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迷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新唐书舒元舆传阅读及答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新唐书舒元舆传阅读及答案,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 目录
篇1:新唐书舒元舆传阅读及答案
舒元舆,婺州东阳人。地寒,不与士齿。始学,即警悟。去客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异其秀特,数延誉。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列棘围,席坐庑下,因上书言: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由此出,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罗棘遮截疑其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诗赋微艺,断离经传,非所以观人文化成也。臣恐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今贡珠贝金玉,有司承以棐笥皮币,何轻贤者,重金玉邪?又言:取士不宜限数,今有司多者三十,少止二十,假令岁有百元凯,而曰吾格取二十,谓求贤可乎?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俄擢高第,调鄠尉,有能名。裴度表掌兴元书记,文檄豪健,一时推许。拜监察御史,劾按深害无所纵。再迁刑部员外郎。
元舆自负才有过人者,锐进取。大和五年,献文阙下,不得报。上书自言:马周、张嘉贞代人作奏,起逆旅,卒为名臣。今臣备位于朝,自陈文章,凡五晦朔不一报,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因入,又不露所缊,是终无振发时也。汉主父偃、徐乐、严安以布衣上书,朝奏暮召,而臣所上八万言,其文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拔犀之角,擢象之齿,岂主父等可比哉?盛时难逢,窃自爱惜。文宗得书,高其自激卬,出示宰相,李宗闵以浮躁诞肆不可用,改著作郎,分司东都。
元舆为《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
篇2:新唐书舒元舆传阅读及答案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B.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C.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D.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逐渐演变成大臣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B.高第既指官吏考核成绩优等,也指生员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等。根据语境,可推断文中的高第为后者。
C.晦和朔分别指阴历每月初一和最后一天。晦朔连用,有时指一个月,有时指阴阳交相变化,文中的晦朔指前者。
D.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沿其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舒元舆受人赏识。客居江夏时,节度使郗士美多次为他扬名;做鄠县县尉时,裴度上表举荐他;文宗赏识他自负激昂的精神。
B.舒元舆很有文才。他写的檄文很有气魄,受到时人的推重赞许;他写的一篇《牡丹赋》十分精巧,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
C.舒元舆为人自负。他向朝廷递送自己的文章,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只是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
D.舒元舆积极建言。到尚书省参加考试时,他向朝廷上奏,既为参加考试的生员讨公道,又表达了自己对朝廷选贤任能方面的看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
(2)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参考答案:
4.A【解析】元和中是表时间的固定词组,其后应断开,故排除CB两项。倡名的主语是吏,故吏一倡名不能断开,故排除D。
5.C【解析】晦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指阴历每月初一。
6.B【解析】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错。原文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表明,皇帝因怀念舒元舆而泣下。
7.(1)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的方式对待他们,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方法。(在选、诚、下贤各1分,大意2分)
(2)假如一年中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人,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岁、谬进、令格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舒元舆是婺州东阳县人。他出身贫贱,不能与士人并列。他开始学习时,就机敏聪明。后到江夏客居,节度使郗美对他的突出才能感到惊异,多次为他扬名。
元和年间,他去考进士,看见考官监管苛刻,在尚书省考试时,即使水和木炭、蜡烛和餐具,都是各人自己拿着,官吏点到名字才能进去,用荆棘围住,应试者铺席子坐在屋檐下,于是就上奏说:从古以来被举荐的人才没有比这更受轻视的,何况宰相公卿都是从这些贡士中选拔出来的,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方式对待他们,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做法。用荆棘遮挡并怀疑他们做弊,也不合选拔忠诚正直人才的办法。写诗作赋是次要的才能,标注经传,又不能看出礼制教化的才能。我担心贤人为逃避羞辱会躲开,不贤的人反被皇上任用了。现在进贡珍珠、宝贝、黄金、美玉,有关部门的官员用棐笥皮币来盛放,怎么这么看轻贤人,而看金玉呢?他又说:录取人才不应限制人数,如今考官多时录取三十人,少时只取二十人,假使这一年有一百名可以辅佐皇上的才子,却说按规定只取二十名,能说是求贤吗?假如这一年德才兼备的人才几个,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名,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
不久他考进士中了优等,被调任为鄠县县尉,有能干的名声。裴度任命他为兴元掌书记,他的文章豪放遒劲,当时人都推崇他。后任监察御史,追究危害深重的'坏人从不放过。两次升官后任刑部员外郎。
他自恃有过人的才华,急于升官。大和五年,他将文章献给皇帝,没有回音,他又上奏表白自己说:马周、张嘉贞帮人写奏章,被从宾客中提拔起来,终于成了有名的臣子。现我在朝廷任职,自己呈报文章,过了五个月没有一次答复,我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但没机会表现,不能显露才华,因此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时候。汉代主父偃、徐乐、严安以老百姓的身份上奏章,早上呈报晚上就受到召见,我呈上的文章有八万字,那文章千锤百炼,用语精炼,谈古论今涉纵横几千年,剖析挑选,凡是可以辅助教化的都没遗漏,我的文章像犀角、象牙那样珍贵,难道是主父偃等人可以比得上的吗?圣明的时代难以遇到,我还是自己爱惜自己的才干吧。唐文宗看了奏章,赏识他振奋昂扬的精神,拿出来给宰相看,李宗闵认为他轻浮放肆不能任用,于是调他任著作郎,在东都任职。
舒元舆写了一篇《牡丹赋》,当时人称赞他写得好。他死后,皇帝观看牡丹,靠着宫殿栏杆吟诵这篇赋,为他流下了眼泪。
篇3:《新唐书·舒元舆传》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新唐书·舒元舆传》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舒元舆,婺州东阳人。地寒,不与士齿。始学,即警悟。去客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异其秀特,数延誉。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列棘围,席坐庑下,因上书言:“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由此出,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罗棘遮截疑其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诗赋微艺,断离经传,非所以观人文化成也。臣恐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今贡珠贝金玉,有司承以棐笥皮币,何轻贤者,重金玉邪?”又言:“取士不宜限数,今有司多者三十,少止二十,假令岁有百元凯,而曰吾格取二十,谓求贤可乎?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俄擢高第,调鄠尉,有能名。裴度表掌兴元书记,文檄豪健,一时推许。拜监察御史,劾按深害无所纵。再迁刑部员外郎。
元舆自负才有过人者,锐进取。大和五年,献文阙下,不得报,上书自言:“马周、张嘉贞代人作奏,起逆旅,卒为名臣。今臣备位于朝,自陈文章,凡五晦朔不一报,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因入,又不露所缊,是终无振发时也。汉主父偃、徐乐、严安以布衣上书,朝奏暮召,而臣所上八万言,其文锻 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拔犀之角,擢象之齿,岂主父等可比哉?盛时难逢,窃自爱惜。”文宗得书,高其自激卬,出示宰相,李宗闵以浮躁诞肆不可用,改著作郎,分司东都。
元舆为《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
(选自《新唐书·舒元舆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B.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C.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D.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大臣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B.“高第”既指官吏考核成绩优等,也指生员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等,根据语境,可以推断文中的“高第”指后者。
C.“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沿其制。
D.“晦”和“朔”分别指阴历每月初一和最后一天。“晦”“朔”连用,有时指一个月,有时指阴阳交相变化,文中的“晦朔”指前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元舆受人赏识。客居江夏时,节度使郗士美多次为他扬名;做鄠县县尉时,裴度上表举荐他;文宗赏识他自负激昂的精神。
B.舒元舆积极建言。到尚书省参加考试时,他向朝廷上奏,既为参加考试的生员讨公道,又表达了自己对朝廷选贤任能方面的看法。
C.舒元舆为人自负。他向朝廷递送自己的文章,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只是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
D.舒元舆很有文才。他写的檄文很有气魄,受到时人的推重赞许;他写的一篇《牡丹赋》十分精巧,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
(2)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参考答案
4.C
5.D
6.D
7.(1)大凡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有关部门把他们当奴仆对待,实在不是礼贤下士的方法。
(2)假如一年中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却说必须选够二十人,那么错误地进用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这是合乎规定可以吗?
【文言文译文】舒元舆是婺州东阳县人。他地位卑贱,不与士大夫为伍。他开始学习时,就机敏聪明。后来客居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对他的突出才能感到惊异,多次为他扬名。
元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看到有关部门检查苛刻,到尚书省考试时,即使水、木炭、脂烛、餐具,都是各人自带,官吏点到名字才能进去,用荆棘围住,应试者在廊下席地而坐,舒元舆于是上奏说:“自古以来的.贡士没有比这更受轻视的,何况宰相公卿都是从这些贡士中选拔出来的,大凡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有关部门把他们当奴仆对待,实在不是礼贤下士的方法。罗列荆棘遮挡阻拦怀疑他们作弊,也不是用来寻求忠诚正直人才的办法。写诗作赋是雕虫小技,经传被断章取义,从中不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臣担心贤良的人为了远离屈辱而自行退去,而不正派的人就会被陛下选用。如今进贡珠贝金玉,有关官员用皮革和缯帛做成的筐子盛放,为什么轻视贤才,重视金玉呢?”又说:“选取进士不应该限制人数,如今有关部门多的时候选取三十人,少的时候只选取二十人,假如一年之中有一百名将来可以辅佐皇帝的才子,却说按规定我只能选取二十人,说这是选拔贤才可以吗?假如一年中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却说必须选够二十人,那么错误地进用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这是合乎规定可以吗?”
不久考中进士科高等,调任鄠县县尉,有能干的名声。裴度上表举荐他任兴元掌书记,他写的檄文有气魄,在当时受到人们的推重赞许。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弹劾审查危害深重的人和事,一个都不放过。两次升任后担任刑部员外郎。
舒元舆自负有过人的才能,一心向上。大和五年,向朝廷递送自己的文章,没有得到答复,上奏章自荐说:“马周、张嘉贞代人写奏章,从客居中被起用,最终成为名臣。如今臣在朝中任职,自己递送文章,过了五个月没有得到答复,臣私下认为才能不在马周、张嘉贞之下,却没有人引荐,又不能显露自己的才华,因此始终没有奋起的时候。汉代的主父偃、徐乐、严安以平民身份上奏章,早晨上奏晚上就被召见,而臣上奏的八万言,用词简练精粹,谈古论今纵横几千年,剖析挑选,凡是能够用来辅助教化的没有一点遗漏,拔犀擢象选取精华,难道是主父偃等人能比的吗?盛时难逢,自己珍惜吧。”文宗得到他的奏章,看重他的自负激昂,拿出来给宰相看,李宗闵认为他浮躁放肆不能任用,于是舒元舆改任著作郎,在东都任职。
舒元舆写了一篇《牡丹赋》,当时的人称赞它精巧。他死后,皇帝观赏牡丹,倚着宫殿栏杆吟诵此赋,为之落泪。
篇4:《新唐书武元衡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武元衡,字伯苍。曾祖载德,则皇后之族弟。元衡举进士,累为华原令。畿辅镇军督将,皆骄横挠政,元衡称疾去。德宗钦其才,召拜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以详整任职。擢为御史中丞。尝对延英①,帝目送之,曰:“是真宰相器!”
顺宗立,王叔文使人诱以为党,拒不纳。监察御史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叔文滋不悦。会册皇太子,元衡赞相,太子识之。及即位,是为宪宗。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手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帝素知元衡坚正有守,故眷礼信任异它相。浙西李锜求入觐,既又称疾,欲赊其期。帝问宰相郑絪,锜请听之,元衡曰:“不可,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而复不至,是可否在锜。陛下新即位,天下属耳目,若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去矣。”帝然之,遽追锜。而锜计穷,果反。是时,蜀新定,高崇文为节度,不知吏治,帝难其代。诏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繇萧县伯封临淮郡公,帝御安福门慰遣之。崇文去成都,尽以金帛、帟幕、伎乐、工巧行,蜀几为空。元衡至,绥靖约束,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雅性庄重,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选。
八年,召还秉政。李吉甫、李绛数争事帝前,不叶②,元衡独持正无所违附,帝称其长者。吉甫卒,淮、蔡用兵,帝悉以机政委之。王承宗上疏请赦吴元济,使人白中书,悖慢不恭,元衡叱去。承宗怨,数上章诬诋。未几入朝,出靖安里第,夜漏未尽,贼射元衡中肩,复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逻司传噪盗杀宰相,连十余里,达朝堂,百官恂惧,未知主名。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曰忠愍。
篇5:《新唐书武元衡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注]①延英:唐代长安宫殿名,在延英门内。②叶(xié):和洽,相合。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曰忠愍
B.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
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曰忠愍
C.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曰忠愍
D.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曰忠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族弟是古代常用的亲属称谓。指同高祖兄弟中的弟辈,后泛指同族同辈中年较少者。
B.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别,进士科主要考察诗赋和政论,难度不大。
C.夜漏,指夜间的时刻漏即漏壶,是古代利用滴水、沙的多少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D.逻司,指主管巡行侦查事务的官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元衡出身显赫,才华出众,凭科考步入仕途,后逐步升迁,但因为难以节制京城附近骄横的将领,他借口有病从华原令上离职。
B.武元衡为人正直.胸怀操守,唐顺宗登基后,他不愿意参与朋党之争,坚决拒绝了王叔文集团的拉拢,导致了王叔文的不满情。
C.武元衡掌管川西,政绩卓著,后被召回朝廷主持政事。虽然得到皇帝的支持,但为敌对势力所不容,在上朝的途中遭人伏击遇害。
D.武元衡政治才能出众,品德高尚,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都备受皇帝器重,尤其是宪宗在位时,信任礼遇超过了同列的宰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衡至,绥靖约束,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
(2)贼射元衡中肩,复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
参考答案
4.D
5.B解析:“难度不大”错误。
6.D解析:原文中未提及顺宗对武元衡的器重。
7.(1)武元衡到了之后,安抚平定,严肃政纪,自身节俭,宽厚待民。三年后上下和谐,百姓富裕,蛮夷之人思归朝廷。“绥靖”(安抚平定)、“比”(等到)、“完实”(殷实、富足)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歹徒射中他的肩膀,又砍他的左腿,驾驭马车的随从与歹徒格斗,打不过,都惊慌的逃跑了,于是歹徒杀害了武元衡。“股”(大腿)、“徒御”(驾驭马车的随从)、“骇走”(惊慌的逃跑)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武元衡,字伯苍。他的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隔堂弟弟。武元衡中进士后,逐步升任为华原县令。当时京城附近地区的镇军将军,多恃功骄横,侵害吏民,武元衡管理不了称病离职。德宗钦佩他的才干,征召为比部(刑部四司之一)员外郎,一年内三次升迁到右司郎中,处世周详完善,很称职。被提拔为御史中丞。曾经被召对延英殿,皇帝在目送他离开时曾夸赞说“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
顺宗登基后,王叔文派人诱使武元衡结为同党,但武元衡拒不接受。监察御史刘禹锡请求武元衡给自己做判官,武元衡没有答应,王叔文更加不高兴。恰逢册立皇太子,武元衡辅佐他,因此太子了解他。等到太子即位,即为宪宗。元和二年,拜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宪宗皇帝一直知道武元衡坚持正义,胸怀操守,所以对他礼遇有加,特别信任,与其他宰相不同。浙西李锜请求朝见皇帝,随后又推称有病,想要拖延朝见的日期。皇帝问宰相郑絪,郑絪请求批准李锜的要求,武元衡说:“不行,李锜自己请求朝见,皇帝已经下诏书同意召见他了,可他却又不来,这样一来好像朝见不朝见都由李锜说了算。陛下刚即位,天下人都耸着耳朵,睁亮眼睛注意您,若有奸臣能为所欲为,那么皇上的威严与诏令就全都没了。”宪宗认为他讲的话是正确的,就下诏书敦促李錡入朝。李錡的诡计败露后,果真公开反叛。这个时候,蜀地刚刚平定,高崇文为节度使,不懂吏治,皇帝难以找到替代他的人。就下诏命武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皇帝亲自到安福门慰问他,为他送行。高崇文离开成都时,几乎把金帛、帟幕、伎乐、工巧都带走了,蜀地几乎被洗劫一空。武元衡到了之后,安抚平定,严肃政纪,自身节俭,宽厚待民。三年后上下和谐,百姓富裕,蛮夷之人思归朝廷。武元衡品性沉着稳重,虽然不喜欢交际,但府署选置的僚属都是当时的才俊。
元和八年,武元衡被召回京城操持政务。李吉甫、李绛在皇帝面前为一些事情争执不休,不和谐,只有武元衡正道直行,不违附任何一方。皇帝称赞他是个有德行的人。李吉甫死后,淮蔡战争,皇帝把国家枢机政务都交给武元衡办理。王承宗上疏朝廷,请求赦免吴元济(不予讨伐),派人告知中书令,态度傲慢不恭敬,武衡呵斥来人,赶走了他。王承宗怨恨他,多次上奏章诬陷诋毁武元衡。不久武元衡上朝,刚出靖安里的府第,夜还未尽,遇到歹徒射中他的肩膀,又砍他的左腿,驾驭马车的随从与歹徒格斗,打不过,都惊慌的逃跑了,于是歹徒杀害了武元衡。官府巡逻的人(发现后)大声喊“盗贼杀了宰相”,连续十余里,一直传到朝堂上。上朝的百官惶恐不安,也不知道哪个宰相遇害。不久,他的马跑回府第后,朝廷内外才知道是武元衡。相关官员上报给皇帝,皇帝感到震惊,不上朝。在延英殿里召见宰相,十分悲痛,曾有两顿饭没有吃下去。后来追封武元衡为司徒,赐他谥号“忠愍”。
篇6:《新唐书武元衡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新唐书武元衡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武元衡,字伯苍。曾祖载德,则天、皇后之族弟。元衡举进士,累为华原令。畿辅镇军督将,皆骄横挠政,元衡称疾去。德宗钦其才,召拜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以详整任职。擢为御史中丞。尝对延英①,帝目送之,曰:“是真宰相器!”
顺宗立,王叔文使人诱以为党,拒不纳。监察御史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叔文滋不悦。会册皇太子,元衡赞相,太子识之。及即位,是为宪宗。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手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帝素知元衡坚正有守,故眷礼信任异它相。浙西李锜求入觐,既又称疾,欲赊其期。帝问宰相郑絪,锜请听之,元衡曰:“不可,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而复不至,是可否在锜。陛下新即位,天下属耳目,若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去矣。”帝然之,遽追锜。而锜计穷,果反。是时,蜀新定,高崇文为节度,不知吏治,帝难其代。诏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繇萧县伯封临淮郡公,帝御安福门慰遣之。崇文去成都,尽以金帛、帟幕、伎乐、工巧行,蜀几为空。元衡至,绥靖约束,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雅性庄重,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选。
八年,召还秉政。李吉甫、李绛数争事帝前,不叶②,元衡独持正无所违附,帝称其长者。吉甫卒,淮、蔡用兵,帝悉以机政委之。王承宗上疏请赦吴元济,使人白中书,悖慢不恭,元衡叱去。承宗怨,数上章诬诋。未几入朝,出靖安里第,夜漏未尽,贼射元衡中肩,复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逻司传噪盗杀宰相,连十余里,达朝堂,百官恂惧,未知主名。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曰忠愍。
(选自《新唐书?武元衡传》)
[注]①延英:唐代长安宫殿名,在延英门内。②叶(xié):和洽,相合。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曰忠愍
B.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 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曰忠愍
C.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曰忠愍
D.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曰忠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族弟是古代常用的亲属称谓。指同高祖兄弟中的弟辈,后泛指同族同辈中年较少者。
B.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别,进士科主要考察诗赋和政论,难度不大。
C.夜漏,指夜间的时刻漏即漏壶,是古代利用滴水、沙的多少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D.逻司,指主管巡行侦查事务的官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元衡出身显赫,才华出众,凭科考步入仕途,后逐步升迁,但因为难以节制京城附近骄横的将领,他借口有病从华原令上离职。
B.武元衡为人正直.胸怀操守,唐顺宗登基后,他不愿意参与朋党之争,坚决拒绝了王叔文集团的拉拢,导致了王叔文的不满情。
C.武元衡掌管川西,政绩卓著,后被召回朝廷主持政事。虽然得到皇帝的支持,但为敌对势力所不容,在上朝的途中遭人伏击遇害。
D.武元衡政治才能出众,品德高尚,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都备受皇帝器重,尤其是宪宗在位时,信任礼遇超过了同列的宰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衡至,绥靖约束,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
(2)贼射元衡中肩,复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
参考答案
4.D
5.B解析:“难度不大”错误。
6.D解析:原文中未提及顺宗对武元衡的器重。
7.(1)武元衡到了之后,安抚平定,严肃政纪,自身节俭,宽厚待民。三年后上下和谐,百姓富裕,蛮夷之人思归朝廷。“绥靖”(安抚平定)、“比”(等到)、“完实”(殷实、富足)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歹徒射中他的肩膀,又砍他的左腿,驾驭马车的随从与歹徒格斗,打不过,都惊慌的逃跑了,于是歹徒杀害了武元衡。“股”(大腿)、“徒御”(驾驭马车的随从)、“骇走”(惊慌的逃跑)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武元衡,字伯苍。他的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皇后的'隔堂弟弟。武元衡中进士后,逐步升任为华原县令。当时京城附近地区的镇军将军,多恃功骄横,侵害吏民,武元衡管理不了称病离职。德宗钦佩他的才干,征召为比部(刑部四司之一)员外郎,一年内三次升迁到右司郎中,处世周详完善,很称职。被提拔为御史中丞。曾经被召对延英殿,皇帝在目送他离开时曾夸赞说“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
顺宗登基后,王叔文派人诱使武元衡结为同党,但武元衡拒不接受。监察御史刘禹锡请求武元衡给自己做判官,武元衡没有答应,王叔文更加不高兴。恰逢册立皇太子,武元衡辅佐他,因此太子了解他。等到太子即位,即为宪宗。元和二年,拜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宪宗皇帝一直知道武元衡坚持正义,胸怀操守,所以对他礼遇有加,特别信任,与其他宰相不同。浙西李锜请求朝见皇帝,随后又推称有病,想要拖延朝见的日期。皇帝问宰相郑絪,郑絪请求批准李锜的要求,武元衡说:“不行,李锜自己请求朝见,皇帝已经下诏书同意召见他了,可他却又不来,这样一来好像朝见不朝见都由李锜说了算。陛下刚即位,天下人都耸着耳朵,睁亮眼睛注意您,若有奸臣能为所欲为,那么皇上的威严与诏令就全都没了。”宪宗认为他讲的话是正确的,就下诏书敦促李錡入朝。李錡的诡计败露后,果真公开反叛。这个时候,蜀地刚刚平定,高崇文为节度使,不懂吏治,皇帝难以找到替代他的人。就下诏命武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皇帝亲自到安福门慰问他,为他送行。高崇文离开成都时,几乎把金帛、帟幕、伎乐、工巧都带走了,蜀地几乎被洗劫一空。武元衡到了之后,安抚平定,严肃政纪,自身节俭,宽厚待民。三年后上下和谐,百姓富裕,蛮夷之人思归朝廷。武元衡品性沉着稳重,虽然不喜欢交际,但府署选置的僚属都是当时的才俊。
元和八年,武元衡被召回京城操持政务。李吉甫、李绛在皇帝面前为一些事情争执不休,不和谐,只有武元衡正道直行,不违附任何一方。皇帝称赞他是个有德行的人。李吉甫死后,淮蔡战争,皇帝把国家枢机政务都交给武元衡办理。王承宗上疏朝廷,请求赦免吴元济(不予讨伐),派人告知中书令,态度傲慢不恭敬,武衡呵斥来人,赶走了他。王承宗怨恨他,多次上奏章诬陷诋毁武元衡。不久武元衡上朝,刚出靖安里的府第,夜还未尽,遇到歹徒射中他的肩膀,又砍他的左腿,驾驭马车的随从与歹徒格斗,打不过,都惊慌的逃跑了,于是歹徒杀害了武元衡。官府巡逻的人(发现后)大声喊“盗贼杀了宰相”,连续十余里,一直传到朝堂上。上朝的百官惶恐不安,也不知道哪个宰相遇害。不久,他的马跑回府第后,朝廷内外才知道是武元衡。相关官员上报给皇帝,皇帝感到震惊,不上朝。在延英殿里召见宰相,十分悲痛,曾有两顿饭没有吃下去。后来追封武元衡为司徒,赐他谥号“忠愍”。
篇7:舒元舆《悲剡溪古藤文》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舒元舆《悲剡溪古藤文》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余珊,字德辉,桐城人。正德三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庶吉士许成名等习,留翰林十七人。珊以为滥,疏论之。语侵内阁,不纳。巡盐长芦,发中官奸利事。为所诬,械系诏狱,谪安陆判官。移知澧州。世宗立,擢江西佥事,讨平梅花峒贼。迁四川副使,备兵威、茂。嘉靖四年二月应诏陈十渐:纪纲之颓,风俗之坏,国势之衰,外裔之强,邦本之摇,人才之凋,言路之塞,邪正之淆,君臣之暌,灾异之臻。
“此十者,天子有一,无以保四海。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窃见今日之为辅弼第一人者,徒以奸佞,伴食怙恩,致上激天变,下召民灾,中失物望。臣逆知其非天下之第一流,而陛下乃任信之,不至于鱼烂不已。愿亟去其人,更求才兼文武如前大学士杨一清,老成厚重如今大学士石珤者,并置左右,庶弊政可除,天下可治。臣又闻献皇帝①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今议礼诸臣,一言未合,辄以悖逆加之。谪配死徙,朝宁为空。此岂献皇帝意?非其意,虽尊以天下,无当也。陛下何不起而用之,使骏奔清庙,以慰献皇帝在天之灵哉!”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外艰归,士民祠之名宦。后副使胡东皋谒祠,独顾珊叹曰:“此吾师也。”服阙,以故官莅广东。终四川按察使。
注①:献皇帝:兴献王朱祐杬,明宪宗之子,明世宗嘉靖帝的生父,被追封为兴献皇帝。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珊以为滥,疏论之。(上奏章)
B.语侵内阁,不纳。(冒犯)
C.徒以奸佞,伴食怙恩。(只是)
D.庶弊政可除,天下可治。(治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内阁,最早出现于明朝,其最高领导称首辅,其次为次辅,其余皆称群辅。
B.诏狱,是皇帝直接监管的监狱,罪犯多是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高级官员。
C.四海,古代认为中国的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用来指称天下、国家。
D.外艰,是指外任,到边关任职。古代官员离开京城外调做官称为“出”,一般有贬谪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珊早年官微,言轻招祸。他批评朝廷任用的官员过多,而且牵扯到内阁官员,建议不被采纳;他揭发宦官谋取私利,反被诬陷,遭牢狱之灾。
B.余珊直言敢谏,不惧权威。他做四川副使时,应诏进言,直指朝廷存在的十种潜在弊端。
C.余珊奉诏上奏,态度鲜明。他在奏章中指出当朝首辅费宏不称职,建议尽快除去他,也指出应善待重用杨一清、石珤等人。
D.余珊恩威并施,受人爱戴。他为官威严而有恩惠,士人百姓将他列为名宦为他立了生祠,被胡东皋尊奉为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
(2)臣又闻献皇帝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
参考答案
10.D治:太平,安定。
11.D项,“外艰,是指外任,到边关任职”说法错误,古代外艰是指父亲去世。
12. C项,“应善待重用杨一清、石等人”错误,文中说更求……如……者”,意思是寻求像杨一清、石一样的人。
13.(1)陛下圣明,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恐怕是辅佐的臣子招致的吗?(关键词“何以”“无 乃”“召”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我又听说献皇帝尊重贤士,包容、体谅他人,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
(关健词“好贤下士”“物”“共”译对各1分,判断句式译出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余珊,字德辉,桐城人。正德三年进士。授官行人,提升为御史。庶吉士许成名等完成教习任务后,留在翰林院的'有十七人。余珊认为过多,上奏章批评这件事。言语冒犯了内阁,没有被采纳。到长芦巡查盐务,揭发宦官不法谋取私利的事情。余珊被宦官诬陷,戴上刑具被关入监狱,被贬谪为安陆判官。后调任为澧州知州。世宗登位,提升余珊为江西佥事讨伐平定梅花峒的盗贼。升任四川副使,驻防威州和茂州一带。嘉靖四年二月奉诏奏陈十种潜在的弊病:網常法纪废弛,风俗败坏,国力衰微,外族势力强盛,国家的根本动摇,人才凋零,言路闭塞,奸邪正气混清,君臣相隔,灾异出现。“
这十种弊端,天子有其中的一个,就难以保住天下。陛下圣明,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恐怕是辅佐的臣子招致的吗?我私下观察现在作为辅佐第一人的人,他只奉承使奸,恃宪而不称职,以致上激起自然灾害,下使百姓遭灾,当中也失去人望。我知道他不是天下第一流的人物,但陛下还信任他,不到像鱼烂那样内乱而亡不罢休。希望陛下赶快除去此人,再寻求像前大学士杨一清那样文武皆备的人,像现在的大学士石珤这样老成持重的人,一同放在身边,或许朝廷的弊病可以除去,天下可望大治。我又听说献皇帝尊重贤士,包容、体谅他人,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现在参加议论大礼的诸位大臣,一句话不合皇上心意,就加给他悖逆的罪名。或貶谪或发配或处死或迁徙,宁可让朝廷空无人才。这难道是献皇帝的意思?如果不是他的意思,那么即使尊他为天子,也是不应当的。陛下为何不起用他们,使俊才在朝廷中大展宏图,来告慰献皇帝的在天之灵呢?”余珊的奏章反复陈述共有一万四千字,痛切要害,皇上将其交付给主管部门。奏章中所斥责的輔佐大臣第一人,就是费宏。余珊律己清正严明,为官威严而有恩惠。因遭逢父丧回到家乡,士人百姓将他列为名宦,立了生祠。后来副使胡东皋前往祠堂拜谒,独自看着余珊的塑像感叹说:“这是我的老师啊。”服丧期满后,余珊以原官职到广东赴任。最后官至四川按察使。
篇8:《新唐书 韩愈传》节选及阅读答案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杷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予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烧膏油以继晷,常矻矻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牴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芒芒,独旁搜而远绍。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沈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亡涯。周《诰》商《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迨《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其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唯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宗王,大伦以兴;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词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禀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无,计班资之崇庳,忘量己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
初,宪宗将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诸军按视。及还,且言贼可灭,与宰相议不合。愈亦奏言:
淮西连年脩器械防守,金帛粮畜耗于给赏,执兵之卒四向侵掠,农夫织妇饷于其后,得不偿费。比闻畜马皆上槽枥,此譬有十夫之力,自朝抵夕,跳跃叫呼,势不支久,必自委顿。当其已衰,三尺童子可制其命。况以三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全力,其败可立而待也。然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夫兵不多不足以取胜,必胜之师利在速战,兵多而战不速则所费必广。疆埸之上,日相攻劫,近贼州县,赋役百端,小遇水旱,百姓愁苦。方此时,人人异议以惑陛下,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所要先决于心,详度本末,事至不惑,乃可图功。
又言:“诸道兵羁旅单弱不足用,而界贼州县,百姓习战斗,知贼深浅,若募以内军,教不三月,一切可用。”又欲“四道置兵,道率三万,畜力伺利,一日俱纵,则蔡首尾不救,可以责功”。执政不喜。会有人诋愈在江陵时为裴均所厚,均子锷素无状,愈为文章,字命锷谤语嚣暴,由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节度彰义军,宣慰淮西,奏愈行军司马。愈请乘遽先入汴,说韩弘使叶力。元济平,迁刑部侍郎。
篇9:《新唐书来俊臣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来俊臣,京兆万年人父操,博徒也;与里人蔡本善本负博数十万不能偿,操因纳其妻,先已娠而生俊臣,冒其姓。
天资残忍,喜反复,不事产客和州为奸盗,捕送狱,狱中上变,刺史东平王续按讯无状,杖之百天授中,续以罪诛,俊臣上书得召见,自陈前上琅邪王冲反状,为续所抑武后以为谅,擢累侍御史,按诏狱,数称旨后阴纵其惨,胁制群臣,前后夷千馀族生平有纤介,皆入于死拜左台御史中丞,中外累息,至以目语。
俊臣乃引侯思止、王弘义、郭弘霸、李仁敬、康韦、卫遂忠等,阴啸不逞百辈,使飞语诬蔑公卿,上急变每擿一事,千里同时辄发,契验不差,时号为“罗织”,牒左署曰:“请付来俊臣或侯思止推实必得”后信之,诏于丽景门别置狱,敕俊臣等颛按事,百不一贷弘义戏谓丽景门为“例竟”,谓入者例皆尽也俊臣与其属朱南山、万国俊作经书一篇,具为支脉纲由,咸有首末,按以从事。
俊臣鞫囚,不问轻重皆注醯于鼻,掘地为牢,或寝以匽溺,或绝其粮,囚至啮衣絮以食,大抵非死终不得出每赦令下,必先杀重囚乃宣诏又作大枷,各为号:一、定百脉,二、喘不得,三、突地吼,四、着即臣,五、失魂胆,六、实同反,七、反是实,八、死猪愁,九、求即死,十、求破家后以铁为冒头,被枷者宛转地上,少迁而绝凡囚至,先布械于前示囚,莫不震惧,皆自诬服。
俊臣知群臣不敢斥己,乃有异图,常自比石勒,欲告皇嗣及庐陵王与南北衙谋反,因得骋志遂忠发其谋初,俊臣屡掎摭诸武、太平公主、张昌宗等过咎,后不发至是诸武怨,共证其罪有诏斩于西市,年四十七,人皆相庆,曰:“今得背着床瞑矣!”争抉目、擿肝、醢其肉,须臾尽,以马践其骨,无孑馀,家属籍没。
方俊臣用事,托天官得选者二百馀员,及败,有司自首,后责之,对曰:“臣乱陛下法,身受戮;忤俊臣,覆臣家”后赦其罪。
阅读题及答案
篇10:《新唐书来俊臣传》阅读答案
13.下列各句中,下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与里人蔡本善
善:友好,交好
B.刺史东平王续按讯无状
按:按照
C.中外累息,至以目语
累息:因恐惧和害怕不敢呼吸
D.少迁而绝
迁:片刻,一会儿
【答案】
B(“按”的意思在这里应为“审问、审查”)
14.下列各句中,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俊臣知群臣不敢斥己,乃有异图
俊臣乃引侯思止卫遂忠等
B.先布械于前示囚
诏于丽景门别置狱
C.续以罪诛,俊臣上书得召见
以马践其骨,无孑馀
D.与其属朱南山、万国俊作残忍经书一篇
遂忠发其谋
【答案】
C(C项前一个“以”为介词“因为”,后一个“以”为介词“用”:A项两个“乃”均为副词“于是、就”;B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在”;D项两个“其”均为代词,译为“他的.”)
15.下列各组全都能表现来俊臣“凶残”特点的是:
①生平有纤介,皆入于死
②天资残忍,喜反复,不事产
③弘义戏谓丽景门为“例竟”,谓入者例皆尽也
④俊臣知群臣不敢斥己,乃有异图
⑤不问轻重皆注醯于鼻
⑥后以铁为冒头,被枷者宛转地上,少迁而绝
A.①③⑤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⑥
【答案】
A(②是说来俊臣的性格特征,④是说来俊臣因为群臣对他很害怕而产生了谋反的想法其余几项都属于他“凶残”的表现)
篇11:《新唐书·阳城传》阅读答案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与弟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遣长安尉杨宁赍束帛诣其家。
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认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每约二弟:“吾所俸入,而可度月食米几何,薪菜盐几钱,先具之,余送酒家,无留也。”服用无赢副,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拾遗王仲舒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谊,申直贽等,累日不止。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得免。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廷龄,城力也。
城出为道州刺史,州产侏儒,岁贡诸朝,城哀其生离,无所进。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罢。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观察府遣判官督赋,至州,怪城不迎,以问吏,吏曰:“刺史以为有罪,自囚于狱。”判官惊,驰入,谒城曰:“使君何罪?我奉命来候安否耳。”留数日,城不敢归,寝馆外以待命。判官遽辞去。顺宗立,召还城,而城已卒,年七十。
★ 李清照传阅读答案
★ 张之洞传阅读答案
新唐书舒元舆传阅读及答案(合集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