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题元十八溪居》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时间:2023-10-02 03:37:00 作者:huayuxiao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huayuxia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白居易《题元十八溪居》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白居易《题元十八溪居》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白居易《题元十八溪居》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白居易《题元十八溪居》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题元十八溪居

唐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释:

元十八:即元宗简,字居敬,有《元少尹文集》。白居易有《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等作品,可知他们是多年要好的莫逆之交。

岚:是山林中的雾气。

漠漠:形容弥漫的状态。

踯躅:即杜鹃花,春天开红花,故称“红踯躅”。

芙蓉:此处当指木芙蓉,落叶灌木,又称木莲,以别于荷花之称芙蓉,秋天开白、黄或淡红色花。

千年鹤:据《搜神后记》载,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后化鹤归来,落在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语说∶“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试题阅读训练:

1.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意境。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

2. 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

答案:①“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②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净不可待言,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

3.是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全诗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5分)

答案:描绘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景象(1分):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开的白芙蓉。(2分)表现了作者对溪居优美宜人景色的喜爱(1分)和主客欢融无间的情意(或“对主人殷勤招待的.感激之情”,1分,)。

4.请结合全诗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一句。(6分)

答案:此句写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可以远眺山川景物,远处的五老峰影却能倒映在杯子中,溪居的明净便自不待言了。(2分)其中“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影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2分)想象奇特,表现了溪居主人的不俗(2分)。

译文:

远望明净的小溪上雾气茫茫,两岸树木密密层层。一路山水目不暇接,栏杆小窗依次迎面而来。

秋叶间依然有红红的杜鹃绽放,初秋的花朵只看到洁白的芙蓉。

倚枕而眠,耳边似乎传来千年仙鹤的声音;举杯共饮,杯中竟然映出五老峰的影子。

更令人感动惭愧的是主人殷勤热情的留客心意:鱼肉鲜美,饭食精细,酒味醇香浓郁。

赏析:

首联写诗人途中所见,是作者接近友人“溪居”时,依次观察到的外围景色。因为是进行中看到的景物,便产生了如同现代电影拍摄中镜头向前推移那样的效果,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似乎是依次迎头扑面而来,极富层次感。镜头再往前推,则是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虽是短短的两句,却写了诗人次第相逢的许多意象,既显得气势阔大,又渲染了庄园所在位置的幽邃。

颔联是将视线推进到主人溪居的周围,是实写环绕溪居的近景。这一联通过杜鹃、芙蓉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时的优美境界。诗人很懂得作画构图敷彩的美学原理,选取红白两色入诗,对比鲜明,色彩效果十分强烈。同时分别用“尚开”“初结”来修饰,又造成此开彼落、绵延不绝的效果,似乎溪居永远有鲜花多情地围绕着。

诗的颈联转入虚写。溪居是依山傍水,建在庐山附近的庄园,通过前面的刻划,已经造成人间仙境的气氛,这一联则更强化了这种效果。“千年鹤”用丁令威的典故,显示出庄园的主人是个看破红尘,超然世间沧桑变化的非凡人物。“影落”句则是说,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饮酒品茶之际,亦可远眺窗外的山川景物,已是令人惬意神往之事,更为奇妙的是,远处的五老峰影却能倒映在杯子中,溪居的明净便自不待言了。此处着一“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庐山南面峰名)影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尾联“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刻划主客开怀畅饮,其乐融融的情景,进一步显示了溪居及其主人的可爱。

作品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鲜明地刻划了友人居处环境的优美、不俗。尤其是颈联对仗工整,想象奇妙,用典不露痕迹,于亦虚亦实之中,产生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读来韵味无穷。《唐宋诗醇》评此诗说∶“通首娟净,腹联对句更超妙”,良为有得之论。

篇2:《题元十八溪居》翻译赏析

《题元十八溪居》翻译赏析

《题元十八溪居》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鲜饭细酒香浓。

【前言】

《题元十八溪居》是唐朝著名文学家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是一首广为人们所称道的七言律诗。是为其好友元十八在庐山下的依山傍水的庄园而作。元十八,即元宗简,字居敬,有《元少尹文集》。白居易有《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等作品,可以证明他们是多年要好的莫逆之交。这首小诗从作者赴友人“溪居”途中写起,层层推进,为读者展示了优美宜人的友人住所及主客欢融无间的情景。

【翻译】

远望明净的小溪上雾气茫茫,两岸树木密密层层。一路山水目不暇接,栏杆小窗依次迎面而来。秋叶间依然有红红的杜鹃绽放,初秋的花朵只看到洁白的芙蓉。倚枕而眠,耳边似乎传来千年仙鹤的声音;举杯共饮,杯中竟然映出五老峰的影子。更令人感动惭愧的是主人殷勤热情的留客心意:鱼肉鲜美,饭食精细,酒味醇香浓郁。

【鉴赏】

首联写诗人途中所见,是作者接近友人“溪居”时,依次观察到的外围景色。岚,是山林中的雾气,漠漠,形容弥漫的状态。因为是进行中看到的景物,便产生了如同现代电影拍摄中镜头向前推移那样的效果,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似乎是依次迎头扑面而来,极富层次感。镜头再往前推,则是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虽是短短的两句,却写了诗人次第相逢的许多意象,既显得气势阔大,又渲染了庄园所在位置的幽邃。

颔联是将视线推进到主人溪居的周围,是实写环绕溪居的近景。踯躅,即杜鹃花,春天开红花,故称“红踯躅”;“芙蓉”,此处当指木芙蓉,落叶灌木,又称木莲,以别于荷花之称芙蓉,秋天开白、黄或淡红色花。这一联通过杜鹃、芙蓉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时的优美境界。诗人很懂得作画构图敷彩的美学原理,选取红白两色入诗,对比鲜明,色彩效果十分强烈。同时分别用“尚开”“初结”来修饰,又造成此开彼落、绵延不绝的'效果,似乎溪居永远有鲜花多情地围绕着。

诗的颈联转入虚写。溪居是依山傍水,建在庐山附近的庄园,通过前面的刻划,已经造成人间仙境的气氛,这一联则更强化了这种效果。“千年鹤”用丁令威的典故。据《搜神后记》载,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后化鹤归来,落在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语说∶“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此处借用这个典故,显示出庄园的主人是个看破红尘,超然世间沧桑变化的非凡人物。“影落”句则是说,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饮酒品茶之际,亦可远眺窗外的山川景物,已是令人惬意神往之事,更为奇妙的是,远处的五老峰影却能倒映在杯子中,溪居的明净便自不待言了。此处着一“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庐山南面峰名)影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尾联“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刻划主客开怀畅饮,其乐融融的情景,进一步显示了溪居及其主人的可爱。作品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鲜明地刻划了友人居处环境的优美、不俗。尤其是颈联对仗工整,想象奇妙,用典不露痕迹,于亦虚亦实之中,产生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读来韵味无穷。《唐宋诗醇》评此诗说∶“通首娟净,腹联对句更超妙”,良为有得之论。

篇3:题元十八溪居,题元十八溪居白居易,题元十八溪居的意思,题元十八溪居赏析

题元十八溪居,题元十八溪居白居易,题元十八溪居的意思,题元十八溪居赏析 -白居易的诗

题元十八溪居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鲜饭细酒香浓。

篇4:白居易《题元八溪居·溪岚漠漠树重重》翻译赏析

白居易《题元八溪居·溪岚漠漠树重重》翻译赏析

《题元八溪居·溪岚漠漠树重重》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前言】

《题元八溪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谪贬江州担任司马时期,为好朋友元宗简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主要描述主人庄园的清秀景色。白居易从友人在庐山下的依山傍水的庄园途中写起,层层推进,展示了优美宜人的友人住所及主客欢融无间的情景。

【注释】

元十八:即元集虚,河南人,隐于庐山,是白居易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字居敬,有《元少尹文集》。白居易有《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等作品,可知他们是多年要好的莫逆之交。(注:诗题原本误作“元八”,元下托“十”字,“元八”另有其人,叫元宗简,时在长安为官,未到过庐山。)

岚:是山林中的雾气。

漠漠:形容弥漫的状态。

次第:依次。

逢:迎面而来。

踯躅:即杜鹃花,春天开红花,故称“红踯躅”。

芙蓉:此处当指木芙蓉,落叶灌木,又称木莲,以别于荷花之称芙蓉,秋天开白、黄或淡红色花。

千年鹤:据《搜神后记》载,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后化鹤归来,落在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语说∶“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五老峰:庐山胜景之一,庐山东南部五个山峰的合称。

愧:惭愧。

殷勤:殷实热情。

【翻译】

远望明净的小溪上雾气茫茫,两岸树木密密层层。途中的风景依次迎面而来,秋叶间依然有红红的杜鹃绽放,初秋的花朵只看到洁白的芙蓉。躺下休息,耳边好像传来千年仙鹤的声音;举杯共饮,杯中似乎倒映出五老峰的影子。更令人感动惭愧的是主人殷勤热情的留客心意:鱼肉鲜美,饭食精细,酒味醇香浓郁。

【鉴赏】

首联写诗人途中所见,是作者接近友人“溪居”时,依次观察到的外围景色。因为是进行中看到的景物,便产生了如同现代电影拍摄中镜头向前推移那样的效果,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似乎是依次迎头扑面而来,极富层次感。镜头再往前推,则是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虽是短短的两句,却写了诗人次第相逢的许多意象,既显得气势阔大,又渲染了庄园所在位置的幽邃。

颔联是将视线推进到主人溪居的周围,是实写环绕溪居的近景。这一联通过杜鹃、芙蓉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时的优美境界。诗人很懂得作画构图敷彩的美学原理,选取红白两色入诗,对比鲜明,色彩效果十分强烈。同时分别用“尚开”“初结”来修饰,又造成此开彼落、绵延不绝的效果,似乎溪居永远有鲜花多情地围绕着。

诗的颈联转入虚写。溪居是依山傍水,建在庐山附近的庄园,通过前面的刻划,已经造成人间仙境的气氛,这一联则更强化了这种效果。“千年鹤”用丁令威的典故,此处借用这个典故,显示出庄园的主人是个看破红尘,超然世间沧桑变化的非凡人物。“影落”句则是说,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饮酒品茶之际,亦可远眺窗外的山川景物,已是令人惬意神往之事,更为奇妙的是,远处的五老峰影却能倒映在杯子中,溪居的明净便自不待言了。此处着一“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庐山南面峰名)影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全篇以“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作结,刻画主客开怀畅饮,其乐融融的情景,进一步显示了溪居及其主人的可爱。

作品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鲜明地刻划了友人居处环境的优美、不俗。尤其是颈联对仗工整,想象奇妙,用典不露痕迹,于亦虚亦实之中,产生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读来韵味无穷。

篇5:白居易《池鹤》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白居易《池鹤》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池 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②风标:风度、品格。

③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可以入药。

④鸬鹚(lú cí):水鸟,俗称鱼鹰。

⑤唳(lì):(鹤、鸿雁等)鸣叫。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反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写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从而突出鹤的品格风度不是“群鸡”能比的句子: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3)描写鹤的外形特征的句子: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4)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的句子: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5)表现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诗句: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6)白居易的《池鹤》一诗中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渴望回归自然的句子是: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7)诗中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风姿超凡,不讨好别人的诗句是: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二:

(1)诗中描写池鹤外形气质之美的句子是(1分)

(2)请对“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两句作简要赏析。(2分)

(3)说说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二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2)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以池鹤自比,尾联两句借池鹤“临风一唳”“怅望”,表达出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得的惆怅与无奈。

三:

(1)这首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仙鹤的`美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最后一联所表达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分别从形态(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销)、羽毛色彩(转觉鸬鹚毛色下)、叫声(苦嫌鹦鹉语声娇)、特立不群(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四个方面来写仙鹤之美。(只要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得2分。)

(2)没有知音,渴望知音赏识的孤独与惆怅。‚对宝贵的自由的向往。

翻译: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短尾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简评:

诗人用群鹤、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显然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二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鉴赏: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篇6:白居易《花非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⑴简析此诗的表达技巧。

⑵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⑴①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它们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来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表达更加迷离。

②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兼有节律整与错综之美。(答出其中的一点即可)

⑵只见喻体不明本体,意蕴隐匿。所用喻体如雾、梦、云等具有飘渺短暂等特点,这就使诗的意境变得迷离朦胧。

二:

1、本首诗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描绘事物(比喻),用了几个比喻(四个),本体有几个(1个),这叫做比喻当中的哪一种比喻(博喻)。

2、本首诗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来润饰,这些喻体分别是什么东西,各自有什么特征?暗示了本体有些怎样的特征?

答:喻体是“花”、“雾”、“春梦”、“朝云”,“花”很美丽,但容易凋谢;“雾”很轻灵,但很朦胧,捉摸不透;“春梦”很美,是美梦,但时间短促,容易醒过来;“朝云”灿烂,但容易幻灭。所有的这些喻体都暗示了本体有这样的特征:美丽多姿,但却容易消逝。

3、我们只是大概知道,白居易所写的这个东西美丽多姿,但却容易消逝。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答:①有人以为是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人“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首是《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③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x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翻译:

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篇7:白居易《养竹记》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白居易《养竹记》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②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竹心空,空以体道 体:实践

B.刑余之材,长无寻焉 寻:寻找

C.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假:借

D.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闻:使……听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由是筐篚者斩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D.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开门见山,用“竹似贤”统领全文,咏物托意,理趣盎然。

B.第一段连用四个排比,从竹之“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个方面启发君子之“思”,气势磅礴;以竹喻君子,物我之情交融。

C.第二段记叙了作者惜竹被严重破坏到精心疗治病竹的经过,为下文阐述“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张本。

D.文章末段,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从而揭示了文章希望统治者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写法上具有托兴幽远、寄慨遥深的特点。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竹 植 物 也 于 人 何 有 哉 以 其 有 似 于 贤 而人 爱 惜 之 封 植 之 况 其 真 贤者 乎

1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3分)

(2)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3分)

参考答案:

14.B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15.A/则:均为连词,表承接,就。B焉:上句,代词,它们;下句,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C其:上句为代词指物,它、竹子;下句表反问语气。D.来;因为

16.D 《养竹记》咏物托意,将喻体与主体并列,具有明白晓畅、主旨鲜明的特色

17.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8. (1)第二天,行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 (得分点一处1分:明日、履、于斯)

(2)(竹子)被俗人看得低贱,砍削弃置到这等模样,但它的本性还在。(得分点一处1分:见贱、若是、犹存)

注释:

本:根

固:稳固

建:树立

倚:偏颇

虚受:虚心接受

体道:包含仁德

砥砺:磨练。锻练

名行:名节操行

树:种植竹子

如是:像这样

体道:包含仁德

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贞元十九年:即公元8。

拔萃:唐代考中进士,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自居易三十二岁这年,以“拔萃”登科。

校书郎:秘书省属官,管理校勘和整理国家图书典籍。

常乐里:长安的里名。关相国,疑为德宗时的宰相关播。

殄(tiǎn):灭绝,此指摧残。 瘁:劳伤,此指毁坏。 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

关氏之老,关家旧人,如老仆,管家之类。

繇:同“由”。

筐篚(fěi):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篲箒(huìzhǒu):都是扫箒。篲:通“彗”,扫帚。这里作动词用。

寻:古时八尺为一寻。

菶(běng)茸荟郁:形容草木繁盛茂密。

芟(shān)蘙(yì)荟,剪除茂盛的杂草。

封:培土。

斯:指这所房子。

体:体悟。

实:充实,充满。

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篇8:白居易《秋雨中赠元九》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白居易《秋雨中赠元九》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原文】:

秋雨中赠元九

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①年。

【注释】: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国唐代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巩县(今河南巩义),祖籍山西太原,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1:二毛:斑白的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

【翻译】:青苔地上落满红叶,秋天的悲凉气氛,实令人不堪忍受,何况又是凉风劲吹,晚间落雨的天候。不要怪我因秋而悲伤,比起你来与老年更临近了。

【赏析】:①元九:元稹行九。《秋雨中赠元九》是一首七言绝句。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这两句是说,青苔地上落满红叶,秋天的悲凉气氛,实令人不堪忍受,何况又是凉风劲吹,晚间落雨的天候。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可见因秋而思友,因秋而悲叹年华易逝,白发(二毛)将生,不觉距老年临近了(白居易长元稹七岁)。以景寓情,委婉含蓄,虽语调沉郁,却韵味有致。

【阅读训练】:

1.诗歌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诗中“不堪”二字,是“不能承受”的意思,作者不能承受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本诗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以哀景写哀情, 用“落叶”“青苔”“凉风”“暮雨”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秋天暮雨图, 共同营造了一个凄凉悲苦的意境。

2.不能承受悲凉之景; 不能承受与元稹分离的孤独之情(或对元九的深切思念之情。); 不 能承受年华易逝,白发丛生。

篇9:白居易《春题湖上》的阅读答案附赏析总结

白居易《春题湖上》的阅读答案附赏析总结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湖,即杭州西湖。

① 乱峰:参差不齐的山峰。

② 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

③ 月点波心:月亮倒映在水中。

④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好像碧绿的毯子上的线头;河边菖蒲新长出的嫩叶,犹如罗裙上的飘带。

⑤ 勾留:留恋。

(1)此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诗的颔联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生动、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赞美西湖美景,表达对西湖的留恋之情。(2分)全诗围绕一个“春”字和一个“湖”字,展开景境。以“湖”开头,以“湖”字作结,全诗亦以“湖”字为中心,画出湖上春景图。借巧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增添无限神韵。(2分)

(2)“排”“点”两字形象、生动。(2分)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非常整齐地排列;(1分)湖水平铺,月影沉波,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1分)

【赏析】

湖,即指西湖。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对西湖充满了感情,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的.诗篇,都是赞美西湖的美景,表达对西湖的留恋之情。

这首诗写西湖春景,全诗围绕一个“春”字和一个“湖”字,展开景境。湖上春来,顿时非同凡响,其秀其美简直如同一幅画图,写景中已经包含了赞美之情。既如画图,诗人便以绘画的视角来处理景境的关系。

以“湖”开头,以“湖”字作结,全诗亦以“湖”字为中心,画出湖上春景图。不用典故,纯用白描,只借巧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如画面之点苔,增添无限神韵。时作者将离杭州刺史任,故末联有留恋之意。即离任时所作《西湖留别》结句所云:“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首先从大体布局上看,西湖之美,在于有山有水,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非整齐排列,而是“乱”峰簇拥,高低错落,水面平铺,澄澈清碧,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宛然一幅泼墨山水图画。

接下来细看山水,峰峦起伏,且有青松妆点山的颜面,形成千重翠黛,湖水平铺,月影沉波,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

除了这湖中主景之外,诗人进而配以衬景,四周农田新插的水稻,一片茵茵翠绿,仿佛是一片巨大的碧毯缲抽出的线头,水中新生的蒲草,随着波浪飘转,恰如女子的青罗裙带随风飘扬,写生中又带有了奇思妙想,使得平常的景色充满奇谧的趣味。

经过这样一番泼墨皴染、工笔细描、奇思妙想的功夫,西湖终于变成了人间天堂,使人无法抛舍而去,情之深缘于画之妙。

溪居原文赏析

《溪居》阅读答案

《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强弩之末》阅读答案附翻译

题报恩寺,题报恩寺白居易,题报恩寺的意思,题报恩寺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溪亭林景熙翻译与阅读答案及赏析

灞上秋居马戴古诗阅读题及答案翻译

看戏的阅读题附答案

议论文阅读《气度》附答案阅读题答案

白居易《题元十八溪居》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白居易《题元十八溪居》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