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程哲学的视角解读生态纪产生的必然性

时间:2022-12-04 19:50:49 作者:努力起床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努力起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从过程哲学的视角解读生态纪产生的必然性,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从过程哲学的视角解读生态纪产生的必然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从过程哲学的视角解读生态纪产生的必然性

从过程哲学的视角解读生态纪产生的必然性

作为后现代哲学基础的过程哲学,认为过程是根本的、现实的,存在是创造性的过程.这也是生态纪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过程哲学和中国哲学同样解构了二元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哲学指出了科学产生掠夺自然的原因,同时从过程的视角也可以看到科学本身对自然的真实解读.以过程哲学为基础的生态纪思想,提出走向生态纪元是人类和地球共同体的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的共同体的关系.

作 者:李世雁 王志平LI Shi-yan WANG Zhi-ping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23 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年,卷(期):2005 22(6) 分类号:N031 关键词:过程哲学   科学技术   二元论   生态纪  

篇2:从哲学视角浅析环境污染原因

从哲学视角浅析环境污染原因

环境污染是全球问题,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这些原因在哲学层面都可以归结为人的行为.从实践角度对于人的行为如何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作 者:丁春华  作者单位:天津商学院,法政学院,天津300134 刊 名:天津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年,卷(期):2003 23(5) 分类号:B027 关键词:实践   环境污染   合理性  

篇3:从价值观视角解读以人为本

从价值观视角解读以人为本

经济本位价值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一方面催生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人沦为物的奴隶,造成人在某种程度上的异化;人成为单纯的工具性存在,而非目的`性存在;导致社会信仰危机和人的精神家园的丧失.在对经济本位价值观反思的基础上,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从经济本位价值观向人本位价值观的转移.确认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及其在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把人本身看作是目的;消除异化,实现人的本质回归,最终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作 者:刘菊 王静波  作者单位:刘菊(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王静波(江苏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刊 名:求实  PKU CSSCI英文刊名:TRUTH SEEKING 年,卷(期):2005 “”(2) 分类号:B018 关键词:经济本位   以人为本   价值观  

篇4:从社会哲学视角看知识经济

从社会哲学视角看知识经济

本文认为,知识经济并非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并非遵循的是收益递增规律,从社会哲学的视角看,知识经济不会自然地导向人类美好的.未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垄断将由金融资本垄断演化为知识资本垄断,知识革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引发和加剧一系列新的矛盾,并可能构成对发展中国家的严重伤害。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争取和创造一个发展知识经济的良好政治、社会和人文环境,积极维护自身的权益。

作 者:康永超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河南,南阳,473056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2000 16(4) 分类号:BO3 关键词:社会哲学   知识经济   发展中国家   知识资本垄断  

篇5:从关联理论视角解读幽默言语的认知过程

从关联理论视角解读幽默言语的认知过程

关联理论作为解释人类交际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幽默言语的研究.幽默言语的'认知过程遵循最佳关联原则,即从启动最大关联语境的第一阶段进入到寻找最佳关联语境的第二阶段.而幽默言语的幽默效应正是来自于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之间意义的反差.

作 者:朱正旗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 26(4) 分类号:H314 关键词:幽默言语   关联理论   最大关联   最佳关联   认知语境  

篇6:从哲学视角审视党的思想路线

从哲学视角审视党的思想路线

正确的思想路线维系着党的生命.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成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于我们党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指导,制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作 者:周导杰  作者单位:江苏省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淮安,223001 刊 名: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4 17(4) 分类号:B017 关键词:哲学   审视   思想路线  

篇7:从伦理学视角解读普罗米修斯悲剧论文

从伦理学视角解读普罗米修斯悲剧论文

在古希腊神话和古希腊戏剧中普罗米修斯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古希腊悲剧之父”之称的埃斯库罗斯所创作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则是戏剧文艺的代表作。而仅存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也是古希腊乃至世界文学上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我们对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总是给予很高的评价,因为他为人类的幸福不畏强权,盗取火种,由此又受到宙斯残忍的刑罚:被绑在高加索的悬崖上忍受曝晒霜寒,并由老鹰来啄食他的肝脏。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正是以这一场景的描写为背景的。这里,我们通常认为普罗米修斯的行为体现出了英勇无畏和博大无私的殉道精神。

然而当我们客观全面地对待这场悲剧,从各个方面对普罗米修斯进行审视,从整个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以及事件的背景着手,用各种视角和方法对它进行把握时,我们发现普罗米修斯悲剧的整个发展过程包含着十分丰富甚至驳杂的情节脉络和主题因素。其中悲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道德伦理内涵也是十分值得重视,从故事的背景、起源和结局来看,这部悲剧的矛盾双方并不存在绝对的伦理上的正义/邪恶、压迫/反抗的二元对立模式,反而体现着伦理次序的从失范走向重建、从斗争走向和平的发展倾向,而这往往被我们长期以来以“斗争哲学”的社会阶级批评法解读所遮蔽。

当我们对照希腊神话,厘清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再用文艺伦理学的视角对普罗米修斯的悲剧故事进行观照后,我们发现会有不同的结论。而我们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的《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和《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已经失传,所以为了了解整个故事,我们有必要用希腊神话来弥补戏剧的空白。

一、悲剧的背景:伦理的失范与重建

不论是神话中的记载还是戏剧中的提示,我们都会发现在悲剧发生之前,神界发生了一场“政变”,即宙斯推翻了他的父亲克罗诺斯而成为众神的统治者。而这场政变从伦理学上看既是一场政治上伦理秩序的重组,又是一次家庭伦理秩序的.失范,不论是臣子夺取君主的权威,还是儿子夺取父亲的权威,都是一个旧的伦理秩序破碎和新的伦理秩序建立的过程。

而在这次政变之中,普罗米修斯扮演的是一个重要角色:是他帮助宙斯推翻了老克罗诺斯,也是他帮助宙斯用计谋打败了争权的泰坦们,确立了宙斯的权威和众神的新的伦理秩序。可以说普罗米修斯是“宙斯时代”的缔造者之一,没有他就没有宙斯王朝。

而我们也要注意在“政变”之前宙斯和普罗米修斯不存在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君主与臣子的伦理关系,而只是同时是同辈的众神中的一员,但这种关系在“政变”之后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的上下级已经形成,新的君主行使统治众神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在此之后,宙斯成为了奥林匹斯山上的领导者,而普罗米修斯必须听命于宙斯。在这样的背景下,普罗米修斯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新的伦理关系,巩固新兴的宙斯王朝呢?

二、悲剧的诞生:伦理的僭越和僭越者的痛苦

功勋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宙斯对待普罗米修斯仍然使用了近乎残忍的手段和非常强硬的态度,在说明这个结果的原因时,埃斯库罗斯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一剧中是这样解释的:

他(指宙斯――引者注)一抢到父亲的宝座,就开始分疆裂土,酬谢神明的功劳。但是对于可怜的凡人,他不但不过问,反而一心要剔出干净,另造别的族类代替,只有我敢和他作对;他要把人类打进海狄斯,我把他们救了。所以我就受到这种苦不堪耐,惨不忍睹的处分。[1](P22)

由于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没有明显的第三者的评论性的文字,我们只能听到剧中主人公的一种声音,而这一种声音是对自己的辩护,同时也可能因为剧作作者的感情倾向和根据剧情需要而发生改写。但是当我们将其与希腊神话进行对比时我们发现,一个重大的伦理冲突被“遮蔽”掉了。

普罗米修斯悲剧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盗取火种,而在于对新政权新秩序的挑战和不满。

即使《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在埃斯库罗斯塑造普罗米修斯的英勇形象的同时,也不避讳这种“挑战和不满”的存在,他通过欧席阿诺斯反复的对普罗米修斯提出警示和提醒:

“说话太倔强了没有好报”[1](P27)

“你老骂那些尖刻的粗话”[1](P27)

“收住你狂妄的语言” [1](P27)

或许我们会想到普罗米修斯作为一个新纪元、新秩序的缔造者之一,自然而然地会在宙斯和众神面前表现出傲慢和横蛮而引起众神的不满,至少在剧本中我们看到即使被锁在高加索山上普罗米修斯也多次夸耀自己为宙斯所做的大量功绩,而假使以上都只能说是我们的主观臆断而不足为证的话,那希腊神话中的记载则会为我们提供这些证据。

在希腊神话的记载中,人是由普罗米修斯用泥土和水捏成的,并由他教授给人类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农耕、医疗等技能,因而可以说他是人类的维护者,因而若是宙斯要毁灭人类时,我们可以理解他的愤怒。但宙斯在希腊神话中却没有要毁灭人类而是“要求人类敬重他们,并以此作为保护人类的条件”[2],就在神}们集会确定人类的权利和义务的商谈会议上,普罗米修斯为了使诸神不因答应保护人类而提出苛刻的献祭条件,而用狡猾的伎俩用牛油和牛骨头做成礼品送给神o,想让众神上当,却被宙斯看穿,指出“我看到了,伊阿佩托斯的儿子,你还没有忘掉你欺骗的伎俩!”[3])惹起众神愤怒。由此,宙斯为了惩罚他,拒绝向人类提供生活必需的最后一样东西――火,普罗米修斯再次撼动神的权威用计谋将火种盗取,传播给了人类,因而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对普罗米修斯的惩罚。endprint

如果我们是从神o的视角来看待这整件事,就会发现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欺骗宙斯和众神是一个粗鲁的行为,并且对刚建立起的新伦理秩序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破坏,所以在他盗火以后众神一致决定用潘多拉魔盒来处罚人类,连先前为人类吹了神气,赋予人类灵气的雅典娜也为潘多拉亲自“披上了闪亮的白衣裳,蒙上了面纱,头上戴上了花环,束上了金发带”[4]。

此时我们看到并不是人类冒犯了宙斯,而是人类的维护者藐视众神,犯了众怒。当一个新的权力中心刚刚建立,最高权利的拥有者必定用强硬的手段去巩固他的权威,以及他所建立的秩序。在剧本中希芬斯特斯就这样说道:“新握权的手一向残酷”[1](P6),但普罗米修斯却执意要以他所为傲的“策略”去挑战这个权威,触犯这个新的游戏规则。因而很难不引起宙斯的猜忌和与之发生冲突,宙斯也会严厉的对他做出后来杀鸡儆猴式的惩罚,剧本中“强权”就是这样解释这惩罚的功用:“只有这样,他或许可以承认宙斯的统治。”[2](P5)这就把悲剧的真正原因归结到了普罗米修斯对宙斯统治的否定。

闹嫠蛊郊兜纳癖涑闪怂的下级,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君主与臣子的伦理关系对他桀骜不驯的奔放性格和卓尔不群的英勇功勋来说无法平衡,于是他用这种方式去挑衅这种秩序,所以被缚后,他的朋友欧席阿诺斯告诫他:“如今神明有了一位新的暴君,你必须换换新的方式适应”[1](P27)。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悲剧伦理意义上的原因。

三、悲剧的化解:伦理秩序的修复

经历了两个朝代的普罗米修斯在被缚后开始预言第三个朝代――“一种新的婚姻将使诸神之王面临毁灭”,宙斯的一个儿子将颠覆宙斯,如果这件事真的发生,这又将是一次伦理秩序的改写。虽然在剧本中被缚时,普罗米修斯无论如何都不肯清楚讲出这个预言,但在神话中,他恢复自由后依然指出了这个谜底,使宙斯为了不让孩子出生放弃了娶他喜爱的墨提丝,这不啻是对现有的伦理秩序的维护与支持,而这个结局曾经引起众多的非议,认为消磨了普罗米修斯的斗志与降低了普罗米修斯的精神,把它看作是“人类的造福者与人类的压迫者的和解”(雪莱语) 。而且在普罗米修斯被释放后,“为了彻底执行宙斯的判决,普罗米修斯必须永远戴一只铁环,环上镶上一块高加索山上的石子。这样,宙斯可以自豪地宣称,他的仇敌仍然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5],在这样看来,人类的维护者不但向这位压迫者屈服而且还主动维护他的权威。这真的是希腊人的真正想法吗,我们必须从一个新的高度来看待这个情节。

现在我们再次把这个悲剧在伦理上的线索整理一遍就会发现其中情节的众多隐喻意义:

老克罗诺斯被推翻→宙斯掌权→普罗米修斯盗火→普罗米修斯被缚→普罗米修斯被释放但带上铁环→普罗米修斯说出预言。

当我们把这些情节抽象成一组伦理谱系的话,我们便可以清晰的看到,这其中包含着一组伦理的修复:

旧伦理秩序被破坏→新伦理建立→挑战新秩序→维护新秩序→承认新秩序→参与维护新秩序

即隐喻出一个新的君臣伦理的建立、挑战、承认、维护这样四个过程,构成一个王朝政治伦理形成的缩影。此时,我们就会发现在希腊人民眼中,普罗米修斯的悲剧的起因在于挑战已有的伦理秩序,而这种对伦理秩序的破坏导致了灾难和痛苦的发生。而痛苦的化解在于修复和稳定社会政治伦理秩序。

四、结语

希腊神话和悲剧是“古代希腊人用文学艺术形式对伦理和道德观念的一种朴素和抽象的表达”。[6]从人类的无法得到火种到人类被潘多拉的魔盒所诅咒,都来自于普罗米修斯非理性的向已有的伦理秩序提出的挑战和破坏,而普罗米修斯自己也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文学伦理学批评首先不可避免地要触及用什么伦理原则来研究、评价文学问题”[7],如果我们一味地把普罗米修斯标榜成一个“反抗”的英雄,而不顾及他反抗的原因、对象和目的,将普罗米修斯悲剧简化成一个“压迫/反压迫”二元对立的单一解读模式,而不顾及其丰富的伦理蕴含和复杂的伦理冲突,我们无异于忽视了这场悲剧的有重要价值的一面。

同时从整个故事来看,它寓意这悲剧化解的关键就在于用理性承认这个伦理秩序,健全这个伦理秩序。要强调的是,我们在这里强调对这种伦理秩序的维护并不是纯粹服从的,不是宣扬一种软弱的单方面妥协,普罗米修斯悲剧告诉我们对这个秩序的承认不会是无条件的,而是正像学者陈中梅先生提出的那样“肯定包蕴的倡导协商与合作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8],而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相互的协商正是“民主”产生的先决条件,因而承认秩序和相互的妥协让步不但不能算作是软弱和屈服的表现,反而应当看成是建立更先进政治伦理的前提。

在用伦理学对普罗米修斯悲剧进行解读后,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它所要寄寓的社会内涵,更加清晰地对剧情和人物做出判断,因而对这个悲剧做出更深入的理解。

篇8:从政治哲学视角解析民主概念论文

从政治哲学视角解析民主概念论文

到目前为止,民主几乎已经成为政治世界的普世价值,之说以说是几乎,因为一些理性的学者是对此持怀疑态度,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无法在谈论政治生活中回避民主,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民主本身虽然受到如此的关注,但是似乎没有一个学者或者政治家能提出一个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民主概念。因为人们在使用民主这个词语时,往往是以其高度的模糊性来回避民主本身存在的歧义,以至于现在所有关于民主的问题都是民主概念的本身的争论,什么样的民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人们对于民主的理解、界定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英国学者KEith Graham 曾指出:“18 世纪以前,每个人对民主是什么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很少有人拥护它;而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每个人都拥护它,但对民主到底是什么却不再有那样清晰的概念了”。其实我们在谈论民主概念时之所以产生分歧和争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在不同层面上谈论民主。在我看来,民主的概念一般来说涉及到三个层次:价值层面的民主、操作层面的民主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民主。这三个层次涵盖了目前我们对于民主的所有理解。

一、价值层面的民主

首先,民主是一种政治价值,首先意味着民众的自主性。“自主性”意味着:民众拥有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而外在力量的控制和支配。自主性首先是一个关于人的存在状态的问题,如果人确信自己“存在”的价值,这就在政治哲学上意味着确信自己的存在是一种“自我持有个人权利”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就是大众“自己”拥有主权。

其次,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诉求,包涵着自由的理念。自由是“自主”的前提,自由是一种公民个人按照自己的偏好和兴趣来判断和处理自己的事务的状况和可能性情境,没有人的自由的自我意识和人的自由行为可能性,就谈不上“自主性”。所以,人的自由是民主的深层基础。同时,自由也是政治民主所追求的目的,因为它是人对自己的基本生存价值的设定。综上两方面可见,自由是民主的基础与民主的目的的统一。

再次,平等是民主的一个主要的基本规定性,以人人“平等”的原则来讨论和解决问题,处理事务。古代的民主所依赖的平等观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表述为“轮流地统治和被统治”,“数量上的平等”和“多数成为主宰”等概念。亚里士多德写道:“实际上,民主的正义观念指的是数量上的平等,而不是基于个人能力的平等;这种观念一旦占了上风,那么,多数必然成为主宰。……这是自由的一个标志,是所有的民主派为他们的制度制定的一条明确原则。另一条原则是,按照你所喜欢的方式来生活。因为他们认为,按你所喜欢的方式生活是自由的一种功能,相反,不按你喜欢的方式生活则是受奴役的一种功能。这是民主政体的第二个明确的原则。”

自主、自由、平等这些概念都是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政治现实孜孜不倦追求的政治价值。民主作为这些价值的体现,从最初的政治实践,日益也深化为一种政治价值,成为一种政治追求、政治理想。在表达民主理想的时候,所有的人按照理想设想,都能够参与政治,都能够进行政治决定;从理想的角度看,这无疑是我们对人类政治能力尊重的表现。当人们将民主作为理想诉求时,民主将被安置在政治理想的高尚位置,这个时候的民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作为政治价值的民主显然具有强烈的政治号召力,也为人们勾画出一副美好的政治社会蓝图。但是,理想一旦落入现实的窠臼,就变得面目全非了。卢梭曾经感叹,“就民主制这个名词的严格意义而言,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民主概念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已经形成主流话语和政治运作的准则,那么显然我们所谈的民主绝非价值意义上的民主,而是具有制度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民主或者说形式的民主、民主的形式,这才是我们谈论民主的核心话题,也就是怎样实现民主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争论最多的话题,民主永远像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

二、操作层面的民主

从操作层面上讲,民主其实就是实现一定的社会目的'和政治价值的手段、工具和方法;而民主本身就是价值,所以在我们无法实现判断是否实现民主时,我们只能借助更根本的政治价值:自主、自由、平等。毕竟民主既是目的、价值,还是工具手段,所以我们对于民主的争论和困惑往往在于谈论的层面不同。那么,民主在操作层面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以下三方面:首先,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人民的政治积极性,扩大人民的公共参与;其次表现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赋予人民最充分的知情权和表达自由;再次表现为在建构公共秩序,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使公民的个人利益得到最大实现,使绝大多数人都能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最后还包括执政者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高超的执政能力,严格的责任意识。

实际上,民主如何实现的问题就是操作层面的民主,或者是许多学者所说的形式民主,就是把民主作为程序、策略和手段。这涉及到每个成员如何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涉及到如何表决的形式。而一般来讲,投票表决形式的合理性的被默认的前提,就是对“多数人”和的意志和意见的“权威性”的“普遍服从”,而这个权威性只能代表多数。多数人的意见为什么一定是正确的?或者说他们的意见为什么一定比少数人更正确?而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在现实中却未必少见,所以,多数人的权威性很有可能产生多说人的暴政。当然这个问题的论证局限在民主或政治的范畴中恐怕很难得出结果。所以 ,到现在,民主作为一种程序、工具、手段,本身是否合理仍然存在争论。而目前在政治实践中的普遍做法往往是把民主的实现界定在如何能更好地保护多数人的意见这样一个原则下,去探索所谓“民主”的实现路径。

三、意识形态层面的民主

具有意识形态意味的民主有两种表现形态即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这两种民主由于建立在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从产生之初,它们就以强烈对峙的状态呈现出来。在19世纪以来规模浩大的社会政治实践运动当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双方都认为自己提供的民主形式代表了民主的精髓、真谛。在某种意义上讲,资本主义民主是一种精英民主,是制度导向的、代议制的民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大众民主,实质是直接民主。两种民主形式显然在基本理念、制度安排与现实状态上存在根本差别。社会主义民主追求的是大众民主的正当性,在政治哲学理念的表达上由人民主权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它是对传统多数人统治的民主理念的直接继承,是在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批判与解构中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主义民主看来,资本主义代议制最大的缺陷和弊端在于:选举出来政治代理人是否能真正代表民众的意志和愿望;在阶级社会中,期望资产阶级的代表替无产阶级说话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这种民主只能是少数人的统治而不是多数人的统治。社会主义民主天生具有优质的因子,社会主义民主制建立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基础上,这种公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扬弃,解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的矛盾。社会主义民主是与公有制的所有制关系、无阶级区分的统治关系、利益的平等分配结合在一起的系统架构。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制与资本主义民主制最大的不同。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价值始终代表着一种弥足珍贵的政治原则或政治理想,民主的含义始终是发展的,不要指望在一本政治学或法学的词典中构造民主涵义;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手段,也是不断完善和改进的,它没有一个普遍模式,所以不要寄希望于用某一个国家在某一个时期的民主程序来定义民主的实现;更不要妄想把西方一统的民主理念推向全世界。民主本身的探索、民主实现的探索一直都未结束,而且永远不会结束。

篇9:梁漱溟从柏格森哲学视角重新解释儒学

梁漱溟从柏格森哲学视角重新解释儒学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梁漱溟从柏格森哲学视角重新解释儒学的优秀论文,对于研究哲学中伦理学的同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 要:梁漱溟在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次对中、西、印三方文华及其哲学进行系统的比较,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他穿过文化现象,直透现象背后的根本精神,再由根本精神说明现象,纠正了自严复以来思想界的进化论倾向。与西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他提倡并肯定儒家思想的现代作用,主张走孔子的路,肯定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儒学的复兴。

关键词:梁漱溟;柏格森;儒学;直觉

梁漱溟想要将儒学和现代化相结合的一种努力就是借用西方近代大哲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来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从而创新他的“新孔学”。关于其思想来源,宋志明认为梁漱溟的“新孔学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佛教的唯识宗;二是宋明理学,特别是泰州学派王艮的思想;三是法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1]

据梁漱溟自己叙述,他转入儒家思想在真正阅读柏格森著作和接受柏格森思想之前。他说:“于初转入儒家,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得门而入的是明儒王心斋先生;他最称颂自然,我便是由此而对儒家意思有所理会。……后来再兴西洋思想印证,觉得最能发挥尽致,使我深感兴趣的是生命哲学,其主要代表者为柏格森。”[2]这说明梁漱溟先生先领会泰州学派思想,然后再与柏格森直觉主义思想相印证,并接受柏格森哲学思想:“余购读柏氏名著,读时甚慢,当时常有愿心,固有从容时间尽读柏氏书,是人生一大乐事。柏氏说理最痛苦、透彻、聪明。”[3]

为什么梁漱溟在他自己现代化儒学的过程中,只寻找到柏格森的哲学呢?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事情,他有着深刻的理由,那是因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之所以会受到中国思想家尤其是新儒家学者的青睐,其理由就在于它反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特征不仅适应中国思想界对为科学主义批判的需要,而且也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有某些相通之处。”[4]具体来说则是,柏格森的唯意志论及直觉主义,与陆王心学强调主观精神作用和直觉体认容易相通。这两种哲学在较多方面有共同的特点,柏格森批评理智不能认识宇宙大生命的变化流行本体,强调只有直觉才能够担任这个任我。然而宋明理学也有很类似的认识策略如“忽然贯通”、“顿悟”、“致良知”等也排斥理论思想认识过程,与柏格森直觉主义很接近;再如柏格森认识宇宙本体是一永不停歇之流、是生命的冲动、是绵延,我自己生命与宇宙原来为一体,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分别、隔绝。这些观点与宋明理学的“天理流行”、“天人合一”、“仁者与万物同体”等观念非常接近。因为两者之间有较多类似之处,梁漱溟才说柏格森哲学为“替中国式思想开其线路”,认为“只有孔子的那种精神生活,似宗教非宗教,非艺术亦艺术,与西洋晚近生命派哲学有些类似”。[5]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不但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吸收、改造、利用,并使之成为他建构新孔学思想(儒家生命哲学)的理论来源,而且他还站在儒家立场上来解释和评价柏格森哲学并说明柏氏生命哲学是西方传统哲学的转向和变迁,由此变迁更加以肯定儒家学说的`生命力。梁漱溟还接受柏格森哲学的知觉思想并将它移到他自己的思想体系,然后将它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综合、整体、浑括的把握对象的认识策略结合起来,由此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也与柏格森一样非常强盗知觉的策略。

梁漱溟认为,相对于理智将对象视为呆静的东西而获得知识而言,直觉把握的是宇宙大生命的流动本体。中国传统哲学的策略就是内感体验的直觉策略,由于用这个策略,中国人从来都认为宇宙是流动变化而不是呆静的东西。宋儒所谓“天理流行”、“万物生化”、《易经》所谓“生生之谓易”就是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的思想。柏格森批评理智不能通内在生命的真实,强调内感体验的直觉策略,认为直觉能够向事物的内在生命的真实运动。梁漱溟十分赞同柏格森的看法,批评理性认识的缺陷就是不能认识宇宙流动变化的本体、也不能认识人内在的生命。

首先,梁漱溟运用柏格森以宇宙为流动变化、永不停息的大生命的生命哲学思想重新解释和发挥儒家哲学本有的变异思想,是儒家思想有了宇宙本体论的作用,他注重儒家的“生”的命题,认为儒家所讲“生”原来是与柏格森所谓宇宙本体为“生命的绵延”一样。他说:“我们先说孔子的人生哲学出于这种形而上学之初一部,就是以生活为对,为好的态度。这种形而上学本来就是讲‘宇宙之生’的,所以说‘生生之谓易’。由此孔子赞美欣赏‘生’的话很多,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他以为宇宙是向前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6]

儒家哲学本来是有讲“生”的范畴,认为宇宙间的万物万事都处于永无休止的变异之中,但他知道是每一个事物本身的运动变化状态,而不是说这个“变化”、“流行”、“生生”为宇宙的本体。但是梁漱溟却把这个“生”的范畴看成象柏格森哲学只能怪所讲的“生命”、“绵延”的概念一样,为宇宙的本体,这样自然这个儒家所说的“生”也变成了宇宙万物的本体。

关于认识论理由,梁漱溟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重新解释儒家哲学的认识论思想,使儒家的认识论思想具有完全偏于直觉而排斥理智的趋向,传统儒学的哲学虽然有当下反应的“忽然贯通”、“顿悟”、“致良知”的直觉因素,但他并不完全排斥理智,按朱熹在修养策略的系统而言,人先要向外面实行格物致知,在格物致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才能顿悟道的本体。王守仁尽管强调格物在于致其良知,可是并不完全否认理智,只不过他强调知行合一的方面。梁漱溟完全相反,他接受柏格森肯定直觉排斥理智的直觉主义,对儒家的认识论做了非理性注意的解释。梁先生肯定儒家在认识论方面不论认识宇宙生命的本体论还是认识人自己内在生命的道德良知的本体,只有直觉才能认识而完全排斥理智。他说孔子只教人们去求“仁”,仁是人之所有的美德,仁也就是直觉,因为人类之一切“诸德”都从直觉出来的,即孔子的“仁”。

篇10:从跨文化翻译视角解读英译本《聊斋志异选》

从跨文化翻译视角解读英译本《聊斋志异选》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及研究,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聊斋志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书中有很多东西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对英语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把<聊斋志异>中的文化信息准确而又完整地传递出来,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开展中西交流,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英译本<聊斋志异选>的分析,探讨了书中体现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译者的处理方法,指出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应该利用多种策略,以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作 者:杨国强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学院,外国语系,山东,枣庄,277160 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10(3) 分类号:H205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   翻译策略   《聊斋志异选》  

论古希腊哲学走向基督教的必然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解析

基于哲学视角的自然资源价值透析论文

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解析网络语言论文

浅谈历史哲学的视角下易学的唯物主义根据的论文

从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视角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论文

电视生态的现实困境与哲学重构论文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阅读答案

生存与和谐:对斯宾诺莎哲学的一种解读

哲学论文

从过程哲学的视角解读生态纪产生的必然性(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从过程哲学的视角解读生态纪产生的必然性,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