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快乐的节日》教材理解

时间:2023-07-22 03:41:17 作者:元气小元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元气小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快乐的节日》教材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快乐的节日》教材理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快乐的节日》教材理解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快乐的节日》教材理解

《快乐的节日》是一首诗歌,它已经被编为歌曲广泛传唱。这首诗十分形象生动的描写了孩子们欢度节日的场面,把孩子的快乐和幸福挥洒的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透露的是孩子们对祖国浓浓的爱以及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诗中有两处运用到了比喻,一是把孩子比作春天,二是把孩子比作小鸟。春天就是朝气,春天就是希望,春天在小朋友可爱的笑脸中洋溢,春天在小朋友活泼的打扮上含笑。伴随小鸟,伴随白杨树、轻轻拂面的风儿,此情此景,怎不让人倍感快乐?二是把小朋友比作小鸟,小鸟的志向是在蓝天飞翔,小朋友的理想是为祖国效劳。实现理想,要落实在行动上,要好好学习,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就像小鸟想高飞蓝天也必须丰满自己的羽毛一样。祖国的未来需要小朋友们长大后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小朋友就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学情分析:

因为我们一年级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对于这一课学生已经接触过,对诗歌内容已然熟悉,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想悟出文本的内涵,实现与文本贴心的对话,还需引导他们深入文本,好好走一个来回。

教学设想:

感悟重点:第二、三小节

难点:两个比喻句的体会,以及为什么说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

流程:大致是初读文本,引导质疑再读体会,尝试释疑精读品味,想象拓展,联系实际,互动对话

篇2:语文课文《仙人掌》教材理解

语文课文《仙人掌》教材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仙人掌生命力的顽强的。学会赞赏和学习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存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3.分类的说明方法以及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去寻找仙人掌,认真观察,最好能自己栽种。

2.搜集关于仙人掌的各种资料。

3.教师:最好能把仙人掌实物带到课堂上。

教材简析

课文一开头就生动地描绘了烈日的炙烤、恼人的炎热、难耐的干渴,把我们带入了酷热干旱的沙漠之中,这就是仙人掌的生存环境。作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灼热的沙漠之中,仙人掌却傲然存活。它这么顽强的生命力是怎样赢得的呢?课文接着从仙人掌的自身结构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向我们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通过对仙人掌独特的根、茎、叶结构功能的介绍,我们知道,仙人掌有着令人惊叹的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不仅高度赞赏了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同时,还告诉我们仙人掌的许多用途。它能防止水土流失,能供人观赏,能作食物、饲料,能做染料、燃料,还能做建筑材料。这些介绍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见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在这两个部分之间,作者用了一个过渡段来承上启下,说明仙人掌是一个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典范。这在写作上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拿它和其他树木花草做比较,赞扬它能适应艰苦环境而生存,具有坚忍顽强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并且把这种精神上升为一种独特的美丽。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人文内涵,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好好体味,认真落实。

建议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文章第1段是对仙人掌生存环境的生动描写,用了许多词语。如:炙烤、灼目的光晕、恼人的炎热、难耐的干渴、灼热的沙漠……让学生自己把这些词找出来作上记号,读一读,再根据这些词语在自己头脑中展开想象,体会仙人掌生存环境的恶劣,生存的不容易。

*第2段是一个总起的段落,作者以一个设问句开头,然后自问自答,原因是仙人掌独特的自身结构和生活方式。为后面的具体介绍作了概括性的提示。

*第3段介绍了仙人掌的根系,它的根系既发达又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这在第7段中也提到,“根须又长又发达”。如果在教学时能够有实物观察,那就更好了,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仙人掌为什么这么耐旱。

*第4段写的是仙人掌的茎。仙人掌的茎肉质化,有很强的吸水能力,能够储存水分,在缺水的情况下,可以满足整个植株的生存需要。更为神奇的是,它还能供沙漠中旅人口渴时解渴用。植株:植物整体。

*第5段介绍了仙人掌的叶子为了适应沙漠的干旱环境而严重退化。由它的茎来进行光合作用。按以往的说法,仙人掌的叶子退化为刺。(近年,也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说退化了的叶子和刺是两回事。这是一个在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在课堂上不作探究)。课文告诉我们,仙人掌甚至在缺水6年的情况下照样存活,这真令人惊叹不已。

*第6段是一个过渡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总结了上面的内容: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开启下面的内容:仙人掌的用途非常广泛。“奉献”与“索取”是一对反义词,在这儿是赋予仙人掌人的品性。典范:典型、模范。

*第7段有两层意思,第1层介绍仙人掌的品种多达一千多种,第2层意思是介绍仙人掌的用途:防止水土流失和供观赏。在这一段里有对仙人掌根须的描写,可以与前面第3段介绍仙人掌的根系结合起来学。关于仙人掌的品种不要求掌握,只要了解到品种繁多就行了。

*第8段介绍仙人掌的果实以及它的用途。我国大陆的仙人掌一般看不到果实,即使有果实也很难作为水果来食用。在亚热带或热带的仙人掌果实又大又甜,还可以炼糖和酿酒。椭圆形:长圆形。炼糖:用加热的方法从某些植物中提炼食糖。酿酒: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

*第9段介绍仙人掌的广泛作用,可以用来做饲料、染料、燃料和建筑材料。发酵:一般指细菌或酵母等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过程。如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

*第10段第1句对仙人掌进行总结: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艰苦的环境中生长着;给人们贡献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第2句用其他树木和花草与仙人掌作比,突出仙人掌的坚忍顽强和默默奉献的精神,称赞它这种独特的美。这里是以人喻物,具有丰富的内涵。

篇3:小学二年级语文《快乐的节日》优选教材教案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语:

每年的六月一日,是少年儿童兴的日子,是你们的节日。在我们的国家里,少年儿童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怀,被称作祖国的花朵。这首歌表现了少年儿童在节日里的愉快的心情。

二、理解课文内容

1.一个同学朗读全文,其它同学体会少年儿童的心情。

2.边默读课文边找一找哪小节写出了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一、二、四小节)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小节。

3.分小节学习,体会快乐的心情。

第一小节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老师指着板书说:在小鸟的带领下,在微风的吹拂中,少年儿童来到了什么地方?(花园,草地)这里景色非常优美,少年儿童们打扮得什么样?(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美丽的衣裳)老师板书:鲜艳、美丽。让学生说这两个词的意思。接着问:少年儿童像什么?(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齐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这一小节作者是通过什么写出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创设情境,表达了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

默读第二小节,想:谁向我们唱歌?谁和我们说话?

少年儿童在欢度自己节日的时候太高兴了,所以看到花儿在微风中摆动就觉得是在向自己点头祝贺。看到小溪哗哗地流淌,就觉得是在唱歌,在和自己说话。

齐读最后一小节。问:“快乐的时光”指什么?(六·一儿童节)在这欢乐的节日里,少年儿童尽情地唱啊、跳啊,和老师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这一节更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

以上三小节贯穿一条线——快乐。读课文时一定要表达出这种感情。男生读第一小节,女生读第二小节,全班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学习第三小节,畅谈自己的理想

1.小声读第三小节,看看有几句话?每句所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老师板书后问:为什么要感谢祖国?怎样报答祖国呢?齐读第二句。这一句里把少年儿童比作什么?(小鸟)“羽毛丰满”是什么意思?(小鸟的羽毛长大,长全才能飞得高,飞得远。本课的意思是: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小鸟的成长靠的是妈妈的哺育和自己刻苦地练习飞翔。少年儿童的成长靠什么?(靠祖国的培养,更要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增长知识,长大才能为祖国服务。)

2.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说一说你的理想是什么?

分小组讨论一下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什么样的本领?这些本领你现在还没有,应该怎么办呢?

再请两个同学分别读第三小节,要读出感激之情和报答之情。

3.老师小结: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认真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长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4.齐读全文,要读出感情。

四、反馈

说说每小节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①通过对美丽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②通过对花儿和小溪的描写,表达了少年儿童的喜悦心情。③少年儿童要用实际行动报答祖国的培养。④少年儿童在节日里尽情地欢乐。)

板书设计:

快乐的节日

有我们就更加美丽

长得丰满 将来

飞向理想 我们就充满希望~~~

篇4: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田忌赛马》教材理解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田忌赛马》教材理解

《田忌赛马》教材理解之一本篇课文是借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转败为胜的故事。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课文是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可分成三段:

第一段(一、二节)初赛失败。写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都失败了。这一段重点讲了比赛的规则和方法,以及田忌三场都失败的原因。本段中写“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说明彼强我弱。可是比赛的时候却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所以田忌都失败了。“各自”是各人自己的意思,这个词说明各人自己给马分等级,决定出场顺序,田忌如能认真分析马力的情况,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就可能取胜。田忌只凭马力,不用智谋,赛法不当,所以失败了。

第二段(第三节至“那就来吧。”)孙膑献策。主要写田忌在孙膑指点下决定再战,齐威王应战。这一段主要写三个人的对话和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第三段(从“一声锣响”至最后再赛胜利。)写孙膑帮助田忌用调换出场顺序的办法战胜了齐威王,点明孙膑以智谋取胜。第一场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输了。第二场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赢了。第三场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赢了。结果是田忌两胜一负,赢了齐威王。使学生懂得,第二次赛马方法,可以把赛马的力量对比转为彼弱我强,其余的方法均对田忌不利。从而让学生明白孙膑善于动脑和惊人的智慧。为课文末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所包含的深刻含义的理解奠定基础。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具体记叙了比赛的过程。在结尾处画龙点睛地说明了比赛胜利的原因。

重点语言的咀嚼品味:

(一)描写田忌情绪的语言:

1.垂头丧气——低着头,很失望的神情。在课文中是写田忌失败后情绪颓丧,缺乏信心比赛的神情。

2.描写田忌情绪的三句话:

【第一句】

“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是写田忌一败涂地的情绪,认为好朋友孙膑也看不起他。

【第二句】

“你是说另换几匹马吗?”是写田忌只看到马力的强弱,没有认识到比赛方法的重要。

【第三句】

“那还不是照样输!”是写田忌没有信心,缺乏主动进攻的精神。

(二)描写孙膑神态的`四句话:

【第一句】

“从刚才的情形看,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是写孙膑当朋友失意时,热情鼓励。

【第二句】

“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是写孙膑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之后找到了取胜的可行办法。

【第三句】

“摇摇头说”是否定田忌的想法。“一匹也不用换。”初次露出马力强弱不能决定比赛的胜负。

【第四句】

“胸有成竹地说”是写孙膑早已思考成熟。“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是写孙膑具有必胜的信心。再三用必胜的语言鼓舞田忌的斗志,终于使田忌鼓起勇气,充满信心再次比赛。表现在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三)描写齐威王情绪变化的语言

【第一句】

“正洋洋得意地夸耀自己的马”便讥讽田忌:“……还不服气?”是写齐威王根本没把田忌放在眼里,充分表现出骄傲自满的弱点。

【第二句】

轻蔑地说:“那就来吧”是说齐威王认为自己有必胜的可能性,毫无失败的思想准备。

讲解以上两句话,要充分突出孙膑正是抓住了齐威王骄傲自满的弱点安排了田忌先输一场,使齐威王仍旧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毫无失败的思想准备,就为田忌取得后两场的胜利奠定基础。

【第三句】

“齐威王有点心慌了。”田忌胜了第二场,齐威王稍有觉醒但有点晚了,已无调整余地了,所以到第三场比赛下来“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如何使学生懂得“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这个道理,是教学时要突出的重点和要解决的难点。

篇5:小学语文课文网上呼救教材理解

小学语文课文网上呼救教材理解

【学习要求】

“网上呼救”这一题目意思是在网上呼喊救助,仅四个字却包含了许多内容,给读者造成种种悬念:谁呼救?为什么呼救?结果如何?激发了作者阅读追索的兴趣。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学习这一课,要求:

自学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现代通讯工具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体会人类互助、友爱的美德。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芬兰女大学生苏珊旧病复发,网上求助,在美国男孩桑恩的帮助下终于获救,表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快捷便利和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美德。

全文根据事情发展经过,按照“呼救——救助——获救”的思路展开:

呼救——文章先写美国男孩桑恩在网上获得呼救信息,随后补叙呼救者是谁以及呼救的缘由。

救助——详细叙写了桑恩通过紧急救援中心救助苏珊的经过。

获救——简要交代苏珊在桑恩、艾眉和救援人员帮助下终于获救的经过。

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楚,给人以十分明晰的印象。

【字词点击】

绿线格里的5个生字要注意读准字音,其中“珊”是翘舌音,声母是“sh”,“肋”的韵母是“ei”,不是“e”,“瘸”的韵母是“ue”,不是“ie”,“眩”读第四声。

漫游:随意游玩。

眩晕:感受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

【疑难解析】

将近6点,一个名叫苏珊的'女孩用黑色粗体大字在电脑屛幕上打出这几个字:“你能帮助我吗?”

——这一句话要注意的是“黑色粗体大字”,苏珊为什么要用黑色粗体大字?一来显豁醒目,便于引起别人注意;二来表示情况特殊,十分紧要。后面写桑恩也用粗体大字打出“挺住”、“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意在鼓励苏珊,使苏珊能一眼看清,形成深刻印象。

图书馆里一片寂静,整个三楼只有她一个人。

——这一句是环境描写,十分必要,因为整个三楼只有苏珊一个人,无法就近求得他人帮助,而最近的电话又在外面的走廊上,无法动弹的苏珊只好运用电脑网络寻求帮助了。

【品评赏析】

本文语言浅近明白,描写生动有致,主要写作特色有二:

先写互救,后叙缘由,增强表达效果。

文章一开始就突出苏珊网上呼救的内容,径直切入题意,显得事发突然,刻不容缓,容易引起读者注意,进而生发关切之情。然后运用补叙笔法,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让读者明白呼救的缘由,显得眉目清晰,先后有序。如果先写苏珊突然发病,不能动弹,身边又无电话,于是灵机一动,运用网络传递信息,这就入题太慢,不能造成紧张氛围,表达效果自然大受影响了。

点示时间,丰富内涵,收到双重效果。

本文多次点示时间,内涵丰富,主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作者用意。一是表现现代信息技术快捷方便。例如“将近6点”发出求助信息,“6时14分”就接通紧急救援中心,“10分钟以后”艾眉就接通芬兰电话,“几十分钟以后”救援人员就赶到学校救出苏珊……芬兰,美国,相距甚远,但现代信息技术就是如此快捷。二是表现人们之间互相救助的精神。已是芬兰时间“凌晨两点多了”,可是桑恩仍在为苏珊联络求助,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芬兰紧急救援中心的救援人员也是争分夺秒,毫不迟延,人们之间尽心尽力的互助精神多么可贵。

【课文链接】

1、得克萨斯州简介。

得克萨斯州:名称来自印第安语,其意义是“朋友”。1686年开始沦为殖民地。1845年12月29日列为美国第28州。以矢车菊为州花。该州别名“孤星之州”。该州箴言“友谊”。

2、芬兰简介。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全国有大小湖泊6万余个,号称“千湖之国”。我们熟知的桑拿浴就始于芬兰,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据历史传说,芬兰是最早迎接圣诞老人安居的故乡。

篇6:语文课文《小抄写员》教材理解

语文课文《小抄写员》教材理解

《小抄写员》是从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著名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中节选的。课文围绕父与子之间矛盾的一次次冲突,表达出深切的、令读者难以忘怀的父子之爱,这种爱正是崇高的社会之美。要引导学生探求到文中人物身上所展示的美,就必须抓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中去感知美、探求美。

抓问题,想内容,感知美

教学中,以问题引路、让学生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文字中、从人物言行里初步感知美。思考题:课文中叙述了父亲责怪叙利奥,而叙利奥总是忍受着的情形,一共叙述了几次,每次是怎样详细叙述的?学生按思考题默读、轻声读,边读边画,边读边想,也可小组交流研究。经历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有了浅层次的感知,尤其是父与子的矛盾冲突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从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中,能看出父爱子、子爱父的`感情主线已被学生初步感知到了。

抠重点,议内容,探求美

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父子之爱的高尚之美呢?还要靠老师去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反复诵读文章中的重点部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抠两条线:

叙利奥行动的线索:请求抄——瞒着抄——继续抄——含泪抄——被发现;父亲感情变化的线索:不答应——责备——冷淡——不爱——懊悔、慈爱。

点拨:从叙利奥的行动看出什么?父亲的感情变化说明什么?这两条线索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围绕这两条线索读、议后发现:这两条线索是对应的。儿子的行动告诉我他情愿忍受父亲严厉的责骂和渐渐的冷淡,一次又一次地帮父亲抄写,他对父亲的爱多深啊!而父亲的感情变化,正是说明了他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占用儿子的学习时间,对子之爱多深沉啊!这是一对多么令人敬佩的父子啊,他们是那样执着地爱着对方,他们的心灵是那样美好而崇高,学生从中探寻到了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篇7:语文课文铁罐与陶罐教材理解

语文课文铁罐与陶罐教材理解

一、词语积累

1.奚落:用尖刻的话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2.谦虚: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

3.懦弱:软弱无能,不坚强。如:性格懦弱。

4.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5.恼怒:气恼,发怒。如:十分恼怒。

6.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看待。

7.和睦相处:相处得好,不争吵。

8.羞耻:不光彩,不体面。如:不知羞耻。

9.理会:理睬。如:谁也没理会他。

10.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如:岁月流逝。

11.覆灭:全部被消灭。如:全军覆灭。

12.覆盖:遮盖。如:覆盖上积雪。

13.渣滓: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14.翻来覆去:本课指多次重复地。

二、近反义词

近义词:骄傲--高傲谦虚--谦逊懦弱--软弱

轻蔑--轻视确实--实在争辩--分辩

恼怒--发怒羞耻--差辱理会--理睬

流逝--消逝覆灭--消灭倒塌--坍塌

惊讶--惊异朴素--质朴兴奋--激动

反义词:骄傲--谦虚懦弱--坚强羞耻--光彩

傲慢--谦恭朴素--奢华兴奋--镇静

三、难句讲析

1.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这几句话是陶罐受到傲慢的铁罐奚落之后的据理力争。对于铁罐的无理取闹,陶罐表现出谦虚克制的态度,不和质地坚硬的`铁罐去碰撞,然后用但字一转,说这并不是懦弱,因为罐子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这是罐子的职责。至于盛东西,陶罐说:我不见得比你差,这是从履行职责能力上讲的。再论后面的省略号,略去了一些别的理由,从下文许多年代以后陶罐光洁如新、铁罐消失得无踪无影可以看得出来。

2.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它,不知道在什么年代完全氧化,早已无踪无影了。

这几句话讲铁罐的下场及消失得无踪无影的原因。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说明找的时间长,找得很仔细,但仍不见铁罐的影子。最后一句,交代铁罐消失的原因。早已说明铁罐经不起氧化,早就无踪无影了。

四、难段讲析

课文第一至九自然段。

这几个自然段讲铁罐奚落陶罐,陶罐据理力争。第一至五自然段是铁罐与陶罐在敢不敢互相碰撞问题上的对话。第六至八自然段是在相提并论问题上的对话。第九自然段讲陶罐不再理会铁罐。铁罐奚落陶罐,挑逗它,要和它碰撞,陶罐据理力争;铁罐恼怒陶罐,不屑与它相提并论,陶罐好心劝导铁罐并希望和睦相处;当铁罐骄横地斥骂陶罐并表示要把它碰成碎片时,陶罐才选择不再理会的做法,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辩。

五、篇章学习

全文有十七个自然段。

第一至九自然段:讲铁罐奚落陶罐,陶罐据理力争。

第十至十七自然段:讲许多年代过去了,埋在地下的陶罐完好如初,而铁罐却不复存在了。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

篇8:语文课文《西门豹治邺》教材理解

语文课文《西门豹治邺》教材理解

主要内容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两千多年前,西门豹治邺时,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刻划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做主,为民除害的形象。

段落结构

全文共十四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段(第1—9自然段)讲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当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摸清了“河伯娶媳妇”的底细。

第二段(10—13自然段)讲西门豹怎样破除迷信。

第三段(第14自然段)讲西门豹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庄稼获得了好收成。三层也可以这样分:

第一段(1—8自然段)写西门豹调查了解邺这个地方的情况。

第二段(9自然段)写西门豹决定对策。第三层(10—14自然段)写西门豹采取行动。这一层次再分两个层次,先详写除“神”害,后略写修水利,除旱灾。

写作方法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最大的特点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全文中写的最详的是第一段。四问四答,每一次问答都是两个自然段。第一问,是因为他初到邺地,不了解情况所以问事、“怎么回事”。以了解“田园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第二问是意在找出作恶的坏人。第三问是弄清受害者是谁。第四问是了解河伯娶媳妇的结果。从中得到了可靠的事实根据,也找到了如何对付的巧妙办法。

至于如何定计,文章却写得十分简略,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的兴味。第二段写破除迷信比较详细,而第三段写兴修水利则比较简单,因为“神”害难破,水利易修。除“神”害,不但要打击巫婆和官绅头子,更重要的',要教育广大群众以至巫婆的女徒弟和其他的官绅。显然,比较复杂。而兴修水利,只要群众觉醒了,比较好办一些。

教材重点

全文重点写西门豹如何破除迷信。写西门豹将计就计,惩处邪恶、教育群众的场面尤为精彩。如“西门豹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另外选一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西门豹这样说是为了找个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说这个姑娘“不漂亮”,并不是西门豹真是这样认为,而是故意装做认真给河伯娶媳妇,用这些话做借口。“麻烦”是表面上对巫婆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要把巫婆投向河里。如“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等了一会儿”并不是真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而是做出等一会儿的样子。“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表面上做出以为巫婆能回来的样子。“麻烦”是表面上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严厉惩办这个官绅头子,把他投进漳河里去。

教材难点

这篇课文比较长,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如果学生概括能力还不够好,教学时可以在逐句逐段读课文时便分为三个段指导学生理解,教学第一段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使学生能清楚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教学第二段,要启发学生思考:西门豹如何对待河伯娶媳妇的,他的做法为什么能达到破迷信的目的。教学第三段要启发学生体会怎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中,可以把理解的重点放在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上。要指导学生弄清西门豹向老大爷提出了那四个问题以及老大爷怎样回答的,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还要着重指导学生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帮助学生弄清西门豹是怎样用事实教育老百姓的,同时体会西门豹过人的才智和谋略。

2.“思考·练习”第一题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可结合讲读课文完成。

第二题是指导分段、归纳段意的练习,可在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分别讲那三个意思的,然后根据这样的三个意思,练习给课文分段。在深入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归纳段意。

3.“思考·练习”3是理解词语和句子的练习。

这三个句子都表现了西门豹将计就计、假戏真做,惩治恶人的过人才智。理解这三个句子要注意联系上文。比如第一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上文讲西门豹听百姓述说巫婆用河伯娶媳妇的骗局图财害命,下文讲西门豹设计惩治恶人,就知道西门豹并非真的相信河伯灵验和要去送新娘,而是准备利用官绅和巫婆的骗局来惩治他们。“还真灵”,是正话反说。再如,“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这里不是讲这个姑娘长得不美,而是以此使姑娘免遭迫害。“我要选个漂亮的,”不是真心要重新选更漂亮的姑娘,而是以此为借口让巫婆向河伯“通报”,惩治宣传迷信,迫害妇女的巫婆。由此看出西门豹善于抓住巫婆的弱点,不动声色地惩治邪恶,保护老百姓,足见西门豹过人的才智。又如,“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等了一会儿”,是西门豹假戏真做的一种姿态。既然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照理该回来了。“麻烦”,是客气的说法,实际软中带硬,把官绅的头子投进河里,达到惩治邪恶的目的。

4.关于字词。

“绸”是翘舌音。“选、早、烦、灌”是前鼻音,“荒、姓”是后鼻音。“荒”中间是“亡”。“跪”右边是“危”。“溉”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475—公元221年)。

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安阳北。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人烟稀少:指居住的人很少。

巫婆: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官绅:指旧时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

徒弟:跟从师傅学习的人。

担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面如土色:脸上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恐惧。

开凿:挖掘河道、隧道等。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挑山工》课文教材理解

课文《恐龙的灭绝》的教材理解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材理解

课文唯一的听众教材理解

语文课文《五彩池》节选理解

小学二年级语文《狐假虎威》教材教案

语文出版社:语文教材保留《南京大屠杀》课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

课文《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快乐的节日》教材理解(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快乐的节日》教材理解,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