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Moniqu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社会文化环境与译者的选词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社会文化环境与译者的选词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 第1篇:社会文化环境与译者的选词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2篇: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 论文第3篇:情感教育与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4篇:语境、语境设置与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5篇:浅谈英语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6篇:浅谈情感态度与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7篇:非智力因素开发与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8篇:刍议素质教育与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9篇:浅谈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0篇: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助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1篇:交际文化与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2篇:主语从句与先行it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3篇: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4篇:浅论课程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社会文化环境与译者的选词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 本文比较了分别诞生于30年代和90年代的两部《简爱》中译本,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如何作用于译者对词汇的选择的。
关键词:社会文化环境;译者选词
Social-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
--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Abstract:This paper compares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which were
produced in the 1930s and 1990s respectively. The purpose is to see how
social-cultural context works on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
Key Words: social-cultural context;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
一、翻译是一定社会文化框架内的决策过程。
尽管翻译活动包含了一系列的语言转换,但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项社会活动和心理活动。翻译之所以成为每个社会中必须的活动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翻译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功能也不尽相同。因此,译者无法避免这样的问题:翻译什么、何时翻译、如何翻译以及为谁而翻译。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译者必须了解翻译的功能以及他/她所处的社会背景。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包括以下方面:文本的选择(即翻译的主题),翻译方法(是全文翻译还是部分翻译,采用归化抑或是洋化的手段),语言风格以及具体词汇的选择。因而,翻译是一定社会文化框架内的决策过程。译者的决策不仅仅取决于他/她的语言知识。其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如巴斯纳特(Bassinet)和勒弗维尔
(Lefevere) 所说的:翻译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同样地,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它以特定的方式操纵着文学在该社会中所承担的功能(1)。
选择和决策在翻译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任何关于翻译的理论都要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它们。事实上,许多翻译理论家都研究过翻译的选择和决策过程。有些翻译理论家强调决策过程的社会文化方面。例如,埃文-佐哈尔(Even-Zohar)(1981),
朗贝尔(Lambert)(1988), 图瑞(Toury)(1981)指出目的语文化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学体系影响选择原文、翻译顺序和总体的翻译策略。“译者的选择事实上可以用社会认可、社会约束和社会禁忌来解释,有时候也可以用法律和禁令来解释”(2)。另外一些翻译理论家,例如威尔斯(Wilss)(1996)也提到,除了心理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影响着译者的选择过程。他认为有些原文元素难以用认知理论加以解释,这说明翻译的决策过程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刺激-反应现象,有些刺激得到了人们的注意而另一些则未被人注意到(3)。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人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译者很难避免主观性的决策。
二:社会文化环境与译者的选词
译者并非在一种理想化或抽象的情形下运作,各个时期译者的选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译者选词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原语中某个概念在译语中可能会有不止一种解释,上下文是译者决定取舍时的关键参照因素,但除了语境之外,社会文化环境也会影响译者的选词。纽马克曾指出:“两个文本可能描述同一场战争或爆动或争辩,但(作者)
所使用的语言……可能代表不同的观点。”(4)
本文比较了《简爱》的两部中译本,它们分别诞生于30年代(由李霁野译)和90年代(由黄源深译),比较的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如何作用于译者的选择的。作者主要比较了两部译本的语言特色,从中可以管窥出社会文化环境对译者选词的影响。在此,译者的选词指译者对原文中某个特定词语的诠释,即译者是如何选择特定的目的语词汇来解释原文中某个特定概念的。通过比较,作者发现李译本中包含较多意识形态含义较浓厚的革命性词语,例如“反抗”、“斗争”、“革命”等词多次出现在译文中,相比较而言,黄译本的语言总体上则平和的多。通过比较两译文的文字,可以看出李和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原著Jane
Eyre 的。李译本从政治的角度来解读Jane Eyre,而黄译本则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解读原文的。现举两段文字的翻译加以说明。
原文:
I continued the labors of the village school as actively and faithfully
as I could. It was truly hard work at first. Some time clasped before,
with all my efforts, I could comprehend my scholars and their nature. Wholly
untaught, with faculties quite torpid, they seemed to me hopelessly dull;
and at first sight, all dull alike: but I soon found I was mistaken. There
was a difference among them as amongst the educated; and when I got to
know them, and they me, this difference rapidly developed itself. Their
amazement at me, my language, my rules and ways, once subsided, I found
some of these heavy-looking, gaping rustics wake up into sharp-witted girls
enough.(Volume III, chapter VI)
译文:
我尽力忠实积极地继续乡村学校的工作。一上来确是艰辛的工作呵。我费劲全力,过了些时才了解我的学生和她们的天性。她们全没有受过教育,心智十分麻木不仁,在我看来,是笨得没有希望了;上来一看,全是同样笨;但是不久我就发现我错了。她们之间有一种区别,就如同在受教育的人之间一样;在我渐渐了解了她们,她们了解了我的时候,这种区别就迅速显明出来了。她们对于我、我的言语、规律和习惯一不大感惊异,我发觉这些张着嘴的笨样乡下人中,有几个倒觉悟过来,成为十分伶俐的人了。(李译本p.451)
我继续为办好乡村学校尽心尽力,起初确实困难重重,尽管我使出浑身解数,还是过了一段时间才了解我的学生和她们的天性。她们完全没有受过教育,官能都很迟钝,我觉得这些人笨得无可救药。粗粗一看,个个都是呆头呆脑的,但不久我就发现自己错了。就像受过教育的人之间是有区别的一样,他们之间也有区别。我了解她们,她们也了解我之后,这种区别便很快不知不觉地扩大了。一旦她们对我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再感到惊讶,我便发现一些神态呆滞、目光迟钝的乡巴佬,蜕变成了头脑机灵的姑娘。(黄译本 p.336)
原文描述了简爱作乡村女教师的一段心理路程。李译本用了这样的词汇:“……一上来确是艰辛的工作呵……她们……心智十分麻木不仁……笨得没有希望了;……不久……我发觉……有几个倒觉悟过来……”。这段文字中的“心智十分麻木不仁”和“觉悟”以及其它段落中的相关词语给读者这样的印象:原小说主人公简爱是一个有着高度觉悟感的革命者,她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并解救那些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和尊严的可怜的乡下女孩。“一上来确是艰辛的工作呵”暗示了简所作的解救工作实在不容易,“心智十分麻木不仁……笨得没有希望了”这句话暗示了简恨其不争的心理,“觉悟过来”
暗示了简对自己工作成效的欣慰之情。
而黄译本则是这样说的:“……起初确实困难重重,……她们……官能都很迟钝……笨得无可救药。……但不久……我便发现……乡巴佬,蜕变成了头脑机灵的姑娘。”这段文字似乎只是描述了一个乡村女教师对其学生的感情,言语中流露出教师对一群“官能都很迟钝”的学生转变成“头脑机灵的姑娘”的由衷的高兴。这种情感并没有暗示任何的关于阶级斗争的含义。
两译文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源于两译者的选词。就此段而言,我认为黄译本似乎更接近原文。通读原文,作者用了很多的笔墨描写简爱与罗斯特先生之间的爱情,作者对主人公简的恋爱心理更是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从原文看,简作乡村女教师一方面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强迫自己忘却对罗切斯特的爱情,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一个深陷于爱情烦恼中的女子大概不会有精力去考虑拯救别人灵魂的责任感,所以译本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解读原文应该更接近原著本意,正如奈达所谓的让“译本在译文读者中产生与原著在原文读者中相同的效果”。从简的角度讲,她会很自然地将这些农村学生与以往教过的学生作一比较,起初她发现了乡村女学生的“torpid
faculties” and “dull nature”。根据《朗曼当代英语辞典》的解释,“torpid” 的意思是“inactive, slow,
lazy, lacking in strength”, “faculty”的意思是“the power or ability to do something
particular”, 因此,“torpid faculties”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乡村女学生学习反应能力较慢,“dull”应该被理解为“uninteresting”。此外,简说这些乡村学生最终“wake
up into sharp-witted girls enough”。在这里,“wake up”是一种暗喻用法,对简来说,这意味着这些乡村女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了。无论是英语辞典还是原作者都无意给这些词语加上任何意识形态含义。但是,在李译本中,
“torpid faculty”变成了“心智十分麻木不仁”,“wake up”变成了“觉悟”,这些汉语词汇至少给一部分中国读者这样的暗示:她对这些乡村女学生怀着既爱又恨的心理,爱她们是因为她们是她的姐妹,恨她们是因为她们尚未有为了自己的权利而斗争的意识。
李霁野不可能不理解原词的意思,他对这两个短语的翻译显然是有意的误译,也就是说李霁野有意篡改了原作者的意思。他的这种误译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人民正在与旧的社会制度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的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当时的文学作品,包括翻译作品,大都是为了服务于这一革命目的。当时的许多作家和翻译家都用笔作为革命的武器,唤醒中国民众的灵魂,使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行列中来。鲁迅先生是这一运动的领袖,他的许多文学作品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李霁野作为鲁迅的追随者和亲密朋友,深受先生的影响,以至于在翻译关于描写农村人的段落时,也模仿先生描写农村人士所用的典型用语,选择了诸如“心智十分麻木不仁”和“觉悟”这样的词汇来翻译原文中毫无意识形态意义的词语。30年代所产生的许多译作中都包含了相当多的诸如“觉悟”、“革命”、“反抗”之类的词汇,这足以证明当时的政治环境对译者选词的影响。
黄源深将“torpid faculty”译成“官能都很迟钝”,“wake up”译成“蜕变”,黄对这些词汇的解释符合90年代中国读者的情趣。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蓬勃发展时期,人们渴望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假如黄源深的译本也将“torpid
faculty”译成“心智十分麻木不仁”,“wake up”译成“觉悟”的话,读者可能会问:“这个翻译是什么意思?难道一场新的阶级斗争要来了吗?”
下面一段的翻译也说明了两译者在选词方面的差异。
原文:
I have not yet said anything condemnatory of Mr. Rochester’s project of
marrying for interest and connections. It surprised me when I first discovered
that such was his intention: I had thought him a man un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motives so commonplace in his choice of a wife; but the longer I considered
the position, education of the parties, the less I felt justified in judging
and blaming either him or Miss Ingram, for acting in conformity to ideas
and principles instilled into them, doubtless, from their childhood…(volume
II, chapter III)
译文:
对于罗契司特先生要为利益和关系而结婚,我还没有说什么责难话哩。我首先发觉这是他的心意时,我很吃惊:我以为在选择妻子上,他不是一个被这样普通动机所影响的人;但是我越思量双方的地位、教育等等,我就越觉得我没有理由来批判或者骂他或她,因为无疑他们是按照童年所灌输的观念和原则行事的……。(李译本:p.25)
对罗切斯特先生从个人利益和亲属关系考虑的婚姻计划,我至今没有任何微词。我初次发觉他的这一打算时,很有些诧异。我曾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在择偶时不会为这么陈腐的动机所左右。但是我对男女双方的地位、教养等等考虑得越久,我越感到自己没有理由因为罗切斯特先生和英格拉姆小姐按无疑在童年时就灌输进去的思想和原则行事,就责备他们。(黄译本:p.171-172)
在以上两段译文中,译者对“blame”一词的翻译有较大的差异,李霁野将它译成“‘批判’或‘骂’”两个词,而黄源深则将它译成“责备”。 根据《朗曼当代英语辞典》,“blame”一词的英文解释是“to
consider (someone) responsible for something bad”。如上面一段中的“torpid faculty”和“wake
up”一样,“blame”这个词在英文中也是中性词,它没有任何的意识形态含义。但是,李霁野选择了“批判”和“骂”这两个词来诠释“blame”。这两个汉语词暗示着强烈的“仇恨”色彩,“批判”这个词在当代中国读者心目中是和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的。“骂”也是一个感情色彩分明的汉语词汇。从简的角度讲,尽管她和罗切司特之间存在身份和地位的差异,但是两人却深深相爱着。在原著中,不管她和罗切司特在一起的时候还是彼此分开,她对罗切司特的爱情始终未变,她从没有恨过他。她对英格拉姆小姐的感情一直很复杂,一方面,她嫉妒英格拉姆小姐,因为英格拉姆小姐不但美貌而且富有。另一方面,她又发现英格拉姆小姐性格中虚伪的一面,“Her
mind was poor, her heart barren by nature”. “She was not good; she was
not original: she never offered, nor had an opinion of her own”. 换句话说,像英格拉姆小姐这样的女子是抓不住罗切司特的心的。所以,在她的心灵深处,简对她的情敌充满了蔑视,因为她认为自己比英格拉姆小姐聪明。简曾经在教会学校受过严格的礼仪训练,之后作过教师,她是一个懂得自尊自爱的人,她决不会让“批判”和“骂”这样的字眼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此外,很难想象一个恋爱中的女人在谈到她的爱人时会用“批判”这样的字眼,从以上分析来看,黄源深的选词似乎更接近原文含义。
考虑到李霁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他在翻译“blame”一词时的选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国内存在尖锐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为了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与资产阶级进行英勇的斗争,在当时,“批判”一词是挂在农民和工人阶级口头的常用词,而
“骂”则是当时的工农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策略之一,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李霁野在翻译Jane Eyre时很自然地就让简变成了一个中国无产阶级,而罗切司特先生和英格拉姆小姐则变成了中国的资产阶级。也正因为此,译者在翻译时决不会发现他在遣词造句
中的不合适。
三:结束语
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词汇的大相径庭的解释说明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影响着译者的选择。译者通常是带着某种预想或偏见走近原文的,而这种预想或偏见正是译者政治倾向的反映,译者的政治倾向可以解释为什么译者会有意将原文中的一个中性词解释成译文里具有明显政治倾向性的词汇,甚至有时候原文中的同一个词在译文里也会有完全相反的含义。
注释:
(1) “Translation reflects a certain ideology and poetics and as such manipulates
literature to function in a given society in a given way” (Bassinet & Lefevere
1992:xi).
(2)“The translator’s options can indeed be explained by social recommendations,
restrictions, taboos, but sometimes also by laws and prohibitions (Lambert
1994:19, cited in Wilss 1996:182)
(3) “The question of why a textual element fails to take on a cognitive
structure opening the way for decision –making is analogous to the question
of why some stimuli are attended to and perceived, while others go unnoticed”(Wilss,
1996:189)
(4) “Two texts may describe a battle or a riot or a debate, stating the
same facts and figures, but the type of language used…may be evidence of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Newmark 1988:12)
参考文献:
1.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Z] 黄源深 《简爱》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2.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Z] 李霁野 《简爱》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3. 王晓元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 [J] 《中国翻译》1999 (2):10-13
4. 许钧,穆南(Mounin) “关于翻译理论研究的几点看法” [A] 许钧,张伯然 《翻译论集》 [C]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46-54
5. Bassinet & Lefevere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C] A Coursebook[C]
London: Routledge 1992
6. Gentzler,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7.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1988
8. 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J] 《外国语》1998 (3):
29-33
9. Wilss, Wolfram.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ion Behavior [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作者简介:
张萍,女,硕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翻译文化学,翻译教学
地址2100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出国英语培训中心。
Name: Zhang Ping(F), MA degree of translation. Lecturer a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cademic Interes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Address: English Language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10016
Tel: 025- 4891681
e-mail: zhangp@nuaa.edu.cn
论文题目:
社会文化环境与译者的选词
--对《简爱》两种译本的比较
Social-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
--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篇2: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 论文
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 论文
一.NMET的任务、性质、目的和内容
从1995 年始, 全国(除上海外)英语高考统一试题, 称为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 t,简称为NMET。
NMET的任务是选拔人才,NMET的性质是选拔性(常模参照性)考试,要求标准化,要求有较高的信度和效 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同样,任何考试,其最终目的不局限于考试本身,而在于反拨教学。NMET作 为全国性考试,对中学英语教学势必产生反拨作用。经过这几年的实践,NMET已经并且继续在我国中学英语教 学改革中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根据NMET的任务、性质和目的,NMET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英语知识和英语运用。全卷试题在考查语言知 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二.知识、运用和学习潜能的基本含义
1.知识
知识这里指的是英语两大类知识:
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也就是英语的基础知识,它是关于事实本身的知识,如一些语法规则等。另一类是程 序性知识,指的是怎样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力或技能。
这两类知识互相有关联,但又不能互相替代。比如,语音知识不仅仅要知道英语有多少个音素,有什么样 的语音和语调,而是要会辨认,会发音,会读出这些语音和语调。懂得语言规则是一回事,使用语言规则来进 行交际活动又是另一回事。
就NMET来说,我们对英语知识和技能或能力都有要求,而且和中学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一致的。
[1] [2] [3] [4]
篇3:情感教育与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并且规定了具体的情感教学目标。 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对知识的传授, 忽视情感教育,或者认为情感教育不重要。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探究一下 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是否必要和可行。
一、情感的概念特征与功能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同人 的意识紧密地联系着。 在 日常生活中, 情绪与情感常被混用, 或者看作是同义词。实际上,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和请可以 互相传递。 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 理智性是指人在智力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他它是和学生的认识活动、求知欲和对真理的探究相联系的;社会性是指人的情感往往受社会情景的制约, 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人们学习或生活的情绪;易变性是指情境很容易使人的情感产生变化。
人的情感是一种生存机制。 1990年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提出, 成功需要一些至关重要的情感。他们是:
同情和关心他人
表达和理解感情
控制情绪
独立性
适应性
受人喜欢
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
坚持不懈
友爱善
良尊
重他人
他们把这些情感特征称为情感智力,即情商。智商是天生的,情商却是靠后天培养的。 实践证明高情商的人比高智商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在学习中,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利于发挥主体潜在的各种技能。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 情感的动力功能表现为:动力系统作用大, 学习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 学习效果就差。 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 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延缓学习疲劳也会产生调节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流露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语言、声调节奏和表情对教学内容的解读与演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英语课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 这是情感在语言学习和人的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 情感教育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言具有传递情感的功能
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与传输信息的媒介, 语言具有认知性、实效性和情感性等功能。 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 沟通情感和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 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 和相互尊重。 情感介入教学活动是英语教学的进步。
2、情感影响语言的学习和记忆
学生是情感型和感觉型的, 以情绪化为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 积极的情感,如:自信、愉快或喜悦等。对英语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人的活动积极起来。因此,具有乐观向上和活泼开朗心态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坚强的意志和大胆实践精神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消极的情感,如: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或厌恶等。会降低和削弱人的活动能力。 因此, 如果这些情感影响太大, 就会影响其语言学习行为。 我校学生中常见的消极情感有:对能否学好英语持怀疑态度,或对学习丧失信心,悲观失望等。对于这些负面情感,教师应尽力减少,除了课堂上的交流,还可以利于其他时间与其谈心,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明白学习的价值。
情感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表现在对信息的存储、修正和提取等方面。 情感信息会与其他各种信息一同存入大脑。 积极的情感会加快信息的组织、加工和存储;而消极的情感会导致记忆信息的缓慢甚至停止。另外, 积极的情感会使记忆中存储的内容处于稳定的状态;而消极情感的作用则相反。 因此,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切实让学生时时处于主体地位,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乐学的情感,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自主学习以情感为依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自主既是一种心理机制, 也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的存在和体现必须有群体关系的支持。这种支持除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还包括教师的关心、启发诱导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而且还应帮助学生制定和执行学习计划及评价学习结果。 在合作型自主学习中,学生可以发展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协调互助和分工合作的能力。
4、情感态度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幸福
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定义为“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并详细规定了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情感目标,仍然侧重于兴趣、动机、自信和合作等情感因素。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把情感目标设定为“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 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能够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 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体现国际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是健全人格的必备品质,是新时期外语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情感是非智力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还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影响外语学习的成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情感影响的因素相当大,它直接影响着不同层次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而且贯穿于英语学习过程的始终。
情感态度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健全的人格应当包含健康的情感。 实践证明,所有的人都能从情商中受益,。无数研究表明, 具备情感技能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加幸福、自信, 在学校表现更佳。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负责任、有爱心、能力强的一代,情感技能是不可或缺的。
三、对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建议
对学生平等相待, 尊重每个学生,适时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努力尝试,赏识学生。
创设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发展友谊及合作精神。
让学生在团体中发挥作用,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帮助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并监督其执行。
用幽默感来陪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宽容品性。
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
结束语
情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实施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主渠道。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 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英语教学应设计情感教学目标、制定和实施情感教学策略。 从培养学习动机入手, 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善于让学生享受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传递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黄振远:“情感的内涵及其与英语课程的关系”《中小学外语教学》第十期。
叶奕乾 祝蓓里 《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
劳伦斯沙皮罗 《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经济日报出版社
篇4:语境、语境设置与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简单地说,语境就是具体语言形式出现的环境,它可分为广义的语境和狭义的语境。
广义的语境是指社会文化语境,也就是语言形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到价值观念等等。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两者局部交叉渗透。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任何语言都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这便是语言的文化功能。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被人们用来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交际。ァ∠烈宓挠锞呈侵赣镅孕问匠鱿值木咛逵锞常又称情景。Halliday认为情景语境是由“场景”、“方式”和“交际者”三个部分组成。Hymes又进一步地将情景语境细分为八个因素:场景、角色、功能、意念、语体、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以及语言辅助手段。
社会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社会交际规则,同时人们又必须根据情景语境中的诸因素作一定的调整。
语境设置的意义
英语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学生交际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交际功能也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学习英语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交流信息,即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即席地使用语言或话语规则进行言语交际活动。
交际法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和练习语言形式,才能培养学生判断语言形式是否得体的能力、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和意义的能力以及在适合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语言的能力。
中学生英语新教材以功能-结构体系为依据,以情景-话题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呈现教学内容。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正确地设置语境,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显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在轻松活泼、真实可信的语境中操练语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之一,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的语境设置
一、词汇教学与语境设置
美国《时代》周刊对各界成功人士做过调查,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词汇量特别丰富。L.R.Hubbard认为,“The misunderstood words(被误解的词)是学习“三大障碍”中最主要的障碍。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NMET中有了词汇拼写题,而且能力题型的分值在增大。如果教师孤立地去教单词,进行繁琐的讲解,而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这样不但起不到效果,还很有可能成为“学习的障碍”。如果学生看到中文“开“就只会背“open”,那么碰到“开车”、“开水”、“开灯”、“开机器”等词组就会出现错误,造成错用乱用。
在情景中学习词汇,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牢固地记忆,还能使学生掌握使用语言的场合。
1.使用直观教具创设情景
词汇教学尽量使用直观教学,可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简笔画等设置情景。下面以初中第一册Lesson 49课为例,介绍怎样在情景中教生词。这一课共有九个单词:colour,red,white,black,green,yellow,blue和brown。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彩色粉笔。
Step 1 Presentation
教师举起一支红色的粉笔问“What colour is it?”后自己回答“It's red.”并边读red边在黑板上写出红色的red,领读几遍。然后教师仍举起红色的粉笔问“What colour is it?”让学生回答“It's red.”接着用同样的方式呈现white,blue,orange,green,yellow和brown。在呈现black一词时要用白粉笔在黑板上涂一个方块,把食指蘸湿,在白方块上写black,黑色的black就显示出来了。最后在这八个词的旁边写上colour。教师使用简单的教具粉笔设置语境,呈现出了所有的九个生词。
Step 2 Practise
教师收集各种颜色的笔,指着学生不同色彩的服装进行操练。先由教师问“What colour is this pen?“学生用colour words回答,进行控制性的操练。然后指着服装上的色块,一半同学问,另一半用colour words回答,进行半控制性的操练。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语境中逐渐巩固生词。
Step 3 Pair Work
学生两人一组,就各自的文化用品,彩图上格林一家穿的服装进行自由对话,问句可以从“What colour is it?“扩展开来,像“Which is your pen?The blue one.”“Whose shirtis white?“等等。这样,学生在信息交流中使用了学过的生词。
上面三个步骤从单词的呈现到单词的巩固操练,再到在对话中使用生词,都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贴切自然,效果也比较好。
另外,教师还可以介绍像a white lie(善意的谎话),a black sheep(败家子),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black tea(红茶),white coffee(清咖啡),brown sugar(红糖),green eyed(红眼的)等有关颜色的词。对于颜色词不能直接翻译或颜色错位的奇怪现象进行必要的文化知识介绍。
2.利用非语言手段进行词汇教学
作为语境因素之一的语言辅助手段包括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伴随语言的动作等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导入、演示还是学生的操练或实践活动,非语言手段都在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英语词汇中很多动词、动词短语和表达喜怒哀乐的形容词都可借助非语言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初一年级Unit 20中throw,ride,swim,fly,jump,sing,run;Unit 22中的write,read,listen,clean,count,watch,stand,talk,open,close,work和wear。这些词汇如使用动作等辅助手段进行教学,一方面可弥补学生语言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使词汇在情景中出现,使交际更具真实性。ァ 3.词汇的检测要创设语境
我们先来看一组练习,要求根据中文写出单词的正确形式,使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明确:
a.He is much (高)than you.
b.Thank you for (告诉)me.
c.The house was (建造)last year.
d.It's not easy to (胜)their team.
e. (小刀)are used for cutting things.
f.He drove his car very (小心).
g.Whose books are these? (他们的),I think.
h.This story happened in the (十九)century.
-ト绻只看中文,上面练习的答案可能为tall,tell,build,win,knife,careful,their和nineteen。但根据句子提供的语境,练习的答案应该分别为taller,telling,built,beat,Knives,carefully,Theirs和nineteenth。可见死记硬背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平时对学生词汇的检测要尽可能设置语境,测试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词汇的能力。
二、语音教学与语境设置
中学英语中的语音教学除了教会学生认识音标,会读单词,更应该着重重音、节奏、语调的训练,使学生会读句子,会朗诵语篇。
当我们听到学生读I get up at six这个句子时,我们只能判断他是否读对了每个词,至于他的重音是否正确,我们就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我们设置以下三个不同的语境,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判断了。(加横线处表示重音)
(一) A:What time do you get up in the morning?
B:I get up at six .
(二)A:Who gets up at six in the morning?
B: I get up at six.
(三)A:What do you do at six?
B:I get up at six
语调也是这样,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正确的语调。例:
* Is this your ruler?--Yes.
* Excuse me! --Yes()?
两个相同的Yes,两个不同的语调,代表两种不同的语言功能。
因此,我们不仅要教好音标,读准单词,更重要的是要把语音语调与语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把握轻重缓急、高低起伏,以便更深地了解作品的思想意图和感情内容。
三、篇章教学与语境设置
中学英语新教材以背景-话题为主线编写的。每段对话,每篇课文都体现不同的语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钻研教材,寻找、挖掘和活化篇章本身的语境,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进行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从而把教材上凝固的文字转化成声情并茂的语言实践活动。
使用实物、图片、简笔画、音乐、幻灯片、录像、VCD、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一种真实的语言氛围,可让学生受到语境的感染和语境的暗示,从而情不自禁地融入语境,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自然的交际。下一段是四个可供参考的语境设置。
初中教材Book One Lesson 30,我们把一辆小自行车推进教室,拿一张自行车执照,寻找自行车失主的情景就相当逼真了。在Book One第六单元,Book Two的第十五单元,Book Three的第十单元都有“打电话”的对话。我们可以把电话机搬进课堂,一个真实的语境就设置好了,学生可以练习报电话号码,操练打电话的常用句式和结束电话的方式。Book Two和Book Three中都有“问路”的内容,我们可以把教室比作一个小城市模型,一排排的桌子就是一幢幢建筑物,每排之间的空间可以看作一条条的街道,折叠好的卡片上写着school,post office,park,bus station,toilet等名称放到桌子上,就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语境中操练“问路“,生动有趣。高一教材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异同一课,我们可以选择好两段有代表性的区别英音和美音的录音带,投影片上写好两段在词汇和语法上有英美差异的短文。让同学听录音,看短文,比较它们的异同,并在真实的语境中产生感性认识。
另外,介绍异国文化,可使语境的设置更为地道。如,初一Lesson 16中涉及个人隐私的年龄,初一Lesson 26受到他人赞誉的礼貌应答,初二Lesson 69以谈论天气作为话题的开始,初一Lesson 70受到邀请而礼貌地拒绝,初二Lesson 95医生给病人看病时医生使用委婉语避免禁忌语以及整篇的幽默感……这些饱含英美文化的例子比比皆是。文化的习得是语言习得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在创设情景时向学生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以消除障碍和失语。这样能使我们在语境中操练的语言形式恰当和得体,也使设置的语境更真实有用。
总之,在中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语境设置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新教材在这方面的优势,正确合理地设置语境,并在真实的语境中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在语境中教学生掌握并运用词汇,在语境中简明扼要地点拔语法规则,在生动形象的篇章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篇5:浅谈英语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心理素质对人生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心理健康已经作为一个和生理健康相提并论的概念而得到世人的认同。开展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培养健全的个性,预防和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实验题目的专家、学者对万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后发现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着心理异常现象,如表现为厌学、考试紧张、人际关系恐惧、单相思等。(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亦发现个别学生存在这样的心理现象。)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
一、培养师生间健康的情感,是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自身情感对课堂教学的氛围的形成,对学生的情感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因此,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师德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才能做到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才能不断地探索工作中所出现的新问题,也才能把对工作的不断追求转化为对学生的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亲切的教态、和颜悦色的表情、温和幽默的语言进入学生的感情世界,与学生接触、对话、交流,以情诱导人,以情感化人,以情启发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体和情感,从而实现师生心灵沟通、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彼此有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健康情感,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发掘教材中有意义的德育素材,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体会教材内容的意蕴,准确施教,不能错误传授,不能随便渗入个人错误的观点和意见,以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于教材内容,注意正确分析国外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信仰。其次,充分发掘教材中有意义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如教Book6, Lesson15, “He Kicked His Way Up” 这一课时,针对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意志脆弱,独立性差,更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启迪学生:要像课文中主人公那样走上成功之路,就一定要经过艰苦磨练,自强不息的奋斗。教材中有许多宣扬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课文,如Book5, Lesson23中的对话内容:Liu Ying won a prize in the singing contest. She sent all the money to the flooded districts. 学生学了对话后,让他们互相提问:“If you get a lot of money, what will you do? 经启发引导后,学生有的回答:“I will buy some books for the children in the mountain village.” 有的回答:“I will send all the money to the Home for the Aged.” 这样,教材中良好的德育素材会对学生的品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塑造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格。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获得最佳心理效应。
1、以兴趣引导学生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不要在课堂上以“静”来压制学生的“动”;或者采用注入式的方法,不管学生能否接受、乐于接受;或者讥笑学生重复出现的错误;或者使用千篇 一律的教学模式。统一、服从、规范、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言行都是不尊重学生的个体,抑制学生的思维,严重的会使之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营造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气氛,创设情景,拿具体生活例子来与学生进行对话交际。另外,为了使学生能自然地感受新知识,理解新内容,我经常使用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简笔画、录音机等。为增强学生兴趣,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备课,上课需要的直观教具,有时发动学生从家里带回来,或请有绘画特长的学生帮助画一些教学图片。这些教具出自学生之手,训练时他们就会倍感亲切,既增添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果。例如,学习Book6,Lesson1 “Make Yourself at Home”一课时,让学生从家里带来食物:糖果、饼干、水果等进行情景对话,学生兴趣盎然,热情洋溢,使教学情景交融,有静有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2、及时反馈,激励学生学习。
对于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要及时进行反馈,但不能加大难度,或太频繁,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厌学、甚至逃避现实,以造成心灵危害。在学生对知识充分认识和实质演练后,教师要设计难易适中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反馈、纠正,从而认清自己知识缺陷,并形成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能力。
不管师生的素质如何,每堂课都免不了产生学习误差,因而反馈、纠正是十分必要的,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许,以唤起他们继续拼搏的决心,从而实现让学生每堂课都保持兴趣,确保获得最佳心理效应。
四、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障碍,使其以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
心理学认为,信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象征,信心是每个人发挥内在潜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动力机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使学生在多种评价模式下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激发努力上进的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障碍,可通过学生的眼睛、面部表情或不安的神色和举动,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多给学生一些关心、耐心的信心,反复地做疏导工作,如促膝谈心,分析研究,列举成功的范例,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在英语学习上,在设计操练项目和练习内容时安排多种层次,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有不断成功的机会,这样他们能超过一个个的障碍,逐步增强信心,并使其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心理健康是个很复杂的课题,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心理教育的水平,并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健康成长,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篇6:浅谈情感态度与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云南省南华一中 郭丽琼
所谓情感态度指兴取、动机、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的关键。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才能搞好英语教学呢?
一、相互尊重和信任(feeling mutual respect and trust)
教师必须对学生付爱心,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尊.自信.前进的动力和宝贵的青春毁于冷漠或无意的摧残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相互感觉好(feeling that what we do makes sense )
英语教师必须苦练内功,不断接授新事物来更新自己的一桶水,转变过时的教育观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楷模和导师。如教师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表达生动有趣.充满幽默感,了解英美人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书写优美,能娴熟使用简笔画等,对学生充满关爱,那么他们就会被教师这块巨大的磁场所吸引,就会在知识的汪洋中畅游;教师也会觉得学生可爱。思维敏捷而兢兢业业,其乐融融,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很喜欢受到鼓舞 (feeling appreciated and encourged )
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mother of success ),这是指成功来之不易,只有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有人说:“失败不是没有成功,只是尚未成功。”我们也经常用这些言语鼓励那些正在努力的尚未成功者。如果学生原来就信心不足,或在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就受到教师不经意的批评,以后又反复被频繁考试所得的低分所打击。对此,我们可用“成功是成功之母”,(success is the of success ) 即用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这对于激发失败者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⒈ 教师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观念,真诚地,无条件地关注学生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达 此目的,应开展一些任务型活动(Task--based active; ties )。如我在教高一Lesson 17 时,先问学生:Have you ever grown some flowers ? What do you need ?学生讨论后,请有条件的学生第二天带来。他们带来后我乘势引导,用实物教生词:pot, seed,soil, 用动作言语教短语 sow the seed, cover it with more soil 等,用情景教学种花,然后让学生亲自体验种花的过程,并参与交流。最后引伸到: Why do we grow tens of thousands of plants and flowers?以此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并激发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也为下一课的教学起到积极的铺垫作用,师声间的互动也得到了体验。
⒉ 精选考题,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⒊ 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英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尽量减少学生在汉语环境中学英语的畏难情绪,如让英语歌曲唱得好的同学教全班唱;让书法,美术好的同学自由设计一些英语专栏,板报;让故事大王。笑星在有准备的前提下来一段英语小小说,。谜语,笑话等;让电脑爱好者为大家查寻一些所需词汇,信息等,他们都会各显身手,进而推动英语教学。
⒋关注性格内向和学习有困难的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自信心受挫,担心受到歧视,因而他们应“特别护理”。课堂上可走到他们身旁让他们回答一个简单问题,哪怕有点滴进步都要用赞许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当众说一声:Very good /Well done/You're great等;如书面作业或考试有点进步,就写上:I'm glad for you because you have made progress, Y'oure great. Gome on, again! Victory belongs to you!等。总之,教师不要吝啬鼓励之词。以促使他们树立学好英语信心。
⒌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做到互相鼓励和帮助,教学相长。
四、知道缺点不困惑(not feeling embarrassed by our shortcomings)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会犯错误,更何况是在成长中的学生。对学生尤其要学会用发展的、理性的眼光看待。如有学生故意迟到还喜形于色,事后了解才知道,只是为寻找机会当众说一声:Excuse me, may I come in, please?有的学生经常读错音、写错词,当众侮骂或几十遍的罚抄,他就会彻底放弃英语或随时跟教师搞恶作剧。大量实践证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只要个别暗示一下,双方就会觉得默契和心照不宣。大可不必动肝火。
五、不恐吓侵犯学生(not feeling threatened dy aggression)
一个班级总有几个后进生,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可塑性很大,只要我们摸清情况,对症下药,热情耐心,持之以恒,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定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总之,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自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定会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篇7:非智力因素开发与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云南祥云县二中 阮发庆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语学习是学习者(内因)与学习环境(外因)共同作用的过程。 在学习者方面,学习成功与否除受智力因素和本人已有知识能力制约外,非智力因素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章兼中教授主编的《外语教育学》一书中所阐述的外语积极学习理论原理,力图最大限度地开发非智力因素,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努力培养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非智力因素有其较广的外延,包括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兴趣、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二、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培养
英语学习动机是指英语学习的动力因素,或叫动力。 包括学习英语的社会目的和需要、学习英语向往交际的需要、应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等。 教学中英语学习动机可归纳为学习英语的目的、态度、兴趣等,它不是单一结构,而是一个交叉型、立体型、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过程。
学习动机与学生所处的社会条件、教育和教学条件直接有关,可分为两类: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 前者指学习者为了直接与外语群体交往,理解他们的社会和文化,甚至成为其中的一员而学习外语;后者指学习者出于职业或其它需要把英语当作工具来学习使用。 两种动机不是孤立的,在教学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受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机会的质量,教师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和艺术语言,最优化的教学程序等多方面的影响。 此外,学习内容,知识领域和个人成绩等因素也都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的激发和培养: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上述各种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 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还可以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而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所以学习动机的激发对于教学工作同样是重要的。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启发式教学不限于教学的开端,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 加强起始阶段的学习。
贯彻“四会”并举,阶段侧重,坚持学以致用,教师要设计最佳教学程序 -- 以美国心理学家Glaser提出的“教学内容任务分析;起始能力诊断和测量;最佳教学措施的制订; 教学效果的评价”四个组成部分为理论依据,坚持整体教学。
2.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即提供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 这样的情境应具有一定难度才有较大的吸引力,对学生需要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应遵循由己知到末知,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等循序渐进的原则。
3. 变更作业内容与形式,保持作业新颖性。
变更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保持作业新颖性,是激发英语学习动机,引起和保持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条件。 学习上的机械重复,对学生学习英语,很少有激励作用,为此,教学上应尽可能避免简单重复。 教师除对练习内容与方式不断更新外,还应启发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规律,如联想对比、归类、分解对比等。
4. 妥善利用学习的反馈信息,搞好检查评定与评价。
E.B.Hurlook(赫尔洛克)研究了评价对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学习的外部信息反馈不仅可以调节学习的活动方式,而且可以强化学习动机,并对学习需要发挥激励作用。 笔者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87%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练习、测试的适当评价在对学生起到强化知识、娇正错误作用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0%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3%的学生认为无明显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评定和评价时,教师应注意坚持正面教育,表扬为主,切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及对策
英语学习中的情感,是指学习者对英语和英语使用所持的态度、对本族语与外语的关系以及本族文化与所学语言国文化关系的看法。 情感对学习有动力或阻力作用。 基本的情感可分为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等;高级的社会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积极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消极的情感对学习者有两方面的影响:1. 妨碍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语言输入和使用语言的机会。 2. 妨碍学生对已输入语言进行有效的吸收和消化,妨碍语言活动的质量。
重视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状态,使之对所获取和使用的语言有快乐感,对所学材料中包含的思想道德意义、美学意义产生共鸣并形成理性的渴求等是外语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应重视两点:
1.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最直接,许多情感因素因此可以调整变化。 这一点,在问卷调查结果中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教师不仅要注意防止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还要积极主动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状态。 简言之,要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学习过程有端正的态度体验。
2. 重视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个别差异,不同情况应区别对待。
四、克服语言焦虑感 培养学习英语的意志和毅力
语言焦虑感是指学生在使用外语时,感到自己的外语水平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产生的紧张、害怕的感觉。 语言焦虑感的产生是由于学生缺乏自信心或学习目的不明确,担心弱点被暴露而导致的。 因此,语言焦虑感加大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
帮助学生克服语言焦虑感,首先应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端正学习态度。 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就应经常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妥善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
意志是指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自觉地确定学习目的,并根据学习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外语学习心理过程。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毅力,能有效地克服语言焦虑感,提高外语学习的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 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观念。
首先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的理想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 其次,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动机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再次,正确评价学生:从表扬鼓励为主,注意成绩反馈的作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动机;最后,因势利导,使学生的工具性动机与融合性动机相结合,形成远大理想。
2. 在语言实践中增加克服困难的毅力。
语言实践练习有目的性、计划性,从简到繁,使学生获得锻炼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有意创设困难情境与艰巨条件,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和自制力,及时评定练习实践结果,增强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3. 针对个别差异,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
针对意志类型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操练内容和重点。
4. 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
五、研究学生性格结构差异 因材施教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研究学生性格结构特征和个性倾向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性格结构差异有以下四个方面:
1. 态度特征差异。
包括对别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特征等三方面的差异。
2. 意志特征差异。
存在对行为目标明确的程度,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特征,对已作出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3. 性格的情绪特征差异。
分为情绪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主导心境等方面的差异。
4. 性格的理智特征差异。
包括感知、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差异。
以上性格结构特征差异,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个性差异。 那些缺乏兴趣、动机和意志毅力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由好奇到厌倦,最终发展到放弃。 这样,在教学整体中就出现两极分化。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 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中。
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有许多材料渗透了思想教育因素,教师应充分挖掘,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中。 使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蕴藏的道德美、伦理美内涵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中,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审美观,激发起对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在练习实践中培养和减少性格差异带来的学习效果差异。
练习实践可使学生明确行为目标和自控能力,形成坚定的意志和毅力。
3. 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差生的雕像作用。
增强差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减少与优秀生的差异(含性格结构差异和知识能力差异)。 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都需要个别指导,以帮助他们形成有益于学习和符合社会要求的性格品质。 对于固执的学生,要帮助修正错误;对于自卑的学生,应热情帮助,使之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笔者对一百名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学习兴趣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还需要在课下培养和保持,以便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
下面谈谈激发与培养兴趣的几种途径:
1. 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在问卷调查中,94%的学生回答: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决定学生的精神状态。 因而,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上好每一堂课,从仪表到一言一行向学生传递出热爱并热衷于教学活动的信息,以期学生报以专心和热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此外,教师的敬业精神,热爱学生,理解差生,课堂内外师生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都是吸引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途径。 教师丰富的学识和能力,伟大的人格力量,将深深地影响学生,感动学生,唤起学生潜藏的感情,求得情感共鸣,是教学成功发展的第一步。
2.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语言艺术。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 久而久之,就会因此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缺少主体的参与,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和艺术。 以简洁、明快、幽默的语言,以流利的英语口语直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起他们的兴趣。 教学方法上应注重精讲多练,置学生于主体地位,创设“表现”环境;知识的讲解应举一反三,化难为易,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体验成功感。 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的成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3. 挖掘教材趣味性,兼顾背景知识教学。
现行中学英语新教材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交际功能;二、文化渗入。 教材内容中有不少是关于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的材料,另外还有大量关于人类面临的热点问题的材料。 这些材料能激发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渴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挖掘。
英语背景知识即英语国家的史地、政治、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受文化影响,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熟悉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它有助于准确把握某些词汇的含义,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鼓励学生在课内认真学习,课外补充完善所学知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法于课内,收效于课外”。 教师可组织适当的竞赛、课外阅读、英语角、英语板报等活动形式。 这样既练习巩固了课内所学知识,发展了运用能力,又能有效地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的成功。
授人以鱼不及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学法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法包括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1. 勤于读写的习惯。
2.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 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的习惯。
4.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掌握科学的方法,学生就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采撷到美丽的浪花,在学习中见“四两拔千斤”之效。
所谓方法,实质上应指:
1. 记忆方法。 如记单词时可采用分散记忆或循环记忆等。
2. 思维方法。 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等思维形式。
七、结论
1. 美国心理学家Glaser把非智力因素开发称为“新能力”研究。 “新能力”概念的提出,改变了关于人类能力的理论内涵。 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能力应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 研究非智力因素开发的途径亦成为外语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非智力因素开发,对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作用是巨大的。
2. 在学生智力水平和已有知识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这一语言实践主体的积极性、自觉性和驱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开发学生智力,另一方面也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会带来教学质量的较大提高。
转自:《中小学英语》第3-4期
篇8:刍议素质教育与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方周明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具有开创性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实施素质教育。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一般我们认为:素质是经由先天自然遗传和后天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实践积淀而成的生理、心理的内在基础条件。换句话说,素质发展的潜力是极宽广的,而能否得到发展,一是靠素质本身的“成熟”过程,一是靠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
从外语教学的角度看素质,可以将其视为人们的外语能力的形成及发挥的内在渊源。
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人类以本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任何一个人只有经过良好的素质教育,在基本素质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来无论向哪一方面发展,从事任何领域的工作,都会有充分发展的可能。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必将给外语教学带来重大影响。
二、外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的外语教学受早期外语教学理论的影响极大。五六十年代,理论语言学界以Bloomfield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占主导地位;而后,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将句法作为语言的中心,句型教学成为主要内容。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句型语法讲解和语法练习,教师们以语法讲解加翻译为主要教学形式,放弃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再配以应试教育,结果是累坏了教师,拖跨了学生。面对枯燥繁杂的语法,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靠死记硬背记住了许多语法条条的高分学生却不会使用英语与外国人交谈。
七八十年代,以H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主义领导时代潮流,功能交际法成为主旋律。但由于多年沿袭下来的习惯,应试教育及教师知识自身素质等原因,这种更接近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却有“雷声大,雨点小”之疑。高分低能的学生仍大有人在。
当前国内外的外语教学专家们都一致认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英语的交际能力。一个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必须具有吸收和运用外语的强烈意识。而语言交际运用的参与感则是外语意识的核心。这种参与感是来源于他对学习目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学习兴趣。鲁宾(J.Rubin)在她的《优秀语言学习者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一文中总结出了优秀语言学习者所应具备的七个素质:(一).他们是积极的和正确的猜测者。(二).他们具有强烈的语言交际的愿望。(三).他们不怕因犯错误而被别人讥笑。(四).他们在语言学习中很注意语言形成的构成。(五).他们会力争语言训练的各种机会。(六).他们善于鉴别自己的言语和别人的语言。(七).他们注重语言的意义理解,而不单纯追求语言的表面结构。这七个素质给我们的启示是:外语教学要着重学习者素质的培养。要使我们的学生获得外语交际能力,外语教学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三、外语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外语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并把这一观念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并保持学习外语的兴趣。其次,教师要认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注意主体是内在动力,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外语的重要性,以便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习方法。
四、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外语教师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要由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去具体实施。“教师并非教书,而是育人”,是为了面向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特别是善于自学、创新和具有自强不息主体人格和精神的现代人。教师的这一重大职责,必然要求其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甚至素质。
教师的思想道德应体现在:(一)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乐于奉献。(二)对学生真诚热爱,平等相待。(三)对自己讲究修养,以身作则。
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一)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创造能力。(三)科研能力。
除具备上述各项素质外,优秀的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还应努力做到(一)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二)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三)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教学和使用外语的机会。(四)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困难学生,保持其学习积极性。(五)注意指导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实施势在必行。外语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否则素质教育在外语教学中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篇9:浅谈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内容概要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因入多媒体技术,合理发展,优化教学。
作者简介
姓名: 吴霞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74年11月
所在学校: 南京市红光中学
任教班级: 初二(3)、(4)班
浅谈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教育技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更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MCAI)成为现实。如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我们的教训实践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构成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给现代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动态等方面的不足。
一、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英语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开口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参与各种英语活动。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呈现精美画面,播放悦耳音乐,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手段的形象化教学,使英语课堂更加形象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当我们在一节课的开始,使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马上就能将学生吸引到有关教学内容上。以JEFC Book3中的On the farm为例。首先,我们展示出一幅农场的全景图:蓝蓝的天空下,是一望无际的田地(field),田地里有拖拉机(tractor)在欢快地跑着。近处有溪水缓缓地流动,水中鸭子在嬉戏,小溪旁还有一群动物,包括马(horse)、母牛(cow)、绵羊(sheep)、狗(dog)、猪(pig)等。这样一幅精美的图画呈现出来后,学生们就会被图上的内容所吸引,积极主动地想要去了解有关知识,去认识有关事物的名称。这要比Open your books 的方法生动得多。接着,点击图中任意一种动物,屏幕上闪烁其英文单词,同时播出其读音。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更浓厚了,便积极自主地去跟读。在轻松、积极 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很快就能掌握生词,并能准确地发音。这要比Read after me 的方法更具吸引力,效果也好得多。
其次,多媒体技术能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提供形象的语言情景,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英语教学注重语言情境。声像媒体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用它来创设语言情景,不仅可以表达所要传递的信息,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记忆,而且给学生提供了近似身临其境的感性经验,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强化训练,加深印象,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有很大帮助。在初中英语教材中,交际用语和对话比较多,我们在Presentation 这一教学环节中,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效果则会比较好。例如,我们在介绍一段新对话时,可以用动画的方式先呈现对话人,并让学生谈论对话人的情况,猜测他们的谈论内容。然后口头呈现对话内容,学生听并且重复。最后再书面呈现对话内容。这样,调动了学生视、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新对话的印象,同时也促进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这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使课堂教学在师生的需要下,更灵活地运用,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比如知识的重现、强化等。在复习课中,我们可以使用投影的方式,进行习题的演练与讲解。这种方法要比传统的做试卷或者上黑板练习,更加节约时间,见效更快。
二、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首先,教师要精心制作课件。
制作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要会较熟练地使用一些应用软件,如幻灯片制作软件(PowerPoint),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等。同时,制作课件也应从学生需要和教学特点出发,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力求直观与生动、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而不应粗制滥造,画像失真,音乐与内容不协调,使学生如雾里看花,摸不着边际。
其次,教师应适当使用多媒体,而不应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选准时机应用,而不应分不清主次,整节课在多媒体上大做文章,造成多媒体使用过滥过泛的现象,使整节课华而不实。所以,教师应有选择性地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第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仍要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英语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过程,也应该是师生情感交际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授课时,不要总是站在多媒体展台前,在不需要操作机器时,要走到学生中去。讲课的语音既要标准,又要抑扬顿挫,富于感染力,同时轻松和善的面部表情也会该学生带来松弛愉悦的感受。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初中生有喜欢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活动的特点。所以,每当学生回答或表演完后,我们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比如“You’re doing a good job!” “Well done!” “Very good!”等。
总之,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多媒体教学并非常规教学的全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多媒体效果,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应恰当引入多媒体,合理发展,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优化。
篇10: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助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儿童认知发展论。其核心观点是:
学习不应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
皮亚杰提出了许多有关当代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如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等。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形成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从而重组认知结构。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相互交替,从而发展人的认知水平。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建构活动有社会性质。学习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一个交流、反思、改进、协调和创造的过程。由学生、教师、教材、媒体组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主动构建活动所必要的。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帮助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技术有一些优势:教学信息显示多样化;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储存等。它的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例如,在教高二(下)Einstein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联系高一(上)Abraham Lincoln、高一(下)Karl Marx进行对比教学,挖掘文章的共同点,帮助学生总结写人物作文的方法。最后写一篇人物介绍,介绍体育明星姚明,让学生练习。这样通过前后联系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接触到多篇课文,知识的输入量大了,输出的练习就容易了。
2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的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新型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当转变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的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的转变--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支架式教学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借用建筑行业中“脚手架”(Scaffolding)作比喻,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邻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ogotsgy)。两者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师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进行小组协商,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并通过效果评价,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逐渐减少帮助,最后学生自己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有所调整,并使矛盾、复杂的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
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支架式教学课例:教学内容是高二下Lesson 90,关于电话。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关于电话机的种类和工作原理介绍,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建构“电话”概念框架的情境(概念框架是帮助学生智力向上发展的“脚手架”)。教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自己选择愿意选哪一种电话;是愿意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还是愿意为图片资料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学生们着手研究不同的对象,围绕自己的任务努力去搜集材料。例如,他们到相应展室实地观察,到图书馆和Internet上去查询有关资料,以获取图片和撰写说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在各小组完成分配的任务后,教师对如何到图书馆和Internet上搜集素材适时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对所搜集的各种素材重要性大小的分析比较,也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攀升),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建构意义。
2.2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的经验介绍和讲解。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确定问题: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即“抛锚”。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表(为完成给定任务所需的知识点清单)的能力;从何处及如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需在过程中随时观察记录学生表现即可。
抛锚式教学课例:高一上Lesson 38,关于奥运会。首先,学生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奥运历史、首届奥运和奥运格言等问题(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要求学生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在图书馆和上网查阅资料以后,全班讨论时一位学生说奥运会是每4年召开一次。另一位学生则认为并不总是这样,有几次是每两年举行一次。还有一些学生则注意到有几年没有举行奥运会,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年没有举办奥运会?”,有的学生回答,可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则回答发生了战争,有的则更确切地指出由于19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1944年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讨论协商,大家认为应补充:说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举办奥运会的影响;对奥运历史初期的几次两年一次过渡性奥运会作出特别的解释。教师对大家的发言表示赞许。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奥运会专题的情境,并以奥运历史这类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锚”,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入深入。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的话虽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
2.3随机进入教学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随机进入教学。学习者
带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随机进入学习:“随机进入”所选择的内容后,会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方法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如“你的意思是指什么?”,“你怎么知道这是正确的?”,“这是为什么?”等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还有没有其它的含义?”“请对A与B之间作出比较。”“请评价某种观点。”等等)。
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
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
随机进入教学课例:高二上Lesson 34 ,关于污染。该教学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
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程的若干主题(即确定与污染有关的内容例如:土地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
创设情境:创设与污染有关的多种实际情境(为随机进入教学创造条件);
独立探索:根据学生的意愿可选学不同主题,在学习某一主题过程中,学生可随意观看有关这一主题的不同演示,以便从不同侧面加深对该主题的认识与理解(“随机进入学习”);
协作学习: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开展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讨论中的观点加以评判和进行个别辅导。
自我评价:精心挑选检测练习内容,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的理解。
深化理解:根据自测结果,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环节作补充学习与练习,以深化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验证的能力。
随机进入教学考察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针对不同的具体语言材料进行灵活处理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增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随意地但又是有目的地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了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实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
3 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不一定只用单一的方法,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以某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灵活运用。不管用哪种方法,均应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的三要素:即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教师不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能代替学生思维,而应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引导讨论,帮助学生实现意义建构。
不一定要局限于国外的经验。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教学实践中也能总结出不少非常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为例,我们的先哲孔子创造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有着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是一个光辉的范例。
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是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不可将多媒体课上成图片演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双主作用。多媒体技术
只是师生沟通交流的辅助工具,利用它,可以把复杂的、口头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如果忽略多媒体技术的灵魂在于强化师生的沟通与交流,为多媒体而多媒体,那就本末倒置了。
4 结束语
新世纪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充分开发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和创新能力带来了新的契机。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教师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不断的实践,运用教育技术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将逐步完善。
只有建构性学习才是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脑的潜力,最能促进人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点的。因为,它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人探索、认识、发现世界的方式。把握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问题,对于更新教学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篇11:交际文化与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交际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方面,人们总是认为只要把语音、语法和词汇学会,就算是掌握了这门语言。其实这只是掌握了语言的形式。近十几年来,外语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顺利、有效地与人进行交际。
文化在语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与语言紧密相连的,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国的语言反映的是一国的文化。一个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人,即使他有着漂亮的英语语音知识,完全掌握了英语语法,词汇也背了好几千,与那些native speakers 交流起来,肯定还会许多障碍。因为他只掌握了语言的躯壳,而没有掌握语言的灵魂,即它所反映的那一国的文化和在该文化浸淫下的该国国民的文化特征和行为习惯。
由于对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国家的文化不了解而造成误解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中国人习惯了“民以食为天”,见面总是问“你吃了吗?”,而在英美人士看来,这样的问题可不是那么让人舒服的。他可能会理解为你以为他没钱吃饭。再如中国人有一种“明知故问”式的打招呼方法,“您上街哪”,“正忙着哪”,可在英美人士看来,这纯属废话,甚至还可能有误解:我是正忙着,你只会光顾着说废话,也不帮一把。又如听说某人生病了,中国人的反应总是:真的吗?生的什么病啊?严不严重啊?可英美人士只会说:“I’m sorry to hear that.”。中国人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没人情味,人家生病了,你sorry 一下就算完了,殊不知在英美人士看来,生的什么病可是别人的隐私,怎好随便打听?
由于文化差异,加上交际双方缺少跨文化交际知识,因而中国人的谦虚,可能被英美人士视为“虚伪”;英美人的干脆,则可能会被中国人视为“冷漠”;中国的热情,可能会被视为“繁琐”、“没有诚意”;中国式的关心,会被视为“多管闲事”。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在外语教学的时候,既要传授语言形式,又要教学文化知识。学者们对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本文所说的文化着重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探讨“交际文化”(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和“知识文化”(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到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如黄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西方人看来,它不过是一条挺长的、混浊的河流罢了。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上对交际文化重视不足,教学中偏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导致学生经常犯错误。
现在,随着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以及加入WTO ,中国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英语教学中加大对交际文化的传授,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成了摆在全体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但要在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教材是很重要的。现在使用的人教版英语教材,课文内容大多是介绍英美国家的风俗人情、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生活方式等,并且还设计了大量的操练。这对学生学习了解英美国家状况是极好的材料。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不能机械、刻板地只讲授语言知识,而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比如介绍Christmas 时,可顺带介绍Thanksgiving Day、复活节(Easter)、万圣节前夕(Halloween)等西方重要节日,并比较中国自己的节日。谈到狗,可说说东西方对狗的不同态度:在西方,人们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如lucky dog 就是一个很好的词; 而在汉语中,“狗”总是用于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狗腿子、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英语教学要侧重提高阅读能力,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恰当选择一些好的课外阅读材料以作为补充。在平时作阅读训练时,不要停留于只讲解答案,应对所做阅读练习的材料中的跨文化因素进行挖掘,使学生既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又得到交际文化知识。比如我们最近做了一份完形填空练习,内容涉及美国社会的child care and working mother 的关系问题,由于我在平时上课时给学生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过中美在照看小孩方式上的差异,如美国法律规定父母不能把未成年孩子单独放在家里,法院有权剥夺不称职父母的监护权,所以有工作的父母在有小孩后,只好一方做出牺牲,或者去雇用保姆,或者邻居间互相协作,或者请社区、教或其他义工组织帮忙等,而中国父母一般要么把小孩扔在家里,要么雇保姆,还有很多人则是把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后,学生做起这篇完形填空就得心应手了。在阅读理解学到chairperson 这个词时,我让学生比较了chairman这个词,比较了人称代词he/she 和they, 又给学生介绍了女权主义(feminism)、平等(equality)及Ladies first等西方思想。此外在介绍body language 时, 我还让学生比较了中外手势语。我在带学生参加市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时,担任评委的外籍教师都谈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西方人说话时常用的一些手势语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注意运用正确的语言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对它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学科,即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作为教师,平时应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在让学生做操练(尤其是操练对话)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场合的话。
总之,教学中既注重语言形势又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该语言,顺利进行交际,还有利于防止由于交际障碍而导致的交际摩擦(conflict),有利于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书目: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1期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版
杨连瑞、汤成雄、胡士田主编:《英语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2版
章兼中主编:《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篇12:主语从句与先行it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主语从句与先行it
深圳市宝安高级中学 顾永
主语从句可以按其引导词的不同分为三类:
第一类,用从属连词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例如:
That we shall be late is certain.
That the driver could not control his car was obvious.
这种结构主要是对that从句的内容进行强调,属正式文体,连词that不可以省略;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使用先行it结构,即用it作形式主语,而把that从句放到后面,这时,在口语中,连词that有时则可以省略。所以上述两句可以改为:
It is certain that we shall be late.
It was obvious that the driver could not control his car.
如果整个句子是疑问形式,就只能用先行it结构,例如:
Is it true that he would take the risk?
Is it possible that they will come tomorrow?
常使用先行it结构,用that从句作主语的句子有下列几个句型:
1、It + be + 形容词 + that从句:
It is clear that he was telling the truth.
It’s probable that we’ll be a little late.
2、It + be + 名词词组 + that从句:
It’s a pity that you can’t go with us.
3、It + 及物动词 + 宾语 + that从句:
It worried her a bit that her hair was turning grey.
It shocked me that Peter didn’t tell anybody where he was.
4、It + be + 过去分词 + that从句:
It is said that he has been there many times.
5、It + seem/happen/appear等不及物动词 + that从句:
It seems that he has lost something.
注意:
在上述第1和第2两种句型中,that从句前置与使用先行it,that从句后置在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异;但使用先行it结构较为常见。
在第3种句型中,that从句前置在语法上是可能的,但实际上并不常见,通常总是使用先行it结构 。
第4种句型实质上是被动结构,由于that从句不可以位于句首作被动句的主语,所以只能使用先行it结构。
第5种句型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搭配关系,that从句不能前置,只能使用先行it结构,不过,这种结构可以转换为带有不定式的简单句,例如:
It happened that I had no money with me that day.
→ I happened to have no money with me that day.
第二类,用连接代词who、whose、which、what,连接副词when、where、how、why,以及连词whether(或if)引导的主语从句,例如:
Who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accident is not yet clear.
→ It is not yet clear who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accident.
What he did is not yet known.
→ It is not yet known what he did.
Whether it is true remains a problem.
→ It remains a problem whether / if it is true.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主语从句可以直接放在句首作主语,也可以使用先行it结构,把主语从句放在后面,两种结构可以互换,意义上无差异,但用if引导主语从句时,只能采取先行it结构,也就是说if不可以引导置于句首的主语从句。
第三类,用what、whatever、where、wherever、whoever、whichever等代词引导的主语从句,例如:
What he said at the meeting encouraged everyone.
Whoever fails to see this will make a big blunder.
这类从句一般相当于带有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名词词组,即在结构上相当于一个名词加上一个定语从句,例如:
What he wants to buy is a ten-speed bicycle.
→ The thing that he wants to buy is a ten-speed bicycle.
Whoever breaks the law is sure to be punished.
→ Anyone who breaks the law is sure to be punished.
切记,这类主语从句不可以使用先行it结构。
上述第二类主语从句与第三类主语从句尽管在形式上十分相似,但实际上是不同的。第二类结构中用连接代/副词引导的从句系由特殊疑问句转化而来,以whether/if引导的从句系由一般疑问句转化而来,自然含有疑问的意味,例如:
When they will have the sports meet is still a question.
→ When will they have the sports meet?
Who he is doesn’t concern me.
→ Who is he?
Whether he will join us won’t make too much difference.
→ Will he join us?
而第三类结构中的主语从句则没有疑问的意味。
试比较下列各句:
① What caused the accident is a complete mystery.
② What caused the accident was a broken bottle.
③ What she looks like doesn’t matter.
④ What she’d like is a digital watch.
上述各句中尽管都有一个以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但其意义不尽相同;第①和③句中的主语从句系由“What caused the accident?”和“What does she look like?”转化而来,所以可以改成:
It is a complete mystery what caused the accident.
It doesn’t matter what she looks like.
第②④句中的主语从句含义分别为“The thing that caused the accident”和“The thing which she’d like”,所以不含疑问意味,因此不可以说:
It was a broken bottle what caused the accident.
It is a digital watch what she’d like.
但是可以说:
It was a broken bottle that caused the accident.
It is a digital watch that she’d like.
不过,这已不是主语从句,而是强调结构了。
(2006-12-7)
责任编辑:李芳芳
篇13: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宁波市东恩中学(浙江 宁波 315000) 朱芸蔚
多元智能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Howard 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 提出的一种风靡全球的心理理论,它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 及发展潜力,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它对中学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特征和内容
传统理论对智力的定义仅限于人的语言智力和逻辑思维两个方面,IQ(Intelligence Quoti ent)就是对上述两种能力的测试标准。而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1983)一书中指出:
(1)智力是在单元或多元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一定价值的能力;
(2)智力是一整套使人们能够在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3)智力是人们在发现难题或寻求解决难题的方法时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能力。
加德纳提出了人的七种智能,后来又提出了八种和九种智能:
(1)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指用语言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来表达视觉和空间概念的能力。
(4)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
指人能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
(5)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
(6)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指能得体而有效地理解别人和别人交往的能力。
(7)个人自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引导自己人生。
(8)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具有普通性--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而其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情况不同,经过智能的组合表现出一个人在某方面的优势或弱势;智能的组合观,智能是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各智能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智能的差异性,由于个体天赋,个体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而个体内部之间也有差异;智能的发展观,人的智能水平并非终生不变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加强。从以上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强调和尊重个性差异,充分肯定人的潜力的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几点启示
现在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我觉得,多元智能理论对外语教育有以下几点启示:
(1)在教育观念上,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如贝多芬擅长音乐(音乐智能),邱吉尔爱好政治(人际交往智能),乔丹擅长打篮球(身体-运动智能)。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是有能力的人,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欣赏,树立其自信和自尊,使其将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师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个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综合的特点,实现个人价值。
(2)在教育评价上,多元智能理论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定义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各国教育的重点则被定位要求优异的语言、数学表现,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课程功能由此开始发生着根本的变化,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造的方向。
(3)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理论影响教师形成积极的学生观。多元智能理论并非主张将所有的人培养成为爱因斯坦之类的奇才,达芬奇之类的全才,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好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教师就会对每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外语教学的参考价值
多元智能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它对外语学科的参考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多元智能而教,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1)为多元智能而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它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时,摈弃原来只围绕语文和数学而设计的惯有思路,而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在不同智力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
为发展人际交往智能,外语学科可以强调合作学习,分组形式有两人小组(Pair work)、小组(Group work)和排行(Row and team work),小组组织活动有角色表演(Role play)、游戏(Play games)、做手工(Making things)、调查(Survey)、采访(Interview)、讨论(Discussion)和辨论(Debate)等。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负责,互相帮助、配合,还要解决矛盾,改变学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中形成的冷漠、自私的性格,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情感和责任感,甚至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即培养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
提高身体-运动智能,现行教材把课堂游戏纳入教学内容,初中阶段是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做游戏的机会很多,教材设计了竞猜(Guessing)、表演(Acting)、谜语(Riddles)等不同类型的游戏,在游戏中看、听、说外语,训练学生口语、书面语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肢体语言,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动作与表情的协调。
改善自然观察者智能,它是各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外语学科也不例外。教学中应利用环保与生态题材的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植物、动物和环境方面的知识,并联系实际就某一话题展开调查或讨论,如学习The Great Green Wall之后,让学生观察调查当地水源或植被状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阅读教学也同样可以训练观察技能。阅读文章一般要求读者回答who/what/when/where/why五个基本问题。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事件的能力,学生能理解和分析人物的动机,事情的前因后果。而实际上,观察环境的能力是超学科的能力。
(2)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它可以看作是我们在教学方法上的新追求,它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外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借助学生多元智能,将可以很好地改善外语学科教学。
借助音乐智能。青少年学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例如,在“Yesterday”in concert和The moonlight sonata两篇课文教学中,适时播放摇滚乐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能把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印象深刻。平时学唱英语歌,既可以提音乐的理解力,又可以学习语音,语法,增加词汇量,增强语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借助逻辑-数学智能。某些数学的概念,如排列组合、编码、对称等,也会出现在外语学科上。掌握这些概念能够解决外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阅读训练中采用主动的学习程序(如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预测结果)能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使逻辑-教学智能在思考和学习中发挥作用。
借助自我认识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者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能力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在进行外语教学时先要启发学生对自身认识资源的认识,引导他们了解任务类型,学习某些策略的知识。其次,让学生主动认识自己智能活动过程,养成计划,监控和调整的习惯。如英文写作训练中,学生前拟一份提纲,确定写作要点,步骤与方法,写完初稿后自觉检查、订正错误;教师批改后再纠正错误、调整思路。再次,指导学生觉察和了解认知活动的过程。
四、结束语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实现“三个发展”,特别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实施主体性、民主性、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对学生进行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及时了解教学动态,更新知识结构,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其次,教师之间,应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与本学科及其他学科老师共同探讨多元智能的课程设计,优化教案。再次,在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的同时,教师本人也要重塑教师角色,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学习合作者与伙伴,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体、创造性。
总而言之,对于多元智能理论,中学外语教学不仅可以拿来用,而且可以为日益精纷呈的中学外语教学添上一朵艳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
[2]杨晓萍,朱乃明.多元智力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教材教法.2002;(3)
[3]廖晓青.创新教学法简介(六)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12)
篇14:浅论课程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学英语教学
路桥区金清中学 张奎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也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时代的发展使英语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教育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与此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像、数据、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各种教学信息,也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本文就本人通过实践,谈谈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 中学英语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世界的教育都面临着变革的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内容是:新的一代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迎合了这一趋势。这场教育革命的精髓之一是学生和教师的角色的变化: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上升为教学诸因素的中心;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英语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习科目,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往往局限在单纯的教师讲解和听录音机上,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缺乏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结构,使现代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了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所谓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对文本(text)、图形(graph)、静止图像(still image)、声音(audio)、动画(animation)、和视频(video)等信息具有集成处理的能力,最大特点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其认知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语言的交流和实践,增强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网络技术由于它资源共享,信息全面、量大、实时、快速,全面补充了英语教学资源,尤其是听力、阅读和书面表达等方面的材料。因而现代教育技术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和运用的灵活性显示出其独特的内在魅力,促进教学形式的多姿多彩,不断优化中学英语教学,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新世纪的人才,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多媒体课件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学生不但可以阅读文字、听录音、看图片和动画、做练习,还可以回答问题,加入对话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课件的制作,可以通过把平时从电视、录像、光盘或因特网上收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的声音或视频素材制成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作为知识背景展示给学生,能为学生创设贴近真实、自然的学习情境,缩短了学生与认知材料之间的距离,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定事物与一定词语之间的联系。
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如课堂展示、个别化学习、实验模拟和分析评价等类型,下面谈谈自己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展示方面的应用。以SEFC教材Book II,Unit 9的L34 Saving the earth为例: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①Lead-in.先用Michael Jackson的Heal the world歌曲,引出课题Saving the earth。②Introduction。这部分主要通过大量的图片和问题:为什么要拯救地球,引出课文的三大部分:earth, air, water。③Reading。先进行快速阅读:Where has the damage happened,给出世界地图,然后进行仔细阅读,针对文章三大部分引导学生找出这些问题的成因,在这中间给出大量的图片,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还通过图表等不同形式进行一些练习,还通过播放课文的VCD教学材料,使学生更加熟悉课文内容。④Discussion.最后给出一组关于污水的录像镜头,结合沙尘暴给北京市民出行带来不便等素材一一呈现在屏幕上,同学们为当今世界的环境污染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于是我在屏幕上打出了这样几行醒目的大字:“ What is happening to our earth?”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What should we do to stop it?”“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这些问题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他们的讨论有理有据,内容丰富多彩,同时进行爱国主义和环境保护教育。
除了多媒体课件外,在课堂内外还应尽可能多地引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录像片段,如 “The Olympic Games”中有回顾奥运百年以及1948年伦敦奥运会和汉城、亚特兰大、悉尼奥运会的剪辑镜头,及中国申办奥运的艰辛历程和成功的喜悦,都使同学们激动和兴奋不已;“Charlie Chaplin”中有讲述卓别林生平的视频资料和他在 “The Modern Times”中的精彩镜头; “Disneyland”中有“The King Lion” 和 “The Sleeping Beauty”等迪斯尼公司的代表作品;“American Country Music”中有 John Denver 的“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歌曲的演唱实况,这些视频资料都为同学们创设了真实的历史和现实知识背景,对于引发同学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跨越知识过渡、深刻理解文章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运用网络英语资源,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效果
多媒体网络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的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一种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1、订阅网上英语杂志
网上英语杂志是网上热心者创办的面向英语学习者的免费杂志,其特点是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软件下载后阅读,不但方便且节省大量上网费用。例如,索易(www.soim.com)主页提供很多免费刊物,你选中“全部刊物”,在随后出现的页面上按以下提示操作即可:①选中您想要订的刊物(如英文天地),②在下方的输入框中输入你的E-mail地址,③按免费订阅。
2、访问提供英语学习的站点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www.k12.com.cn)主页上的“教师频道”, 为教师提供很多学习内容和上课的教学内容,你可选择其中英语学科;在网易(www.163.com)主页的“特色服务/网易免费电子杂志/英文English”,里面也有很多英语阅读材料供您选择;在网大(www.netbig.com)的“教育频道/高考大本营”里提供很多与高考有关的信息和英语学科的习题和试卷;在二十一世纪报教育网(www.21stcentury.com.cn),同样也为英语教学与学习提供很多的材料。
3、网上远程教学和学习交流
联想网上学校(www.legendschool.com ) 、101远程教育网(www.chinaedu.com)等都提供了网上英语远程教学和学习交流的场所。例如:你先登录101远程教育网(www.chinaedu.com)主页,在“每周英语”栏目中,它提供了很多英语听力、阅读和书面表达的材料,在“各校题库、高考题库等”栏目中,有许多模拟试卷,在“疑难提问区”,你可以将平时碰到的问题提交网上与大家一起讨论或让网校发E-mail给你,为你解决疑难问题,当然有些资源你得交费。
三、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单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渠道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学什么、怎么学、什么应该学、在什么地方学等等。因此,开发和利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为了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英语课程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音像设备等基本的和常规的教学设施,还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英语课程提供这些教学设施。如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VCD、DVD等多媒体设备。同时,还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个人主页;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再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比如我们学校即将开通学生电子阅览室,让学生多接触外界的信息,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SEFC教材Book II里有一篇关于海洋的课文,我在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海洋的信息,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各展其能,搜集了各种资料,如潮汐,赤潮,珊瑚海,海洋生物,海洋地貌,海洋矿藏等等,这样对学习课文会更容易掌握。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全新教学方式,已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当然,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并非常规教学的全部,也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宜使用,它只是常规教学的辅助手段,绝不能取代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解、板书设计和简笔画等基本手段,更不能影响到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所以,英语教师在运用CAI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把握好“度”的问题,要找准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既不能“喧宾夺主”,但也不要“因噎废食”。我们相信,通过大批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方面的尝试,必将促进英语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在中学阶段为培养跨世纪的外语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林:多媒体技术对外语电教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1997.4.
2.金燕: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4.
3.鲁清:多媒体运用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4.
4.琚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学英语课堂教学[J]. 外语电化教学,2001.3.
5.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 竞选词
★ 社会哲学论文
社会文化环境与译者的选词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合集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