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逸民传》古文练习题

时间:2023-12-29 03:35:05 作者:lxy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lx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竹溪逸民传》古文练习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竹溪逸民传》古文练习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竹溪逸民传》古文练习题

《竹溪逸民传》古文练习题

宋濂

竹溪逸民者,幼治经,长诵百家言,造文蔚茂,喜驰骋,声闻烨烨,起荐绅间,意功名可以赤手致。忽抵掌于几,曰:人生百岁,能几旦暮?所难遂者,适意尔。他尚何恤哉?乃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复与尘世接。

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当明月高照,水光潋滟,共月争清辉,逸民辄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箫声挟秋气为豪,直入无际,婉转若龙鸣深泓,绝可听。箫已,逸民扣舷歌曰: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沤起兮冲素波!人见之,叹曰: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性嗜菊,种之满园,顾视若孩婴。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日入不倦。人让其留物,怒曰:举世无知我,知我惟此花尔,一息自怡,尚可谓滞于物耶?复爱梅。梅朵绿萼微吐,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且大言曰:知我者惟菊,菊已谢我去,幸汝梅继之;汝梅脱又谢去,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白鹤山盖溪上诸峰云。

逸民年五十,益恬泊无所系,间私谓其友曰: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其友疑其诞。逸民曰: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无所利乐矣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者。

史官曰:昔者李白与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世仰之以为不可狎近,因号为竹溪六逸。寥寥七百年后而逸民亦以竹溪自名,若出一辙,岂闻风而兴起欤?纵曰其地或殊,人之众独有异,高风绝尘,照映后先,其安有不同者欤?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夫自范蔚宗著《后汉书》以隐逸登诸史传,历代取法而莫之废者,其意又岂无所激欤?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功名可以赤手致意:料想

B.人让其留物让:责备

C.间私谓其友曰间:有时

D.其意又岂无所激欤激:激动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戴青霞冠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B.箫声挟秋气为豪然此可为智者道

C.君子以其语近道皆以美于徐公

D.其安有不同者欤?吾其还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逸民从小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某天忽然顿悟,觉得人生短暂,应该做最适合自己心意的事,自此不再接近俗世。

B.逸民视菊花、梅花为人生知己,对菊花、梅花的.喜爱近乎痴狂,而时人并不真正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沉溺于外物。

C.到了知天命之年,逸民对尘俗更加淡泊,认为没有功利色彩的人生是快乐的。君子认为他的观点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

D.作者认为古代史学家之所以都把隐逸者写入史传,是因为士人沉迷于名利难以自拔,希望以此规劝世人归隐山林。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无所利乐矣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4分)

⑵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3分)

参考答案:

16.(3分)D(激:激动)

17.(3分)C(认为,动词)(A项。副词,就/连词,却。B项。动词,成为/介词,向。D项。副词。反问语气/祈请语气)

18.(3分)D(以隐逸登诸史传是自范晔之后的史家,而不能笼统地说古代史学家;同时,其缘由分析也不合文意。)

19.(3分)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无所利/乐矣/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

20.⑴(4分)(逸民)赤脚踩在雪中,好像不感到冷,见到梅花就凝神观赏,长时间眼睛都不眨一下。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辄:就,1分;移时:长时间、一段时间,1分。目不瞬1分。

⑵(3分)我对人世滋味(或:社会人情)更加厌弃了,将要到山上捕鱼到水里砍柴了。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孤:厌弃,1分;渔于山樵于水:状语后置,1分。

参考译文:

竹溪逸民小时候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写文章文采华美,风格奔放,声名显赫,被士大夫举荐,料想功名可以轻易获得。(某一天)忽然掌击案几,说:人生百年,能有几天?难以如愿的,就是顺心罢了。其他的东西还有什么值得顾念吗?于是戴上青霞冠,披着白鹿裘,不再与俗世接近。

他居住的地方靠近大溪,竹子长得高大。当明月高照的时候,波光闪动,和月亮争辉,逸民就腰插短箫,乘着小船,在空明的溪水中荡漾,箫声借着秋天的肃杀之气更加豪放,直入云霄,像龙在深潭中鸣叫一样婉转悠扬,非常动听。吹箫完毕,逸民拍打着船舷唱道: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鸥起兮冲素波!人们见到,感叹说:这确实是世外高人啊!想要常常见到尚且不能够,何况是亲近他接近他呢!

(逸民)特别喜欢菊花,满园子种着菊花,看待它像对待小孩一样。菊花一开,一个人举杯对着菊花饮酒,天天到园子里不厌倦。有人责备他沉溺于玩物,他生气说:世上没有人了解我,了解我的只有这些花,我自我快乐一会儿,还能说是沉溺于玩物吗?又喜爱梅花,梅花的绿色花萼刚刚吐苞,就赤脚踩在雪中,好像不感到冷,见到梅花就凝神观赏,长时间眼睛都不眨一下。而且大声说:了解我的只有菊花,菊花已经辞我而去了,幸而有你梅花跟着来了,假如你梅花又辞我而去,那么我就应该上白鹤山采五芝罢了!白鹤山就是溪上的山峰。

逸民五十岁,更加淡泊没有挂念,有时私下里对他的朋友说:我对人世滋味(或:社会人情)更加厌弃了,将要到山上捕鱼到水里砍柴了。他的朋友觉得他有点荒唐。逸民说:到水里砍柴,心意难道在柴吗?到山上打鱼,心意难道在鱼吗?这样做不是为了获取利益。不是为了获取利益,所以就快乐了。你们认为我真的沉溺于梅花和菊花吗?君子认为他说的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

史官说:从前李白和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在徂徕山,世人敬慕他们认为不可接近,于是称他们为竹溪六逸。短短七百年后逸民也用竹溪来自称,如出一辙,难道是闻风而兴起的吗?即使说地方不同,人数的多和少有差异,(但是)高尚的风范超绝尘俗,先后照映,难道哪里有什么不同吗?沉醉于名利而不知道改变的士子,为什么不知道自我警觉呢!自从范晔写《后汉书》把隐逸写入史传以后,后代修史的人都向他学习而没有人废弃,他们的用心又难道不是激励人们吗?

篇2:《竹溪逸民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竹溪逸民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竹溪逸民传

宋濂

竹溪逸民者,幼治经,长诵百家言,造文蔚茂,喜驰骋,声闻烨烨,起荐绅间,意功名可以赤手致。忽抵掌于几,曰:“人生百岁,能几旦暮?所难遂者,适意尔。他尚何恤哉?”乃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复与尘世接。

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当明月高照,水光潋滟,共月争清辉,逸民辄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箫声挟秋气为豪,直入无际,婉转若龙鸣深泓,绝可听。箫已,逸民扣舷歌曰:“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沤起兮冲素波!”人见之,叹曰:“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性嗜菊,种之满园,顾视若孩婴。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日入不倦。人让其留物,怒曰:“举世无知我,知我惟此花尔,一息自怡,尚可谓滞于物耶?”复爱梅。梅朵绿萼微吐,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且大言曰:“知我者惟菊,菊已谢我去,幸汝梅继之;汝梅脱又谢去,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白鹤山盖溪上诸峰云。

逸民年五十,益恬泊无所系,间私谓其友曰:“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其友疑其诞。逸民曰:“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无所利,乐矣。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者。

史官曰:昔者李白与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世仰之以为不可狎近,因号为“竹溪六逸”。寥寥七百年后而逸民亦以竹溪自名,若出一辙,岂闻风而兴起欤?纵曰其地或殊,人之众独有异,高风绝尘,照映后先,其安有不同者欤?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夫自范蔚宗著《后汉书》以隐逸登诸史传,历代取法而莫之废者,其意又岂无所激欤?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功名可以赤手致

意:料想

B.人让其留物

让:责备

C.汝梅脱又谢去

脱:凋落

D.间私谓其友曰

间:有时

6.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竹溪逸民志趣高雅、不同流俗行为的一组是(3分)

①造文蔚茂,喜驰骋

②戴青霞冠,披白鹿裘

③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

④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

⑤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

⑥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逸民从小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某天忽然顿悟,觉得人生短暂,应该做最适合自己心意的事,自此不再接近俗世。

B.逸民视菊花、梅花为人生知己,对菊花、梅花的喜爱近乎痴狂,而时人并不真正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沉溺于外物。

C.到了知天命之年,逸民对尘俗更加淡泊,认为没有功利色彩的人生是快乐的。君子认为他的观点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

D.作者认为古代史学家之所以都把隐逸者写入史传,是因为士人沉迷于名利难以自拔,希望以此激励人们淡泊名利。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4分)

⑵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3分)

⑶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3分)

参考答案

5.(3分)C(脱:倘若,如果)

6.(3分)C(①指所写文章的文采、风格;③间接;⑥设想)

7.(3分)D(“以隐逸登诸史传”是自范晔之后的史家,而不能笼统地说“古代史学家”;同时,因果关系亦不完全成立。)

8.⑴(4分)这确实是世外高人啊。想要常常见到(他)尚且不能够,何况是亲近他、接近他呢!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诚:确实,1分;狎:亲近,1分;反诘、感叹语气,1分。

⑵(3分)(逸民)赤脚踩在雪中,好像不感到冷,见到梅花就凝神观赏,长时间眼睛都不眨一下。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辄:就,1分;移时:长时间、一段时间,1分。

⑶(3分)我对人世滋味(或:社会人情)更加厌弃了,将要到山上捕鱼到水里砍柴了。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孤:厌弃,1分;渔于山樵于水:状语后置,1分。

参考译文:

竹溪逸民小时候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写文章文采华美,风格奔放,声名显赫,被士大夫举荐,料想功名可以轻易获得。(某一天)忽然掌击案几,说:“人生百年,能有几天?难以如愿的,就是顺心罢了。其他的东西还有什么值得顾念吗?”于是戴上青霞冠,披着白鹿裘,不再与俗世接近。

他居住的地方靠近大溪,竹子长得高大。当明月高照的时候,波光闪动,和月亮争辉,逸民就腰插短箫,乘着小船,在空明的溪水中荡漾,箫声借着秋天的肃杀之气更加豪放,直入云霄,像龙在深潭中鸣叫一样婉转悠扬,非常动听。吹箫完毕,逸民拍打着船舷唱道:“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鸥起兮冲素波!”人们见到,感叹说:“这确实是世外高人啊!想要常常见到尚且不能够,何况是亲近他接近他呢!”

(逸民)特别喜欢菊花,满园子种着菊花,看待它像对待小孩一样。菊花一开,一个人举杯对着菊花饮酒,天天到园子里不厌倦。有人责备他沉溺于玩物,他生气说:“世上没有人了解我,了解我的只有这些花,我自我快乐一会儿,还能说是沉溺于玩物吗?”又喜爱梅花,梅花的绿色花萼刚刚吐苞,就赤脚踩在雪中,好像不感到冷,见到梅花就凝神观赏,长时间眼睛都不眨一下。而且大声说:“了解我的只有菊花,菊花已经辞我而去了,幸而有你梅花跟着来了,假如你梅花又辞我而去,那么我就应该上白鹤山采五芝罢了!”白鹤山就是溪上的山峰。

逸民五十岁,更加淡泊没有挂念,有时私下里对他的朋友说:“我对人世滋味(或:社会人情)更加厌弃了,将要到山上捕鱼到水里砍柴了。”他的朋友觉得他有点荒唐。逸民说:“到水里砍柴,心意难道在柴吗?到山上打鱼,心意难道在鱼吗?这样做不是为了获取利益。不是为了获取利益,所以就快乐了。你们认为我真的沉溺于梅花和菊花吗?”君子认为他说的.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

史官说:从前李白和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在徂徕山,世人敬慕他们认为不可接近,于是称他们为“竹溪六逸”。短短七百年后逸民也用竹溪来自称,如出一辙,难道是闻风而兴起的吗?即使说地方不同,人数的多和少有差异,(但是)高尚的风范超绝尘俗,先后照映,难道哪里有什么不同吗?沉醉于名利而不知道改变的士子,为什么不知道自我警觉呢!自从范晔写《后汉书》把隐逸写入史传以后,后代修史的人都向他学习而没有人废弃,他们的用心又难道不是激励人们吗?

篇3:竹溪逸民传宋濂文言文阅读题

竹溪逸民传宋濂文言文阅读题

竹溪逸民传

宋  濂

竹溪逸民者,幼治经,长诵百家言,造文蔚茂,喜驰骋,声闻烨烨,起荐绅间,意功名可以赤手致。忽抵掌于几,曰:“人生百岁,能几旦暮?所难遂者,适意尔。他尚何恤哉?”乃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复与尘世接。

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当明月高照,水光潋滟,共月争清辉,逸民辄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箫声挟秋气为豪,直入无际,婉转若龙鸣深泓,绝可听。箫已,逸民扣舷歌曰:“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沤起兮冲素波!”人见之,叹曰:“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性嗜菊,种之满园,顾视若孩婴。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日入不倦。人让其留物,怒曰:“举世无知我,知我惟此花尔,一息自怡,尚可谓滞于物耶?”复爱梅。梅朵绿萼微吐,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且大言曰:“知我者惟菊,菊已谢我去,幸汝梅继之;汝梅脱又谢去,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白鹤山盖溪上诸峰云。

逸民年五十,益恬泊无所系,间私谓其友曰:“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其友疑其诞。逸民曰:“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无所利乐矣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者。

史官曰:昔者李白与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世仰之以为不可狎近,因号为“竹溪六逸”。寥寥七百年后而逸民亦以竹溪自名,若出一辙,岂闻风而兴起欤?纵曰其地或殊,人之众独有异,高风绝尘,照映后先,其安有不同者欤?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夫自范蔚宗著《后汉书》以隐逸登诸史传,历代取法而莫之废者,其意又岂无所激欤?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功名可以赤手致          意:料想

B.人让其留物                让:责备

C.间私谓其友曰              间:有时

D.其意又岂无所激欤          激:激动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戴青霞冠        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B.箫声挟秋气为豪      然此可为智者道

C.君子以其语近道      皆以美于徐公

D.其安有不同者欤?  吾其还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逸民从小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某天忽然顿悟,觉得人生短暂,应该做最适合自己心意的事,自此不再接近俗世。

B.逸民视菊花、梅花为人生知己,对菊花、梅花的喜爱近乎痴狂,而时人并不真正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沉溺于外物。

C.到了知天命之年,逸民对尘俗更加淡泊,认为没有功利色彩的人生是快乐的。君子认为他的观点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

D.作者认为古代史学家之所以都把隐逸者写入史传,是因为士人沉迷于名利难以自拔,希望以此规劝世人归隐山林。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樵 于 水 志 岂 在 薪 渔 于 山 志 岂 在 鱼 是 无 所 利 也 无 所 利 乐 矣 子 以 予 果 滞 于 梅 与 菊 耶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4分)

⑵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3分)

篇4:欧阳修《新五代史 隐逸传》古文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篇5:欧阳修《新五代史 隐逸传》古文练习题

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门徒

5.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②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分)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篇6:文言文阅读《后汉书·逸民列传七十三》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易》称《遯》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洁。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

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萌素明阴阳,知莽将败,有顷,乃首戴瓦盎,哭于市曰:新乎新乎!因遂潜藏。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北海太守素闻其高,遣吏奉谒致礼,萌不答。太守怀恨而使捕之。吏叩头曰:子康大贤,天下共闻,所在之处,人敬如父,往必不获,只自毁辱。太守怒,收之系狱,更发它吏。行至劳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御。吏被伤流血,奔而还。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迷路东西,语使者云: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即便驾归。连征不起,以寿终。

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也。家产千金。少孤,为宗人所养,而遇之不以理,及长,又不还其财。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后读《春秋》,闻复仇之义,便辍讲而还,与乡佐相闻,期克斗日。既交刃,而党为乡佐所伤,困顿。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数日方苏,既悟而去。自此敕身修志,州里称其高。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自后贼暴从横,残灭郡县,唯至广武,过城不入。建武中,征为议郎,以病去职,遂将妻子居黾池。复被征,不得已,乃着短布单衣,穀皮绡头,待见尚书。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帝乃许焉。博士范升奏毁党,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党遂隐居黾池,著书上下篇而终。邑人贤而祠之。

井丹字大春,扶风郿人也。性清高,未尝修刺修人。建武末,沛王辅等五王居北宫,皆好宾客,更遣请丹,不能致。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弟也,以外戚贵盛,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丹不得已,既至,就故为设麦饭葱叶之食。丹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何其薄乎?更置盛馔,乃食。及就起,左右进辇。丹笑曰:吾闻桀驾人车,岂此邪?坐中皆失色。就不得已而令去辇。自是隐闭,不关人事,以寿终。

《竹溪记》教案设计

古文《是仪传》阅读及答案

《欧阳修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爱迪生传》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后汉书·卓茂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后汉书任延传》原文译文及练习题

古文自我介绍范文女生

励志古文名句

励志座右铭精选古文

古文翻译在线

《竹溪逸民传》古文练习题(推荐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竹溪逸民传》古文练习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