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理论关系初探

时间:2023-04-16 03:36:29 作者:hio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hi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篇章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理论关系初探,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篇章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理论关系初探,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篇章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理论关系初探

篇章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理论关系初探

现代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伴随着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和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的关系至关紧密,相伴相生.篇章语言学既然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和文学理论一样都是篇章(文本),那么它与文学理论应该有着天然的联系.然而比起半个世纪前语言学和文学理论的密切关系来,篇章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的联系不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应该互相渗透,反倒越来越少,大有分道扬镳的趋势.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发展过程中两个领域的研究者们主观上不愿意也不屑了解对方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从对方汲取研究营养;二是客观上现代早期的文学批评认为文学性在于语言的特定用法,因此可以用结构主义或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方法去研究,所以早期的'“篇章语法”研究可以直接为文学批评家所用.而现在意义上的篇章语言学特别强调篇章承载的社会交际功能,篇章总是和语境密不可分,而文学批评理论中常常涉及社会大背景.但是,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是多样的,在涉及具体文本的风格时,作者、读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所可能参与的场景常常涉及微观的交际语境,因此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渗透到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中来.

作 者:刘辰诞 LIU Chen-dan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刊 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 28(3) 分类号:H030 关键词:篇章语言学   文学理论   篇章(文本)   结合  

篇2:吴文化的理论定位与关系研究

吴文化的理论定位与关系研究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发源于太湖流域的吴文化是一既有地域特质而又独具个性、自成一体的区域文化,这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有其历史根因,另一方面则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区位与近代社会的'历史变动密切相关,尤其是“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使世人开始注意“吴文化”与“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文章试图从学理上对吴文化的定义、理论内涵、文化价值、与相关文化的关系以及近世以来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启示作出粗略探讨,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作 者:肖向东 XIAO Xiang-dong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刊 名: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6 5(3) 分类号:G07 关键词:吴地文化   定义问题   理论定位   关系研究   思想价值  

篇3:友谊和道德发展关系的理论和研究

友谊和道德发展关系的理论和研究

该文从哲学的理论和心理学的.实证两方面论述了友谊和道德的关系。认为友谊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道德主要是一种人际结构,友谊基本上是一种道德现象,友谊还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友谊和道德具有一种潜在的对立性。最后提出了在友谊和道德领域值得注意的研究方向。

作 者:石伟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 福州 350007 刊 名:心理学动态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DEVELOPMENTS IN PSYCHOLOGY 年,卷(期):2000 8(2) 分类号:B844 关键词:友谊   道德   道德发展  

篇4:友谊和道德发展关系的理论和研究

在发展心理学中,友谊和道德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研究领域,道德被认为是一种人自身内部的现象,主要研究个体在处理道德两难情境时对抽象原则的使用;而友谊则被认为是一种人际现象,相应地具有一种关系结构,常常研究朋友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然而Gilligan[1]对发展心理学家的道德界定提出了疑问,她认为道德也含有一种关系或人际的成份。正如Pence[2]指出:过分强调认知因素对道德发展的作用,因而忽视了社会(即人际)方面对道德发展的影响。

Bukowski和Sippola[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友谊应由道德这个参数加以定义和限定,友谊应被看作是获悉和获得道德品质的一个背景;同时,道德主要是一种人际结构,因为道德问题频繁地出现在友谊中,并且在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中道德冲突也占了显著的比例,人们必须对忠诚、信任、责任和诚实作出道德决定;而道德决定的对象正是友谊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因而友谊基本上是一种道德现象。友谊和道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 友谊对道德发展的作用

人类语言发展的目标是人与人之间能够交流思想感情,而人类道德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呢?Kohlberg[4]认为,道德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获得规范的、普遍适用的公正原则,运用这些原则能够理性地解决道德冲突,并且冲突的解决与冲突发生的社会背景无关。虽然Kohlberg等[5]也试图将公正的判断与仁慈的评判整合于道德成熟(moral maturity)之中,但道德发展仍然被认为主要是一个认知过程,解决道德冲突的道德主张并没有考虑涉及其中的社会关系的性质。

Kohlberg等[6]认为,道德推理的发展包含两种不同的过程。第一种过程包括体验内隐的认知道德冲突,经历人际矛盾和角色扮演冲突,这个过程构成了道德发展的基本条件。虽然道德发展存在于社会的道德交互作用中,但与社会关系的性质并无关联。第二种过程,Kohlberg定义为道德依恋(moral attachment),儿童通过对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特别是父母)的模仿和认同,从而发展起与他人分享的自我意识。这种分享经历通过社会强化,儿童日益产生一种责任感或对他人的幸福、期望的敏感以及保持这种关系本身的愿望,

认知发展观念认为道德概念的发展不是出自于个体的人际经历,显然这种观点降低了关系类型对道德发展的重要性。构成Kohlberg许多观念基础的Piaget理论则认为,道德成熟包括发生于某种关系中的对他人的敏感和理解的发展。儿童与父母和同伴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交互作用导致两种不同的道德价值观的发展。由于成人和儿童存在着权利的不平衡,儿童必须学习尊重权威和社会传统,即单向的尊重(unilateral respect);而同伴关系却为儿童提供了相互尊重的机会。正是通过这种平等的合作,个体才不再将道德视为一种外化的行为,内化才可能得以实现。同伴关系不仅使儿童发现了自己与他人分离的界限,而且真正理解了道德的起源。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理解他人和为他人所理解,自律从而代替了他律。

对于Piaget来说,正是由于具有平等地位的人们之间的合作,道德才得以发展。而作为道德发展的重要过程的这种合作和相互敏感普遍发生于朋友关系之中。尽管Kohlberg非常强调认知发展过程对道德发展的重要性,但Piaget更看重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重要性,通过指出情感和相互尊重导致合作,Piaget暗示友谊在道德发展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

2 友谊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

Sullivan[7]指出,在青春前期,随着人际(特别是同性朋友之间)亲密需要的日益增长,在朋友之间产生了一种合作意识。也就是说,正是朋友之间的合作才使青春早期青少年对他人的需要日益敏感,青少年朋友间产生了移情(empathy)和相互提供支持的意识。显然Sllivan将朋友间的情感纽带看作是友谊的动力源泉和获得某种道德敏感的前提条件。

与Sullivan的观点类似,一些现代哲学家(例如,Friedman)[8]指出,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友谊使人能够体验到朋友的道德冲突,因而扩展了评价自己道德标准的道德经验范围。他还认为,与自己信任的密友具有共同的道德经验,是评价和修正自己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原则的一个重要背景。也就是说友谊提供了评价自己道德标准的一个机会。通过友谊,人们不仅可以洞察自己的道德生活,而且可以超越自我,从他人的立场出发去看待道德领域发生的事件,甚至可以激励个体在以有的道德经验水平上去思考和发展新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原则。

篇5: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关系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对会计理论方法与会计实务等方面进行变革,理解和把握正确、科学的会计思想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旨在从会计认识角度分析并指出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会计实践;会计理论;关系

一、会计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它包含三层理解:(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会计认识的本质同样也是会计主体对会计所研究的客体的能动反映。

会计认识,是有机地内含于会计的理论范畴和会计实践之中,人们运用抽象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1]。

会计认识方法则是人们探求会计理论和会计工作过程所采用的手段或活动的总和。

二、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

实践,指人们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

毛泽东的《实践论》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艾青《光的赞歌》诗:“实践是认识的阶梯,科学沿着实践前进。”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三章:“实践出经验,斗争出智慧。”而会计实践作为人类社会活动,是与人类行为吻合的能动的反映。

会计实践工作,就其最原始的雏形来说,远在印度太古公社的时代[2]就已存在了。

在我国,据史书记载,可以远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时代[3]。

它具有漫长的发展历史。

我国《辞海》将“理论”解释为“概念、原理的体系。

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4]”《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理性”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的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莫斯特认为“理论是对描述或规定一系列现象的规则和原则的系统表述,它可视为有助于组织概念,解释现象和预测行为的框架”。

著名的会计学家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1958年的《会计理论结构》中提出:“会计理论远非抽象的、无益的和琐细的分析,而是侧重于研究会计行动的思想。实践是事实和行动,理论则由解释和推理组成。”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理论同一起其他理论一样,来自实践,又应再回到实践。来自于实践,意味着我们在观察大量会计现象之后,从中发现某些带有共性的特征,通过理性认识,把它上升为‘概念’,‘概念’就属于理论范畴[5]。”

三、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之间的关系

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一)会计实践是会计理论的认识基础与重要来源

会计理论是在人们长期的会计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辩证思维活动所形成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

它来自于实践,又指导会计实践[6]。

会计实践是会计理论的源泉,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研究始于实践的需要,会计实践的需要促使我们去研究会计理论;第二,在会计实践中存在运用会计理论的主体、客体和手段,为研究会计理论创造了条件;第三,产生会计理论的萌芽;第四,形成会计理论的雏形;第五,由于会计实践的发展,需要对已有的会计理论进行充实、改造、更新、使之不断发展;第六,验证会计理论的科学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和发展会计理论。

(二)会计实践制约会计理论

1、会计实践环境因素。

会计所处的环境,直接作用于会计实践,同时也影响基于会计实践的会计理论。

会计实践的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其内容有: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经济管理水平、政策和法律、单位规章制度、各部门协作关系、影响会计实践要反映会计理论的基础工作、内部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处理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具体经济业务、处理与外部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处理与各单位,员工之间的经济关系等。

2、会计实践特点因素。

在会计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会计理论,直接反映了会计的要求。

会计实践的系统性特点,要求会计理论全面阐述会计是一个核算与管理的系统,及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结构特点要求会计理论全面阐述会计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联系;目标性特点要求会计理论全面阐述会计的各种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行为特点要求会计理论全面阐述会计行为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职能性特点要求会计理论全面阐述会计的职能和职能的具体体现。

3、会计实践要素因素。

会计理论包括会计实践主体、客体、手段和结果等要素。

会计实践主体要素反映从事各种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及其素质对会计实践的影响;会计实践的客体要素反映进行会计工作的对象;会计实践手段要素反映进行会计工作完成会计任务而采取的有关会计的方法、工具、措施和途径及各种手段的有效运用对完成会计任务的影响;会计实践结果要素反映进行会计工作取得的最终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三)会计理论是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会计研究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为系统化的关于会计理论认识的过程[7]。

长期以来,会计研究这项实践活动已形成了其自身的方法体系。

其认识过程的形成要经过从实践到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这三个基本阶段。

而会计活动的复杂性,决定着会计理论形成的上述三个阶段必然是循环往复的辩证过程。

从会计实践到形成会计理论这一过程可简单归纳为:

1、明确会计对象。

依据认识的需要和有关规定或要求,确定认识的对象。

2、收集资料,获取感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阶段,要搜集大量、丰富的资料,为理性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分析研究,进行理论认识,形成会计理论。

对搜集的大量感性认识资料要进行整理分类;对初步整理的资料进行核实,是否真实、正确和合规;对不真实、不合理和不合规的资料,要进行核对,或进行再调查,以便更正、补充、替换和增加,使经过整理的资料变的可靠。

四、总结

会计实践是一种社会实践,而任何一种社会实践,既然有它发展的历史,有它存在的必要,则必有进行这种实践的指导思想。

就其发展的历史来说,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

把经验和教训总结起来,可为指导今后实践的借鉴。

就其现时的任务来说,有不同的情况要适应,有崭新的问题要解决,于是要探索新的途径,试验新的方法,要扬长避短,要去芜存菁,要弃劣从优,从而概括出客观的而不是臆造的、逻辑的而不是武断的、合乎事物运动规律的而不是背离实际的理性认识。

换言之,会计理论是会计实践的抽象,是上升到理性高度的抽象。

存在决定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会计理论来自会计实践,来自具体的会计工作,是人们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从会计现象到其本质的观察,总结概括出来的关于会计知识的科学而系统的结论。

它不断地从实践中产生、完善和发展。

同时它又反过来指导会计实践,服务于会计实践,使具体的会计工作能够产生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致用.《论会计哲学观》,地质财会,2003(4):9-10.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380-381.

[3]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研究的几点意见》,会计研究,1980(1):8.

[4]张萌物.《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思考》,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5).

[5]贺秋硕.《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科技信息,2008(12).

[6]卢永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思考》,会计研究,2001(5):56-57.

[7]叶陈毅、张冬梅.《关于会计认识路线的哲学思考》,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26).

篇6: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关系论文

摘 要 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与实务赖以产生、存在、发展的客观社会环境。

影响会计及会计理论的会计环境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科学水平、法律、社会、文化教育等内容,作为影响会计的社会环境整体,其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可以是综合性的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可以是某一方面因素的影响。

会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体现为相互影响的关系。

会计环境的不断改善,必然会促使会计在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会计环境 会计理论 影响

篇7:职业教育理论与技能关系论文

职业教育理论与技能关系论文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理论指导实践”,但不能以为学习了理论就可以解决实践问题。实际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是基础,掌握技能是目的。学习时,应该把两者的过程分清。

二、如何进行理论学习

1.严格执行教学指导计划

高职学校要根据国家发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不得任意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学习过程中应该制定长期和短期的教学目标,便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和概念,通过短期的学习和长期的持之以恒把基础理论掌握得更好,为在专业技能实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时间和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以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填鸭式接受学习,学生的探究、实质性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及交流与分享太少。过去的课堂中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智力

老师在教学讲解过程中,应不断向学生提出各种疑问,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在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从而实现自我的不断思考和总结。要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在以后的技能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学习是为实践打基础的。在进行技能训练时,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职业技能尤为重要,它是在教学活动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好形式。

三、技能学习中的理论运用

实习时,要把在基础理论中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技能训练课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是教师对学生传授技术、进行技能训练的基本形式。技能训练课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与灵活相结合、系统与衔接相结合、实用与适应相结合的特点。实训课时,要将认识实习、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个阶段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教学计划中。从开始对实践内容的陌生,到逐步加强了解和认识技能训练项目的熟悉,实习教学课堂化。只关注学生技能训练的结果所达成的技能训练目标的水平还不够,还应该看理论在实践中是否能真正得到应用。要注意技能训练的全过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对发展的不同需求。要关注那些不能完成技能训练任务、离技能训练目标差距较大而暂时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制定不断进步的措施。既要从实践本身上找问题,又要引导他们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理论理解透彻了,技能练习也会有较大的进步。一点小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的信心和勇气,鼓励他们不断进步。要规范技能训练评价方法。学生技能训练的评价既要有量化评价的理论成绩,也要有相应的技能成绩。可以采用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相结合,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对理论和技能都要有实际的认识,并从中得到激励和启发,达到促进学生发展和掌握技能的目的。学生技能训练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是根据技能训练目标确定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使学生对技能训练水平成绩给予认同,并检测自己的达标程度,以及与训练目标的差距,以起到鞭策和鼓励学生的作用。

四、小结

通过技能训练的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把在技能训练中的心得和体会与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相对照,确实做到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但如何做到二者的统一,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篇8:关于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

【摘 要】伴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非线性思维方式成为了认识复杂性世界的基本模式。复杂性科学中的涌现理论,揭示了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涌现现象。涌现理论完全适用于对创造性思维这一高级心理活动的探究。【关键词】复杂性 涌现 创造性思维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复杂性探索以世界的复杂性为基础,并阐释一种生长于复杂性的和以其自己的方式展示复杂性的秩序。

在众多流派的复杂性研究中,美国圣菲研究所的工作最引人注目,以约翰 ・霍兰为代表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即在复杂的适应性系统的网络中,其成员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性(即系统的各个成员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学习并积累经验,以改变自身的结构与行为)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产生了自组织的、整体集成的特征,并对初始条件产生了特别的敏感性。复杂的适应性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正是因为它与外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反馈作用机制,系统才有可能达到混沌的边缘,涌现系统的进化。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自组织理论从物理化学领域推广到生物、生态、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领域,反映了生物、社会等高级系统的能动的自组织机制。

在复杂性视野下,非线性的或然性和似真性取代了确定性,宇宙万物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非线性思维关注的焦点是许多相互关联的、类似的要素的集体行为,这些要素并不因其本身而具有(原子论的)意义,而是通过网络中的非线性、不对称关系的复杂集合而获得了意义。这些网络的重要特点,包括分布性、自组织和无中心控制的局域信息运行。非线性思维的特征表现在:一是不连续性。系统由多个主体组成,主体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二是不确定性。宇宙万物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不对称的因果关系导致了自然界随处可见的涌现现象。三是不可分离性。表现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客观世界在本质上成为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四是不可预测性。因果之间的联系是模糊和不对称的,往往充满了随机的互涉和互动。未来不是完全可以预测的,它是一系列的不连续事件。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其特点在于“创造”。创造在狭义上即是无中生有,从无到有,具有原创、首创和新颖的涵义。发展到以后,创造一词得到了更多的演绎和扩充。从广义上讲,只要是对某个范围的人,或者某个个体来说是新颖的,有价值的,或感到满意的东西,都可以说是一种创造,例如一道美味的菜肴、一篇优秀的作文、一个奇巧的方法或一丝透悟的灵感等等。

创造性思维具有非线性的特征,根据何克抗在《创造性思维理论: 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所建构的创造性思维“ DC(Double Circulation Model)模型”,即内外双循环模型,将“显意识激励”、“潜意识探索”、“显意识检验”这三个步骤构成了内外的双循环中,内循环指的是前两者之间操作的循环,外循环则是上述三者之间操作的循环。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很明显地体现了非线性的特征。

创造作为一种“无中生有”的形式,当然适用于涌现论。霍兰论述的涌现的产生条件主要包括:主体、非线性作用、自组织、受限生成和环境策略等五个方面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系统的一项高级心理活动,就思维的物质器官大脑来看,大脑是创造性思维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大脑由左右半球所构成,大脑半球的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中大约有一万亿脑细胞,大脑皮层大约有一百亿到一百五十亿的神经细胞。脑细胞能够接受、传递和分析信息,每个脑细胞都带有无数的触须并与神经细胞发生联系,形成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大脑每分钟接受外部信息 40GB。正是依靠如此复杂和庞大的网络系统,大脑不断的接收、加工、处理和输出信息,进而完成大脑内部,以及大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换。因此基于复杂性理论的视角,思维系统的结构不是一种静态结构,而是一种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适应性系统,即复杂适应系统。

根据霍兰的涌现普适理论,适应性主体、非线性作用、自组织、受限生成和环境策略这五个方面是有可能导致一个涌现发生的必要条件,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涌现而言,也是一样。我们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涌现是思维系统内部显意识与潜意识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非线性交互作用的整合而涌现产生思维新质的过程。这种非线性交互作用满足连续恒动、有序转换、互渗互补和矛盾平衡的运行机制,具体而言,当面对一项创造性任务,显意识和潜意识的探索和分析始终处于连续的思维活动状态,二者在一张一弛、一消一长、一开一闭的连续活动和有序转换中,进行显意识的自觉探索和潜意识的不自觉提取。在整个过程之中,显意识与潜意识在内容或成分上相互渗透,在信息资源上相互为用,在心理功能上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和实现意识系统的整体功能,并在与外部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平衡的动态运动中,思维系统各组分相协调、相一致,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产生新的结构和行为模式,即创造性思维的涌现。

特别要强调的是,创造性思维符合涌现论的特征,是受限生成的过程,涌现只能发生在带约束条件的相互作用着的机制产生的可能性空间中。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创造性思维的涌现是一个生成过程,所以应该秉持生成观的视角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涌现;第二,创造性思维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受限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涌现只能发生在带约束条件的相互作用着的机制:显意识、潜意识与环境交互作用产生的可能性空间中。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经费资助”成果。

作者简介:李琳(1980-),女,甘肃天水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博士研究生。

篇9: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教育理论的研究文

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教育理论的研究文

[摘 要]教育理论由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哲学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组成,它们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有所区别的。本文从它们分别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出发,指出这三部分理论的研究对教育理论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并根据当前教育理论研究的实际,着重探讨了实践教育理论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关系

教育理论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但人们对什么是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应包括哪些理论等基本问题却一直未有定论。本文仅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来分析教育理论研究的问题。

要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首先得探讨教育理论的基本范畴。一般认为,理论知识有纯理论性知识和实践理论性知识之分,纯理论性知识只是解释性的知识,目的是获得理性的理解,实践理论性知识是对实践作出判断,获得理性的行动。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赫斯特(Hirst)把教育理论看作是为教育探求理性原则的基础领域,是一系列相关学科实践原则的集合,教育理论应“发展”和“引导”实践。穆尔也认为教育理论不应只着眼于解释这个世界,其目的应在于指导实践,主要功能是规定性的或建议性的。而更多的人认为,教育理论也和自然科学理论寻样,有基础科学理论和应用科学理论之分,因而把教育理论分成教育科学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布雷岑卡在此基础上,根据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性,还增加了一个教育哲学理论。

教育科学理论是在纯理论的观念上对教育行动、教育目的、教育前提及其教育影响进行研究,并由此而提出相应的科学理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教育行动领域的认知。它主要是陈述教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解释教育实践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关于概念的表述一般采用描述性定义,它适用于进行事实判断。

教育哲学理论试图通过哲学的方法设计一种理论建构的途径,使实际工作者能够通过对教育的真正意义和目的的哲学理解来拓展和丰富他们的常识性思维,给教育实践提供价值和规范取向。因为教育实践包含着人类的价值需要和理想追求,所以对教育实践作哲学上的思考,沟通了经验科学和形而上学,既可把握教育实践的方向,又可寻求前进的最佳途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不去考虑普通哲学的问题,我们就不可能批判现行的教育理论和政策,或提出新的理想和政策”。

实践教育学用以评价,并以规范性命题为主,告诉人们在某方面应该做什么、该做些什么。布列钦卡认为,“实践教育学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要它来指导教育者的教育行动”。它的语言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纲领性定义,二为口号。实践教育理论直接指向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任何一个实践教育理论都不只是以具体情境中的少数实践者为指导对象,因为这样的理论必定会脱离不同情境中其他实践者的需要,不具备理论的概括性和―定程度的抽象性,因而要把它和具体化的操作规则或方法区分开来。实践教育理论首先是一个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最有条理、资料最为丰富的思考。

应该说,教育理论的这三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布列钦卡指出,实践教育学“不仅以相关特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教育方式为前提,而且还包括了对历史状况的价值分析”,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为实践教育学提供了经验性知识和价值取向。实践教育学的主体由技术规范构成,这种技术规范基于由价值取向所决定的目的,基于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技术假设。对于教育实践,正如卡尔(Carr)分析的,我们总是想当然地从常识的意义上来理解它,而不对常识进行哲学的探讨,因而存在着真正的教育实践和非真正的教育实践,好的教育实践和不好的教育实践。实际上,教育实践应是一门关注选择和行动的科学,它并不具有外在的.相关目的性,而是受道德影响并诉诸于道德的行为,它的目的不是永恒不变的,而且随着内在追求的“善”的变化而经常变化的。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分层的,并非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和教育实践发生直接的联系。从教育科学理论的本质看,它主要集中于解释现象间的联系,认识教育现象及其本质,分析历史的和现实的实践的合理与不合理、自觉与盲目,并预测现实实践的客观发展趋势,揭示合理性实践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以指导未来教育实践由不合理趋向合理,由盲目转向自觉。同样,教育哲学理论只是侧重于追问经验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本体,以深层次的不可测的理念、精神为对象,研究未来的教育和教育的未来,旨在理解人生、理解世界,并构建完美人生、完美世界的理念。由此可见,这两种教育理论都是从宏观上指导教育实践,只不过教育科学理论是对教育现象及其本质通过科学方法的分析来指导教育实践,而教育哲学理论则通过抽象的方式来指导教育实践。所以有学者认为,只有教育实践理论才直接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虽然它不对实践提供“手把手”的“学徒式”指导,却可以其纲领性、规范性的定义,以其隐含在概念、命题中的理性规范对实践提供直接的指导。

认清各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将使我们能更好地分析“理论脱离实际”这个论题。在实践中,我们常常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对立起来理解,认为所有的理论都是非实践的,所有的实践都是非理论的,从而引起一些理论主张该怎样做的争论;也使那些从事教育实践的人不得不进行反思,不得不对他们正尝试的事情进行理论化。我们通常没有认识到教育实践既可以由那些默认的、隐性的以及不能清楚表达的或常识性的理论来指导,也可由那些从学科系统研究中产生的科学理论来指导;更没有认识到教育实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不仅仅由教育理论来指导,因为理论总是一套普遍的信念,而实践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采取的行动,其作出的选择必须根据环境和特定情景的变化而不断被修正。和教育实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样,教育理论作为一个学科体系也具有其独立性,特别是作为教育基础理论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哲学理论,更有其自身的构建规律和严谨体系。理论知识可以借助于它本身的逻辑性,通过判断、概念、推理,从已有知识推论出一些新的知识,这些新的知识往往能作为一种独立的革新力量而作用于实践,但它们也许要到一定时间后才可能得到证实。国内外也有许多重大教育实践往往都来源于价值判断与理论认识而不是前此实践。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重新确立研究教育理论的方向。

首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允许教育科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育实践。从基础学科角度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水平,因此要完善基本学科的自律机制,建立起知识共同体的学术规范。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遵循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演进,日益摆脱琐碎事物的制约,超越现实,敢于解释并预示未来。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将理念触角伸向教育活动的深层与本质,才能超越反映,把握教 育实践的规律和意义,体现出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精神,然后再以一种独立的革新力量作用于实践,而非总是抱怨理论脱离了实践。

其次,我们必须重点论述有关实践教育理论的发展,这和具体教育实践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我们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所在。现在,很多实践教育理论研究者都处于研究实践教育理论和其它两种教育理论之间,他们的主观出发点可能在于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出能够直接指导教育实践的原则。一般的研究方法是从其它学科中寻找构建教育理论的基础,结果把原应属于教育理论的基础理论变成了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教育理论越来越成为“综合教育学”或“多学科的应用科学”,而没把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教育问题之上。可以说,这一根本出发点是错误的,结果往往造成无法顾及两头的状况;一方面不能提出能从宏观上解释教育现象和指导教育实践的更高层次的理论,另一方面也不能总结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实践原则。

从根本上说,学科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它们各自从实践的复杂性中作出有限的抽象,但不能为任何教育实践原则提供正确的判断,两者的概念结构有着不可弥合的鸿沟。学科可以为原则提供不同的理由、依据,虽然这些理由和依据对于理论的解释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但却只是分散的、片面的、有限的理论研究,不能给任何一套实践原则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我们通常简单地认为,学科可以为实践原则提供解释,进而,实践原则可以解释个别情况的教育活动。很明显,教育理论如果要为发展理性原则提供方法论,这种从学科到原则再到特殊活动的简单模式是不起作用的。虽然学科处理从复杂实践情境中抽象出来的确切现象,但并不是说把它们拼凑起来就可充分理解教育目标或教育实践的情境。它可为我们提供一些现在还不能理解的东西,却不能为实践原则的判断提供一个综合的平台。因此,任何想从其它学科的发现中得到完美的实践原则的尝试,都一定是建立在没有充分描述实践活动特征复杂性的发现之上的。运用这一先天不足的原则,只会把实践扭曲为不可自我辨析的活动。

所以,如果要发展理性的实践教育理论,我们的出发点必须考虑现在的实践,考虑实践中所体现的规则和原则。就像在其它活动领域一样,我们慢慢地认识到教育活动的问题和答案皆来自于从事教育活动本身的活动中。我们不得不通过践行把我们的观点渗透于其中。这样,慢慢地通过各种手段,我们可以促进和扩展一些知识,包括怎样去得到行为分析的知识以及对涉及其中的规则与原则的反思。某实践原则的存在,至少是在一些活动中得到充分证实的,实际上即使在一项活动中,它也不能给予充分的解释,更不用说证实了。反过来说,如果通过原则对行为的解释是不充分的,那么通过某学术性学科来解释此实践原则也是有问题的。因此,教育实践原则的有效性只能根源于对实践的抽象,而不是根源于某些独立的理论基础。另外,发展理性的教育实践,还必须考虑到实践者用以描述实践和决定做什么的知识、信仰和原则,用以表述正在发生什么的实践话语与日常实践活动的话语等等。研究现在的实践必须正确地表述实践者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因为只有从这些描述和原则中,才可能形成对实践的理性批判,形成理性的教育实践理论。

总而言之,关于教育理论的研究,我们既要反对实证主义提出的关于构建一个唯一真理体系的假想,又要摆脱单一的实用主义价值选择取向,而走向一种理性认识的目标定位,明确教育理论研究要进行一些基础理论研究,也就是应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分,改变一味要求教育理论要解决直接的实际问题的认识,建立起对教育现象的多种多样、有效解释的框架。这样,教育理论研究,才能在超越对教育现象的直观领悟的同时,在更高层次上走向一种理性的整合,据此求得认识上的全新突破。

篇10:国防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研究论文

国防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研究论文

一、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

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赫斯特(1914)的《战争的政治经济学》和庇古(1921)的《战争经济学》被认定为最早的国防经济学著作,而后者更多地被认为是国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其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研究,国防经济学领域产生了大量著名的研究成果。在我国,仅1987―2002年间就产生了100多部国防经济学相关著作。

在研究成果的形式上,国防经济学的专著和教材多是以专题归纳的形式呈现。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国防经济学,学者主要是运用经济学工具对国防的相关问题展开专题性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分篇归纳的方式,而并不追求理论体系的逻辑性。无论是国外的国防经济学原著还是我国学者对国外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引入无不印证了这一事实。

近年来,我国国防经济学学者已经开始了对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国防经济学是研究国防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因此,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应围绕国防资源配置问题展开。当前,以“国防经济资源配置”“国防资源配置”等为主题的研究大量涌现。

其二认为,国防经济学是研究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国防与经济的关系、国防经济活动以及国防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从逻辑学的角度讲,这两种观点对国防经济学的界定方法是不同的,前者是内涵式的界定,后者是外延式的界定。对比这两种观点,可以看到后者包含了前者。

事实上,基于这两种观点构建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都存在缺陷。对于前者来说,如果国防经济学只研究国防资源配置问题,那么作为国防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国防与经济的关系等问题则被排除在学科的大门之外,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对于后者来说,由于没有建立起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这种外延式的界定方法建立的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便很难形成一个一以贯之的逻辑体系,其结果必然导致国防经济学走上专题性研究的道路,于理论体系逻辑架构的建立不利。

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指出,国防经济学是研究“与国防相关的资源配置的”学科。从逻辑上讲,这种存乎于上述两种观点之间的界定仍不足以涵盖第二种观点所容纳的全部外延。但是,这种观点却表现出了建立国防经济学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关系的倾向。

资源配置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也无论是理论经济学还是应用经济学,都将资源配置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然而,关于资源配置与国防经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目前尚不甚明了。从“国防资源配置”相关研究所表现出的集中性来看,这一主题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方向,前述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种观点甚至直接认为国防经济学就是研究国防资源的配置问题的学科;但从认同度更高的第二种观点来看,国防经济学领域的学者更多地认为国防资源配置只是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

那么,资源配置范畴与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之间究竟是否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除国防资源配置问题外,国防经济学所关注的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国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等问题是否也属于资源配置问题?从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这一角度出发,能否认为国防经济学也是以资源配置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能否运用资源配置逻辑,科学构建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从这一想法出发,本文尝试通过建立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进而建立资源配置的层次体系,并将二者与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进行对应分析,对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进行探索性的演绎。

二、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也许正是因为这一概念在应用上的广泛性,国防经济学和研究国防资源配置问题的学者们很少对其做出专门的解释。然而,要以这一概念作为国防经济学的逻辑基础,则必须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

资源配置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概念。《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对资源配置的界定是:资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的起点在于资源的多用途性。由于每一种资源往往具有多种用途,选择合理的用途是资源配置的首要任务。除了强调资源的用途属性之外,这一定义还强调了资源在“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在使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后者往往会被忽略,而仅仅认为资源配置是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而这种片面的理解在国防经济学和国防资源配置研究领域并不少见,由此必然带来对国防资源配置和国防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片面理解。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到,资源配置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因此,这一概念必然是一个包含着资源的用途、资源配置主体、资源配置目标、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结果等范畴的逻辑过程。

(一)资源的用途

用途既是资源的自然属性,也是资源的社会属性。资源本身的禀赋决定了其可能具有的用途的质和量,表现为资源的自然属性;社会和人的需要则决定了资源用途的实现程度,表现为资源的社会属性。从唯物论的意义上讲,正是因为资源具有用途,才造成有限资源对无限需求的稀缺性,进而带来资源的配置问题。

(二)资源配置的目标

从本体意义上讲,资源配置并不必然具有目标性。但从现实意义上讲,资源配置往往与“最大化”这一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认为,主体效用的最大化是主体资源配置所追求的目标。资源配置目标的差别主要是由主体效用的差别引起的。

(三)资源配置的主体

资源配置的主体是资源配置逻辑中的一个基础范畴。主体不同,资源的用途、资源配置的目标以及配置资源的可能手段和方式都会存在差别。从资源配置定义可以看出,资源配置的主体既可以是实体的人和国家,也可以是虚拟的社会或群体。主体的不同决定了资源配置范围的不同,从而使得资源配置具有层次性。

(四)资源配置的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是资源配置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是经济学研究中提到的最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从更为一般的意义上讲,资源配置方式主要可以分为直接配置和间接配置,而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分别是这两种一般方式在现代经济中的两个主要的表现形式。

(五)资源配置的结果

资源配置的结果是资源配置逻辑的终点。与结果相关的是效率范畴。资源配置的结果可以表现为高效率、低效率或无效率。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志在于任何资源无论其投入于那种用途,边际产量相等。以上是本文建立的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过程。

资源的用途、资源配置主体、资源配置目标、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结果,是资源配置逻辑过程中的5个基本范畴,且分别包含着多种构成。五个基本范畴之构成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特定资源配置逻辑。由于资源配置主体之间可能存在包含关系或交互作用,特定的资源配置逻辑之间也可能存在包含关系或相互交叉关系。这一点决定了不同的特定资源配置逻辑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层次性的逻辑体系。

三、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我国国防经济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马克思主义国防经济学到现代西方国防经济学及二者融合的发展过程。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国防经济学是传统的国防经济学,主要研究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国防的本质以及国防与经济的关系等认知问题,而现代西方国防经济学则主要研究国防资源的配置等应用问题。这些内容都是我国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因此,国防经济学主要研究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国防与经济的关系、国防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国防资源配置效率问题。从这一界定的描述方式来看,这些研究内容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并不存在逻辑上的联系。然而,从本文建立的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来看,国防经济学的上述研究内容事实上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首先,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与资源配置的关系。“战争的经济本源”被定义为国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是战争的本源,也是战争的条件,还是战争灭亡的前提。从这一论述来看,战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中某一个阶段存在的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经济发展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资源配置的过程。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环节,必然与资源配置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在资源配置方式的一般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争夺配置”的概念。基于这种理解,战争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再生产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人类社会再生产超越了国家实体的范畴,是两国、多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再生产。对战争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围绕战争配置资源的效率展开的,就是研究战争这一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本质、效率及其与其经济支撑之间的关系。战争与资源配置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提出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这一纯理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裁军经济理论等应用问题也正是由于战争这一资源配置方式在人类经济再生产资源配置过程中表现的无效性带来的。

其次,国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与资源配置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指出,国防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扣除。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或者说社会再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国防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起点是社会再生产资源用途的多样性。国防是社会再生产资源的多种用途之一,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安全需要。研究国防与经济的关系,探索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律,实质上就是为社会再生产资源配置于国防用途的规模和结构的确定,尤其是国防资源规模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但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属于国防资源配置的范畴,而是属于社会再生产,或国民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范畴。

再次,国防资源的配置问题是现代国防经济学的主体理论内容。毋庸赘言,这部分内容本身就是资源配置问题,是国民经济配置于国防用途的资源如何进行再配置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国防资源的配置是一个由多个层次构成的资源配置层次体系。从国防生产的角度讲,包括国防工业布局、资源在国防工业行业内部的分配以及国防工业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从国防消费的角度讲,包括国防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配置、不同的用途所获得的国防资源的二次、三次配置等,直到国防资源的最终消耗之前的配置环节。此外,在国防生产与国防消费之间还存在一个资源在供需系统之间的配置问题。

上面的分析充分说明,国防经济学三个方面的主要理论构成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都是某一特定资源配置逻辑的一部分。资源配置与国防经济学的关系不仅仅表现为国防资源配置理论是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之一。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国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等都是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问题。

建立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将各部分内容归纳到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中;另一方面有利于基于对“国防经济学是研究与国防有关的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说法的补充和完善,更加科学地界定国防经济学的内涵。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一个粗浅的定义:国防经济学是研究战争和国防的资源配置属性以及国防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这一定义与传统定义的`区别在于,强调不仅与国防相关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战争和国防的资源配置属性也是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从而将国防经济学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都统一到了资源配置这一主线上来。

与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相联系的资源配置问题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构成的资源配置体系。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就存在于这一体系的各个环节当中。

四、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资源配置逻辑推演

通过上述对国防经济学的主体理论构成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到,国防经济学的主体理论都属于资源配置的范畴。因此,完全可以按照资源配置的逻辑建立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上文建立的资源配置一般逻辑和资源配置层次体系的基础上,下面对各个层次和各个特定资源配置逻辑中的国防经济学理论点进行演绎,并对不同层次资源配置中的国防经济学理论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推演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一)各层次资源配置与国防经济学的理论点的对应分析

从大的范围上讲,国防经济学理论相关的资源配置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全球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国民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和国防资源配置层次。其中,“全球经济再生产”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概念,目的在于说明战争本身就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人类社会再生产过程在国家间配置资源的一种争夺式的配置方式。基于资源配置的层次性,下面对国防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点和各层次的资源配置进行对应分析。

在全球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不同国家组成的系统。国与国之间资源配置的方式有很多,国际贸易、政治或道义援助等本质上都是资源在国家间的配置手段。战争就是这些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之一。一方面,战争毕竟需要消耗资源,需要资源的保障,因此它又是对参战国再生产中经济资源的扣除。尽管如此,战争在人类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必然性仍无法消除。由于这一矛盾性,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国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由这一问题还衍生出了裁军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战争还带来了军事联盟问题,联盟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既可以是联盟政府间的计划配置,也可以是联盟成员经济主体间的市场配置。这些具体的资源配置逻辑构成了军事联盟经济理论的内容。此外,军品国际贸易问题、军备竞赛问题也属于这一层次资源配置问题。

在国民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资源的配置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国家安全是其资源配置的目标之一,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包括政府的财政计划配置和社会经济主体的市场配置两种。国家在将资源配置到国防用途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基础性问题就是国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国家是否将资源配置到国防用途以及配置多少资源到国防用途上。由此问题还衍生出了现实中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理论、国防支出理论等。

在国防资源配置层次,主要分化为国防生产系统和国防消费系统两个系统的资源配置问题。其中,国防生产系统的资源配置是国防工业部门系统及其管理主体,出于国家安全和自身经济利益的目标,运用计划和市场的双重手段配置资源的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相关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国防工业的结构理论、国防工业规制理论、国防生产企业管理理论等。上述理论存在层次上的差别,这是因为这一层次的资源配置问题又进一步细化为更低的层次,直至国防最终产品的形成。国防消费系统的资源配置则是军事部门为了实现军事经济效益的目标,采用计划方式进行的资源配置。对这一资源配置过程的研究产生了军费理论、军事人力理论、国防采办理论等不同层次的理论。这一层次的资源配置也是一个由多个层次组成的资源配置体系。在国防生产系统与国防消费系统之间,也存在着资源配置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产生了诸如国防市场理论、国防产品价格理论、国防科技理论等理论。

在国民经济再生产资源配置与国防资源配置之间也存在一些理论问题,包括国防经济的运行理论、国防产品的性质理论、国防工业的规模理论、国防工业的性质理论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国防经济学现有的理论点都存在于资源配置的层次体系当中。当然,上述探讨只是粗浅地分析了资源配置范畴层次体系中主要的国防经济理论问题,其中各个理论点的梳理及其与资源配置所在层次之间的关系在学术意义上尚不一定具有严格的准确性,但这种映射关系的基本思想足以证明,以资源配置范畴为逻辑主线,建立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可行的,国防经济学相对分散的研究专题内在地统一到资源配置这一一般逻辑上来。

(二)不同层次资源配置中国防经济学理论内容的逻辑联系

从资源配置层次体系的总体逻辑上讲,高层次的资源配置是低层次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源:全球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导致了战争这一资源配置方式的产生;战争或战争的可能导致了国民经济再生产资源向国防用途配置的需要;国防经济再生产资源的配置提供了现实的国防资源,为国防资源在国防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各自内部以及两个系统之间的配置提供前提;在国防资源配置部分,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各自内部的资源配置也是一个由多个层次组成的体系,高层次的资源配置的结果是低层次资源配置的前提,低层次资源配置是高层次资源配置的延伸。按照这样的层次,国防资源配置活动一直延伸到国防资源最终消耗的终端环节,国防经济学的理论点都分布在各个层次的资源配置过程当中。逻辑层次越高,其理论内容越偏向于理论性,并最终归宿到战争的经济本源这一纯粹的理论问题;逻辑层次越低,其理论内容越偏向于应用性,并最终延伸到如何实现某类国防资源最终消耗过程中的有效配置这一纯粹的应用问题。

五、结论与展望

国防经济学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国防经济学的各主要理论专题都是对由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范畴组合而成的特定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可以按照资源配置的层次性和各层次资源配置特定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上述结论充分显示了资源配置主线对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凝聚作用。但国防经济学各个理论点在资源配置的层次体系和特定资源配置逻辑中的位置和逻辑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一些理论点可能存在于多个层次或多个特定逻辑中,可以通过对理论点的进一步解析或对资源配置层次和逻辑的修正加以完善。

学奕的翻译

青春的篇章作文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多媒体教学质量控制研究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观

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关系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

学农活动发言稿

对话与融合:基于对话理论的文化翻译研究

华丽的篇章,不是谁都能写

记忆的篇章生活随笔

篇章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理论关系初探(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篇章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理论关系初探,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