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时间:2023-01-28 04:01:41 作者:七又二十三流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七又二十三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依托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依托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希望大家喜欢!

篇1:依托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依托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由此,必须立足于精选的`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作 者:罗静  作者单位: 刊 名:青海教育 英文刊名:QINGHAI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9)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2:依托历史教材,开发学生智力

依托历史教材,开发学生智力

就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当有个依托或依据,这就是历史教材。新编教材寓能力培养于述 史之中。教师应从教材中发掘可培养能力的因素和材料。教育史家康内尔在《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一书中指 出: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历史课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它开始被看作智力训练的源泉”。

一、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要通过历史教材的启示,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历史科学显著的特点就是史论结合。这一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科书在记述 具体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把握正确的结论。如钜鹿之战后,项羽势 力雄厚,只有项羽四分之一兵力的刘邦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王朝呢?教材进行了分析 :刘邦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辅佐,项羽骄傲自大,不听取意见,纵兵烧杀抢掠,大失民心。所以垓下 之战,刘邦战胜了项羽,统一了中国。这不仅使学生知道了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 力。

又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教材具体写出了革命的原因,革命的经过和结果。原因是16、17世纪英国资本 主义广泛深入地发展。革命过程包括苏格兰人民起义,克伦威尔议会军战胜王军成立共和国,资产阶级和新贵 族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封建复辟王朝,结果建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到资产阶级革命前夕 君权神授下的英国,封建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历史过程 体现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学习这一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进而 作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获得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教材上介绍了一些有成就的历史人物,在他们创造性的工作 中蕴含着灵活运用知识的哲理。《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中有一段说:“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实践,然后同铁路员 工一起,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 。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这段内容孕伏了詹天佑在三个地方灵活运 用了知识:其一,在开凿八达岭、居庸关隧道时,他创造了从中间开井与两端相对开凿的方法,加快了工程的 进度;其二,为了克服陡坡的险阻,保证列车安全地爬上八达岭,他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从青龙桥 起,依着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轨道,来降低坡度;其三,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挽的方法,解决 了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这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范例,学生可从中受到启迪,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 通。

三、培养学生的预见能力

历史教育的一个独特功能是了解过去,展望未来。教材蕴涵着无数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可供教学上选 择应用,如我们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来教育学生。讲《红色政权的建立》时,可先提出在1927年大革 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有没有胜利的希望?怎样才能转败为胜?然后说明毛泽东对革命前途作出预测,并坚定地 领导了中国革命。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观点,随即领导了秋收起义,开辟了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土地革命,建立了红色政权,并预见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于预见正确,使 党把工作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中国革命的胜利证实 了毛泽东的预见是科学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培养学生预见未来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革新能力

革新能力,就是要求人们有改革现实的创新能力。教材中介绍了许多有革新精神的历史人物,教学时,可 利用名人效应,启导学生分析他们是如何摆脱旧知识、旧经验的约束,创造出新观念、新事物的,从而培养学 生的革新能力和独创精神。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介绍了“二五”计划期间,苏联全国掀起的斯达哈 诺夫运动顿巴斯煤矿的一位矿工斯达哈诺夫用6小时挖了102吨煤,超过定额13倍。这位年轻工人的革新精神带 动全国,掀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这一事例对学生的未来很有教育启发意义。

又如在《名闻世界的都江堰》中,介绍了李冰在岷江采取中流作堰,用竹篓装鹅卵石投入江心急流,建起 一道分水堰的创造性工程,灌溉了大片田地,使川西平原变成了千里沃野,两千多年一直造福于人民。这种工 艺革新,成为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典范,使我们引以自豪。

商鞅是著名的改革家,他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舌战群儒,说服了秦孝公,改革土地制度, 奖励耕战,建立县制,剥夺旧贵族的特权。这种将旧制度转变为新制度的改革,使秦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 家。这对今天改革开放仍有借鉴作用。

五、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能力

历史教材对历史上有作为的人都大书特书。秦始皇是封建时代开拓能力极强的皇帝,他统一六国,建立专 制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长城,抗匈奴,开发越族地区,这些都是史无前例的,对中国历史 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陈胜、吴广领导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建立了张楚政权,焕发出 革命首创精神,对历代农民革命都产生了启导作用。又如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开拓了革命的新道路,创立了一批 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这种革命的开拓精神更是我们的光辉典范。这方面的内容都是我们培养学生开 拓能力的沃土。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好材料,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开拓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因素。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

篇3: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泰来县泰来镇中心校 陈桂芝)

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 、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并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科 学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已知到未知,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能力。有助于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学习,学 会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教材不是简单地呈现例题――结语――习题,而是既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又体现了较科学的教 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改进教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 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改进教

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从具体到抽象是儿童的认识规律,感知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感性认识,通过“操作”这一 外部程序的“内化”,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教“100以内数进位加法”(口算):

28+5=? 算理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打出投影片1)

(附图 {图})

28+5图(感性认识)教师点拨启发(知识迁移)应该怎样计算?学生根据“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 算)的计算方法,很快说出把28分解成20和8。这时教师打出投影片2(形象思维)到此步教师再引导:下步还 应怎样计算?

(附图 {图})学生根据20以内数进位加法的知识很快说出先把8与5相加等于13。教师把片2抽拉成片3,这时水到渠成:20+13=33,到此教师把上述感知(即演示)过程与学生一起写出下列思维过程(抽象思维):

(附图 {图})

想:

(附图 {图})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100以内数(口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算理)。

再如:在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四册教材40页)(长+宽)×2公式推导采取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找:在下面图形中找出长方形。

(附图 {图})

2.描:从一点开始把长方形图形用蓝笔沿长方形四周描一描。(事先准备好的学具)

3.

(附图 {图})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突出两个长和两个宽相等)

4.摸:

[1] [2] [3] [4]

篇4: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泰来县泰来镇中心校 陈桂芝)

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 、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并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科 学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已知到未知,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能力。有助于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学习,学 会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教材不是简单地呈现例题――结语――习题,而是既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又体现了较科学的教 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改进教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 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改进教

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从具体到抽象是儿童的认识规律,感知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感性认识,通过“操作”这一 外部程序的“内化”,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教“100以内数进位加法”(口算):

28+5=? 算理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打出投影片1)

(附图 {图})

28+5图(感性认识)教师点拨启发(知识迁移)应该怎样计算?学生根据“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 算)的计算方法,很快说出把28分解成20和8。这时教师打出投影片2(形象思维)到此步教师再引导:下步还 应怎样计算?

(附图 {图})学生根据20以内数进位加法的知识很快说出先把8与5相加等于13。教师把片2抽拉成片3,这时水到渠成:20+13=33,到此教师把上述感知(即演示)过程与学生一起写出下列思维过程(抽象思维):

(附图 {图})

想:

(附图 {图})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100以内数(口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算理)。

再如:在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四册教材40页)(长+宽)×2公式推导采取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找:在下面图形中找出长方形。

(附图 {图})

2.描:从一点开始把长方形图形用蓝笔沿长方形四周描一描。(事先准备好的学具)

3.

(附图 {图})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突出两个长和两个宽相等)

4.摸:引导学生摸学具的周长,摸课本和书桌的四周。(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5.推导:例1、用一段铁丝围成一个长6cm,宽4cm的长方形。把这段铁丝拉直,它的长度是多少cm?教师出 示下列图形(教具)(1)(表象)

教师用一条线绳围成的长方形一周,然后展开如(2)。得出这个绳子就是这个铁丝的长。强调这个绳子就是 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用→示意使长方形的长与宽展开周长的长与宽一一对应。启发学生怎样求这个铁丝 的长是多少cm?(多种计算思考方法)

(附图 {图})

(1) (2)

生:列式1. 6cm+4cm+6cm+4cm=20cm

生:列式2. 6cm+6cm+4cm+4cm=20cm

6×2+4×2=20cm

生:列式3. (6+4)×2=20cm

师生通过四个算式的比较对照,最佳算式是3,进而归纳出(长+宽)×2这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抽 象概括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采取操作→感知→理解的方法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即动作直观――表象――概念― ―概念系统。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学数学的认识规律。“动作直观 ”是认识的起点,“表象”是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是知识形成的中介 ,最后才在头脑里将获取的“表象”进行深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它要求教 师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和学具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知识的“表象”,促进其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让学生 说算理和公式的由来,这样使内化了的外部程序,经过大脑加工转化为外部语言,这样较好地培养了儿童逻辑 思维能力。

二、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于教学过

程的始终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长期培养 的结果。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在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

1.从认数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儿童是通过具体的物体理解抽象的数,认数中包含了对数形、数义、数序、大小比较及数组成的理解。教 材按着数的自然顺序,采用在原数上再增加1得出新数;新数减少1就得原数,使学生获得新数大于原数,原数 小于新数的认识,这样学生既建立了基数的概念,又增强了对数序的认识,对“增加”、“减少”含义的理解 也起到铺垫的作用。

教材从认数2后运用图的直观作用,让儿童在“相等”的'基础上认识“不等”,同时认识表示相等和不等的 符号(=、>、<)并用符号表示新数大于原数,原数小于新数,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对数的大小 及顺序的

理解。从认数7以后出现了式与数大小比较,从图到式、从式到数使学生感受到式与数、数与式大小的 比较是数与数大小比较的发展,式只不过是表示数与数间的关系。这样的编排对加强数的认识,渗透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是极有利的,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起点。

这段教学教师要抓住时机,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数学的认识规律,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做好思维起 点的培养与训练。

2.抓住以算理指导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最基本要求。实验教材正确处理了算律、算法和实际计算的关系,重视 以算理指导计算。

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操作并实际计算获得了3+4+2的每种算法,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具体化,并以此来指 导100以内的加法口算和笔算。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深刻理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挥算理在计算中的指 导作用,让学生真正理解口算方法的来源。如口算49+3时,重点让学生搞清口算这道题时先把49分解成40和9, 使49+3转化为三个数相加,然后根据算理进行口算。这样学生对计算方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 能自觉地根据算理确定合理的、灵活的计算方法,使计算准确无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3.注意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实验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口头表述的训练“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等等。而有些教 师认为学生只要会算就可以了,为了节省时间,加大练习的密度,他们把口头表述这项训练给去了,只重视了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口头表述的训练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是 不可低估的。例如: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口算33-7的,学生是这样说的:从3个一里不够减7个;还得拿出一 个十和3个一合成13,13减7等于6,6加上20等于26。学生说的有条有理,使内化的外部程序,通过头脑加工又 转化为外部语言,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4.抓好对比数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实验教材数学内容的编排既注意形式逻辑,也注意辩证逻辑,将有联系、相似易混的内容对比编排。如学习整十数加减法,把整十数加整十数和整十数减整十数对比出现;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两位数减一位数 、两位数减整十数对比出现。学习100以内数的口算,把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分别对比出现,这样编排可以 防止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在教学中一定注意发挥教材编排上的优势,精心设计,加强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通过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教材在应用题编排上注意了图与式、图与文、加与减的对照,将事理、数据相同,要求不同的一组题 进行比较,都是较好的思维能力培养的好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

“比较”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它是概念与抽象的前提,在儿童认知过程中“比较”起着重要作用。如: 二册教材80页7题(1)刘英拍皮球,第一次拍了26下,第二次拍了27下,第三次拍了29下,一共拍了多少下?(2 )刘英拍皮球,三次共拍了82下,第一次拍了26下,第二次拍了27下,第三次拍了多少下?第一题是求和;第二 题是已知三个数的和与第一、第二个数求第三个数。这样加减对比安排。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与比较,才能正 确引出算式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培养与发展了学生辩证的逻辑思维。

总之,只要我们根据实验教材的编排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智力因素,在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长 期的训练,一定会促进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篇5:依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依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南昌市第一中学   陆云娜  蒋宜剑

[内容提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信息素养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21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熔知识经济与信息发展于一炉的时代所需人才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仅需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人才的培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要以教育信息化为载体,带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创数字化的校园生活,构建符合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的新世纪育人模式,从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让学生获取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就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做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  创造性思维

[正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11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施行)》,提出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个文件比较突出的特点有:它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据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早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提出来,认为学习者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学生需要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的意识。对使用的信息进行配合加工、合成,以生成有益于社会、他人和自己的信息,学会选择、判断和评价。

在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指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这三个方面表述,更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标准四: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标准五: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标准六: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标准七: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道德的行为;

标准九: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能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虽然各个专家和机构对信息素养的具体界定会有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基本上都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信息意识的培养。

信息意识是指个人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有寻求信息的兴趣,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信息技术课的最大特点是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是在网络化的计算机前,通过计算机及互联网络,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无限广阔的信息海洋。因此,在初次接触电脑时,可让学生通过电脑软件来学习电脑的组成、操作;并学会用电脑做算术、写日记、用电脑背单词、用电脑画画、上网浏览新闻等简单的应用。让学生明白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的能力越来越大,能干的事也越来越多,人类也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及网络这种工具。

2、         信息处理基本工具技能的培养

当今,计算机多媒体和因特网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能力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它同发散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既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创新的过程。比如一个学生利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去完成一件作品、解决一个问题、进行一项学习、开展一项研究时,他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动手尝试,还需要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就为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供了极好的途径。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通讯能力除了传统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之外,尤其注重Internet的浏览、电子邮件的收发、通过聊天室和BBS等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能力,这些信息平台拓展了学生的交流范围并加强了与他人的联系、协作。如果连Email、Explorer、qq、Chatting-room也搞不懂,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能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还应包括让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而搜寻的信息源主要在Internet、当然也包括一些出版发行的电子媒体(CD和DVD等)以及各种传统印刷媒体。

3、 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

信息伦理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延伸,网络应用的推广,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更加要求学生在信息活动,特别是在网络的信息活动中,要养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1.学生可获得的'各种来源的信息的数量(离线的以及联机的)正在快速增加。在教学生批判性地评价各种信息资源的同时,应教他们批判性地评价网络站点。教师要学会判断网上内容是否有效,并教学生同样去做。随着互联网使用的增多,网站正逐渐成为受欢迎的教育资源。然而并非每个站点都是好的资源,那么如何决定一个站点是否值得使用呢?我们可以从网站的技术、目的、内容、拥有者(发起者)、实用功能、设计(美学)等方面去评价一个网站的精确性、权威性、可靠性,看该站点是否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防范、控制学生的网上活动是不可能,也是不明智的,还不如教给他们批判的眼光和评价的意识。

2.加强青少年网上安全教育。网际空间好比一个巨大的城市,有图书馆、大学、博物馆、娱乐场所,在那儿可遇到各方面的非凡人物。但是,跟任何真实社区一样,那儿也有青少年学生应该避免的人和区域,以及其他仅可小心接触的东西。知道危险并懂得如何避免,就可绕开Internet上的大多数陷阱,而利用其所有的积极方面的资源。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常见的危险包括感到不舒适(的情景和行为)、身体上的危险、泄露个人隐私或担受金融风险、遭受骚扰、伤害别人而卷入麻烦等等。对此,要教育学生记住,应该从不在Internet上发布任何在公共场合中不想让人知道的东西,在网际空间遇见的人可能并不是其所看起来的那样。在现实的公共场合不说的话不做的事,在虚拟的网际空间同样不说不做。要注意保守身份秘密,不与网上“遇见”的人随便见面,不要回复敌对、挑衅、不当、或以任何方式让人感到不舒服的电子邮件、聊天评论、新闻组信息,经常和父母谈谈自己的期望以及网上的活动。

而对于学生家长,也应该经常和孩子谈谈在网上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对孩子持开放的态度,鼓励他们上网遇到问题时来找自己,家长自己则尽所能学习关于Internet的知识。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利用软硬件技术对网上内容进行屏蔽、过滤和分级。

3.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德育新渠道新空间。网络对现有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对现有的思政工作、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给思政工作、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便利和契机。我们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网上行为规范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寻找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拓展德育教育的新渠道、新空间。

二、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逐步进入课堂并成为一门基础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其实践性很强,内容更新速度更快,它要求必须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目前,中、小学计算机课的课时安排普遍偏少,教与学的任务相当艰巨。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谈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根据这一论点,我在计算机教学的实践中,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真正成为创新学习的主人,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1、实施教学导入创新,选择引人入胜的方式对待新授内容

大家都知道,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对待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是孩子的本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讲授鼠标的基本操作时,我没有按传统的教法,先讲理论知识,而是教学生进入游戏(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纸牌游戏或扫雷游戏)让他们动手实践寻找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的过程中再介绍鼠标的几种操作方法,以及游戏规则。另外在玩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及时交流游戏经验。这样学生在玩中很快掌握了鼠标的几种操作方法:单击、双击、拖动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通过自主探求获取新知,不断内化为学习前进的动力。

2、实施教学方法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求知欲、好奇心乃是智力发展的心理基础,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另外学生兴趣既是当前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是进一步探索的基础。

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好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抵挡不住的巨大诱惑。为了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以游戏为媒介,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应。例如,我利用“机器猫打字游戏”软件,让学生在有一定输入速度的前提下,进入此游戏软件,在游戏的召唤下,枯燥无味的打字练习变得生动活泼,激人奋进,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自信心、自觉性随之增强。这样,盲打的准确率也逐渐提高,打字的速度也相应提高,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我们做教师的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是贯穿于每节课、每个教学设计、每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它需要我们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的整合,灵活借鉴典型经验,不断反思自我的教育教学思想行为,乐于探索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的模式,创造性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自我超越,主动发展,与学生一块儿进步,和学生一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什么是信息素养》 中国教育曙光网

2、《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

3、《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能力培养途径》电化教育研究2001.10

4、《依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肖承雄

5、《网络社会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2002 谢泽明

6、《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沈国权

7、《网络传播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赵士林等

篇6:依托教材,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人教版高考复习11)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的依托教材,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教材、开发、发散思维。

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要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就必须培养他们敏捷的语言思维能力。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依托教材,不断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增加学生的动脑、动手机会,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都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

所谓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根据以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出发,思维向不同的方面发散出去,以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上千个单词,几百个习惯用法,一定数量的短语和基本句型,这就为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一、听力教学方面

在进行听力训练时,我鼓励学生利用试题所提供的信息,运用发散思维能力,大胆地展开联想、预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听力,因为听力理解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与所接受的信息进行“交流”。这里所说的“交流”是指在接受信息时,利用已知的信息进行分析、预测、联想,以达到快速、准确理解所接受信息的目的。比如在学生读到: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 In the store B. In a job interview C. In a museum

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展开联想,预测在这些地方可能会提到的话题。如果是在商店,老板就不会去询问顾客以前的经历或在哪个地方上学之类问题,而在面试工作时就可能问到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就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常识,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

二、词汇教学方面

在词汇教学中,我以一词多义,前、后缀的使用,同根词等知识为“发散点”,来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以一词多义来展开。英语教材中不少常用词,有多层含义。例如,在讲解句子“… my dad has only two men working for him.”时,我要求学生说出各种带有have的句子,并且每句中have的词义要各不相同。此题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很快学生们就说出了如下的句子:

a) We have a big library.

b) They are going to have a meeting.

c) I had 3 letters last week.

d) Tom didn’t go to school because he had a cold.

e) We haven’t had our lunch.

f) They had to work day and night before liberation.

g) Father had me finish doing my homework before my watching TV.

h) We had a good time in the party.

i) I had my hair cut yesterday.

j) Don’t have the water running all the time.

上面的练习实质上就是以动词have为“发散点”,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而且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了have的各种词义和用法,加深了这个词在大脑中的印象,增强了记忆。这比由教师将其用法归纳、板书在黑板上的效果好得多。

2.以前、后缀的使用来展开

运用前、后缀构成派生词,是中学生所学的最重要的构词法知识。当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某一前缀或后缀的含义及其用法后,就可以以此来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单词unfold时,我首先告诉学生该词是由前缀un加fold来构成的,接着向他们解释了un-的含义及用法:它可加在某些形容词、名词或动词之前,表示否定含义。然后,要求他们说出以学过的带有un-的词来。不少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如下带un-的单词:unfit, unfair, unclear, uncover, unhappy, unable。这样的训练,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使他们懂得了词的构成和词语的灵活运用。

3.以同根词来展开

背诵、记忆单词,对广大学生来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在指导学生记忆单词时,我要求学生以同根词、近义词、反义词等为“发散点”来记忆单词。如:agree-agreement-disagree-disagreement; succeed-success-successful-successfully等。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准确理解记忆大量单词,而且帮助学生掌握了词性和词义。

三、句型教学方面

句型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句子结构的特点,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在句型教学中,我主要以替换操练和一句多译来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活用能力。

1.替换操练。例如,在讲解句子“I have my bike repaired”时,我首先向学生解释句型“have … done”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要求他们用动词clean, steal, sell等的适当形式替换“repaired”。替换操练对高中生来说,不算太难,但它却可以使学生熟悉句型,提高活用能力。

2.一句多译。它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例如:

我们应该阻止他吸烟。

1) We should stop him from smoking.

2) We should keep him from smoking.

3) We should prevent him from smoking.

4) We should discourage him from smoking.

5) We should hold him back from smoking.

6) We should hinder him from smoking.

又如:他的哥哥参军三年了。

1) His brother has been a soldier for 3 years.

2) He joined the army 3 years ago.

3) It’s 3 years since he joined the army.

4) It has been 3 years since he joined the army.

5) He joined the party in 2001.

四、阅读课教学方面

阅读课文是语言知识教学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材料,它最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阅读课教学中,我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1.中难度句子的理解。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时,对课文中的中难度句子,我不是首先向学生或要求学生将其译成汉语或作句子成份分析,而是要求他们在结合上下文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出与原句意思相同的句子,越多越好,一个学生说完后,其他学生还可以补充。例如,在讲解“He spent his childhood in hard work”时,我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说出与其意思相同的句子。不一会儿,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

When he was a child, he did hard work..

As a child, he did hard work.

He had to do hard work in his childhood.

接着另一位学生补充道:

Being a child, he used to do hard work.

这种“一句多说”的训练,不仅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增加了学生听说的机会。

2. 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既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和巩固,又可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对开发发散思维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教师的提示形式可以是关键词、图表或简笔画。例如,在学习了课文Abraham Lincoln之后,我将课文中的主要事件制成下表:

Time What happened ?

1809 Lincoln was born.

1818 His mother died.

1860 He was elected president.

1864 He was elected president for the second time.

1865 He was murdered.

然后,要求学生依据此表复述课文。

3.课后问题讨论。在学习了课文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了“No smoking,please”之后,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就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 进行讨论。学生们纷纷说道:

Smoking is a kind of air pollution. It is dangerous to people’s health. When one is smoking, the poisonous smoke goes into the air. It does harm not only to the one who is smoking, but also to the people about him….

总之,通过上述几个方面,学生不仅掌握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开发,而且他们灵活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而这正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作者地址:621000 四川绵阳普明中学, email: Glen868@sina.com)

(此文发表在:www.teacher.ccom.cn)

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思维能力

依托红霉素片说明书

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兴趣的历史教学方法

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能力测试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声乐教学方法

依托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依托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