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kingch32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节选)
(宋)苏轼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②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注释)
①〔文与可〕苏轼表兄兼好友,名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竹,曾画筼筜谷偃竹图赠苏轼。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②〔车过腹痛〕语出曹操祭奠桥玄之文《祀故太尉桥玄文》:“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
7、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初不自贵重:宝贵/与可厌之:代词,代指人们求画的行为
B、近语士大夫:告诉/持缣素而请者: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C、余因而实之:证明/知公倦于笔砚:介词,引入对象,相当于“对”“对于”
D、苏子辩则辩矣:辩解/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介词,把
8、下列各项,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B、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C、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D、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9、下列各项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描写等等,也可用以抒发情怀抱负,但一般不用来阐述观点。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在诗、词、文、书、画等诸方面成就斐然。其中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是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C、箨龙,是竹笋的别称。在文人的笔下,竹笋除了“箨龙”还有许多别称,如“竹萌”“竹雏”“竹胎”等等。“箨”指笋壳,色黄而有光泽,故而过去文人将其称为“锦箨”,意思是笋的外壳如锦缎般漂亮。
D、“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其古字形像一人伸开两臂丈量的样子,因伸开两臂的长度约合古代八尺,故一般认为八尺为一寻,也有说六尺或七尺为一寻的。
10、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同虽然是有名的画家,但他起初对自己的作品并不看重,导致求画者争相而至,这使文同颇为厌烦,就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用来做袜子。
B、文同写信给苏轼,开玩笑说已经告诉求画者,画墨竹的大师苏轼就在徐州,让他们去向已到徐州任职的苏轼求画。
C、选文第一段主要记录文同与苏轼的书信往来,在这戏语笑言里,两人的胸襟气度、智慧才能和彼此间亲密的友谊,都得到了活泼生动的表现,文风幽默风趣,更衬托出第二段的怀人之悲。
D、选文第二段写苏轼睹物思人,并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意指自己与文同也是情意深厚的至亲笃好,引用典故自然贴切,读来情思绵长,悲意顿生,平淡语中更显出悼念故友的挚情一片。
11、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与可没有办法回答,就说:“我的话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
(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答案:
7、C
8、C
9、A
10、A
11、(1)与可没有办法回答,就说:“我的话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
(2)与可这天正和他的妻子在山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解释错误,“初不自贵重”,贵:意动用法,认为……宝贵;
B项,解释错误,“持缣素而请者”,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
D项,解释错误,“苏子辩则辩矣”,辩:有口才,善言辞。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从前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句中,“在湖州”是“曝书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废卷而哭失声”中,“废卷”与“哭失声”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中间由“而”连接,这个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祭桥”是“公文”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A项,“但一般不用来阐述观点”表述错误。“记”还可议论,可以阐述观点。比如《岳阳楼记》。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
A项,“就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用来做袜子”理解错误,文同说要把素绢用来做袜子,只是一句厌烦时说的戏语,并未付诸行动。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无以,没有办法;妄,形容词,胡乱、荒诞、不真实;岂,表示反问,怎么、哪里。
(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于)谷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是日,这天;发,打开;函,信封;食,吃;案,几案、桌子。
参考译文
文与可画竹子,起初,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他们,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写信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
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大概意思说:“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拿它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篇2:《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竹之始生,一寸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①,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 既 心 识 其 所 以 然 而 不 能 然 者 内 外 不一 心 手 不 相 应 不 学 之 过 也 故 凡 有 见 于 中 而 操 之 不 熟 者平居 自 视 了 然 而 临 事 忽 焉 丧 之 岂 独 竹 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②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③。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注释】①蜩(tiáo)腹蛇蚹(fù):蝉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竹初生时为笋,其状似蜩腹蛇蚹。②扫取:画得。③箨(tuò)龙:笋。
16.文中划线部分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B.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C.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D.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读书者与之 与:赞同 B.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C.苏子辩矣 辩:辩驳 D.废卷而哭失声 废:放下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画者乃节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赂秦而力亏
C.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予为徐州
耳得之而为声
D.因为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余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述了文与可的一大段画论。作者意在通过对文与可绘画理论的推崇来表达自己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
B.文中写到袜材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文中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之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作者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为悼念亡友之作,可第二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参考答案:
16.D 17.C 18.A 19.C
篇3: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习题及答案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 “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一、填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二、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苏轼的名句及其出处(略)
1、《 》
2、《 》
3、《 》
三、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tiáo fù) 3、斤斧何曾赦箨龙(tu)
2、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jiān) 4、筼筜谷偃竹(yún dāng)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
1、与可没于陈州: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
4、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5、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6、袜材当萃于子矣 : 萃:聚集
7、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古:这样;今,也许
8、不学之过也:过错
9、废卷而哭失声: 废:搁置、搁下
10、苏子辩则辩矣
五、解释下列句中虚词
1、然
自视了然: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予不能然也:代词,这样
然二百五十匹绢:转折连词,然而
2、以
以追其所见:连词,来,从而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介词,把……
吾将以为袜:“以”和“为”连用,把……当作
3、之
竹之始生:助词,取独标志
一寸之萌耳:助词,的
生而有之也:代词,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而读书者与之: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助词,取独标志
4、其
乃见其所欲:代词,自己,代“画家”
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
岂独得其意:代词,他的,代文与可
5、而
而节叶具焉:但是,连词,表转折
生而有之也:就,连词,表承接
废卷而哭失声: 连词,表承接
6、乃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副词,表转折,竟然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副词,表时间的紧相衔接,就
7、为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动词,描画,勾勒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动词,写作
余为徐州:动词,当、做,可译为到某地做官
而予以为有道者:“以为”合用,认为
吾将以为袜:“以之为”省略,把……当作……
六、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文: 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文: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③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译文:而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七、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A)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
八、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九、延伸题(二选一)(略)
1、概括文与可的画论,并就其中一点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认识
2、你最欣赏文与可身上哪种为人行事的风范?展开联想谈谈你对这种为人行事风范的认识
篇4: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翻译及答案解析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翻译及答案解析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①,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②,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③,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④,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⑤,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⑥,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⑦,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⑧。“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⑨,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⑩。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蜩(tiáo)腹蛇蚹(fù)
筼筜(yúndāng)谷
偃(yǎn)旗息鼓
揠(yàn)苗助长
B.如兔起鹘(hú)落
少(shāo)纵则逝矣
轮扁(piān)
斫(zhuó)轮者也
C.与可以书遗(yí)余曰:“近语(yǔ)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cuì)于子也。”
D.四方之人,持缣(jiān)素而请者,足相蹑(niè)于其门 ?曝(bào)晒 斤斧何曾赦(shè)箨(zé)龙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赵尝五战于秦
B.若予者,岂独得其意
虞兮虞兮奈若何
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也
吾将以为袜?
D.而节叶具焉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把,介词(A 在/同,跟;B像,介词/你,代词;D 具备,动词/全部,详尽,形容词)
3.下列句中没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苏子辩矣
D.技盖至此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少”同“稍”,“当”同“倘”,“盖”同“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叶叶而累之
而节叶具焉 ?
B.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
置杯焉则胶
C.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
D.吾将以为袜
与可以书遗余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把,介词(A 表修饰/表转折;B “然”,也有说是“助词”/兼词;C 这样,指代词/词尾)
5.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轮扁,斫轮者也/《筼筜谷》其一也
B.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惟兄嫂是依
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苟以天下之大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陋之有
【答案】C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则辩矣
辩:有口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大概,大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②窥父不在,窃发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蹑”① “踩”,②“跟踪,追随”;A项“与” 都是 “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 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都是 “打开”的意思)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答案】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3分)
译文: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3分)
译文:
③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2分)
【答案】
①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②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③而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参考译文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篇5:《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文阅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文阅读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则辩矣 辩:有口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②窥父不在,窃发盆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3分)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3分)
③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2分)
参考答案
1.B(大概,大致)
2.B(B项“蹑”① “踩”,②“跟踪,追随”;A项“与” 都是 “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 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 都是 “打开”的意思)
3.A(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
4.D(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5.①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②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③而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篇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阅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阅读
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 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 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他们, 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 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 “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 “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真 会说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 与可还令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的诗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 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头;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篇7:《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美术梅兰竹菊教案 推荐度:优秀周记500字可抄 推荐度:优秀周记600字可抄 推荐度:大班美术刮画教案 推荐度:《石头画》中班美术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不了解的字.词.句做标记。
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3.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显示文可与.郑板桥等人墨画图)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近语士大夫()萃()寒梢()
笔砚()斤斧何曾赦箨龙()喷饭()
畴昔()
四.朗读课文并思考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五.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六.知识积累
(一)重点掌握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4.而读书者与之
5.余因而实之6.月落庭空影许长
7.近语士大夫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二)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与可没与陈州2.少纵即逝矣
1.初不自贵重2.月落庭空影许长
3.废卷而哭失声4.吾将以为袜
5.发函得诗6.而读书者与之
7.以书遗余曰
(三)词类活用现象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2.余因而实之
3.与可厌之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初不自贵重
(四)虚词
为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余为徐州4.而予以为有道者
5.吾将以为袜
乃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2.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1.乃见其所欲画者2.岂独得其意
3.而予亦悔其随之4.以追其所见
5.其所以然6.岂独得其意
然1.自视了然2.予不能然也
3.然二百五十匹绢
以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2.与可以书遗予曰
3.吾将以为袜
之1.竹之始生2.一寸之萌耳
3.生而有之也4.临事忽丧之
5.士大夫传之6.而读书者与之
(五)文言句式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足相蹑于其门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6.吾将以为袜
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轮扁,斫轮者也
11.岂复有竹乎:
12.世岂有万尺竹哉?
(六)难句翻译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袜材当萃于子矣。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第二课时
一.导入(略)
二.仔细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2.文章主旨写理还是写情?
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些事件,分别说明了文与可的什么个性?
4.文章第一节描绘了那幅画,其用意何在?
5.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三.问题探讨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明确:
1.文体,杂文;
2.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
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四.感悟与思考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
参考: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新课。
六.教学反思
篇8:《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阅读提示就强调了散文学习要注意其“散而不乱,气贯中脉”的特点,文章既回忆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又回忆了和文与可交往的诸多趣事,还叙写了见到文与可赠画时自己的失态之状,以及联想到孟德与桥公的故事,内容繁杂,似乎信手拈来,娓娓而叙,但散文“形散神聚”“气贯中脉”的特点却十分鲜明。因而,可以从散文常见的行文思路入手,设计文本的教学流程,这样就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使问题简明又富有层次性,重点突出又富有纵深性,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苏轼悼友伤己的思想与情怀。
目标定位:
1.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领会“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艺术特征。
2.梳理概括文与可的形象特征。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形象导入
上课之前,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农历7月7日是什么日子吗?除“七夕节”“乞巧节”,唐代还是“晒书节”“晒衣节物”呢。公元939年的7月7日,文艺全才、年已过四十的苏轼苏大学士和家人们将一摞摞书画摆到院中的几案上晾晒,突然,他的手顿住了,他紧紧地盯着案上正徐徐摊开的一幅画卷,喃喃道:“这……这不是与可的墨竹画吗?”他兴奋地举起来,仔细地端详着,旋即,他颓然地放下画,掩面失声痛哭了起来。
这文与可是谁呢?他跟苏轼有什么关系呢?
2.预习检测、解读题目
(1)大家知道快速读懂文章的方法有哪些吗?
明确:看题目、读作者、看文体(回顾与梳理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
(2)解读题目,获取信息。
题目断句、关键词语的理解、“记”的文体特征(题目往往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特点,培养学生从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①并筛选信息。
文与可: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开后世“湖州竹派”,与苏轼为中表兄弟。
筼筜(yúndāng)谷:盛产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得名。
偃竹:仰斜的竹子。
教師补充:文与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画竹为主的画家,对后代的郑板桥影响很大,他是“诗文书画”的全能文豪,比苏轼大18岁,31岁考中进士。他为官30年,为民解困,为君分忧,刚真不阿,直言敢谏,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廉吏,清贫太守(补充内容既是文与可的真实情况,更为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引导学生压缩题目:文与可画竹。
行文线索为:竹(师板书)。
(3)梳理行文思路。
提示:散文一般思路:缘起—叙事(写景)—联想—感悟。
明确:此文的写作思路:叙事(学竹—戏竹—赠竹)—(缘起)忆竹—(联想)孟德忆桥公—(感悟)二人亲厚无间。
总结:本文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完整,都是在表达对文与可的怀念与哀悼,体现了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此环节既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又可引导学生借助文体特点快速梳理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此文的目的)。
3.合作学习,把握形象
(1)在苏子对文与可的深情追忆中,你认为文与可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画技高超、(美而不自知)清高有节、淡泊名利、憨厚可爱率真、坦率淳厚、廉洁自守、志趣高雅、爱竹成癖、品行高洁(率性而为)、清新脱俗、襟怀开阔(以学生能够总结出的词语做板书内容)。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抓住写人散文的核心人物形象,又是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过渡:斯人已逝,独留画卷,对他的怀念是正常的,正如归有光看到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想到了妻子;史铁生每到地坛,就会想起他自己的母亲一样,睹物思人,悲从中来,但是苏子对文与可是“废卷而哭失声”啊,因为他们的感情是“亲厚无间”的。
(2)你认为苏子与文与可的“亲厚无间”体现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聚焦在第二段关于万尺竹的争辩一节:看出两人情趣高雅、性情相投、亲密无间、相知相契,是感情深厚的挚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调侃自己兄长、老师、朋友的语句“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苏轼在这里用“二百五十”极言多,但是古人常常用“三”“六”“九”言数量之多,如“覆压三百余里”“会须一饮三百杯”“大战三百回合”,通过比较,让学生明晰苏轼是用“二百五十”调侃文与可的憨厚、纯真与率性,二人至深感情、莫逆情谊已跃然纸上了。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聚焦第一段:
“学竹”一段除写出二人的师生关系外,从此段后四句反复出现了相同的句式、相同的词语,“岂独竹乎?”“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看出,文与可的“胸有成竹”“心手相应”抓住规律的`“道”对苏子不仅是在画竹上,而且在生活上、学习上、事业上都有极大的帮助与引导,文与可可以说是苏子学习上、生活上甚至人生道路上的导师,这段也是苏轼与文与可“亲厚无间”的体现。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聚焦“赠画”的描写,可以追问“为什么偏偏赠送‘偃竹与我,而不送剑拔十寻之竹呢?”
(出示ppt)偃:僵也。“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说文》)”。文与可在苏轼仕途不顺时送偃竹画是希望苏轼像偃竹一样“天地得正气,四时无易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啊!由此可见,文与可不仅是苏轼的老师,亲戚,更是与苏轼情趣相投、精神共通的知己,人生道路上互相扶持、鼓励与不屈的同道者(对貌似平淡语言的细细涵泳,触摸潜入其中丰富的情愫恰是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3)你认为苏子文与可的关系同孟德桥公的关系一样吗?
典故“曹孟德祭桥公”的作用。
明确:结合课下注释可知,孟德桥公仅是知遇之恩、忘年之交,但是苏轼与文与可不仅是亲戚、忘年交、知音,还是志同道合、情志节操相投者,他们身上都有竹所赋予的君子之气。宋朝徐庭筠在《咏竹》中有言“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同时代的王珪在《竹》中也说“天地得正气,四时无易心”。受文与可墨竹影响较大的清朝竹画家郑板桥在《题竹石》中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苏轼自己也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君子的虚心有节、正直坚贞、昂扬不屈、清高脱俗都与竹有相似之处。
4.小结
苏子与文与可,不仅是知己、挚友,还是志同道合者,他们身上都有着共同特点:凌然有节、志趣高雅、淡泊名利,他们都是仕途坎坷,刚正奋发、视天下为己任、仁政爱民,他们就是挺立天地间的修竹,即使饱受打击,也将自己站成了偃竹,郁郁青青、昂然向上,站成历史上一幅幅绝美的风景,可以说:
孟德祭桥公,知遇交友情。苏子忆文可,岂独亲厚意?惺惺相惜处,飒飒偃竹生。浩然天地气,由来君子风。
文学亦是人学,引导学生领悟经典作品背后鲜活而灵动的人文关照,既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也收获了一定的精神养料。
篇9: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翻译
苏 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 厦门的筼筜湖作文
★ 竹阅读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