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课程教与学方法的探讨

时间:2023-03-04 03:42:35 作者:贺银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贺银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通信原理》课程教与学方法的探讨,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通信原理》课程教与学方法的探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通信原理》课程教与学方法的探讨

《通信原理》课程教与学方法的探讨

在海峡西岸建设期间,教师应该因材施教.笔者以当今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及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在<通信原理>课程方面做了一些改革,主要是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建立“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学习新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具有突出创新精神及后期发展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作 者:付爽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福建福清,3503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6 关键词:通信原理   特色   海峡西岸建设   创新   模式  

篇2:试论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试论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通信原理 Matlab 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

论文摘 要:“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信息及电子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特点是系统性强、概念抽象、数学含量大。本文分析了“通信原理”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探讨,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完善了教学手段,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引言

通信原理课程在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习诸如移动通信、光纤通信以及数字通信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其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的分析方法和有关通信系统的重要结论。本课程特点是内容较多,知识面广,概念抽象,系统性强,同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因此,如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项紧迫和重要的工作。本文首先分析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信原理课程的理论学习往往有大量复杂的数学推导,抽象的理论概念较多,内容覆盖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但学生不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由于本门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容易感觉乏味枯燥,学习效果不好。

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的问题:(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化;(3)课程试题库陈旧;(4)实验教学内容陈旧;(5)理论和实践相分离。

3 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小节对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立足教学内容力求与实际通信系统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理论教学方面,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多体并存,优势互补。最后,利用网络资源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试题库,并在授课过程中穿插通信产业的最新进展和目前比较前沿的通信系统如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或者新型通信技术-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使理论和实际能够有机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方面,合理配置演示性、验证性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充分利用仿真实验的便利条件,并将仿真实验及硬件实验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融合,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的'消化和吸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适当引入和灵活配置Matlab、Labview、SystemView等仿真软件,由学生设计和实现虚拟实验,通过灵活配置一些仿真参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图形对比,使学生从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入到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和巩固通信原理课程中的概念和结论。具体设计题目包括: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基带传输的部分响应系统演示等等。通过上述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可以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良,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显着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达到了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篇3: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方法论文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方法论文

关键词:通信原理;综合能力;教学改革

1绪论

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物联网、移动通信、卫星导航等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1-2]。与之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对通信技术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面向综合能力培养的通信原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信原理主要阐述了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电子信息类和通信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习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等重要的专业课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目前,通信原理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已广泛地应用于图像视频传输、移动通信、互联网、遥感和雷达等领域。

2通信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信原理课程综合了高等数学、概率论、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以及信息论等课程的内容[4]。目前国内高校使用较为广泛的教材是樊昌信编写的《通信原理》,课程中公式和推导多,文字解释相对较少,对前修课程的综合应用要求较高;加之通信原理课程本身理论抽象、内容繁杂,导致了教师难讲,学生难懂,教学效果比较差,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很难得到保证。由于通信原理课程主要讲解经典的通信理论和方法,与现阶段通信技术的应用(例如5G通信、量子通信、物联网、卫星导航等)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前沿性的学科知识很少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动力。在实践教学中,通信原理实验一般安排16学时,实验内容大部分都是验证性实验,缺乏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实验,无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5]。

3教学改革方法探索

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和通信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培养通信技术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该综合能力包括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两方面,围绕这一目标,面向综合能力培养的通信原理教学改革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3.1体系化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大多数院校通信原理的教学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在有限的48学时理论教学时间内,把樊昌信编写的通信原理13章内容讲透彻是不太现实的。考虑到通信原理的前修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以及信息论与编码等,通信原理与这些前修课程内容存在很大联系并且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叠。因此应该将通信原理与这些前修课程纳入体系化教学,统筹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考虑到信号与系统中已经讲解了确定信号的频域分析、高频电子线路中已经重点讲解了模拟信号的调幅和调频以及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中重点讲解了信道和差错控制编码,通信原理13章内容就可以精简为7章左右。因此在通信原理的理论教学中,可以精简这些重叠的教学内容,只需要对这些前修内容进行简单的复习即可,不仅可以将通信原理与前修课程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而且可以节省教学学时,从而保证在有限的48学时内保质保量地讲授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提高教学质量。

3.2互联网+课堂教学,夯实学科基础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以慕课、微课为主的线上学习的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夯实学科基础。结合我校实际,采取微课+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通信原理理论教学。首先将每一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录制成10-15分钟的教学片断,在课堂教学之前,先让学生结合微课的教学片断预习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讲解所学章节涉及的基本概念,然后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对所学章节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讲解过程中,采用学生提问老师设问的方式加深为知识点的掌握。考虑到通信原理教学中公式推导多,概念抽象的问题,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和软件仿真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内容。如图1所示为2FSK的仿真过程,通过该仿真,可以让学生非常清晰地理解2FSK的调制过程,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3.3关注学科前沿,培养综合素质

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通信原理教材主要讨论经典的通信理论和概念,与当今最新的通信技术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通信技术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堂教学,这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应用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校还要求每一位学习通信原理的同学提交一份通信技术调研报告,可以通过网络、文献以及技术论坛的方式,查阅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沿,并将查阅的材料组织成一份技术报告;然后组织一个技术报告交流会,让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通信新技术。采用问-答的互动交流方式,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4创新实践教学,提升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是通信原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将通信原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验证性实验阶段、综合性实验阶段和创新性实验阶段。(1)验证性实验巩固基础知识验证性实验主要对通信原理的基本理论进行实验验证,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考虑到验证性实验教学主要以实验箱和仿真软件为主,实现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因此对这部分的实验学时进行了压缩,一般分配4学时左右,实验箱验证在实验中心集中进行,软件仿真作为课后实验由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实验箱验证实验主要有:AM调幅、数字基带信号编译码、ASK数字调制解调、PSK/DPSK调制解调。课后软件仿真实验主要有:DSB调制、FSK数字调制解调、PCM编译码和PAM调制解调。(2)综合性实验提升应用能力综合性实验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利用常用的实验模块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也是(3)融合学科竞赛的创新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实验将综合运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的知识,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虑到创新实验工作量相对较大,一般分配6学时+课外时间完成。创新实验题目以各类学科竞赛中通信类题目为主(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选取其中难度适中的题目供学生选择(例如:单工无线呼叫系统、无线环境监测模拟装置、简易无线电遥控装置等)。学生在本环节是主体,教师只需要进行相关的辅导工作。每2―3名学生组成一队,每人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协作。要求每队自主完成方案论证、自主完成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4结语

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和通信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本文分析了现有通信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出了面向综合能力培养的通信原理教学方法探索,主要包括:体系化教学,优化教学内容;互联网+课堂教学,夯实学科基础;关注学科前沿,培养综合素质;创新实践教学,提升综合能力等四个方面。分别选择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于秋和春进行通信原理教学改革试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了明显提升,师生评价良好。

作者:李卫中 马洪华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篇4:《通信原理》课程的仿真软件辅助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的仿真软件辅助教学

本文对目前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讨论了仿真软件在该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比较Matlab和SystemView的各自特点,分析了SystemView作为学习<通信原理>课程首选仿真工具的可行性.利用SystemView的使用实例对该软件的仿真思想、仿真方法和优势进行了总结,并对SystemView的'新特性及其在毕业设计和创新型实验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作 者:郭辉 王利红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通信原理   SystemView   创新型实验  

篇5: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分析论文

摘要:《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这一课程,是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核心课程。这门课程生涩难懂,在理解方面,学生普遍表示有很大的难度。笔者对传统的《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弊端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针对传统的《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的改革方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职移动通信课程项目化教学建设的方案,希望以此促进课程改革,加快实现基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一体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项目化;教学

引言

从以来,通信行业逐步经历了3G到4G网络建设,形成了包括信息运营服务,终端建设服务等业务的产业增长链。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也提高了对通信人才的需求。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无疑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更好的使学生从《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这门课程中受益,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就必须以高职院校为改革的主体,以当前学校所拥有的一系列的岗位为出发点,对传统的移动通信课程进行改革,以求使学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扬科学首创精神,同时也希望通过移动通信课程的学习实现学与做的一体化,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

篇6: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分析论文

传统的《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这门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按章节模块化的教学。但是,这门课程没有必要合适的实践环节,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后基本不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虽然对这门课程已经有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在正式参加工作时仍旧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来专门进行培训,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学习的效果,使得传统的课程学习不能够很好的满足高职院校所制定的相关目标,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型的学生。

2传统《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的改革思路

针对传统的移动通信教学的弊端,着眼于当前各大企业对移动通信人才的需求,我们能够看到,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他们大多会倾向选择一些操作性的岗位,而企业对这些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希望学生在参与到工作时就能够实现与企业的完全对接,能够直接上手参加工作。因此,就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在改革过程中,应该主要还是让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理论进行了解,这些仅仅是属于比较基础性的,不必进行过于深的探讨和研究。学生只需要对相关的理论进行认知即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部分需要重点把握的,可以适当的进行深入说明。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大力加强介绍当今新兴的前沿技术成果,让学生能够对移动通信这一行业进行了解,以便于加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此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总体而言,对传统的移动通信课程进行改革,就必须在基础知识理论学习的中,不断的提高实践教学的环节,这样有助于将课本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融入企业的能力。

3课程项目化教学建设方案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需要对《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这门课程教学制定相关建设方案。这些课程建设方案,有助于将这门课程进行清晰的定位,把握这门课程的发展目标,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

3.1项目化教学定位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作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要求这一专业的学生进行必修。这门课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起中间承接的作用,在这门课程之前,主要修学习的是通信原理、微波与天线技术、电路余电子技术等课程,后期主要学习无线网络优化、光纤通信技术等。通过对这一课程进行学习,致力于构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学习基本的理论,把握好关键性的技术,提升自身素养,着眼于增强学生各项能力,包括对通信设备进行开发,工程设计以及系统进行维护等。这门课程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的人才。

3.2项目化教学培养目标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这门课程,主要是面向于相关岗位群,例如无线通信设备调试、工程安装、移动通信售后服务等。通过对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应的实践,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充分的理论知识,具备通信技术技能,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走向一线的操作性技术岗位,对通信设备进行专业性的维护,运营技术岗位,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各项能力。项目化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好目标,指引学生,让学生在大目标的前提下来学习,以使学生不偏离于目标。

3.3课程设计的思路

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主要是从移动通信这一总体性的视角出发,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就业的能力,掌握专业岗位所需要的基础性的知识,基本上沿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专业技能这三个部分进行逐步式的提高。教师要能够与相关企业建立起联系,通过不断对企业的各方面需求进行了解,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把握所学知识的定位和目标,基本上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能够以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理论支撑,同时不断涉猎相关的知识,尽可能的`拓宽自己的视野。

3.4就业方向的教学设计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以学生就业为实际的导向,通过学校和企业相结合,采用系统化和模块化的方式来架构内容体系。这门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其思路主要是按照对社会性的需求进行分析,对岗位进行分析,设计教学情境以及评价体系这些阶段来逐步实现的,而这一过程通常是合理并且良性发展的。

3.5教学项目设计

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可以从所给出的教学大纲出发,在设置板块的过程中,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来设置相应的模块,而这一模块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二者的比例,尽可能的设计为1:1。

3.6项目小组教学

采用项目小组教学,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这些小组模仿企业的运作模式,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最终更好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为目的,这对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各项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性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组教学过程,离不开相关实验操作。而对于实验则与传统的方式有很多的不同。传统的实验方式大多数都是先由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验。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是学生在被动的接受着教师的引导,其所获得的实际效果有待提高。而项目小组教学则不再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各个项目,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7多样化的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可以尽可能的多样化。考核内容包括了课堂上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最终考核成绩。其中,考核应该注重于过程性评估和结果性评估,既要对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也要通过书面考核形成评估。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才会更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

4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在《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新形势下,只有把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将其很好的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加快项目化课程建设,才有可能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闫雪.高职《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J].信息通信,2013,(07).

[2]刘志鹏.移动通信数据挖掘关键应用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

[3]王金鹏.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资源管理及其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

[4]李伟斌.数据挖掘在移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篇7:通信原理简答题目

单频噪声、脉冲噪声、起伏噪声。高斯白噪声是指噪声的概率密度函数满足正太分布统计特性,同时它的功率谱密度函数是常数的一类噪声。加性高斯白噪声:起伏噪声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具有平坦的功率谱密度的高斯噪声。当高斯噪声通过以为中心角频率的窄带系统时,就可形成窄带高斯噪声。

14.恒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幅频畸变、相频畸变

15.同步方式:异步传输、同步传输

16.传输信息所需的所有技术设备和信道的总和称为通信系统。通信系统的类型:根据物理特征:电报、电话、传真、数据和图像通信系统。根据传输媒介:有线、无线。根据传输信号特征: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根据调制:频带传输系统和基带传输系统

17.数字通信系统涉及的问题:信源和信宿、信源编码和信源译码、信道编码和信道译码、调制和解调、信道、最佳接收和同步

21.信道:指由有线或无线线路提供的信号传输通道。从信息论观点来看,信道可概括为:离散信道和连续信道。狭义信道:信号传输媒介。广义信道: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调制信道:恒参信道、随参信道。编码信道:无记忆信道、有记忆信道。调制信道的范围是从调制器输出端直到解调器输入端。编码信道范围是从编码器输出端直到译码器输入端

23.随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多径衰落与频率弥散、频率选择性衰落与相关带宽

27.信号通过恒参信道后会发生幅频畸变、相频畸变。信号通过随参信道会出现多径衰落、频率弥散、频率选择性衰落

第三章

1.频分多路复用系统优点:信道复用率高,分路方便,技术成熟。缺点:设备复杂,滤波器制作工艺复杂

2.什么是线性调制?常见的有哪些?

如果已调信号的频谱结构是调制信号频谱结构的线性搬移,称为线性调制。常见的有:标准调幅am,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制dsb,单边带调制ssb,残留边带调制vsb

11.am信号和dsb信号的波形和频谱有什么特点?

Am信号是用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的幅度,使其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Dsb信号实现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制,产生载波反相点,一般采用相干解调进行解调

12.为什么要抑制载波?

在am信号中,载波分量并不携带信息,仍占据大部分功率。如果抑制载波分量的传送,就能够提高功率效率,这就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制

13.什么是解调器的门限效应?Am信号采用非相干解调时,为什么会产生门限效应?

线性调制系统中,am信号在大信噪比情况下采用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性能基本一样,小信噪比时出现门限效应。通过复用,提高信道利用率

第四章

1均衡:频域均衡,时域均衡

6.什么是数字基带信号?什么是频带信号? 数字基带信号, 是信源发出的、未经调制或频谱变换、直接在有效频带与信号频谱相对应的信道上传输的数字信号,是消息代码的电波形,是用不同的电平或脉冲来表示相应的消息代码。在通信中,由于基带信号具有频率很低的频谱分量,出于抗干扰和提高传输率考虑一般不宜直接传输,需要把基带信号变换成其频带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变换后的信号就是频带信号

第五章

1.2ask调制方法:模拟法,键控法

2.二进制频移键控信号的解调方法:鉴频法,过零点检测法,差分检测法,相干解调法,非相干解调法

3.相移键控:绝对移相2psk,相对移相2dpsk

4.2psk信号的解调必须采用相干解调

5.Qdpsk或2dpsk信号的解调方法:极性比较码变换法,差分检测法

6.Qpsk信号的产生方法:正交调制,相位选择法

7.Msk信号优点:包络恒定,相对窄带,相位连续

8.数字带通传输系统包括:数字调制,解调过程。数字调制有:幅移键控ask(特点:设备简单,频带利用率高,抗噪声性能差),频移键控fsk(抗干扰能力强,占用频带较宽),相移键控psk(效率高)

9.多进制的相移键控有:qpsk,qdpsk,频带利用率高,抗噪声性能好

11.什么是振幅键控?2ask信号的波形有什么特点?

振幅键控是载波的振幅随着数字基带信号而变化的数字调制。2ask是利用载波的幅度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而其频率和初始相位保持不变

12.什么是频移键控?2fsk信号的波形有什么特点?

频移键控是用所传递的数字信息来控制载波的频率,而幅度和相位保存不变。在2fsk系统中,载波的频率随二进制基带信号在w1和w2两个频率点之间变化

13.2fsk信号的产生和解调常用的有哪些方法?

直接调频法:利用一个矩形脉冲序列对一个载波进行调频而获得;键控法:利用受矩形脉冲序列控制的开关电路对两个不同的独立频率源进行选通 14.2psk和2dpsk信号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产生和解调?

2psk信号的解调必须采用相干解调,2dpsk信号的解调方法:极性比较码变换法,差分检测法

6、SSB的产生方法有哪些?各有何技术难点?

SSB信号的产生方式可以分为滤波法和相移法。滤波法的技术难点是边带滤波器的制作。相移法的难点是宽带移相网络的制作。

7、VSB滤波器的传输特性应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

残留边带滤波器的特性H(w)在+-wc处必须具有互补对称性,相干解调时才能无失真的从残留边带中恢复所需要的调制信号。

9、DSB调制系统和SSB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是否相同,为什么

相同。如果解调器的输入噪声功率密度相同,输入信号功率也相同,则单边带和双边带在解调器输出的信噪比是相等的。

10 什么是频率调制?什么是相位调制?两者关系如何?

所谓频率调制FM是指瞬时频率偏移随调制信号成比例变化;所谓相位调制p

m是指瞬时相位偏移随调制信号线性变化。FM和PM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将调制信号先微分,后进行调频则得到相位波;将调制信号先积分而后进行调相则得到调频波。

11 什么是门限效应?AM信号采用包络检波解调是为什么会产生门限效应 当包络检波器的输入信噪比降到一个特定的数值后,检波器的输出信噪比出现急剧恶化的一种现象成为门限效应。

门限效应本质上是有包络检波器的非线性引起的。可以理解为当小信噪比时,解调器的输出端没有信号项,会把有用的信号扰乱成随机噪声。

12 为什么相干解调不存在门限效应?

噪声与信号可以分开进行解调,而解调器输出端总是单独存在有用信号项 14 为什么调频系统可进行带宽与信噪比的互换,而调幅不能?

因为调幅系统的带宽是固定的

16 fm产生门限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非线性的解调作用

18 什么是频分复用

频分复用中,一个信道的可用频带被分为若干个互不重叠的频段,每路信号占用其中的一个频段,在接收端,通过滤波器选出其中所要接收的信号,在进行解调。

第六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1、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由发送滤波器、信道、接收滤波器、抽样判决器及定时和同步系统构成。发送滤波器的功能是产生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波形。信道的作用是传输基带信号。信道的作用是传输基带信号。接收滤波器的作用是接收信号,尽可能滤除信道噪声和其他干扰,对信道特性进行均衡,使输出的基带波形有利于抽样判决。抽样判决器的作用是使再传输热性不理想及噪声背景下,在规定时刻对接收滤波器的输出波形进行判决,以恢复或再生基带信号。定时和同步系统的作用是为抽样判决器提供准确的抽样时钟。

3、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有什么特点?它的带宽只要取决于什么?

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可能包括两个部分,连续谱部分Pu(w)及离散谱部分Pv(w)。对于连续谱而言,代表数字信息的g1(t)及g2(t)不能完全相同,所以Pu(w)总是存在的;而对于离散谱P=1/[1- g1(t)/ g2(t)]=k,且0≤k≤1时,无离散谱。它的宽带取决于一个码元的持续时间Ts和基带信号的码元波形的傅里叶变换形式。

4、构成AMI码和HDB3码的规则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AMI的编码规则:将消息代码0(空号)仍然变换成传输码0,而把1(传码)交替的变换为传输码的+1,-1?。因此AMI码为三电平序列,三元码,伪三进制,1B/1T码。AMI的优点:(1)0,1不等概率是也无直流。(2)零频附近的低频分量小。(3)整流后及RZ码。(4)编译码电路简单而且便于观察误码情况。AMI的缺点是:连续0码多时,RZ码连0也多,不利于提取高质量的位同步信号。

HDB3的编码规则:先把消息代码变换AMI码,然后去检查AMI码的连零情况,没有四个或者四个以上的连零串时,这时的AMI码就是HDB3码;当出现四个或者四个以上的连零串时,将四个连零小段的第四个0变换于迁移非0符号同极性的符号,称为V符号(破坏码)。当相邻V符号之间有偶数个非零符号

时,再将该小段的第一个0变成+B或者-B(平衡码),B符号的极性与前一非零符号的极性相反,并让后面的非0符号从V符号开始再交替变化。HDB3码的优点:保持了AMI的优点,还增加了使连零串减少到至多三个,对于定时信号的恢复是十分有利的。

5、简述双相码和差分双相码的优缺点。

双相码的编码原则是对每一个二进制码分别用两个具有不同相位的二进制新码去表示源码。0→01(零相位的一个周期的方波)1→10(pi相位的一个周期方波)。其优点是只用两个电平,能提取足够的定时分量,又无直流漂移,编码过程简单。其缺点是占用带宽加倍,使频带利用率降低。差分双相码中,每个码元中间电平跳变用于同步,而每个码元的开始处是否存在额外的跳变用来确定信码。有跳变则表示1,无跳变则表示0,其优点是解决了双相极性翻转而引起的译码错误,其缺点也是占用带宽加倍。

12、部分响应技术解决了什么为题?第Ⅳ类部分响应的特点是什么?

部分响应技术提高了频带利用率,降低了对定时精度的要求。第Ⅳ类部分响应的特点是无直流分量,其低频分量小,便于边带滤波实现单边带调制。

13、什么是频域均衡?什么是时域均衡?横向滤波器为什么能实现时域均衡?

频域均衡:利用可调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补偿基带系统的频率特性,使得包括可调滤波器在内的基带系统总的传输特性满足无码间串扰传输的要求。起频率特性补偿作用的可调滤波器叫频域均衡器。

时域均衡器:在接受滤波器后插入一个称为横向滤波器的可调滤波器,这个横向滤波器可以将输入端在抽样时刻上有码间干扰的响应波形变换为在抽样上无码间干扰的响应波形。由于横向滤波器的均衡原理是在时域响应波形上的,所以称这种均衡为时域均衡。

横向滤波器可以将输入端在抽样时刻上有码间干扰的响应波形变换成在抽样时刻上无码间干扰的响应波形,所以横向滤波器可以实现时域均衡。

第七章 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2、数字调制的基本方式有哪些?其时间波形上各有什么特点?

数字调制技术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模拟调制方法去实现数字式调制,即把数字调制看成是模拟调制的一个特例,把数字基带信号当成模拟信号的特殊情况处理。二是利用数字信号的离散取值的特点通过开关键控载波,从而实现数字调制,这种调制方式通常有幅度键控、频率键控和相位键控。其时间波形上来说,有可能是不连续的。

17 在PCM系统中,信号量燥比和信号带宽有什么关系

在低通信号的最高频率给定是PCM系统的输出量燥比随系统带宽按指数规律增加

篇8:移动通信原理心得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对此学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是我对此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电子、信息领域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电子信息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信系统作为一个实际系统,是为了满足社会与个人的需求而产生的,目的就是传送消息(数据、语音和图像等)。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来形成了通信原理的主要理论体系,即信息论基础、编码理论、调制与解调理论、同步和信道复用等。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介绍数字通信系统中各种通信信号的产生、传输和解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和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通信随着科技的发展,通信将被广泛运用到学习与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此学科。

在这两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的学习中,让我受益颇多。

一、让我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一直以来就没能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虽然一直认为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但经过这一周,让我深深的懂得课前预习的重要。只有在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才能在课上更好的学习,收获的更多、掌握的更多。

二、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实验就是为了让你动手做,去探索一些你未知的或是你尚不是深刻理解的东西。”每个步骤我都亲自去做,不放弃每次锻炼的机会。经过这两周,让我的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让我在探索中求得真知。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伟大就是他们利用实验证明了他们的伟大。实验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试金石。为了要使你的理论被人接受,你必须用事实(实验)来证明,让那些怀疑的人哑口无言。虽说我们的通信原理实验只是对前人的经典实验的重复,但是对于一个知识尚浅、探索能力还不够的人来说,这些探索也非一件易事。通信原理实验都是一些经典的给人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便利与财富。对于这些实验,我在探索中学习、在模仿中理解、在实践中掌握。通信原理实验让我慢慢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学习就是为了能自我学习,这正是实验课的核心,它让我在探索、自我学习中获得知识。

四、教会了我处理数据的能力。实验就有数据,有数据就得处理,这些数据处理的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你的实验成功与否。经过这一周,我学会了图像法等处理数据的方法,让我对其它课程的.学习也是得心应手。 经过这一周的通信原理实验课的学习,让我收获多多。但在这中间,我也发现了我存在的很多不足。我的动手能力还不够强,当有些实验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时我还不能从容应对;我的探索方式还有待改善,当面对一些复杂的实验时我还不能很快很好的完成;我的数据处理能力还得提高,当眼前摆着一大堆复杂数据时我处理的方式及能力还不足,不能用最佳的处理手段使实验误差减小到最小程度

总之,通信原理课程设计让我收获颇丰,同时也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在实验课上学得的,我将发挥到其它中去,也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完善;在此间发现的不足,我将努力改善,通过学习、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克服那些不应成为学习、获得知识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有更大的收获,在不断地探索中、在无私的学习、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学了通信原理这门课,一开始觉得很难,而且听学长们也总是告诫我们,通信原理是很难的课程,平时一定要好好学,不然自己复习的日子根本就抓不到要点了。事实上好像也是如此,在周围,这门主课的挂课率总是算前排的。当然对

于我这样的人,总是上课时算是比较认真的,但是半期的时候还是没有搞懂它是干什么的,甚至到期末了,也只有零星的一点编码呀,带宽呀,调制啦,这样一些概念,但这些技术在一个通信系统中又是出于什么样的位置,该怎样应用这些技术组成一个通信系统,对此我还是一概不知。然而经过期末前的复习,我感觉自己对通信系统总算有个印象了,所以想把那些零碎的名词做一些解释,并且用我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对通信系统的了解来说明这些技术的应用。

篇9: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经过两周的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的学习让我受益菲浅,在通信原理实验课即将结束之时,我对在这两周来的学习进行了总结,总结这一周来的收获与不足。取之长、补之短,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受用。

在这两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的学习中,让我受益颇多。

一、让我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一直以来就没能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虽然一直认为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但经过这一周,让我深深的懂得课前预习的重要。只有在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才能在课上更好的学习,收获的更多、掌握的更多。

二、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实验就是为了让你动手做,去探索一些你未知的或是你尚不是深刻理解的东西。”每个步骤我都亲自去做,不放弃每次锻炼的机会。经过这两周,让我的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让我在探索中求得真知。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伟大就是他们利用实验证明了他们的伟大。实验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试金石。为了要使你的理论被人接受,你必须用事实(实验)来证明,让那些怀疑的人哑口无言,

虽说我们的通信原理实验只是对前人的经典实验的重复,但是对于一个知识尚浅、探索能力还不够的人来说,这些探索也非一件易事。通信原理实验都是一些经典的给人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便利与财富。对于这些实验,我在探索中学习、在模仿中理解、在实践中掌握。通信原理实验让我慢慢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学习就是为了能自我学习,这正是实验课的核心,它让我在探索、自我学习中获得知识。

四、教会了我处理数据的能力。实验就有数据,有数据就得处理,这些数据处理的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你的实验成功与否。经过这一周,我学会了图像法等处理数据的方法,让我对其它课程的学习也是得心应手。

经过这一周的通信原理实验课的学习,让我收获多多。但在这中间,我也发现了我存在的很多不足。我的动手能力还不够强,当有些实验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时我还不能从容应对;我的探索方式还有待改善,当面对一些复杂的实验时我还不能很快很好的完成;我的数据处理能力还得提高,当眼前摆着一大堆复杂数据时我处理的方式及能力还不足,不能用最佳的处理手段使实验误差减小到最小程度

总之,通信原理课程设计让我收获颇丰,同时也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在实验课上学得的,我将发挥到其它中去,也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完善;在此间发现的不足,我将努力改善,通过学习、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克服那些不应成为学习、获得知识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有更大的收获,在不断地探索中、在无私的学习、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篇10: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一学期的通信原理课程结束了,但我对通信原理的学习永远不会结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通信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我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今后的日子里我要更加努力学习通信原理。学习是个艰难的过程,厌烦过,沮丧过,但同时也是充满着激情和快乐的。我想不管干什么都要自信,千万不要轻易的放弃,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有结果的。

按照我的传统理解,通信就是信息的传输,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和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命脉。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通信原理,可以预见,未来的通信系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发展将会产生更加重大和意义深远的影响。

通信原理是电子、通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重点是通信系统的性质、信号的传输、检测、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信号调制,量化,编码,处理和传输的应用。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比较抽象,分析求解所用的数学知识较多。该课程的难点是理论性较强和比较抽象,然而我的数学基础并不够扎实,因此在数学分析与计算方面是一个难点,还有就是缺乏工程背景,而这门课又结合实际比较多,所以学这门课程并不容易,但我们要好好学习通信原理。

对于通信原理这门课,一开始觉得很难,而且听学长们说通信原理是很难的课程,平时一定要好好学,不然自己学习习的日子根本就抓不到要点了。事实上好像也是如此,当然对于我这样的人,上课时也不算是比较认真的,但是半学期的学习,我对通信原理确实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知道学好通信原理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所以我又翻阅了一下高数课本。翻阅高数课本之后,感觉轻松了一些。我认识到要完成通信,首先要对信号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与认识,为了对这个信号进行传输我们要进行调制,并选择合适的信道,当然还要考虑噪声的干扰;在接收端我们通过解调把原始信号解调出来以完成我们的通信。

虽然该课程在学习上很困难,但我发现该课程在组织上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符合认识规律的顺序,由通信系统性能分析到实际调制解调框图的设计等具体问题的应用的规律,后来又结合上机实验学习了MATLAB工具软件,通过Simulink或者MATLAB程序进行通信系统仿真,加深了我对通信系统的理解。

以上是我的学习心得,对于本门课程本想提出课程建议,但是老师讲的挺好的,基本没有什么建议可提。并且感觉老师讲的`越来越好了,颜渊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现在我的感觉就是越来越发觉老师不但学识渊博,而且讲课很好,对待学生也是循循善诱。在这里感谢老师的栽培,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我知道成功不是那么随随便便,不过,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

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的迁移

暑假的课程预习方法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革新的反思论文

路由器端口映射的原理及设置方法介绍

多因素问题决策的原理与方法

通信论文

通信 求职信

政府通信格式范文

通信工作总结范文

《通信原理》课程教与学方法的探讨(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通信原理》课程教与学方法的探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