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尤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要细读词语的语用义,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要细读词语的语用义,希望大家喜欢!
篇1:要细读词语的语用义
要细读文本词语的语用义
“语用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格赖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语用”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使用。语用学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重点研究言语交际者在特定语境条件下如何利用语境,准确而得体地运用和理解语言。因为当句子进入具体的语境中时,不仅字面意义具体化明确化了,而且还产生言外之意。虽然是同一句话,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言外之意。这就是丰富多彩的语用现象。
语用学研究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个触角才刚刚展开,许多视角对于我们小学教师来说还是非常新颖的。对于教材这个具体的语言范文,我们在引导学生品析的时候,却常常游离于语言的外壳之外,孤立地把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知识点的学习进行抽象的分析,缺少新课标中提出来的“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也就不能深入走进语言深处,这样就对文章的意蕴、作者的情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
针对此种现象,我以为语用学的理解视角及理解模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着眼点,即着眼于话语语用意义的理解。文章精彩体现在语言,语言精彩体现在重点词句,而词语是最小的意义单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辨析、体会关键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要求,因为这是把文本的内容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的更为综合的训练”。当词语离开语境,单独成一个词语时,其是多义的,模糊不清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所以我们在解读这些词语的时候,不能孤立地看这个词,应该把这些词语放在文本中、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对词语的语用意义进行深度解读。
一、发掘词语之历史文化义
我国著名的外语教育家王佐良教授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历史文化语境对文本语言的影响是比较隐蔽的,在理解过程中的活动形态不明显,学习者要着意加以生意才可发现。而要对课文进行解读,首先要对课文的内隐性的文化语境进行提取,使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内涵丰富起来,使读者真正理解其意义。由于古时的文化背景与现在很不相同,作为语言组成部分的词语,其产生、发展、丰富和词义的演变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分不开,很多词语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义。学习者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差异,就很难把握其真正含义。
【案例】
师:“酷刑”是什么意思?
生:词典上解释是残暴狠毒的刑罚。
师:那你认为残暴狠毒的刑罚是什么样的刑罚,可以举例说明。
生:比如用鞭子抽打,用电击,还有“老虎凳”等。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但课文中所说的酷刑,比你说的残暴多了。
老师补充介绍:
公元前,匈奴入侵汉朝,李陵以5000人马与匈奴主力英勇交战,杀敌1万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司马迁在朝廷上为李唛辩护而招致入狱受刑。司马迁并不是直接“入狱受酷刑”,酷刑在当时也叫“腐刑”或叫“宫刑”,而是在被判了死刑之后,给他三种选择:一是拿钱免死,二是代法受诛,三是自清宫刑。司马迁是清官没有钱,为了《史记》也不能死,只能接受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宫刑。从此司马迁只能像宫中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一样生活,而当时社会对待这种受过宫刑的人非常鄙视。
西汉时期,很多人甘愿一死也不愿接受宫刑,更何况司马迁还是个文官。自古以来,文人是非常清高和自负的,宁死不折,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司马迁选择了接受酷刑,他也深知屈辱的生比惨烈的死更可怕。身份的另类,被天下人耻笑,并终身受辱。这些对于一位原本项天立地的血性男儿,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都是奇耻大辱,他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生活了。这其中的痛苦与耻辱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
设计意图:这是苏教版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的教学片段,关于“酷刑”一词的解读如果停留在字面本身,只是指“残暴狠毒的刑罚”,那么学生最多以为司马迁能忍受这样的刑罚,是属于铮铮铁骨的硬汉子,对人物的思想以及形象的感悟与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距甚远的。本案例中教者注重了文本资源的再利用价值,适时补充了相应的历史资料,还原了“酷刑”的本来面目,还原了当时社会背景中作为文人的社会地位以及文人比较清高的一系列背景资料,让《史记》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生心目中由神秘、遥不可及变得亲切。更让我们的课堂在涉及到“男人的隐私”时,逾越了“雷池”,还原了历史中的“酷刑”的本来面目,还历史以真实,了解古代酷刑的真正含义。正是因为教者对文本的解读立足于全篇,着眼于全人,并融进了自己的思想,不遗余力地叩击文本语言,在不断地辨析中揣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使得司马迁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高大与丰满起来。
二、导引词语之语用联想义
外来信息源引起大脑皮层的活动,“激活”了原有知识图式中的相关信息,使新信息和旧知识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便可称之为“语用联想”。词语的意义要靠词在说话者或听话者心中引起的心理过程来解释。
【案例】
1.宋庆龄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或是说,宋庆龄与这两棵樟树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首先让学生阅读并讨论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小知识和故事。
交流问题:你读懂宋庆龄和樟树的共通之处了吗
交流:请学生说说宋庆龄与樟树的关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与宋庆龄的一些知谀小故事进行互通。)
然后让学生阅读老师搜集到的一些国内外友人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自读。(PPT展示)
师:这就是宋庆龄,人们对她的好评声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
引导学生齐读。(PPT: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洒在人们的心间!)
2.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
当我来到宋庆龄的故居,站在这两棵樟树下,我
一。学生根据以上内容写话。
设计意图:教者在品读樟树之品格时,对关键词语触发联想,建构了一个心理图像,再将樟树、故居、故居主人这三者之间进行互通,适当地引进相关宋庆龄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认知。学生从中提取相应的知识,对宋庆龄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再分辨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教者触动学生联想的机关,形成一种意象:“一种香气”是由内而外,自然地散发出来的浓浓的香气,由此联想到这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气,联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浩然正气;“永久”是永远芳香四溢,是至死不渝,即使形态改变而其芳香依然存在,由此联想到宋庆龄的品格、精神、美德,这是她自身散发出来的香气,甚至她离开我们,其精神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间;“虫类就怕它一天”,害虫永远无法在樟树上存活,樟树拒虫,犹如宋庆龄拒恶一般;而“虫”给人的联想意义为当时面对的叛军、敌人,后来还有“四人帮”“法西斯”等。由此可见,文章的语言并非生冷的抽象符号,它的立场坚定且爱憎分明。我们不能只看文字的表面,要透过语言文字看到其背后藏着的含义。这些词语是联想的“触发语”,激活了读者大脑中原来储存的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这样的联想,通感全文,使读者对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理解得更加透彻,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达到共鸣。
二、着染词语之色彩语用义
所谓话语的色彩语用义,是指话语成分自身以及话语结构、关系之间所含有的某种附加色彩,这是话语理性意义之外的一种隐含意义。话语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一般来说,词语除了理性意义、语法意义之外,还具有色彩意义。词义中蕴含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我们称之为词语的感情色彩,如褒义和贬义色彩等。但在一定的场合里其色彩义也会转换,这个同说话人的主观意图以及上下文语境密切相关。而感情色彩义是指词语、句子除了一般的理性意义之外,还带上了爱憎、褒贬的附加意义,这使得说话人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和评价。
【案例】
师:“偷采白莲回”中的“偷”和我们平时说的“偷东西”的“偷”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这里的“偷”是什么意思呢?(PPT出示)在字典里有四种意思:(1)私下里拿走另q人的东西,据为已有。(2)瞒着人。(3)抽出(时间)。(4)苟且敷衍,只顾眼前。
师:你认为应选哪种意思?
生:小娃是瞒着大人去的,我觉得应选第二种。
生:是背着大人,总之不让大人知道,是悄悄去的。
生:图中的小娃头戴荷叶帽,划着小艇,多可爱啊!
师:是啊,很可爱。可是“偷”又怎么会可爱呢?
生:这个就是他的调皮之举,我会偷偷地到地里挖~个地瓜,也不是真的想吃地瓜,就是觉得这样刺激好玩,再说地瓜也不值钱,谈不上偷的。
师:你说得很好,例子举得很恰当,我也仿佛看到了你偷挖地瓜的可爱样子。(众笑)
生:我也偷过鱼呢,很惊险,很好玩的。在这里,“偷”不是贬义词,是说小娃很可爱,很调皮,不是不正经的勾当。
师:都有这个经历啊,所以这个小娃在你的眼里是——
生:可爱的,贪玩的。
师:而这一幕恰巧被诗人看在眼里,在诗人的眼里是——
生:调皮的、天真的。
师:这个“偷”字,用得太传神了,把小娃那种天真可爱、调皮贪玩的形象彰显得很传神。那和“偷东西”的“偷”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设计意图:在文本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本案例中,教者紧扣文眼“偷”字,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来进行品味。这一“偷”字本身带有的感情色彩语用义应该是贬义词,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其本义应该是偷窃行为。那本诗句中指什么呢?字典里的四种含义,教者都一一例举出来,引导品悟时,激起学生相同生活经验的再现,在潜心会文中,与文本深度对话,体会到“偷”在此变换了色彩语用义,是一种情调,一种情感,是一种生活的情趣,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这个“偷”字让小娃的贪玩、冒险、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品读到此,一个“偷”字让人看到此时此景,对小娃的这种天真淳朴的形象感到特别的喜爱。
本教学片段中,仅“偷”一字的赏析,就让我们体会到经典的不朽,语言文字只有在不同语境中、背景下,才能获得新的意蕴。当然,这样的语用的转换也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作者临时赋予的,是灵活的,隐含的。当这个“偷”字一旦离开了这个特定的上下文环境,它就失去了这临时赋予的感情色彩,回到其原来的贬义色彩。
常常自问,怎样的教学能发展学生的认知心理,能深入解读文本呢?在课堂上,教师应多关注一点语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作者的心灵,与语言文字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还原语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篇2:论联想义及其语用功能
论联想义及其语用功能
联想义,是指在言语交际中,通过对某个客观对象的那些构成义位的义素和那些处于被抑制的、潜伏状态中的义素进行联想而凸现出来的、但尚未成为义位的理性义的言语意义.语义联想的思维机制是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它始终扣住客观对象那些具体、鲜明、生动、可感的'形象特征来展开语义联想并产生联想义.这就使得语义联想呈现出发散的、辐射状的特征,使得联想义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极大的灵活性;人们可以运用联想义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作 者:黎千驹 LI Qian-ju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黄石,435002 刊 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28(3) 分类号:H030 关键词:语义 联想义 特征 功能篇3:义字词语
义字词语集锦
同义、意义、义诊、义务、义演、
义举、义工、名义、涵义、狭义、
词义、义捐、义肢、义士、义勇、
侠义、含义、道义、结义、大义、
褒义、转义、义学、义军、义项、
奥义、仁义、义齿、义地、主义、
仗义、义气、义卖、音义、义战、
字义、讲义、义仓、义冢、忠义、
义旗、广义、就义、首义、疑义、
演义、要义、本义、正义、信义、
起义、义师、义理、贬义、教义、
定义、义愤、情义、歧义、释义、
旨义、殉义、义心、六义、碎义、
重义、贼义、唱义、时义、义行、
义例、邃义、义风、义试、义园、
义怀、义分、思义、赴义、义髻、
协义、立义、多义、竖义、门义、
义友、义剑、树义、义服、识义、
觕义、和义、义民、法义、行义、
昌义、效义、精义、义脉、事义、
剩义、义府、悦义、轶义、拜义、
义米、义儿、义类、余义、徇义、
宿义、襟义、孑义、义故、义墨、
义正、胜义、死义、义徵、义节、
义色、义让、从义、贤义、契义、
义众、义淫、义命、五义、义渊、
义殿、驰义、诗义、取义、论义、
义郎、义政、玄义、古义、慕义、
义手、钱义、义男、直义、义声、
义犬、义荣、义旅、德义、义事、
朋义、风义、义竹、二义、向义、
解义、典义、故义、害义、衍义。
篇4: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探讨
郭 燕 妮 毕业论文网BR>提 要 致使义把字句是处置义把字句功能扩展的结果, 但二者在句法结构、句式语义和语用价值上存在明显差异。文章在分析致使义把字句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 再借鉴“ 原型施事” 和“ 原型受事” 的理论重点分析了它的整个句式语义, 发现致使义把字句中作为施事或当事的“ 把” 字宾语却具备了“ 原型受事” 的“ 非意志性” 、“ 变化性” 和“ 受动性” 特征, 从而发现句子的成立要受到相关条件的制约; 接着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了致使义把字句的语用价值, 发现致使义把字句是一种能够表达不如意效果从而追究责任这种语义的适宜句式。
关键词 使用意图 信息类型 相关信息 上下文 语义关系 可推断性
把字句是一种很重要的句式, 在汉语中运用非常广泛, 前辈与时贤们对此已经做过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关于把字句的意义, 最传统的说法是王力先生( 1 9 8 0提出的“ 处置” 说, 认为“ 把” 的宾语的语义角色属于“ 受事” , 动作行为对“ 受事” 有所处置, 即施加某种影响。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人, 人们发现不少“ 把” 字宾语为非受事成分的把字句用处置概念不好解释。于是, 蒋绍愚( 1 97 、19) 、邵敬敏( 2 。 。 5等方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致使” 说。这种说法认为: 由于“ 把” 字功能扩展, “ 把” 所引进的名词性成分是谓语动词的施事或当事, 去掉介词“ 把” 后, 所剩的部分是可以独立的一般施事/ 当事主语句, 这种把字句表达的就是致使义, 句中的“ 把” 可看作虚化的动词, 其理性意义相当于“ 使” , 致使义把字句是处置义把字句功能扩展的结果。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从历史的角度考虑问题, 是符合语言发展的事实的。我们要讨论的是, 这种把字句与受事类把字句比较起来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征, 整个句式表达什么样的语义, 具备什么样的语用价值, 以及句子的成立要受到哪些条件的限制。下面, 我们就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对致使义把字句作一些尝试性的分析。
一 结构特 征
根据“ 把” 字宾语的语义类别及谓语结构的构成成分, 我们将致使义把字句分为三类:
1 . 1 “ 把” 字宾语是施事, 谓语是单音节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例如:
() 怎么忽然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 到底是什么病?(红楼梦》 7 回) 。
( 2 ) 我老年不幸, 把儿子、媳妇都亡了, 丢下这个孽障种子。(儒林外史》 2 回)
() 宝姑娘那里, 出去了一个香菱, 就冷清了多少, 把个云姑娘落了单。( 《 红楼梦》 7 回)
( 4 ) 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儒林外史) 回)
钱学烈( 1 9 9 2和蒋绍愚( 1 9 9 7强调, 这类句子不能像受事类把字句那样转换成述宾格式,
只能变成施事主语句:
・ 晴雯姐姐没了。 儿子、媳妇都亡了。
・ 云姑娘落了单。 他低低的进了学。
1 . 2 “ 把” 字宾语是施事, 谓语是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 后面带有表示程度的补语。例如:
( 5 ) 把花姑娘急疯了!(红楼梦)3回)
( 6我烦你做过什么, 把你懒的横针不拈, 竖线不动。(红楼梦》 6 回)
( 7到七日上, 把个白白胖胖的孩子跑掉了。( 《 儒林外史》 6回)
我们没有将“ 把个宝钗气怔了(红楼梦》 4回) ” 这类句子纳人, 因为这类句子谓语是及物动词, 属于受事类把字句, 它可以转换成相应的被动句“ 宝钗被气征了” , 而施事类把字句则不可以,即不能说“ 花姑娘被急疯了” 、“ 你被懒的横针不拈, 竖线不动” 、“ 白白胖胖的孩子被跑掉了” 等。1 . 3 “ 把” 字宾语为当事, 谓语是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 谓语后面有时带补语。例如:( 8 ) 说到“ 欺负” 两个字上, 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 转身就走。(红楼梦》 2 3回)() 想到此处, 倒把一片酸热之心一时冰冷了。(红楼梦》 1 1 3回)(0 ) 严贡生把脸红了一阵, 又彼此劝了几杯酒。(儒林外史》 6回)( 1 1 ) 一夜, 又梦见你把腿跌折了。“儒林外史》 1 回)
前四例的当事是人体器官, 钱学烈( 1 9 9 2区分了这类句子与“ 把头扭过来” 、“ 把手举起来” 这种
同样以人体器官作“ 把” 字宾语的受事类把字句, 认为受事类把字句能处在祈使句中, 其中人体
器官作为动作涉及支配的对象。如:
・ 请把头扭过来! 请把手举起来!
. 而施事类把字句一律不能放在祈使句中, 因为句中谓语是不及物的, 只能表示某种状态和
变化, 不能对人体器官产生处置或支配的作用。下面的句子都不成立:
・ ’ 请把眼睛圈儿红了。 ’ 请把一片酸热之心一时冰冷了。
・ ’ 请严贡生把脸红一阵。 ‘ 请你把腿跌折了。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得知致使义把字句跟处置义把字句在结构上主要的区别有两点: 一是“ 把” 字宾语的语义类别不同, 致使义把字句的“ 把” 字宾语是施事或当事; 二是谓语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同, 致使义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大都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这两点使得致使义把字句不能像处置义把字句那样转换成述宾句式、被动句式或祈使句式。再进一步分析, 又发现在把字句与其他句式变换的过程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个特征, 即正是由于谓语动词的不及物性决定了谓语动词不能对事物产生支配作用, 从而使得致使义把字句不能发生相应的转换。那么, 第一个特征对于从本质上区别处置义把字句有什么作用?这些特征对于致使义把字句的整体句式语义会产生哪些影响?下面我们就通过对句式语义的分析来寻找致使义把字句的更深层的解释。
二 句式 语 义
崔希亮( 1 9 9 5将把字句语义分析为两类: 结果类和情态矢量类, 认为薛凤生( 1 9 8 7的“ 由于A的关系, B变成了V P所描述的状态” 的语义解释不能解释情态矢量类把字句。金立鑫( 1 9 9 7在崔希亮( 1 9 9 5的基础上将把字句的语义类型分成三类: 结果类、情态类、动量类, 但他认为这种语义解释还不是构成“ 把” 字句的充分条件。张伯江( 2 0 0: 3 9从整体出发, 运用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理论对把字句进行分析, 将把字句“ A把B V C ” 的句式语义整体表述为: “ 由A作为起因的、针对选定对象B的、以V的方式进行的、使B实现了完全变化C的一种行为。 ”沈家煊( 2 0 0 6 : 5 8曾指出: “ 一个句式是一个完形( G et a t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 才能解释许多分小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 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做出相应的概括。 ” 张伯江( 2 0 0 0从整体出发分析问题的思路很具有启发性, 能概括更多语义类型的把字句, 但对于致使义把字句仍然有不适应的地方。如果将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格式抽象为“ 把+N P +V P ” ,首先, “ 把” 字前经常不出现起因, 或者起因根本不可知; 其次, “ 把” 字后的名词N并不受把字结构中动词V的影响, 而是受“ 把” 字前某人或某事的影响, 前文也分析过, 这类把字句的V大
都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处置性本来就不显著; 再次, “ 把” 字前某人或某事对名词N产生的影响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单纯的状态。
把字句是一个表义非常复杂的句式, 我们不能指望对其做出一种涵盖一切的解释, 任何盲目的努力都只会使人陷人一种窘境。为了更有利于揭示把字句的特点, 我们将致使义把字句单独拿出来, 以“ 把” 字宾语的语义角色特征为突破口, 借鉴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理论, 来分析整个句式的语义。
程工( 1 9 9 5 ) , 徐烈炯、沈阳( 1 9 9 8 ) 介绍了D o w t y 关于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理论, D o w t y认为原型施事的特性包括意志性、感知性、使动性、移位性、自立性, 原型受事的特性包括变化性、渐成性、受动性、静态性、附属性。通常所用的题元角色是原型蕴涵不同组合的结果, 比如“ 施事” 至少要包括意志性或使动性, 具备越多特性施事性越强, 反之就越弱; “ 受事” 至少要包括变化性和任一其他特性。张伯江( 2 0 0 0 : 3 1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个假设: “ 凡是处于动词后面的成分, 不管它是不是最典型的受事, 都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受事的性质; 凡是处于动词前面的成分, 不管他是不是最典型的施事, 都会或多或少地获得一些施事的性质。 ” 我们讨论的致使义把字句中“ 把” 字的宾语居于动词前面, 语义角色是施事和当事, 理论上应该具备原型施事的特征, 排斥原型受事的特征,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 把” 字的宾语失去了原型施事最典型的意志性和使动性特征, 表现出原型受事的变化性和受动性特征。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加以论证。
2 . 1 把字宾语的非意志性
致使义把字句中“ 把” 字的宾语多为施事, 施事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意志性, 即施事可以通过施事者的主观愿望控制动作作为, 但考察发现致使义把字句中的施事不能通过主观愿望来控制动作作为, 表现出非意志性, 也就是说, 施事者发出不发出动作并不是施事者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例如:
( 1 2偏又把凤‘ r 头病T。(红楼梦》 7 回)
( 1 3 ) 打紧又被这瞎眼的亡人在路上打个前失, 把我跌了下来, 跌的腰跨生疼。(儒林外史》 2回)
例中的谓语动词“ 病” 、“ 跌” 代表的动作行为并不是施事“ 凤丫头” 、“ 我” 主观愿望能够控制的,施事表现出非意志性, 而这一特性对把字句的VP结构产生影响, 要求与非意志施事相匹配的VP结构中的V一定不能是自主动词( 也包括形容词) , 而要求是非自主动词。因为自主动词能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 这种动作行为能由动作发出者做主, 主观决定,自由支配, 这与施事的非意志性相悖; 而非自主动词表示无意识的、无心的动作行为, 这种行为不受动作行为发出者的自由支配, 动词前一般不能加“ 想” 、“ 愿意” 、“ 敢” 等表意愿的情态助动词, 这与施事的非意志性相吻合。所以, 致使义
★ 口语用英语怎么写
★ 义教策划书
★ 郭明义先进事迹
★ 罗昌义颁奖词
要细读词语的语用义(集锦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