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海的味道我知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两个问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两个问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 第1篇: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两个问题第2篇:科教兴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3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业科技第4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心理学第5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妇女发展第6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把握战略机遇期第7篇:以德治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8篇:评《经济全球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9篇:弘扬艰苦奋斗作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10篇: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困难群众问题第11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能源科技的发展第12篇:可持续消费模式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13篇: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14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环境法制创新第15篇:中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第16篇: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第17篇: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分析与对策思考第18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供给经济理论研究范式的创新第19篇:文化力建设的价值理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自觉第20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能源发展的要求与挑战
篇1: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两个问题
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两个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实践成为高等教育哲学原理教学改革的良好社会背景和改革发展契机,为此,哲学原理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四个加强和四方面的对策.
作 者:程波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马列部,云南,曲靖,655000 刊 名: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AN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4 18(2) 分类号:A8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 高等教育 哲学原理 教学改革篇2:科教兴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教兴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中国完成了由贫困向小康的.历史跨越.新世纪我们面临着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科教兴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同时,小康社会的发展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小康社会的高要求将成为贯彻实施科教兴国的强大动力.
作 者:高琳萍 作者单位: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2002 14(1) 分类号:A849 关键词:小康社会 科教兴国 现代化 建设篇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业科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业科技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大农业科技的开发力度,着力解决水资源问题,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作 者:卢书元 郭昀 作者单位:忻州市科技交流中心,山西忻州,034000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2003 13(8) 分类号:F32 关键词:小康社会 农业科技 农业产业化篇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心理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心理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目标出发,着重讲述了心理学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所能起的作用.
作 者:赵永萍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重庆,400715 刊 名: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年,卷(期):2003 12(3) 分类号:B84 关键词:小康社会 目标 心理学篇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妇女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妇女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十六大上提出的一个新的奋斗目标.这种奋斗目标的提出为新时期的妇女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而妇女教育的发展是妇女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这对小康社会的实现必然起到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妇女发展取得重大进步的过程.这对我们在新时期认识妇女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男女平等,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欧阳和霞 熊大薇 作者单位:欧阳和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熊大薇(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社会科学系,江西,南昌,330034)
刊 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4 3(2) 分类号:C913.68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男女平等 妇女发展篇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把握战略机遇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把握战略机遇期
21世纪的头,我国的国际环境有利,国内条件具备,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大好时机,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把握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在新世纪,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把关于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认识,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成果.
作 者:杨秀萍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经管系,江苏,南通,226007 刊 名:唯实 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 年,卷(期):2003 “”(7) 分类号:A849 D616 关键词:小康社会 战略 机遇篇7:以德治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以德治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辨证统一,本文就以德治国这一科学论断和重要的治国方略谈点粗浅的认识.
作 者:刘胜康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刊 名: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3 “”(1) 分类号:A8 关键词: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小康社会篇8:评《经济全球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评《经济全球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进行的.就国际环境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全球化.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快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是我们必须回答和解决的紧迫问题.军事院校王若素、刘勇两位很有造诣的学者经过潜心研究撰写的<经济全球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书(已由兰天出版社出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为一部新著,它的明显优点是:
作 者:赵曜 作者单位: 刊 名:科学社会主义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TIFIC SOCIALISM 年,卷(期):2004 “”(6) 分类号: 关键词:篇9:弘扬艰苦奋斗作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弘扬艰苦奋斗作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历史经验证明:三代领导人提倡艰苦奋斗精神,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应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切实做到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胜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 者:贾钢涛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60 刊 名: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年,卷(期):2003 5(3) 分类号:A849.1 关键词:艰苦奋斗 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篇10: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困难群众问题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困难群众问题
十六大报告作为新世纪新阶段的纲领性文件,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再次强调要关心帮助困难群众.学习十六大报告,我们要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当前关心帮助困难群众的必要性及其意义,认真研究关心帮助困难群众的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做好关心帮助困难群众的工作.
作 者:张景荣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 刊 名:理论与现代化 英文刊名: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年,卷(期):2003 “”(1) 分类号:A8 关键词:新世纪新阶段 关心帮助困难群众 小康社会篇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能源科技的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能源科技的发展
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建设等方面有机统一且协调发展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三个代表”的实质,是对包括“小康社会”建设在内的'我党多年实践的高度概括.先进文化是建设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先进生产力是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首要基础,全面建设具有相当程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则是全国人民现阶段的最大愿望,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现阶段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质上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而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作 者:秦勇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科技与产业处处长,教授 刊 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5(4) 分类号:F124.7 关键词:篇12:可持续消费模式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可持续消费模式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
作 者:张时(王卢) Zhang Shilu 作者单位: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陕西,西安,710068 刊 名: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JUNIOR MANAGERIAL PERSONNEL 年,卷(期):2003 16(4) 分类号:A84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消费模式 生态消费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篇13: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得以逐步实现,同时,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全面的小康社会得以更快实现.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作 者:肖其勇 XIAO Qi-yong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物理学系,重庆,400047 刊 名: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L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3 19(5) 分类号:B038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发展 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篇1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环境法制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环境法制创新
内容提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选择;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环境法治系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环境法治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环境法制创新的目标领域涉及立法基本原则与调整理念更新、立法体系重构、基本对策及管理机制完善等诸方面。关键词:小康目标 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治 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
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目标融入并体现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突出了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战略地位。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然是高水平的法治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强调可持续发展,即意味着在发展目标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特别关注与法制保障,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环境法治系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体现可持续发展精神的“三个代表”思想对环境法治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与影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环境法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即实施“三步”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1978年,环境保护首次被写入宪法,此后一直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与指导,纳入依法治国方略中。随着《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颁行,在立法层面已基本形成了环境法治框架。同时,我国通过环境立法与执法确定并实施了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限期治理、排污收费等一系列环境管理基本制度,采取了综合整治环境与生态系统保护的.诸多重大措施-如实施“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西部)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重点治理“三河”、“三湖”、“两区”、“一市”、“一海”①的污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停污染环境严重的“十五小企业”、“一控双达标”等重大专项执法行动等,有力推动了全国各地环保工作的法治化进程。
然而,由于生产力及科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落后、经济结构与社会管理体制上的不适应,加上某些特有的国情因素,使得生态与环境问题作为我国的基本问题,远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口膨胀、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矛盾和现实困难,我国环境法制存在某些不足与现实调控不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欠缺;重行政主导、公众参与有限;重立法数量、执法与司法功能偏差;不同部门和层次的环境立法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地方立法特色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形成于体制转换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少法律规范内容已不适应社会发展与环保新形势的需要,一些立法空白亟须填补等等。就环境法制调整效果而言,虽然局部环境污染问题有所缓解,区域性大规模的生态退化有所遏制,但是全国跨域性的生态问题频繁出现(如沙尘暴、江河断流、洪涝灾害、水土流失)、面源问题上升和污染城乡地区转移加剧、西部生态恢复与建设困难等令人担忧,还有环保问题直面市场化、遭遇入世后的国际因素,均表明我国环境保护法治工作面临着更大压力与新的课题。这预示着我国生态系统的法律保护已上升为环境政策的基本导向,全面小康应包含着环境法治目标的创新。而现行环境立法在适用对象方面存在缺陷,即主要表现为以大中城市利益中心和工业企业中心主义为特征,侧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环境利益;环境法律制度主要依据大中城市和工业企业而创设,并未周密考虑适于小城镇建设、乡村及乡村企业、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环境特征与管理机制。显然,这不利于全面小康环境法制目标的实现。探索适于全面小康目标的环境法制创新方向,首先得认识到当前环境法制调控的薄弱领域及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西
[1] [2] [3]
篇15:中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
中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
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没有彻底解决温饱问题,要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首先把“三农”问题解决好.由于我国农业基础差,农业人口多,底子薄,“三农”问题仍然是困扰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大难题.以农业大省河南省为例,就不难发现仍有下列困难.
作 者:薛志芬 李鸿孟 作者单位:薛志芬(郑州轻工学院)李鸿孟(河南农业大学)
刊 名:农村・农业・农民 英文刊名:COUNTRYSIDE・AGRICULTURE・PEASANT 年,卷(期):2003 “”(12) 分类号:F124 关键词:篇16: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不全面,主要表现为没有全面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准;一些现代化指标同国际通用标准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经济领域和经济体制、政治领域和政治体制、文化领域和文化体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所谓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小康社会程度的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不平衡;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同时,使社会更加和谐;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集中表现在切实保证和充分发挥社会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在全社会切实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
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好各个社会阶层以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从而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要经过艰苦努力,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社会主义民主是体现绝大多数人意志的新型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优化社会秩序,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团结,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必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社会安定就是社会平安、稳定,包括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做到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有序强调的则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有章可循。政治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权力授予和权力运行要代表人民的意愿,符合民主程序,权力监督制约完备有效。经济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企业、市场、政府的功能定位要正确,行为方式要符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思想文化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在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上。社会生活领域的有序,则主要表现为坚持共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前提下的充分个人自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并形成诚实守信、互帮互助和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诚信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友爱强调的则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社会条件。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是全面性的,要使目前达到的小康从低水平发展到更高水平、从不全面发展到更全面、从不平衡发展到比较平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全面性的,要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并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这个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协调发展,才是全面、真正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具体地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间的和谐、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又是有机统一的。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可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可以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而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当然,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肯定会导致社会不和谐。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城乡发展存在的不协调,地区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发展机会不均等,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着消极的影响。这些差距的逐步缩小,这些不协调、不平衡、不均等的逐步消除,都要靠发展来实现,都要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实现。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现阶段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完全一致的。最理想的和谐社会,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就要努力地使社会更加和谐。因此,我们在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奋斗。篇17: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分析与对策思考
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分析与对策思考
本文基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和安徽省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认识,通过区域比较,剖析了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进道路上将面临的困难和阻碍,进而提出了推进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作 者:曹昆斌 Cao Kunbing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安徽,滁州,239001 刊 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3 2(2) 分类号:F123 关键词: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 新型工业化 政策措施篇1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供给经济理论研究范式的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供给经济理论研究范式的创新
供给经济理论是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理论基础.文章在回顾、总结、评价中、西方理论界对供给问题所进行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既能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给本质及其运行规律,又能解释、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供给理论体系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作 者:陈端计 周硕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3(5) 分类号:F014.32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有效供给 供给经济 供给经济学 创新篇19:文化力建设的价值理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自觉
文化力建设的价值理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自觉
重视和加强文化力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文化力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经济力的物质推动、政治力的制度保障,更需要有文化力的精神驱动,以增强社会主体参与实践的自觉意识.
作 者:李仁武 作者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70 刊 名:探求 英文刊名:ACADEMIC SEARCH FOR TRUTH AND REALITY 年,卷(期):2004 “”(3) 分类号:B021.2 关键词:文化力 价值理性 主体自觉篇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能源发展的要求与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能源发展的要求与挑战
一、西方国家进入人均1万美元后的社会、经济、能源状况比较 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即本文国际比较以世界银行提供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为基础,对比分析主要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1.5万美元(即所谓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时的社会经济及能源发展状况.选取的指标有:经济增长情况、经济结构、城市化率、汽车拥有量以及能源消费量等.选取的国家有:已完成工业化的OECD国家如美国、英国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以及能源效率水平最高的国家日本.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经济研究参考 PKU英文刊名: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年,卷(期):2004 “”(52) 分类号:F2 关键词:★ 谈诚信建设
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两个问题(共2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