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总复习提纲

时间:2024-04-03 03:37:55 作者:longerhele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longerhel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总复习提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总复习提纲,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总复习提纲

一、知识回顾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朝建立的意义:结束分裂对峙局面,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4、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

(1).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减轻人民负担。

(2).结果:国家统一安定,人口大幅增长,储积大量粮食和布匹,社会经济繁荣。

5、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6、隋炀帝从6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7、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大运河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6,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李渊(唐高祖)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10、唐高祖退位后,传位李世民(秦王)。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11、唐太宗治国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

12、唐太宗治国措施:

①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② 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③ 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④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敢于直言的魏征(进谏200多次,最的谏臣)

13、贞观之治的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

14、女皇武则天(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1).地位: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政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措施: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结果: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15、.隋唐时,国家政治制度有许多创新,突出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机构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

16、开元之治

(1).时间:唐玄宗统治前朝

(2).措施{任用贤才,如姚崇等 {重视吏治 {崇尚节俭

(3).结果: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17、农业{兴修水利(共修建40多处大型水利工程)

18、农耕技术改进:水稻采取育秧移植栽培,江南地区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19、创新工具:曲辕犁和简单的蔬菜品种从西域传入 ,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重要的地位,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0、手工业{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21、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22、商业{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长安市分为“市”和“坊”(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23、唐朝的衰亡

(1).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渐渐贪图玩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导致“安史之乱”

(2).灭亡:9世纪后期,爆发农民起义,9,唐朝灭亡。

24、、科举制的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25、、隋唐科举制度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科举制才被废除

26、、科举制的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例:房玄龄、孔颖达)

27、科举制的完善①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主要。②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③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④.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28、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唐朝科举制在当时还影响到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新罗文学家崔致远,就是唐朝是新罗在长安中进士的佼佼者)

29、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发展。

30、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x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31、隋唐对外交往的概况: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来往。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32、隋唐时期,中日两国国交往密切。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33/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4/唐玄宗时,高僧鉴真至六次东渡,传播唐朝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5、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流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36、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x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7、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距今近一千四百多年,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位于今河北赵县)。

38、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39、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这部经卷原藏敦煌莫高窟,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

40、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写成《千金方》,后世尊称孙思邈为“药王”他故乡的一座山也被称为“药王山”。

4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今天,我们依然能读到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成就、影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42、隋唐的两位书法家:(并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他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人称“颜体”

作品:《颜式家庙碑》

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柳体”。他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

作品:《玄秘塔碑》

45、书法概况: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步入又一个高峰

46、绘画概况:隋唐时期,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宗教画的生活气息越俩越浓厚,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大量出现。

47、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

吴道子:画技高超,后世称他为“画圣”,开后世写意画先河。

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阎立本:代表作《历代帝王像》《步辇图》

48、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那里的大部分洞窟,是隋唐时期开凿的。莫高窟里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窟内保存的大量佛经、文学等也极为珍贵。莫高窟堪称世界的艺术宝库之一。

隋唐时期文化繁华的原因:

1》、政治上:国家统一、安定、强盛; 2》、经济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民族政策开明,各族交往密切,共同创造祖国的历史;

4》、对外方面:开放、宽容,和亚欧国家频繁来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5》、先进的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各式各样的人才;

6》、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49、隋唐乐舞得特点: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大量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传统舞乐,再加以创新,呈现盛世特点

50、隋唐乐舞的代表:唐太宗时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时的《霓裳羽衣舞》。(唐玄宗时流行的《霓裳羽衣舞》被诗人白居易赞为:“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51、10世纪初期,首领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国(又称辽国),都城上京,辽太宗时占领了幽云十六州。

5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结束分离局面。

53、1世纪前期(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54、12世纪初期(11),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金太祖)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55、1127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56、1005年,宋辽议和,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1125年金朝灭了辽朝。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史称“靖康之变”。

57、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后被秦桧所害。1141年末,南宋于金达成“绍兴和议”。

58、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59、金迁都: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60、南方发展农业的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增加劳动力。②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产。

61、农业发展的表现:①粮食作物;从越南引进占城稻(优点:耐旱涝、生长期短、生长力强、稻穗长),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苏湖熟,天下足),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②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的发展。

62、丝织业: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63、棉织业:从海南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64、制瓷业:宋代时中国瓷器的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成瓷都。

65、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海船的优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抗风力强,能战胜惊涛骇浪)

66、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67、海外贸易的原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68、海外贸易的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高港,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

69、纸币的出现: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意义: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70、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原因: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的少数民族南侵,南方地区长期处于想多稳定的环境。

71、衣:体现了等级性和不同的待业特点。北宋初年,崇尚节俭,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各级官员服色有严格规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衣服。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72、食: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时羊肉价格高,多以鱼肉为主。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73、住:住房以瓦房为主,农村则多是茅屋,贵族官僚的宅地相当宏丽,高脚桌椅板凳已广泛使用。

74、行:两宋时期,人们乘坐的交通工具有牛车、驴车、轿子和人力独轮车等。士大夫出门,一般骑驴或骡子。

那时交通比较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

75、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76、瓦子又称“勾栏”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东京内有许多瓦子,许多穷苦艺人卖艺谋生。

二、知识表格

阶段 人物 贡献 影响

科举制的创立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1、改善用人制度:凭才学做官,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政府任职。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民族 祖先 首领 生活

区域 方式(各亲、册封) 意义

藏族 吐番 松赞干布赞普 青藏高原一带,吐蕃人称的君王为“赞普”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番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因尺带珠丹而提出“和同为一家”

尺带珠丹赞普 唐朝把金城公主嫁给

维吾尔族 回纥

(鹘) 怀仁可汗 甘肃x疆一带,色楞格河流域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双方关系友好,经济和商业繁荣

靺鞨 渤海郡王 东北松花江、黑龙江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多,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经济文化水平提高,有海东盛国之称

彝族白族 六诏居民 云南王 云南苍山洱海 唐玄宗封首领为“云南王” 在唐朝支持下实现了统一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统治方法 勤于政事,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重用贤才,虚心纳谏。 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国策 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员到地方任职,烧毁珠玉锦绣,提倡节俭,发展农业生产。

统治美称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开元之治

科举制 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开创殿试和武举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对外交往 玄藏西游 鉴真东渡

民族关系 实行仁政,注重文治,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任用贤才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狄仁杰张柬之 姚崇 宋璟

名言名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其它 被北方、西域首领奉为“天可汗”歌舞《秦王破阵乐》 参与编创《霓裳羽衣舞》

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人 都城

契丹(辽) 契丹 916到1125年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到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

西夏 党项 1038年到1227年 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115年到1234年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

南宋 汉族 1127年到1276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

篇2:七年级下册历史总复习提纲2021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5课

1、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是什么朝代?

北宋。

2、采取重文轻武治国政策的是什么朝代?

北宋。

3、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

辽、西夏、金等。

4、占据江南,与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是什么朝代?

南宋。

5、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蒙古族。

6、辽宋夏金元时期时代特征是什么?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政权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时间 灭亡

北宋 汉族 赵匡胤 东京

(开封) 960年 1127年

(被金灭)

南宋 汉族 赵构 临安

(杭州) 1127年 1276年

(被元灭)

辽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内蒙古巴林左旗) 9 1125年

(被金灭)

西夏 党项 元昊 兴庆

(银川) 1038年 1227年

(被蒙古灭)

金 女真 完颜阿骨打 中都

(北京) 1115年 1234年

(被蒙古灭)

元 蒙古 忽必烈 大都

(北京) 1271年 1368年

(被明灭)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导言

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赵匡胤。

2、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特点?

重文轻武。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北宋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

4、赵匡胤是通过哪次兵变篡夺哪一政权建立北宋的?

陈桥兵变、后周。

5、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出现什么趋势?

统一趋势。

6、宋初统治者制定的统一方针是什么?

先南后北。

7、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宋朝皇帝是谁?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

8、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措施:

(一)军事方面: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二)行政方面:

(1)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频繁调动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通判;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④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重文轻武的政策

9、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对皇权构成威胁。

10、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太宗时)。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11、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措施有哪些?

①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②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12、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有何长远影响?

①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3、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 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③(消极影响)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导言

1、与北宋并立的辽和西夏分别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契丹族、党项族。

契丹族与党项族

2、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的是谁,都城在哪?

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3、为契丹族创制文字的是谁?

阿保机。

4、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哪个民族的一支?

羌族。

5、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什么地区?

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6、西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兴庆府(今银川)。

7、创制西夏文字的是谁?

元昊。

宋辽与北宋的和战

8、占领燕云十六州的辽朝皇帝是谁?

辽太宗。

9、宋太祖时,北宋与辽的关系怎样?

保持友好关系。

10、宋太宗时,被迫对辽采取什么政策?

防御政策

11、澶州之战发生在何时,当时力劝皇帝亲征的宰相是谁?

宋真宗时、寇准。

12、辽与宋签订的盟约历称作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

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3、宋夏合约的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导言

1、辛弃疾是何时的抗金将领?

南宋。

2、金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女真族。

女真族的崛起

3、女真族是哪个民族的祖先?

满族。

4、女真族原来生活在哪一地区?

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5、辽宋时期女真族受哪一政权的控制和压迫?

辽。

6、11世纪末完成女真各部统一的是谁,是哪一部落的?

阿骨打、完颜部。

7、金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建立的时间、建立者。

女真族、1115年、阿骨打(金太祖)。

8、颁行女真文字的是谁?

阿骨打(金太祖)。

9、辽是在何时被哪一政权所灭?

1125年、被金灭。

10、北宋是在何时被哪一政权所灭,被金军掳去的皇帝是谁?

1127年、金、宋徽宗、宋钦宗。

11、南宋的建立者是谁,定都何地?

赵构(宋高宗)、临安(今杭州)

12、南宋初年,率北伐的抗金将领是谁,他的军队被誉为什么,取得了什么战役的胜利?

岳飞、岳家军、郾城大捷。

13、杀害岳飞的人物有谁,他们为何陷害岳飞,罪名是什么?

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莫须有。

14、宋金和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5、宋金议和后,金迁都到哪,改名为什么?

燕京、中都。

16、两宋时期各族政权示意图:

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①两宋时期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

②两宋时期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导言

1、“苏湖熟,天下足”是何时的谚语?

宋代。

农业的发展

2、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①自身因素:江南地区宋代以前即得到开发;

②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

③政治因素:南方的战乱较少。

④自然因素:气候的变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⑤政策倾向:统治者重视高产作物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3、宋代南方经济开始进一步向哪里发展?

湘江以西、江西、福建和两广。

4、由越南传入的哪一稻种在何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占城稻、北宋。

5、宋朝时哪一作物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水稻。

6、宋代成为丰饶的粮仓的是哪一地区?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

7、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是在哪一朝代?

宋代。

8、北宋到南宋初年,植棉地区仅限于哪些地区?

广东和福建。

9、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什么地区?

江淮和川蜀一带。

手工业的兴盛

10、两宋时期,南方成就突出的手工业部门有哪些?

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

11、北宋时丝织生产发达的地区是哪里?

四川、浙江地区。

12、棉纺织业兴起于何时,哪一地区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南宋后期、海南岛。

13、中国瓷器发展的辉煌时代是在哪一朝代?

宋朝。

14、宋代的瓷窑有哪些?

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江西的景德镇。

15、宋朝的瓷都是哪里,兴起于何时?

景德镇、北宋兴起。

16、南宋时我国制瓷业中心在哪里?

江南地区。

17、宋朝造船业在世界上居于地位的地区有哪些?

广州、泉州、明州。

18、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建在何时的什么地方?

北宋东京郊外。

19、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配备了哪一辨别方向的先进装置?

指南针。

商业贸易的繁荣

20、宋代在哪些河流沿岸兴起了商业城市?

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

21、宋代的商业城市是哪里?

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

22、宋代商业的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沿江、沿河商业城市兴起;

②城市开设店铺地点不限;经商时间不限,出现早市、夜市;

③乡镇出现新的商业区草市;

④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区。

23、宋朝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

广州、泉州。

24、宋代海外贸易的范围近可到哪里,远可达哪里?

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5、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置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市舶司。

26、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哪一朝代?

南宋。

2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出现于何时的什么地区?

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

28、交子出现的原因、意义是什么?

原因:商业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金属货币携带不便。

意义:交子的出现,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29、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是在何时?

南宋。

30、我国经济中心难移开始于何时,最后完成于何时?

唐朝中期、南宋。

31、南宋的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哪里?

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经济重心的南移

3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33、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

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34、经济中心南移的启示:

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创新,重视科技的发展。

②要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③要保持和谐安定的局面。

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导言

1、结束宋辽夏金分裂局面的是哪一朝代?

元朝。

2、元朝是哪一民族建立的?

蒙古族。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3、蒙古族原先生活在什么地区?

大兴安岭北段。

4、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谁完成的?

铁木真(成吉思汗)。

5、蒙古政权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

12、铁木真(成吉思汗)。

6、创制蒙古文字的是谁。

成吉思汗。

7、1227年蒙古灭亡了哪一政权?

西夏。

8、成吉思汗在进攻哪一国家时逝世,地点是哪里?

西夏、六盘山。

9、1234年蒙古灭亡了哪一政权?

金。

10、金朝灭亡后,蒙古和哪一政权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南宋。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11、1260年继承蒙古汗位的是谁?

忽必烈

12、忽必烈推行新政的做法有哪些?

①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

②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③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13、元朝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定都哪里?

1271年、忽必烈、大都(今北京)。

14、元灭南宋是在哪一年?哪一年攻灭南宋残部?

1276年、1279年。

15、南宋灭亡后继续展开抗元斗争的有哪些人?

陆秀夫、文天祥等。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诗句?

文天祥。

17、元朝统一有何重要意义?

结束了我国历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导言

1、我国历版图的是哪一王朝?

元朝。

2、我国历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有哪些?

秦朝、隋朝、元朝。

元朝的疆域

3、我国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哪一王朝?

元朝。

4、史书上关于元朝的疆域是怎样表述的?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5、元朝疆域超过了历疆域较大的哪几个朝代?

汉朝和唐朝。

6、今天哪些边疆地区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

x疆、x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和南海诸岛。

7、我国历版图的是哪一王朝?

元朝。

行省制度

8、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政治上确立了什么制度?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9、元朝在中央设置了哪些机构,分别负责哪些事务?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10、元朝在地方实行哪一行政区划和管理制度?

行省制度。

11、元朝行省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①腹里(山东、山西和河北) 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②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10个行省。

③在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12、元朝在地方设置了哪10个行省?

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3、元朝在边疆的哪些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加强管辖?

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

14、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

①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②由宣政院直接统辖x藏,掌管x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15、澎湖巡检司的设置有何影响?

这是历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16、由宣政院直接统辖x藏有何影响?

x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17、面对当今“”“qd”分裂势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台湾和x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径都是不可能得逞的,必将遭到失败。

18、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意义。

①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朝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

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篇3:七年级下册历史会考总复习提纲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思考: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1)隋朝: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陈朝: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陈后主骄傲自大

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的意义(影响、作用)(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

(1)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同秦朝)

(2)开创了一系列的新制度

(3)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大运河

(4)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 “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空白(图)

3、意义:

(1)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

(2)大大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3)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4、评价:

积极方面:意义

消极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5、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是大一统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间。

6、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欧洲、美洲、印度洋沿岸和大西洋西岸各国间的航程。

巴拿马运河: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

7、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同之处:

(1)都结束了我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2)都制定了许多重要制度,在历产生了重大影响

(3)都兴建了重要工程(4)都只有2个皇帝,存在时间很短

(5)都因为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

8、隋朝的灭亡:是因为隋炀帝的暴政,大运河只是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原因:

大兴土木(修建洛阳),数次对外战争(三征高丽),酷虐残暴

2、概况:6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定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2、原因:表格

3、内容:

政治上

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

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也可以用实物代替)

文化上

完善科举制

法律上

修订法律、宽省刑法

民族关系

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唐太宗重用人才: 房玄龄、杜如晦

2、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贞观政要》是记录唐太宗政绩和他与魏征等议论古今得失的书

5、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表格

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

第3课 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一、女皇武则天巩固统治

1、加强中央集权:①重用酷吏,使用恐怖政策;

②将唐初的《贞观氏族志》修改为《姓氏录》;

③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创设殿试、武举

2、农业;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史称有“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开元盛世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4)改革军事、财政、漕运制度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在整个封建社会盛的时候)

三、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2、手工业

(1)丝织业:以蜀锦最有名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冶铸业

3、人口:唐初300多万户到唐玄宗时1000多万户

四、唐朝疆域

五、唐朝几位皇帝的顺序:

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

篇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复习提纲

一、知识梳理

1.光武中兴

(1)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各地农民起义,其政权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兴”: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黄巾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

二、重难讲解

“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比较

篇5: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复习提纲

一、知识梳理

1.张骞通西域

(1)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在途中被匈奴抓住,被扣留10余年之后,寻机逃脱,继续西行,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但是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他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1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阔别之久的长安。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作了报告,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第二次:公元前1,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①背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②路线: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③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④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3.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2)班超经营西域:东汉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派甘英出使大秦,虽未抵达大秦,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二、重难讲解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任务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最终被大月氏婉言拒绝,但是这次出使不但了解了西域各国,而且还了解到西域各国想同西汉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拜访西域各国,加强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张骞这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使西域各国与汉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张骞两次使西域, 丝绸之路得开通。 陆海贸易大发展, 经济文化相渗透。西域各国归附汉, 加强管理有远见。设立西域都护府, 新疆始归中央管。

篇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复习提纲

一、知识梳理

1.造纸术的发明

(1)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都受到限制。

(2)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以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2.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能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

3.历史巨著《史记》: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的史事。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无情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

4.道教和佛教

(1)道教

①原因: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②影响: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2)佛教

①创立: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

②传入: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③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篇7:初一人教版历史下册期中总复习提纲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

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2)推动教育发展。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朝);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和武举,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市:商业区和坊:居民区)。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3、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松赞干布。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唐玄宗时,将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①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唐朝最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3、画家:唐朝最的画家是阎立本和吴道子。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前后,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

二、与天竺(印度)的交往

(1)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三、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四、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1、原因:A、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B.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C.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D.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人物: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

3、结果和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结果: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但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三、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影响: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篇8:初一人教版历史下册期中总复习提纲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一、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北:P110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 赖、**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北:P110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P104-105(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2)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北:P105—106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顺利地在台湾登陆并迅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和其他国家也起到保护作用。

六、雅克萨之战

北:P106—107沙俄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1685年,清军围攻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战败投降。1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政治复习提纲

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苏教版初二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初一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文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总复习提纲(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总复习提纲,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