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boKut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当美德成为智慧》阅读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当美德成为智慧》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 目录
篇1:《当美德成为智慧》阅读答案
阅读《当美德成为智慧》(节选),完成13-19题。(17分)
当美德成为智慧
焦国成
(1)在美国波士顿“二战”犹太人蒙难纪念碑上,刻着德国新教牧师马丁.尼莫拉留下的铭文: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出没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里却再也没有人能够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2)这是从血的教训中午出的箴言。在那个法西斯主义处于强势、毫无正义可言的时候,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所谓的“智者”可能会为了眼前的利益选择去做法西斯的帮凶和奴才,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总归是法西斯主义者的俎上之肉。
(3)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利己主义者的智慧是一种小聪明,虽然可以暂时得利,但这种利总是有“害”相跟随。因为占了别人的便宜,固然可以一时得意,但当被千夫所指的时候,他的得意也就不在了。前乐而后苦、开始得意而日后途穷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一种高妙的智慧。
(4)拥有美德,也就拥有了人生的智慧。
(5)其一,美德是对利己欲望的一种超越。在有德之人看来,有损美德的利益不是一种利,反而是一种害。正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避开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也就避开了它可能导致的害。爱好美德的人,善于约束自己,上不愧于天,下不zu于人,心里坦坦荡荡,安宁舒畅。能使自己愉悦幸福一生的,莫过于美德。爱美德的人,才是真正爱智慧的人。
(6)__________________ 。有美德的人尊道而贵德,一事当前,先问是否合于道义,而不以一己之好恶对待人和事。有美德的人讲仁讲义,乐于助人,乐于成人之美,这有助于消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对立,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与邻为壑与互助合作之间,哪个更为智慧,是不言自明的。
(7)其三,美德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有美德的人,是在爱人中爱己,在利人中利己,在使众人快乐中获得快乐。因为他行事以德,故服人不靠威势武力;因为他爱人利人,故能把自己与大众连为一体。因此, 孟子才说“仁者无敌 ”。
(8)其四,美德是可以惠及整个社会和子孙万代的精神财富。孔子曾提出“惠而不费的君子智慧”。在他看来,“因民所利而利之”的德政是惠而不费的。如果我们能把孔子思想发挥一下,使美德成为每个人的操守,社会将更加美好。做父母的有慈的美德,天下儿童就都幸福了;做子女的有孝的美德,天下老人就都幸福了。同样,每个社会位置上的人都有美德,天下就会是一个大道流行、人人幸福的世界,我们这一代能够讲美德,下代人潜移默化,也会崇尚正义和美德。如此善善相因,“富二代”和“富三代”的问题就不会出现。美德泽后长远,如果真想让社会更美好,那就把美德看成永恒的智慧来追求吧!
(20xx年2月18日《光明日报》)
小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一己之好恶( ) ②下不zu于人( )
小题2:.解释文中加“______”的词语。(2分)
①箴言:____________
②仁者无敌: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4:.阅读⑴段的“铭文”,说说你从中明白的道理。(3分)
小题5:.第⑶段说当利己主义者“被千夫所指的时候,他的得意也就不在了”,即指孟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6:.细读第⑹段,依本文行文特点,在横线外为本段拟写中心句。(2分)
小题7:.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wù(1分) ②作(1分)
小题1:①规劝的话(1分)②具有美好道德的人没有敌人,什么困难也不能阻挡他。(1分)
小题1:拥有了美德,也就拥有了人生的智慧。(3分)
小题1:你不坚持正义,不关怀别人,当你处于危难之时,别人也不会关怀你。(3分)
小题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分)
小题1:其二,美德是人际对立的一种超越。或答:其二,美德就是坚持道义为他人着想。(2分)
小题1:以犹太人蒙难纪念碑的铭文开启全文,用孟子的话及作者的理解相承接,(1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1分) 接下来从四个方面分述什么是美德。(1分)
略
篇2:《当美德成为智慧》阅读答案
①在美国波士顿“二战”犹太人蒙难纪念碑上,刻着德国新教牧师马丁·尼莫拉留下的铭文: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里却再也没有人能够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②这是从血的教训中悟出的箴言。在那个法西斯主义处于强势、毫无正义可言的时候,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所谓的“智者”可能会为了眼前的利益选择去做法西斯的帮凶和奴才,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总归是法西斯主义者的俎上之肉。利己主义者的智慧是一种小聪明,虽然可以暂时得利,但这种利总是有“害”相跟随。
③拥有美德,也就拥有了人生的智慧。
④其一,美德是对利己欲望的一种超越。在有德之人看来,有损美德的利益不是一种利,反而是一种害。正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避开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也就避开了它可能导致的害。爱好美德的人,善于约束自己,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心里坦坦荡荡,安宁舒畅。能使自己愉悦幸福一生的,莫过于美德。爱美德的人,才是真正爱智慧的人。
⑤其二,美德就是坚持道义,为他人着想。有美德的人尊道而贵德,一事当前,先问是否合于道义,而不以一己之好恶对待人和事。有美德的人讲仁讲义,乐于助人,乐于成人之美,这有助于消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对立,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与邻为壑与互助合作之间,哪个更为智慧,是不言自明的。
⑥其三,美德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有美德的人,是在爱人中爱己,在利人中利己,在使众人快乐中获得快乐。因为他行事以德,故服人不靠威势武力;因为他爱人利人,故能把自己与大众连为一体。因此,孟子才说“仁者无敌”。
⑦其四,美德是可以惠及整个社会和子孙万代的精神财富。孔子曾提出“惠而不费的君子智慧(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在他看来,“因民所利而利之”的德政是惠而不费的。如果我们能把孔子思想发挥一下,使美德成为每个人的操守,社会将更加美好。做父母的有慈的美德,天下儿童就都幸福了;做子女的有孝的美德,天下老人就都幸福了。同样,每个社会位置上的人都有美德,天下就会是一个大道流行、人人幸福的世界,我们这一代能够讲美德,下代人潜移默化,也会崇尚正义和美德。如此善善相因,“富二代”和“富三代”的问题就不会出现。美德泽后长远,如果真想让社会更美好,那就把美德看成永恒的智慧来追求吧!
(20xx年2月18日《光明日报》)
21.文章第①段引用铭文有什么作用?(3分)
22.第④段中,与本段结尾处“爱美德的人,才是真正爱智慧的人”在内容上相照应的是那句话?(2分)
23.根据第⑥段的内容说说孟子的“仁者无敌”这句话中“仁”具体指什么。(2分)
答案
21.①让读者认识到:利己主义者的智慧是一种小聪明,虽然可以暂时得利,但这种利总是有“害”相跟随。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以,如你不坚持正义,不关怀别人,当你处于危难之时,别人也不会关怀你。②引出本文的观点:拥有美德,也就拥有了人生的智慧。评分:共3分,第①点2分,第②点1分
22.避开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也就避开了它可能导致的害。评分:本题2分
23.爱人、利人、使众人快乐 / 行事以德 评分:本题2分
篇3:《当美德成为智慧》阅读答案
(1)在美国波士顿二战犹太人蒙难纪念碑上,刻着德国新教牧师马丁.尼莫拉留下的铭文: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出没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里却再也没有人能够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 ▲
(2)这是从血的教训中午出的箴言。在那个法西斯主义处于强势、毫无正义可言的时候,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所谓的智者可能会为了眼前的利益选择去做法西斯的帮凶和奴才,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总归是法西斯主义者的俎上之肉。
(3)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利己主义者的智慧是一种小聪明,虽然可以暂时得利,但这种利总是有害相跟随。因为占了别人的便宜,固然可以一时得意,但当被千夫所指的时候,他的得意也就不在了。前乐而后苦、开始得意而日后途穷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一种高妙的智慧。
(4)拥有美德,也就拥有了人生的智慧。
(5)其一,美德是对利己欲望的一种超越。在有德之人看来,有损美德的利益不是一种利,反而是一种害。正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避开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也就避开了它可能导致的害。爱好美德的人,善于约束自己,上不愧于天,下不zuo于人,心里坦坦荡荡,安宁舒畅。能使自己愉悦幸福一生的,莫过于美德。爱美德的人,才是真正爱智慧的人。
(6)
有美德的人尊道而贵德,一事当前,先问是否合于道义,而不以一己之好恶对待人和事。有美德的人讲仁讲义,乐于助人,乐于成人之美,这有助于消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对立,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与邻为壑与互助合作之间,哪个更为智慧,是不言自明的。
(7)其三,美德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有美德的人,是在爱人中爱己,在利人中利己,在使众人快乐中获得快乐。因为他行事以德,故服人不靠威势武力;因为他爱人利人,故能把自己与大众连为一体。因此,孟子才说仁者无敌 。
(8)其四,美德是可以惠及整个社会和子孙万代的精神财富。孔子曾提出惠而不费的君子智慧。在他看来,因民所利而利之的德政是惠而不费的。如果我们能把孔子思想发挥一下,使美德成为每个人的操守,社会将更加美好。做父母的有慈的美德,天下儿童就都幸福了;做子女的有孝的美德,天下老人就都幸福了。同样,每个社会位置上的人都有美德,天下就会是一个大道流行、人人幸福的世界,我们这一代能够讲美德,下代人潜移默化,也会崇尚正义和美德。如此善善相因,富二代和富三代的问题就不会出现。美德泽后长远,如果真想让社会更美好,那就把美德看成永恒的智慧来追求吧!(20xx年2月18日《光明日报》)
13.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一己之好恶( )
②下不zuo于人( )
14.解释文中加▲号的词语。(2分)
①箴言:
②仁者无敌: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6.阅读⑴段的铭文,说说你从中明白的道理。(3分)
17.第⑶段说当利己主义者被千夫所指的时候,他的得意也就不在了,即指孟子所说的
,
。(2分)
18.细读第⑹段,依本文行文特点,在横线外为本段拟写中心句。(2分)
19.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参考答案】
13.①wu(1分)
②作(1分)
14.①规劝的话(1分)
②具有美好道德的人没有敌人,什么困难也不能阻挡他。(1分)
15.拥有了美德,也就拥有了人生的`智慧。(3分)
16.你不坚持正义,不关怀别人,当你处于危难之时,别人也不会关怀你。(3分)
1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分)
18.其二,美德是人际对立的一种超越。
或答:其二,美德就是坚持道义为他人着想。(2分)
19.以犹太人蒙难纪念碑的铭文开启全文,用孟子的话及作者的理解相承接,(1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1分) 接下来从四个方面分述什么是美德。(1分)
篇4:当浅阅读成为习惯阅读答案参考
当浅阅读成为习惯阅读答案参考
海量信息的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存在几方面弊端:其一,阅读变成了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呈现出浅显化的特点;其二,一些人无论读什么书都喜欢速战速决,无论读哪类书,都是浅尝辄止,不钻研其内涵、不求甚解}其三,人们对一些所谓有用的功利性书籍趋之若鹜,对文化内涵颇深但实用价值不高的著作王之不理。
白岩松指出:“走进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还有工具书等等。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但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这种风气只会导致社会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王蒙认为,如此阅读报刊,人们看似无所不知、夸夸其谈,事实上却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他建议人们读书时,不要只满足于浏览,要学会沉下心来阅读。不要只读那些令自己感到舒服、快乐的书,还要适当读些沉重、费劲的书.循序渐进。
还有专家指出,浅阅读会使读者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不能汲取真正的营养.读书一定要慢节奏、慢速度,因为只有在缓慢阅读中,读者才能从文字里寻觅和感受到乐趣,才能培养人们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如今手拿一部平板电脑,一边喝咖啡一边阅读成为一道都市风景。对新一代读者来说,上微博是继社交网站之后最为流行的阅读方式。140个字以内的'独特文体,使人们在上面发布、分享、评论的内容被拆解成零碎、跳跃、简单的文字。
张贺表示,微博往往是前一个热点话题刚刚兴起,就被接蝗而至的新话题所取代,网民的兴趣点在页面之问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在追新逐异中使思想应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为牺牲品。有人因此调侃,网络使“知识分子”变成了“知道分子”。
莫言、王安忆等作家也对此表示不乐观;互联网、微博虽给人们提供了写作速度的可能性,写得很快,然后就会变得很粗糙……但现在还很难预料它将把大众写作引向何方。
对于现在流行的网络词典,许多人贪图其阅读的方便,放弃了大部头的传统工具书。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彭卫国认为,网络词典只是提供了线索,不能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如果从事教学、研究等工作,这些网络词典显然走靠不住的。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分析,价格便宜、获取便利是读者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读者花同样的钱,一本纸质书可以购买三本电子书。在便宜的诱惑面前,不少人远离了内容丰富、深刻的纸质图书。
张贺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拿出大块时间投入阅读的确越来越难,社会的整体阅读趋势日益倾向于休闲娱乐,快餐读物、图片读物因此大行其道,而严肃作品销量江河日下。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出版界如果完全回避读者的浅阅读倾向,显然难以生存,但一味迎合也绝非最佳选择,而应在满足的同时有所引导。
张贺还建议,如果能在流行读物中增加思考的深度,提高其知识含金量,对读者和出版界而言,才是双赢之举。只有这样,读者与出版界之间才能互相提升。
“这方面,我们不妨向国外出版界借鉴一二。比如,用神经学、认知心理学等最新成果反映人的成长的《社会动物》,研究人才培养规律的《异类》等国外社科作品,虽然是流行读物,但视角新颖,知识新鲜,深入浅出,有益有趣,一样登上畅销书榜。”
张贺提醒,读者对于互联网的利弊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其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其泛滥与浅薄。不能把浅阅读当成阅读的主流,忽视甚至放弃传统阅读;王蒙认为,出版业向传媒看齐和蜕变,放弃文化传承的伟大使命,这是文化的灾难。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出版的自救之道是在产品质量上和传媒划清界限,坚守自身的文化品格。
(2012《半月谈》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浅阅读方式弊端的一项是(3分) ( )
A.阅读变成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呈现出浅显化特征。
B.人们喜欢速战速决,不钻研书的内涵,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C.人们偏爱功利性书籍,对文化内涵颇深但实用价值不高的作品置之不理。
D.使社会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社会越来越危险。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浅阅读会使读者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不能汲取真正的营养。
B.要培养人们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习惯,读书还是要提倡慢节奏,慢速度。
C.浅阅读之所以盛行,根本原因是电子书价格便宜而又十分方便。
D.当人们兴趣点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知识分子”往往会成为“知道分子”。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海量信息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B.在网络时代,出版界如果完全回避读者昀浅阅读倾向则难以生存,但一味迎合也不是最佳选择。
C.在流行读物中增加思考的深度,提高其知识含金量,是读者与出版界互相提升的许多办法中的一种。
D.作为读者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它的泛滥与浅薄,不应放弃传统的阅读。
参考答案:
1.D【解析】“……社会越来越危险”不是阅读方式的弊端,而是文中有关专家预测的实用主义风气危害的一个信号,其余可参见第一段。
2.C【解析】“价格便宜”与“十分方便”不是根本原因,只是首要原因。A.参见第四段,B.参见第四段,D.参见第六段。
3.C【解析】“互相提升的许多办法中的一种”有误。参第十一段,原文是“只有这样,读者与出版界之间才能互相提升”。“只有……才”,必要条件,舍此无他,别无选择,“许多办法”显然与原文不合。A参第一段,B.参第十段,D.参第十三段。
篇5:学问和智慧阅读答案
学问和智慧阅读答案
①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积铢累寸①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思,一种远瞻;它是人生蕴含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②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食古不化,食夸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称之为“有学问的笨伯”,中国称之为“两脚书橱”。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③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矻矻②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③——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④,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④学问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唯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唯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⑤若把学问比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直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教堂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注释:
①积铼累寸: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就能积少成多。铢(zhū),古代重量单位。
②矻矻穷年:终年都非常努力、勤劳。矻,读kū:
③无关宏旨:不关涉主要的宗旨多指于大局无碍
④探骊得珠:历难冒险才能求得珍品。比喻做文章等抓住了要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首先作者提出“学问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的观点;其次作者强调“智慧必须以学问作基础,才靠得住”;接着作者运用喻证法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述r唯有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才牢靠、精澈、宝贵。
3.仪有学问,是不会有成果的,更谈不上取得大的成果。对人类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靠的是善于运用学问的智慧。
篇6:《儿童智慧》阅读答案
小姑娘,只有5岁。
夏天她拿了一朵刚摘的花给我看,靠近花蕊中间的花瓣上,有一粒草籽般的小黑点。
知道是什么吗?小姑娘问我。
我拿过来凑近看了半天,像研究人员一样。不知道。我只好老老实实请教,这是什么东西?
是蜜蜂屙的屎。
__?我惊诧极了,你怎么知道?
我注意看过啦,她说,蜜蜂可聪明呢,它每次采过一朵花的蜜,就屙一粒屎,作个记号,别的蜜蜂飞来一看,_ ,采过啦,就不用白过去了。要不然,世界上有那么多、那么多的花,怎么才能知道哪朵来过,哪朵没有长过呢?
__,有道理。我说完,忽然奇怪地想到,我活了40年了,怎么从来没注意过这件事呢?我还认为蜜蜂是瞎忙呢?
是不是在蜜蜂眼里我也是瞎忙呀?
1.当小姑娘告诉我小黑点的奥秘与作用时,惊诧、奇怪的作用是( )(2分)
A.40年来没注意这件事 B.40年来误以为蜜蜂是瞎忙
C.从未注意反而误解这件事 D.从来没有发现小黑点
2.找出文中四处出现的看,依次辨析每个看的内容。(12分)
┌───┬─────┬─────┬─────┐
│序号 │谁在看│怎么看│看什么│
├───┼─────┼─────┼─────┤
│ (1) │
├───┼─────┼─────┼─────┤
│(2) │
├───┼─────┼─────┼─────┤
│(3) │
├───┼─────┼─────┼─────┤
│(4) │
└───┴─────┴─────┴─────┘
3.文中的`蜜蜂可聪明呢这个自然段,说明作者想赞颂蜜蜂的什么品质? 答: . (2分)
4.文未中瞎忙是指:( )(2分)
A.碌碌无为的忙 B.不亦乐乎的忙 C.脚踏实地的忙 D.有条不紊的忙
5.从句子用途角度上分,末尾句是 句。 (2分)
6.上面选文中,横线空白处的叹词依次是:( )(2分)
A.懊 啊 晤 、B.唔 噢 啊 、C.啊 唔 噢 、D.啊 噢 晤
篇7:儿童智慧 阅读及答案
小姑娘,只有5岁。
夏天她拿了一朵刚摘的花给我看,靠近花蕊中间的花瓣上,有一粒草籽般的小黑点。
“知道是什么吗?”小姑娘问我。
我拿过来凑近看了半天,像研究人员一样。“不知道。”我只好老老实实请教,“这是什么东西?”
“是蜜蜂屙的屎。”
“ __?”我惊诧极了,“你怎么知道?”
“我注意看过啦,”她说,“蜜蜂可聪明呢,它每次采过一朵花的蜜,就屙一粒屎,作个记号,别的蜜蜂飞来一看,_ ,采过啦,就不用白过去了。要不然,世界上有那么多、那么多的花,怎么才能知道哪朵来过,哪朵没有长过呢?”
“__,有道理。”我说完,忽然奇怪地想到,我活了40年了,怎么从来没注意过这件事呢?我还认为蜜蜂是瞎忙呢?
是不是在蜜蜂眼里我也是瞎忙呀?
1.当小姑娘告诉“我”小黑点的`奥秘与作用时,“惊诧”、“奇怪”的作用是( )(2分)
A.40年来没注意这件事 B.40年来误以为蜜蜂是瞎忙
C.从未注意反而误解这件事 D.从来没有发现小黑点
2.找出文中四处出现的“看”,依次辨析每个“看”的内容。(12分)
┌───┬─────┬─────┬─────┐
│序号 │谁在“看”│怎么“看”│“看”什么│
├───┼─────┼─────┼─────┤
│ (1) │
├───┼─────┼─────┼─────┤
│(2) │
├───┼─────┼─────┼─────┤
│(3) │
├───┼─────┼─────┼─────┤
│(4) │
└───┴─────┴─────┴─────┘
3.文中的“蜜蜂可聪明呢”这个自然段,说明作者想赞颂蜜蜂的什么品质? 答: . (2分)
4.文未中“瞎忙”是指:( )(2分)
A.碌碌无为的忙 B.不亦乐乎的忙 C.脚踏实地的忙 D.有条不紊的忙
5.从句子用途角度上分,末尾句是 句。 (2分)
6.上面选文中,横线空白处的叹词依次是:( )(2分)
A.懊 啊 晤 、B.唔 噢 啊 、C.啊 唔 噢 、D.啊 噢 晤
答案:
1C
2(l)我 、认真、小黑点 (2)我、凑近研究、小黑点(3)小姑娘、注意、小黑点(4)蜜蜂、专一、小黑点3.不为自己,专为别人。
4A
5.疑问
6D
篇8:《智慧鸟》阅读答案
人夏以来的清晨,我总是习惯于在鸟的啁啾声中睁开惺忪的双眼,忙三火四地穿衣,刷牙,洗脸,狼吞虎咽地食菜吃饭,机械地从车棚里取出自行车,不假思索地加入车水马龙的行列,像一个小陀螺一样,被生活的鞭子不停地抽打着。
周日的早晨,我从一个沉重而有些迷离的噩梦中醒来,在悦耳的鸟语声中伸了伸懒腰。走进阳台,一阵有些凉意的风透过纱窗的缝隙款款拂来。
窗外是一个宁静的世界。晨露未唏的花草与枝叶扶疏的树木相互衬托,绿色的草坪与纵横交错的曲径相连,勾勒出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彩画。一阵阵持续不断的鸟语远远传来,循声望去,三五成群的小鸟在追逐着什么,寻觅着什么。一时间,它们不约而同地停留在一棵树上。树对小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栖身之地,但它们似乎并不满足,它们从树上飞到电话线上、高压线上,甚至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向人类居住的阳台拓展。望着它们被欲望之绳牵动而忙碌奔波的身影,我有宅,是否有时髦的歌舞餐厅,是否有高档的名牌商店,它们是否有贫和富的'区别或名利场的诱惑。
我没有捕鸟的经历和体验,但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许多作家的作品里,从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意的交谈中得知,人类用食物作为诱铒,许多小鸟都在劫难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对此真实的写照。
胡思乱想之际,我发现有一只鸟很安静地伫立在树枝头的顶端,面对种种扑朔迷离的诱惑,仿佛是在闭目养神,或者是在打坐,是那么样的与众不同。
随着秒针的嘀嗒声,曲径上开始有晨练的人在散步。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挽着一位童颜鹤发的老头在缓缓而行,他们的脚步虽轻,却使有的小鸟如临大敌,惶惶不安。倏然,有出租车的行驶声远远传来,有骑自行车的人每每走过,在车轮交错或碾压声中,惟有那只小鸟像施了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我找了一个小螺丝向树上掷去,那小鸟瞧了有些摇晃的树枝却安之若素。
我有些惊诧。它肯定是一只智慧鸟,我想。
阅读题:
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2.通篇采用了怎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3.开篇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4.第③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
5.文中三五成群的小鸟在追逐着什么,寻觅着什么?
6.小鸟已经有了栖身之地,为什么还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向人类居住的阳台拓展?
7.如何理解“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8.倒数第②自然段描写了什么情景?
9.结尾一句采用的是什么句式?
10.阅读此文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1.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富有人生哲理的境界。
2.对比。突出人生的追求和目的。
3.比喻
4.景物描写
5.寻找食物和栖息场所。
6.为了追求物质富有而不惜扭曲心灵。
7.这句名言已被现实证明了,为了追求物质财富,人类不惜一切代价。鸟类是为了生存而冒险寻食。
8.街头晨练特景。
9.倒装
10.读后使我感到:面对当今诱人的“名利场”,我是否具有了这种“智慧,是否确立了这种淡化物欲、追求崇高的生命意识。)
《智慧鸟》阅读答案与原文以供同学们阅读、练习和参考,希望《智慧鸟》阅读答案对大家的练习有所帮助!
篇9:《儿童智慧》阅读答案
1C
2(l)我 、认真、小黑点 (2)我、凑近研究、小黑点(3)小姑娘、注意、小黑点(4)蜜蜂、专一、小黑点
3.不为自己,专为别人。
4A
5.疑问 6D
★ 儿童智慧阅读答案
★ 智慧芯片范文
★ 智慧经典禅语
《当美德成为智慧》阅读答案(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