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办公楼变风量空调管理的论文

时间:2023-08-02 03:53:51 作者:考研英语肖秀荣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考研英语肖秀荣”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浅谈办公楼变风量空调管理的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浅谈办公楼变风量空调管理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浅谈办公楼变风量空调管理的论文

浅谈办公楼变风量空调管理的论文

摘要:指出保证室内新风量的三个控制环节——新风总量、新风分配量、新风均匀性,着重分析单风机变风量系统的新风分配量问题,并对目前的几种解决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室内空气品质(IAQ)变风量系统新风量新风分配量

引言

随着人们对建筑物室内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对建筑物室内空气品质(IAQ)的重视,空调系统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现代建筑物室内装修和家具涂料中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室内人员产生CO2、异味等污染物,这些都需要向室内引入足够的新风,以稀释室内污染物。现代建筑物的密闭性大大提高,如果室内新风量不足,室内污染物积聚、浓度增加,将使室内人员感到不适,工作效率降低,甚至使人生病,称谓“建筑物综合症”。因此,保证室内新风量是空调系统设计时应该重视的问题。

1保证室内新风量的控制环节

1.1保证室内新风量,首先,要选取合适的新风量标准。上海国际航运大厦取30m3/h·人;久事大厦取30m3/h·人;上海金茂大厦取34m3/h·人。根据国内的设计规范,一般取30m3/h·人。

1.2保证室内新风量需要控制3个环节:

a.新风总量——控制整个系统的新风量,满足该空调系统所有服务区域的人员标准新风量之和;

b.新风分配量——控制送入系统各个末端服务区域的'新风量,满足区域内人员的标准新风量;

c.新风均匀性——控制送给服务区域内所有人员新风,满足人员需求新风量,避免区域内一部分人得到多于标准的新风量,而另一部分人得到少于标准的新风量。

1.3三个控制环节的关系如图1所示。

1.4控制新风均匀性,则要求处理好风口布置,气流组织问题,复杂空间尚需对流场进行模拟分析。控制难度较大(本文不做分析)。

2VAV系统中新风量问题

对于单风机定风量全空气系统,和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将系统新风总量和新风分配量,根据要求设定并调试好,也就控制了第一环节(新风总量)和第二环节(新风分配量)。而对于变风量全空气系统,送风量随负荷减小而减少,如何控制第一环节新风总量,目前已有不少文章对此进行了论述,本文着重讨论变风量系统中新风控制第二环节:新风分配量。新风分配量与室内负荷变化有关,以下分析设备、灯光和人员负荷变化和建筑负荷变化对新风分配量的影响。

2.1设备、灯光和人员负荷变化对新风分配量的影响

设备、灯光和人员负荷变化往往是由人员流动而引起的,因此负荷与区域人数同步变化,即该区域送风量与人员变化近似成正比。当区域人员减少,该区域末端实际送入新风量GO与该区域末端所需送入新风量GO.N的比值大于等于1时,则该区域新风量满足要求。反之,则该区域新风量不满足要求。

(1)式中:GT为末端的设计风量;R为系统新风比;RMIN为系统最小新风比;K1:为人员减少时,末端服务区域送风量与设计送风量的比值。K1≤1;K2:为该区域人数与设计人数的比值。K2≤1;K1=(QA+QI)/(QA+QI。D);K2=QI/QI。D;QA为该区域建筑负荷;QI为该区域设备、灯光和人员负荷;QI。D为该区域设计设备、灯光和人员负荷。

(2)由于K2≤1,则≥1。当QA=0时,该区域建筑负荷为零(如内区),则=1。

对于式(1),因为≥1,又≥1,所以式(1)≥1,则区域新风分配量满足要求。同时由以上分析可知:对于外区,人员减少越多,K2越小,越大,该区域新风分配量越富裕;对于内区,人员减少越多,区域送风量越小,系统新风比R越大,该区域新风分配量越富裕。因此,设备、灯光和人员负荷变化一般不会造成新风分配量不足的问题。

2.2建筑负荷变化对新风分配量的影响采用虚拟工程来说明。

虚拟工程(见图2):内区面积900m2,外区面积900m2,内走道200m2,芯筒400m2。人员密度7m2/p。内外区采用一套单风机变风量系统,外区变风量末端采用并联型风机动力箱(ParallelFanTerminals)带热水盘管(1~2排),内区设单风管变风量末端(SingleDuctTerminalsVAV.T)。系统需求新风总量7714m3/h,系统送风量为30000m3/h。系统新风总量由定风量装置来保证(见图3。

2.3建筑负荷变化之一:年建筑负荷变化对新风分配量产生的影响。

由于室外温度变化,外区负荷随之变化,由于内外区送风参数相同,外区送风量随外区负荷发生变化,而内区送风量不随室外温度变化。内外区的新风分配比发生变化:当外区送风量增加时,内区的新风分配量不足,而外区新风分配量过剩,为避免这种差异,我们将系统送风量为70%时,内外区新风分配比满足要求。当送风量由70%增大时,外区新风供需比增大,最高达130%,当负荷减小时,外区送风量减小,新风量严重不足发生在系统送风量为48%时,仅为需求新风量的54%。详细计算结果见表1。如内区面积所占比例放大,问题更加严重;而内区正相反,当系统送风量最大时,其新风量为需求量的70%。系统送风量为70%,新风分配量满足要求。系统送风量为48%时,其新风量为需求量的146%。故如限制系统送风量调幅在100%~60%,内区新风量将控制在70%~117%的盈亏范围内,外区新风量将控制在130%~83%的盈亏范围内。内外区新风量供需关系详见图4。

表1送风量(m3/h)新风量(m3/h)

送风量变化(%)内区外区内区内区得到需求(%)外区外区得到需求(%)

10010500195002700705014130

8510500150003176824538118

70105001050038571003857100

601050075004500117321483

561050063004821125289375

481050039005625146208954

2.4建筑负荷变化之二:日建筑负荷变化对新风分配量的影响。(虚拟工程的外墙窗墙比为55%)

夏季由于东西向建筑负荷变化最大,因此仅分析东西向。东向外区从11:00开始,新风分配量出现不足现象,18:00时仅为需求新风量的51%。而西向外区仅在8:00时,出现新风分配量不足现象。详细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即使同一天,不同时刻,不同朝向的新风分配量也存在严重问题。建筑负荷占室内负荷比重较大的建筑,比如采用较大玻璃幕墙的建筑,此问题更显突出。

表2时刻—次风量(m3/h)得到新风量(m3/h)得到新风量/需求新风量(%)

东西东西东西

8:003939228213577861.270.73

10:0035613684112011591.051.08

12:002682390780211680.751.09

14:002779561976515470.711.44

16:002735694770617930.661.67

18:001640426554114070.511.31

3解决新风分配量问题的几种办法

3.1方法一,大空间办公划分采用隔断*,不采用隔墙*。

由于采用隔断,新风量分配不均区域吊顶下空气相通,共享新风。新风分配量问题降为新风均匀性问题,可通过对气流组织的改善,风口布置的调整(图一中c)来解决。本方法简便,无须改变空调系统,但内区和外区之间的隔断受租售用户装修影响,有些工程较难保证能够实行。如隔墙必须存在,可考虑采用其他方法。

3.2方法二,内外区分设空调机组(AHU)。

内外区分别设AHU后,内区和外区可能不会出现表1中内外区新风量分配盈亏问题,内外区新风量依靠控制内外区系统新风总量(图1a)来保证。本方法只解决了内外区之间新风量分配不均的问题,对于外区之间新风量分配不均的问题仍无法解决。而且,本方法需设置两台AHU,一般将增加机房面积,增加吊顶内管道的交叉,影响层高。由于内区负荷变化不大,可采用定风量空调系统;外区变风量空调系统须进行供冷供热的模式转换。

3.3方法三,设专用新风机组。

专用新风机组可采用定风量,亦可采用变风量系统。VAV末端厂商,有生产设专用新风接口的VAV末端。如采用定风量,为满足不同季节、不同时刻、各个区域的新风量,将增加空调能耗。因此,专用新风机组多采用根据有害物浓度(一般采用CO2浓度)控制采用变风量系统。本方法解决了内外区新风量分配盈亏问题和外区之间新风量分配不均的问题。当然,本方法将增加VAV末端的投资,增加大楼BAS的控制点数,有时由于人的嗅觉和综合感觉能力比测试仪器灵敏,有时会出现即使室内已知有害物浓度均不超标,人员仍感不适的情况。一般,本方法也将增加机房面积,增加吊顶内管道的交叉,影响层高。

3.4方法四,增加系统新风需求量,即增加新风标准。

增加新风标准,通过适当提高系统新风比和冬季转换风量以保证系统内任何时刻所有人员均享有至少满足卫生标准的新风量来实现。一般,增加新风量必然增加能耗,增加机组装机容量和盘管处理能力,增加初投资,因此,新风标准增加的数值须经过详细计算确定。ASHARE手册IAQ章节中有详细论述。计算复杂,对控制依赖性大。但如建筑所在地区,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可利用新风供冷,则本方法结合热回收装置使用,是可行的解决方法。

4结论

4.1保证室内的新风量需要控制3个环节:新风总量、新风分配量和新风均匀性。

4.2新风分配量与室内负荷变化有关。设备、灯光和人员负荷变化一般不会造成新风分配量不足的问题。建筑负荷变化对新风分配量的影响,以虚拟工程进行了分析。对于单风机变风量系统,新风总量能够得以较好的控制,而新风分配量的确存在问题。根据对虚拟工程的计算结果:夏季外区最高负荷时得到新风量高达130%(需求量为100%,下同),但内区得到新风量却只有70%,负荷较低时则相反,内区得到新风量高达146%,但外区得到新风量仅为54%。从朝向影响分析:西向外区上午8:00得到新风量只有73%,东向外区自中午12:00以后得到新风量均小于100%,18:00只有51%。

4.3本文讨论了4种解决方法,需结合实际工程特征来选择具体处理办法。笔者认为,就目前国内的经济状况和大楼BAS的控制、调试水平而言,方法一应作为首选。方法一,简单、经济。另外,限制变风量调幅,也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4.4对于设送回风机的双风机变风量系统,同样也存在控制新风量的问题,本文亦可衍用至双风机变风量系统。双风机变风量系统的控制关键环节是新风总量。

*隔断为高度不到吊顶的划分;隔墙为高度至吊顶或楼板的划分。

参考文献:

1赵荣义、范存养、薛殿华、钱以明编空气调节(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陆耀庆主编,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篇2:变风量空调系统管理论文参考

变风量空调系统管理论文参考

摘要:变风量系统有很强的动态特性,加之空调系统固有的非线性,使问题的解决变得非常困难。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滞后,设计人员在设计时缺少有效的分析计算手段。国内变风量系统的实践正在兴起,迫切需要可行、有效的辅助设计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变风量优化设计

1、引言

变风量空调系统于60年代在美国诞生,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送入房间的风量来满足室内变化的负荷。在当今特别提倡节能和舒适性的条件下,变风量空调系统正在逐渐被人们接收并得到应用。

变风量空调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由于变风量空调系统是通过改变送入房间的风量来适应负荷的变化,而空调系统大部分时间的部分负荷下运行,所以风量的减少带来了风机能耗的降低。

*区别于常规的定风量或风机盘管系统,在每一个系统中的不同朝向房间,它的空调负荷的峰值出现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因此变风量空调器的容量不必按全部冷负荷峰值叠加来确定,而只要按某一时间各朝向冷负荷之各的最大值来确定。这样,变风量空调器的冷却能力及风量比定风量可风机盘管系统减少10-20%*变风量空调系统属于全空气系统,与风机盘管系统相比有明显的好处是冷冻水管与冷凝水管不进入建筑吊顶空间,因而免除了盘管凝水和霉变问题。

*系统的灵活性较好,易于改、扩建,尤其适用于格局多变的建筑。尽管变风量空调系统有其特有的优点,但在实际设计中还是应注意一些问题,以免其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同时,应深入研究和探讨变风量空调系统,进一步优化其设计理念。

2、空调系统

2.1、变风量空调系统是通过改变进入房间的风量来满足室内变化的负荷,当房间低于设计额定负荷时,系统随之减少送风量,亦即降低了风机的能耗。故变风量系统比较适合多房间且负荷有一定变化的场合,如办公、会议、展厅等;对于象大堂公共空间、影剧院等负荷变化较小的场合,采用变风量系统的意义不大。所以,一般在以变风量空调为主的大厦中。其大堂等公共空间还是以定风量空调系统为好。由于其场合一般都是高大空间。如果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当其变风量变小时,会改变气流组织,影响空调系统的舒适性效果。

2.2、当今国内设计的变风量空调系统,其末端装置以电动节流式压力无关型为主。该末端装置可分为有带风机和不带机两种。带风机的末端装置又可分为带并联风机的末端装置和带串联风机的末端装置,一般选用以后者为主。

图1是典型的单风道变风量空调系统。在通常设计的大楼中,将空调平面分成内外两个区,以围护结构退深3-4米的周边区域定为外区。其内中心区域则为内区。对内区而言,其空间需常年冷负荷,而外区在夏、冬季需不同的冷、热空调。由于内区常年供冷,建议采用不带风机的末端装置,其气流组织亦比较容易保证空调舒适性要求。对于外区,则建议采用带风机的末端装置,其出风口设置再加热器。在北方地区,其再加热器以热水盘管为主;而在南方地区,由于其加热量较小,可以考虑利用富裕的夏季电动制冷机组的用电装机容量来设置电加热器。在冬季空调运行中,周边区域的末端装置将一次冷风风量调至最小值(其设定的最小值用来满足将房间的最小新风量),再由末端装置出口处的加热器加热其空调送风。如设计采用无风机的末端装置出口处的加热器热其空调送风。如设计采用无风机的末端装置,则冬季最小送风量将大大低于夏季运行时的额定设计风量,则势必大大降低送风口的出风风速,严重影响周边区域的气流组织。对于一定的外区冬季空调时的再加热量,当风量减少时,则会提高其空调送风温度,同样影响空调的舒适性效果。故外区一般采用带风机的末端装置,则可完全避免以上两大问题。通过风机的作用,尽管一次风量减少,由于二次回风的补入,保证了送风量,定于设计的额定风量;同时由于送风量的增加,降低了其它调送风温差。另外,由于末端装置内的风机克服了其出风处再加热盘管的压力,从而降低空调器出风所需提供的静馀压。

2.3、还有一种设计思路,即内外区全部无风机的末端装置,出口处也不用设置再加热器,而在周边围护结构内侧下方另设立式风机盘管。夏季空调运行时,完全由变风量末端装置提供的送风量来满足内外区的冷负荷要求;冬季空调运行时,内区冷负荷空调仍由该区的变风量末端装置来提供,而外区的热负荷空调则由周边风机盘管来提供,外区的变风量末端装置只提供其所需的新风量。这种设计方法,由于避免了吊顶内设置带风机制末端装置,从而降低了该风机带来的噪声问题,介同时由于周边需另设立式风机盘管,这势必减少了空间的利用率,对室内装修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然,这种设计方法已不是真正意义上变内量空调系统。

3、空气处理

图2是典型的变风量空调系统冬季运行时的空气状态变化图,系统设计中,各楼层的一次风空调器只设冷却盘管,而集中式新风空调器设置冬季预热盘管和加湿器。作为冬季运行,新风经新风空调的预热盘管加热至O1或O2点,经加湿处理后至E点,而后与楼层空调回风混合后达到R点,再经一次风空调器的冷却盘管处理至出风状态点S.新风加器可以采用等温加湿和绝热加湿两种方法。由于新风加湿量较大,故等温加湿一般采用乾饱和蒸汽加湿法,而绝热加湿法,对于高压叶喷雾加湿法,由于无法做到比例调节,实际运行时控制精度很差,故新风加湿一般以采用乾饱和蒸汽等温加湿为主。该空调系统夏季运行时,新风空调器不作任何处理过程由楼层空调器各自承担,其空气处理过程如图3所示。这种设计方法的优点是,所有楼层空调器只设冷却盘管,而由新风空调器集中处理冬季室外新风的加热和加湿过程。这样,简化了整个大楼的空调系统,也大大节约了系统的初投资费用。但其缺点是,为了室内新风的集中加湿,必需先对其等湿加热,而楼层空调器对其混风空气进行冷却处理才能达到空调所需的一次风出风状态点。如此空气处理过程,势必产生空气先加热扣冷却的抵消作用,造成大楼空调系统运行时能耗的'大量浪费。

针对上述空调系统的缺点,笔者建议集中式新风空调器只设预热盘管,不设加湿器。大楼标准层的空调器只设冷却盘管和高压喷雾加湿器,而对于其它楼层有额定热负荷的情况下再加设加热盘管。该空调系统夏季运行时,其空气处理过程也如图3所示。而作为冬季运行,新风空调器只对室外新风进行预加热,新回风混合后进入楼层空调器,空调器则根据控制要求对其加热或冷却(对于不同楼层,回热或冷却可能同时存在)当然,新风加热处理后温度设定值的前提是大于+5°C,且保证标准层空调器的入风空气状态R2的焓值不低于S点,避免其加热过程。经盘管后的空气状态点,其空气处理过程如图4所示。该变风量空调系统,由于充分利用了冬季室外新风集中加湿而产生的大量冷热抵消作用,是一种比较节能的空调形式。

4、冷热源

对于变风量空调系统,冬季和过渡季节运行时需同时满足内外区的冷、热负荷要求,故空调水系统采用四管制。由于系统要求同时提供冷、热源,除采用常规的电动制冷机组加蒸汽或热水锅炉外,可以考虑采用直燃式溴化锂冷热不机组,其具有运转时无振动,无磨损,运行经济可靠等优点。不过,如采用直燃机组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机组供水温度因为溴化锂机组的冷冻水供水温一般只能达到+7°C左右,当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低温系统时,系统需提供足够低温的冷冻水,而这对于溴化锂组而言就难以胜任了。

*直燃机组需采用分隔式供热机组如果采用主体供热式直燃机组,由于无法同时制冷和制热,不能满足变风量空调系统需同时提供冷、热源的要求。

*配置低负荷运行时只有内区少量冷负荷,其总冷负荷大大低于夏季空调时的总负荷,如在此低负荷情况下运行,直燃机组将大大降低其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故此时,低负荷制冷由独立的电动冷水机组承担为好,直燃机组只作制热用。

在空调水系统设计中,冷却塔可以设计采用独立小塔不分彼此、统一组合的形式,所有冷却塔风机采用双速风机。实现运行时,不管入塔水量及水温如何变化,冷却塔通过调节风机风量以保证出塔却水的温度,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冷却塔的运行能耗。由于变风量空调系统冬季亦需提供冷源,可考虑在室外空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冷却塔的冷却能力,通过板式热交换器,提供一定低温的冷冻水,以达到不开冷水机能的节能空调运行。

5、风量平衡

图5是典型的变风量系统的经济运行。对于采用混风的空调系统,新风量在各个房间是按风量分配的。也就是说,即使总新风量达到要求,在的房音也会有新风不足的问题,对于变风量系统,由于送入房间的要求,总新风量将会增加,基至在有的时候可能超过空调需要的送风量。为此可这样考虑,在一定的新风量下,总回风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一定超标,可以利用回风以减少总新风量。图示空调系统运行时,送风机根据空调负荷确定送风量,新风机则根据回风的空气品质确定提供的新风量,而排风机则根据房间的所需正压值匹配新风机的运转。在过渡季节,调节新风机和排风机的运转风量来维持一定的新回风混风温度,这样做法是充利用室外新风的低湿冷却作用以减少冷机的开启时间。但在实际采用时,如大楼标准层独立设置一套变风量空调时间。但在实际采用时,如大楼标准层独立设置一套变风量空调系统,这种做法需在每个楼层设两台变频调速风机(新风机和排风机)。这势必增加了每个空调机房所占的空间,也大大增加了初投资费用。为保证室内空气品质,系统实际运行时,是通过探测回风空气中的CO2浓度来控制新风量的,但CO2浓度达到要求并不能代表室内建筑空气品质合格,室内还会存大其它挥发性污染物。

鉴于以上两点原因,在实际设计时,往往确定一个满足额定空调状态时室内空气品质所需的固定新、排风量。特别是在大楼存在大量分层空调的标准层系统时,通常各设置一套新风系统和一套空调排风系统,其总管统一设置的新、排风机采用变频调速风机,且系统在每个楼层的新、排风支管接口处各设一个定风量控制器,新风机的转速控制匹配于新风机的运转,保证整个大楼的风量平衡。当然,大楼内还需设置一套厕所不间断定风量排风系统,保证厕所内异味的排除。

在一些设计实例中,往往忽略了楼层内排风支管接口年设置定风量控制器,并把空调排风与厕所排风合为一个排风系统,对于这种设计,虽然排风机仍为变频调速控制,能达到整个大楼的新、排风总量平衡。但对于每个楼层而言,排风系统理论上各楼层排风量是平均分配的,而其馀空调运行的楼层所分配到的排风量减少,造成房间过高的正压。对于大楼的大堂等公共空间的空调设计,一般采用常规的定送风量、定新风量的空调系统。考虑到冬季空调运行时,对于楼体较高的大楼,会产生较大的热升效应,从而造成大堂冬季空调运行时产生较大的负压。为此,大堂等公共空间的空调可以考虑采用定送风量、变新风量的系统,空调新风由变频调速的新风风机提供,通过调整新风送入量来保证不同季节空调运行时室内,定正压(公共空间室内压力设定值应满足最小新风量所需的风量)。

6、自动控制

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主要依靠自动控制系统,这套自动控制系统与整个大楼的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电脑相连接,实现中央监控和调节。在一般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大厦中,包括以下几广面的要求。

*水阀的调节

在个别定风量系统中,由回风温度控制安装在冷热水回水管上的电动二通比例式调节阀。在新风系统在变风量系统中根据送风温度控制安装在冷热回水管上的电动二通比例式调节阀。如在高大公共空间设置空周边热水采暖设备,则由其周边采暖区域的温度控制设在热水采暖设备回水管上的电动二通比例式调节阀。

*风阀的调节

在变风量每个末端装置的控制区域,放置一个感温器。根据感温器所测的温度与室内温度设定值的差值,控制该区域的末端装置内一次风电电动机风阀的开启度,对于周边再加热变风箱,当室温下降,风阀关至最小风量值时,启动再加热器,提供外区空调所需的热负荷。

*变静压法的变风量系统控制

在一些小规模的变内量空调系统可采用变静压控制法采用变静压控制法的系统总风管中所需设置静压传感器,而是在变风量末端装置中设置阀门开度传感器,而是在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开启度,由此判断和计算来调节一次风空调器内风机的变频器,使具有最小静压值的末端装置的阀门处于全开状器,使具有最小静压值的末端装置的阀门处于全开状态,这样可以尽量降低风机运行的静馀压,节约风机的能耗。

*定静压法的变风量系统控制

在通常的变风量空调系统中,一般设计采用定静压控制法。由于采用定静压,当所有末端风量都低于额定风量时,在系统的实际资用压力将低于设计资用压力,此时,再维持系统中的设定静压值则不利于风机的节能。但由于定静压控制的变风量系统,其空调器的风机调节与末端装置的控制无直接联系,故该系统控制方法比较简单,运行可靠,适合于较大的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场合。

在公共空间和主楼标准新风竖井中各放置压力传感器。根据压力传感器所测的压力与设定值的差值,控制公共空间和办公新风竖井的压力定。主楼排风风量则根据新风机的运行情况而作自动相应调节。

*对于空调器内的加湿器,根据室内的相对温度,控制一次风的加湿量。

*在新风入口设置电动风阀,与新风送风机连锁开关,以防冬季非运行时盘管冻裂。

*空调自控系统还包括冷冻机组运行台数控制,优化启停控制,供回水压差恒定控制,启停联锁控制,各运行状态的遥感遥测和非正常状态的故障报警等。

7、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7.1、噪声

在变风量系统中,比较大的噪声源除了送、回(排)风机外,还在变风量末端装置,流过末端装置入口的风速都比较高。因为压力无关型的变风量末端装置都带有风速测量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一般要求风速高于一定数值才能保证测量准确。一般的节流型末端装置是靠调节阀片开度来改变风量的,所以当阀片的风速也增加了,所以,入口调节阀片关小时,流经阀片的风速也增加了,所以,入口调节阀片处是末端装置产生较高噪声的一个主要来源。另处,如果采用带风机的末端装置,该风机也是一个产生噪声的根源。

对于以上噪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读者参考:

*校核选用的末端装置在最小风量、最大风量时产生的噪声。因为末端的型号越大噪声也越大,故在便于合理布置空调系统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小型号的末端装置。

*在变风量系统中采用变静压法自动控制系统,尽量提高系统末端装置的节流调节阀的平均开度,从而降低末端入口调节阀的节流噪声。

*对于带风机的末端装置,视噪声控制要求而定,合理选择该末端置的风机运行风量,有可能的话,设计考虑全部采用无风机的末端装置。

*在末端装置的出风管上,合理设置所需的消声设备。

7.2、新风

图1是典型是单风道变风量空调系统。一定的新风量直接送入空调器与回风混合,再由末端装置分配送入各个房间。由于新回风比例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当某一房间冬季的负荷降低而引起送风量的减少时,其送入房间的新风量也势必减少,特别是外区范围内的周边小房间,由于该房间冬季空调时,含新风的一次风量只为定最小值,在实际运行控制时,为了尽量减少外区的末端装置对空调送风再加热而与一次冷风造成的冷热抵消,往往将冬季一次风量最小值设定得过小,从而造成房间缺少新风,室内人员感到憋闷。故在这些特定房间内,应适应提高末端最小风量与最大风量之比(变风量比),以提高足够的新风所需。如在一些内外区连通的空间场合,由于内外区的空气可以自由流通,则可适当降低变风量比,减少一次风的冷热抵消量,以达到节能效果。

7.3、气流组织

在一些南方地区,冬季空调运行时外区的热负荷较小,故外区的末端装置设计采用电加热。由于采用了电加热器,它设有热水盘管所产生的额外空气流通阻力,因此采用无风机的末端装置也较多,此时,因设有风机的恒定送风量的作用,须仔细分析气流组织,合理布置周边空调送风口,一般应采用条缝型风口靠外窗布置为好。避免如同内区所采用的方形平面散流器的布置形式。同时,可适当提高末端装置设定的变风量比。

7.4、房间温度控制

空调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同一个末端装置的送风口跨分隔布置。因为末端装置的送风量是根据感温器所测温度与房间温度设定值之间的差值来控制的。当同一个末端装置的送风品跨度分隔布置时,感温器只能感知一个房间的温度,如不同房间的负荷变化不相同时,则势必会造成不同房间的实际控制温度的偏差。在冬季空调运行时,如在一些内外区连通的大空间场合,可考虑外区的设定温底低于内区2-3oC.这样,有利于内区产生的部分富裕热量传至外区,承担外区的部分热负荷,从而达到空调运行时的节能作用。

8、总结

篇3:变风量系统控制管论文

摘要:本文对变风量空调系统自动控制设计、监控系统设计及实施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沦。

关键词: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自动控制

由于变风量系统具有可减少空调设备的安装容量、节省运行能耗、可以满足不同房间不同温度控制的要求、适应使用空间变更的要求、维修量小等优点,在我国的一些高级办公楼中已被采用,如北京的南银大厦、中国银行、中国人寿大厦等建筑,而一些正设计中的新的办公楼也采用了变风量空调系统,变风量空调系统将会越来越多。本文仅就系统控制设计及实施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1.变风量系统的控制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可分为变风量空调机组和变风量末端装置两部分,本文用图1与图2的变风量空调系统为例,来讨论监控点的设置及主要的控制功能。该系统为单风道系统,建筑物内、外区共用同一空调系统,内区变风量末端装置为单风道基本型,外区变风量末端装置为带再热的串联式风机动力型。

篇4:变风量系统控制管论文

图2变风量末端装置控制原理图

a.单风道基本型;b.串联式风机动力型(带再热)

(1)监控点的设置

1)变风量末端装置

变风量末端装置监控点的设置见图2。图2a为单风道基本型,图2b为带再热的串联式风机动力型。需要说明的是:①室内温度传感器为带温度设定功能型,故设2AI点;②压力无关型变风量末端装置的进风口处有一风量检测装置,设1AI点;③热水盘管调节阀的控制可为开/关型,也可以为增量调节型和连续调节型。此处为开/关型控制,设1DO点;④风阀控制可用1AO点或2DO点;

2)变风量机组

监控点的设置见图1,需要说明的是:为风机的变频器设6个点,变频器电源控制设3个点,用于手动/自动开关状态(DI),电源通、断控制(1DO点),电源状态(1DI点);变频器运行监控设三个点,频率控制1AO点,频率反馈1AI点,故障报警1DI点;

(2)控制

1)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控制

压力无关型变风量末端装置对室内温度的控制为串级控制方式,它能及时处理送风压力变化对末端装置送风量的干扰,保证好的调节品质。在此例中内区为单风道基本型,全年送冷风,按图3的特性进行控制。变风量末端装置调节风阀的运行范围受空调设计确定的最大风量和最小风量的限制。对于每一个变风量末端装置,都有其自己的最大和最小风量,在系统调试时需将这两个参数编写到调节器的控制程序中。

图3单风道基本型末端装置控制特性图4串联式风机动力型(带再热)末端装置控制特性

图4为外区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控制特性,当房间温度大于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风阀开大,加大一次风量,二次风量相应减少,直至最大风量,最大风量等于风机风量。当房间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风阀关小,减少一次风量,二次风量相应加大,若到了最小一次风与最大二次风区域,房间温度继续降低,则再加热器投入工作,提高送风温度,以满足室内负荷的要求。

变风量末端装置的运行与变风量机组同步,系统风机运行,则末端装置的风机必开。

2)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

在冬、夏季,根据送风温度控制(PI)热、冷水调节阀,使送风温度达到设定值。

当系统负荷减小到某一程度时,可参考回风温度、末端装置风阀的开度来修改送风温度设定值。以避免部分房间的变风量末端装置运行在最小或最大风量时,室温仍达不到设定值。

在冬季,根据回风相对湿度控制加湿阀,以保证室内相对湿度。

送风量控制目前常采用控制系统静压的方式,改变风机转数实现对机组送风量的调节,这是暖通规范推荐的方式。风机转速有一最低允许值,此值对应于系统的最小风量。系统的送风静压与送风温度控制之间要相互协调,以保证变风量末端装置工作在合理状态,不要经常工作在最大或最小送风量状态。静压控制除定静压外,还有变静压控制方式,其目的是使系统根据负荷的变化将静压保持在允许的最低值,因此其比定静压控制方式更节能,但此种方式易使系统不稳定,故而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时要注意控制程序的设计和转换参数的选择。

变频器的电源按时间程序进行控制。

新风量的控制是根据实测的新风量F来调节新风、回风阀门开度,使新风量达到设定值,保持新风量不变。当系统风量减少时,开新风阀关回风阀,回风风量减少,新风比加大。当系统达到最小风量时,新风比为100%,即无回风,全部用新风。

2.监控系统规划

在大型建筑物中,变风量系统数量多,末端装置的数量大,例如信远大厦,变风量系统有60多个,变风量末端装置有一千余台。除变风量系统外,建筑物内还有其他许多需监控的设备。显然,对于这类大型建筑物,它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一个大型有多条总线的系统。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应本着科学和节约的原则仔细规化,通常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应将控制某一变风量机组的控制器(DDC)与此系统所负责送风的末端装置的控制器设在同一条通信总线上,这样将有利网络通信和整个变风量系统的管理和运行。同时此总线所带的控制器或监控点的数量要合理,不可有太多的富裕量。

(2)对系统总线的规划,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同时,尚应注意总线施工和维护的难易程度。

(3)应注意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温度传感器的合理配置。末端装置的温度传感器配置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是为每一变风量末端装置设一个有温度设定功能的温度传感器;其二,是多个变风量末端装置共用一个有温度设定功能的温度传感器;其三,是多个变风量末端装置共用一个或几个无温度设定功能的温度传感器。

第一种情况多用于面积不大的房间,后两种情况多用于大空间。带有温度设定功能的温度传感器安装于墙上,无温度设定功能的温度传感器多设在作为回风空间的吊顶上,此时房间的温度给定值由末端装置控制器中的软件设定。

设计时,具体采用何种温度传感器,要根据建筑和空调专业的设计,仔细划分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服务区,按照区域的建筑和使用特点,为相应的变风量末端装置配置合适的温度传感器。

3.几个有关的问题

(1)新风量控制

由于受新风管道的影响,新风量测量会存在测不准的问题。为此,可根据回风或有代表性房间的二氧化碳浓度来控制新风量的控制方式。

另一种新风量的控制方式是在新风管道上设置定风量装置(CVABox),稳定输送一定量的新风。定风量装置又称为风量调节器,图3为其外形及结构示意图。这是一种机械式自动装置,不需要外加动力,所需的风量直接在此装置上设定。装置内部设有限流板、气囊、凸轮、弹簧等部件,它们协同工作使风量调节器在允许的压差范围内将风量保持在设定的流量上。

a.b.

a.外形b.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风量调节器

(2)变频调速

风机电机的功耗与其转速的三次方成正比关系,故而当系统风量减少时,风机的耗电量会降低很多。考虑到变频调速装置的.能耗及风机转速降低后效率的下降等因素,变频调速方式节能与转速达不到三次方的关系,但还是很可观的,例风量为50%时,电机功耗约为15%。

风机是变转矩负荷,变频器应按此来进行配置。目前许多制造商都生产专为空调系统中风机控制而设计的变频器,这种变频器有较好的性价比。选择时应使电机功率与变频器的功率相匹配,电机的功率不能大于变频器的功率,也不能低于变频器功率的一半,变频器的输出电压、电流及最高频率要与电机的要求相吻合,同时还应注意变频器的干扰与输出至风机电机间的允许距离。

变频器电源是否要控制,这与强电设计有关,在实际工程中也有不设这些监控点的实例,这不影响系统的运行,但在单台切断空调系统电源方面不大方便。

风机转速控制手动或自动方式的选择是在变频器上解决的,在变频器的控制面板上可以进行“远方”或“就地”控制模式的设定。当设置为“就地”时,对变频器的操作直接在控制面板上进行,这多用于空调系统风量调试及风机维修;当设置为“远方”时,则由监控系统进行控制。

目前许多制造商生产的变频器和其控制面板是分离式的,以便于当变频器由系统控制时,可为同类的变频器配置一块面板,它仅用于变频器的参数设定和初调。但此方式若用于变风量系统,会给先于监控系统调试的空调风系统调试带来诸多不便,故而最好为每一台变频器配置一块控制面板。

(3)风压差开关

在选择风压差开关时要注意使其性能指标满足变风量系统运行的要求,因为系统运行在最小风量时,风机两端的风压差也为最小值。选择不当,则可能出现系统在最小风量运行时,风压差开关不动作的情况。而且在进行系统调时,应在系统为最小风量运行状态,调节风压差开关的动作值。

过滤器风压差开关的动作值调试则应在系统设计风量下进行。表1为国家标准《组合式空调机组》GB/T14294-93对各类过滤器初阻力的规定。对过滤器积尘状况检测的风压差开关,应根据表中不同效率的过滤器之初阻力与积尘后允许的终阻力来选型和设定动作值。对于粗效过滤器,终阻力一般都大于表中允许值的2倍。

过滤器效率和阻力表1

粗效

中效

高中效

亚高效

大气尘粒径(μm)

≥5

≥1

≥1

≥0.5

计数效率E(%)

20≤E<80

20≤E<70

70≤E<99

95≤E<99.9

阻力(Pa)

≤50

≤80

≤100

≤120

参考文献

1.潘云钢.高层民用建筑空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篇5: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分析论文

任何事物都是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设计也必须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将空调系统的设计与所处的环境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空调系统适用、实用的效果。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坚持节能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环境因素。在当前社会,变风量空调系统已经成为建筑物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因此空调系统的设计不能只考虑空调本身的运行,还要根据所依托的建筑物进行可行性分析。我国的相关政策和规范也对变风量空调系统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要求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建筑物所处环境的长期、变化的情况。在气候、温度变化较大的地区,或者其他工艺性变风量空调设计比较特殊的项目,变风量空调系统在设计时要做细致深入的工况分析,以确保空调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具体来说,在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严格参考以下几方面的因素:①在进行设计前,要实际考察建筑物的位置,及周围建筑物及其供热、供水尤其是空调系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等客观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到风力、日照等自然因素,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才能做好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设计,如供热入口的设计,入口及大门的朝向设计等;②设计时还要认真了解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类型,估算出使用空调的'人员数量、使用时间等,如居民建筑夜晚及节假日使用较多,而写字楼等建筑则工作日白天使用较多。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空调系统的负荷,确保使用无碍;③设计时还要考虑建筑物的楼层及高度,对于高层建筑,在设计时还要遵守国家规定的高层建筑防火规范。

篇6: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分析论文

3.1新风量控制难题

变风量调系统设计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对新风量的控制。由于空调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不同使用区域对新风量的需求量也不相同。新风量还是一个变化的数值,有时空调系统的总风量能够达到要求,但是分配到各个区域的却不一定能满足其需求。当前变风量空调系统在设计新风量的控制时主要有两种方式:①设置二氧化碳探测器,根据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确定新风量;②设置VAV(或CAV)box,定时输送一定的新风量。

3.2空气净化难题

现在的空调一般都有空气过滤的功能,变风量空调系统自然也不例外。但是一些小型的空调主要采用尼龙锦凸网来过滤空气,很难起到空气净化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二次污染。变风量空调系统是一种全空气运行系统,并且采用了初、中效两级过滤甚至三级过滤,能够有效净化空气。但是设定一个合适的过滤效率是空调系统设计的一个难题,还需研究解决。

3.3在推广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变风量空调系统虽然具有众多优点,但是由于配件很多需要进口,价格昂贵,使用户较难接受。例如,变风量末端装置(VAVbox)、直接数字式控制器(DDC)、变频器等主要配件目前全部需要进口,经济压力较大。因此必须加强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科技研发,配件国产化是推进变风量空调系统普及的关键。同时变风量空调系统的从业人员素质也亟需提高,以在施工、调试、管理方面实现有序、高效。总而言之,技术问题是最大的难题,国家和相关单位应加大投入,推进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研发和普及。

4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得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环保节能的意识也在加强,因此变风量空调系统有其出现和使用的必然性。但是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设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希望国家和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积极探索,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完善和提高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曹艳鹏,冀兆良.几种控制方式在空调系统运行节能中的应用[J].制冷,2010,(1):46-50.

[2]曾艺,龙惟定.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新风[J].暖通空调,2001,(6):35-38.

[3]邱少陵,李哲,沈国民.变风量空调系统中的控制技术[J].鄂州大学学报,1999,(3):3-9.

篇7: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分析论文

1.1分析空调系统所处环境

变风量空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基于专业知识技术上的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产物。因此在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认真分析空调系统所处的具体环境,结合考虑实际情况的影响因素,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控制和管理。

1.2控制模式

变风量空调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的空调系统,仍然具有一般空调系统必备的结构模式,如空气处理机(即空调箱)、消音器、送回风机等。变风量空调系统将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空调系统的设计模式和处理过程。当前比较常见的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数字化控制过程和组成模式是利用无关性单风道来进行的。在这个技术出现之前,变风量空调系统大多采用变温度变静压方式来控制,这种控制技术存在多种技能缺陷,因此逐渐被先进的控制模式取代。

1.3送风系统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系统一般设置有三级消音,即空调箱带消音段、送风总管设消音器、变风量箱出口设消音静压箱。送风口散流器一般采用条缝散流器和方形散流器。为了保证房间内的压力正常,减小回风管内压力的变化,回风口一般采用吊顶回风,条形或格栅式风口。

篇8:现代厂区办公楼建筑设计论文

现代厂区办公楼是综合多种办公性能为一体的办公建筑。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的发展对现代办公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厂区办公楼的设计既要传承传统办公建筑的特点又要引入了时代的元素,还要满足公司产品研发的需要,尤其是办公空间的集成性和可变性,功能的使用性,文化的内涵性,环境的舒适性等特征。因此,探讨和研究现代厂区办公楼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程介绍

本工程为江苏某化纤集团办公大楼,总建筑面积为23178m2,占地面积为5467.70m2。该办公楼为高层办公楼,地下一层,地上为9层,建筑高度45.8m,为二类高层建筑,地下一层占地面积为2767.56m2,建筑面积为2767.56m2,其中人防面积为1450.26m2(战时6级人防常规物资库),一层占地面积为5467.70m2,二层建筑面积为3455.60m2,三层建筑面积为1712.53m2,标准层平面图建筑面积为1712.53m2。建筑平面像一个面向道路张开的双手,拥抱四面八方的来宾与访客。办公大楼位于用地北端的办公区,由城市道路引入主入口,进入厂区的景观大道,西侧就是办公楼,被周围的假山绿植包围,停车场地与绿化相结合,交通方便,景观优美,结合厂区入口、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员工创造一个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人置身其中有归属感、生活感、亲切感,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展现出生机勃勃的企业形象。

2建筑设计理念

集团办公大楼不仅代表着整个企业的形象,又是管理工作人员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场地,因而设计师本着以“以人为本,尊重企业文化”为宗旨,以“节约土地,合理布局”为原则,充分结合厂方设想和建筑本身功能要求,来完成设计。办公大楼的立面设计立足于简洁、大气的出发点,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立面造型做到稳重而不失活泼,采用对称的立面造型手法,力求达到庄严典雅的艺术效果,同时与周围建筑在颜色、风格协调一致。

3功能配置及空间处理

办公楼总建筑面积为23178.47m2,占地面积为5467.70m2,综合科研办公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属于二类高层,设计使用年限50年,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下车库为Ⅱ类车库,人防等级为6级物资库,地下防水等级为一级,屋面防水等级Ⅱ级。建筑物共10层,地下一层,地上9层。地下一层其中人防面积为2827.20m2(战时6级人防常规物资库),主要布置有地下车库、设备用房、风机房、管理用房以及辅助用房等房间。建筑物内设置两部楼梯和两部电梯,同时设置一个汽车出入口和一个人员专用出入口,以满足消防疏散的要求。该建筑物一层主要布置有展览区、安全监控室、演示大厅、贵宾休息室、休息等候区、库房、办公以及辅助用房等房间。共设置了五部电梯和四部楼梯,以满足使用需求和消防疏散要求。其中,演示大厅单独设置主入口以及入口柱廊,以达到建筑造型和门廊灰空间过渡的目的;建筑物主入口设置在南向,大厅两侧对称布置室内绿化,与二层共享空间形成主题特色空间。二层主要布置有办公室、大小会议室、空调机房以及辅助用房等房间。三层主要布置有办公室、新风机房以及辅助用房等房间。整个平面通过两个正方形以倾斜45°角叠加在中间的正方形辅助空间内而形成。标准层主要布置有办公室、资料复印、新风机房以及辅助用房等房间。根据建筑总体布局把交通核放在建筑中部,功能用房在左、右两翼,采用交通面积相对集中的布置方式,为办公空间的布置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同时交通和辅助设施的集中布置,方便人员的使用,为维修和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交通顺畅简单,建筑的示意在人的行进和位置变换中通过空间、表皮和光线的变换而体现出来,而非一个僵化生硬的'静态存在。

篇9:现代厂区办公楼建筑设计论文

(1)趋于形式的多元化。随着工业化时代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厂区办公建筑的功能要求也在不断更新。面对使用主体的不确定性,办公空间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就成为设计的主导因素,在满足通常的办公形式要求的同时,又须兼顾特定个体的办公需求,于是对于办公空间的动态把握就成为今后设计的要点。

(2)趋于结构人性化。由于现代厂区办公建筑使用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使衡量新时代厂区办公建筑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采用生产效率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办公建筑是否合理。厂区办公建筑作为“信息的集散、加工与再创造的场所”,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办公空间应以能否激发员工潜在灵感、发挥其最大价值为出发点。于是,优良的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诉求成为高质量办公建筑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内部空间的协调及空间内部声、光、热、温、湿等方面的调控,竭力为办公人员营造一个舒适、健康、高效的人性化办公空间。

5结语

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作为发展支撑的工业在其产业深度及广度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对相应的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而现代厂区办公楼在其功能及形象都有更明确及独特的方向性,对建筑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使用合理、功能完善、节能减排、环境宜人的现代厂区办公楼。

作者:赵志高 单位:中国昆仑工程公司

篇10:趣情趣理趣论文

趣情趣理趣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现实生活中对趣的滥用现象,展示趣的原生态形象,并且重点分析了情趣和理趣的审美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以期还“趣”以及与“趣”相关的审美观念一个真实的自我,从而提高当代人们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趣、情趣、理趣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在审美的创造和欣赏活动中,往往把趣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来看待。但是由于它可见而不可及,会心而难以言传,故宜体味之,而不可形容之。因而,人们始终未能将趣的内在生动性和感染力得以明晰的理解,尤其是在现代物欲抬头的社会里,人们对“情趣”的庸俗化以及对“理趣”的文本性误读,将趣的面貌搅得“物是人非”。因此,还“趣”以及与“趣”相关的审美观念一个清白的本真面目,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原点是“起点”,同时也是“终点”。正如现代学者钱穆先生将处于“轴心期”时代的孔孟圣贤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草案,先秦时代已经设计完毕,以后的时代只是按照这个方案去做”[1]一样,“趣”以及与“趣”相关的审美观念也在其形成时的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就奠定了根基。那么 ,首先就让我们追根溯源,从“趣”的文字学角度来作一番考究吧。趣在中国古代有三种读音和意义:“趣:1.集训,俊须切,趋向的意思。《吕氏春秋.为欲》:‘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2.七句切,①意向、旨意。《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则穷其趣。’后引申为志趣、情趣。《南史.隐逸传》:‘少有高趣’②兴趣、趣味。《世说新语.言语》:‘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3.集训,趋玉切,通‘促’。《管子.度地》:‘大雨,各葆其所,可治者趣治。’” [2]显而易见,在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层面上的“趣”应该取第二种读音和含义,即意趣、情趣和兴趣的意思。并且这样的一个带有浓厚审美意味的“趣”以及与“趣”相关的观念也集中体现在中国古典文献资料中。

魏晋时代的钟嵘在其《诗品》中评宋豫章太守谢瞻时云:“殊得风流媚趣”;唐代颜真卿在其书法评书《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云:“趣长笔短,虽点画不足,常使意气余”;宋代严羽更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将“兴”与“趣”结合,提出:“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时至明末,以袁宏道和袁中道为代表的“性灵派”又提出了系统的趣论观,认为“世人所难得者惟趣”(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把“趣”当作人们生活中希求的最高的乐趣和享受;随后,清代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倡导情真,强调机趣;而将趣的地位送上最高峰的恐怕是梁启超所倡导的趣味教育了,他认为“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38《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认为“文学的本质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趣味’(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43《晚清两大家诗抄题词》)从而力举趣味教育或情感教育。从上面所列举的这样一个简单的“趣”的演变史资料,我们不难看出,“趣”作为中国文学、艺术与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其原点(源头和起点)就已经确立了其基本义,即“乐趣、趣味之趣,审美愉悦,或能够引起审美愉悦的特征、意味”[3]。同时,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审美愉悦又是和审美主体的情感紧密相连的,于是自古以来,“趣”就与“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谓的“情趣”。

情趣,作为一种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观念,往往体现为审美对象中所蕴涵的盎然情态、审美主体心中的怡情养性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故而,情趣在自然、人生,尤其是在艺术中与情感是相辅相成的,从而形成了审美体验中的无限趣味。难怪南宋严羽会感叹:“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虽然在这里严羽用了一些禅家语(“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来喻诗,读来只觉得朦胧而有余韵。但若联系首句(“诗者,吟咏情性也”),便可得知:严羽这里所言的“兴趣”,乃是就审美主体对作品的一定的感受而言的,即专指一种特殊的浑厚而又有韵味的风格所引起的情趣。简而言之,“兴趣”即“情趣”。关于这一点,现代学者叶嘉莹先生还专门作过考证,并指出严羽所谓“兴趣”是“指由于内心之兴发感动所产生的一种情趣” [4]。因此,文学艺术作品一定要灌注作者的深厚感情,将汉代《毛诗序》所开创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言情”的传统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从而让肝胆间流出的淳厚真情形成流溢于审美艺术境界中的内在情趣,从而达到“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审美艺术境界。

情趣在以诗歌为代表的文艺作品中是如此地钟情于这样一个“情”结,这使得我们对情趣的本真含义有了一个回归性的认识,这固然是非常有趣味的一件事。然而,趣味作为审美活动中的一个范畴,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其进行深有意味的评介呢?这就得把眼光转向趣味产生的整个审美过程了。众所周知,审美活动是由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共同完成的。首先,对于那些纷繁复杂而又具有一定审美价值潜能的审美对象来说,他们作为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对象,往往充满了生机,荡漾着情感的节奏,饱含着独特的魅力和无与伦比的生命力,以其与主体内在心灵相对应的固有物趣招引着主体情感的投入。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孔子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孔子《论语・雍也》)的“君子比德”思想就是审美对象(特指自然山水)所蕴涵的内在生命情趣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的比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对象的情趣是整个审美活动的前提准备。其次,对于以心性情感为主的审美主体而言,他不仅要能够入乎其内,从审美对象的神态、情状中感受到无穷独特的审美趣味,引起心灵的感荡,从而移情于物(即将自己的主观感情移入到含有勃勃生命趣味的审美对象中去,而且要能够出乎其外,以一定的审美距离,贯之以内心的淳厚深情观赏之,品味之,体验之,这样自然就会出自真情趣。最后,对于整个审美活动来说,“主体的情感与对象的生机因不断地双向交流相互贯通而猝然交融,使物我的生命形态均得以升华和超越”[5]。因此,情趣就在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天人合一”中得以实现。

按照我们的思维惯例,趣 既然和情息息相关,而情又与事、理等格格不入,如明代胡应麟所云;“禅家戒事、理二障,余戏为宋人诗,病致坐此 。苏黄好用事而为事使,事障也;程邵好谈理而为理缚,理障也。”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因此,趣与理也应该是绝缘的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中言“理趣”者又并不是鲜为人知的:“南宋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中云:“状理则理趣浑然”,清代沈德潜 在其《清诗别裁・凡例》中称“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并且在《说诗啐语》中再次举实例分析道:“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如此这般,就构成了一个二律背反的矛盾。即情与理在趣中的地位问题。如何解开这一“死结”呢?

我们还是先从沈德潜所列举的杜诗的例子入手吧。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二句所言的焦点实际上落在了“无私”二字之上,即大自然的无限 宽广的怀抱。而这样的一个关于宽宏、无私的道理本来很简单,也很平实,直接讲来,肯定会让人如诵八股,倍感乏味。然而,在杜诗中,这样一个简单而乏味的道理却如“花中蜜,水中盐,体匿性存”(钱钟书《谈艺录》)于江山花柳的 形象之中。江山花柳以其柔情似水的胸怀迎接着欣赏的人们,而人们也同样如醉如痴地深爱着大自然。这样,诗人就将大自然的无私精神溶入到了如此情深意切的言语之中了,从而使道理不再是简单、枯燥的道理了,而是韵味无穷的理趣。如此看来,所谓理趣并不是与情感相敌对的纯道理,恰恰相反,它是情感因素积极渗入的产物,“是有情韵、有兴味的理语,是有形象、有浓烈感情和余味无穷的理语” [6]。

既然弄清了理趣的本质,弄清了情与理之间的关联,我们就应该辨证统一地去促成二者的融合。古往今来,人们 都是把人与景的融合(“情中有境,境中有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放到焦点的位置加以突出强调,甚至还将情与境并举,提出“能言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然而,平心而论,理与情所形成的.理趣又何尝不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呢?综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将情与理统一而形成的儒家理趣、释家理趣和道家理趣之中,能堪称典范的恐怕当数释家中国化了的禅理诗了。禅理诗中所蕴涵的理趣有着与其他哲理诗所不同的独特的趣味。因为它不是直陈禅家理论,而是在诗中所描绘的意象中表现出禅学的精神。例如,禅学主张静坐专念,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而王维在其名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及《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中罗列了“桂花”、“山鸟”、“空山”、“深林”等一系列意象,然而让我们体会更深的却是这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悠闲寂静的境界以及原本太一、归于空寂的禅理趣味。这与禅宗所倡导的禅理精神是一致的,与诗人乃至读者心中的淡泊情怀也是一致的。故而,清代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时,在“其《序》中称王维‘天机清妙,与物无竞。举人世之升沉得失,不以胶滞其中。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颇得王维禅诗之堂奥。”[7]此种理趣就是情与理在作为 在作为意象的景中的“体匿性存”,当属理趣的最高审美境界。

总之,“趣”以及与“趣”相关的审美观念作为一种体验性的审美范畴,应该回到它所固有的本真意义层面上的审美趣味上去,并结合现代社会而进行审美原生态的进化,而非现代意义的“异化”。惟有如此,才能清扫时弊,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饱含审美意味的健康的趣味观。诚然,本文并没有提出一种切实可行而又意义明晰的现代性趣味观,但对“趣”以及与“趣”相关的审美观念的原生态的解析,又未免不会让人们得到某些启发,至少希望能够给那些沉浸于现代庸俗趣味观的人们的心灵以洗涤,还趣、情趣以及理趣一片明净的天空。这既是还趣味的清白,也是换审美本身的高雅性和纯洁性。

【注释】:

[1]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75页.

[2] 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版,第1347页.

[3] 成复旺.《中国古典美学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参见1995年版.

[4]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版,第284页.

[5] 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版,第60页.

[6] 张葆全、周满江.《历代诗话选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5页.

[7] 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版,第183页。

篇11:物质结构理论文

物质结构理论文

文章摘要: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或离子间通过化学键作用形成物质。化学键有分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共价键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即电子云的重叠)所形成的化学键。

例如H2分子,两个氢原子的1s电子配对共用,使每个氢原子具有氦原子的'稳定结构;又如HCl分子,H原子和Cl原子各提供一个未成对电子,共用的一对电子把两个原子核吸引在一起,形成稳定的HCl分子。

共价键形成的本质是电子云的重叠,例如HCl分子形成时,H原子的1s电子云与氯原子的未成对电子占据的3p电子云重叠,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大,形成HCl分子。

电子云重叠越多,分子越稳定。根据价键理论,两个原子的未成对电子,只有自旋相反,才能配对形成一个共价键。共价键具有饱和性,例如水分子,氢原子形成一个共价键,氧原子可形成两个共价键;在N≡N分子中,两个N 原子以共价叁键相结合。

共价键也具有方向性,s电子云无方向,p电子云和d电子云均有方向性,p和d电子参加成键时,一定要沿着电子云伸展的方向进行重叠,才能形成稳定的分子。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使分子具有一定的空间构型。

非金属原子间化合形成共价键,若成键两原子相同,形成非极性共价键;若成健两原子不同,则形成极性共价键(参看共价键形成)。

【化学键】

分子和晶体中相邻两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例如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之间形成2个共价键,强烈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稳定的H2O分子。又如食盐晶体中,钠离子与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强烈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NaCl晶体。

化学键主要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不属于化学键。与化学键相比,分子间作用力很弱,提供较少的能量就能破坏分子间力,使分子晶体的物质熔化,例如冰易熔化成水,被破坏的是分子间力;若使水发生分解,需要高温才能使氢氧共价键断裂。

篇12:图书管理论文的

关键词:图书管理论文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需求,很多人开始走入图书馆,寻找精神食粮,全民阅读的社会书香氛围正在逐渐形成,与一般的书籍类别相比,艺术类图书具有大小和薄厚差异大、装订形式特殊等特征,出现了图书排架管理难的问题,而且还时有破损现象,因而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对本职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一、出现艺术类图书管理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开本大小和规格差异大

与普通的书籍相比,艺术类图书在规格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开本种类就分为4开、8开、16开、32开、40开等20种,此外还有各种的自定义开本,由于大小不一,很难进行整齐的摆放管理。例如中国近代名家精品丛书《陈金章山水作品精选》就是4开本,宽38.5cm,长53cm;而《中国名画欣赏》则为64开本,宽11cm,长16cm。大开本的图书在排架时不能放到普通规格的书架中,但若是分架的话又会显得非常混乱,艺术类图书排架参差不齐是当前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2.薄厚不均匀

各种艺术类图书在薄厚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种图书,既有不足0.3cm厚的平装本,也有超过8cm厚的精装本。并且如果书籍太薄的话,在书架摆放时就容易滑倒而损坏,尤其是对于那些大开本的还可能造成弯折问题,这就不能进行竖排摆放,但如果平躺叠放的话又会占据较大空间,而且在查找下面图书时需要反复翻动,造成了查阅和整架的不便,也加大了图书被损坏的风险。

3.借阅需求量大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们非常喜欢艺术,尤其是青年人更是喜欢去借阅艺术类图书,这里面不仅包括艺术专业的读者,其他专业的读者也有热爱艺术的.兴趣,这就使得艺术类图书的借阅需求量很大,图书的借阅频率更高,管理难度大。

二、优化艺术类图书管理的方法

正是因为艺术类图书存在着规格和薄厚差异大的特点,且受到大量读者的青睐,所以存在着找书难、易乱架、易破损等实际管理问题,需要图书管理人员发挥创新思维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进行管理:

1.索书号编排法

索书号就是图书排架过程中所用的编号,一般分为分类号和书次号两行,对于图书借阅查询和馆藏清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8开本为界限,大开本与小开本的不应该排在统一书架上,应该进行分类排放,同时为了便于根据索书号进行查找和管理,在编排索书号的过程中,应该再增加开本大小的三级编码,其中原有的分类号和书次号保持不变,开本编码放到最后一级,表示开本的规格大小,即“××K”,从而构建“分类-著者-开本顺序索书号”的排架模式[1]。需要注意的是,三级编码适合针对大开本图书的管理工作中,小开本只需要运用二级即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在索书号中显示“大开本特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查阅。采用这样扩充索书号的管理方法,不需要改变前两级的原本编码,也不会对原有索书规则和馆藏档案管理规则造成影响,不会对当前工作造成大的更改,简便易行。

2.倾斜排架法

一些艺术类图书不仅开本大而且还很薄,竖排和重叠平放的排架方式都有很大弊端,因而可以运用倾斜排架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特殊建立特藏书架,具有高度可以随意调节的功能,根据开本大小的灵活变动,一般架层应该高于开本高度20cm,排架装置可以采用硬塑料或木材;书架上下还应该安装75°斜边内角的固定支撑,且在下面还要加装长15cm、角度15°的固定斜垫板;然后再插入硬质的图书靠板,上端靠在固定支撑,下端插入固定支撑与固定斜垫板之间,并且要确保贴合的紧密度;之后把图书靠板向左倾斜15,使其与固定斜垫板成90°直角,这种角度能够为上书和取书提供最大的便利,角度过大的话就会造成靠板承受力增加,不利于图书的翻阅,角度过小也还会使图书的竖立太高,易右侧倾倒[2]。采用倾斜排架的管理方法,同样具有很多的优点,具体来说:一是无论图书薄厚程度如何,都可以斜靠在图书靠板上,不会导致弯折和卷翘,并且由于靠板与底部固定斜垫板之间呈90°,图书也不易滑动,也不会因受力不均而发生损坏;二是图书可以向左倾斜到靠板上,就无需再加挡书板;三是底部的固定斜垫板能够对图书产生垂直支撑作用,而且斜面长度能够均匀控制排书量,还能够均匀地隔开几个藏书格,满足了同层排放不同开本图书的需求,不仅方便了检索和归架工作,也更为整齐美观;四是藏书格的划分之后,也能在书架层板外侧标识分类号区段等,使得薄本图书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而且细分之后藏书格内的书籍数量较少,不会对查看索书号造成困难,对于那些非常薄的无书籍图书,就可以在图书背面的右下角张贴索书号;另外,倾斜排架管理法也能够与上述三级索书号编排法结合使用,以实现更好的图书管理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人民群众对阅读的更大需求,尤其是对艺术类图书有着更大的借阅量,图书管理人员要针对此类图书的特点,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灵活选用管理方法,从而提升馆藏管理水平,呈现出“井然有序”的图书排架管理,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其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构建书香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娅.论新媒体时代艺术院校图书馆的转型与专业化空间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5(8):20-21.

[2]张丽.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艺术类高校图书馆画册的保护和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3):68-70.

篇13:理念及方法论文

理念及方法论文

本文关键词:汉语,方言,理念,调查,方法

本文简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语言文化资源调查保护,包括“汉语方言重点调查”“濒危语言调查保护”“语言文化调查”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内容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显著的共同点,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前期实践的精到设计,体现了工程设计者将中国语言(方言)、中华文化作为整体加以保护、传承、发扬的基本理念。笔者在参加工程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对其中汉语方言文化的调查、记录、摄录等工作程序中的若干问题做了一些思考。下面针对语保工程的性质和方言文化调查的特点,提出五个基本理念:工程观、系统观、文化观、求真观、精品观。对这些理念实现的方法进行了初步论述。

本文的“方言文化”,包括语保工程“濒危语言调查保护”和“语言文化调查”中与方言、民俗文化有关的调查内容。必要时,分别称之为“方言”“民俗文化”,无须区分时则笼统地称为“方言文化”或“方言民俗文化”。

一、工程观

在语保工程的方言文化调查中,首先要明确和坚持项目的定位:国家工程,有别于科研项目;要求记录的语言文化事实能够反映方言乃至地方文化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还要进行科学的描写,将语言文化事实完整、真实地记录下来,呈献出来。同时,记录的手段必须符合技术规范,这也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田立新2015;曹志耘2015;王莉宁2015)。工程观至少包含下列要点。

(一)基本内容的规定性。即使是《中国濒危语言志》这样带有专著性质的书,也对内容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明确指出哪些是“规定动作”,只有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前提下才能做“自选动作”,语言材料必须占全书篇幅的50%以上。

(二)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统一性。项目不仅对音频、视频的一般技术标准提出了严格要求,甚至对摄录场地、背景、人物与背景的比例等都有规定。

(三)工作流程的规定性。必须强调纸笔调查和录音、摄像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语保工程项目坚决反对先录音、摄像再转写的调查模式,必须先在当地进行纸笔调查,然后对照纸笔调查材料进行摄录。当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时,应当甄别清楚,使纸笔调查和摄录内容统一起来。根据我们的调查经验,没有一副耳朵能够神奇到像实时实地听辨语音那样听辨录音。况且,纸笔调查和录音、摄像时的情景完全不同,具有各种各样的语境信息,可以和发音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录音调查所能挖掘到的方言、文化事实的真实性、丰富性,与当面进行的纸笔调查之所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①工作流程的规定性是为了保证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

二、系统观

作为民俗文化承载体的方言与被承载的民俗文化现象之间,有着复杂的、多向度的联系,其核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词语是一种符号,民俗事象也是一种符号,词汇与民俗是两个互相关联的符号系统。就方言与民俗文化来看,作为承载体的方言是能指,被承载的民俗文化是所指;在方言系统内部,语音是能指,语义是所指;在民俗文化内部,民俗事象(包括物质对象、行为、仪式等)是能指,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是所指。其层级关系可表示如下:[(文化意义+民俗事象)+(语义+语音)]。

第二,不同符号之间的联系。记录不同民俗事象的方言词语之间彼此包含、交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网络化的状态存在。要全面理解一种民俗词语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现象,必须了解其他相关的词语和文化现象。

在方言文化的调查中,应树立系统观念,调查、记录时应强调系统性,关注词音与词义、词语与对象、不同民俗事象之间的有机关联,并把这种关系充分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处于网状结构的民俗文化现象,更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好释义工作,避免孤立地对待和处理。

在这方面,《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图典》在要求图片必须是第一手材料的同时,十分强调方言民俗现象解释的准确性、丰富性、生动性,使《图典》形象、直观、系统的呈献方言民俗,给读者以系统的方言民俗文化知识。在方言现象、民俗事象之间或民俗词语解释的内部关联上,有的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如《汤溪方言民俗图典》在解释某一民俗现象及其词汇表达时,非常注重相关民俗词语之间的联系,往往能够将这些词语构成的网络描写出来。请看“麦面”[ma11mie341]条:

即手拉面。也叫“□面”[p?24mie0],“□”

[p?a24]是伸张的意思。做手拉面叫作“打麦面”[na52ma11mie341]或“摒麦面”[ma33ma11mie341],

“摒”[ma52]是拉扯的意思(曹志耘2014:88)。

上一条不仅解释了“麦面”另一种说法“□面”[p?24mie0],做“麦面”的动词短语“打麦面”[na52ma11mie341]、“摒麦面”[ma33ma11mie341],而且解释了动词“□”[p?a24]、“摒”[ma52]。俨然就是一个关于“麦面”的小系统。读完这一条后,对其中所涉及的所有事物、动作都有了清楚的了解,得到的是对“手拉面”及其相关词语的系统认知。

再如“夹糖饼”[kuo52to33mei535]条:

一种长条形的烤饼,带葱花,咸的,通常夹着油条一起当早点吃。油条叫作“天萝敬=”

[t?ie33l?24t?iei0],“天萝”[t?ie24l?0]即丝瓜,“敬=”

[t?iei52]是油炸的意思(曹志耘2014:90)。

上一条在描写“夹糖饼”[kuo52to33mei535]的同时,还将通常夹在“夹糖饼”中的“天萝敬=”

[t?ie33l?24t?iei0]一起做了解释,并解释了后者的构词成分“天萝”[t?ie24l?0]和“敬=”[t?iei52]。作者的系统观念很强,对有关方言民俗事象进行整体呈现的追求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面两条民俗词语中,有的字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读音不同,如“摒”[ma52]/[ma33]、“萝”[l?24]/[l?0]、“敬=”[t?iei0]/ [t?iei52],书中都一一加以区别,标注清楚。细读这部著作,在深入了解汤溪县方言民俗现象的同时,也深感“文化意义、民俗事象、语义、语音”这个系统的复杂性,深感作者对民俗文化系统的认知之深透、用心之细密。

既然相关的方言与民俗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网络化的状态存在,那么,在集中精力记录好规定的方言文化词语的同时,还应将相关联的其他民俗文化现象记录下来。当地独特的民俗事象,往往是地方特色浓郁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的来源,是该现象(词语)在地方文化体系中重要价值的具体体现,在调查中对这种内在联系绝不能视而不见。

比如,神木话有句俗语“讨吃的说喜喜”,意思是“不可能实现、过过嘴瘾而已”,是形容词性的,经常做谓语。这个俗语源于神木一带特有的口头文化民俗:说喜。在办喜事的时候,说喜人(过去主要是职业乞丐)到主家门上说喜。说喜词是韵文,全仗说喜人的一张好嘴,把主家、宾客、围观者说得满心欢喜,故有此俗语。因此,说喜词也成为神木方言口头文化调查的重要内容。

再如神木俗语“俊得就和一盘锁儿样的”(值钱得像一盘锁儿),其中的“锁儿”是指长命锁,这条俗语反映出“锁儿”在当地人实际生活、语言意识中的重要性。它源于民俗“赎身”,是婴幼儿成长阶段最重要的保命器物(邢向东2013),在解释“赎身”“锁儿”等民俗事象时,能否引用和解释清楚这类俗语,就显示出调查者对各类方言文化现象之间系统关系的认识水平。同理,记录关中的“厦子”[sa53ts?0]就不能不提陕西八大怪之“房子半边盖”;记录陕北的“羊肚子手巾”,若缀之以《信天游》“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尤可凸显其在陕北人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艺术创作中的突出地位。总之,方言、民俗调查要着力于将其系统性揭示出来。

再如《汤溪方言民俗D典》的“鸡栖”[t?ie24 s?0]条:

“鸡栖”的外形像一个卧柜,一头有一个可以开关的闸门,晚上鸡“上栖”[?io11s?52](进窝)后,把闸门放下,以防黄鼠狼等偷吃。俗话说“野猫守鸡栖”[i11m?11i52t?ie24s?0],指监守自盗(曹志耘2014:34)。

再如“茶罐”[dzo113kuo0]条:

“茶罐”是一种陶制的大水壶,也叫“茶壶”[dzo113u0]。一般是把它坐在或挂在灶膛口的上方,借灶膛里的火苗烧开水用。有时也放在“灰塘”里的炭灰上“炖”[nai24](这里读阴平),叫作“炖茶”[nai24dzo0]。不过,“炖茶”是很慢的,急着要喝开水时就会说“等茶弗会滚,等儿弗会大”[nai52dzo11f?52?11kuai535,

nai52?11f?52?11d?341],喻指越盼望着就越难以实现。现在的灶一般把烧开水用的铜壶(叫“铜汤罐”[to33t?o24kuo0])直接安在灶膛口,不再用“茶罐”烧开水了(曹志耘2014:46)。

读过上面两条,相信读者会对汤溪方言中“鸡栖”“上栖”“野猫守鸡栖”和“茶罐”“茶壶”“炖茶”“铜汤罐”“等茶弗会滚,等儿弗会大”等一系列物质的、语言的民俗文化现象获得深刻的了解。

三、文化观

我们发现,许多调查方言文化现象的著作,甚至专门记录民俗的著作,醉心于用浓墨重彩描述民俗事象的过程,寻求对读者感官的强烈震撼,对方言、民俗事象中承载的文化意义,则只有简单的说明,甚至不甚了了,推测的成分多,挖掘的功夫少。因此,“文化观”的含义是,要下功夫深入挖掘和揭示方言词语、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意义。

许多方言民俗现象,背后隐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有意味的形式”,其中包含着方言区人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验与态度。在描写、记录方言民俗事象的同时,只有将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挖掘、揭示出来,才算是完成了基本任务。

比如,陕北民俗中儿童的十二岁生日特别隆重,方言中存在一系列有关的词语,神木话叫“赎身”,有的地方叫“开锁儿”“圆锁儿”“完十三”。榆林绥德县一带的农村,儿童十二岁生日以前,每年要请和尚、道士、巫神或近亲中的长辈在孩子生日当天到家里来主持“保锁”“定锁”。十二岁则要举行盛大的“赎身”仪式。这种民俗演化到现代,基本上只剩下一顿热闹的盛宴,摄录下来也就是一顿热热闹闹的大餐,在城里都有主持人,类似一般的婚礼。如果细究相关称谓的意思和来源,则可发现,“赎身”仪式的核心是把孩子“从什么地方赎回来”,其中必要的程序是“开锁儿”。陕北方言中“锁子”一般指用来锁门、锁柜子的“锁”,“锁锁”“锁儿”指的是“长命锁”。旧时医疗卫生水平低,婴儿极易夭折。民间认为小孩子十二岁以前魂魄不全,容易撞上邪祟,因而生病或夭折。因此,孩子刚出生时就被“寄”到寺庙、道观或巫神所指的神灵处,请佛祖、神灵保佑孩子顺利长大,主事者要给孩子戴上一个“锁儿”,以保佑他健康长命。榆林绥德县的“保锁”“定锁”其实是每年强调一次“锁儿”的重大意义。到十二岁时魂魄全了,不再担心鬼魅邪祟,就可以“开锁儿”。家长要去还愿,将孩子的“身子”赎回,这就是“赎身”。用现代观念来看,“赎身”“开锁儿”相当于儿童的成年礼,当然极其隆重。这个民俗现象的核心是“保佑”,即依靠神灵的力量来保佑孩子顺利长大。每年的“保锁”“定锁”,十二周岁时的“赎身”“圆锁儿”“完十三”,都突出了这个核心意义。它反映了过去极端落后的经济、文化、卫生水平,极高的儿童死亡率,以及宗教、神灵观念对当地百姓生活的深刻影响。①从方言文化记录的角度看,第一,应集中注意“保锁”“开锁儿”的仪式及相关物品;第二,应把相关方言词语背后的文化意义挖掘出来,呈现出来,突出方言民俗调查的文化内涵。

相关的方言民俗,在不同的地区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构成了精彩的文化景观。比如:在部分关中地区,与生日礼有关的民俗词语是“曲连馍”[t??y31lia?0muo55](西安音)。“曲连”[t??y31lia?0]即“圈”的分音词②。“曲连馍”是用白面蒸的圆圈型大馍,其大小要能套进人头。关中及不少西北地区的风俗,小孩子过“百岁儿”时,娘舅家要送“曲连馍”,送来后有一个仪式非常重要:拿“曲连馍”在孩子的脖子上套一下,大概是象征性地把孩子的魂灵“锁住”。所以,“曲连馍”其实就是白面蒸的“长命锁”,功能和“长命锁”一样,就是祝福孩子顺利成长、长命百岁(邢向东等2014:177)。关中的“曲连馍”在山西晋方言区也有,其功用相近,但使用的时间点有所不同。如平遥叫“括拦”[k?u??13l?13](与“曲连”[t??y31lia?0]同源):

是当地孩子出生后做满月、过三周岁、完十三(十二周岁)时亲戚朋友要送的重要贺礼。装饰图案男女有别。民俗曰“九石榴一佛手,守住他妈永不走”“九朵莲花一支藕,长大能活九十九”。不管男女,括拦中心均蒸一石榴。取“留”音与多子之意(冯良珍等2014:206―207)。

从“锁儿”“曲连馍”“括拦”到“保锁”“定锁”,再到“百岁儿”“赎身”“圆锁儿”“完十三”,如果我们把不同地域的类似方言民俗材料整合起来,可以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图景。

方言中,类似“赎身”“完十三”“锁儿”“曲连馍”“括拦”之类的“有意味的形式”还有很多,如传统乡村的婚丧嫁娶过程的仪式感非常强,包含着特定的寓意(往往通过语言乃至事物的隐喻、转喻来表达)和文化意义,积淀着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化心理,形成了具有社会价值的文化规约。在利用词语和声像手段记录的时候,应当集中关注其中最有仪式感的内容,关注仪式的连贯性,并不惜笔墨,用文字形式将其文化意义呈现出来,还应做必要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查工作中,避免只顾形式,不管内容,勤于动手(拍摄),懒于动嘴(询问、调查)、动脑。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成为方言文化调查的有心人。

四、求真观

方言文化调查必须把真实的方言民俗文化记录、保存下来,呈现出来,这一点在当今的社会状态下特别值得强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个地方都在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特点,作为吸引游客的招牌。有些方言、民俗现象已然成榈胤降奈幕符号,此即所谓“文化搭台,旅游唱戏”。而旅游文化部门推出的作为地方文化符号的民俗事象,大多是经过包装、打造的,与真实的民俗文化有很大不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其间,民间、官方、业界可能对某些民俗事象的内容进行改造(有的甚至是“脱胎换骨”式的改造),以吸引更多的眼球,获取更丰厚的经济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做方言文化调查的人,可能更愿意到旅游点去拍摄、记录方言民俗,因为那里已经有现成的、包装得十分华丽的“民俗”,调查者可以毫不费力就记录到完整的民俗仪式乃至活动过程。然而我们必须明白,民间的、真实的民俗事象,与业界包装过的“民俗文化”很可能大相径庭。调查人必须仔细甄别,获取真实的文化材料,不可为了偷懒而简单从事。下面以关中地区的文化符号“□□面”[pi?24pi?0mia?55]为例。

西安的饮食业和旅游业,都离不了“□□面”[pi?24pi?0mia?55]①。但不少商家是把“裤带面”[k?u55t?55mia?55](扯面)当成“□□面”[pi?24 pi?0mia?55]来卖的,有的商家挂着两块幌子,卖的却是同一种面。6月16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饮食节目也拿“裤带面”(扯面)来推广“□□面”[pi?24 pi?0mia?55],其中还有厨师在煞有介事地讲解其做法。

其实,“□□面”[pi?24pi?0mia?55]是一种软面,制作工序如下:将和好的软面团擀成四五厘米宽、约一米长的长方形面片,然后揪成五六厘米长的段儿下锅煮。吃法很多:可以撒上盐和辣椒面,浇上滚油,即所谓“油泼辣子□□面”[iou24p?uo21l21 ts?0pi?24pi?0mia?55];可以蘸蒜泥吃,叫“蒜蘸□□”[sua?44t?a?44pi?24pi?0];也可以加上肉臊子、素臊子干拌着吃。在关中合阳,有一种“水盆□□”[fu52p?e?0pi?24pi?0],是将面团压到陶瓷盆的内沿,手掌用力按压,把面压薄、延展开来,然后下锅煮熟,调以佐料进食。可以看出,在“□□面”[pi?24pi?0mia?55]的制作过程中,没有两手抻拉和在面板上甩掼的动作。

那么,商家和旅游、宣鞑棵盼什么要用“裤带面”代替“□□面”[pi?24pi?0mia?55]呢?第一,“□□面”[pi?24pi?0mia?55]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出活儿慢,“裤带面”工序简单,做得快。第二,“□□面”[pi?24pi?0mia?55]的制作主要是在面板上操作,其过程不具有观赏性,而“裤带面”有拉、甩的动作,甚至可以在空中挥舞,其过程具有观赏性。第三,陕西民俗“陕西八大怪”之一“面条像裤带”具有宣传效应,因此把“□□面”[pi?24pi?0mia?55]、“裤带面”嫁接在一起,造成人们感官、心理上的错觉,能够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现在不少关中人也把“□□面”[pi?24pi?0 mia?55]和“裤带面”混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业的发展和快餐文化的普及,笔者担心真正的“□□面”[pi?24pi?0mia?55]将会逐渐消失。从语言层面看,“裤带面”的词义替代“□□面”[pi?24pi?0mia?55]的词义,属于语义转移,它的直接后果是“□□面”[pi?24pi?0mia?55]可能同“裤带面”发生指称对象、语义的混淆,这在语言史上经常发生。作为方言文化调查工程的承担者,我们有责任记录下真实的“□□面”[pi?24pi?0mia?55],作为永久的文化记忆(邢向东等2014:97―99)。

对方言文化现象的解释,要老老实实地请教当地人,追根寻源,千万不能偷懒,到百度等网络媒体上查阅,以免上当。比如,“羊肚子手巾”是陕北、晋西北等地重要的文化符号,是“羊文化”的典型体现,经常在民歌中充当比兴的对象。神木话读音为[i?44tu213-21ts??4??u213-21?i??213],其中“肚子”指羊的胃,“肚”读上声,不是去声。“羊肚子手巾”“白羊肚手巾”就是普通的毛巾,其形状与“羊肚子(羊胃)”酷似,是比喻造词。它的特别之处不在毛巾本身,而在于独特的名称、独特的扎法(两个疙瘩是朝前面挽的,形似羊角)、(在民歌中)独特的用法、独特的文化意蕴。凡是见过“羊肚子”(yángdǔ・zi)的人,对它的得名之由应当十分了解。然而查百度百科“白羊肚手巾”条的简介,却叫人哭笑不得,“最初的手巾,只是类似于今天的面巾纸的简易布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布片被人们用羊腹步(引者按:“腹步”当为“腹部”之误)柔软的毛片替代,后来,纺织技术提高,他们就用羊毛制成毛巾。”①这个解释真是“望文生义”的绝妙标本!百度百科另一条“羊肚手巾”的解释是:“方言。毛巾。形如羊肚,故名。”说法比较含混(“羊肚”有歧义:一为“羊dù”,指羊的腹部;一为“羊dǔ”,指羊的胃)注音“yáng dù shǒu jīn”中dù是错的,这样一来,“羊肚”便只能指“羊的腹部”。②以上两条解释均不得要领,误导受众。

再如,各地的旅游点有诸如“××族(地方)传统婚礼”之类的表演、体验节目。这些节目重于形式而轻于文化内涵的表达,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游客,并非传统民俗完全真实的再现(尽管节目介绍一定会说是再现),因此,做方言文化调查的人应避免在旅游点拍摄此类活动。

反过来,对一些面临失传但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方言民俗,调查人应殚精竭虑去搜求。比如:关中地区的“泥屐子”[?i24t?i21ts?0],又叫“高脚马”[ku24t?yo21m53]、“泥淌子”[?i24t??21ts?0],是过去雨雪泥泞时,绑在脚下踏泥的用品。常见的泥屐子是上面一块木板,形状像鞋底,钉有带子,可以固定脚板;下面钉两块竖起的木板当腿,高约10厘米。从侧面看,形状像一个没有一点的六字。这种泥屐子,跟日本人的传统木屐很像,是否同后者存在源流关系也未可知。由于农村道路改造和雨鞋(靴)的普及,这种东西几乎绝迹了。笔者在编写《西安方言民俗图典》时,百般搜求而不得,求助于一位民俗学家,终于从他那里拍了一组照片,把“泥屐子”的原形保存了下来。

五、精品观

最后,进行方言文化调查还必须具有精品观。语保工程实施过程中,已经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质量。但达标不应成为上限,而应成为底线。打造方言文化保护的精品才是我们的目标。

仅就方言词汇的调查来看,据我们对近年来出版的方言调查报告的观察,大多数著作――尤其是年轻学者的著作在“分类词表”中,对方言词语的解释是比较粗疏的,而疏于解释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田野调查粗疏不精,整理语料时又缺乏细致深入的思考。如:调查中抢时间,赶任务,让发音人对着词表说方言词(甚至有可能“读”词表);或者先录音,后整理,懒于追问、甄别、挖掘;或者只列表,不解释,甚至有的调查人自己对词语的含义也不甚了了,等等。语保工程中,上述种种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创造精品的基础是遴选发音人的精准、田野调查的精细、整理分析语料的精深、摄录过程的精心。我们在完成《西安方言民俗图典》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内容都做到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千方百计寻找拍摄对象,如上文“泥屐子”;拒绝摆拍,如“打尜”[t53k55]、“斗鸡”[tou55t?i21];仔细打磨方言民俗词语的解释甚至图名,如“□□面”[pi?24pi?0mia?55]的图文、“跑旱船”[p?u53xa?55fa?24]两张配图的图名(邢向东等 2014)。个别民俗事象因时代变迁实在难找到合适的拍摄对象,如西安城里的老街巷、老建筑,就只好拍了近郊农村的建筑,回过头来看,总感觉这是一大缺憾。

把工程做“精”的前提是用“心”,用心既指全身心的投入,又包括动心思、想办法,解决难题。从笔者主持“语保工程・濒危汉语方言调查项目管理”“语保工程・濒危方言志(北方)编写管理”的实践来看,凡是课题负责人用心做的,其质量就一定属于上乘;反之,只要调查者对自身的要求放松一丁点儿,就不能保证课题成果成为精品。总之,语保人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人文情怀。

语保工程是一项语言工程,也是文化工程。语保工程的规模和社会的认可度、参与度较高,社会上正在逐渐形成一股“方言文化热”。现在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调查记录的手段非常先进,工程的目标要求、管理模式、技术标准日臻完善,有科学的管理和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我们相信能够建设高质量的语言文化资源库和展示平台。调查者要发挥主观作用,摒弃一切浮躁、功利的目的,警惕和避免大轰大嗡的工作状态,在达到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更上一勇ィ创造出让国家放心、当代人满意、子孙后代赞美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曹志耘 2014 《汤溪方言民俗图典》,《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侯精一、李守业、曹志耘主编,北京:语文出版社。

曹志耘 2015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定位、目标与任务》,《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冯良珍 白静茹 侯立睿 2014 《平遥方言民俗图典》,《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侯精一、李守业、曹志耘主编,北京:语文出版社。

田立新 2015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缘起及意义》,《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王莉宁 2015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邢向东 2013 《论方言调查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价值》,《安康学院学报》第5期。

邢向东 柯西钢 朱立挺 2014 《西安方言民俗图典》,《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 第一辑》,侯精一、李守业、曹志耘主编,北京:语文出版社。

篇14:土木工程办公楼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土木工程办公楼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由于框架结构据具有内墙可有可无,房间可以灵活布置;整体性要比砖混结构好,可形成大的空间结构;施工方便,经济适用等特点。因此本办公楼设计采用采用框架结构。由于本工程是办公类建筑,建筑平面设计主要应考虑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力求建筑物的美观大方,同时兼顾结构平面布置尽量规则合理和抗震要求,以便于结构设计。

毕业设计要求我们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系统的完成一项工程设计,解决与之 有关的的所有问题,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对于培养我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重要意义。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感性和理性知识去把握整个建筑的处理,这其中就包括建筑外观和结构两个方面。同时

积极、独立的完成本次毕业设计也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出的必要的准备。 本次选题为框架办公楼设计,理论意义在于理解办公楼建筑设计主流思想, 并将理论与实际设计经验紧密结合,设计出功能较为完善,结构布局合理,具有一定特 色的框架结构办公楼。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办公楼是城市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办公楼经济所占的比重快速增加,办公楼在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大,人们对办公楼设计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现代办公楼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外对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的研究及发展有以下几方面

1. 在计算理论方面。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中已采用的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分析的`可靠度理论,概率极限状态计算体系要不断完善;混凝土的微观断裂机理、混凝土的多轴强度理论及非线性变形的计算理论等方面也需要更大的突破,并应用于工程结构设计中。

2.在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功能化,CAD、PKPM等软件系统的开发,缩短了建筑结构设计的时间和工作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3.在材料研究方面。混凝土主要是向高强、轻质、耐久、易成型及具备某种特殊性能的高性能混凝土方向研发。钢筋的研发方向则是高强、防腐、

较好的延性和良好的粘结锚固性能。

4.在结构型式方面。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于抗裂性能好,可充分利用高强度材料,各种应用发展迅速。一些高性能新型组合结构具有充分利用材料强度、较好的适应变形能力(延性)、施工较简单等特点,也得到广泛应用。

5.在实验技术方面。通过对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及设计软件等方面大量研究,先进的现代化城市技术保证了实验研究更精确、更系统。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分析方法有在逐步完善,并开始用与结构整体和使用全过程的分析。

(二)办公楼发展趋势

办公楼均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筑布局、空间形态、环境气氛都在不断的变化。今天办公楼作为生产和处理各种商务活动的信息场所,而正在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需求,也要求办公楼在形态和功能上要多样化。特别是近几年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加速了这种变化的趋势。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国际上流行采用“三统一”的原则,即“统一柱面、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模式设计。统一柱面可使办公楼根据人们的需要和功能要求实行相对任意分割,不至于因建筑柱面不同而在改变使用功能上受到制约;统一层高可使楼房采光效果好,空气流通顺畅,布局安排合理,水平运输畅通无阻,有利于使用功能的相互替代;统一荷载,打破了会议室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明显界。

三、设计内容及设计方案:

(一)建筑设计部分:

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完成建筑平面、剖面及立面设计;初步确定预设建筑物平面形状,立面外观,侧面外观单层平面尺寸,以及建筑物的层数。由功能分区的相关原则初步确定建筑物各部分的功能,初步确定建筑设计部分的轮廓。

研究方法及设计方案:

1.研究方法:

1)熟悉设计任务书,以明确建设项目的设计要求;

2)收集必要的设计原始数据;

2.设计方案:

1)平面设计:确定平面尺寸;布置房间;楼梯数量位置形式;满足采光通风要求。

2)剖面设计:确定合理层高;给出楼(地)面、屋面、墙身工程做法。

3)立面设计:建筑风格、造型应富有创意,有时代感。

4)设计成果具体说明:<1>底层平面图 <2>标准层平面图 <3>立面图:正立面,侧立面各一个 <4>剖面图 (要求剖到楼梯、门厅)。 <5>构造详图:要反映该建筑的细部做法

(二)结构设计部分: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建筑设计方案及设计原始资料,选择结构体系,布置结构构件,进行结构内力分析,确定构件配筋,绘制结构施工图,一榀框架剖面图。

1. 研究方法:

结构计算中应考虑风荷载的作用:根据相应的荷载规范全面考虑顺风向结构风效应,横风向结构风效应;

1)结构计算中考虑相应地震烈度下对应的地震作用。

2.设计方案

1)确定基础类型与建筑物的抗震等级。

2)进行结构布置。

3)根据建筑物的抗震等级确定:构件的截面尺寸;建筑物的计算与构造要求。

4)计算出建筑物的周期,地震系数,并对以上数值进行分析。

5)进行结构内力分析及计算:高厚比的验算;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内力计算;阳台挑梁计楼梯计算;板配筋计算;基础设计等.抗震构造措施。

6)一榀框架剖面 采用框架结构近似计算法,求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用二次弯矩分配法;求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时,有D值法等。由于该办公楼属于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因此需要抗震设计计算。

7)完成基础平面布置图及基础详图,标准层结构布置图及板配筋图,一榀有典型性的框架的配筋图或梁柱分开表示的梁柱配筋图,主楼梯的配筋图。

四、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目标:

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毕业设计,争取做出一篇优秀的毕业设计。并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把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得以综合的运用与加固,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自己软件的运用水平。

主要特色:

建筑设计方面,通过参考和借鉴同类建筑设计图纸,自己设计出一个设计方案,然后用CAD和天正画出整套建筑设计图纸;在结构方面,手算与机算相互结合,用PKPM画结构施工图,用PKPM计算框架结构的内力和配筋计算,并手算一榀典型框架的内力和绘制一张指定的施工图纸。 工作进度:

(1)1~2周,查阅国内外有关教学楼的文献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和科技文献翻译。

(2)7~10周,完成建筑设计:在老师指导下确定建筑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必要的建筑设计说明及门窗表,建筑总平面图,各层及屋面平面图,正立面、侧立面,剖面图,大样图等建筑施工图纸。

(3)11~14周,完成结构设计:结构布置与选型,荷载计算,选取一榀典型框架,手工进行内力分析,内力组合及其板、梁、柱及基础配筋计算,现浇楼梯设计计算,现浇雨蓬、阳台等设计计算,悬挑构件的抗倾覆计算,现浇梁板设计计算。

(4)15~16周,按照结构计算及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绘制结构施工图:绘制屋面结构布置图,楼面结构平面布置图,基础平面布置图及基础详图,框架配筋图,楼梯结构施工图,雨蓬、沿口等结构施工图,施工说明。

(5)17周,撰写和整理设计计算书、图纸等设计文件,并提交与指导老师。

(6)18周,熟悉设计论文,准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 舒秋华.房屋建筑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 乐荷卿.土木建筑制图,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GB50010-20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土木工程办公楼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篇15:现代办公楼配电光环境设计论文

随着科技的不断提升,使建筑和照明的技术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而办公楼环境作为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地点,在满足正常办公需求外,还需要创造轻松、舒适能够获得大家认可的办公楼空间光环境氛围,该办公楼空间光环境氛围指的是照明器具产生的光和室内整体装潢颜色相结合给办公人群的心理和生理感知的变化,因此对办公楼光环境的设计主要是通过配电设备的优化设计和选择优质的配电器完成的,在此过程中需要注重其节能环保,进而提升办公楼的空间环境氛围。

1办公楼中建筑电气以及光环境设计概况

由于办公楼的主体规划需要由结构和设备以及电气等相关设备的专业化配合,这就使得办公楼中的结构部分成为整体的硬件设施,而设备与电气则是作为其软件设施而存在的,通过这几种设备的相互融合,使钢筋混凝土能够呈现出人们希望设计出的结果,同时让其质地能够显得软化以及活化。其中建筑电气的主要任务是将现代的电工学以及电子学术理论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人为的进行创建和改造,使建筑物中内外的点和光以及热、声等因素能够得到合理的保持。一般情况下在办公楼室外的建筑电气主要是用于实现立体照明和广告照明以及街道、道理照明等功能,但是将其用于办公楼的环境设计中时,建筑电气的功能也就相对较为复杂化。在对办公楼室内的光环境设计过程中,为能符合总体的设计思想,并凸显出办公楼的适用性,要求建筑电气的设计和采用需要选择相应的照明方案以及照明器具,使其在满足办公楼内的功能要求的同时也能为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另外由于人们对于建筑现代化功能的要求的不断深化,使相关人员在关注强电项目的同时还需要对通讯和防盗安全以及自动火灾报警装置等弱点项目加以关注,同时还应当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其中,让整个办公楼的光环境设计能够保证其适用性和安全性以及现代性等方面的内容,也满足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

2办公楼照明系统的设计和注意点

2.1办公楼照明系统的设计概况

(1)在进行办公楼的光光环境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各类型照明场所中的视觉工作要求和办公楼内的实际环境情况进行照度的规划设计,从而实现让室内的各项工作以及活动能够在舒适以及灵活的情况下顺利的开展,并且在长久的时间段内不会给人不适感,同时还需要让每个空间的亮度保持在一定的平衡范围内。针对面积较小的房间可以利用均匀照度的方式设计,而对于办公的大厅则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多盏灯的设计,进而使因为一盏中央吊灯造成的空间狭小感消失。

(2)在对照明方式和灯具的选择和布置过程中,需要让办公楼的照明场所能够构成理想化的光照环境,即光的照射需要满足办公楼内特殊空间的要求。要求首先制定一种能够取得一定亮度的普通照明方案,该方案需要满足正常的活动要求,其次根据局部差异性的特点和功能需求,从光照的角度和色度以及灯具的整体形势进行局部照明的设计,使其更加完善。

(3)根据最终确定的整体的布灯方案,对办公楼室内的照度值进行计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其安装完成后开展实际的测量工作。

(4)制定最终的照明控制方案以及配电系统,使室内的照度值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确保有一定的富裕度。

(5)对支线和支干线中的电流进行计算,即首先选定需要采用导线的型号以及截面,同时还应当注意穿线保护管的材质以及管径的情况,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其电压的损耗进行校验,确保其规范性。另外由于利用RVB软线作为照明的配电线时,其机械性能和允许电流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缺陷,这就容易造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老化等现象,这就给整体的安全造成了影响,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加强管理。

(6)按照设计的要求对开关和保护电器以及相关装置的规格和型号进行选择和计算,以保证能满足需求。在对施工照明图的绘制过程中,如果遇到施工途中出现变更等问题,应该技术对其图纸进行调整,以此为后期施工完成后的电气竣工图作为参考,同时也给后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变更给予参考。

2.2办公楼照明系统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照明的控制问题。照明灯具的控制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其一次性能够控制的灯具数量进行划分的,通常可以将其划分为单灯或者数灯进行控制以及支路整体或者几个回路同时进行控制等,而支路整体以及多个回路整体的控制主要是用于较大的室内空间亦或室外空间,该类型的灯具需要依靠接触器进行远程操控。另外如果是根据同一灯具控制的位置对其进行划分,则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即单控和双控以及多控等,并且以此选择针对性的单极开关和双控开关以及多控开关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实现了节能的目的,同时也给使用者带来了便利。

(2)电光源的控制问题。在对办公楼室内的照明设计过程中,荧光灯属于较为常见的设施,但是由于该类型灯具对于室内照明度的要求较高,并且平均使用的时间较长,因此不适合将其设置在频繁开关的地点。

(3)照明稳定性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照明的不稳定是由于光源的光通量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进而使其环境的亮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造成的,当环境的亮度产生一定的变化时,人们的眼睛也为随之适应,当这种跟随性的适应次数增多时,人眼就会感觉疲劳,长此以往则会使其使其视力下降。而电奈的波动会造成光源的光通量产生变化,在照明的供电回路中一般不包括较大容量的电动机以及相关的设备等。此外由于例如荧光灯等交流性的气体电放灯会发生频闪效应,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定的视觉错误,甚至是造成相关的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利用分相或者移相法进行供电,从而避免该情况的发生。

篇16:现代办公楼配电光环境设计论文

由于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与信息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计算机和多媒体等设备都陆续进入到办公场所中,这就使得在进行办公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能够满足其功能需求,即在常规的办公管理中添加智能化因素,让办公空间能够在通讯和办公以及管理、服务均自动化的前提下为工作的人员提供完善的信息交互服务。因此要求智能化的办公楼不仅在具有安全性和便利性等特点的同时,能够形成具备智能化的系统项目。在该系统中需要使每一个办公区域内都配备交互连接的配线架,并将其当做分布装置,实现电缆和跳线以及插座等相关设备的连接工作,为相关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在对线缆、模板和跳线以及安装箱和插座模块的应用过程中既需要满足办公楼各项功能的需求,同时还需符合系统环境的适配要求,从而实现从整体上完善办公楼的各项职能。

4结语

电气系统作为一个从简单化到复杂化的专业项目,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包含了强电和弱点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现今以计算机技术行业为前提的科学技术已经得打迅速发展,这就使得在建筑行业中也被加以利用,其中将弱点项目进行综合化的智能电气有着显著的提升。就我国当前的建筑行业中的装饰区间而言,该工作从理论化到实际应用,从整体的规划直到实际的安装施工操作,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建筑电气的作用,而将其带入得到办公楼的光环境设计中,不仅使装饰电气更加细节化,同时也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办公楼光环境和配电工作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对于其以后的健全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办公楼设计说明范文

物质结构理论文

办公楼项目建议书

办公楼租赁协议

办公楼防火制度

办公楼租赁合同

办公楼乔迁领导讲话

请示搬迁新办公楼范文

网络信息理入侵检测技术研究论文

妈妈的办公楼-叙事作文

浅谈办公楼变风量空调管理的论文(共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浅谈办公楼变风量空调管理的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