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爷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欧阳伯和墓志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欧阳伯和墓志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欧阳伯和墓志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欧阳伯和墓志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①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注①:伯喈:汉代的蔡邕;茂先:晋代的张华。学识文采均一流。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为人纯实不欺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而笃志好礼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①其志亦大矣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①以为君得文忠之学 ②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
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B.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C.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D.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警醒自己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本文。
B.“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各个朝代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夏称“序”,商称“学”,周代称“庠”。孔子杏坛讲学即是太学的模式。
C.名讳,旧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讳发”及文中的“讳修”指的是已经故去的欧阳发和欧阳修。
D.“崩”,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太后的死,如“驾崩”“山陵崩”。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叫“薨”,庶人死曰“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讲解教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9.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5分)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5分)
参考答案
4.【C】申:说明,表明。
5.【C】解析:A.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修饰。B.①代词,他;②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C.代词,这样;D.①动词,认为;②以之为,把……当做
6.【A】
7.【B】“孔子杏坛讲学即是太学的模式”错误,孔子设的是私塾,是私学,太学是国立大学。
8.【D】“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错”,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求的铭文。
9.(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5分)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5分)
【参考译文】
君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欧阳修的大儿子。他为人朴实诚实,不欺骗人,表里如一,淡泊名利,没有什么特别爱好,只是专心一意爱好礼义,在学习方面很刻苦。胡瑗掌管太学,号称大儒,用法律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候他的父亲欧阳修已经显贵,他年龄已15岁,以老师之礼对待胡瑗,恭谨温顺,谨小慎微,又尽其所能讲解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年长以后,更加专注学习和问难,他不钻研科举方面的文词,只探讨古人最初的学说,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他研究学问不致力于抄袭掠取他人的成果来应付眼前的需要,一定刨根究底,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论定编次,分门别类,对某一问题的考证一定要有所得,获得的结果一定能够得到运用。唉!他的志向远大啊!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论辩事理时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即使)遇到权贵也不稍微屈从退让,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想法,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人们也很少能真正了解他。他死了,现在眉山的苏轼哭他,认为他得到了他父亲欧阳修的学问,是汉代蔡邕、晋代的张华这样的人。
他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死了,皇帝下诏书要求确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襄拿不定主意不能解决,正要上朝,召请欧阳发向他询问相关制度,他不慌不忙地向他阐述,陈襄就上奏朝廷,采用他的建议。当时朝廷正下达司天监讨论古代占问天象的书是否相同,将调和综合为天文之书,长时间不能完成,而陈襄正总管这件事情,就推荐他负责修订。他为之推求、考证正确、错误,采纳、舍弃、比较、排序,书写成后,皇帝下诏收藏于太史局中。
他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写成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等,没写完的书还有十多部。
他的夫人吴氏,是过去的丞相吴充的女儿,被朝廷封为寿安县君。欧阳发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担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他被安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他父亲欧阳修的墓旁,他的儿子欧阳宪来请求我为他父亲写此篇铭。
篇2:《欧阳伯和墓志铭》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裹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傀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8.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6.C 7.D
8.(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9.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译文: 欧阳伯和墓志铭(翻译) 张耒
老人家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欧阳修的大儿子。他为人纯真朴实,不欺骗人,表里如一,清静寡欲,没有什么特别爱好,只是专心一意爱好礼义,在学习方面很刻苦。胡瑗掌管太学,号称大儒,用法律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候他的父亲欧阳修已经显贵,他年龄已15岁,就拜胡瑗为老师,恭谨温顺,谨小慎微,又完全能够讲解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年长以后,学问大有长进,他不钻研科举方面的文词,只研究原始宇宙立“道”方面的原理,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他研究学问不致力于抄袭掠取他人的成果来应付眼前的需要,一定刨根究底,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论定编次,分门别类,对某一问题的考证一定要有所得,获得的结果一定能够得到运用。唉!他的志向太宏大了。然而他与别人不随便合流,论辩事理时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即使)遇到权贵也不稍微屈从退让,关键之处一定表明自己的想法,因此也不肯轻易尝试显示自己所拥有的看法,人们也很少能真正了解他。他的死,现在眉山的苏轼哭他,认为他得到了他父亲欧阳修的学问,与汉代蔡邕、晋代的张华属一样的。
他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死了,朝廷下诏书要求确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襄拿不定主意不能解决,正要上朝,召见他询问相关制度,他不慌不忙地回答,陈襄就上奏朝廷,采用他的建议。当时朝廷正下达司天监讨论古代占问天象的书是否相同,将调和综合为天文之书,长时间不能完成,而陈襄正总管这件事情,就推荐他负责修订。他推求、考证正确、错误,采纳、舍弃、比较、排序,书写成后,朝廷下诏收藏于太史局中。
他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写成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等,没写完的书还有十多部。
他的夫人吴氏,是过去的丞相吴充的女儿,被朝廷封为寿安县君。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担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他被安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他父亲欧阳修的墓旁,他的儿子欧阳宪来请求我为他父亲写此篇铭。
篇3:《欧阳伯和墓志铭》阅读答案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裹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阅读训练】: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傀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8.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C
7.D
8.(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9.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篇4:《欧阳伯和墓志铭》阅读答案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
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
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
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
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
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
从容为言,裹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
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
《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
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傀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8.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6.C
7.D
8.(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9.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译文
先生姓欧阳氏,名发,字伯和,(江西)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先生为人纯朴诚实,不会欺骗他人,对内对外能做到态度同一,淡薄名利,没有特殊的不良爱好,他志向坚定,爱好礼义,学习刻苦。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欧阳修禄位已高,先生已经十五岁,就拜胡瑗为师,恭谨温顺,又完全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先生长大以后,更加重视学问,不去研究那些应对科举考试的文章词藻,只去探究古代那最早出现的论议文字,从上古时代始有文书以来直到现在,君主臣宦世代相传的系统,每个朝代的法令规范以及礼乐制度,其它至于天文地理等学问,没有不学习研究的。先生学习这些不是为了追求应对眼前而浮光掠影,只注意枝枝节节,而一定探本溯源,了解学问的前因后果。编辑整理资料都分门别类,考查研究一定要有收获,有收获还要能有所用。啊,先生的志向也算够大的了!但是,他与人相处不随意迎合他人,议论事情坚持原则,即使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会有一点屈居其下的意思,关键时一定要陈述自己的意见,因此,他们也不愿意随意任用他,让他发挥其所能,因而,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的。现在,先生已经去世了,眉山苏子瞻(苏轼)感到很悲伤,认为先生继承了其父文忠公(欧阳修)的学问,可以称得上是东汉蔡邕(字伯喈)、西晋张华(字茂先)这类人了。
先生做殿中丞时,曹太后逝世,皇帝下诏确定皇曾孙服制。负责仪礼的礼官陈襄犹豫不决,将前往哭吊前,召见先生,询问服制之礼,先生从容应答,陈襄当即奏禀皇上,采纳了先生意见。在这时候,正值司天监讨论古代测候风云星月的占卜的书籍是否有不同,准备协调不同意见,创制天文书,很长时间没能完成,这时,陈襄正总管这件事,就推荐先生参加修订。先生推求考证,判断是非,取舍比较,编订完成后,皇帝下诏将此书藏于太史局。
先生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编著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他未完成的著述还有几十篇。
先生夫人吴氏,是原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寿安县君。儿子一个,名宪,做过滑州韦城县主簿。女儿七个。先生于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欧阳修)的墓地,其子欧阳宪前来,要我为先生写一篇墓志铭。
【金文潮 试译】
篇5:文言文欧阳伯和墓志铭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欧阳伯和墓志铭阅读训练及答案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⑴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 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 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 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⑵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 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 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 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⑶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②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⑷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⑴C(陈述、说明)
⑵答案:D(据文中最后一句话:“而宪来求铭”,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求张耒写这篇铭文的)
⑶①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检束”“少”“从”是翻译中的`难点)
②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治官”(往往会译成“治理官员”)“无”“苟简”是翻译中的难点]
⑷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第一段中已有交代,“刻苦于学”;第二段“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和“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篇6: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数罟不入洿池(细密的渔网)B.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C.谨庠序之教(古代的地方学校)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现)小题2:选出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斧斤以时入山林 挟飞仙以遨游 C.五亩之宅 句读之不知D.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君幸于赵王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中的“发”应为打开粮仓的意思。故答案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B第一个“以”,介词,按照;第二个连词,表修饰。C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第一个“于”,介词,和;第二个介词,被。
篇7:陋室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陋室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列举你所知道的含文体标志的题目。(不少于两个)
小题2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小题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小题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小题5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小题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小题7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小题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答案
小题1捕蛇者说西游记五柳先生传“友邦惊诧”论
小题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小题3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
小题4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小题5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小题6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室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小题7用它们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
小题8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解析
小题1文体标志有“铭、记、传、表、说、论”等。
小题2此题为筛选信息题,读后不难找到。
小题3结合文题及中心来答。
小题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的是自然环境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的是交往人物不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的是生活情趣高雅。
小题5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从这点来答即可。
小题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从正面说,是实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是虚写。
小题7从类比角度来答,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暗示陋室不陋。
小题8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篇8:宋史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宋史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石扬休,字昌言,其先江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览之后,后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将军,明于历数,尝召家人谓曰:“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乃去依其亲眉州刺史李漓,遂为眉州人。
扬休少孤力学,进士高第,为同州观察推官,迁著作佐郎,知中牟县。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改秘书丞,为秘阁校理、开封而推官,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宿州。
顷之,召入为度支判官,修起居注。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皆得侍坐迩英阁。扬休奏:“史官记言动,当立以侍。”从其言。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初,内出香祠温成庙,帝误书名称臣,扬休言:“此奉宗庙礼,有司承误不以闻。”帝嘉之。兼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迁工部郎中,未及谢,卒。
扬休喜闲放,平居养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与家人言,未尝及朝廷事。及卒,发楮中所得上封事十余章,其大略:请增谏官以广言路,置五经博士使学者专其业,出御史按察诸道以防壅蔽,复齿胄之礼以强宗室,择守令,重农桑,禁奢侈,皆有补于时者。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能言待之也。至于诰命,尤非所长。
平生好殖财。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风痹,谒告归乡,别坟墓。扬休初在乡时,衣食不足,徒步去家十八年。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昌言来,必我矣。”扬休卒不挥一金,反遍受里中富人金以去。(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B.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C.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D.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数”指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五经博士”,学官名。五经即《易》、《书》、《诗》、《礼》、《春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扬休,进士考试高等及第,入仕后能体察民生疾苦,因在开封府任职时失盗被追究,由开封府推官外调担任宿州知府。
B.石扬休上奏称记注官应当站立陪侍天子,皇宫内行香祭温成庙时,他对官员的失职也提出了批评,这些都得到了皇上的赞同。
C.石扬休性喜悠闲,和家人谈话从不涉及朝廷事务,也不以草拟诰命文书见长,但他关心朝政,所上奏章对时政均有补益。
D.石扬休早年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出仕后历任地方及朝中多职,十八年后才因病暂得归乡,却遍受乡里富人的钱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能言待之也。
(2)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吕言来,必我矣。”
参考答案
4.B
5.A(“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错)
6.A(不是从开封府任上调任宿州,原文为:“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宿州”)
7.(1)(5分)但扬休为人谨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长言辞看待他。(译出大意给2分;“慎默”“未尝”“能言”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石扬休)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了。”(译出大意给2分;“畴昔”“贫窭”“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石扬休,字昌言,他的祖先是江都人。唐朝兵部郎中石仲览的后代,后来迁至京兆。七代祖石藏用,为右羽林大将军,通晓历数,曾对家人说:“天下将有大事发生,蜀地最为安全。”就去投靠亲戚眉州刺史李滴,成为眉州人。
扬休幼年丧父而勤勉学习,进士考试高等及第,任同州观察推官,升著作佐郎、中牟县知县。该县是国都西边门户,缙绅往来必经之地,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在太常寺为乐工,侥幸投机免役的共六十多家。扬休申请全部取消。改授秘书丞,任秘阁校理、开封府推官,多次升迁后担任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任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因以前在开封府任职时失盗,出朝任宿州知州。
不久,召入朝中任度支判官,修起居注。起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都可陪伴皇帝坐在迩英阁。扬休奏称:“史官记录言行,应站立陪伴。”朝廷同意他的说法。任为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起初,皇宫内行香祭温成庙,皇帝误写名称臣,扬休说:“这是奉宗庙礼,主管官员发现错误却没有禀报。”皇帝嘉许他。兼任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升工部郎中,未及任职,去世。
扬休喜欢悠闲随性,平时在家中养猿鹤,玩赏图书,咏诗自娱,和家人谈话,不曾涉及朝廷事。等到去世时,人们打开箱子找到十多件密封奏事,大致内容是:请增加谏官拓宽言路,设五经博士使学生专心学业,派遣御史巡察各路以防蒙蔽,恢复齿胄之礼以加强宗室,挑选知州县令,重视耕织,禁止奢侈,都是对时政有所补益的。但扬休为人谨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长言辞看待他。至于起草诰命,尤为不擅长。
平生好聚财。出使契丹时,因路上受寒,得了风痹病,申请告假回乡,祭扫祖先坟墓。扬休早先在家乡时,衣食不足,徒步离家十八年。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了。“扬休结果一文钱也没有拿出来,反而到处接受乡里富人的钱而去。
篇9:阅读文言文及答案解析
阅读两篇文言文及答案解析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何不试之以足?
(2)而剑不行。
2.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先自度其足_______________
②反归取之_________________
③楚人有涉江者_____________
④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章划线句子的'意思,
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当时也在郑人那个集市上或是在楚人的那条船上,面对他们的这种做法,你会如何劝说他们呢?(任选一个作为你劝说的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何不∕试之以足?
(2)而∕剑不行。
2.量长短 同“返”,返回 渡过,渡 雕刻,刻
3.(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示例:楚人,快下水找吧。你刻记号恐怕是没用的,剑不会随着船往前的。(意对即可)
篇10: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两篇及答案解析
(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二)
江革①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柔之②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③,与弟江观同生④,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⑤,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⑥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谢朓⑦尝宿卫⑧,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节选自《梁书.江革传》)
【注释】①江革:人名 。 ②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③父艰:父亲去世。④同生:孪生兄弟。⑤训勖:督促、勉励。⑥服阕:服孝期满。⑦谢朓:南朝宋著名诗人。⑧宿卫:值夜班。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B、六岁便属文(写)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D、少孤贫(孤独)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泯然众人矣 尘气莽莽然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为其名
C、与革充卧具而去 待君久不至,已去
D、乃脱所著襦 去后乃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十六丧母,以孝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革和方仲永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C
3、①仲永的父亲每天带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②十六岁母亲去世,他因为孝顺闻名。
4、相同:都是年少有才,有较高的文学天赋。
不同点:第一,家境不同;第二,江革与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而仲永却被父亲拉着环谒于邑人,不学习;第三,江革后学有所成,而仲永却泯然众人。
启示: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辛劳一分才,后天教育和勤奋学习比天分更重要。
(意思对即可)
篇11: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解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节选自《陈涉世家》)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2分)
①会天大雨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天下唱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与例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等死,死国可乎?
【小题4】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2分)
答案
【小题1】恰逢 、首发
【小题2】C
【小题3】同样是死,还不如为国事而死,好吗?
【小题4】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词汇的理解应注意:“会”在这里是“适逢、恰巧遇到”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多音字,有多种含义,常用来表示会议,会计等。“唱”是个通假字,通“倡”,“倡导”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点评: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等。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小题2】试题分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A项中的“以”是 “比得上”的意思;B项中的“以”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C项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D项中的“以”是“凭借”的意思。所以,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一般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平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做本题的思路是:首先要理解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分析几个备选项中的“以”的意思和用法,最后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字词的理解,如:等→“同样”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等着”;死→“为……而死”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死亡”;国→“国事”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国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4】试题分析:陈胜是一个洞察时局,敢于并善于斗争的人。为了能有更多的人来响应起义,也为了进一步发动众人,陈胜、吴广采用了一些起义策略,即他们抓住了人们对“扶苏”“项燕”的怀念及遭遇的不满,“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发动群众起义。
考点:考查学生筛选提炼总结文中信息的能力
点评: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并学会总结和概括,学生精读文章,初步筛选,看清方向,明确方向,仔细分辨,识别障碍。
篇12:田公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
田公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
公讳况,字元均。少卓荦有大志,好读书,书未尝去手,无所不读,盖亦无所不记。其为文章,得纸笔立就,而闳博绮丽称天下。初举进士,赐同学究出身,不就。后数年,遂中甲科,补江宁府观察推官,迁太常丞,通判江宁府。
方是时,赵元昊反,夏英公、范文正公经略陕西,言“臣等才力薄,使事恐不能独办,请得田某自佐”,以公为其判官,直集贤院、参都总管军事。自真宗弭兵,至是且四十年,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二公随事镇抚,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大将有欲悉数路兵出击贼者,朝廷许之矣,公极言其不可,乃止。又言所以治边者十四事,多听用。
遂迁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充蜀、梓、利、夔路兵马铃辖。西南夷侵边,公严兵惮之而诱以恩信,即皆稽颡。蜀自王均、李顺再乱,遂号为易动,往者得便宜决事,而多擅杀以为威,至虽小罪,犹并妻子迁去蜀,流离颠顿,有以故死者。公拊循教诲,儿女子畜其人,至有甚恶,然后绳以法。蜀人爱公,以继张忠定,而谓公所继治为未尝有误。岁大凶,宽赋减徭,发廪以救之,而无饥者。事闻,赐书奖谕。居顷之,遂以为枢密副使,又以检校大傅充枢密使。
公行内修,为人宽厚长者,与人语,款款若恐不得当其意,至其有所守,人亦不能移也。自江宁归,宰相私使人招之,公谢不往。及为谏官,于小事近功,有所不言,独常从容为上言为治大方而已。范文正公等皆士大夫所望以为公卿,而其位未副,公得间辄为上言之,故文正公等未几皆见用。当是时,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故功利之在人者多,而事迹可记者止于如此。嘉祐八年二月乙酉薨于第,享年五十九。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未尝去手 去:离开
B.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 多:赞许,推崇
C.儿女子畜其人 畜:养育
D.公所设施,事趣可 趣:通“趋”,趋向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元昊造反的时候,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担任陕西经略,认为田况的能力足以辅佐他们,就向朝廷申请,朝廷果然答应让田况来辅佐他们。
B.以往四川做官的人得到朝廷的同意可以便宜行事,而大多都是擅自诛杀来立威,甚至即使是很小的罪行,也一并把妻子儿女迁到四川去受苦。
C.范文正等人都是当时的士大夫期望担任公卿的人,然而一直没有如愿,田况得到机会就对皇上说这件事,结果范文正等人不多久就被朝廷重用了。
D.田况不做故为标新立异的行为,不说不同寻常的话,不以这些行为来积累名声,所以功名利益在别人身上的多,而他自己可以记的事却不多。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4分)
(2)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5分)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田况为政方面的特点。(3分)
答案:
1.(3分)B(多:大多)
2.(3分)B(“迁到四川去受苦”,应为迁离四川)
3.(1)(4分)各位老将都去世了,担任军官的人不懂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军队多次遭到失败,军民都很惊恐。(每句1分)
(2)(5分)皇上多次用天下大事来询问大臣,慷慨地想有所作为,大概他的志向都是由田况激发(启发)的。(“数”“询”“盖”“发”和语义通顺各1分,)
4.(3分)治理有方,勤政爱民,善于举荐(每点1分)
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的方法有哪些
一、找准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
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读者从诸多的信息中筛选提取,归纳概括。
二、分析论据
论据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①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②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 墓志铭范文
欧阳伯和墓志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共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