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宽灵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教师中心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教师中心稿),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教师中心稿)
(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教师中心稿)
《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
广州市白云区竹料第三中学 向明
[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曾接触过简单议/论文的阅读,对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普遍对议/论文的学习感到枯燥,不愿意学议/论文。本单元是他们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议/论文单元(广东版高中教材共3个议/论文单元,本单元标示为散文单元,个人认为此处广东版教材标识欠妥,可参见12月《中学语文教学》),应在教会学生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议/论文的理解,加深他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
[教学内容分析]
《菱角的喜剧》是(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的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本文由“我”吃到不同的菱角从而了解到菱角的多样性,再讲到生物(昆虫)的多样性,进而阐述一切事物都有着复杂性、多样性,从而得出本文的观点:“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的聪明人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先讲认识事物(菱角、蝴蝶、蝗虫)如果只是凭自己看到的而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是不精确的(反面事例论证),再举农民看天气的例子,说明认识事物应在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掌握它的复杂性(正面事例论证),然后通过良种变劣种、一些地方山洞养猪总是失败的例子说明如果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后果常常使我们做事摔筋斗(反面事例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出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正面事理论证),最后.总结做事时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本文思路清晰, 文章的1----6段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层层递进说明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再在第7段提出本文的论点:因为事物有着复杂性、多样性,所以既要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才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然后8----11段运用事例和事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最后12段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教学方法]
本文难度不大,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因此建议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老师从旁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学习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定学习目标,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提出建议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利用网络,以对作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有大致的了解;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注重应用,要学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关注学生创造的能力,要能对文中的观点有自己新的见解;注重学习探究的方法,使本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和潜能,在学习时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加深对文章所述观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层层递进引用生活事例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运用事例和事理进行正反论证的方法。
3.课题“菱角的喜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每位同学上网查找资料,了解秦牧的生平及文学成就,也可以是轶闻趣事。用100――20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介绍,最好以多媒体形式制作成.课件,可配合图片。下面是老师推荐的可上网浏览的资料与网址:
《杂文大家――秦牧》gd.southcn.com
《不老之道》202.64.132.79/v0305/04r.htm
《一句赞语救了秦牧》www.southcn.com
《秦牧爷爷答小记者问》www.fcja.org
二.课堂学习过程
1.新课导入:
《淮南子》中“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的说法,同样是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我想应该是由于土壤、温度、地势等原因造成的。南方的荔枝、芒果到了北方是不能成活的,而北方的苹果、梨子在海南也不能成活,这说明了什么呢:生物的生长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要求,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既掌握其一般性,又要了解其特殊性,才能少走、乃至不走弯路,今天,让我们学习秦牧先生的《菱角的喜剧》,一起领悟其中的道理吧!
2.每个学习小组派一位代表,介绍自己查找的有关秦牧的资料。(不重复)
在同学们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老师补充介绍秦牧:
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 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 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是中国当代三大散文家之一(刘白羽、杨朔、秦牧)。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及姐妹篇《语林采英》。
3. 默读课文后,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初步探究。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分析。
(1)《菱角的喜悦》这篇文章论证的层次是什么?(学生自做图表,下为教师设计的板书,供参考用。)
引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认识菱角-----生活现象---提出中心论点
(8)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
(11)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
(9)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
(10)良种变劣、山洞养猪不活
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2)文章为什么以“菱角的喜剧”为题?(见教参课后练习分析)
(3)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语言总体来说是平实的,推崇口语化的句子,如:“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所不在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但有些语句如“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要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旧可以酣然大睡。”“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等使文章既生动又说理透彻。学生可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可持批评的态度进行评论。)
4.深层探究。再次通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每组提出一二个问题,同学们集思广益,共同解决。老师可提供以下问题做参考:
(1)作者是怎样概括生活中的现象并由此提出论题的?(见课文内容分析)
(2)为什么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联系生活实际谈)
(3) “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常把人害得好苦呵!”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联系时代背景谈)
(4)联系生活实际论述观点有何好处?
……
5.深层拓展探究
细读文章第11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本段以“君臣佐使”为喻,指出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二者缺一不可,这个比喻十分恰切,你是否还可以再用一至两个比喻?
(2)本段又用多种方法论述怎样才能“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你是否可举出其它的方法?
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3)议/论文讲究“摆事实、讲道理”,除了用事实做论据,还需要理论的支持。名言警句、传说故事、经典言论都可以成为说理的好助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说理具有权威性, 除了文中的事例和事理,你的记忆宝库里还有哪些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不妨说出一二。
三.课后拓展:
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可是有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具体事情来时,却产生意外的结果。阅读下
篇2: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教师中心稿)教案
(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教师中心稿)教案
《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
广州市白云区竹料第三中学 向明
[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曾接触过简单议论文的阅读,对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普遍对议论文的学习感到枯燥,不愿意学议论文。本单元是他们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议论文单元(广东版高中教材共3个议论文单元,本单元标示为散文单元,个人认为此处广东版教材标识欠妥,可参见2012月《中学语文教学》),应在教会学生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议论文的理解,加深他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
[教学内容分析]
《菱角的喜剧》是(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的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本文由“我”吃到不同的菱角从而了解到菱角的多样性,再讲到生物(昆虫)的多样性,进而阐述一切事物都有着复杂性、多样性,从而得出本文的观点:“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的聪明人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先讲认识事物(菱角、蝴蝶、蝗虫)如果只是凭自己看到的而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是不精确的(反面事例论证),再举农民看天气的例子,说明认识事物应在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掌握它的复杂性(正面事例论证),然后通过良种变劣种、一些地方山洞养猪总是失败的例子说明如果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后果常常使我们做事摔筋斗(反面事例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出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正面事理论证),最后总结做事时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本文思路清晰, 文章的1----6段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层层递进说明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再在第7段提出本文的论点:因为事物有着复杂性、多样性,所以既要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才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然后8----11段运用事例和事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最后12段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教学方法]
本文难度不大,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因此建议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老师从旁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学习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目标 ]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定学习目标,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提出建议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利用网络,以对作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有大致的了解;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注重应用,要学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关注学生创造的能力,要能对文中的观点有自己新的见解;注重学习探究的方法,使本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和潜能,在学习时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加深对文章所述观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层层递进引用生活事例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运用事例和事理进行正反论证的方法。
3.课题“菱角的喜剧”的理解。
[教学过程 ]
一.课前准备
每位同学上网查找资料,了解秦牧的生平及文学成就,也可以是轶闻趣事。用100――20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介绍,最好以多媒体形式制作成课件,可配合图片。下面是老师推荐的可上网浏览的资料与网址:
《杂文大家――秦牧》gd.southcn.com
《不老之道》202.64.132.79/v0305/04r.htm
《一句赞语救了秦牧》www.southcn.com
《秦牧爷爷答小记者问》www.fcja.org
二.课堂学习过程
1.新课导入 :
《淮南子》中“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的说法,同样是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我想应该是由于土壤、温度、地势等原因造成的。南方的荔枝、芒果到了北方是不能成活的,而北方的苹果、梨子在海南也不能成活,这说明了什么呢:生物的生长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要求,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既掌握其一般性,又要了解其特殊性,才能少走、乃至不走弯路,今天,让我们学习秦牧先生的《菱角的喜剧》,一起领悟其中的道理吧!
2.每个学习小组派一位代表,介绍自己查找的有关秦牧的资料。(不重复)
在同学们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老师补充介绍秦牧:
秦牧(1919---
篇3:山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语文
山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语文
山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语文目录
第一册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
1 劝学………………………《荀子》 2
2 师说………………………韩 愈 4
学习活动
一 文本品读
二 学习成果展示
三 关于“教师作用”的调查
选读文本
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赵鑫珊) 9
读书的艺术(林语堂) 14
第二单元 感受艺术魅力
3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23
4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乔治・桑 27
学习活动
一 鉴赏园地
二 音乐沙龙
选读文本
蒙娜丽莎的魅力(傅雷) 34
梅兰芳(格里格) 38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怀抱
5 荷塘风起…………………颜元叔49
6 古代诗歌二首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53
山居秋暝…………………王 维54
学习活动
一 读书金钥匙:摘录与评点
二 学习成果交流
三*走进演播室
选读文本
自然(歌德) 57
尼亚加拉瀑布抒情(刘长春) 60
第四单元 体悟山水神韵
7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64
8 再别康桥…………………徐志摩71
9 石钟山记…………………苏 轼73
学习活动
一 文本赏读
二 “山水”诗文展示
选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79
钩台的春昼(郁达失) 82
活动性学习专题
走进孔子………………………………………………89
第二册
第一单元 追求人生的五彩梦
1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2
2 离 骚……………………屈 原 4
学习活动
一 鉴赏园地
二 学习成果展示
选读文本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9
远 方(许达然) 11
第二单元 跨越时空的美丽
3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 迅17
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30
学习活动
一 文本品读
二 青春论坛
选读文本
悼念乔治・桑(雨果) 36
千秋遗爱在人间(刘征泰) 39
第三单元 透视人世百相
5 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45
6 鸿门宴……………………司马迁 59
学习活动
一 文学大观园
二 刘邦与项羽:英雄人物纵横谈
选读文本
警察和赞美诗(欧・亨利) 68
梦(卡夫卡) 75
第四单元 解读昨日战争
7 赤壁之战…………………司马光78
8 荷花淀……………………孙 犁87
学习活动
一 文本品读
二 模拟采访
选读文本
崤之战(《左传》) 97
兵车行(杜甫) 102
永别了,武器(海明威) 104
活动性学习专题
与经典对话…………………………………………118
第三册
第一单元 建构精神家园
1 报任安书………………司马迁 2
2 富有的是精神……………谢冕9
学习活动
一 学习成果展示
二*课堂讨论
三 演讲比赛
选读文本
苏武传(班固)15
西西弗的神话(加缪)21
第二单元 倾听自然的声音
3 敬畏自然…………………詹克明 27
4 天论………………………《荀子》 38
学习活动
一 读书金钥匙:做读书笔记
二 辩论会
三 “我爱自然”征文
选读文本
与天地精神往来(李汉荣)43
庞贝梦魇(周瑞金)48
第三单元 体味至爱亲情
5 陈情表……………………李 密54
6 我不是个好儿子…………贾平凹 58
学习活动
一 文本品读
二 亲情颂歌
选读文本
项脊轩志(归有光)62
母亲颂(米斯特拉尔)65
第四单元 追寻文明的踪迹
7 都江堰……………………余秋雨72
8 兰亭集序…………………王羲之78
学习活动
一 鉴赏园地
二 家乡风情文化展
选读文本
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83
书生论剑(韩静霆)88
活动性学习专题
真情伴我成长…………………………………………96
第四册
第一单元 谱写生命赞歌
1 屈原列传…………………司马迁 2
2 贝多芬百年祭……………萧伯纳 7
学习活动
一 阅读快车道
二 读书金钥匙:勾画与批注
三 /论文答辩会
选读文本
文天祥千秋祭(卞毓方)14
梅花岭记(全祖望)23
第二单元 探求美的真谛
3 滕王阁序…………………王 勃 26
4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宗白华 34
学习活动
一 文本品读
二 语文游艺宫
选读文本
情采(刘勰)43
月夜的美感(高山樗牛)47
第三单元 洞察世道沧桑
5祝福………………………鲁 迅57
6雷雨………………………曹 禺 73
学习活动
一 文学大观园
二 创新天地
选读文本
高老头(巴尔扎克)87
窦娥冤(关汉卿)95
第四单元 打开科技之窗
7张衡传…………………范 晔102
8论无性造人……………托马斯 105
学习活动
一 文本品读
二 关于克隆人的辩论会
三 走近科学家
选读文本
读数时代(南帆)111
镭是一种恐怖物质(比埃尔・居里) 120
活动性学习专题
语文与我同行 ………………………………………124
第五册
第一单元 爱的生命的乐章
1 孔雀东南飞(并序)……………… 2
2 长亭送别…………………王实甫 12
3 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 18
学习活动
一 文学大观园
二*诗歌朗诵会
选读文本
致橡树(舒婷)30
外国诗三首(公园里/雅克・普雷韦尔
当你老了/叶芝 小花/普希金)31
第二单元 探索科学奥秘
4 黑洞旅行…………………霍 金35
5 祖冲之传…………………萧子显41
学习活动
一 问题征答
二 科技报告厅
选读文本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杨焕明)46
短文两篇(沈致远)52
第三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6 宋词二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 轼61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62
7 六国论……………………苏 洵 64
8 阿房宫赋…………………杜牧67
学习活动
一 鉴赏园地
二 家乡访古
选读文本
第十二座雕像(邓琮琮 张建伟)73
金字塔感言(夏多布里昂)82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9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85
10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92
学习活动
一 文本品读
二 读书报告会
选读文本
华盛顿的选择(傅国涌)98
中国西部(朱增泉)
活动性学习专题
感受古代汉语的文化意蕴
山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语文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地理必修2课件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下册教学介绍
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教师中心稿)(整理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