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里巴人养生法主要讲什么

时间:2024-07-19 03:39:19 作者:poneil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ponei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里巴人养生法主要讲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中里巴人养生法主要讲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中里巴人养生法主要讲什么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不断充裕,越来越多人逐渐开始关注了养生问题,近几年关注关注养身的朋友一定对中里巴人养生法不陌生,他所出版的书籍中将一些中医上复杂难懂的养生法通过自己独特的见解翻译成为了我们我们读者通俗易懂的一些知识,近几年受到了很多养生人士的推崇和欢迎,所以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下中里巴人所代表的养生法主要包括什么?

每天梳头300下 百病都能“消”

“每天梳头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因为梳头实际上就是在梳经络。别小看梳头,靠它就能打通人体的很多经络,当打通经络后,再集中看哪个穴位有问题,有针对性的去揉一揉,这就是为身体添砖加瓦了。”被中里巴人这么一解释, 梳头这样最“平时”的动作顿时形象“高大”了许多。

中里巴人解释说,“头的侧面全是胆经,有20多个穴位。只要一梳,胆经上的20多个穴位一网打尽,有疼痛的地方就证明有阻塞,然后反复揉,一定要把结节、疙瘩揉开。如果怕梳头多了伤毛囊,可以将指甲剪平,用10个手指肚来梳

身心不合一 不如不锻炼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锻炼身体而“锻炼”,每天强迫自己在跑步机或是器械上“出汗”。对此,中里巴人表示了反对的态度。“心里不想锻炼,肢体就很容易受伤。”

广谱抗菌方法――打喷嚏

再介绍“打喷嚏”之前,中里巴人先解释了一下“疾病”二字的含义。‘疾’中的矢有箭的意思,意思是从外面来的侵害;‘病’中的丙有心火的意思,也就是说心里上火。心里一焦虑就容易气滞形成血淤,血淤就像一个个泥坑,为病菌提供了温床。百病心生,百病从气生。

减肥其实挺简单 对于现在很多女性节食减肥的方法,中里巴人表示强烈的反对。“减肥和养生其实并不矛盾。正确的减肥理念是添加气血能量,排除体内垃圾。”

中里巴人解释说,赘肉是身体不能带走的垃圾,因为缺少新鲜血液的吸收,把血液引过去,就把赘肉带出去了。而为了爱美的女性能够健康的减肥,他还介绍了两种易行见效的“减肥方法”――推腹法和跪膝法。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几种关于中里巴人养生的方法和理念,在他的书中还有很多像这些的养生方法,但是中里巴人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养生学者,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些养生方法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才能让自己的身体更加的健康和强壮。

篇2:中里巴人春季养生方法是什么

多喝水

初春的天气,并不是跟春天一样,到处春暖花开,它还没有完全摆脱冬季的寒冷干燥,我们的身体处于一种缺水的状态。

一个正常人每天喝水最好在八杯水以上,因为多喝水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我们应该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

饮食平衡

都说男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应酬、饭局,那么我们在这样的场合下,我们大家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就是因为我们在这样的场合不能拒绝,而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呢?我们就应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要改掉那些饥、饱不匀的饮食习惯,这样会引起消化液分泌异常,更有甚者还会导致肝脏功能的失调。所以,对于春季饮食我们要均衡。我们也要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少饮酒

在饭局和应酬上,大家总是莫明奇妙的就喝多了,我们在这样的场合下,大家应该掌握一个度。少量的饮酒可以舒活经络,但是喝太多,对我们的肝脏有很多的威胁,建议适可而止。

以上就是有关中里巴人春季养生方法的介绍,可见男性在春季应该少喝酒多喝水,最重要的是做到饮食平衡,把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进行改正。最好在空闲的时间里进行运动排汗,预防疾病的产生。在春季多做一些养生保健的工作,为夏季的美好生活打上基础。

篇3:《内经》中的真人养生法

《内经》中的真人养生法

《内经.上古天真论》曰:“中古之时,有真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这段话特别是其中“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这两句话,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养生方法,它和同文所说的“古有真人者”那种“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养生内炼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意识自控和意识超脱

传统的内功修炼,强调“独立守神”,强调“致虚极,守静笃”,要求“锁心猿,收意马”,要求“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总之,它要让意识尽量处于一种被约束、被压制,受到严格调控的状态。这种状态开始时是勉强的,但以后能逐渐变成为一种自然的心态。传统内功曾经设计了一系列的运演方法,诸如意守法、内视法、内听法、数息法、随息法等等,来实现这种心态的变化。实现这种心态变化是传统内功修炼的基本功。《性命圭旨》里的一句名言:“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春。”正是这种意识自控的很好说明。

传统内功修炼对意识的调控,一般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收心敛神,以正念排除杂念,以一念代替万念。继之是将意识内导,把意识活动引向自身,让它同纷繁的社会、杂乱的人生分离开来,并使它同自身的内脏器官和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这就彻底排除了意识活动的社会性和思维性内涵。最后通过物我同化、物我两忘而达到一种高度的入定态。这种入定态正是意识受到长期、严格调控后形成的一种没有约束感的、高度净化的心态。

但中古“真人”的那种“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的养生方法,却与传统内功迥然不同。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意识超脱。它强调心境的旷达、高远,强调思想的自在、开放。为此要尽量让意识处于一种没有约束、不受抑制的天然本能状态。这种状态开始时难免受到一些尘事的干扰,但随着功夫的增进,便能自动地冲破尘世的干扰,自然而然地养成一种离尘出世的超脱心态。

中古“真人”的这种意识超脱,也经历了一段修持过程:

首先是以高尚的德性来涵养自己,以合乎天道来要求自己,使自己达到“淳德全道”,以此摆脱世俗的包围和尘事的干扰。

其次是将意识外导,即把意识引向社会,让“淳德全道”的正念去看破、化解尘世的种种俗务。

再次是将意识引向旷远,引向虚空,引向渺茫的宇宙,亲证体知“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的独特境界。出现并保持这样的心态,可说是进入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有为之想和无为之想

传统内功在意识自控的总体要求之下,常常通过假借的手段进行种种设想,以此激发内部气机,如道家气功中的“存想”,佛家气功中的“假想观”,均属此种情况。传统内功的假借存想系“有为之想”。就是说,这种设想是根据功法的特定要求而设计的,针对性、实用性强,有严格的心理操作要求,受到功法条条框框的制约。这种“有为之想”,如设计合理、运用纯熟,在练功者体内建立了条件反射,形成气功态的特殊心理定势,是能够取得良好练功效应的。

但是中古“真人”的那种“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是一种“无为之想”。这种想象是一种顺乎本能、返归自然的“冥想”、“超想”。它没有具体的实际要求,它不受任何约束,它以高尚的德性、旷达的胸怀、超脱的心态,神游于天地之间,翱翔于八方之外。

经常进行这种“无为之想”,能解除后天意识对人脑本能的抑制,有利于发展智慧,发挥潜能,乃至引发异能。西方曾经流行一种称为“超越冥想”的训练,这种训练由老师提出一些短而没有意义的词,让学生海阔天空地想象,据说对开发潜在智能具有明显作用,与此有些类似之处。

内视、内听和超视、超听

传统内功经常运用内视、内听来诱导主体入静,并协同其它练功手段来激发主体的脏腑气机。这是因为眼、耳是人体接收外界信息的两个最重要感觉器官,因之也就成为干扰主体进入气功态的主要障碍。有意识地切断电磁波对眼的刺激,并逆用视觉感受器来感受人身内部的脏腑经脉;有意识地切断声波对耳膜的刺激,并逆用听觉感受器来感受人体内部的生理器官和生理功能,这就能大大提高内功修炼的功效。而且,这也是对视觉和听觉功能的巧妙运用。

但是中古“真人”在视觉和听觉的运用上却与此大不相同。所谓“视听八达之外”,这已不是一般的外视、外听,而是一种特殊的超视、超听。他不但把视觉、听觉引向外部,而且是超越喧嚣的尘世,超越杂乱的人寰,把视觉和听觉引向旷远的天际,引向渺茫的虚空。他是在听,但听不到尘世的喧嚣,而是让听觉去感受八达之外的空灵和美妙;他是在看,但看不到人寰的杂乱,而是让视觉去体证八达之外的静谧和祥和。对于尘世的一切,他确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对于渺茫的旷远,他又是似有所见,似有所闻。这是一种放心天地、返归自然的超脱感受。这种顺乎天性、非同寻常的感受,能产生良好的心理和生理效应。

“有相”修炼和“无相”修炼

传统内功修炼十分重视三调,即调身、调息和调心;同时还对练功的时间、地点和方位,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且还要进行种种心理运演。这是“有相”修炼。这种“有相”修炼能在特定的时限内调整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功能,对激发真气、旺盛血行,能产生良好作用。

至于中古“真人”那种“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却并无固定的修炼方式,也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这是一种行坐住卧随时随处可行的、不拘形式的随意修炼。它把修炼融化于生活中,或者说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保持着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态。这是“无相”修炼。这种“无相”修炼不但可以改变主体的身心功能,而且可以改变和完善修炼者的品格和德性。

闭锁系统和开放系统

传统内功是把人体作为一个闭锁系统来修炼,而中古“真人”则是把人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修炼。

传统内功认为,人长大以后由于世事困惑,便形成元神受扰退位、识神占位的状态。这种状态破坏了人的生理本能,压抑了人的潜能,使人的健康、智慧均受其害。

因此内功修炼强调息心绝虑,要求建立起一种相对稳定的、不受外界影响的内环境,形成一个元神用事、识神退位的,能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闭锁系统。在这个封闭系统里,采取所谓“逆行”的方法,进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即是说,经过这个闭锁系统的持续修炼,最终实现“后天返先天”,以恢复人的天然本能和发挥人的巨大潜能。实现这种境界,内功养生术语叫“脱胎神化”,道叫“羽化”,佛叫“涅槃”。

而中古“真人”那种开放性的养生方法,则大别于此。它把人体这个小系统同宇宙这个超巨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让人体与宇宙直接进行信息交换,力求人体这个小系统彻底开放,使它能顺利地融入大自然的超巨系统之中,真正实现“天人合一”。

因此它强调意识的超脱,强调崇高德性的直接化解识神,强调想象的自由飞越,强调视听感觉的直接感受宇宙,强调修炼方式方法的“无相”“无为”和顺应自然。总之,它要通过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渠道,解除后天识神对元神的困扰,解除世俗杂务对人类先天本能的压抑,从而恢复人类那种童稚无邪的纯真本性,发挥人体固有的种种潜能。

“真人”开放性修炼方法的良好效应

传统内功采用封闭系统的修炼方式,以固定的时空、固定的方法,进行强化的身心修炼,经过几千年来的练功实践,证明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但中古“至人”那种开放性的修炼方法,也有它明显的特点。概述如下。

第一,保持开放性的超脱心态,能够消除和化解来自个体周围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刺激,消除和化解平常限定个人对周围事物影响的稳定的参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自我同一的心理结构。这就能够长久保持心境的旷达,情绪的恬适和心理的平衡。

我们知道,常人心理的自我独特结构,是由一组限定与他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稳定性有关的成份组成的。个人的自我同一的稳定性,取决于构成自我同一的联系、作用、信念和取向是否稳定。这一些内容向个体提供了各种参照论点,他可以借此来测定自己的安危成败。这样,常人就无法摆脱日常生活中的来自各方面的刺激。

而开放性的身心修炼,却把自我同“八达之外”的广袤天宇,同浩瀚的大自然,同奥妙的虚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超尘出世的天人同一的高层次心态。这样就彻底摆脱了周围环境的'刺激,从而始终保持旷达安泰的思想情绪。这样的心态不但完善了个体的品格,而且使大脑经常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协同一致。同时还能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增强抗病力。

第二,开放性的修炼,有利于调动人脑的自动化功能和开发人脑的潜能。心理学家们早已发现,人脑除了能动性的功能之外,还有类似计算机作用的自动化功能。这种自动化功能在通常情况下,特别是在紧张、烦乱的心态下,容易受到压抑;而松静的心态,超脱的胸怀,坦荡的性格,则可解除这种压抑,有利于人脑从记忆库里提取各种深藏的信息,乃至微弱的信息,并予以迅速的整合和升华。

同理,常人的思维往往拘泥于固定的思路和习惯的方式,这容易阻碍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而开放性的修炼,重视直觉感受,重视海阔天空的形象思维,这就意味着后天抑制的解除,从而对发挥潜意识里的自然创造力,产生导向开启的作用。

另外,在超脱心态下,由于打破了通常的习惯性思路。这时人脑的神经系统内部,平常较少发生联系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神经元,便可能突然间建立起联系,平时被分割隔绝的信息资料,也可能突然间沟通起来,建立起内在联系,进而诱发出种种潜能。

第三,开放性的修炼,能够使人体内部经常处于气机活跃、血行旺盛、各系统协调运作的高度有序状态。根据协同学理论,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如果控制参数量达到一定的值时,它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够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现象。

“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这种高度平衡和谐的心态,能使中枢神经出现高度有序化,进而使全身各生理系统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现象。这样便会相应引起血液循环的变化和细胞的物质能量等供应的变化。一个人经常处于这种开放性的养生状态,就能长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使生命之树常青。

当然,“真人”的闭锁性修炼和“真人”的开放性修炼,虽然在修炼的指导原则和方式方法上截然不同,但彼此间并非不相容,而是存在着共通的地方。对于修炼有素者来说,两者尚可兼而行之,互相促进的。

篇4:《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

《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十分简要地揭示了上古真人的养生诀要,值得仔细玩味。

一、深谙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指出,上古真人之所以能够“寿敝天地,无有终时”,首先在于他们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实际上是在揭示:上古真人不但十分熟悉养生的基本法则,而且能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这些法则。

所谓“提挈天地”,是指真人能够熟练地掌握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从而恰当地处理人同大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养生的一大法则。《内经・四气调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吕氏春秋》也明确指出,养生要善于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这些规律,这叫“顺生”。孙思邈在《孙真人摄生记》中说“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体五脏”,一定要依时养生。因为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生命的形成和生存根源于一年四时的阴阳消长变化,所以古人一直十分重视天人的和谐关系。

上述“提挈天地”还包含这样一惯意思,即上古真人在处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方面,已经得心应手,顺适和美,就像把天地提举在手里一样。他们能够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与同文提到的“中古至人”的“调于四时”,“圣人”的“处天地之和”,“贤人”的“法则天地”相比,显然有水平高低之别,所以唐代王冰在注解此文时大加夸赞:“其为小也,入于无间,其为大也,遍于空境。其变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见。”

所谓“把握阴阳”是指上古真人能够熟练地掌握人体自身的变化规律,从而使机体出现“阴平阳秘”的最佳功能态。这同样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养生的又一重要法则。《周易》早就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气的变化,是大自然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为了健康长寿,必须用阴阳变化的规律来指导养生实践,所以《黄帝内经》一再强调“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上述“把握阴阳”应包含这么几个方面的意思:1.在日常生活中要始终保持平静、平和的心态,不急不怠,守住中道,让恬淡的心灵同静谧的大自然保持同一,像老子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2.在养生实践中要根据人体脏腑功能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如乾坤交合、水火既济等,来促使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之间保持高度的协调和平衡。3.在养生实践中还要遵循对立面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激荡的规律。如动静相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寂中照,照中寂”;如升降相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等等。

总之,上古真人正是在“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两条养生基本法则的指导下进行修炼,并取得良好效果的。

二、坚持深呼吸锻炼

上古真人在养生基本法则的指导下,从两个方面进行修炼:一方面是“呼吸精气”;另一方面是“独立守神”。所谓“呼吸精气”,便是坚持深呼吸锻炼;亦即进行以膈肌活动为主要动力,腹壁运动明显的腹式呼吸。

古人很早便重视深呼吸锻炼。《庄子’大宗师》说:“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这“踵息”便是深呼吸。现存最早记述气功修炼过程的史料――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便是记述古人如何通过深呼吸锻炼来激发真气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木医简《十问》,其中黄帝同容成有关吐纳术的问答,曾有“翕气之道,必致之未”的论述。意思是说,行呼吸的原则,一定要引气导至躯体四肢的末端。这便是深呼吸锻炼的表现。《黄帝内经》里有闭息治病的记载,闭息也是在深吸气基础上进行的。这说明古人早就发觉经常进行深呼吸锻炼,可以强身祛病,益寿延年。

说上古真人“呼吸精气”,意谓上古真人通过深呼吸锻炼,激发、调动了体内的真气。这里的“精气”与《黄帝内经》同文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真气”,含义相同,均指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夫精者,生之本也”,《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精气夺则虚”,所指亦同。因为柔缓的深呼吸强化了膈肌活动和腹壁运动,它能不断给脏腑经络以良性激惹,从而引发体内真气的集聚和循经运行,特别是气通任督以后,会全面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明代著名医家李中梓著有《内经知要》,他解释“呼吸精气”说:“全真之人,呼接天根,吸接地脉,精化为气也。”清代著名医家黄玉路在其《素问悬解卷一》中对“呼吸精气”作这样解释:上古真人“呼水中之气以交阳,吸火中之精以交阴”。他们都在强调深呼吸运动能激发、培育体内的真气。《道乡集》说得好:“先天气(即真气)非后天气(即呼吸之气)温暖不生,亦非后天气相恋不住,故先天气之行也,唯所命于后天气。”《性命圭旨》也说:“至人呼吸则直贯明堂而上,至夹脊而流入命门,得以祖气(即真气)相通,如磁吸铁而同类相亲。”古人在练功实践中深切体证到,深呼吸运动能激发、充实体内的精气。

三、努力修炼元神

上古真人在养生基本法则的指导下进行的另一个修炼,便是“独立守神”。实际上,这是在努力进行元神的修炼。

首先强调要“独立”。所谓“独立”,意谓不为世俗尘务所扰,不为名利所惑,超凡脱俗,特立独行,始终保持恬淡、空净的心态。这与《黄帝内经》同文提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中的“恬淡虚无”意思相近。《内经知要・道生》注:“恬者,内无所营,淡者,外无所逐。虚无者,虚极静笃。”因为只有在“恬淡虚无”的心理基础上进行“精神内守”,才能调动体内的真气。所“独立”是“守神”的前提条件。

这里的“守神”,守的是精神,亦即元神。古人解释元神为“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脉望》);“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青华秘文》);“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从现代科学观点看,元神应是指自觉但又没有显在思想活动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处于虚静绝念之时,心中既保留着最低闽限的自我感知功能,又充满高度的空灵、恬适、和谐之感,这种心态古人称之为元神,而思想意识活动则称为识神。

元神是对生命体的内在活动起主宰作用的精神。元神的活动是一种高度有序化的活动,它能使生命体的各个生理系统,达到高度的平衡与协调,它能使生命体的经验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它能使机体的生理活动同自然界的活动规律保持一致性。便是由于后天识神的干扰和抑制,元神常不能充分发挥其主

事的功能,因此古代养生家便十分重视对元神的炼养。

修炼元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内守”。所谓“内守”,即在恬淡虚无的心理基础上,将正念轻轻地引导到机体内部,并以一念代万念,然后又渐渐地并最大限度地弱化这个“一念”,达到似守非守、不守之守的境界。古人说的“抱一”、“抱元”、“抱神”,指的都是这种境界。

通过不断的“内守”,能使元神彻底排除识神的.干扰和抑制,从而充分发挥其主事的功能。《性命圭旨》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春。”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从现代科学观点看,一个人如果出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心态,大脑活动的有序度会明显提高,相关性会明显上升,全身会出现高度的平衡与协调,这不但调整了中枢神经的功能,强化了生命体的本能,还能解除显意识对潜意识的压制,乃至可以使原来无序的潜意识有序化,从而发挥潜意识的功能。

四、实现形神统一

上古真人以养生法则为指导,通过“呼吸精气”和“独立守神”的不断修炼,全面改善和提高了人体的生理机能,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人的体质。因此,从外观上便表现出“肌肉若一”了。所谓“肌肉若一”,就是指全身筋骨肌肉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并且神光焕发,光彩照人。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中,将此解释为:“肌肉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便是强调真人的形体俊俏亮丽,充满青春活力。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说得好:“神守于中,形全于外,身心皆合于道,故云肌肉若一。”(《景岳全书》)实际上这正是形神高度统一的体现。

人之一身,神为身主,形为神含,形神相依,始能生存。上古真人以“呼吸精气”来强形,以“独立守神”来养神,达到形神统一,所以精力旺盛,青春永驻,“肌肉若一”。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同文中所说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吕氏春秋》更明确指出:“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实现形神统一,一直贯穿在上古真人的整个修炼过程中。当“呼吸精气”的时候,虽然是进行深呼吸运动,是在炼形,但因为这是在恬淡虚无心态上的深呼吸,实际上,这也是在炼神。当“独立守神”的时候,虽然守的是精神,但因为这是“内守”,是将注意力引导至形体的内部,会激发体内的真气,实际上这也是在炼形。据此看来,上古真人的“呼吸精气”和“独立守神”是紧紧相扣在一起的。

总之,实现形神统一,是上古真人养生实践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养生实践取得卓越功效的结果。正因为这样,所以他们才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篇5:《内经》中“圣人”的养生法

《内经》中“圣人”的养生法

人与社会保持和谐关系,这是又一个重要的养生法则。人际关系融洽,可以使人感受到亲情、友情的温暖,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这对人体的生命运动过程将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曾谈到上古真人、中古至人、圣人、贤人的不同养生法。有人认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这是练功的不同层次,从贤人到圣人,显示功夫层次的不断提高。这是很大的误解。实际上,这是三个不同的养生类型:上古真人那种“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刻苦修炼,可以说是属于“慎修型”;中古至人那种“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的养生法,可以说是属于“超脱型”;而圣人的“适嗜欲于世人之间”,“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则可以说是属于“世俗型”。至于贤人,他们是“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他们只是学习上古真人的养生法而功夫还未达到上古真人的境界,他们没有自己独特的修炼特点。

圣人这种“世俗型”养生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他们把养生方法同日常生活紧扣一起,他们是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进行身心养护的。他们既没有像上古真人那样进行系统的、刻苦的修炼,也没有像至人那样去世离俗、潇洒自在以积精全神。《内经・上古天真论》是这样记述圣人养生法的:“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敞,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下文试从四个方面来诠释圣人养生法的特点。

一 顺应自然,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关系

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形与神的和谐,脏腑气血阴阳的和谐,这就是健康。可以说,人们的养生实践,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

上述圣人的养生实践首先就是强调要处理好人同大自然的关系,要做到“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所谓“处天地之和”是指要选择、争取最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来生活,让个人的身心跟大自然保持最融洽的关系。比如优美的绿野,清澈的溪流,肥沃的土壤,宜人的气候等等,不但能给人带来清新舒畅的感觉,而且还会对生命的运动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内经》说:“天之在我德也,地之在我气也。”德流气落而生者也。天德地气泛指阳光、空气,以及适宜的气候、水、土壤及其它人类生存所需的自然条件。人作为宇宙万物之一,其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盛衰相适应,有同步变化的规律。所以圣人养生,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选择和安排。

所谓“从八风之理”是指要顺从自然的变化法则。八风原指东、南、西、北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之风。王冰注云:“所以处天地之醇和,顺八风之理者,欲其养正,避彼虚邪。”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要尽量顺从、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包括一年四季节候的变化和每天的气候变化。因为人气与天地气相通,“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素问・六微旨大论》)《内经》根据自然界“养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倡导“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这正是强调顺从自然变化的重要性。其二,不要与大自然顶抗,要尽量避免大自然对人们不利的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如果忽视适应大自然,甚至与大自然顶抗,那便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所以《内经》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 融入人群,与社会保持和谐关系

人与社会保持和谐关系,这是又一个重要的养生法则。人际关系融洽,可以使人感受到亲情、友情的温暖,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这对人体的生命运动过程将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它便会成为心理应激的应激源,由此产生的苦恼、焦虑、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灵枢・口问》说:“夫百病之始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上述圣人在日常养生实践中便十分重视融入人群,同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具体说,有如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1,少私寡欲,善于自我克制。人总难免有种种私心和欲望,但这种私心和欲望绝不能影响乃至损害他人的利益,否则冲突和纠纷便难以避免,从而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所以老子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说圣人“适嗜欲于世俗之间”,就是指他们能够做到少私寡欲,善于自我克制,能够尊重他人的利益。这样,便会带来融洽的人际关系。

2,随和、理智,乐于和他人相处。在人际交往中,态度随和,处事理智,不傲慢粗暴,不感情用事,这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上述圣人在待人接物中,便能做到“无恚嗔之心”,即不但从不发脾气,而且压根儿就没有产生恼怒、责怪他人的思想活动。他们从心底里尊重他人,敬爱他人,于是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爱。正如古人说的:“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他们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并从相互关怀、相互支持中获得安全感、舒适感和满意感。说圣人“行不欲离于世”,表示他们不愿离世脱俗,让自己处于孤立闭锁的生活状态。

3,举止低调、踏实,既不炫耀于人,也不受世俗牵制。一个人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如果做事张扬,作风浮夸,好自我表现,那就容易招惹是非,甚至会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上述圣人在日常生活中,“被华章,举不欲观于众”,就是举止低调、踏实的表现。这里的“观”是显示给人看的意思。圣人的举止不想显示给众人看,意味着既不想在众人面前自我炫耀,也不想受世俗的牵制。他们始终保持着低调、踏实的为人风格。这样,便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支持和欢迎,从而有利于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 劳作适度,重视形神保养

正常、适度地劳作与活动,可以使人体气血开口畅,筋骨强健;正常、适度地用脑,可防止大脑衰退,可以调节机体的功能,使其保持旺盛的精力。但是,如果劳累过度包括形劳和神劳,都会使形体、精神感到疲倦,甚至脏腑的运化功能会受到损害,直至积劳成疾。上述圣人在日常养生实践中,既“外不劳形于事”,又“内无思想之患”,他们十分重视形神的保养。

1,外不劳形于事。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劳作适度,劳逸结合。不论是劳作或活动,均应有一个符合健康的“度”,绝不能过劳。《素问・经脉别论》就指出:“生病起于过用。”由于人体脏腑、经脉、气血的功能活动和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过用”,超过了机体自身的功能活动范围和调节能力,就会导致机体功能活动失常,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正气虚衰,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内经》一再强调要“行劳而不倦”,要“不妄作劳”。所谓不要过劳,包括劳作强度、时间的控制;劳作内容的合理安排,以及适当的、及时的体息。体息,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2,内无思想之患。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能善于保养精神。中医学认为,精神与形体协调一致,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形体与神志,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健康和疾病都是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共同

作用的结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成天心事重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那将会对生理功能造成极大的伤害。古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身泰寿延矣。”孙思邈提出的“十二少”摄生原则中,前三少就是“少思”、“少念”和“少欲”。要想做到“内无思想之患”,就要志向淡泊,胸襟开阔,一切都能放得下;就要正常、适度的用脑,正常、适度地休息,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大脑功能超支。此外,还要经常让内心保持一片清静。只有这样,才能形神兼养,形健神旺。

四 乐观知足、拥有良好心态

“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这是圣人养生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所谓以“陪愉为务”,就是说,要把保持愉快的情绪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看待;所谓“以自得为功”,就是说,要把拥有知足自得的心态当作一种功业来看待。他们高度重视乐观知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1,要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愉快的情绪不但能提高工作、劳动效率,能使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而且还能激发体内多种有益激素的分泌,从而提高机体的运化能力。而不良情绪则能极大地损害健康。《内经》一再指出,“百病生于气”,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事实证明,现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因为任何恶劣情绪的刺激超过一定限度时,就有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主要是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从而引起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使体内出现一系列的功能失调,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等方面异常现象的发生。所以每天都保持一副好心情,把愉快情绪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挫折,都能保持一种淡定、愉悦之情,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法宝。

2,要拥有知足自得的心态。常言道:知足者常乐。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之足,常足。”在人生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应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充分的满足感。这样,我们就能做到不奢求,不攀比,不心浮气躁,不好高骛远。“知足常乐”,就是要让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上述圣人正是把知足自得作为一种思想境界,一种人格修养来看待的。

因为圣人能够做到与大自然、与社会保持和谐关系,能够劳作适度,注意形神保养,特别是能够乐观知足,拥有良好的心态,所以虽然没有像上古真人那样进行特定方式的气功锻炼,但也能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浅谈教学管理中的引导法

讲生活中人物的故事范文

浅谈几事写人法的写作方法

《里中女》诗歌品读

曼巴精神语录

养生短信精选

英语中形形色色的“人"

讲身边事、学身边人德育主题活动主持词

职场里的这些人千万别错过

致―跳伞欧巴美文

中里巴人养生法主要讲什么(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里巴人养生法主要讲什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