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大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应用绩效比较法探究教与学效果,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应用绩效比较法探究教与学效果,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应用绩效比较法探究教与学效果
应用绩效比较法探究教与学效果
目前,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一般以各种统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成绩来检查评价各类教育教学的质量,并作为奖励的依据,但这种根据学生一次性考试成绩直接评价教育教学的方法,由于它脱离了受评价对象的原始成绩起点,无法真正反映受评价对象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因而作出的评价往往脱离实际,激励的范围及效果十分有限。下面以某学校同一年级在统考中某学科各班学生的平均分(如表一)为依据,来探究教与学效果合理的评价方法。
表一
班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统考平均分
64
68
71
73
61
72
71
75
87
90
根据表中各班学生统考的成绩,各班的教与学成绩似乎一目了然。按目前传统的评价方法,统考获得肯定并得到奖励的往往是第9、第10班。然而,若把各班学生该科的入学成绩也列在一起(如表二)作一番比较,大家就会觉得上述的评价是不够公平的。
表二
班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原始成绩a。
62
64
60
65
63
64
64
65
85
92
统考成绩a
64
68
71
73
61
72
71
75
87
90
成绩增量△a
2
4
11
8
-2
8
7
10
2
-2
由表二所列成绩可知,在十个教学班中有八个班的学生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两个班的学生成绩下降了。第10班学生的成绩虽然最高,但与原始成绩相比,他们相对下降了,说明该班的教与学效果不如其他班级,按理该班是不该得到奖励的,更没理由得到最高的奖励。
既然单凭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教与学的效果不够合理,那么用统考成绩与原始成绩的增量(如表二)来评定教与学的效果是否是最科学的呢?笔者以为不然,因为在不同的成绩段上,要提高相同的成绩,所付出的努力是大不相同的。如在90分起点上要争取提高5分的成绩比在50分起点上提高5分甚至是10分的成绩还要难得多。可见仅用分数的增量评价教与学效果也是不够全面的。
那么如何分析评价教与学效果才比较合理呢?笔者认为用成绩增量△a与成绩可增幅度A之比即增率n来分析评价教与学效果相对比较合理。它们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n=△a/A=(a-a。)/A
式中a为统考成绩,a。为学生的原始成绩(如入学成绩),可增幅度A为学生原始成绩距满分(或零分)的差距,成绩提高的为100-a。,成绩下降的为a。(a。-0)。比值n表示学生在原始成绩基础上的增率,若成绩升高的n值为正数,n值越大表示相对于n值小的成绩提高越快,也反映出教与学效果越好;若学生的成绩相对降低,n值为负数,n的绝对值越大表示相对于n的绝对值小的成绩下降越快,也反映出教与学效果越差。如表二中的.第3班,原始成绩a。为60分,增至满分的可增幅度为40分,即:A=100-60=40,则n=△a/A=11/40=0.275;第8班的原始成绩a。为65分,A=35,n=△a/A=10/35=0.286;第10班的原始成绩a。为92分,统考成绩为90分,A=92,n=△a/A=-2/92=-0.022。
实际上由于学生成绩从低分起点比在高分起点提高到最高的满分,学生所付出的代价要高得多,教与学的效果也大得多。同理学生成绩从高分起点比在低分起点下降到最低的零分,后退更厉害,故公式中应增加一成绩提高(或下降)的修正值,可用比值△a/100来表示,则反映教与学的绩效N应表达为:
N=△a/A+△a/100=(a-a。)/A+(a-a。)/100
应用上式可得出表二中各班教与学的绩效N值(如表三):表三
班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原始成绩a。
62
64
60
65
63
64
64
65
85
92
统考成绩a
64
68
71
73
61
72
71
75
87
90
成绩增量△a
2
4
11
8
-2
8
7
10
2
-2
教与学成效N
.07
.15
.385
.31
-.052
.30
.26
.386
.153
-.042
N值排序
8
7
2
3
10
4
5
1
6
9
在上述绩效比较公式中,N值会因统考试题的难度而变化,在试题难度较低时,考生成绩a偏高,N值偏大;在试题难度较高时,考生成绩偏低,N值偏小(或为负值)。N值的取值范围在-2~2之间,一般在1~-1区间。由于N值表示的是学生在统考中相对于各自的起点成绩升高或降低的程度,试题的难易只使N值总体偏大或偏小,并不影响对参考的各班之间教与学相对绩效的评价比较。如果应用教育测评技术,将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进行分析,两种结果非常接近。因而相对于应用需进行繁琐转换计算的标准分数法,评价教与学效果采用绩效比较公式是十分简易且比较准确的。
绩效比较公式不但可用于班际教与学的评比,也可用于班内学生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笔者曾让潮阳林百欣中学九七级高一(2)班及九八级高一(7)班的班主任用绩效比较法在班中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结果都出现了预期中学生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风气,两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提高,九七级高一(2)班期末进入该级(八个班)“百优”学生有22人,九八级高一(7)班进入本级(十个班)“百优”学生有18人,两班分别进“百优”的学生人数最多,是其他班级平均人数的两倍。可见,绩效比较法的激励效果明显优于只比成绩高低的一般学习竞赛方法。
绩效比较公式还可用于比较学校之间的教学效果。笔者于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九年在黄图盛纪念中学任职期间,用绩效比较法于校内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与周边学校相比,教与学绩效非常明显。表四是黄图盛纪念中学与周边学校九六级初中学生的入学成绩与该级学生一九九九年中考成绩及应用绩效比较公式计算结果的比较:
表四
学校
学校甲
(择优录取)
学校乙
黄图盛
中学
学校丙
学校丁
入
学
成
绩
篇2:如何用绩效评估提升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效果
2008/4/9来源:赛迪网
“信息化重在应用”,这句话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就如何更好地推进信息化应用的绩效方面而言,却仍然处于没有统一的理论与标准的阶段,这里将参考有关专家与机构在ERP应用绩效评价方面的一些思路,结合CRM系统应用来说明,如何利用绩效评估来推进CRM应用绩效的提升。
第一,要推进CRM应用绩效提升,必须做好IT部门本身在对CRM系统进行维护与提供IT服务方面的绩效评估。建议参照ITIL(是国际公认的IT服务管理专业资格认证)体系,借鉴BSI5000标准体系(由英国标准协会BSI开发,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针对IT服务管理的国家标准)或IEC20000标准体系(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技术委员会于12月颁布的在IT行业中与服务管理部分有关的新标准),建立起IT部门提供系统维护与IT服务的相关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要推进CRM应用绩效,必须保证相关的部门与人员都在努力使用并充分发挥系统的价值。良兵利器不上战场不显其价值,CRM系统要想真正地发挥作用,为单位创造绩效,是否有良好的体制、制度与企业文化等环境来促进CRM系统的使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而,CRM绩效评估的另外一套保证体系来源于对于 CRM系统使用方面的评估,主要评估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及相关骨干员工是不是很好地使用系统。
第三,要评估CRM应用绩效,还必须建立有效的评估组织体系与制度体系。单位必须组织有推进力度的管理者主导评估工作,并将相关部门领导与骨干员工组织到评估队伍中来,建立起分工明确、各司其责的评估组织体系。另外,为了保证组织体系有机的运作并发挥作用,还需要建立起配套的管理制度。制度除了对评估组织成员有约束力之外,还要对相关领导、各级管理者与员工有着足够的约束力。CRM组织与制度体系要能够有力地承担起CRM应用绩效评估与应用推进的任务。
篇3:比较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物理学科与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导出的定律理论。物理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求物理思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符合逻辑规律。物理思维的方法很多,这里仅就其中最典型的,最常用的比较法来结合物理学的实际来讨论。
一、 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提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的。而要区别就要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现象上的同一和差异一般来说是容易识别的,而本质上的同一和差异就不那么容易识别。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找出差异性极大的物理现象或物理概念之间本质上的共同点,又要求学生找出表面上极为相似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之间本质上的差异,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用“比较”引入新概念。有些物理概念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讲解一些概念之后,另一些概念可用比较法引入,使教学难度降低,并能把规律提示出来。例如:“动量”和“动能”这两个概念,它们都是用来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都是与物体质量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的物理量。这些是它们的共同点。然而,在本质上它们又有着质的差异,动量是以机械运动形式来量度机械运动的,动能是以机械运动转换为一定量的其它能量的能力来量度机械运动的。下面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比较它们的差异。
1.动能:Ek= mv2 标量;
动量:P=MV 矢量;
2.动能是机械能的一种形式;
动量是机械运动量的量度;
3.动能遵从动能定理:W=△EK,力的空间积累效应;
动量遵从动量定理:I=△P,力的时间积累效应;
4.动能守恒不一定动量守恒,比如:在光滑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动量守恒不一定动能守恒,比如:非弹性碰撞的系统。
再例如势能,中学阶段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和电势能。由于重力和弹力做功现象较常见,因此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讲解比较容易,但分子势能和电势能较抽象,教学中可以在讲了重力势能以后,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电势能引入;讲解了弹性势能后,将分子势能引入。这样讲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一对应的比较使学生能较快的在原有重力势能概念的基础上把电势能的概念建立起来,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共同之处还反映了存在于保守力场中所有势能的共同性质,即势能的共同特点。同时在比较相同之处还指出它们的不同,由于电荷有正负之分,所以电荷受力的方向可以与电场相同,也可以相反。即电荷沿电场方向运动时,电势能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而质点受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因此,重力势力总是沿重力方向减小。
其次,用“比较”可以深化概念。在上新课时,知识往往比较分散,复习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以深化概念。例如在讲解了“动量,冲量”和“功和能”后,可向学生提问:第二章中讲述了两组物理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前一组都是描写物体“运动量”的大小,与质量及速度有关,是状态量。后一组冲量是描写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的过程量,功是描写力对位移积累效应的过程量。
再次,用“比较”区分概念。有些相反性质的物理概念也可用比较法讲解,着重区分两个概念的相异之处,抓住事物个性加以区别,从而分清概念。在电磁学中应用左,右手定则往往会引起混淆。教师在评讲时要比较异同。着重突出应用条件上的差异,以免弄错。左右手定理有许多类同之处,在应用时分别伸开左右手掌,并拢四指,拇指与四指垂直;表示的物理也类同:磁感线穿过手心,四指指向表示电流方向,拇指表示受力运动的方向。用左手还是用右手判定,关键不在于求哪个量的方向,而在于条件。即导线中电流与导线运动方向的因果关系,若是由于导线中有了电流在磁场中受力运动,那么不论是求磁场方向,电流方向还是导线受力运动方向,都应用左手定则。若是由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电流,则不论求磁场方向,电流方向还是导线运动方向,都应用右手定则。差异就在于因果关系。抓住关键就能正确运用。
另外,将物理概念与生活知识相比较。有些物理概念看似深奥难懂,若将其与一些生活常识相比较,则能起到化难为易的较果。如在讲解电场强度定义时,检验电荷放入电场中,与某一点受力来说是定律,并可定义为电场强度,它是电场的属性,与是否放入电荷及电荷的电量大小无关,对这一点,学生不容易理解。这里不妨举一例:把这一定义与铅笔单价相比。购买铅笔的.单价不变,而且单价与购买的支数无关,与是否购买也无关,这是铅笔本身价值的反映。这是常识所能理解的。将电荷电量与支数相比,受力与付款相比。电量越大受力越大,但二者之比不变,它是电场属性。放入电荷只是让其表现出来而已。
总之,通过这样的比较和思索,学生豁然开朗,较快的接受了新概念。可见运用“比较法教学”对解决教学难点是很有益处的。
比较法教学对于学生的概念学习有所帮助,比较实验可以加强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理解规律,突破难点,因此对比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对比实验是物理学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运用对比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启发性对比实验开始引入新课,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向学生显示新课题的目的性。例如,
在讲解“短路”概念时,可利用图一所示的对比实验。先断开K2,闭合K1,使学生看到L正常发光,电流表发生偏转。然后再闭合K2,比较两次实验的结果。自然引出“短路”的概念。这样,即使没有进行公式的推导,学生也不会感到抽象,为学生准确的掌握“短路”概念打下基础。
其次,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放大感知的微观变化,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有些物理现象观察起来不明显,尤其是在演示实验时,很难使全体学生都看到实验现象,这时运用对比实验对微量变化进行“放大”,往往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也能大大提高实验的可信度。例如,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可在一只塑料杯子里盛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用右手手指按住小圆孔,在杯口向上时的塑料杯里盛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左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使杯口向下,放开左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如图二)。这时,学生可能认为“纸片是被粘住了”,然后老师掉按住小圆孔的右手指,结果纸片掉下来了,水也流出来了。这样通过手指按住小圆孔和不按住小圆孔两次实验的对比,使学生观察到两次实验中纸片都与水接触,所不同的是后一次实验是杯底与大气相通。从而解除了“纸片是被粘住了”的误解。提高了“大气压存在”这个结论的可信度。再如,演示双金属片的实验时,在对双金属片的一面加热以后,要把双金属片翻转过来,再对另一面加热。若只对其中一面加热,如果金属片向下弯曲,学生可能认为这是下面的金属片受热多,膨胀大引起的,若正反两面各烧一次,结果都向铁片的一面弯曲,这样通过两次实验的对比,有力的说明了双金属片的弯曲是由于铜片膨胀较大。
另外,运用“同时比较”的实验,可以提高课堂效益。例如,在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时,教材介绍了三“差时比较”的对比实验。这些实验虽然使学生反复练习了振动周期的测定,但每次测出至少要3到4分钟,共需20多分钟。这样,单摆这节就不可能用一个课时完成。若运用下列三对“同时比较”的对比实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取两个摆长相同、摆球相同的单摆,同时在不同的偏角下(偏角小于5º)摆动,可看到两个单摆是同步进行的。如图三(a)。
2、取两个摆长相同、质量不等的单摆,同时在相同的偏角下(偏角小于5º)摆动,可看到两单摆是同步进行的,如图三(b)。
3、取两个摆长不同的单摆。同时开始摆动,可以看到摆长短的单摆摆动快而且周期小。如图三(c)。
通过改进无需做6次实验,只需做3次就可以了。且每次实验无需测出单摆的周期,这样不需10分钟就可以得出结论。因此用“同时比较”实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且现象直观,可比性强。
最后,可以通过比较来验证理论推理,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例如:把两只标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样的白炽电灯分别进行并联或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路中,判断这两种情况哪个灯泡较亮?根据平时的经验都是100W的灯泡较亮一些,即使老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串联时40W较亮,并联时100W的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如果我们通过可控实验来进行对比,学生就会信服了。
同样,利用比较也可以防止知识的负迁移。例如:高一学生在学习力的分解时,由于受到初中物理“动滑轮的拉力是重物和滑轮总重的一半”的影响,他们会认为:“向上的两个拉力之和一定等于向下的总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如图四所示的对比实验,第一次将线沿竖直方向挂(如图甲),此时两弹簧秤所示的拉力之和等于总重,第二次拉开一定角度(如图乙),此时两弹簧秤所示的拉力之和远大于总重。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懂得了结论的适用条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识的负迁移。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适时的运用“比较”法,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和对教学重点的突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一些不容易直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而直观。
篇4: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胡祖明
[内容]
比较,是帮助学生克服易混点、易错点,培养准确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中不少语言现象,或形似,或意似,却又有各自的表达习惯和场合,学生极
易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加以鉴别,澄清易混点。培养学生形
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下面所举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比较方法。
一、相似句型结构比较。
有些英语句于结构相似,但其句法功能和含义却大相径庭,学生往往不加分别。
如: A.This is the Factory that you visited Iast year. B. It was the factory
that you visited last year.这两句粗看相似,细加鉴别,不难看出。前者为
定语从句,that可省略;后者为强调句型,that通常不可剩在教学中经常比较
这类相似句型,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二、近义词习惯用法比较。
有些词尽管意思差不多,但表达习惯不同,常为学生所忽视,如: A. We have
beaten your team. B. We have won the basketball match. win和beat虽都
有“打赢”的意思,但win的宾语可以是一场比赛,一场战斗,一场辩论,而
beat却需要接比赛、战斗或辩论中的对手,二者是不能互换的。这种比较,可
引起学生对惯用法的注意,避免张冠李戴。
三、近义词的含义差别比较。
有些词意思看来相同,但仔细琢磨,却有差别。如: A. In time of danger,
he was as calm as usual. B. Why did you keep silent at the meeting?
C.Mary is a quiet girl.she seldom goes out in the evenings.本例中calm,
ilent,quiet都含有“安静”的意思,但各有侧重。ca1m用于指人,表示“
蚓病保silent侧重于“沉默、无声”,quiet用于人时,则表示性格“文静”
若将这类近义词通过实例加以比较。以增加其区分度,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四、单词及其派生词比较。
英语中的一个词干可派生出许多新词,新词之间在含义和用法上有时差别很大,
常成为学习的难点。如: A.I didn't sleep well last night.so I'm feeling
sleepy. B.Don't make any noise;there is a sleeping ba-by here. C.He
is fast asleep. l can't wake him. sleepy,leeping,asleep均从sleep
派生而来,但含义和用法互有不同。
在教学中对诸如此类的派生词通过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剖析,便能加深学生印象,
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五、单词及其搭配短语比较。
单词的搭配能力强,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中心词与其他词搭配往往可辐
射出表示多种意思的短语。这些短语的含义复杂、多变,需要教师不断归纳。
教师也可据此设计出典型习题。如:Many foreigners-theGreat wall as the
world's Seventh Wonder. A.Look out B.Look up C.look on D.Look through
要解出这道题,学生必须弄清与Look所搭配的四个短语的.不同含义。在理解过
程中,通过比较分析,便能增强记忆,弄清疑点,展开发散思维,激发更强烈的
求知欲望。
六、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比较。
英语单词大多具有基本含义和引伸含义。引伸含义同基本含义有时南辕而北辙,
往往使初学者茫然。如dead的基本含义是“死的”,但在下列句子中却有不同
译法: A.I'm dead sure of it.我对此完全肯定。
B. He is a dead shot.他是个神枪手。
C.The wireles went dead.无线电话失灵了 D.He hit the target at the dead
centre,他击中了靶的正中心。
E.after a day of shopping,I'm usually dead.经过一天的购物,我常常疲
倦已极。
通过这样将单词放在不同的语境中比较,让学生从语境中去揣摩、把握英语单词
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语涵,可触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语感能力和辨
异能力。
七、一词多型表达比较。
英语中同一个单词,有时可用多种句型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和学生实际采用一词多型式比较法来展开教学。mpress来表达“他的讲演给我
留下深刻印象”这个意思时,可比较运用下列句型: A. His lecture impressed
me very much。
B.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his lecture。
C. His lecture was Strongly impressed on my mind。
D. 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his lecture。
E.He impressed me very much with his lec-ture。
还可引伸出其名词句型:
A.His lecture made/produced。strong impres-ston on me。
B. His lecture gave me a deep impression。
C.His lecture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y mind。
这种一词多型式引伸比较,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他们
学得活,用得好。
八,一意多句表达比较。
汉语中的一个意思,还可用不同的英语词汇和句子来表达。教师讲解某一新知识
时,可以把表达类似意义的单词、词组和句型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辨别其异同。
如要表达“向人问路到车站”这样的意思,可引导学生用下列句型: A.W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sta-tion?
D. Could you show me the way to the station?
C.If you please can you direct me to the sta-tion?
D.Be so kind as to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ta-tion。
[1] [2] 下一页
E. Can you tell me where the station is?
F. Should l go this way or that to the station?
这些句子,都能表达“问路”的意思,在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上又各具特色。
通过这类一意多句表达比较,可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感、不同的
修辞手段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九、汉英两种语言差异比较。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词汇、语法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不少差异,学生在学英语时
出现的偏误常常还来自本族语的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汉英两种语言的比
较,如: A . My younger brother often sleeps late. B .He spared no efforts
to make us comfort-able. spare no efforts是“不遗余力”的意思。碰到这
类学生因受汉语干扰可能出现的学习偏误,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进行两种语言的分
析比较,可在学生思想上敲起警钟,把偏误消灭在出现之前。
上一页 [1] [2]
篇5: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胡祖明
[内容]
比较,是帮助学生克服易混点、易错点,培养准确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中不少语言现象,或形似,或意似,却又有各自的表达习惯和场合,学生极
易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加以鉴别,澄清易混点。培养学生形
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下面所举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比较方法。
一、相似句型结构比较。
有些英语句于结构相似,但其句法功能和含义却大相径庭,学生往往不加分别。
如: A.This is the Factory that you visited Iast year. B. It was the factory
that you visited last year.这两句粗看相似,细加鉴别,不难看出。前者为
定语从句,that可省略;后者为强调句型,that通常不可剩在教学中经常比较
这类相似句型,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二、近义词习惯用法比较。
有些词尽管意思差不多,但表达习惯不同,常为学生所忽视,如: A. We have
beaten your team. B. We have won the basketball match. win和beat虽都
有“打赢”的意思,但win的宾语可以是一场比赛,一场战斗,一场辩论,而
beat却需要接比赛、战斗或辩论中的.对手,二者是不能互换的。这种比较,可
引起学生对惯用法的注意,避免张冠李戴。
三、近义词的含义差别比较。
有些词意思看来相同,但仔细琢磨,却有差别。如: A. In time of danger,
[1] [2] [3] [4] [5]
篇6:比较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物理学科与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导出的定律理论。物理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求物理思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符合逻辑规律。物理思维的方法很多,这里仅就其中最典型的,最常用的比较法来结合物理学的实际来讨论。
一、 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提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的。而要区别就要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现象上的同一和差异一般来说是容易识别的,而本质上的同一和差异就不那么容易识别。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找出差异性极大的物理现象或物理概念之间本质上的共同点,又要求学生找出表面上极为相似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之间本质上的差异,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用“比较”引入新概念。有些物理概念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讲解一些概念之后,另一些概念可用比较法引入,使教学难度降低,并能把规律提示出来。例如:“动量”和“动能”这两个概念,它们都是用来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都是与物体质量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的物理量。这些是它们的共同点。然而,在本质上它们又有着质的差异,动量是以机械运动形式来量度机械运动的,动能是以机械运动转换为一定量的其它能量的能力来量度机械运动的。下面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比较它们的差异。
1.动能:Ek= mv2 标量;
动量:P=MV 矢量;
2.动能是机械能的一种形式;
动量是机械运动量的量度;
3.动能遵从动能定理:W=△EK,力的空间积累效应;
动量遵从动量定理:I=△P,力的时间积累效应;
4.动能守恒不一定动量守恒,比如:在光滑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动量守恒不一定动能守恒,比如:非弹性碰撞的系统。
再例如势能,中学阶段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和电势能。由于重力和弹力做功现象较常见,因此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讲解比较容易,但分子势能和电势能较抽象,教学中可以在讲了重力势能以后,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电势能引入;讲解了弹性势能后,将分子势能引入。这样讲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一对应的比较使学生能较快的在原有重力势能概念的基础上把电势能的概念建立起来,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共同之处还反映了存在于保守力场中所有势能的共同性质,即势能的共同特点。同时在比较相同之处还指出它们的不同,由于电荷有正负之分,所以电荷受力的方向可以与电场相同,也可以相反。即电荷沿电场方向运动时,电势能可
[1] [2] [3]
篇7: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包罗万象: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历史的发展是互为联系、因果相循的。世界的今天由世界的昨天演变而来,又必然走向未来。古是今的基础,今是古的发展。了解世界的昨天,在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世界的今天,迎接世界的明天。因此,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展物生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视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深化改育改革的基本要求。能力是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思维、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而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老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
二、纵向比较。即对同一国象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行比较,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行比较;讲美国南北战争,比较独立战争,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自所起的作用:讲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富兰古林・罗斯福,可与分别领导了独立战争与内战的乔治・华盛顿、阿伯拉罕・林肯比较,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可与1823年的门罗主义,19世纪末的“大棒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金元外交”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三、点面比较。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
中国的古代史与近代史反差强烈,作为四大发明的故乡,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更多地被用于节 日敬神的烟花爆竹;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被星占学家用于求神问卦。反观欧洲各国,却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出具有杀伤力的武器,把自己从头
[1] [2]
篇8: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包罗万象: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历史的发展是互为联系、因果相循的。世界的今天由世界的昨天演变而来,又必然走向未来。古是今的基础,今是古的发展。了解世界的昨天,在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世界的今天,迎接世界的明天。因此,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展物生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重视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深化改育改革的基本要求。能力是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思维、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而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老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
二、纵向比较。即对同一国象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行比较,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行比较;讲美国南北战争,比较独立战争,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自所起的作用:讲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富兰古林・罗斯福,可与分别领导了独立战争与内战的乔治・华盛顿、阿伯拉罕・林肯比较,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可与1823年的门罗主义,19世纪末的“大棒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金元外交”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三、点面比较。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
中国的古代史与近代史反差强烈,作为四大发明的故乡,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更多地被用于节 日敬神的烟花爆竹;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被星占学家用于求神问卦。反观欧洲各国,却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出具有杀伤力的武器,把自己从头到脚地武装起来;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开始了对大海、对世界的征服。在滚滚向前的历史巨轮面前,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清王朝越来越腐朽没落,最终遭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坚船利炮的猛烈轰击……一部中国近代史,浸透了中国人民的斑斑血、字字泪,西方殖民者一次次将侵略的铁蹄踏上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次次惨遭蹂躏,软弱无能的当权者一次次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这一切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从世界范围看,新航路开辟后的五百年,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的阶段,也是世界各国从孤立、封闭走向交流、开放的阶段。其间,凡是顺应上述历史发展潮流的国家就兴旺发达,反之则落后挨打。后一类国家要么通过革命或改革,弃旧图新,救亡图存;要么固步自封、丧失时机,沦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别漫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深蒂固及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超稳定结构,使中国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封闭性和盲目的排他性;同时也由于中国封建统治者或一味沉醉于天朝大国迷梦,或害怕中外交流会危及自身的统治而采取了愚昧的文化禁锢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终于从丧失领先地位到中西差距拉大,从落后挨打到被深深卷入资本主义体系的漩涡,直至整个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然而这一历史阶段也是中国人民正视现实,认清世界历史潮流,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抗争、探索、觉醒和奋斗的时代。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学会历史地看待问题,并能从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在19世纪中期面临着同样社会问题的国家,却有迥然不同的发展格局中获取有益的启迪,加深对当前形势下“抓住机遇、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然而如果只注重单个历史概念的死记硬背,忽视对整体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这样的记忆方法,往往会前读后忘、张冠李戴、顾此失彼,事倍而功半。运用比较法,抓住重点,理清线索,将历史知识按专题进行有机地排列组合,就能增强记忆,需要时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比较法对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5)18-0101-01
一、地理教学运用比较法的主要类型
(一)图表直接比较
图表比较法是比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图表直接比较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初中地理课本中含有很多图表,在教学中如果能通过直观的插图内容进行知识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学生在理解知识时就会更加透彻和准确。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图表直接比较法。例如,课本中的潜力与承压水图、反气旋和气旋图,以及地质构造、背斜图和向斜图等。这些图表的对比都能很好地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将同类或相似的地理现象和事物进行对比,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对同类事物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使问题具体化。例如,在学习气候问题时,可利用类比方法将已学过的气候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气候知识联系起来,在比较中进行教与学,归纳出气候的共同特点及不同之处,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两者区分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自比法
自比法,就是将地理现象进行自我比较,但这种比较是有时间性的,也就是在不同的时间阶段进行比较,这种基于时间跨度的比较方法也被称为“纵比法”。在地理的学习中,由于时间不同,地理现象会有不同,所以需要用自比的方法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掌握同一地理现象不同时期的差异之间的联系及存在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地理现象和事件进行时间的纵向对比,进而研究地理现象的未来变化并对现象的变化趋势进行评估,减少教师对抽象知识的枯燥讲解,节省时间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专题比较
专题比较主要是指在地理事物或现象中,对于不同的事物进行专题比较。在课本中,适合专题比较的内容非常多。例如,国际与国内的比较、自身因素及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将这些问题化成各类专题,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方法实际上是对一件事物进行多方面分析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他们考虑问题时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五)综合比较
在学习中综合比较,一般应用于复习期间,这样的一种比较方式可使学生将过去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互相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其中的联系及需要区别的地方,实现知识点的统一和完善,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和把控。这样的一种比较方法可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综合比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和完整,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将知识进行全面地把控,起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比较法的应用是很常见的,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使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在地理的学习中应用比较法非常合适,因为地理涉及本国的不同地理环境,同时还有国外的一些地理环境。例如,关于我国北方和南方地理环境的差异的学习,可利用比较法,借助对比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方式进行对比,针对植被差异、气候变化、饮食习惯、文化特点及农作物种植等的对比,在对比当中,学生就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画面,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不同之处进行区分,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区别,之后对南方和北方的实际特点进行整体把握,使得学生对我国的地理特点进行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再如,学习我国与美国的地理环境的不同之处时,可以在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的丰富性和差异的基础上理解美国的地理环境。美国同样是北半球国家,其地理环境也呈现东西、南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介绍美国地理环境的具体特点,并扩展介绍美国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发达的科技等,满足同学们多样化的知识需求。将复杂的区域地理知识理出清晰的脉络,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在脑海中形清晰的知识网,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地理比较法是一种基于逻辑思维的思考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帮助学生从抽象、分散的知识中解脱出来,实现整体把控,综合理解学习。保证学生在学习当中理解问题更加深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地理比较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和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温故知新。使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将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客观上,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学习,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白瑞敏,徐宝芳.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21-123.
[2]庞海珠.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分析[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6):37.
篇10:比较法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论文
比较法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中学生物学主要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初中生物学习中易混淆的知识要选用合理恰当的比较法,对相近事物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后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更好地从本质上领悟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常见的比较法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单项比较、专题比较和综合比较。
[关键词]比较法;初中生物;教学应用
比较法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的一种常用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比较法的恰当使用,便于学生通过事物间的比较,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更好地理解、识记、运用生物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生命现象的多样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比较法分为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单项比较、专题比较和综合比较等类型。
一、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将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加以比较,借以揭示出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通过对每个时期的比较,用发展的眼光揭示比较对象间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识记、理解和综合运用生物知识,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用发展的眼光,按进化程序进行纵向比较,不仅便于高等植物各类根(或茎、叶)特征异同的掌握,而且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再如在进行光合作用探索历程的教学时,通过对光合作用探索历程的纵向比较,使学生跟随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梅耶、萨克斯、鲁宾和卡门、卡尔文等的脚步去重现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并通过纵向比较其各阶段的不同,以明确其发展,从而让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可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二、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把不同研究对象在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各方面加以比较的方法。在教学中,可采用平行联系、相互比较、系统讲解,使学生在掌握特征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生物学知识,这么做既可方便学生甄别、区分、记忆,又避免了相似知识的混淆。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进行横向比较,能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陆地生活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便于理解和识记。再如绿藻和蓝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红薯与土豆的比较、蝙蝠与鸟的比较、节肢动物与甲壳动物和昆虫的比较,可使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并通过比较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地进行理解和记忆。
三、单项比较
通常把只选取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特点进行比较,称为单项比较。单项比较既可以是相似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相反内容的比较。通过单项比较使被比较的两个事物区分点更为清晰、明确,便于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如讲述动物的生殖,无脊椎动物是卵生的,它的生殖离不开水;鱼类、两栖类的生殖也是卵生的,同样离不开水,但过程复杂多了;而爬行类、鸟类的生殖同样是卵生,但已脱离水,在陆地条件下完成生殖。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类动物的生殖过程进行比较,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再如讲解小肠是消化、吸收的结构时,小肠绒毛的作用可以同根的根毛作用单项比较,其作用都是增大吸收面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单项比较,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这两个实例都是将分散在课本前后两处的两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单项比较,更好地进行记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专题比较
专题比较是指围绕一个专门的课题进行比较。通过专题比较,把一个专题包含的事物进行区分,强化其一,巩固其它,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归属于同一专题的生物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于一对相对性状(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采用专题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项: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表现形式、杂交一代隐性基因是否消失,杂交二代为何又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等,然后分析出矛盾的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结论,并从中看出二者相互依赖、彼此独立的关系,从本质上理解和清楚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再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知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它。通过这样的专题比较,便于学生区分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的异同,从而加快理解和识记的速度。又如在学习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及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时,学生很难判断,我就列举了三个例子:“吃梅分泌唾液”“看到梅子分泌唾液”“说梅分泌唾液”,通过对反射这个专题的比较,让学生抓住三个关键词:“吃”“看”“说”,吃到是非条件反射、看到是条件反射、而说到就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这样学生就不难区分反射类型了。
五、综合比较
综合比较就是把一系列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即从不同角度对生物概念进行全面比较。在教学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不同的事物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比较,通过综合比较求大同,归一类,找出各自特点,分门别类,便于理解和记忆。此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的内容,分纵向和横向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比较,不仅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如讲述“蛾类与蝶类”的区别时,虽然学生在理论上也能照本宣科地回答二者之间的区别,但一接触实际概念就模糊了,分不出哪个是蝶,哪个是蛾。如果在参考教材内容进行多角度、多方向比较外,再借助实物进行补充对比讲解,二者之间的差别就十分明显:蛾类是羽状触角,而蝶类是棒状触角;蛾类大腹便便,而蝶类细小;蛾类静止时二翅下垂,而蝶类二翅上翘。通过对“蛾类与蝶类”的综合比较,特别是实物的对比教学,有利于学生由单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记忆十分牢固。又如学习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时,对不产生种子的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对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比较;对肺部毛细血管、组织处毛细血管、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液成分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比较,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复习时用此法效果很好,它有助于突出构造与功能、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统一,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进化观点,使学生便于分辨、理解、记忆和掌握。既可纵向比较,又可横向比较,通过分门别类系统地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生物的共性与特征,使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由难变易、化繁为简。综上所述,运用比较法教学,既能够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又能够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也能够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灵活选择恰当的角度进行比较,才能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兴泰.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00,(02).
[2]袁维新.生物教学中的学习策略指导[J].中学生物教学,2000,(03).
[3]曹平.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的探索[J].理科考试研究,2014,(06).
★ 绩效工资是什么
★ 绩效工作总结
应用绩效比较法探究教与学效果(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