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xouem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史记·蔡泽传》全文及译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史记·蔡泽传》全文及译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 目录
篇1:《史记·蔡泽传》全文及译文
蔡泽,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本来早就(惹得)范雎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 “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所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么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过后几天,范雎上朝,把蔡泽的情况向秦昭王作了禀报。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范雎于是托言有病情昭王允话他归还相印。秦召王新宠蔡泽,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位,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蔡泽做秦相几个月后,有人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蔡泽害怕被杀,于是就托言有病归还相印,秦昭王封他为纲成君。在秦国十多年,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蔡泽作为秦国使者出使燕国,在燕国三年,就让太子丹被送入秦国当了人质。
太史公评论说: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说的真对啊。蔡泽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入仕的机会。这并非他们的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等到入秦作客,取得卿相之位,功垂天下的原因,是(游说力度)强弱形势本来就不一样,凭藉不同罢了。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象蔡泽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然而,蔡泽如果不被厄境所困,又哪能激励自奋呢!
篇2:《史记·蔡泽传》全文及译文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俱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注释:
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篇3:《史记·蔡泽传》的阅读答案和译文
《史记·蔡泽传》的阅读答案和译文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俱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 (2)及见之,又倨()
(3)三子致功而不见德()( 4)卒事始皇帝()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1)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2)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
1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延入坐,为上客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君,非也其皆出于此乎
C。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此物固非西产
D。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0。蔡泽向范雎说起商鞅、吴起、大夫种三人的遭遇,其用意在于。(2分)
21。联系全文,概括蔡泽之所以能够“垂功于天下”的原因。(3分)
答案:
17、【参考答案】:求取;傲慢;获得恩惠、有回报;最后
18、【参考答案】:(1)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公开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真有这回事吗?”
(2)韩非子认为(辨士们)“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是真的啊!
19、【参考答案】:C
20、【参考答案】:阐明了“人之立功,身与名俱全乃为上”的道理,要让范雎认清盛极则衰的道理,以此三人功成身死为鉴,从而主动让出相位。
21、【参考答案】: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把握机遇,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而获取相位;在困厄中激励自奋。
译文:蔡泽,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本来早就(惹得)范雎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所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么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过后几天,范雎上朝,把蔡泽的情况向秦昭王作了禀报。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范雎于是托言有病情昭王允话他归还相印。秦召王新宠蔡泽,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位,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蔡泽做秦相几个月后,有人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蔡泽害怕被杀,于是就托言有病归还相印,秦昭王封他为纲成君。在秦国十多年,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蔡泽作为秦国使者出使燕国,在燕国三年,就让太子丹被送入秦国当了人质。
太史公评论说: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说的真对啊。蔡泽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入仕的机会。这并非他们的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等到入秦作客,取得卿相之位,功垂天下的原因,是(游说力度)强弱形势本来就不一样,凭藉不同罢了。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象蔡泽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然而,蔡泽如果不被厄境所困,又哪能激励自奋呢!
篇4:《史记·蔡泽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蔡泽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俱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译文:
蔡泽,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本来早就(惹得)范雎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 ”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所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么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过后几天,范雎上朝,把蔡泽的情况向秦昭王作了禀报。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范雎于是托言有病情昭王允话他归还相印。秦召王新宠蔡泽,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位,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蔡泽做秦相几个月后,有人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蔡泽害怕被杀,于是就托言有病归还相印,秦昭王封他为纲成君。在秦国十多年,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蔡泽作为秦国使者出使燕国,在燕国三年,就让太子丹被送入秦国当了人质。
太史公评论说: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说的真对啊。蔡泽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入仕的机会。这并非他们的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等到入秦作客,取得卿相之位,功垂天下的原因,是(游说力度)强弱形势本来就不一样,凭藉不同罢了。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象蔡泽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然而,蔡泽如果不被厄境所困,又哪能激励自奋呢!
篇5:蔡泽传文言文翻译
蔡泽传文言文翻译
蔡泽传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于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生,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俱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译文】
蔡泽,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本来早就(惹得)范雎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所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么!十人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过后几天,范雎上朝,把蔡泽的情况向秦昭王作了禀报。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范雎于是托言有病情昭王允话他归还相印。秦召王新宠蔡泽,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位,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蔡泽做秦相几个月后,有人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蔡泽害怕被杀,于是就托言有病归还相印,秦昭王封他为纲成君。在秦国十多年,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蔡泽作为秦国使者出使燕国,在燕国三年,就让太子丹被送入秦国当了人质。太史公评论说: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很可信啊。蔡泽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入仕的机会。这并非他们的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等到入秦作客,取得卿相之位,功垂天下的原因,是(游说力度)强弱形势本来就不一样,凭藉不同罢了。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象蔡泽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然而,蔡泽如果不被厄境所困,又哪能激励自奋呢!
篇6:《蔡泽者,燕人也》原文以及参考译文
《蔡泽者,燕人也》原文以及参考译文
【原文】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俱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参考译文】
蔡泽,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本来早就(惹得)范雎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真有这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所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么?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过后几天,范雎上朝,把蔡泽的情况向秦昭王作了禀报。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范雎于是托言有病情昭王允话他归还相印。秦召王新宠蔡泽,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位,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蔡泽做秦相几个月后,有人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蔡泽害怕被杀,于是就托言有病归还相印,秦昭王封他为纲成君。在秦国十多年,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蔡泽作为秦国使者出使燕国,在燕国三年,就让太子丹被送入秦国当了人质。
太史公评论说: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说的真对啊。蔡泽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入仕的机会。这并非他们的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等到入秦作客,取得卿相之位,功垂天下的原因,是(游说力度)强弱形势本来就不一样,凭藉不同罢了。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像蔡泽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然而,蔡泽如果不被厄境所困,又哪能激励自奋呢!
篇7:《南史蔡廓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南史蔡廓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人。廓博涉群书,言行以礼,起家著作佐郎。以方鲠闲素,为武帝所知。再迁太尉从事中郎,未拜,遭母忧。性至孝,三年不栉沐,殆不胜丧。宋台建,为侍中,建议以为:“鞫狱不宜令子孙下辞,明言父祖之罪。亏教伤情,莫此为大。自今但令家人与囚相见,无乞鞫之诉,便足以明伏罪,不须责家人下辞。”朝议从之。
世子左卫率谢灵运辄杀人,御史中丞王准之坐不纠免官。武帝以廓刚直,补御史中丞。多所纠奏,百僚震肃。时中书令傅亮任寄隆重,学冠当时,朝廷仪典,皆取定于亮。亮每事谘廓然后行,亮意若有不同,廓终不为屈。迁司徒左长史,出为豫章太守。征为吏部尚书。廓因北地傅隆问亮:“选事若悉以见付,不论;不然,不能拜也。”亮以语录尚书徐羡之,羡之曰:“黄门郎以下悉以委蔡,吾徒不复厝怀,自此以上,故宜共参同异。”廓曰:“我不能为徐干木署纸尾。”遂不拜。干木,羡之小字也。选案黄纸,录尚书与吏部尚书连名,故廓言署纸尾也。羡之亦以廓正直,不欲使居权要,徙为祠部尚书。文帝入奉大统,傅亮率百官奉迎,廓亦俱行。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廓年、位并轻,而为时流所推重,每至时岁,皆束带诣门。奉兄轨如父,家事大小,皆谘而后行,公禄赏赐,一皆入轨,有所资须,悉就典者请焉。从武帝在彭城,妻郗氏书求夏服。廓答书曰:“知须夏服,计给事自应相供,无容别寄。”时轨为给事中。元嘉二年,廓卒。武帝常云:“羊徽、蔡廓,可平世三公。”
(节选自《南史·蔡廓传》)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B. 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C. 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D. 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母忧,母亲丧事。古代子女为父母守丧,不行婚嫁之事,不参与吉庆之典,官者须离职。
B. 豫章,古代区域名称,在汉代设郡,指现在的南昌地区,唐代初期把豫章郡改为“洪州”。
C. 吏部,掌管天下所有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和选拔考试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D.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指太尉、司徒、司空。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
A. 蔡廓知书识礼,看重礼仪教化。他博览群书,言语行动都不逾礼;在宋朝为官,建议废除子孙指控长辈的.诉讼制度,得到朝廷的认可。
B. 蔡廓才干卓异,得到朝官敬重。中书令傅亮位高权重,负责决定朝廷的礼仪典章,每一件事都要先向蔡廓咨询,在征求他同意后才实行。
C. 蔡廓刚直不阿,仕途遭受打压。他担任御史中丞职务,弹劾多名官员,整肃了官场;但也因刚直得不到上司的信任,没有得到应有升迁。
D. 蔡廓家中长幼有序,他奉兄如父。家中事无巨细,都请示长兄蔡轨;俸禄赏赐,一律上交;妻子想买夏服,蔡廓也告诉她长兄自有安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廓因北地傅隆问亮:“选事若悉以见付,不论;不然,不能拜也。”
(2)廓年、位并轻,而为时流所推重,每至时岁,皆束带诣门。
.
参考答案:
4.(3分)D
5.(3分)C (不是“所有官吏”,只是文官,武官属于兵部管辖。“选拔考试”在唐开元以后是礼部的事。)
6.(3分) B(“每一件事”不当,原文“每事谘廓”的意思是常常用事来咨询;“同意后才实行”原文无据。)
7.(10分)
⑴ 蔡廓通过北地的傅隆问傅亮:“铨选官员的事如果全部把(它)交给我,我就没什么可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不能接受这一职务。”(5分,画线部分、大意各1分)
⑵ 蔡廓年龄和官位都不大,却被当时的名流所推崇敬重,每当到了时令年节,都恭敬地束好衣带到他家里拜望。(5分,画线部分、大意各1分)
参考译文
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人。蔡廓博览群书,依照礼节说话做事,(被朝廷)从家中起用为著作佐郎。以方正鲠直安闲纯朴为武帝所赏识。两次升迁为太尉从事中郎,还没到任,遇到母亲去世。他性情极为孝顺,(服丧期间)三年不梳头洗发,几乎难以禁受丧事之悲。南朝宋的中央官署建立后,他担任侍中,他建议“审讯囚犯不应该让子孙提供证词,不宜让他们明白地说出父亲祖父的罪过。败坏风气,伤害情感,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从今以后,只让家属与囚犯相见,只要他们没有请求复审,便足以说明他们已经认罪服法,不需要责令家人提供证词。”朝廷讨论并听从了他的意见。
世子的左卫率官谢灵运擅自杀了人,御史中丞王准之因为对他不加纠察而被免官。武帝因为蔡廓刚直,让他补位就任御史中丞。他纠察并上章弹劾了许多人,百官及其僚属因慑于威猛之政而风气肃然。当时中书令傅亮被委任托付以重要职位,而学问在当时首屈一指,朝廷的仪礼典章,都是由傅亮决定的。傅亮常常是先向蔡廓咨询然后实行,傅亮的意见如果有不同,蔡廓也不因此最终屈从。后升任司徒左长史,出京担任豫章太守。他被征调为吏部尚书。蔡廓通过北地的傅隆问傅亮:“铨选官员的事如果全部把(它)交给我,我就没什么可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不能接受这一职务。”傅亮把这话告诉给录尚书徐羡之,徐羡之说:“黄门郎以下的事都交给蔡廓办理,我们不再考虑;由此以上的事,本来就应该共同研究参考不同意见。”蔡廓说:“我不能因为徐干木在纸尾上署名。”于是没有上任。干木,是徐羡之的小字。
铨选官员考察官员用的黄纸,录尚书与吏部尚书需要在上边联名签署,所以蔡廓说是在纸尾上署名。徐羡之也因为蔡廓太刚直,不想让他身居权要地位,调他担任祠部尚书。宋文帝入京继承了皇位,傅亮率领百官迎接,蔡廓也一同前往。蔡廓到了寻阳,恰逢生病不能前进,傅亮将要继续赶路,到他那里告别。蔡廓对他说:“营阳王在吴地,应该优厚地予以侍奉,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你们诸位有杀主的恶名,你们还想在世上立足,将可能吗?”蔡廓年龄和官位都不大,却被当时的名流所推崇敬重,每当到了时令年节,都恭敬地束好衣带到他家里拜望。他侍奉兄长蔡轨如同侍奉父亲,大大小小的家事,都是询问兄长以后再做,从公家所得的俸禄和赏赐,全都交给蔡轨,有时需要花费,全都是到主管人员那里去申请。他跟随武帝在彭城,妻子郗氏写信向他要夏天的服装。蔡廓写信回答说:“我明白你需要夏服,估计兄长给事中自然会给你提供,不用另寄。”当时蔡轨担任给事中。元嘉二年,蔡廓逝世。高祖曾经说:“羊徽、蔡廓可以与三公平等看待。
篇8:蔡天祐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蔡天祐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蔡天祐,字成之,睢州人。登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出为福建佥事历山东副使分巡辽阳岁歉活饥民万余辟滨海圩田数万顷,民名之曰“蔡公田”。累迁山西按察使。
嘉靖三年,大同兵乱,巡抚张文锦遇害。诏曲赦乱卒,乃擢天祐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天祐从数骑驰入城,谕军士献首恶,众心稍定。会尚书金献民、总兵官杭雄出师甘肃,道大同,乱卒疑见讨,复鼓噪。天祐惧,急请再赦。兵部言“元恶不除无以警后”。请特遣大臣总督宣、大军务,以制其变。乃命户部侍郎胡瓒偕都督鲁纲统京军三千人以往。瓒等未发而进士李枝赍饷银至。乱卒曰:“此承密诏尽杀大同人,为军犒也。”夜中火起,围枝馆,出牒示之乃解。寻复杀知县王文昌,围代王府,胁王奏乞赦。王急携二郡王走宣府。巡按御史王官言:“乱卒方嚣,大兵压境,是趣之叛也。请亟止禁军,容臣密图。”乃命瓒驻兵宣府。顷之,天祐奏总兵官桂勇已捕五十四人,请止京军勿遣。帝责以阻挠,令必获首恶郭鉴等。既而瓒次阳和,勇、天祐令千户苗登擒斩鉴等十一人,函首送瓒,请班师。甫二日,鉴父郭疤子复纠徐毡儿等夜杀勇家人,又毁苗登家。瓒言非尽歼不可。帝乃切让天祐,召勇还京,以故总兵朱振代之,敕瓒仍驻宣府。居无何,天祐捕戮徐毡儿等,瓒等遂班师。明年正月,侍郎李昆、孟春,总兵官马永交章言疤子潜逃塞外,必为后患。帝将遣使勘,会瓒还京言逃卒无足患,帝乃罢勘官勿遣。疤子复潜入城,焚振第。明旦,天祐闭城大索。获疤子及其党三十四人,悉斩以徇。尽宥胁从,人心乃大定。事闻,赉银币。已,进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寻就进兵部右侍郎。天祐因引疾去。居二年,奉诏起用。未至京,得疾告归,卒。年九十五。
(节选自《明史?蔡天祐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出为福建佥事历山东/副使分巡辽阳/岁歉活/饥民万余/
B.登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出为福建佥事/历山东副使/分巡辽阳/岁歉/活饥民万余/
C.登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出为福建佥事/历山东副使分/巡辽阳/岁歉/活饥民万余/
D.登弘治十八年进上/改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出为福建佥事/历山东副使/分巡辽阳/岁歉活/饥民万余/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明清时期秀才经乡试合格后,参加殿试,名属前三甲,统称进士。
B.兵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郡王,中国古代爵位名。其名始于两晋。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
D.禁军是封建时代由帝王直辖,护卫帝王或承担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蔡天祐为官能够关注民生。年成歉收时,他救活了上万百姓。因组织百姓开垦近海的圩田几万顷,被迁升为山西按察使。
B.蔡天祐有勇有谋。嘉靖三年,大同兵变,蔡天祐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任大同巡抚,他只带领几个随从骑马进入城中,告诉兵士们只需交出首恶,使他们稍微安定下来。
C.蔡天祐不惧恶势力。蔡天祐和桂勇安排苗登斩杀了首恶郭鉴,郭疤子纠集徐毡儿等杀了桂勇的家人,又毁了苗登的家。蔡天祐受到了皇帝责备,不久便捕杀了徐毡儿。
D.蔡天祐除恶务尽。郭疤子从潜逃地塞外溜回,烧毁了总兵朱振的府第,第二天一早,蔡天祐下令关闭城门,在城中展开大搜查,最终抓获郭疤子及其同党,全部杀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尚书金献民、总兵官杭雄出师甘肃,道大同,乱卒疑见讨,复鼓噪。(5分)
(2)既而瓒次阳和,勇、天祐令千户苗登擒斩鉴等十一人,函首送瓒,请班师。(5分)
参考答案
4.【答案】B 【命题意图】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解析】回答此题,要对所给语段进行语法分析。要抓住语段中“登”“改”“授”“出为” “历”“分巡”等表职位变化的动词,而“进士”“庶吉士”“给事中”“佥事”“山东” “辽阳”则是名词,作前者的宾语。后面动词“活”的主语应是蔡天祐,则答案就明显了。
5.【答案】A 【命题意图】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解析】乡试合格者为举人,举人参加会试,合格者为贡士,贡士参加殿试,合格者为进士。
6.【答案】A 【命题意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析】累迁,是多次升迁。蔡天祐是经多次升迁后才任山西按察使的,选项强加因果。
7.【答案】(1)正赶上尚书金献民、总兵官杭雄出兵甘肃,取道大同,作乱的士兵怀疑(将) 被讨伐,又喧闹起来。
(2)不久胡瓒驻扎在阳和,桂勇、蔡天祐令千户苗登擒获斩杀郭鉴等十一人,用匣子装首 级送予胡瓒,请求(他)调回军队到京师。
【命题意图】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解析】(1)句中“会”“道”“见”“鼓噪”为关键词,每个 1 分,句意 1 分。
(2)句 中“既而”“次”“函”“班师”为关键词,每个 1 分,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蔡天祐,字成之,是睢州人。考中弘治十八年进士,改选为庶吉士,授予吏科给事中, 出京担任福建佥事。先后担任山东副使、分巡辽阳的职务。年成歉收(时),救活了饥民万 余人。开辟几万顷近海的.圩田,老百姓叫他“蔡公田”。经多次升迁后任山西按察使。
嘉靖三年,大同守兵作乱,巡抚张文锦遇害。(皇帝)下诏书特赦免作乱的守兵,于是 提拔蔡天祐为右佥都御史,任大同巡抚。天祐率几个随从骑马入城,告诉作乱的军士(只需) 献出首恶,众人心中稍微安定下来。正赶上尚书金献民、总兵官杭雄出兵甘肃,取道大同, 作乱的士兵怀疑(将)被讨伐,又喧闹起来。天祐担心了,急忙请求第二次发出赦书。兵部 说“罪魁祸首不除就不能警示后人”。请求特地派遣大臣总督宣、大军务,来控制守军(防) 变乱。 (朝廷)于是命户部侍郎胡瓒和都督鲁纲统领京城军士三千人前往。胡瓒等还没出发,
而进士李枝送的饷银到了。作乱的士卒说: “这是奉密诏全部杀掉大同(参与作乱的)人, 作军队赏赐用的。”在夜中火起,(士兵)围住李枝的住处,(李枝)拿出官方的文件给他们 看才使(士兵)解散。不久(作乱的士兵)又杀死知县王文昌,包围了代王府,胁迫代王上 奏乞求赦免他们。代王急忙携两个郡王逃到宣府。巡按御史王官说:“作乱的士卒正吵闹, (此时)大兵压境,是催促他们叛乱啊。请赶快让禁军停下,允许我悄悄地谋划。”(朝廷) 于是命胡瓒驻兵在宣府。很快,天祐上书总兵官桂勇已抓捕五十四人,请让京城的军士停下 不再派遣。皇帝因他阻挠派兵责备他,命令他一定要抓获首恶郭鉴等人。于是胡瓒驻扎在阳 和,桂勇、天祐命令千户苗登擒斩郭鉴等十一人,用匣子装(郭鉴等的)首级送给胡瓒,请 求(他)调回军队到京师。刚(过了)两天,郭鉴的父亲郭疤子又纠集徐毡儿等趁夜杀了桂 勇家人,又毁掉苗登的家。胡瓒说非全部歼杀不可。皇帝就严厉责备了天祐,召唤桂勇回京, 以过去的总兵朱振代替他,下令胡瓒仍然驻扎到宣府。
不久,天祐捕杀徐毡儿等,胡瓒等就 班师回朝了。第二年正月,侍郎李昆、孟春,总兵官马永交章上书说郭疤子潜逃在塞外,一 定是后患。皇帝准备派遣使者察看,正碰上胡瓒回京说逃卒不足为患,皇帝就停止安排使者, 没有派人去。郭疤子又潜入城中,焚烧了朱振的府第。第二天一大早,蔡天祐下令关闭城门 在城中大规模搜索。抓获郭疤子及其同党三十四人,全部斩杀并巡行示众。全部饶恕胁从的 人,人心才大定。这件事上报给皇帝,皇帝赏赐给他银币。最终晋升为副都御史,仍任大同 巡抚。 不久,晋升为兵部右侍郎。天祐称病离职。过了两年,奉诏起用。还未到达京城,因得 病告归,去世。享年九十五岁。
★ 杨震传原文和译文
《史记·蔡泽传》全文及译文(合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