测要创设语境
我们先来看一组练习,要求根据中文写出单词的正确形式,使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明确:
a.He is much (高)than you.
b.Thank you for (告诉)me.
c.The house was (建造)last year.
d.It's not easy to (胜)their team.
e. (小刀)are used for cutting things.
f.He drove his car very (小心).
g.Whose books are these? (他们的),I think.
h.This story happened in the (十九)century.
-ト绻只看中文,上面练习的答案可能为tall,tell,build,win,knife,careful,their和nineteen。但根据句子提供的语境,练习的答案应该分别为taller,telling,built,beat,Knives,carefully,Theirs和nineteenth。可见死记硬背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平时对学生词汇的检测要尽可能设置语境,测试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词汇的能力。
二、语音教学与语境设置
中学英语中的语音教学除了教会学生认识音标,会读单词,更应该着重重音、节奏、语调的训练,使学生会读句子,会朗诵语篇。
当我们听到学生读I get up at six这个句子时,我们只能判断他是否读对了每个词,至于他的重音是否正确,我们就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我们设置以下三个不同的语境,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判断了。(加横线处表示重音)
(一) A:What time do you get up in the morning?
B:I get up at six .
(二)A:Who gets up at six in the morning?
B: I get up at six.
(三)A:What do you do at six?
B:I get up at six
语调也是这样,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正确的语调。例:
* Is this your ruler?--Yes.
* Excuse me! --Yes()?
两个相同的Yes,两个不同的语调,代表两种不同的语言功能。
因此,我们不仅要教好音标,读准单词,更重要的是要把语音语调与语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把握轻重缓急、高低起伏,以便更深地了解作品的思想意图和感情内容。
三、篇章教学与语境设置
中学英语新教材以背景-话题为主线编写的。每段对话,每篇课文都体现不同的语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钻研教材,寻找、挖掘和活化篇章本身的语境,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进行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从而把教材上凝固的文字转化成声情并茂的语言实践活动。
使用实物、图片、简笔画、音乐、幻灯片、录像、VCD、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一种真实的语言氛围,可让学生受到语境的感染和语境的暗示,从而情不自禁地融入语境,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自然的交际。下一段是四个可供参考的语境设置。
初中教材Book One Lesson 30,我们把一辆小自行车推进教室,拿一张自行车执照,寻找自行车失主的情景就相当逼真了。在Book One第六单元,Book Two的第十五单元,Book Three的第十单元都有“打电话”的对话。我们可以把电话机搬进课堂,一个真实的语境就设置好了,学生可以练习报电话号码,操练打电话的常用句式和结束电话的方式。Book Two和Book Three中都有“问路”的内容,我们可以把教室比作一个小城市模型,一排排的桌子就是一幢幢建筑物,每排之间的空间可以看作一条条的街道,折叠好的卡片上写着school,post office,park,bus station,toilet等名称放到桌子上,就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语境中操练“问路“,生动有趣。高一教材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异同一课,我们可以选择好两段有代表性的区别英音和美音的录音带,投影片上写好两段在词汇和语法上有英美差异的短文。让同学听录音,看短文,比较它们的异同,并在真实的语境中产生感性认识。
另外,介绍异国文化,可使语境的设置更为地道。如,初一Lesson 16中涉及个人隐私的年龄,初一Lesson 26受到他人赞誉的礼貌应答,初二Lesson 69以谈论天气作为话题的开始,初一Lesson 70受到邀请而礼貌地拒绝,初二Lesson 95医生给病人看病时医生使用委婉语避免禁忌语以及整篇的幽默感……这些饱含英美文化的例子比比皆是。文化的习得是语言习得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在创设情景时向学生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以消除障碍和失语。这样能使我们在语境中操练的语言形式恰当和得体,也使设置的语境更真实有用。
总之,在中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语境设置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新教材在这方面的优势,正确合理地设置语境,并在真实的语境中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在语境中教学生掌握并运用词汇,在语境中简明扼要地点拔语法规则,在生动形象的篇章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篇12:浅谈英语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心理素质对人生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心理健康已经作为一个和生理健康相提并论的概念而得到世人的认同。开展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培养健全的个性,预防和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实验题目的专家、学者对万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后发现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着心理异常现象,如表现为厌学、考试紧张、人际关系恐惧、单相思等。(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亦发现个别学生存在这样的心理现象。)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
一、培养师生间健康的情感,是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自身情感对课堂教学的氛围的形成,对学生的情感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因此,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师德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才能做到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才能不断地探索工作中所出现的新问题,也才能把对工作的不断追求转化为对学生的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亲切的教态、和颜悦色的表情、温和幽默的语言进入学生的感情世界,与学生接触、对话、交流,以情诱导人,以情感化人,以情启发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体和情感,从而实现师生心灵沟通、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彼此有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健康情感,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发掘教材中有意义的德育素材,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体会教材内容的意蕴,准确施教,不能错误传授,不能随便渗入个人错误的观点和意见,以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于教材内容,注意正确分析国外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信仰。其次,充分发掘教材中有意义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如教Book6, Lesson15, “He Kicked His Way Up” 这一课时,针对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意志脆弱,独立性差,更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启迪学生:要像课文中主人公那样走上成功之路,就一定要经过艰苦磨练,自强不息的奋斗。教材中有许多宣扬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课文,如Book5, Lesson23中的对话内容:Liu Ying won a prize in the singing contest. She sent all the money to the flooded districts. 学生学了对话后,让他们互相提问:“If you get a lot of money, what will you do? 经启发引导后,学生有的回答:“I will buy some books for the children in the mountain village.” 有的回答:“I will send all the money to the Home for the Aged.” 这样,教材中良好的德育素材会对学生的品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塑造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格。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获得最佳心理效应。
1、以兴趣引导学生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不要在课堂上以“静”来压制学生的“动”;或者采用注入式的方法,不管学生能否接受、乐于接受;或者讥笑学生重复出现的错误;或者使用千篇 一律的教学模式。统一、服从、规范、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言行都是不尊重学生的个体,抑制学生的思维,严重的会使之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营造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气氛,创设情景,拿具体生活例子来与学生进行对话交际。另外,为了使学生能自然地感受新知识,理解新内容,我经常使用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简笔画、录音机等。为增强学生兴趣,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备课,上课需要的直观教具,有时发动学生从家里带回来,或请有绘画特长的学生帮助画一些教学图片。这些教具出自学生之手,训练时他们就会倍感亲切,既增添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果。例如,学习Book6,Lesson1 “Make Yourself at Home”一课时,让学生从家里带来食物:糖果、饼干、水果等进行情景对话,学生兴趣盎然,热情洋溢,使教学情景交融,有静有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2、及时反馈,激励学生学习。
对于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要及时进行反馈,但不能加大难度,或太频繁,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厌学、甚至逃避现实,以造成心灵危害。在学生对知识充分认识和实质演练后,教师要设计难易适中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反馈、纠正,从而认清自己知识缺陷,并形成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能力。
不管师生的素质如何,每堂课都免不了产生学习误差,因而反馈、纠正是十分必要的,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许,以唤起他们继续拼搏的决心,从而实现让学生每堂课都保持兴趣,确保获得最佳心理效应。
四、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障碍,使其以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
心理学认为,信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象征,信心是每个人发挥内在潜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动力机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使学生在多种评价模式下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激发努力上进的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障碍,可通过学生的眼睛、面部表情或不安的神色和举动,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多给学生一些关心、耐心的信心,反复地做疏导工作,如促膝谈心,分析研究,列举成功的范例,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在英语学习上,在设计操练项目和练习内容时安排多种层次,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有不断成功的机会,这样他们能超过一个个的障碍,逐步增强信心,并使其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心理健康是个很复杂的课题,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心理教育的水平,并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健康成长,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篇13:浅谈情感态度与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云南省南华一中 郭丽琼
所谓情感态度指兴取、动机、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的关键。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才能搞好英语教学呢?
一、相互尊重和信任(feeling mutual respect and trust)
教师必须对学生付爱心,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尊.自信.前进的动力和宝贵的青春毁于冷漠或无意的摧残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相互感觉好(feeling that what we do makes sense )
英语教师必须苦练内功,不断接授新事物来更新自己的一桶水,转变过时的教育观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楷模和导师。如教师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表达生动有趣.充满幽默感,了解英美人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书写优美,能娴熟使用简笔画等,对学生充满关爱,那么他们就会被教师这块巨大的磁场所吸引,就会在知识的汪洋中畅游;教师也会觉得学生可爱。思维敏捷而兢兢业业,其乐融融,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很喜欢受到鼓舞 (feeling appreciated and encourged )
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mother of success ),这是指成功来之不易,只有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有人说:“失败不是没有成功,只是尚未成功。”我们也经常用这些言语鼓励那些正在努力的尚未成功者。如果学生原来就信心不足,或在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就受到教师不经意的批评,以后又反复被频繁考试所得的低分所打击。对此,我们可用“成功是成功之母”,(success is the of success ) 即用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这对于激发失败者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⒈ 教师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观念,真诚地,无条件地关注学生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达 此目的,应开展一些任务型活动(Task--based active; ties )。如我在教高一Lesson 17 时,先问学生:Have you ever grown some flowers ? What do you need ?学生讨论后,请有条件的学生第二天带来。他们带来后我乘势引导,用实物教生词:pot, seed,soil, 用动作言语教短语 sow the seed, cover it with more soil 等,用情景教学种花,然后让学生亲自体验种花的过程,并参与交流。最后引伸到: Why do we grow tens of thousands of plants and flowers?以此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并激发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也为下一课的教学起到积极的铺垫作用,师声间的互动也得到了体验。
⒉ 精选考题,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⒊ 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英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尽量减少学生在汉语环境中学英语的畏难情绪,如让英语歌曲唱得好的同学教全班唱;让书法,美术好的同学自由设计一些英语专栏,板报;让故事大王。笑星在有准备的前提下来一段英语小小说,。谜语,笑话等;让电脑爱好者为大家查寻一些所需词汇,信息等,他们都会各显身手,进而推动英语教学。
⒋关注性格内向和学习有困难的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自信心受挫,担心受到歧视,因而他们应“特别护理”。课堂上可走到他们身旁让他们回答一个简单问题,哪怕有点滴进步都要用赞许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当众说一声:Very good /Well done/You're great等;如书面作业或考试有点进步,就写上:I'm glad for you because you have made progress, Y'oure great. Gome on, again! Victory belongs to you!等。总之,教师不要吝啬鼓励之词。以促使他们树立学好英语信心。
⒌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做到互相鼓励和帮助,教学相长。
四、知道缺点不困惑(not feeling embarrassed by our shortcomings)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会犯错误,更何况是在成长中的学生。对学生尤其要学会用发展的、理性的眼光看待。如有学生故意迟到还喜形于色,事后了解才知道,只是为寻找机会当众说一声:Excuse me, may I come in, please?有的学生经常读错音、写错词,当众侮骂或几十遍的罚抄,他就会彻底放弃英语或随时跟教师搞恶作剧。大量实践证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只要个别暗示一下,双方就会觉得默契和心照不宣。大可不必动肝火。
五、不恐吓侵犯学生(not feeling threatened dy aggression)
一个班级总有几个后进生,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可塑性很大,只要我们摸清情况,对症下药,热情耐心,持之以恒,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定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总之,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自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定会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篇14:浅谈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中掉队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广西南宁市城关中学
【摘要】 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初一学生来说,都怀有一股好奇心,学习的兴趣高涨。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增加,教材难度的增大,农村中学英语学习掉队者越来越多。本文从环境的影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材、学习方法、学生的性格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其成因,并从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角度,就如何减少农村英语学习掉队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通过对其成因的分析,要减少英语学习中的掉队者,唯有我们英语老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融洽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 掉队; 成因 ;对策
Abstract : The students are curious and interested when they begin to learn English . But as time goes on, the contents of learning and the difficulties increase, more and mor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village fall behind others in learning English.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cause of from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English teaching, text book, the methods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the characters of student, and suggests ways to how to decrease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who fall behind others in English from the points of views on education,psychology and philolog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 we English teachers must improve our teaching skills. With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new ideas in classroom teaching , teachers can encourage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actively and positively .
Key words: fall behind; cause; countermeasure
一、引言
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已有多年了,所教的初中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而且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出于对这一科的好奇和兴趣,很愿意学这一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增加,教材难度的增大,一段时间的“新鲜感”消失以后,就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兴趣日趋衰退,特别到了初二初三,很多学生英语成绩下降,老师就是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也难将这些学生的英语补上去。在农村中学,这种情况更普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英语学习中的掉队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初中入门阶段打好英语基础,是我们英语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中掉队的成因
1、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有直接的相关”(原冈一马,2000:68) 如果父母对其子女的英语学习较关心,与子女关系融洽,且家庭内英语气氛较浓,那么,子女往往对英语有较高的愿望和兴趣,反之亦然。由于是农村中学,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忙于农活,对子女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发展,有的家庭把教育问题都依赖于学校,放松了家庭教育。有的家长素质低,自己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孩子回来后,又让他们干这干那,无暇去看书学习。有的家长受传统的思想影响,认为在生产和生活中用不上英语,学了也无用,因此不支持学生学英语,加之,学生也受传统的英语“难学”的思想影响,也不愿学英语。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让子女初中毕业就算了。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家长比较重视,他们看到知识有用,也看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方法。
农村里的文化氛围不浓。英语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好。课外,回到家里也需不断地进行朗读巩固,而农村就没有这种氛围,学生相互比较的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是情,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2、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资不足。农村初中由于地点偏僻,条件艰苦,英语教师不足,质量滞后,兼课,代课现象相当严重,非英语专业的教师一方面缺乏英语教学理论,难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农村中学由于师资缺,教室少,因而大多是“大班”学习。班级里学生人数太多,差距大。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需要多练,多讲,由于人数太多,教室就照顾不到每位学生,使有的学生受冷落,再加上本身对学习缺少兴趣,很快学习就跟不上,而教师呢,一人兼三个班,根本没有办法找所有掉队的学生补课,这样掉队的学生更加多了。
设备差。由于农村经济落后, 国家投入资金少,农村中学的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不少学校甚至连必不可少的录音机都没有。至于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是少见,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导致学生掉队的因素。一是目标不明确, 重点不突出, 一堂课内教学单词、词组、知识点还有对话或课文, 一项接一项,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 所有内容犹如放电影似的过一遍, 根本掌握不了。 二是将英语条文化, 使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固定的规则, 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在条文化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大量习题加以巩固。由于教学方法机械, 学生只是或朗读,或做题,或回答问题,使一些学生对英语逐渐失去了兴趣。
3、英语新版教材不适宜农村中学
“新版教材起点高”。(侯美涛,2002:7)农村大多数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而新版教材是在三年级小学的基础上编写的,对没有英语基础的农村初级中学来说, 犹如沙滩上建楼阁,其难度可想而知。
“词汇量大,编排欠妥”。(侯美涛,2002:7)词汇量的增加, 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通过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城市中学的初一学生学过小学英语,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新教材可谓循序渐进,而农村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英语,面对新教材每课十几个单词,认读尚且犯难,何谈读句子,操练对话?按新大纲要求,初中生应掌握800个左右单词和200条习惯用语。而初一上册课本就要求学生掌握324个四会单词和短语,占初中阶段的三分只一,因此,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严重,词汇是原因之一。没有丝毫英语基础的学生,让其掌握如此多的单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少学生起早贪黑,却因难度大而停滞不前,继而失去学习的信心。现在我校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初一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继而失去学习信心。
“新教材语法,语言点多而散,听力难度大”。(侯美涛,2002:7)大多数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不配备录音机,幅复读机。听力练习难度过多,学生得不到锻炼,更是使学生失去了自信心。
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新版教材使大部分农村学生望而生畏。新版教材加快了农村学生分化的步伐,使得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掉队了。新版教材不太适合农村中学。
4、学生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
没有认真学习语音。在语音学习的初级阶段,有的学生只是“鹦鹉学舌”学得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有一部分同学不是利用上课时间认真听老师发音,反复练习,而是在新学的音标,单词下标汉语拼音及汉字,到后来,不会拼读音标单词。久而久之,上课不但单词发音不准,而且无法流利朗读。
学生被动背单词。由于初学语音时没有很好掌握,只是靠死记硬背,造成背单词不按照音标拼 读规律 ,很难记住单词。长次以往,背单词就成了负担,最后就会厌烦。
学习基础知识时分开对待,前后知识不连贯,只是死板地记忆当堂的内容,学了后面忘前面。以为学习英语就是记单词,不知道对英语要学些什么,语法概念零乱,缺乏理解与贯通。
主观努力不够。上课能听懂老师的讲解,课后又不知所学,对所学短语句型只能机械操练、模仿,实际运用能力差。有些学生没有搞清学习英语听,说, 读写四大技能,他们认为把今天作业做好就完事了。根本没想到多听,多说,多读,这样学英语就不会产生语感,致使知识与技能上的缺漏越来越多,慢慢地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终于掉队放弃。
5、学生的性格倾向
一些在农村长大的学生, 由于长期生活在较闭塞的乡村,很少接触外人,生人, 加上父母与他们又缺乏交流,因而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开口,不善交往,这对学好英语不利,而开口少,和他人接触少,往往模仿能力也差, 这更使他们不愿参与各种英语练习。内向的性格使他们回避与别人交往,碰到问题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三、对策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作为教师很难去改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环境。要减少英语学习中的掉队者,唯有我们教师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联系,课堂教学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
1.英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应该深入钻研英语教材,只有资质深,才能左右逢其源。还应从各种渠道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当然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H时,还要学习更广博的科学基础知识,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基础知识之外,对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等知识必须深入学习和熟练掌握。教师要不断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能力。首先要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其次要下功夫练好“听说读写演唱画”七项技能,使课堂生动起来。
身为新世纪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才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的本领,必须具有教书育人的能力,善于转化学生错误的思想,塑造学生人格的能力。英语教师在专业上应具备以下10种能力:
①认知能力( cognitive competence ):包括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②教学反思维能力 ( reflective competence ):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 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整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
③设计创意能力( creative and designing competence ):主要包括英语课程的构思和设计,教学的构思、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整、教学材料的编制、组织、调整和使用等。
④执行能力(implementing competence ):包括实施课程计划和整体教学计划,实施具体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课程计划,整体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计划的一致性,教学过程的随机处理策略等。
⑤观察能力(observation competence ):包括课堂现场观察、学生群体行为观察。学生个体行为观察、心理观察、观察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分析等。
⑥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 ): 主要包括询问方法、交谈方法、领悟技术、有效表达技术、母语和英语的使用策略、学生生活语失误处理策略、课堂交际英语的系统掌握等。
⑦互动能力(interactive competence ): 主要包括师生间的互动模式的养成、互动模式的转换与变化、真实交际中的互动技术等。
⑧群体控制能力(group monitoring competence ):主要包括班集体的建构(与英语课堂教学相关的方面)、课堂的管理技术、课堂活动类型的运用、课堂活动类型的转换。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教师对教学群体的领导方式等。
⑨表现和操作能力 ( presentation and operation competence ): 主要包括运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技能。形体技能。课堂表演技能、课堂造型技能(如绘制图画)。使用各种教学工具的技能等。
⑩研究能力(research competence ):主要包括设计并实施教学研究方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程序,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研究论文。(葛敏,2001 :2)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道德品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言语表达能力和艺术、教研教改能力、交际能力和理论水平),努力使自己适应新大纲新教材人要求,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论,钻研业务,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的新动向。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技能技巧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给学生良好的影响。
2. 融洽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给学生多一点爱,让学生信任教师,他们会自然地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帮助关重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反失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同一个目的地爱护 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的是生关系才能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我现在所任教班中有几个学生跟我感情特好,他们每堂英语课上总是全神贯注地在听、读、练,从来不去作别的事。
3.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农村中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我又不出国,学它做什么”这种观念的影响。做任何事情,进行任何活动,都是追求一定的目标,或是近期目标。英语学习要成功,要达到高效率,首先就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学生们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而在英语学习上,我们的学生一旦有了深刻的价值认识,同样也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对待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承受能力也就大大增加,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坚韧的学习意志。
2) 帮助学生克服初始阶段的困难,激发和稳定学生的兴趣
①创造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在农村创设语言环境有诸多困难,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接触英语,其它场合难以使用,高科技的手段如电视、录相、电脑软件很难普及,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花大力气,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
A、让英语触手可及,教师应该在一切可以看到,听到的地方让英语存在,使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人、其情、其景,在教室里可贴上挂图、英语格言、谚语,开辟英语学习园地,甚至在一些物品上贴上相应的英语单词,在黑板报里增添英语版面,丰富其内容。有的教师会顾虑这些学生看不懂,不是白费功夫?其实,让学生听懂、看懂不是我们创设语言环境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英语触手可及,“抬头不见低头见”,让英语充满每一个时刻和活动空间。
B、尽可能使用和制作直观教具,创造教学条件。新教材在编排上图文并茂,就是为了体现直观性和趣味性,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课本上已经有了插图,无须再使用同样的教学挂图,有的认为朗读录音学生跟不上,或者一节课的使用时间只有几分钟,搬来搬去不方便,索性就不带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学挂图不可少,它便于教师指示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如果没有条件配置教学挂图,何不教师“露”一手,自己动手绘制?教师的绘画能力得到学生的赞赏,是很容易获昨学生的钦佩和支持的,让学生绘制也是发挥学生创造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如教学“apple”,直接教学的效果不如图片教学,图片教学又不如实物教学,虽然这是生活中很熟悉的物品,让人觉得没有必要,可使用了实物操作效果就是不一样,如果教师准备了教具,一进教室学生看见大包小包,瓶瓶罐罐,就已经被吸引住了,就不妨让学生准备充分些,打电话就带一部电话机,表演妈妈就系上围裙,表演医生则穿上白大褂,给机会鼓励学生去准备,你会发现学生很有兴趣,很投入,而且神通广大地借来了该用的东西。所以,教师应该培养使用直观教具的意识,发挥聪明才智,尽一切可能优化教学条件。
C、创设西方文化基调,了解文化背景和差异。初中英语教材主编刘道义指出:好的外语教材绝非语言材料的堆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科书运用教学语言展现给学生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所学语言国家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英语教师可以尽可能结合政、史、地教师的力量,广泛介绍一些英语国家各方面情况的中文书刊和文章,虽然这些知识的灌输是采取中文方式,但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时候,就可以置身于西方文化背景中,而不受中国文化习惯的影响,如在英语对话:A : My mother is in hospital.中国人首先做出的反映可能是:哦,她现在怎样了?用英文表达可能是How is she?而在英语中这句子并不能表达焦虑、惊奇,正确的答语应该是“Oh ,dear.”“I am sorry to hear that.”如果对英语语言习惯缺乏了解,就很可能导致汉语的使用习惯迁移到跨文化的交际情景中。又如有一道选择题:
An English friend invites you to have dinner at 6:00 in the evening , you should arrive at
A. 5:5 0 B.6:00 C. 6:15 D.5: 40
在中国,赴约总是按时或提前几分钟到,学生会在A、B、D中选择,而在英美国家的人习惯比预约时间晚10-15分钟,因此他们要避免文化差异的干扰。
②帮助学生解决词汇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
在英语词汇教学当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词汇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掌握词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A.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揭示词义要根据词的不同特点、学生认知词汇的规律、特定的情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个性心理特点等,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揭示词义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和运用。研究表明,“视觉映像是一种强有力的记忆辅助手段”(施良方,2001;Ellis, 1998).在词汇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可以做到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在初一的词汇教学中,对于学校、文化用品、人物、职业、交通工具、身体部位、食物、场所等类别的名词,利用各种实物和用品,利用图片、简笔画、幻灯片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对于动词,就借助简笔画或体态语言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初一学生比较好动,可以采用全身反应法的游戏,让学生将单词与一定的动作联系起来, 便于记忆。对于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演员、以他们自己的物品为道具进行直观教学,既方便又有效。
B.教给学生记忆词汇的方法。记忆是智慧之母,培根也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学英语若记不了大量的单词,学好外语是不可能的。因此,记忆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记忆方法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的成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运用活泼的语言、生动的例子、间洁的图表、丰富的联想等科学、形象的记忆方法(如联想法、浓缩法、重复记忆法等)、记忆手段,使陌生、繁杂、枯燥的英语知识变得简明而生动、具体而形象,从而加深记忆的印迹,形成记忆的积累,使英语教学中的记忆能力得到训练、强化。
C.英语有一定量的记忆背诵部分,需要花费相当的课外学习时间,仅凭一时兴趣学习还是不够的。因此,在实践中要经常组织学生作词汇、词组接龙游戏,学唱英语歌曲,自由对话,表演英语小品等;有机会尽量让学生参加班级、学校的节目演出;有计划地组织出几期英语黑板报,让他们的知识及时使用,这些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巩固了部分所学知识,随着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逐步介绍他们阅读一些课外阅读资料。
D.分层施教,各尽所能。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掌握词汇的要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更多成功和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层层递进,使每位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如,由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对同一新知识的掌握所须的时间有差异,因此在词汇教学中,针对词汇量多、拼读难的特点,可以安排五分钟时间,指导学习困难学生反复认读、理解掌握;而基础好的学生则可通过归纳反义词、近义词、词类转换及用词造句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从而达到不同程度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还可开展异质组互助合作学习,增加各层次学生的参与,以结对子形式,以优带差,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③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英语不得法,问题往往就出在学习不讲策略上,盲目地跟着感觉学。主要表现在生词死记硬背,对语法、句型生吞活剥,依赖母语思维,死记对译等等,造成许多无效劳动,严重阻碍进一步的学习活动。因此,指导学生讲究学习策略,减少无效劳动,提高学习效率,是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的重要途径。我们从学生一开始学习英语起,就要坚持指导学生如何注意建立正确的学习常规,眼、耳、口、手、脑五官并用,听、说、读、写交互加强。抓住英语的本质特点,勤学多练,培养英语语感,促进语言学习机制的发展。如:
⑴养成坚持天天大声朗读英语的习惯,培养外语语感,发展口语能力。
⑵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规范、端正、熟练地书写英语字母、单词和句子的能力。
⑶养成按读音规则记单词的习惯,避免死记硬背。
⑷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借助词典预习课文,提高进一步自学的能力。
⑸养成“不怕错,敢开口”的习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习自信。
⑹养成在理解的基础上经常读背课文的习惯,促进组句、会话能力的发展。
⑺养成坚持广泛的课外阅读的习惯,扩大词汇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⑻养成勤做笔记和建立“错题集”的习惯,经常翻阅,复习巩固,减少学习负积累。
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功,培养成就感,坚定学好英语的信心,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条件。
④注意引导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及时表扬和鼓励
“加拿大精神病理学家冈斯谢尔耶在各种不同活动条件下所作的大量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的极度疲劳往往是由于经常失望和失败造成的”(段怀秦 ,2001)。如果能使学生看到成功和希望,他们便会爆发出蕴藏在自身的一股巨大学习力量。学生在学习中如果经常获得成功,又经常地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强化,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劲头和学习的积极性是会不断提高的。厌学学生往往是贪玩、好动、懒惰而又好表扬,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些弱点,变缺点为优点,他们常常手懒得动,口难得开。因此,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就抓住时机,启发他们只要他(她)有开口,就要给予肯定表扬。例,“Good” “OK”“Yes, sit down,please.”等,此时他们的心里有多大高兴啊!往后课堂上的发言就会少不了有他们的声音。其次在作业方面也得鼓励,有位学生成绩较差,但书法很好,作业字写得漂亮工整,我就给他评上“GOOD,BETTER,BEST”等字样,还加上批语,但愿你们学习和书法一样好。由于好胜心的驱使,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提高了他们学习自觉性,克服厌学的心理。
⑤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创新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心理学实验还证明,一些智能不高但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成绩会大大高于智能高却没有什么兴趣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竭尽所能提高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正由于农村中学学生学习英语的外界环境不好,作为英语教师就要把课堂设计得富有交际性、直观性、创造性和可亲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侧重了以下活动:
让学生制作教具,激发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对初学者,直观教具尤其显得重要。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缺乏必要的挂图,我就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对教学中所要用到的图片,提早一个星期布置下去,要求他们用彩笔画在白色的硬纸片上,在纸片的背面再写上图画所表达的单词及音标,为了便于以后保存,我对纸片的大小做了统一的规定。一周后,一些”作品“被运用在课堂上。这样,在课外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制作图片,课堂上他们都期待着自己”作品的出现。开展画图片活动,其意义已经超出图片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愿意上英语课。此外,画图片,也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也可让他们先熟悉一下将要教的新课,达到预习的目的,真是一举多得。
改进教学方法和技术。上课还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改革。英语教师要精心、严密组织课堂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大胆创新和变革。
变课堂为活动场所,“激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彭秋荣,2000:5)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讲课文就如讲古文,逐字逐句进行分段教学和语法解释,然后大量灌输语法知识,再套用语法进行题海战术,而新教材却要求打破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取而代这的是情景教学、视听教学等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英语还是一门新课程,要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为下一个阶段进一步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进行了几方面的课堂活动:字母快速填空;英语书法比赛;单词接力赛;找颜色;快速拼读;听音接龙;英语对话;模拟表演等。教师在讲台上不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演讲者,而是一个组织者,你可以把一节课看成是一场晚会,一个讨论会,一个电视节目,教师是主持,导演,幕后操纵者,学生也决不是观众,而是一个演员,参与者,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创设一种情境,并将学生带进情境,感知、认识、训练和巩固
多动口,少动手。 农村是患“英语聋哑症”最严重的地区,一个笔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能连“What is your name?”“Where do you come from?”都回答不上,农村英语教师会担心用口语上课会让学生听不懂,但如果这一步不迈出去,学生就永远没有机会接触英语了,教师还可以手脚并用,用手势等各种体态语言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意思,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让教师说英语还容易些,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可就困难得多了,可谓“金口难开”,原因在于一是害羞,二是困难,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打开“金口”,先从一些简单的表达做起,别急于求成,多鼓励,循序渐进,听说读写不是一个独立的训练过程,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口语训练会增强听力、口头表达力的提高,也有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联系实际。 由于农村地区的语言环境,经济和文化现状,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不高,难于让学生“学以致用”,前文提到的创设语言环境也是为了给学生创造“学有所用”的场所,尽可能使用直观教具和实物教学也是为了联系实际,让英语贴近生活。传授知识的地点多在教室,教室里的一切设备都应成为顺手拈来的教具,以灯“light”为例,教学high时指着它:What is that? It is a light.讲述There be 句型的时候指着它,“There is a light in the classroom.。”“How many lights 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How many lights 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 教学“high”可用上它:“The light is too high, I can't reach it”此外,“turn on”“turn off” 等词组都可以用上它。城市的交通状况和规则,公园、动物园应先用图片展示,加于讲解,让学生置身于那种环境中,再进行设问和回答、操练。总之,语言运用的训练必须做到“身临其境”,这不仅有助于触景生情,也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兴趣,还可以提醒学生努力学习,走出农村,是接触城市,接触现代科学和文明,大开眼界的主要途径,以激发学生的理想和学习动力。
⑥开展课外活动,课内外相结合
“初中英语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一样,是整个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初中英语需要课内外结合,精与泛结合,学与用结合,讲与练结合。否则仅靠每周四五节英语课上学英语,缺乏课外教学活动的补充巩固,是学不好英语的。”(梁仪,1997:324)因此,我在初一的课外教学活动中,教唱英文儿歌,开展识词默写比赛,组织学习互助小组等既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的知识,创造英语的气氛,培养学生学英语兴趣,又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接触机会大大增加,距离缩短,人际关系变得融洽,便于互相帮助,共同磋商,掉队的学生能及时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胆小内向的学生也得到锻炼的机会,使 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三、结束语
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中掉队的现象使可以防止和缓解的,以上是我几年来的一些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方法,但是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我们所有的英语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来减少我们英语学习中的掉队者。
REFERECES: [1]原冈一马 2000 ,学习意欲的原因分析,[C].《日本教育心理学第23届总会发表论文集》,第689
[2]侯美涛 2002,农村中学眼里的英语教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六期,第7页
[3]葛敏 2001,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二期,第2页
[4]Ells . D 1998, Becoming a Master Student ,[R]. USA: Houghton Muffling Company
[5]施良方 2001, 《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6]浅谈英语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www.k12.com
篇15: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宁波市东恩中学(浙江 宁波 315000) 朱芸蔚
多元智能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Howard 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 提出的一种风靡全球的心理理论,它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 及发展潜力,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它对中学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特征和内容
传统理论对智力的定义仅限于人的语言智力和逻辑思维两个方面,IQ(Intelligence Quoti ent)就是对上述两种能力的测试标准。而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1983)一书中指出:
(1)智力是在单元或多元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一定价值的能力;
(2)智力是一整套使人们能够在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3)智力是人们在发现难题或寻求解决难题的方法时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能力。
加德纳提出了人的七种智能,后来又提出了八种和九种智能:
(1)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指用语言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来表达视觉和空间概念的能力。
(4)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
指人能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
(5)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
(6)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指能得体而有效地理解别人和别人交往的能力。
(7)个人自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引导自己人生。
(8)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具有普通性--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而其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情况不同,经过智能的组合表现出一个人在某方面的优势或弱势;智能的组合观,智能是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各智能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智能的差异性,由于个体天赋,个体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而个体内部之间也有差异;智能的发展观,人的智能水平并非终生不变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加强。从以上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强调和尊重个性差异,充分肯定人的潜力的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几点启示
现在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我觉得,多元智能理论对外语教育有以下几点启示:
(1)在教育观念上,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如贝多芬擅长音乐(音乐智能),邱吉尔爱好政治(人际交往智能),乔丹擅长打篮球(身体-运动智能)。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是有能力的人,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欣赏,树立其自信和自尊,使其将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师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个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综合的特点,实现个人价值。
(2)在教育评价上,多元智能理论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定义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各国教育的重点则被定位要求优异的语言、数学表现,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课程功能由此开始发生着根本的变化,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造的方向。
(3)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理论影响教师形成积极的学生观。多元智能理论并非主张将所有的人培养成为爱因斯坦之类的奇才,达芬奇之类的全才,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好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教师就会对每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外语教学的参考价值
多元智能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它对外语学科的参考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多元智能而教,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1)为多元智能而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它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时,摈弃原来只围绕语文和数学而设计的惯有思路,而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在不同智力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
为发展人际交往智能,外语学科可以强调合作学习,分组形式有两人小组(Pair work)、小组(Group work)和排行(Row and team work),小组组织活动有角色表演(Role play)、游戏(Play games)、做手工(Making things)、调查(Survey)、采访(Interview)、讨论(Discussion)和辨论(Debate)等。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负责,互相帮助、配合,还要解决矛盾,改变学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中形成的冷漠、自私的性格,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情感和责任感,甚至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即培养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
提高身体-运动智能,现行教材把课堂游戏纳入教学内容,初中阶段是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做游戏的机会很多,教材设计了竞猜(Guessing)、表演(Acting)、谜语(Riddles)等不同类型的游戏,在游戏中看、听、说外语,训练学生口语、书面语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肢体语言,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动作与表情的协调。
改善自然观察者智能,它是各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外语学科也不例外。教学中应利用环保与生态题材的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植物、动物和环境方面的知识,并联系实际就某一话题展开调查或讨论,如学习The Great Green Wall之后,让学生观察调查当地水源或植被状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阅读教学也同样可以训练观察技能。阅读文章一般要求读者回答who/what/when/where/why五个基本问题。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事件的能力,学生能理解和分析人物的动机,事情的前因后果。而实际上,观察环境的能力是超学科的能力。
(2)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它可以看作是我们在教学方法上的新追求,它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外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借助学生多元智能,将可以很好地改善外语学科教学。
借助音乐智能。青少年学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例如,在“Yesterday”in concert和The moonlight sonata两篇课文教学中,适时播放摇滚乐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能把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印象深刻。平时学唱英语歌,既可以提音乐的理解力,又可以学习语音,语法,增加词汇量,增强语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借助逻辑-数学智能。某些数学的概念,如排列组合、编码、对称等,也会出现在外语学科上。掌握这些概念能够解决外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阅读训练中采用主动的学习程序(如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预测结果)能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使逻辑-教学智能在思考和学习中发挥作用。
借助自我认识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者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能力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在进行外语教学时先要启发学生对自身认识资源的认识,引导他们了解任务类型,学习某些策略的知识。其次,让学生主动认识自己智能活动过程,养成计划,监控和调整的习惯。如英文写作训练中,学生前拟一份提纲,确定写作要点,步骤与方法,写完初稿后自觉检查、订正错误;教师批改后再纠正错误、调整思路。再次,指导学生觉察和了解认知活动的过程。
四、结束语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实现“三个发展”,特别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实施主体性、民主性、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对学生进行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及时了解教学动态,更新知识结构,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其次,教师之间,应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与本学科及其他学科老师共同探讨多元智能的课程设计,优化教案。再次,在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的同时,教师本人也要重塑教师角色,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学习合作者与伙伴,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体、创造性。
总而言之,对于多元智能理论,中学外语教学不仅可以拿来用,而且可以为日益精纷呈的中学外语教学添上一朵艳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
[2]杨晓萍,朱乃明.多元智力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教材教法.2002;(3)
[3]廖晓青.创新教学法简介(六)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12)
篇16:怎样进行试卷分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试卷分析是每次考试结束以后教师试卷结构、学生考试状况的一种综合分析,是一种客观的教学反思行为。其中包括对教师前一阶段教的情况的反思,对学生前一阶段学的情况的反思,对本次考试的反思,同时也是对教师命题水平的反思。
第一、试卷分析的意义:
试卷分析不仅可以对试卷和考试做出恰当的评价,提高教师制卷水平,也有助于充分获得考试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促进我们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考试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教和学的质量的检验。对于考试的结果,有必要进行认真地研究和分析。考试结果可以反馈出大量的信息,可以反映出整个教学过程的得失,反映出各个教学环节的一些情况,反映出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的状况、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分析这些信息,能引起我们很多思考,可以形成一些认识,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可见,试卷分析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第二、试卷分析的组成:
一份完整的试卷分析报告应该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即试卷评价(命题评价),成绩统计及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的教学改进措施等,简称一查,二统,三找,四改。
一查、试卷评价
试卷评价也称命题评价。
1、试卷有多少大类题型,总分是多少,各种题型所占分值比重是多少。哪类题型学生已见过,哪类题型学生初次见面。哪些题型是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哪些内容为考察的重点,所占分值较大。
2、命题覆盖范围分析。各种题型在教材中的章节分布,是否覆盖所有章节。有哪些章节中的内容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考试内容是否超出课程标准范围,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一致。基础知识题与基本技能题的考察是否都能够兼顾到。
3、题量大小与难易程度分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试卷完成度是多少?是否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内容。试卷中基本题、有一定难度题、拔高题(难度较大)所占比重是否合理,有无偏题、怪题等。
二统、成绩统计及分析
成绩统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分三率统计。一分即平均分,班级平均分是多少?三率即及格率、优秀率(80以上)、低分率(40分以下),三率计算分别是及格人数、优秀人数、低分人数除以班级人数乘以100%。
2、分数段统计。最高分、最低分各是多少。按分数段统计学生人数,可按10分为一段进行统计各个分数段有多少人,这样能清楚地看到各类学生的分布情况。
3、各题的得失分及在学生成绩中的体现。 每道题的得失分是多少或者说正确率是多少。每一大题的难度系数怎样,平均得分情况怎样,各个分数段中的学生在这种题型中的得失分情况,是否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三找、存在问题
1、通过学生的考试分数,找出在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从平均分看,与平行班、与以前考试比较,如果低于正常值,或有较大差距,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水平、班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是教师钻研教材不深,驾驭教材能力不强,还是教学方法不当或者是工作态度不好,责任感欠强等等。 从一分三率可以客观看出班级学生的层次,不同学生掌握程度。如果差生人数多,教学中不够重视补差工作。如果优分人数少,说明平时提优不够。从最高分可以看出自己教学的全面性与命题要求,与兄弟班级还有多大差距。一般来讲,在平行班级中,优秀学生的发展是比较均衡的。如果本班的最高分与其它班级相差较大,(低于5分)那就要反思自己哪些知识点、学生掌握不够,教学有疏漏之处。从分数段,可以看出本班学生的整体状况,在各个层次上的分布情况,教师可以针对情况查漏补缺。
2、从卷面答题情况看,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考试,诊断出学生学习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是知识的问题,还是能力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是教材问题,还是试卷问题?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典型问题教师要做好记录。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每一种题型从得失分看出学生问题所在。不同的题型,诊断的功能不同,可以看出学生思考的误区。当然,教师分析问题不能局限于一次考试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多联系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在家在校表现情况,从中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客观情况。
四改、寻求措施
根据找出的错误及引起错误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这一步如同医生诊断情病因后对症下药,“治病”得了什么“病”,该用什么“药”,该如何“治疗”,教师心中有数,是思想方面的问题就订出思想教育方面的改进措施,是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就订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若后进生多就提出如何转化后进生的措施。
第三,试卷分析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每次测试后,学生不仅急于知道分数,更急于知道正确答案及出错的原因,他们对试卷内容及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仍然记忆清晰,这时讲评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针对性原则
不说那种千篇 一律形式主义的套话。不同对象例如:局长、区长、学校领导来了,要听汇报。这是一种。面向本学科的任课老师,这又是一种。对学生,又是一种。这三种试卷分析,对象不同,内容和各方面的要求就有所不同。
三、延伸拓展性原则
讲评时,教师可针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引申出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宽、加深,并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四、师生互动原则
从学生方面而言,学生可从同伴和教师所给的信息反馈中注意到自己的弱点,并通过互动来克服弱点,从而提高认知水平。对教师而言,教师通过试卷讲评了解到学生的认知过程,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等进行修改、调整,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五、赏识激励原则
“这样容易的题目都解不出来?”“这些内容我平时是否再三强调过?”“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这是考前刚刚讲过的”等。一味地责怪、批评学生,甚至冷嘲热讽,只会导致学生情绪紧张,思维迟缓,对学习望而生畏,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影响师生的情感。
教师应借助讲评课的契机,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对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肯定其进步,和他们一起寻找原因,一起研究怎样做才能修正为正确答案,鼓励其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奋起直追。
六、巩固性原则
为了切实提高讲评效果,必须让学生及时消化讲评内容。因此,每次讲评后,要让学生把做错的题,特别是在未评讲前分析不出原因的题目摘抄到错题本上,并附上分析或举一两个例子,这样就可以把试卷内容变少变精,利于记忆与查阅,还可以避免一错再错。
教师也应整理讲评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易错题,做好笔记,为下次考试命题做准备。
七、课后个别辅导原则
多数情况下,课堂上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解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个别学生在解题中的特殊问题,在课堂上往往无法得到关注。这就需要教师课后与学生个别交换意见,进行个别辅导。当然,要有效地进行个别辅导,教师要在批改试卷和对试卷统计分析时注意对这些学生解题中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记录。。
八、反思调节原则
学生在评讲试卷后,要花时间认真阅读试卷,结合讲评,反思自己的失分知识点,真正弄懂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教师也要进行反思,认真剖析自己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进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扎扎实实地搞好教学工作。
第四,试卷分析的几个结合:
一是教师分析与学生分析相结合。不仅教师要分析,学生也要进行试卷分析。
二是“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平行班级的比较,与兄弟学校比较,与以往考试的比较。
三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光定性说一些看法、观点,没有数量的分析不行。要有科学统计的数据,定性与定量结合。例如,既要计算出每道题的得失分率,也要分析得失分的原因。
第五,简单介绍SPSS软件在试卷分析中的应用
SPSS (Statistic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是一种在世界社会科学范围应用最分析为广泛的统计软件,利用它,我们可以轻松得到试卷的频数分析,难易度,区分度,信度等统计工作。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一软件汉化版SPSS17.0在试卷分析中的基本使用。
1、数据输入。
(1) 定义变量,打开SPSS,点击左下角 “变量视图”,在第一列第一行输入“t1”,第二行输入“t2”,以此类推,输到第一列第七行 “t7”分别代表英语考试的七种题型,在第五列第一行输入“30分听力”,第二行输入“15分单选”依次“30分完形” “30分阅读” “10分七选五” “10分改错”直到第七行“25分作文”。第四列小数点变为0位,第八列的列变为10.
(2) 点击“数据视图”,每一行输入一个学生各个题目的成绩,每列输入一个题目的成绩,如全班学生成绩,可粘贴电子表格的成绩到这里。
2、基本统计分析
(1) 计算学生的英语成绩。
点击执行菜单命令中的“转换”| “计算变量”,出现“计算变量对话框”,在“目标变量”处定义新变量名,输入“英语”,在右边的数字表达式选中sum(?,?),点击第一题的变量名,点击向右的按钮,则?被第一题的变量名所代替,重复操作,最后点“确定”,即可计算出每个学生的英语成绩。
(2) 频数分析
点击执行菜单命令中的“分析”| “描述统计”|“123频率”,出现频率对话框,将变量名表中的“英语”通过箭头移至右侧“变量”框中,单击“统计量”,可研究分数的集中趋势,可选择“均值(平均分)”,“中数(分数值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分值)”“众数(分数值出现最多的那个分)”,这些数据能反映考生集中所在的分数段,代表考生的集体水平;研究分数的离散趋势,可选择“标准差,方差,最大值,最小值” 这些数据能反映考生之间的差异,波动性。再点击继续,回频率对话框,单击“图表”选择“直方图和正态曲线,最后确定。便可输出一系列的频数分析。
3、难度分析
试卷各题难度值控制标准在0.3-0.5之间较好,难度值>0.7为难题,难度值<0.2为易题。难度值的计算公式为 “1-平均值/满分值”;具体操作:
点击执行菜单命令中的“分析”| “描述统计”|“描述”,将英语以外的变量全部送进右侧变量框中,在选项中选择“均值”,就可输出每题的平均分。按照数据输入的方法,建立每题平均分和满分的数据文件;
然后点击执行菜单命令中的“
转化” | “计算变量” 出现“计算变量对话框”,在“目标变量”处定义新变量名,输入“难度值”,在右边的数字表达式中输入公式“1-平均值/满分值,点击 “确定”,就可得到每题的难度值和试卷总的难度值。
4、信度分析和区分度分析
信度又称可靠性,是指测验的可信程度,它主要表现测验结果的一致性,一贯性,再现
性和稳定性。信度值越大,信度越高,信度值的标准在0.5-0.9之间较好。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别能力,通常把某题得分与试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作
为试题的区分度。中等难度的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过易或过难的区分度都不高。
一般区分度的标准>0.3较好。
点击执行菜单命令中的“分析”| “度量” |“可靠性分析”, 出现“可靠性分析对话框”在左框中选中要分析的项目t1-t7共七个变量,使它们进入项目框中,在模型下拉菜单选中a, 在统计量对话框中的描述项框中选择“如果项已删除进行度量”, 其余用默认值,点击“继续”,返回可靠性分析对话框,在点击“确认”即可。
下边列举一些从多年的试卷分析中得出的重要认识。
1、试卷的主体是中档题和低档题。无论3:5:2 ; 4:4:2 ; 或者是6:2:2 ,反正试卷中,多数题是中低档题,难题最多只占20%。考生的得分,主要是来自中低档题,学习优秀的学生也不例外。提高总成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率,这是总复习的指导思想。
2、难题不一定是大题。小题也可以设计成要求很高的难题。
3、难点和热点不一定是重点。高考偶而出现的那些难点,刺激性挺大。一下子能形成一个热点。大家一哄而上,街面上的资料类似题目一下子就都来了。其实那并不是重点,考不考还不一定。也许三年、五年不考;偶尔考,也没有多少分。
4、选拔考试出活题、考能力的特色,主要也体现在中低档题上。考生丢分是有原因的。考生做中低档题也丢分,不难的题也丢分,正是某些方面能力薄弱的表现。一定要弄清中低档题里头到底是怎么考能力的。要准确而迅速地解中低档题需要考生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篇17: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 要]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一项读者依靠已有知识,有意识的运用阅读策略,有效的预测理解所读语篇意义的认知过程。传统的语言教学永远只能停留在语言的语法功能层面,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和应用能力。语篇分析理论的问世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在阅读教学中应用语篇分析的方法,能使学生从孤立地理解词汇、句子中走出来,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既见林又见树”的目的。笔者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阅读教学的具体有效途径,作为同行教师和学生在英语教与学时的参考。
[关键词] 阅读、阅读教学、语篇、语篇分析
一.什么是阅读
进行阅读教学的前提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阅读,不同的语言学家对阅读的理解都不相同。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换句话说,作者通过编码将意义变成书面语言,读者又将书面语言变成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对语言输入中词、短语、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被称之为构建过程(克拉克夫妇,1997);这一层面被称之为结构层次(佛斯和黑格斯,1978)。在很多情况下,读者面临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即不仅了解字面意义,而且要了解作者的意图、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克拉克夫妇(1997)将此称之为利用过程,佛斯和黑格斯则称之为意图层次,很明显,第二个层次的理解所涉及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比第一个层次要复杂得多。
阅读是对外来视觉信号输入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用眼睛的移动、注视和回视获取直观信息,而对直观信息的加工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辩认、记忆、回忆、联想、分析、综合、推理、预测,甚至再创造等。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反映在阅读上按照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分类为:一、”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象,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用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较低语言层面的理解,如段落、句子、单词等。二、”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三、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interactive model)。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在阅读过程中,词汇的、句法的、语义的知识及背景知识都在发挥作用,并制约着我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这是相互作用模式的基本观点。颇具影响的现代图式理论便是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和其它言语活动一样,人们阅读是有目的和有理由的。在大部分情况下,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篇章信息,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按照交际语言教学的观点,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虽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能动作用和读者直接的反馈,但是作者在写作时知道他的读者群是什么样的人,他显然想让他的读者读懂他想表达的意思;读者的阅读过程也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人脑中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与反应的过程。
综上可得出,人们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语言的揣摩过程(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见张维友,1995)。那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是强调对字,词,句的分析,停留在语言的语法功能层面。
二、语篇分析理论的由来
1965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最先提出了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Performance)两个概念。语言能力指的是所有说本族语的人可以理解并且说出从来没有听过的句子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指的是掌握构成某一语言所有话语的基础代码的能力。而语言行为,则指上述代码在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中的实现,因此即话语本身。但是,正如后来其他语言学家所指出的,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概念忽视了最重要的一项能力,那就是“能产生并听懂虽不那么符合语法但却对其发生的语境非常得体的话语的能力”。海姆斯认为,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一种语言的语法能力,还应包括具体社会文化氛围内的语境的能力。因此,他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概念。交际能力指的是在具有社会文化氛围的情景中如何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此后,把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的思想,被普遍接受。
后来,MichaelCanale和MerrilSwain对交际能力的构成做了具体归纳,即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和交际策略的运用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其中,语法能力指对某一语言中词汇的掌握和语法规则的习得;社会语言能力指在具体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篇能力则指运用语言形式和语言和含意在各种语境中构成语篇的能力。
当今主要的两大语言学流派是形式主义语言学和功能语义语言学。形式主义语言学注重形式的研究。而功能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及语言使用的语境,将语篇作为研究对象,功能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都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并已为外语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能够从功能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获得裨益。
功能语言学以语篇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中心,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为了获得交际能力, 外语学习者有必要掌握一定的交际知识,了解语言形式、思维和行为之关系,即语篇、概念和人际构成的知识整体。要对语篇知识、概念知识和人际知识分别进行描述并使之系统化是可能的,但将这三个成素分开描写对语言教学无多大用处。这是因为他们属于一个语言本体,这三种知识的关系不能简单地预示为一些有限的规则,作为一个整体,交际知识有其内在的创造性和暗藏的动态性,也就是说三种知识成素的关系有无数的变化,而无法对它一一进行描述使之系统化(辛斌,1995)。所以,必须加强连贯语篇的教学以发展实际交际能力。
三、语篇教学与阅读教学
1、语篇教学的定义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魏多森(H.C.Widdowson)认为:“语篇就是结合起来的句子的使用。(3)”该定义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结合起来的句子”,二是指“句子的使用。”李奇(G.Leech)等另外三位英国语言学家则给语篇下了更为明确的定义:“语篇这一术语对口语和书面语言都适用,实际上适用于任何样式,用于任何目的的语言。(3)”语篇可泛指任何完整的语言材料,包括一切形式、一切文本。而我们教材中的语言材料都是具有典型性的语篇,这就为我们进行语篇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语篇教学法,故名思义就是从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引导学生越过译音阶段和逐词辨认及对译阶段,直接进入篇章的理解分析,最大量的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改变过去“自下而上”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引导学生抓住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然后讲解和分析词汇、短语和句子的意义。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篇分析以篇章为基本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先分析理解篇章结构,尔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同时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既见林又见树”的阅读教学目的。
在语篇教学中,对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应在三个层次上进行:
(1),篇章层次。在这个层次上,教师应放眼于整个文章结构。例如,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其中包括:作者是怎样开篇、怎样结束的,表达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主题段落所处的位置,各段落的大意以及相互之间的语篇关系和作者的意图、情感及写作技巧等,并对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介绍。
(2)句子层次。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例如,在某一段中,哪一句是表达段落大意的主题句,它与其它句子之间的关系。各个句子是如何相互衔接构成段落的以及其本身是如何组织的。
(3)词汇层次。指段落中一些重点词、关键短语以及某些语言点的分析和讲解。在讲解中,应侧重于这些词汇、短语及语言点在具体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并指出其情感和文化特点,以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整个语篇,从而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
2、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与概念功能(ideationalfunction)相关。语旨指的是参加者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与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相关。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与语篇功能(textualfunction)相关。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种语境的符号组成部分分别涉及到Halliday(1973)在ExplorationsintheFunctionsofLanguage一书中指出的语言三大功能。从教学角度看,就是把课文作为整体,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上入手,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主要信息。
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不仅要分析小句即语义的基本单位的功能,而且要分析语篇的“主位--述位”(theme-rheme)分布,“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手段,修辞文体手段及信息结构等方面,侧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3、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外语教学工作者应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将语言教学法和语篇教学法有效的结合起来,从把握整体的原则出发,分析语篇时由宏观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逐层剖析,揭示其层次间的相互联系。具体教学实践可以以下步骤开展:
(1)提供背景知识,扩大知识面。
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 information)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理解语篇。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这样的方式入手有助于调动学生和老师的潜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例如:“The US has recovered from 911 but Osama bin Laden has not been hunted down yet.”这句话似乎不存在语言层面的理解障碍,但包含了“911”,“Osama bin Laden”这些令人费解的背景知识,若读者对美国911这一背景知识一无所知,那么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只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背景知识的提供与分析是必要的。另外平日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各国(尤其是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惯方面的书籍资料,建立起丰富的内容图式网,以开阔眼界,扩展知识,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2)分析结构,指导阅读。
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语篇体式,这里是从文章表达方式角度出发的,有叙述性,描写性,议论性,抒情性,说明性文字篇章的划分,各类语篇有其一定的独特性,表现在语篇的内容和语言风格上。根据这一点教学上可指导学生把握各种语篇体式的独特性,掌握其一定的可循性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运用自如。课堂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进而概括每个意义段的中心意思,抓住中心句(topic sentence),然后把全文按引言(introduction),发展(development)及结论(conclusion)作进一步的逐层归纳总结,以使得学生从整体结构上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全貌,获得了文章所传达的完整信息。久而久之,学生逐步熟练掌握各种体式的结构和英语书面表达的特点及基本要求,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合理的文章。
(3)适当的语言分析
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语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问题,结构,修辞等篇章知识,以助他们建立,扩大语言图式网。另外,在对词汇进行讲解时注意以使用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既重视词汇的语境含义(contextual meaning )及与其他词的搭配(allocation),又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扩展与辨析等。
四.结论
以上几个步骤基本上贯穿了阅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鉴于学习者语言功底和交际能力的差异,教师所采取的方法应因人而异,但总的模式是一致的----把握整体,充分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只要运用得当,长期坚持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交际能力。
篇18:中学英语教学活动有效性分析与改进建议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活动有效性分析与改进建议论文
论文摘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产物,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如何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困扰着很多教师。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例从教学目标、活动情境、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入手对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旨在帮助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论文关键词:教学活动有效性实例分析建议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依据明确具体的目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即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如果教学活动的目标只在少部分学生身上得以实现或者活动耗时过多.该活动的有效性就会出现问题.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下面笔者结合听评课过程中关注的一些教学实例.归类分析中学英语教学活动有效性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问题一:活动设计重趣味,轻日标一些教师常采用竞赛以及其他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但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游戏或者比赛活动时过度关注趣味性.结果活动很有趣.却没有明确的目标
实例1:一位初三教师在上课开始时.把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进行WordsMemory比赛其形式为:教师在PFF上迅速闪过一个本单元学过的词语或者表达法.叫一名举手的学生先说出再口头拼出刚闪过的那个词语或者表达法.如果该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则叫另外一名学生举手参与者不多.都是对这些词语掌握较好的学生教师用时8分钟呈现l3个词语和表达法.而后给获胜的女生组在黑板上画了红星.进入听力环节。
评课研讨时.授课教师说她观摩其他教师课堂教学时.一位教师采用了这个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所以她决定在自己的班级尝试这个活动.但是在自己的班级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也没有积极参与。
活动有效性分析:在此活动中,教师侧重的是活动形式的趣味性和课堂气氛.却没有思考这些因素应该为何种教学目标服务.似乎确定了获胜方。
活跃了课堂气氛就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该活动中.尚未掌握这些词语和表达法的学生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积极参与其中活动时间较长.却没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没有成为学生的学习环节.即便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也是低效或者无效的活动
问题解决建议:教学活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学生的兴趣只能作为活动的切人点来帮助实现目标此活动的优点是以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可以用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性评价活动.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可将活动的目标设定为评价学生对单元词汇的认读与拼写情况.评价的重点是全体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连续闪现13个词语.让学生小组合作记录.而后合作回忆、学习这些词语,评价的标准是所有成员都能够认读、拼写这些词汇的小组获胜这样,既能够保持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在闪词环节注意力高度集中.又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问题二:活动设计情境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成人认知水平下的一些常识性知识.有时远远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一个要点是活动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实例2:一位教师在设计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英语13册Unit5AdviceNeeded单元输出活动时.让一个学生读了一段教师写好的小篇章.内容是说作者刚从农村来到城市.不知道如何在城市交朋友教师让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写出作者的问题.而后4人小组讨论问题并提供建议汇报阶段各组的回答基本上都是greetothers,befriendlyt0others,而后就是沉默鉴于学生的沉默,教师给出5个短语.befriendlytoothers,openyourhearttoothers,forgiveothers.talkwithothers.don’tbeangryeasily.而后让学生小组运用这些短语再次就该问题提供建议但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中有两组没有运用教师创设的交友情境.而是就其他问题提供建议评课研讨时.授课教师反思说这个环节学生沉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为学生做好语言铺垫.以后要注意语言铺垫到位。
活动有效性分析:此活动用时较长.学生却没有思维和语言的输出.是无效的活动这个环节的问题并非是语言铺垫不到位.而是活动的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该活动的设计意图很好.为学生运用提供建议的功能结构创设情境但是笔者主动参与了三组学生的活动.发现就此情境,即便是用中文,学生也无话可说。教师提供的交友原则符合成人的认知.而该校处于北京偏远郊区.初二的学生没有到城里交友的经历与设想,所以即便是教师给出了表达结构.学生也不愿意去用。
问题解决建议:违背学生认知水平的大道理或合理的原则只能成为学生机械模仿的对象而无法变为学生真实的语言.因为学生没有真实表达的需要就此活动,如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让他们就生活中有问题的领域提供建议比如,就如何学好英语,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好女儿/儿子、好朋友提供建议.学生就会在合作过程中有思维和语言的成果.活动会很有效。
问题三:活动设计中的合作学习问题
1.合作学习活动设计不合理
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要考虑其必要性和有效性。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在合作完成活动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完成活动汇报阶段相互评价.相互学习:还体现在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都有平等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输出的机会。
实例3: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英语l3册Unit6NewYear’SResolutions的.第一个听力内容是Kellv介绍自己和三个朋友未来的计划完成教材中的听力任务后,教师让学生阅读听力原文并划出其中的短语。学生找出likedoing,begoingto,wanttobeenjoydoing等表达喜好和计划的功能结构和表达法。而后,教师让学生小组活动:Retellthepassage.笔者旁边的学生自发组成5~6人小组.其中4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另外1~2名学生在旁边看笔者问旁观的学生:“你们的任务是什么?”答:“我们补充他们的内容”而其他4位同学基本上是每个人有一次输出的机会,陈述Kelly,Ben,Lucy,Jimmy的计划。教师叫到小组时,小组没有互动合作.每个组员只是独自表达自己的话语。
活动有效性分析:该活动设计不合理.是低效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效的活动.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没有合作的过程.而且并不是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语言输出的机会
问题解决建议:此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模仿听力材料中的内容操练表达计划的功能结构该活动比较适合独立完成.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设计任务.有的学生只介绍其中一个人的计划.有的介绍两个或者三个人的计划.还有的需要完整介绍出四个人的计划 2.合作学习成果汇报活动无效
实例4:一位教师在处理DescribingObjects话题时,依据听力材料中对光盘、手套、粉笔的描述,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关注size/shape,color,material,usefunction等具体信息.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描述物体要包含的方面及一些有助于介绍物体的词汇和结构,而后,让学生4人一个小组合作描述一物体.汇报阶段其他同学猜测该物体的名称。
汇报阶段,一组学生描述一物体时.其他组的学生并没有倾听.也没有猜测出物体的名称教师自己说出物体名称后.叫另外一组学生站起来描述本组的物体.其他组的学生还是没有倾听。教师不高兴地对学生说:“YoushouldlistentothemcarefullyIamnottheonlyonewholistenstothem.”
活动有效性分析:评价环节的缺失导致该合作活动成果汇报环节无效其原因在于成果汇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互相倾听,互相评价.互相学习.而不单纯是给完成任务的学生展示的机会。此外。教师的这种语言要求也是无效的。问题解决建议:教师应该在学生汇报之前就其他同学倾听什么内容.听的过程中做什么.听后的评价任务是什么进行提前引导,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Whatobjectaretheydescribing?·Howdoyougettheanswer?Whatclues/wordsintheirspeechhelpyougettheanswer,itssize,func—tion,material,color?
·Whatdoyoulearnfromtheirdescription?
·Whatsuggestionsdoyouhaveforthemastotheirideas,fluency,confidence,cooperationetc.?
这种引导,可以形成学生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的意识和习惯.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中的倾听不是靠教师的要求来保证.而是靠明确的任务来激励学生愿意倾听.学会评价如果教师的引导和要求缺失或者不够明确具体.那么,学生在其他组汇报时就不知道应该做什么。
此外,教师要确保汇报展示环节精炼高效.即便汇报发言的组不多,只要评价环节做到位.全班学生都会受益。而有些教师在汇报环节.叫很多组甚至是所有组展示其合作的成果.却不引导学生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相互评价,只是教师自己评价说:“Good!”或者“Excellent!Youhavea11d0neagoodiob.”这种模糊的标签式评价语言既不能评价出学生的表现,也不能促进学生改进和提高问题四:活动设计内容不够具体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另一个要点是在开展活动时学生有明确的要表达的内容.其思维的重点是如何用英语表达一定的内容。
实例5:一位教师在教外研社版新标准初一上册Module4Mvschoollife时,给了学生6分钟时间.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运用have…(subjects)at…(time)结构介绍当天的课程。学生们在小组活动中热烈地用中文讨论各节课上课、下课的时间,讨论中他们思维的重点放在具体时问上活动时间到了.学生还不能够运用该结构介绍当天的课程在评课研讨时.授课教师反思说完成活动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没能完成。
活动有效性分析: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输出.但是学生却没有语言的输出.原因并非是时间不够.而是活动设计不够具体明确.导致活动低效。
问题解决建议:如果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一份时间表.那么学生讨论中思维的重点将是如何用英语表达这些信息.这样就能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活动目标
问题五:活动设计忽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实例6:一位教师在复习、总结过去时的标志词语和表达法时,先叫几个学生说出.而后小组讨论列出.然后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过去时标志词语和表达法,例如,lastMonday,lastnonth,lastvear,amomentago,aweekago,twomonthsago,in1898,in1986,in2000等20多个表达法.让学生在笔记本或者书上补上先前没写出来的表达法。
活动有效性分析:教师的这种做法似乎很好.先调查学生的已有知识。而后引导出未知表达法.扩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如果分析细节.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做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导致该活动机械低效
问题解决建议: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就学会发现、分析特征,探究、总结规律.这样,学生就会培养起语言规律意识就此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给出的表达法.分析其特征、总结规律,记录规律性内容。那么,学生就会关注过去表达法的特征.1ast……,……ago,in……(时间/年代).特殊记忆没有规律的表达法,如onceuponatime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生成无数过去时表达法,而不是死记教师给出的表达法。
总之,有效的教学活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时间的长短、活动的节奏。时间不够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时间过长会使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有效的教学活动还要给学生留有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留出自主探究、拓展的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英语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思考教学活动低效或者无效的原因,探寻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 英语教学论文
★ 初中英语教学初探
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成因分析与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精选1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