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含糊与语言顺应论

时间:2024-09-18 03:35:27 作者:熠渝皙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熠渝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语用含糊与语言顺应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语用含糊与语言顺应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语用含糊与语言顺应论

语用含糊与语言顺应论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含糊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用现象,还是一种有效的语用策略,在言语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用含糊是人们有意识无意识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交际者之所以要使用含糊语言是为了顺应社会、文化、心理等语境因素.恰当运用语用含糊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交际效果,更有效地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作 者:郝蕾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8) 分类号:H0-06 关键词:语用含糊   语言顺应论   生成   交际功能  

篇2:浅析顺应论与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论文

摘要: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使用与理解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并且在特定语境下它们还具有丰富的人际功能,而非仅仅被用于传递信息。借用维索尔论(1999)从语用功能综观论的角度提出的语言使用的顺应论理论,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探讨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问题,即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选择指示语来表达语用移情。

一、言语交际中的顺应

维索尔论(1999)指出,语言使用过程就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这是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顺应性特征。顺应论告诉我们,在使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且是不断变化的。语言选择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并且这些选择可以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上发生。因为语言具有顺应性,人类才可以自由地使用语言。

二、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人际语用移情

移情最初是来自美学的概念,冉永平(2007)指出,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多体现为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移情主要体现了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同的顺应。语用学上的移情是指言语交际中,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人际语用移情包含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交语用移情两个方面。

1.语用语言移情简言之就是语言使用者向听话人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以使听话人准确领悟话语的用意,这是一种换位思考,力求达到情感趋同,从而缩短双方心理距离的顺应。例如:“WhatabitofluckthatIamplacednexttoyou.”此句为两人相邻而坐时,一方礼貌性地对另一人说的一句非常得体的'话。这是说话者移情的说法,他认为自己被安排在对方旁边是一种荣幸(何自然冉永平,2002)。说话人尽量抬举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如果说话者不采用移情手段,而说“Whatabitofluckthatyouareplacednexttome”,就会使对方觉得说话者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相反,采用移情说法,缩短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

2.社交语用移情

社交语用移情即指语言使用双方从尊重对方的感情出发,努力达到在使用语言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目的(何自然冉永平,2002)。比如,可通过“come”“here”等指示语的选择来实现移情。例如:“Oneshouldn’twasteadropofwater.“此例用不定代词one代替人称代词you,使批评或指责性言语更委婉。如果将one换成you,就会伤害对方面子。反之,one代替you,看起来似乎是说话人发表某种评论,而不是直接批评或指责对方。所以说社交语用移情是出于人情世故的考虑,是体现其素质和气质的需要。

三、英语语言中空间指示语的移情

英语当中有一类表示空间的指示语,如bring/take,come/go,this/that和herethere等。这些指示语有表示近指和远指的区别,近表示朝向说话人,远指表示背离说话人。可是,空间指示语在日常使用当中,出于内心表达某种特殊感情的需要,说话人常作出看似异常的选择。例如,朋友相邀参加聚会或活动时,在考虑使用come和时是要有选择的,若是愿意出席,表达时从对方角度来考虑,用come效果更好。这种现象称为“礼貌的方位转移”,即说话人在说话时不以自身为参照点,而把参照点转移到听话人位置上去,以示礼貌。[31听话人听到对方使用come,顿时感到对方与自己心理上的距离大大缩短了。如果把come换为go不用移情说法,而以自己为基点来进行回答:“1willbedelightedtogo.”不仅会使说话双方心理距离疏远,而且是很不礼貌的表示。又如here/there等指示词语,无论表示近指还是远指,在语义上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从语用效果上不难看出,前者更加移情,从而拉近了谈话双方之间的距离,表示了对谈话人的肯定与尊敬。所以,说话人对指示语的选择不是按照固定模式进行的,而是具有灵活性,随时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选用不同的语言策略,从而实现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这更加体现了英语语言使用中语言的顺应性。总之,语言选择受制于社交世界中人际关系的顺应,语用移情的目的是为了顺应对方或自身的心理或情感。

总而言之,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在英语语言中通过言语交际的语用移情,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实现语言使用双方的一致性,提高话语可接受性,以达到使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语用移情产生于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并且在指示语的选择之中处处可见。所以,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功能也是为了顺应交际双方或说话人和所指对象之间的情境、心理及情感。

篇3:顺应论视角下周恩来外交语言语用模糊现象分析

摘  要:由于直接涉及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外交语言非常讲究措辞和言语技巧。为了外交活动的成功,外交家们常常借助语用模糊这一有效外交策略解决外交难题,以实现最佳交际目的。本文基于语言顺应理论,从心理顺应、社会顺应和物理顺应三个方面对周恩来总理的外交语言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在外交话语中恰当地运用语用模糊可以保证发言稳妥、严谨、灵活、礼貌和高效,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关键词:顺应论;外交话语;语用模糊

外交辞令指的是在外交活动中谈论较尖锐或较敏感的问题时所使用的经过慎重考虑的措词。一般来讲,外交辞令是一种正式、保守、准确的说服性语言,但出于说话者的立场和语言表达的策略需要,说话人常常故意使用一些含糊其辞的言语,保证发言稳妥、严谨、灵活、礼貌和高效,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外交活动顺利进行。中国外交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周恩来总理,在外交场合中恰当地运用语用模糊,使其话语得体、适当,具有超凡的言语魅力。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对周恩来总理的外交话语中的语用模糊进行分析。

一、语用模糊与外交语言

语用模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的现象[1] 。它是说话人在很强的交际意图的驱使下所作的语言选择,使用该策略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委婉、含蓄、礼貌。

语用模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的不确定性,常常表现为间接指示语、模糊限制语、低调陈述和间接言语行为等手段的运用。语用模糊的现象包括约略(approximation),模糊(fuzziness),笼统(generality),两可(ambiguity),含混(ambivalence) 等,以及寓意表达,如比喻(metaphor),弱陈(meiosis),反讽(irony)和夸张(hyperbole)[2]。

外交语言是一种正式、保守、准确的说服性语言,其最普遍的含义是那种能够使外交官(家)措辞犀利而又不失谨慎和文雅的“谨慎性保留陈述”(Guarded understatement)[3]。外交语言非常讲究措辞和言语技巧,为了完成交流,外交家必须既要有所言又要有所不言,因此“建设性模糊”可保证发言稳妥、严谨、礼貌、灵活和高效,以解决外交难题,达到最佳交际效果,正如何自然教授所讲,“该精确的时候要精确,该模糊的时候要模糊;精确之中有模糊,模糊之中有精确——这是问题的起点也是问题的最终结果。”[4]正是由于语用模糊策略的大量运用才使得外交语言更具有得体性、简约性、幽默性、形象性以及灵活性的特点。

二、语言顺应理论

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由Verschueren提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都是这样。从语言本身的特点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 variability)、商讨性( 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 adaptability) [5]。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是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变异性为顺应提供了可能,商讨性是顺应的手段,顺应性体现在变异性和商讨性之中,是语言使用的过程的核心。

根据语言顺应理论,语言的选择过程是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的动态顺应过程,不同语言结构的选择是语言使用者顺应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因素的结果。在选择语言之前,交际者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语境和交际目的,从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及物理世界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并对话语做出相应的调整, 最后做出顺应交际的选择[5]。为达到顺利的交际,语言使用者在做出选择时需顺应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心理世界。首先, 说话人自己的个性、情感、愿望和欲望等心理因素影响着语言的选择。同时,说话人的话语选择总是试探性地或成功地顺应自己对受话人的心理世界的评价。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时间指示关系包括事件时间、说话时空和指称时间。

篇4:顺应论视角下周恩来外交语言语用模糊现象分析

三、外交语言的语用模糊分析

作为外交辞令的一种策略手段和言语技巧,语用模糊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表层模糊,深层明确,从外交场合这个特定的语境来看,语用模糊是利用语言的不确定性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达到明确其交际意图的目的[6]。根据语言顺应理论,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在一种高度的意识程度下,为达到交际的目的,对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进行选择顺应的结果。本文以周恩来外交语言为例,探讨其语言模糊所表达出的外交语言的得体性、简约性和幽默性。

(一)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根据Verschueren的观点,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语言的选择受到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包括他们的个性、情感、信念、愿望、动机等心理因素)的影响[5]。语言的选择受到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的影响,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

1971年,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该团有一名叫格伦?科恩的19岁的运动员进行提问:“总理先生,我想知道您对美国嬉皮士的看法。”周恩来笑了笑说:“看来你也是个嬉皮士喽。世界的青年们对现状不满,正在寻求真理。在寻求真理的时候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这是可以容许的,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曾经想试试各种各样的办法。因此,我们是理解青年的想法的。”周总理还说:“如果经过自己做了以后,发现这样做不正确,那就应该改变。这是我们的意见,只是一个建议而已。”(合众国际社北京1971年4月14日电)。

周总理恰当地运用了模糊语言,漂亮且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委婉地指出我们的态度是“可以容许”,对它们的存在是“理解”的,以建议方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我们的意见:“如果发现这样做不正确,就应该改变。”既顺应了听话者的心理,也维护了说话人的面子。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评价说:“这整个事情是周恩来的代表作。与中国人的所有举动一样,它有许多层意义,对这些美国青年邀请的最明显的意义是:它象征着中国已承担了和美国改善关系的义务,而更深一层的意义是,它保证比任何渠道发出的外交信息都更有分量——现在肯定将被邀请的使节将来踏上的是友好国家的国土”。

(二) 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这里的交际者不是抽象化和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他们的言语行为受社会和文化的制约[5]。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出于交际的需要,必须动态地顺应或遵守社会规约,受到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制约。因此说话人往往会通过语用模糊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顺应社会规范。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周恩来总理到机场迎接。当尼克松走完梯阶,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便微笑着伸出他的手,周总理的那只手也伸了出来。两人紧紧地握着手,轻轻地摇晃着,足足有一分多钟,周总理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辽阔的海洋”不仅代表了中美之间的地理上的距离,更说明两国间相去甚远的政治观点和对峙25年这一漫长的岁月。随着两位领导人的亲切握手,这一切似乎都发生了改变。周总理的一个恰到好处的比拟,顺应了当时的社交场合,并充分体现中方改善中美关系的良好愿望和对美方友好姿态的欣赏。

(三)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就时间而言,它包括事件时间、说话时间和指称时间。空间指示即地点指示关系,它包括绝对空间关系和参照指称对象的相对空间关系[5]。采用模糊语言这种策略顺应物理世界就是避免第三者的干涉和参与。

1960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与印度谈判中印边界问题,印方提出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周恩来总理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对方说:“时间太短了。”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

在周恩来总理的反驳中,在语言策略上对物理世界做出选择顺应,用了两个时间的对比来否定对方的观点。7与100年相比较,要否认700年而承认100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结果是承认100年就得承认700年这个事实。坚定立场都包容在寥寥数语的含蓄表达之中,充分显示了模糊语言妙不可言的表现力。

四、结语

语用模糊是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为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把原本可以清楚表达的意思故意使用不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现象和交际策略。在外交场合中,出于说话者的立场和语言表达的策略需要,说话人常常使用语言模糊策略。正是此语用策略的大量运用才使得说话者的语言更具有得体性、简约性、幽默性、形象性以及灵活性的特点。本文基于语言顺应理论,从心理顺应、社会顺应和物理顺应三个方面对周恩来总理的外交语言进行分析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在外交辞令中切当地运用语用模糊可以保证发言稳妥、严谨、灵活、礼貌和高效,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俞东明.语用学定义与研究范畴新探[J].浙江大学学报,1993(4).

[2]何自然.再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2000(1).

[3] Nicholson,H.Diplomac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0.

[4]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6]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篇5: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

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

本文根据语用顺应论提出,翻译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动态顺应的过程和结果,动态顺应是翻译的策略,直译、意译、归化、异化都是动态顺应过程中主动顺应或被动顺应时表现出的'一些具体方法.

作 者:王建国 WANG Jian-guo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外语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年,卷(期):2005 ”“(4)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语用顺应论   动态顺应   翻译策略   翻译方法  

篇6:浅谈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综述论文

浅谈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综述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语用学的发展,人们提出了语用能力的概念,而发展语用能力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目标。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众多语言学家关注的对象。本文就此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

一、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能力”(competence)一词首次是由乔姆斯基(Chomsky,1965:3―4)在语言研究中与“表现”(performance)一起提出来的。Chomsky认为,“能力”是指说话人、听话人的内在语言知识,或称内有语法;“表现”则指具体情景中语言的实际运用。可见,Chomsky的“能力”是抽象的语法,不涉及语言在实际中的使用(黄国文,1991:35)。乔氏的“能力”概念也称作“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一词自从被Hymes首次提出后,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在对交际能力经过系统的研究之后,卡纳尔(Canale)与斯温(Swain)归纳出其四个组成部分:语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和话语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

二、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语用能力是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所以,它必定与语用学研究的范围相关。语用学研究的是指示、话语含意、预设、言语行为、话语结构(Levinson:27),所以,语用能力也与这些要素相关,在外语教学中得到大力提倡,但是对于它的确切定义与具体范围至今尚无定论。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我们先来看一些观点。

第一种观点:生成语法学家们认为,人们在内化语法规则的同时,也内化一套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规则,但是,语法能力(即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是两个独立的概念。Widdowson认为,Hymes的交际能力的第一个成分,相当于Chomsky的语言能力,而其它三个要素相当于Chomsky所说的语用能力(黄国文,1991)。

第二种观点:刘绍忠(1997)认为,“语用能力指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语用能力……属于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的一部分,与语法能力或语言形式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相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是抽象的`语法,不涉及语言的运用,而语用能力却正与语言的运用相关,因此语用能力不可能成为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第三种观点是基于语用语言学(pragmalinguistics)和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的分类。Leech(1983)认为语用能力可以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前者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交际功能的能力,后者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

第四种观点:Bialystok(Kasper&BlumKulka:43)认为:语用能力是在语境中使用并理解语言的各种能力,它包括:(1)说话人使用语言实现不同目的的能力,如请求、命令等(相当于本文第五种观点中提出的illocutionarycompetence);(2)听话人超出字面含义理解说话人真实意图的能力(第二种点也有类似看法);(3)使用一定规则将话语连接起来的能力,如话语轮换、合作、粘连等。她强调,语用能力主要指使用与理解非字面语言形式(nonliteralforms)的能力。该定义包含了语言运用的双方――说话人与听话人,也涉及了语言的使用与理解两个阶段,这些也是交际能力所涉及的。 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也简称为语用能力,这是广义的语用能力,而狭义的语用能力是语用学上的语用能力。

从以上观点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语用能力是指交际的双方在具体的语境中,能正确表达自己和理解别人意图的能力。它与语法能力相对应,是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交际能力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在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上,杨文秀(2002)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语用能力之间相互独立。语用能力与交际能力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区别。

共同点:

(1)两者都涉及交际的双方。

(2)语言的产生与理解两个阶段。

(3)两者都强调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4)按规则将话语组织成话语或篇章的能力,即话语能力或语篇能力。

不同点:

(1)交际能力中包含语言能力,而语用能力则不然。

(2)从交际方式看,交际能力可以蕴含在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中,而语用能力只能在言语交际中体现。

(3)语用能力强调说话人要善于根据语境表达多种语言功能,听话人也必须根据语境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而这一点,在交际能力中未得到强调。

(4)策略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不包含在语用能力之中,因为在Levinson对语用学研究范围的界定中,没有发现与策略能力相关的研究对象。

三、结论

Chomsky的“语言能力”更具有动态性。Hymms认为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涵盖范围较窄,从而提出更具内涵的“交际能力”,把语用、心理等因素也包括在语言能力之中。而目前更有学者从语言的功能层面上、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上研究语言能力。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不同的学者研究语言能力的出发点不同,但无疑他们的研究的深入,将加深人们对语言能力本质的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Chomsky,N。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M]。Cambridge:TheMITPress,1965。

[2]RodEllis。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黄国文。Chomsky的“能力”与Hymes的“交际能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2)。

[4]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1997,(3)。

语用预设与审讯语言应对研究

含糊的近义词

顺应的近义词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

浅析中西语言与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

英语语用能力培养浅议

口语用英语怎么写

论犯罪与刑罚读书笔记

论价格竞争与产业结构调整

语用含糊与语言顺应论(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用含糊与语言顺应论,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