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2023-07-22 03:35:06 作者:直球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直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出师表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出师表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出师表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出师表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词语。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作者回顾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你觉得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痛心遗憾 (3)那时以来 (4)怠慢

2.(1)姑且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间闻名显 达。

(2)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责成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惩治我的罪过。

3.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

4.“略”。

篇2:出师表文言文阅读答案

出师表文言文阅读答案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 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指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一直到死

【小题1】【甲】文段选自      ,作者       (2分)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躬耕于南阳 (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若嗣子可辅 (     )     ④事之如父     (    )

【小题3】下列划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  (3分)A.奉命于危难之间4 O! d4 `' ? h7 O; N c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R8 T. ^0 V- _ L8 @ C.事之如父 P( `8 _8 ^/ P% C1 ]- I' R D.效忠贞之节3 d$ H [+ d) P1 S9 P. M! A1 i3 J 【小题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小题5】分别概括两文主要事件,结合事件分析诸葛亮的形象?(4分)

答案

【小题1】(2分)《出师表》 诸葛亮

【小题1】(4分)亲自  身份卑微目光短浅   辅佐  侍奉

【小题1】(3分)C

【小题1】3分)①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拿当时的时局大事来询问我。

(3分)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小题1】(4分)甲:三顾茅庐  襄阳兵败  乙:白帝托孤(甲答出1点就给1分)

知恩图报 鞠躬尽瘁、忠诚

解析【小题1】积累古代文学常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学会从课内向课外迁移,学以致用。

【小题1】C是代词,其他都是“结构助词,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篇3:《后出师表》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后出师表》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夫难平①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③,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①平,通评,评判,判断。②拊,拍。③蹉跌,跌交,比喻失败。)

21.写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A.夫难平者,事也。 B.必先苦其心志

C.所以动心忍性 D.曾益其所不能

2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哪句话与《出师表》中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依据选文以及你对诸葛亮的了解,请简要的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1.C

22.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2分)

23.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分)

24.能围绕忠心耿耿、勤勤恳恳、足智多谋、高瞻远瞩等来评说即可。(2分)

篇4:出师表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甲】臣本布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由是感激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士争凑燕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

答案:

13.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3分)

9.(1)此(或“这”,或“这件事”)(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答应

(4)买。评分:共2分,每空0.5分。

10.B评分:共1分。

11.士/争凑燕。评分:共1分。

12.(1)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评分:共4分,每题2分。

13.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篇5:《出师表》文言文阅读答案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神、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猥自枉屈( )

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

④以彰其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看,“陛下”怎样做才是“深追先帝遗诏”?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三个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出身低微,见识短浅②辱,降低身份③怠慢、疏忽④表明、显扬

2.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3.①把北伐大任交给诸葛亮。②对失职的人责罚严明。③亲自谋划国家大事。④询问、采纳别人好的建议。(意对即可)

篇6:《出师表》文言文阅读答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秭、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斟酌损益 相得益彰

B.由是感激 各行其是

C.临表涕零 居高临下

D.进尽忠言 不言而喻

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

4.选文第二段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答:

参考答案:

1.C

2.(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奔走效劳

3.在乱世只求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显贵扬名。(答案意思对即可)

4.北定中原 攘除奸雄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篇7:出师表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出师表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亲贤巨,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巨,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态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空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巨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粹、允之任也。

1.将选文第②段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恨:_______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躬:___________

(3)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诸葛亮几次谈到先帝对自己的殊遇,这些殊遇都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敬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2.(1)恨:遗憾。(2)躬:亲自。(3)卑鄙:身份低徽,出身鄙野。

3.(1)亲近贤臣,疏过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2)因此我十分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4.①刘备三顾茅庐,使自已为他出山效命;②蜀汉偌覆之际,刘备使自已出任丞相;③刘备临崩之时,托付自己辅佐后主。(意对即可)

篇8:《出师表》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出师表》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波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

②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

③恐托付不效______________

④此悉贞良死节之臣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今天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B.率妻子邑人来绝境

C.先帝不以臣卑鄙

3.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诸葛亮身上哪一种精神最吸引你,你觉得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托付(奇托)

②亲自

③实现(奏效)

④都

2.A

3.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指日可待了。(意对即可)

4.尽忠职守,忠心耿耿,足智多谋,需要。(言之有理即可)

篇9:《出师表选段》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选段)》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出师表》的15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为第5段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中与贤臣意义相近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3.文中的先汉指的是________,后汉指的`是_________。

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文中列出几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参考:此段诸葛亮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倾颓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灵,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贤远佞,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借古鉴今,成败并举。

2.贞良死节之臣

3.西汉,东汉

4.内是指皇宫中;外是指朝廷中

5.臧否;刑赏;平明偏私;兴隆倾颓等。

篇10:诸葛亮《出师表》《后出师表》比较文言文阅读答案

诸葛亮《出师表》《后出师表》比较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以下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4分)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①。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以进趋③之时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

9.填空。(2分)

这两段文字都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

与      ;文中的先帝是            ,陛下指           。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恐托付不效 (              )  ②臣非不自惜也(              )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④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②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译文:

12.甲、乙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2分)

甲文中的.有关句子:

乙文中的有关句子:

1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都写到了哪两层意思?分别概括回答。(2分)

答:

参考答案:

9.魏  吴   刘备   刘禅  10.①奏效,实现  ②爱惜 ③把  ④所以

11.①这就是我报答先帝并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②我接受任命以后,睡觉不安稳,吃饭无滋味。1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13.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篇11:后出师表古诗阅读题答案

后出师表古诗阅读题答案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①、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②、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本文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①曲长:部曲首领。②賨叟:音cóngsōu。賨,指巴人;叟,对甘、川、黔、贵少数民族的通称。时蜀、魏均有“叟兵”,素以作战英勇著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寝:卧室。

B.几败北山,殆死潼关 殆:危险。

C.曹操智计殊绝于人 绝:超过。

D.然后伪定一时尔 伪:虚假,表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而议者谓为非计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C.此臣之未解一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D.谨陈其事如左 则或咎其欲出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立足现实,联系历史背景,在变化和前瞻的基础上,对当时敌我双方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讨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B.面对严峻形势,朝廷的决策层感到疑虑满腹、困难重重,试图引进圣人相助,以致坐失先机,让孙策强大起来吞并了江东。

C.因出师北伐曹魏遭到一些人的怀疑和反对,本文便针对内部反对北伐的意见,着重用了六个“未解”驳倒众议,独抒己见。

D.本文是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诚恳深挚,情真辞切,尤其是文末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更显忠心决心,感人肺腑。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3分)

(2)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4分)

(3)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3分)

参考答案

1.C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寝,应与后文的“食”对举,均作动词,理解为“就寝”“睡觉”;B.殆,置于动词’死”之前,作副词,联系语境应理解为“几乎一差点儿”;D.伪,僭越,非法。)

2.B (而:都是连词,表转折。A.若:前者连词,如果;后者代词,如此。C.之:均是助词。前者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均不译。D.其:均是代词。前者代事,后者代人。)

3.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试图引进圣人相助”,是对文中的“动引圣人”的误解。“动引圣人”意为动辄引用圣贤的话。)

4.见“参考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本题考查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评分点:(1)“故五月渡泸”应补充省略成分;“不毛”的“毛”,前有否定副词,应理解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并日”,两天。(2)“明并日月”,比喻用法;“险”,应译作动词“涉”的宾语;“危”,联系后面的“然后”,应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成败利钝”,选择性并列短语;“明”,智慧;“逆睹”,预见。)

参考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同时存在,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差一点,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蜀汉的)王业也会丢掉。只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觉不稳,吃饭不香。想到往北征伐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后院),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我不是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命。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赴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像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还赶不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刘繇、王朗他们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从容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受逼迫,在北山几乎失败,在潼关差一点战死,这以后才非法窃据政权,安定了一段时间罢了。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想要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横渡巢湖没有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驻守各地的将官共70多人,冲锋无敌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1 000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事不能停止;战事不能停止,那(军队的)驻防和进攻,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难以评论断定的,是战事。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的失策,而汉朝的复兴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我军)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像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不辞劳苦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要一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技巧-启示类题目

答题时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无论哪个角度都要带入对社会现实的阐述:

A、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

B、人与人的相处(真诚沟通、淳朴友善)

C、人自身的发展(淡泊名利,减少欲望,回归心灵的淳朴与宁静,构筑精神家园)

文言文阅读

关于文言文阅读,个人理解只顾多刷题不进行总结没有什么大用处,想当初我刷了两本练习可是起效并不是很大。我们老师推荐的方法是写完文言文的题目后,要对照文言文的全文注释,一字一句地进行翻译,并将不会的实词解释记录在本子上,最好是查过古汉语词典再记录,因为文言文注释上实词的意思经常不是直译。

不过这个要建立在你已经熟记重要的十八个虚词、重要句式等基础上,总之文言文就是要多背常见的实词意思,所以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就十分有必要了。推荐一个背诵的小技巧:记实词的本义,因为实词的其它解释都是由本意引申出来的,通过对本意的记忆就很容易理解其它的引申义啦。

例如走,①<动>跑。②<动>逃跑。③<动>奔向,趋向。它的本义是①<动>跑,(如何知道是本义呢,通常古汉语词典上该实词的第一个解释就是本意也就是标注着①的解释)因为跑得太快了就像在②<动>逃跑 一样,因为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跑就是③<动>奔向,趋向 该地方。

虽然引申的不是特别好,但主要方向大概就是这样的,这样理解着记忆会记的比较深刻。文言文中的断句呢,我们老师说这类的题目比较难,只和我们说要先进行翻译,断句从简到繁即先断简单显而易见的最后去断难的,找主谓宾不要将其分开,注意一些特定的词如矣、而已......断在其后,通常要断六七处断几处与总分无关,并不是说3分就断六处一处0.5分,只是少了一处扣0.5分罢了。最后实在不行就只有三分丢了就丢了吧。

《出师表》文言文阅读答案

出师表两个片段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借书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晁错阅读题答案文言文

出师表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贞观政要》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翻译

出师表练习题

出师表教案

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詹懋举

三国志司马芝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出师表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出师表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