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和谐:对斯宾诺莎哲学的一种解读

时间:2023-04-13 03:38:35 作者:墨元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墨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生存与和谐:对斯宾诺莎哲学的一种解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生存与和谐:对斯宾诺莎哲学的一种解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生存与和谐:对斯宾诺莎哲学的一种解读

生存与和谐:对斯宾诺莎哲学的一种解读

斯宾诺莎认为,自我保存是人的最本质属性,只有基于自我保存才能达到人生的日臻圆满.为了保存自我生命,成就人生圆满境界,斯宾诺莎主张应当在自然与人、人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保持普遍的'和谐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关系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斯宾诺莎的和谐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作 者:仰和芝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33 刊 名: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4 “”(2) 分类号:B563.1 关键词:斯宾诺莎   生存   关系   和谐  

篇2:浅谈黄老哲学与企业和谐

浅谈黄老哲学与企业和谐

“黄、老”――我想大家都知道“黄”是谁,“黄”是黄帝,就是我们的开国祖先,是指的轩辕皇帝。他有一本经叫《阴符经》,334字,这本经不太流传,在唐朝的时候很有名,可是后来很少人提到这个《阴符经》。“老”就是老子李耳,他著了一本书叫《道德经》,这本书流传得很广。《道德经》里五千八百字都是老子的话,都是“老子说”。黄老哲学的精髓是什么?现在理解就是三点:1、唯物论;2、辩证法;3、社会主义。黄老哲学最基本的一个思想就是“和”,有了“太和”,不论人际关系、社会、国家、企业和民族的形态都会是和谐的。

这个“老子说”很时髦,美国总统里根在其就职演说中也提到“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美国纽约时报作过一个世界上销量最大的书的调查:结果是《圣经》和《道德经》排在前两位。为什么黄老哲学这么受到世人的关注呢?这和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其理论对于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中国历史上有“汉唐盛世”,“汉唐盛世”是什么呢?大家知道汉朝从汉高祖刘邦至汉武帝刘彻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叫“文景之治”,唐朝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叫“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由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使汉唐两个朝代当时国家强盛,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使在世界上的地位空前高。当时叫我们中国人“唐人”,世界各国学者到中国留学,做生意,学习中国的管理方法,例如日本、韩国,其管理方法,机构的设置,文化等到目前为止,还到处保留着唐朝时遗迹。那时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美国在世界的地位,为什么能这样,当时统治者用的就是“黄老哲学”作为治国理论。所以说“黄老哲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样,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把这种文化带到了欧洲,当时别人都看不懂,于是拿给欧洲最有学问的人莱布尼兹看,他看了后对中国人的智慧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他的继承者大哲学家康德、黑格尔都受“黄老哲学”的深远影响,黑格尔当时用来治理德国,就在德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个新德国,德国之所以后来强盛了,全靠黑格尔,黑格尔是德国的`大圣人、大恩人,而且能轰动所有的青年,所以称黑格尔是德国青年的导师。为什么他能替德国立功呢?就是运用了老子学说中的辩证法!

那么,既然“黄老哲学”这么有名,他跟企业和谐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黄老哲学”中讲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现代意义就是人的躯体和精神是合一的,是不可分离的。不论是国家、企业、个人,都要有精神,否则是行尸走肉。企业精神是什么,他不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吗?精神也可以当魂魄,国有国魂,企业有企业的生命和文化,一个企业只知道挣钱,没有生命文化,那个企业是个死的企业,做不长的,做大了也得垮。

第二,“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涤除”是说在思想上要洗掉很多东西,拿现在这个电脑来说,你天天用完了以后,就要洗掉一些东西,删掉一些东西,有很多废掉的东西不要了,如果你不舍得删掉、洗掉的话,很多有用的东西进不来了,你再打开啊电脑死掉了。电脑如此,我们的脑子也如此,天天要换新东西,天天“涤除”,删掉不要的东西,让新的东西可以进来,保持头脑的新鲜。强调了学习创新的重要性。

再说“天门开合,能无疵乎”。“天门”是什么?历代解老子的都有很多讲究,可是老子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人生。有人说天门是头顶上的一个门,叫做百会穴,百会穴是灵魂出入的地方,这么说就扯远了,扯玄了,什么灵魂出入呢?“天门”是嘴巴,开五脏的门户。鬼谷子说嘴巴可以吃,不可以说,你多吃一点没关系,不要多说,多说就糟糕了。老子一直强调一个人说话要很小心,“言善信”,说话要有信用,不多说,说出来的话肯定做到,绝对不去乱答应别人,不要轻诺寡信。“无疵乎”,就是退一步,你保守点,不要讲大话,做人要脚踏实地。本网版权所有

最后一句是“明白事达,能无知乎”,明白事理,通人情,四面八方都要能顾得到,你能够没有知识么!学识不够是不行的,所以要学。所以,强调了学习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

总之,“黄老哲学”是几千年前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以上几句话概括了我们作为企业,作为企业中的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提倡什么,不应该提倡什么。讲到了企业文化、企业学习、企业创新、作为企业中的人的做人之道。这些做好了,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企业就能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我们企业和谐发展这一主题目标就会实现,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一切。

最后,用老子“既以为人,己越有,既以与人,己越多”这句话奉献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努力,围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共同合奏四大乐章,实施四新战略,再铸企业辉煌。

以上是本人通过学习,对企业和谐发展的一点粗浅

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

篇3: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是一种享受

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是一种享受

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反思人类精神现象、精神境界的活动,是一种超越感性有限而趋向于理性无限的过程,也是把作品的艺术情思内化为读者生命的过程,具有净化心灵人性、创造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可以给人以自由的愉悦和满足.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也是一种哲学运动的效果史现象.享用哲学的乐趣虽然与选择哲学的自由有关,但必须考虑要选择的哲学在当代哲学视域中的位置和在艺术作品解读视域中的位置,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解读的自由.

作 者:江业国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南宁,530001 刊 名: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3 24(1) 分类号:B83-02 关键词:艺术作品   哲学解读   自由  

篇4:和谐与发展的若干哲学思考

关于和谐与发展的若干哲学思考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要义,研究“和谐”与“发展”的关系,自然十分重要.但是,从哲学层面深入考察“和谐”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并非易事.必须指出的是,在“和谐”与“发展”的'因果链条上,“和谐”不是外在于“发展”,不是“和谐”创造并培育“发展”,而是“发展”创造“和谐”,没有“发展”,就没有“和谐”.因此,培育多样性的繁荣或发展至关重要.“发展”的原动力、命脉和灵魂可归结为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的基础又在于教育能与之相适应.教育存在着不适应,在于思维方式培育的片面性,即理性与非理性两极化.出路在于克服两极化,使理性与非理性携手共进,各尽所能.

作 者:王树人 Wang Shu-ren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刊 名: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 12(3) 分类号:B089.2 关键词:和谐   发展   差异性   新质   理性  

篇5:拟态生存中的真人秀:对“真实电视”的一种文化解读

真人秀(Reality TV),也被称作真实电视、记录肥皂剧、真实秀等,是由制作者制订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

“真人秀”浪潮正在全球蔓延,尽管学术界还不能给这种新节目形态一个严格定义,但并不妨碍各大电视公司的争相搬演和各国观众的疯狂收视。然而,在这些美丽景象的背后,又隐藏着诸如道德伦理、媒体责任等社会问题。

制造世界――“真人秀”中的拟态环境

监测环境一直被认为是媒介的重要功能。但是早在1922年,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就认为,有必要将人头脑中的景象和外部世界区别开,前者建立在媒体选择性“提示”的基础上,是依据现实环境的客观变动而结构出的一个符号化的信息环境。李普曼将其称为“假环境”(pseudo-environment)①。

另一可供参照的概念是鲍德里亚(Baudrillard)所称的“仿真(simulation)世界”。鲍德里亚认为,“电视就是世界”,真实是电视、电脑屏幕、虚拟现实和立体声耳机的效果造成的。事物变成了事物的形象,甚至事物本身变得比虚拟形象更加陌生。

但无论是“假环境”,还是“仿真世界”,在由“真人秀”开创的新现实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媒体与环境的关系已经由“提示”和“虚拟”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即媒体直接“制造世界”。在金・凯瑞主演的电影《楚门的世界》中,可怜的楚门一出生就生活在人造世界中,他居住的海景镇是世界上最大的摄影棚,天空是布景,海水是布景,连亲朋好友和每天碰到的镇上人全都是职业演员。

这个虚构的好莱坞故事从理论上说完全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它所隐喻和尖锐讽刺的是媒体对真实世界的遮蔽。恰好在这一年,世界上第一台“真人秀”在荷兰诞生了。媒体工业的发达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好莱坞可以打造一条和泰坦尼克号一样的大船,可以动辄耗资上亿美金建造一座未来城市。这种思维的直接结果是媒体对于“人造环境”(man-made environment)的迷恋,“真人秀”中大量出现的“阁楼”和“荒岛”正是媒体制造的“微缩世界”。

媒体与环境关系的微妙变化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现实观感:从电视屏幕中看到的可能不再是“有选择纪录”的生活,也不再是媒体提供的虚拟形象,而是兼容了上述两种传播性格的“真实”秀场。真人秀标榜“绝对真人真事”,宣称运用“纪录片式的跟踪拍摄和细节展览”满足观众赤裸裸的窥视欲,但电视剧式的人物环境选择和矛盾冲突设置、竞赛节目的巨额奖金设置和淘汰方式又暗示出节目本身的虚拟性。无疑,它将纪录片与戏剧紧密结合,由真实性与虚拟性两个层面的内涵构成。

李普曼的年代,是一个媒体观察世界、公众收看媒体的单向年代,而随着直播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体、世界与公众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彼此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媒体的“社会雷达”功能逐渐让位于媒体对“拟态环境”的建构,比如“真人秀环境”,它源于但不同于客观真实环境,是某种人类生存空间具体而微的拟态,它封闭且相对独立,我们可以称之为“拟态环境”。

当媒介对客观环境和“拟态环境”的监察同时出现在屏幕上时,我们几乎分不清其中的区别。“混杂”的影像生态暗示我们,电视屏幕提供的只是“媒介真实”,但它往往比其参照系(客观真实)更为激动人心,就好像经过电视技术和艺术手段包装的NBA篮球比赛有时比真实的球场感受更精彩一样。这就是“真人秀”时代的媒体现状。

二道帷幕――真实电视真的真实吗

为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窥探欲,制作公司对“拟态环境”实行全方位监视,这等于将节目参与者赤裸裸地放到所有电视观众面前,“真实电视”(Reality TV)的名字也就从此诞生。但是,“真实电视”标榜的“真实”真的存在吗?

从本质上说,“真人秀”是一种综合性电视娱乐节目,是对“拟态环境”的真实展现。这里所谓的“拟态环境”包括人造环境的搭建、参赛者的挑选、奖金和游戏规则的设定等,“真实展现”仅指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是真实的。真人秀节目普遍运用“肥皂剧叙事”模式,制作时运用了特写、背景音乐、蒙太奇镜头、高速摄影等技术渲染气氛,后期剪辑和人为控制大量存在。所以这类节目实则是真人参与的电视游戏,在国外,就有Game Show(游戏派)、Reality Soap Opra(真实肥皂剧)和Constructed Documentaries(创构式纪录片)等更接近其叙事策略的名称。

游戏规则是真人秀“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成份,正是规则的渗入进一步剥夺了摄像机前的真实。湖南经视“真人秀”《完美假期》在第二周将要结束时,一名选手被宣布违规停赛,由候补选手代替。因为这名选手和其他选手商量如何赢得大奖,出去后平分奖品,摄像机恰好捕捉到了这一镜头。制片人认为,他严重侵害了他人的利益。事实上,按照博弈论的观点,人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位选手的做法其实最符合人的真实想法,但游戏剥夺了这种“不合规则的真实”。

篇6:拟态生存中的真人秀:对“真实电视”的一种文化解读

抛开后期制作和游戏规则对真实的抹杀,真实电视最大的真实“骗局”还来自参赛者本身。有关法国第二集《阁楼故事》的报道很能说明问题。这台“真人秀”报名参赛的候选人数达到20万,电视6台在10个外省城市和巴黎组织了4.5万人次的试镜挑选,但最终亮相的参赛者仍受到媒体的一致指责,认为他们不是过于“低劣”、“性感”、“庸俗”,便是过分“夸张”或“专业”,个个都不加掩饰地暴露出强烈的“荧屏成名欲”。②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舞台”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照。如果说,大众媒介像一道幕布遮蔽了我们对真实环境的观感,那么,我们所见所闻的景象就如同台前的“演出”,真实隐藏在幕后。当一档节目颇具反叛意味地宣称它是“真实电视”的时候,似乎为我们掀开了帷幕的一角缺口,可以窥见幕后的“真实”,但不幸的是,置身于媒介大环境中的“拟态环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这样一个“缺口”,我们窥见的幕后真实其实仍旧是另一道帷幕之前的精彩演出。“二道帷幕”甚至“多重帷幕”的比喻,正是当下媒介环境的真实写照。

所以说,真实电视同样是一道将我们与真实隔绝的屏蔽,让“真实的荒漠”变成可以忍受的“屏蔽”。按照拉康(Jacques Lacan)的观点,真实首先是屏幕本身,是永远准备扭曲我们对所指、对屏幕现实的感知的障碍。当屏幕介入到我们自身和真实之间,它总是会在屏幕(表象的屏幕)之外产生什么是“自身之内”这个概念,所以“对我们”来说,表象和自身之内间的距隙永远是已设的。?③回到“真人秀”,“拟态环境”本身才是扭曲了我们对现实感知的真实。

篇7:拟态生存中的真人秀:对“真实电视”的一种文化解读

两个世界的投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互动

可以这样说,在当代社会,不是电视是社会的镜子,而是社会也成为电视的镜子。现实环境和媒介环境的界限模糊不堪,甚至不复存在。考察真人秀节目,我们不但可以在“拟态环境”中找到现实环境投射的影子,还发现其间的诸多元素已经日益渗透到现实环境中来。

1.“临时家庭”的社会寓意

“真人秀”对家庭环境的模仿是值得注意的现象,而这种“临时家庭”更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团体或同居群体。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的家庭正逐渐失去经济职能、保护功能和塑造个人内心的力量。因此,个人独立性越来越强,“家庭内部状况逐渐转向客观化”,家庭成员越来越受到家庭以外力量和社会的直接作用,家庭成为形单影只的个人或数个人的组合。这和“真人秀”中群居的男男女女非常类似,对于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这群人来说,社会角色远远超出了家庭成员的角色。参赛者从事五花八门的职业,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参差不齐的年龄,孤单的个人内心领域为社会力量填充和塑造,从而使个人内心领域变成“伪私人领域”,这种现实在转型期的中国家庭已有所体现。

另一个显露的趋势是,公私领域的严格划分开始瓦解,私人领域走向政治化(妇女运动、同性恋运动)和商品化,但是公共领域“理性匿名自我”和私人领域“情绪真实自我”的区分仍十分明显。如何在私域与公域之间找到平衡,减少二者的对立摩擦已成为现代人极为关注的问题,“真人秀”迎合了大众心理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并通过具体示例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选择。

2.梦样游戏

“真人秀”和纪录片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肢解了电视的纪实特征,没有了常规纪录片对真实的努力追求,代之以高潮迭起的游戏情节、模糊的时代背景、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等。它通过监视性摄像头的运用营造出再现真实生活的幻觉,同时通过“临时家庭”的构建完成了对现实本身的肯定,它毫不客气地使情节停留于现实,却也毫不修饰其假定性和表演性,同时又给观众以“理想家园”的梦幻(《完美假期》)和金钱(《老大哥》)、美女(《欲望岛》)等欲望客体的期待。也就是说,它苦心营造真实幻觉,展示对现实本身的肯定,但又在一种迥异于生活真实的游戏背景中表现出人对于梦样生活的期盼,这就形成了形式与内容上的根本矛盾。

3.丑陋的人性

真人秀规则在其设置之初就暗含了让人忧患的种种预设,如《幸存者》,竞争者可以发挥除暴力以外的任何手段。这意味着竞争者除发挥人格魅力赢得支持外,还可以运用不正当但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欺骗、诽谤等。事实表明,人性隐秘而丑陋的一面果然在电视直播中展示出来,不仅如此,这些展示出来的丑陋面还会溢出“拟态环境”,反过来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群。

美国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George Gerbner)经过文化指标研究提出了“涵化理论”,他认为,人们看电视通常只为“娱乐”,而“娱乐”内容最可能发挥“涵化”效果。尤其是电视内容介于“虚构”与“真实”之间,并有周期性的形态,长久下来,受众就会接受媒介所虚构的世界,而与真实世界相结合,形成个人“脑中的图景”。这一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看电视较多的人(heavy TV viewers)比少看的人(light TV viewers)更会觉得世界是卑鄙的(mean)。格伯纳对电视进行研究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但他的假说让我们对这类节目的负面传播效果深表忧虑。

拟态生存中的真人秀:对“真实电视”的一种文化解读

篇8: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

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

摘要:近现代思想家以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分析工具,回答了知识产权制度的一般性问题,为我们论证知识财产的无形性特征、知识产权的合理性理由、知识产权法的公益性原则提供了法哲学依据。

关键词:“社会公意”理论,“自由意志”理论,“财产人格”理论,“抽象物”理论

从知识财富到知识产权,不仅是一个制度设计与规范适用的法律问题,也是一个具有深刻理论内涵的学理问题。诸如知识成为财产权对象的依据、知识财富占有状态与权利形式、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功用及目标等,无一不是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在这一领域,近现代的思想家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财产权理论,为知识产权制度构建了相应的学理基础。笔者曾对经济学家关于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作出评介,包括洛克、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萨伊的“无形产品”理论、麦克劳德、凡勃伦的“无形财产”理论以及考特、尤伦的“知识产品”理论等。①本文论及的主要是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的哲学分析,希冀为我们研究知识产权制度一般性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一)卢梭的“社会公意”理论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卓越的启蒙思想家。《社会契约论》作为世界思想史上的重要经典文献:在政治上,为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在私法上,则为新兴资本主义的财产权制度构筑了哲学基础。卢梭的财产观不同于以往的“财产自然权利”学说。以洛克为代表的传统财产权理论可以分解为“先占、需求和劳动”三个要素:“首先,这块土地还不曾有人居住;其次,人们只能占有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数量;第三,人们之占有这块土地不能凭一种空洞的仪式,而是要凭劳动与耕耘,这是在缺乏法理根据时,所有权能受到别人尊重的惟一标志。”②卢梭对这种财产权理论进行了批评,在他看来,三要素的满足只是占有事实的成立,而不足以表明财产权的成立。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以社会契约为基础、以社会公意为依据的新的财产观。按照自然法的原则,人们要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结合,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制定法律以便保护每个人的天赋权利,包括自由、生命与财产。他具体描述了人类形成社会契约进入国家状态后的财产制度:“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③在这里,卢梭对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和权利与社会契约下的自由和权利作了严格的区别。在卢梭的理论视野中,前者仅作为一种事实状况而存在,后者才是一种受到保护的法律利益。概言之,自然状态下对物的控制、支配的事实,是无“权利”可言的。卢梭的.财产观的核心是“社会公意”理论。他首先对“公意”与“众意”作出区分:“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总和仍然是公意。”④按照他的说法,公意就是公民多数的意思,因为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总要考虑到社会多数人的利益。关于公意与法律的关系,卢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法律是由国家主权者制定的,由于主权属于人民,因而法律乃是公意的行为,是主权者的行为和“我们自己意志的记录”。⑤简言之,法律体现的主权者(人民)意志就是公意。在这里,卢梭将财产权的依据归结为社会公意。他说:“我们必须很好地区别仅仅以个人的力量为其界限的自然的自由,与被公意所约束着的社会的自由;并区别仅仅是由于强力的结果或者是最先占有权而形成的享有权,与只能是根据正式的权利而奠定的所有权。”⑥十分明显,财产的自然占有状况,只是享有权,它以个人强力或先占为依据。只是在进入国家状态之后,由于体现社会公意的法律所作用的结果,才使得对物的占有事实成为正式的财产权利即所有权。由此可见,关于财产权成立的依据,卢梭的解释较之于他的前人更进了一步。卢梭的理论贡献还在于他关于财产权的正义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财产权利义务的对等。卢梭主张正义和财产的概念同时产生,把正义和财产权联结在一起,其意义在于创立一种规范,即在社会的范围尊重他人财产权的习俗。在他看来,所有权一经确定,就使财产成为真正的权利,也同时产生对个人的限制。每个人都天然有权取得为自己所必需的一切。

[1] [2] [3]

职场生存的“蜥蜴哲学”

庄子价值观念的矛盾-对庄子哲学的价值观念背景的一种概括

解读经典与时尚

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论文

哲学与人生教案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哲学应用与哲学现代化

分析哲学与叙事哲学

将进酒解读与赏析

中学语文教师与解读

生存与和谐:对斯宾诺莎哲学的一种解读(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生存与和谐:对斯宾诺莎哲学的一种解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