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

时间:2023-10-07 03:35:36 作者:没意思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没意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杜牧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杜牧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希望大家喜欢!

篇1:杜牧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

杜牧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

杜牧是晚唐诗文兼擅的一代大家,是晚唐一位杰出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相对李白、杜甫而言,论及晚唐诗歌,则必言李商隐、杜牧。杜牧往往借助于巧妙的诗歌艺术构思,将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复杂的形态和生动的形象,以及主观感受上丰富的感情波澜,集中而凝练地表现出来。他思路开阔,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放得很开,不局限在耳目之前的狭小范围,但诗人又能百川归海,收得很拢。

一、以小见大,妙思入微,善于通过多向思维

诗人中后期时任黄州刺史的代表诗作《赤壁》,被前人多次引为“由小见大,妙思入微”之经典诗作。为便于作深入分析,再录其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现实是历史的折射和影像,咏史诗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上、在史料的遴选和对历史的评价与认知上,都可看出一个诗人是否具有卓绝的史诗才能,杜牧正是这样能在难中见巧,难中出奇,剪裁一点,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的优秀诗人。杜牧的咏史诗几乎篇篇精彩,而这首《赤壁》更是典范之作。二十八字的绝句,从宏观历史着眼,从极微细处入笔,以小见大,曲径通幽,以今溯往,大开大合而集中透辟,字里行间洋溢着指点江山、品评历史的勃勃才气,耐人寻味不尽,可谓妙不可言。

一首二十八字的咏史绝句,要表现如此重大的一个历史事件,这确实是颇费周折的。如果直接写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和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因篇幅有限,自然无法容纳,所以诗人只好独辟蹊径。故而杜牧此诗乃从小处着眼,把当年烽火连天的这一重大战役,巧妙地概括在极为平常的叙述之中,写得别开生面。

杜牧正是不囿于传统思维之定势,善于通过多向思维,在《赤壁》中采用逆向思维艺术构思手法,才使其诗作成为传世之珍品。诗歌构思都要讲究避实就虚,虚实结合,往往不写正面,写侧面,或者写反面。就《赤壁》诗作而言,还有一点当为妙笔值得肯定,即善于从不同视角进行艺术构思。诗人通过多向思维包括逆向思维进行诗歌,尤其是咏史诗的创作,不仅有助于读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全面深入地认识,而且有助于推陈出新、言旨高远。

二、逐步深入地突出中心思想,层层深化主题

杜牧诗歌较为广泛的一类,是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去丰富和体现作品的主题内容和知识。杜牧擅于根据不同情况,按照不同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构思,逐步深入地突出中心思想,层层深化主题。作者构思的时候,必须利用自己长期积累的'知识宝库,善于辨明事理,以丰富自己的才华,还要按照生活中的体验,做出分析研究,以获得对问题的彻底认识,同时要经常培育自己的情致,以便恰当贴切地驾驭文辞。如他的七绝《奉陵宫人》:

相如死后无词客,廷寿亡来绝画工。

玉颜不是黄金少,泪滴秋山入寿宫。

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是批判唐朝的一种极为残忍、极不人道的守陵制度的。主题思想明确,艺术构思新颖。诗中不直说这种制度本身的残酷,而从“无词客”与“绝画工”的侧面角度切入,“诗意大抵出侧面”(《围炉诗话》),这是舍重就轻的构思角度之法,不直言事实本身,而是使用曲笔,言外见意。每个方面都包含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历史知识,这些方面既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又彼此连贯呼应,从各个侧面阐明和表现了要批判的中心问题。

三、引兴托喻、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手法

诗人的咏物诗《柳长句》中所示: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莫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杜牧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广泛,然而睹物起兴、抒发离情别绪的咏物诗,却占了相当比重,这首七律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品。柳是初春的使者,柳在文学形象上又多为春天的象征。首联写的是“落日”、“流水”、“春光”和无穷尽的“柳树”,看上去好像是随意之笔,漫不经心,读来却给人一种烦恼的感觉。诗人正是从西逝的落日和东流和江水,以及一年一度的春光起兴,从而引到眼前一望无穷的柳树,发出了无限的感慨。

这样的引兴托喻、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手法,在诗人的名篇《早雁》中亦有充分体现。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诗人以巧妙的艺术构思,描写大雁提早南飞,向人们提示了北方战乱给边境人民带来的苦难,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苦于其“本求高绝”的艺术构思,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此诗可以说是别具一格,不同凡响。从诗歌的寄托表现手法来看,“仙掌月明”和“长门灯暗”这两句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中描绘孤雁飞越长安时的凄凉景象,固然刻画得非常真切,但其用意却并非仅仅在此五六两句,则反映了这诗的创作意图和诗人的殷切所寄七八两句,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飞到了祖国的南方,奉劝大雁权且在潇湘一带定居起来。杜牧诗末所表达的观点,实际是诗人的一种反跌构思手法,意在曲折地反映出他对朝廷的巧妙的讽刺,这也更充分说明诗人诗歌艺术构思手腕之高超。

篇2:诗歌的艺术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艺术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那么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你知道有哪些呢?下面请看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详细内容!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青雀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9、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

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

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2、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13、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4、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

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5、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篇3:杜牧诗歌的数字艺术

杜牧诗歌的数字艺术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早就存在以数字入诗的现象,但杜牧却将这一手法加以充分的运用。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一个数学大国,中国的诗歌和数字结合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种现象。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诗歌都使用了数字,特别是在唐诗中,这种特征更为明显,唐代诗人偏爱数字,特别是近体诗成熟之后,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等,都创作了较多的以数字入诗的诗作,但在唐代的诗坛中,在诗歌中娴熟运用数字,并且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的诗人首推杜牧。

一、杜牧善将数字入诗

在杜牧的诗作中,数字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不仅很多诗歌中出现了数字,而且有很多诗歌都是在一首诗中好几处出现数字,如:“腾阁中春绮席开,拓枝蛮鼓殷晴雷。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连巴控越知何有?珠翠沉檀处处堆。”(《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二)“十顷平湖堤柳合,岸秋兰芷绿纤纤,一声明月采莲女,四面朱楼卷画帘。白鹭烟分光的的,微涟风定翠。斜晖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三)

在这两首诗中,每首诗歌中都用了四个数字。

据岳麓书社集部经典丛刊《杜牧集》,得杜牧诗共计约四百五十余首,其中有数字的约有二百六十五首,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这在其他的诗人中是极少见的。《唐贤清雅集》评杜牧《题齐安城楼》云:“此诗须善会,若无渠气骨,更是算博士。”关于杜牧善以数字入诗这一特点,前人早有所注意,如何文焕在《历代诗话》中云:“旧称牧之好用数目,如二十四桥之类是也。”今人王淑均、朱碧莲在《杜牧诗文选注》前言中也称杜牧“善于将数字入诗”等等,这些资料都表明了杜牧在数字应用上的艺术技巧。

二、杜牧将数字入诗的原因

(一)中国早期诗歌中存在的以数字入诗的手法的影响。在诗歌中应用数字,这并不是杜牧的独创,在他以前的诗歌中就有以数字入诗的现象,这种以数字入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中的诗歌就出现了大量的数字。此外,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同样也存在着以数字入诗的现象。

(二)中国古典哲学特别重视数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创作的影响。中国古典哲学特别重视数,《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诠言训》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一”是数之始,又是万物之源。所以数在中国的古典哲学中,始终是它的基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中的象数之学,以数字、图象符号来解说宇宙中万物之变,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古典诗歌的创作,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和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数字的表现功能的影响。数字在最早出现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计数,这就使得数字必须具备准确性、直观性的特点,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数字的功能。也正是因为这样,诗歌中的有些数字往往可以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如:六年仁政讴歌去,柳远春堤处处闻。(《寄牛相公》)。诗人抓住了数字的准确性特点而加以应用的。

(四)杜牧对数字有着独特的敏感。杜牧作为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运用数字的诗人,他对数字在诗歌中的作用有着独特的敏感。《韵语阳秋》卷四记载:“张祜诗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杜牧赏之,作诗云:‘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故郑谷云:‘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由此可见杜牧对诗歌中的数字是有独特的敏感与体会的,所以一见张祜的诗歌便被其所吸引。

三、杜牧诗歌中对数字处理的方式及效果

数字最大的特点是准确性、实指性,因而在现代的一些文体中应用数字最多的大多是一些应用性的文体,而诗歌作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体,在诗歌中大量运用数字往往会使诗歌变得平板、枯燥,缺乏诗歌应有的美感。但杜牧的诗歌却相反,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与他在诗歌中处理数字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些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魅力,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

通过对杜牧诗歌的分析,其诗在数字的处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句间并置式。这种方式是杜牧诗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在杜牧的以数字入诗的诗歌中,采用这种方式的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如:“娉娉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之一)

二是句中并置式。即在一句诗句中并置几个数字,在这些诗句中,诗人依靠数字间的内在联系,将几个数字直接组合起来,中间省去了任何的修饰、连接、交代等一切语言。如:“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尝争。”(《感怀诗一首》)“四海一家无一事,将军携镜泣霜毛。”(《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一)。诗人在诗句中将这些数字并置在一起,在情感的表现和渲染上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聚合场,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三是和典故结合式。这种方式数字中本身就蕴涵了典故。如“君为珠履三千客,我是青衿七十徒。”(《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三千客”用“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的典故。“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日空高。”(《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三)“一瓢颜巷”用的是《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典故。

四是诗人在诗歌中将所要描写的对象用数字加以放大,强化诗人的感情,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雨中作》)人的一世“一万朝”,当然是一个概数,但是却从数字上放大了一个人的一世,在这漫长的人世中,作者“朝朝醉中去”,万朝如一日,因而我们也就可以从诗歌的数字上读到作者郁郁不得志只有借酒浇愁的无奈。

五是使用大量的数字来叠加。诗歌中表达诗人自己强烈的感情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而在杜牧的用数字入诗的诗歌中,作者常常采用数字的叠加来达到这种效果。如《东兵长句十韵》:“落雕都尉万人敌,黑将军一鸟轻”,连用“万人”、“一鸟”两个数量词来表现领兵将领的英勇。

通过以上的方式,杜牧的诗歌化平直为流转,化枯燥为神奇,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一是造成强烈的反差。数字具有一种直观性,诗歌中如果恰当地使用一些数字,就可以造成一种极大的反差。杜牧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善于在诗歌中使用一些悬殊极大的数字来达到这一效果,从而揭示出人、事和社会的本质。如《洛中送冀处士东游》中的几句:“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往事不可问,天地空悠悠。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在这几句中,前面用了“万尺”、“千秋”、“四百年”、“三十代”等一些表示数目的词,极言山之高,水之长,时间之悠久,与后面的“二三”、“八九”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传了三十代的周王朝,如今也只剩下了几里地的遗迹和不多几处的土堆了。原来是何其的繁盛,如今又是何等的萧瑟,不言自明。总之,杜牧在诗歌中大量地使用数字,达到了中国古代以数字入诗的高峰,这可以看作是杜牧诗歌的重要艺术成就,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值得重视和研究。

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工业构思艺术哲学论文

诗经表现手法

《赤壁》杜牧

杜牧诗句

企业构思范文1000字

高考作文指导:如何构思高考作文?

构思的近义词

初中作文构思

杜牧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杜牧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