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阅读 指导案例 (人教版综和上册)

时间:2023-08-18 03:41:43 作者:抽水伊人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抽水伊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童话故事阅读 指导案例 (人教版综和上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童话故事阅读 指导案例 (人教版综和上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童话故事阅读 指导案例 (人教版综和上册)

一、 案例标题:童话故事课外阅读指导

二、案例背景:我们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许多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很感兴趣,于是,我在班上组织同学们展开童话故事的课外阅读、进行阅读指导,让孩子们在童话阅读中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案例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案例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很多同学对童话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你们认识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吗?

生: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是安徒生。

师:对安徒生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多少?

生:我知道安徒生是丹麦人。

生:我知道安徒生小时候很苦,七岁就死了父亲。

生:我知道安徒生写了很多童话,我看过他写的童话有《皇帝的新装》、《灰姑娘》、《丑小鸭》。

生:我也知道安徒生,他小时候就是像丑小鸭一样的。有很多人都欺负他。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这些知识都来自课外的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积累丰富的知识,更能美化我们的心灵。我知道大家也在课外读了不少童话书,谁来说说,哪些篇目曾经感动过你呢?为什么呢?请翻阅你们带来的安徒生童话,可以讨论。然后以“我被《……》感动,因为……”句式说出你的看法。

生:我被《海的女儿》感动,因为海的女儿为了爱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生:我被《丑小鸭》感动,因为我学会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

生:我很喜欢看《拇指姑娘》,那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多好玩呀!我真羡慕他能编出这么可爱的人物形象和这么有趣的故事情节。

……

师:说得多好啊!这些故事都很好看,而且让我们从中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师:真是会读书的好孩子。我们不但要阅读,而且要进行思考,这样,我们的阅读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其实啊,童话真的是很有趣的,而且当我们仔细琢磨它的特点时,我们会发现,原来童话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我们看了童话,会思考、会谈感受,那如果我们也能抓住童话的特点来编写童话,给伙伴们看,那不是更好吗?

片段二:师:们读过这么多童话,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些童话故事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讨论。

交流:

生:童话故事都不是真人真事,是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创作出来的。

生:中间的主人公都不是真人,而是些动物、植物或者是一些想象中的人物,但是它们在作者笔下都把它们想象成人了,也就是把它们都人格化了。

生:每个故事都有意义,读了后,都会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师:童话需要想象,童话故事生动有趣,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让人们明白一定的道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当一次小作家,让自己的智慧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空中去自由自在地翱翔,去寻找那神奇的故事,创造一个美丽的童话呢?

五、反思:

阅读,如果只有兴趣和习惯还不够,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完全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因此,我认为应该让他们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让每一次阅读成为练笔的好机会,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童话故事阅读 指导案例 (人教版综和专题上册)]

篇2:《苏州园林》教学案例 (人教版综和下册)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说明文文体教学是八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本课扣住说明文知识点培养学生说明文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为此,本课预设2课时完成。现把第一课时的教学实例归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读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

2、整体感知本文的说明内容,理清本篇说明文的三要素。

二、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节课紧扣目标用目标引领教学流程,充分利用读学,将读学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全部达成了学习目标,另百分之十也完成了学习目标一。

三、目标引领,贯穿读学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应用。

[目标一的达成]

1、读学一,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导语,明确本文的阅读思路。

2、读学二,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中用红笔圈画重点字词并结合知识超市解决音形,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词义。旨在将课文读通扫清字词障碍。此环节10分钟。

[目标二的达成]

3、读学三,此遍阅读学生将笔放下,将书端正坐姿正确,先轻声读文一遍,然后出生朗读或者对组听读。课堂上要现书声琅琅,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此步为达成目标二充分做好铺垫。

4、读学四,此环节学生个人先根据目标2的要求,自我研读,在书上圈点批注出目标二的内容。完成自我研读后,对子组交流互助,再次进一步达成目标。

5、读学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读学成果,学生互动补充质疑,教师点拨追问提升,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6、读学验收,根据课堂实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检测。本堂课准备了5分 钟检测小篇,测学结果有百分之九十学生完全达成了目标。

四、读学在今后教学中的深入实施。

1、在单元教学中,深入落实读学,把读学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和突破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也是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

2、扩大语文阅读范围,切实落实天卉中学“3D”课堂大读写的思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写结合以读带写,实现读写一体化。为此,每个大周安排5次读书课(利用早自习)读书内容以新课标名著和为学生推荐经典名著篇章为主。

3、利用晨读进行美文阅读积累,每大周为学生提供不少于4篇经典美文。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每天坚持一分钟口头作文训练。利用课上一分钟,150字左右,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把读到的文字变成自己的写作语言,达到读写一体化。

5、每大周进行一次作文指导及创作课,此课需要双排课。每次训练一个技巧或一个重点。同时,充分引导学生自评自改,将评改作文落实到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计划将每次的优秀作文编印成册成为天卉语文校本阅读资料,并向上投寄学生的优秀作品发表。

6、计划每个学期开展2次读书汇报活动,或朗诵会或读书报告会。

“目标引领,落实读学,精研环节,学案瘦身”是天卉高效课堂的十六字指导方针。其将会使天卉得课堂改革推向纵深发展。我们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深入研究切实落实。

[《苏州园林》教学案例 (人教版综和专题下册)]

篇3:童话故事阅读指导课素材

今天,白雪公主决定在森林举行时装秀,通知了动物今晚的晚会。

今晚直热闹啊,动物们都陆陆续续地来了,等待节目的开始。白雪公主穿着一条白色裙子,下面有浅蓝色的花边,头上带着一个精致又美丽的皇冠,站在舞台上,大声地说:“时装秀正式开始,请牛大哥上台表演。”牛大哥身穿一件白色的武术服,摆了一个武术的动作,逗得大家笑哈哈。

接着是小熊姐妹丽丽和纱纱上台。丽丽穿着一条粉红色格子的裙子,下面绣满了绿色的花边,头上带着一朵粉红色的花,走路揺摇摆摆的,真像一只粉红色的蝴蝶在飞舞。

妹妹纱纱穿着一件红色的连衣裙,头上事实在红色的蝴蝶结,美丽极了!接着是兔子小姐出场,兔子小姐穿着一条白色的裙子,裙子还绣着红色的花边,脚下穿着一双红色的高跟鞋,哇!太漂亮了!

跟着是狮子大哥出场了,狮子大哥身穿着一件深绿色的西装,那样子可帅了!

晚会在欢乐中结束了,连乌龟老爷爷都说:“明年我也要参加!”

篇4:童话故事阅读指导课素材

在悬崖峭壁上,生长着一棵茂盛的松树。一群麻雀来到这里,发现了它,我就是其中的一只。我们围着树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决定要在这棵树上筑巢,我的同伴们都争着要将自己的巢筑在最高一层,因为他们都认为,越上面的巢就越坚固,谁也不肯筑在别人的下面。

为此大家吵吵闹闹争论不休,一连几天,谁也不肯让谁。最后,是我站出来答应把自己的巢筑在最下面,这样才平息了这场“战争”。而我的好朋友小小在这个团队里权力最大,获得了居住在最高一层的机会,此时她心里悠悠自得。

一个月后,我们的鸟巢在松树上依次落成了。小小的那个鸟巢,最为引人注目。大家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居,就在我们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所有的巢都被刮得左摇右摆,在狂风中摇摇欲坠。

第二天早晨,风停了,人们看到巨石上躺着十几只麻雀,他们有的已经死去,有的伤痕累累,有的奄奄一息……整棵松树上只有最低一层那个瘦小的鸟巢还在,一只小麻雀在枝头上跳来跳去。没错,这只小麻雀就是我。

其实,那些总想着把别人踩在脚下的人,最终自己会跌得更惨。

篇5:盘古开天地 教学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课题内容简介: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教材中的课文。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时候,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不朽成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的脉络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奇幻色彩,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神奇而了不起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在自己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积累语言。

3.通过对文章重点语句和段落的理解来体会故事的神奇、人物的不朽与牺牲精神。在此过程中,学习朗读,学会概括。

4.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二、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脉络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感受神话的神奇之处;体会表达的魅力,感悟盘古的奉献精神。

三、学情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三年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喜闻乐见,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也掌握了一些解词、读文的方法。据此,我打算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环节中落实语言训练点,实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训练学生语言感知能力,渗透联系上下文和通过中心句快速提取语言信息的两种读书方法,借助插图、重点语句、上下文内容理解“顶天立地”“混沌”词语意思。

四、过程设计与实施验证

(一课时完成)

㈠ 激趣引问(引学先引情趣)+ 情境创设

师:老师带来几枚纪念币。(播放演示文稿)。注意观察,这些纪念币上的图案,你能说一说吗?

师(逐张地出示演示文稿,请学生自由说图中神话故事名称。)

生:《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哪吒闹海》《八仙过海》……

师:好,看来你们一定了解这些故事,才能说出纪念币上故事的名称啊!你们知道这些故事都是什么故事吗?

生:我知道,这些全都是神话故事。

师:你们还读过其它神话故事吗?能说一说吗?

生:后羿射日。

生:夸父追日。

生:嫦娥奔月。

……

师:可见,大家读了不少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上节课我们还一起读了一篇神话故事,那就是--

生(齐读课题):《盘古开天地》

师:我们还知道了神话故事的特点?哪位同学还记得。

生: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非常了不起,故事都很神奇。

师:对啊,这些故事中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其中的人物都非常了不起。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板书课题)共同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和故事中人物的了不起吧!

㈡ 展学评赏(解难先解容易)+ 启发交流

师:这节课,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了解作者是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神话故事的,注意读准生字新词并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中有许多生字新词,相信你们通过预习已经能读得很准确了,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演示文稿请学生读)

师:仔细观察“抡”和“创”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仔细观察后发现说出二字区别,教师指导学生准确书写这两个字)

㈢ 读解明意(求解先求理据)+合作探究

师:在初读课文后,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提示,希望你能借助这个小提示简练清楚地概括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呢?你可以先自己小声试一试。(出示)

我会说:

课文主要讲了名叫      的巨人        的故事,他先用             ,然后头顶天,脚蹬地,使天地      。后来,他的      又幻化成世间万物。

生(纷纷自己小声试填这个小提示)

师:谁来试一试。

生:课文主要讲了名叫 盘古 的巨人 开天地 的故事,他先用 斧子朝黑暗猛劈过去 ,然后头顶天,脚蹬地,使天地 不合在一起 。后来,他的 身体 又幻化成世间万物。

师:她说得清楚简练吗?你们也能说得这么清楚吗?(其他学生点头认可)那我们怎样把课文的内容简练明白地概括出来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怎么概括故事内容的吧!(老师指着大屏幕中的小提示,)我们要了解故事中的--

生: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什么。他是怎么做这件事的。

师:说得真好,我们能快速介绍故事的人物:他做了什么,他是怎样做的。如果我们能这样就概括出整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就说得有条有理且简单明了了。

师: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了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整篇课文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老师想知道在盘古没有开辟天地之时,课文中的描述有神奇之处吗?

生:有。

师:哪一段有这样的描述呢?

生:(纷纷回答)第一自然段。

师:那你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哪些描述令人感到神奇?

生(自由读,自己体会)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神奇之处在哪里?

生1:我觉得盘古睡了“十万八千年”很神奇。

师:那你就读一读这句话。

生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突出了“十万八千年”这个词语)

生2: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突出了“一直”这个词语)

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突出了“十万八千年”这个词语)

师:你们听出几位同学读相同的句子,却带来不同的感受吗?

生4:第二位同学读这个句子时使我注意到了“一直”这个词,证明盘古是长睡没醒过的。

生5:第一位同学读这句话时使我觉得盘古睡的时间很长。

生6:第三位同学读这句话时使我觉得盘古睡的时间长而且一直在沉睡着。

师:他读得有感情,你听得很用心!你们一定能够成为知己。

师:那现在咱们到各自的学习小组中读这一个句子,看看你们读后有什么感受。

生(分散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读出了不一样的语气)

师:同学们,你们看,语文多有趣,对于不同词语的体会,在读书时就能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师:这句话中,你还有想了解什么?

生:我从来没见过“混沌”的东西,我想知道“混沌”是什么样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你会思考,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课文中有就一些语句解释了“混沌”这个词,请你去文中找一找,读一读吧!

师:谁找到了?

生1:我找到了第一自然段中“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样子就是“混沌一片”的情形。

师:你很聪明,联系到了这句话的上文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

生2:我找到了第二自然段中“一片漆黑”就是“混沌”。

生3:我也从第二自然段中的“黑暗”理解了“混沌”是很黑的。

生4:我还从第二自然段中读懂了“轻而清”和“重而浊”的东西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是“混沌”的情形。

师:大家多么会读书呀,联系着上下文找到了这么多处能帮我们理解“混沌”一词涵义的句子。

师:正是因为这样的“混沌”,才有了盘古的壮举。什么壮举,什么动作?

生1;抡起大斧头。(师板书“抡”)

生2:猛劈过去。(师板书“劈”)

师:咱们想办法把这两个动作连在一起,抡什么?

生:抡斧。(师板书“斧”)

师:怎么劈?

生:猛劈。(师板书“猛”)

师:你们从哪里读出来,他的壮举是“抡斧猛劈”?你来读。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体会出了什么?

生1:我听出了盘古做劈的动作时,力量特别大。

生2:盘古不是一般地劈,他是用力地劈。他的力气也不一般,而是有神力。

生3:我觉得那把斧头也不一般,一般的斧头是劈不开混沌的东西的,那肯定是一把神斧。

师:是啊,盘古是凭借那把神奇的斧头和自己的神力,开天辟地的。你能读出这其中的神奇吗?

生:(有感情地齐读)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这顶天立地的巨人使天地逐渐成形了之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这之后,又发生神奇的事情。哪段中有相关的描述呢?

生:第四自然段。

师:好,请同学们自己放出声音来读读这一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生(自由读书)

师:能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一下这段讲的什么内容吗?

生1:盘古倒下后,将自己的一切都贡献了出来。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能概括全段意思。你找到了吗?

生2: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大家说说,这句话能不能概括全段的意思。

生:能!

师:可见这句话很重要,它就像我们的心脏一样,所以,这样的句子我们给它一个形象的名称--中心句。借助段落中的中心句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的了解整个段落的意思。谁能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意思?

生: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真聪明,你读懂了中心句了!

㈣思路品语

师:正是在此时,天和地是怎样分开的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注:演示文稿播放时,第一个句子从屏幕底部缓缓上升,第二个句子从屏幕上方慢慢下降。]

生(随着屏幕上的句子的移动,有感情地朗读此两句话)

师:我们再来观察这两句话,你有新的发现吗?

生1:这两句话中有反义词。

师:请说说有哪些反义词。

生1:上升--下降,上--下,升--降,天--地。

生1:老师,这个句子中还含有一对近义词,是缓缓--慢慢。

师:是,这个句子中不仅含有反义词,也含有近义词。

生2:我还发现这两个句子中的反义词还有:轻--重,清--浊。

师:是啊,你们都很会读书。有了这些意思相对的反义词,我们看到这样的两句话特别工整,而且意思相对,使我们能更加清楚地体会天与地的不同。

师:天与地渐渐分开后,盘古又做了哪些事情呢,我们来读读下一自然段,感受接下来发生了哪些神奇的事情。咱们共同来读这一段。(教师与全体学生合作读书:教师读描述的语言,留给学生读描写盘古的语句)

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读了课文,你能用哪个词来形容这幅图吗?

生:顶天立地。(教师板书:“顶天立地”)

师:这一段写出了盘古在开辟天地后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内所做的事情,作者用了简洁的语言清楚地表达出了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事情。简洁明快地过渡到了下文--盘古倒下后发生的事情。请你们默读第四自然段后,找到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些变化。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变化的语句)

师:请大家在听了这些变化后,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说一说这些变化。(出示“ 变成了 ”)

生1: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师:还能再简练一点吗?

生2:气息变成了风和云。

生3:声音变成了雷声。

生4:双眼变成了日月。

生5:四肢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

生6:肌肤变成了大地。

生7:血液变成了江河。

生8: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

生9:汗水变成了雨露。

师:(将学生总结的变化出示在大屏幕中)同学们,咱们找到了这么多发生在盘古身上的神奇的变化,就让老师来读一读这些变化,说说你的感受吧。(教师依次读)

生:老师读得很好,这样写也很清楚,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了盘古身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可是我觉得不够完整,句子太单一了。

师:好,这位同学很会读书,那现在就让我们来找一找,盘古的身体幻化成的事物是什么样的呢?例如,什么样的风,什么样的云…… 先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再来找一找。

生(边自由读,边画相关词语)

生1:四季的风。

师:能不能带上你的感受,读一读这盘古的气息变成的风空究竟是怎样的呢?

生1:(有感情地)四季的风。

师:有了这个“四季”一词,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什么了?

生2:多了一个“四季”,我知道了每个季节都刮风,而且四季的风不一样。

师:是,帮助你读懂了风是变化多端的。

师:其它同学找到的呢?能说说读了这些词语的感受吗?

生2:(有感情地)飘动的云 我体会到云美美地在天空中飘着。

生3:(有感情地)隆隆的雷声  我仿佛听到了打雷的声音特别大。

生4:(有感情地)辽阔的大地   我读懂了大地特别广阔,无边无际。

生5:(有感情地)奔流不息的江河  我感受到了江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生6:(非常有感情地)茂盛的花草树木  我感受到花草树木长得特别旺!

生7:(非常有感情地)滋润万物的雨露  我知道了雨露能把一切变得滋润。

师:同学们,你们找得准,读得好,体会说得更是精彩,使我仿佛亲眼看到这些天地间美丽的万物!那就让咱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吧。不过,这次咱们再增加一些难度读这些句子,你能不能把刚才找到的“      变成了      ”改变一下说法,用“      是 变成的”这样的句子说说盘古身上的变化。咱们共同试着变换第一个句子。请一位同学来试一下吧!

师: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生: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是他呼出的气息变成的。

师:是谁的气息,你能说出呼唤出这位英雄人物的名字吗?请你深情地赞美他!

生:(更有感情地)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是盘古呼出的气息变成的。

㈤ 拓展验收(测学先测运用)+互动自结

师(借助大屏幕,播放找到的相关的美图,请学生伴图有感情地朗读)

隆隆的雷声是盘古发出的声音变成的。

太阳和月亮是盘古的双眼变成的。

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是盘古的四肢变成的。

辽阔的大地是盘古的肌肤变成的。

奔流不息的江河是盘古的血液变成的。

茂盛的花草树木是盘古的汗毛变成的。

滋润万物的雨露盘古的汗水变成的。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请你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一想盘古的身体还会发生了哪些变成呢?

生:大地上的瀑布是盘古的头发变成的。

师:你的想象大胆又合理!

生:可爱的小朋友是盘古的一个个细胞变成的。

师:看到你们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盘古一定很欣慰,他会笑的。

生:变幻无常的四季是盘古起伏不定的心情。

师:非常欣赏你的想象力,你的语言感动了我!

……

师:是啊,盘古的身体所发生的变化不止课文提到的这七种,可见,这些句子后面还应该加上一个重要的标点符号对吧!是什么呢?

生:是省略号。

师:(点击屏幕,七句话下面再出现省略号)盘古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了出来,变成了这天地间的万千事物。那么你们读着这些句子,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了盘古太伟大了,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人类。

生:我体会到了盘古太不了起了。他活着的时候为人类造福,死后又将自己的身体毫无保留的奉献了出来。

师:(激动地说)你们说得太好了!盘古的无私、奉献令每位读者深深感动!

师:是啊,盘古确实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令我们动容。他不仅开天辟地,还奉献出了自己的身体,使天地间变得多姿多彩,他在无私地--(教师板书:改天换地)

生(齐读)改天换地。

板书设计:

师:(总结板书)这样伟大、神奇的人物,不愧为我们人类的老祖宗,他在宇宙混沌之时,抡斧猛劈,在天地刚刚形成之际,顶天立地,耗尽自己最后一丝力气,倒下后,又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改天换地,就这样,他用自己的整个身体--

生: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今天咱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这个故事讲给伙伴听,也可以搜集更多的神话故事,还可以写一写读神话故事后的感想,在咱们的读书课上交流。

五、教学反思

(一)针对神话这一文体特点把握教材

神话,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想象丰富而神奇。因此,在解读《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时,我就以“神奇”为主线,提领全文、切入全文。比如从“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这句话引领学生透过个性化的解读文本感悟盘古的神奇;从“盘古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感受巨人的神勇;从盘古倒下后身体幻化成宇宙万物感受古代人民丰富而神奇的想象和盘古的精神。

(二)深刻剖析盘古的人物形象

在教学中我不仅引导学生认识盘古雄伟高大、顶天立地的巨人的外形,更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不朽的精神。为此,我采用了多种读书方式,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一层又一层的读书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尤其是对第四自然段的处理,我进行了比较大胆的尝试。

(三)体会课文具体形象的语言

文本中有许多生动可感的语言,我将这些具体形象的语言作为切入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关注感悟这些语言现象,既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又借助此举习得了习作方法,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深刻体悟文章内涵。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盘古的身体所发生的变化时,在层次分明地读书活动中,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体会到了动词、形容词及成语的准确运用,特别强化了省略号的作用、深入地感受到了句式转换所带来的语言变化、提升了对中心句的理解,进行了想象拓展,同时也完成了对神话人物的精神层面的感知理解。

学生熟读原文后,我注意引导他们在深入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体会盘古这一形象的不朽。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效果,而且加深了对盘古伟大献身精神的崇敬和赞美。

[盘古开天地 教学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6:《桃花心木》案例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背景资料】

《桃花心木》是一篇讲述在作者的乡下老家,有一个种桃花心木的人,他不按照固定的规律给树苗浇水,树苗却长成大树。作者借种树喻育人,说明了只有在不确定中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长大成才。本篇课文语言含蓄,说理深刻,含义隽永,意味深长,是一篇锻炼学生思想、开启学生心智的佳作。

2004年五月,我上了《桃花心木》这节研究课,尝试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过程】

一、直观感知,激发探究欲望

一上课,我就和学生聊天缓解学生紧张情绪,问大家:“你最喜欢什么植物?”同学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许多同学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喜欢松树,因为它坚强挺拔。”有的说:“我喜欢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有的说:“我喜欢竹子,因为它有气节。”这时我及时导入,说:“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树──桃花心木。谁能根据自己预习所了解到的知识,说说桃花心木的特点?”同学说:“桃花心木是世界名贵的树种,耐虫蚀,是做船、做家具的好材料。”我问:“大家想不想见一见桃花心木的样子?”进行课件演示。大家谈自己的直观感受。(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高大笔直”有的说:“挺拔茂密”。这一环节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及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桃花心木还是幼苗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种树人是如何对待它的?“我”对种树人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这时,大家有的进行速读,有的进行默读,有的边读边画,还有的同学与同桌合作交流。通过大家主动的学习,归纳总结出四个方面的内容。同学说:“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不定时、不定量、我感到很奇怪。”

2、合作探究:

在大家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句子,谈感悟。请大家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喜欢的段落。有的同学说:“我喜欢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有的同学说:“我喜欢种树人种树样子的描写。”有的说:“我更喜欢种树人的语言。”先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我进一步深入引导:“种树人的话”。出示课件: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就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说:“下面,我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然后汇报探究结果。”这时,同学们都积极投入到小组探究活动中去了,细心品读,认真记录,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情绪异常高涨。探究学习种树人第一句话的小组认为:“种树人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树苗好。如果他定时浇水,小树苗就不会自己努力成长,会养成依赖的心。那有一天种树人不能来了,小树苗就会枯死,就不能存活。”探究学习种树人第二句话的小组认为:“小树苗只有自己努力成长,养成独立自主的心,能经历大自然的考验,不怕风吹雨打,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探究学习种树人第三句话的小组认为:“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能所有的事都依赖家长。种树和育人是一个道理。”

接着,我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景,让大家畅所欲言:“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在艰苦环境中成长成材的典型事迹。”同学们积极发言。有的说:“我知道世界著名的伟大的科学家霍金的故事。”有的同学说:“我知道张海迪,她身残志坚。”有的同学说:“我知道我们身边的六班的黄依然同学。他虽然患有肌无力,但他仍然刻苦学习,成绩优秀。”

三、拓展延伸,努力实践

在学生意犹未尽时,下课的铃声响了,我让大家把所学到的知识及懂得的道理,讲给家长听,以“依赖的心与独立自主的心”为题,同家长展开一次讨论。目的: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培养自理能力。

[《桃花心木》案例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7:安全教育 教学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以人为本,强化自我保护意识。2、杜绝安全隐患,确保安全事故不发生。3、认知各种安全隐患,成为遵纪守法的学生。

过程与方法:讲授、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预防安全隐患。

教学过程:

一、上下学路上安全

1、不搭乘无牌无照报废车辆及农用车。

2、乘公交车要待车停稳再上下。

3、不追车、不爬车。

4、不骑自行车上下学。

5、横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红灯停,绿灯行。

6、在马路上行走要靠右行,不在公路上追打、嬉戏。

二、校内安全

1、不攀高、不爬栏杆,不爬篮球架,不爬树等。

2、不旷课,不逃学。

3、上下楼梯勿跑勿冲,脚步要轻,靠右行。

4、集会、做操和放学要排好路队,不拥挤、不推拉。

5、不带弹弓、玩具刀枪、鞭炮等危险物品进校园。

6、不骂人,不打架,争做懂礼貌、守纪律的好孩子。

7、严禁翻越围墙。

三、校外安全

1、不私自到沟渠、河塘洗澡游泳。

2、回家、离家要跟家长打招呼,外出玩耍要征得家长的同意。

3、上下学不准在路上逗留玩耍。

4、不进电子游戏室、网吧。

5、不玩火、不做危险性游戏。

四、食品卫生安全

1、不在路边摊点上购买食品。

2、不购买无生产许可证、无生产日期、无卫生许可证的食品。

3、不乱饮用自来水。

4、不接受陌生人给予的任何食物。

五、纪律教育

1、一切服从学校领导制定的制度。

2、认真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3、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

4、互帮互学、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六、知晓紧急电话号码

火警119 匪警110 急救120

[安全教育 教学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8:鸡兔同笼 教学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2、过程与方法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图解法结合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位老猎人,进山打了几只山鸡和野兔,高高兴兴地往家走。在村口,几个小孩围了过来,“老爷爷,老爷爷,您送给我们几根漂亮的羽毛吧!”老爷爷捋了捋胡子,笑眯眯地说:“孩子们,要羽毛可以,可我有一道题要考考你们,若答对了,羽毛就送给你们了。”“好呀,好呀!您出题吧!”老爷爷说:“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这几个小孩吗?

2、揭示课题:

那谁愿意来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呢?(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鸡兔同笼问题。板书:鸡兔同笼。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它简单化,请看:(课件跟上)

二、合作讨论、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出示例题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课件出示)

(二)介绍列表法

师: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

学生猜测。

师:在猜测时都抓住了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不是)

师:那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的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师:请同学们把你们猜测的数据放在表格当中去,验证一下,看正确答案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并找出正确答案。

师:只有一个答案正确吗?(是)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举法。(板书:列表法)

师:你们觉得用猜想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生:麻烦,而且当头和脚的只数越多时,越不容易找出答案。)

师:那我们还有研究新方法的必要。

(三)尝试假设法

师: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师:假设全是鸡一共就有16条腿。实际有26条腿,这样笼子里就少了10条腿,为什么会少了10条腿呢?(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那把几只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呢?即10里面有几个2。就把几兔当成了鸡算,5个2,用五只兔当成了鸡算,这个五就表示应该有5只兔)

师:上面的过程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试着列算式,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

假设全是鸡: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的兔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师: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生:3×2+5×4=26(只),5+3=8(只)。

师:看来做对了,最后写上答语。

师: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8和0是什么意思?(笼子里全是兔)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不是)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把兔当了鸡在算。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多算两条腿)(课件出示:把一只鸡当成一只兔算,就多了两条腿)

师: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写算式,然后指名板演。)

8×4=32(条)(如果把鸡全看成兔一共就有8*4=32条腿)

32-26=6(条)(把鸡当成兔来算,两条腿的鸡当成4条腿兔算,每只鸡就多了两条腿,6条腿是多算了鸡的腿)

4-2=2(假设全是兔,是把两条腿的鸡当成有4条腿的兔。所以4-2表示是一只鸡当成一只兔多算了2条腿。)

6÷2=3(只)鸡(那要把多少只鸡当成兔来算就会多算6条腿呢?就看6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鸡当成了兔算,所以6÷2=3就是现在鸡的只数。)

8-3=5(只)兔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

(四)列方程解

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除了假设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方程的方法)

要用列方程的方法就必须找到等量关系式。

通过得到的信息能写出哪些等量关系式呢?

(兔的只数+鸡的只数=8;兔的腿+鸡的腿=26条腿)(课件出示)

师:这里我们需要求兔的只数和鸡的只数,共有两个未知数。那我们可以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把另一个表示出来。这道题我们可以设兔的知数为X只,根据兔和鸡共有8只。那鸡的只数就可以表示成:(8-X)只),因为一只鸡有2条腿,所以X只鸡就共有2X条腿。一只兔有4只脚,(8-X)只兔就有4(8-X)只脚。又因为鸡和兔共有26只脚,所以2X+4(8-X)=26

① 解:设鸡有X只,兔有(8-X)只。

2X+4(8-X)=26

在解的时候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将减变成加,分别加上4X,再来解。

② 解:设有兔X只,鸡有(8-X)只。

4X+2(8-X)=26

同样抽生说出自己想法。那种方程好解一点,(设兔的只数为X好解点)所以我们可以设脚数多的兔为X,在解的时候容易一点。

列方程的重点是找出等量关系:设头数,以脚数相等来列出方程;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列表法,假设法和列方程)

三、练习

师:一个小小的问题,我们探究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是太有才了。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这些方法来解决《孙子算经》中原题,你会做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做

课件出示《孙子算经》中原题学生解答并集体讲评

四、延伸、应用

1.课件出示“做一做1”

师: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时就变成了“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有什么相似之处?课件出示(龟相当于兔,鹤相当于鸡)展示学生作业,并抽生说说思路。

师:看来鸡兔问题这类问题我们不只局限算鸡和兔的只数问题上,只要能用“鸡兔同笼”问题来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统一叫做“鸡兔同笼”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鸡兔同笼”方法,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2、课件出示“做一做”第二题。问这道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相似的地方吗?有哪些地方相似?(大船相当于“兔”,小船相当于“鸡”)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五、课后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那你知道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又是怎么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请同学们自学P114页下面内容。这个内容我们留到下节课进行讲解。

篇9:北京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十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

3、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儿吗?说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三、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

1、出示图片:你看到北京的那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教师随即出示词语。)

2、“读读记记”下面词语。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风景优美   来来往往    高楼大厦    名胜古迹

四、写字指导。

1、分析字的结构。

2、注重同偏旁的字。

3、突出主笔的字:央、市、旁、城

4、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

五、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读出语气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自由读课文: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2、有感情的读这句话,读出赞美的语气。

二、朗读感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作者都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讨论得出:天安门:庄严、美丽,宽阔的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柏油马路:又宽又长,绿树成阴、鲜花盛开。

立交桥:许多、有绿毯似的草坪、拼成图案的花坛,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读出立交桥的美)

名胜古迹和公园、高楼大厦:许多、风景优美。

3、教师小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实践活动。交流有关的北京变化的资料。

五、布置作业。

[北京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阅读指导教学计划

阅读复习课教学反思 (人教版综和总复习)

搭石 教学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经典的童话故事阅读

儿童童话故事阅读

阅读理解指导

阅读学习方法指导学

7的乘法口诀 教学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分数应用题练习课 教学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人教版

童话故事阅读 指导案例 (人教版综和上册)(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童话故事阅读 指导案例 (人教版综和上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