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学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文同,字与可》阅读答案,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文同,字与可》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文同字与可阅读答案
文同,字与可,蜀人,与苏子瞻为中表兄弟,相厚。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善画墨竹,作诗骚亦过人。熙宁初,⑴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⑵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每苦口力戒之,子瞻不能听也。出为杭州通判,同送行诗有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之句。及黄州之谪,正坐杭州诗语,人以为知言。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 撄:纠缠 B.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 数:多次
C.同极以为不然 然:这样 D.每苦口力戒之 每:经常
12.把第Ⅰ卷中第二篇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
译:
⑵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
译:
13.从以上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文与可和苏轼不同的处世态度,试分别加以概括。(4分)
篇2:文同字与可阅读答案
苏 轼:
参考答案:
11 C
12 ⑴当时的政论已经很不统一,士大夫们的.倾向也各不相同,文同在馆舍中,从未表达出自己赞同或否定的意见。
⑵(苏轼)退朝回来与宾客们谈论,也经常把时政当作话题来谈论讽刺,文同认为(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13文与可:明哲保身,远离时事纷扰,不与之纠缠。
苏 轼:关心时政,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政见
篇3:文同字与可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文同字与可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文同,字与可,蜀人,与苏子瞻为中表兄弟,相厚。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善画墨竹,作诗骚亦过人。熙宁初,⑴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⑵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每苦口力戒之,子瞻不能听也。出为杭州通判,同送行诗有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之句。及黄州之谪,正坐杭州诗语,人以为知言。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撄:纠缠B.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数:多次
C.同极以为不然然:这样D.每苦口力戒之每:经常
12.把第Ⅰ卷中第二篇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
译:
⑵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
译:
13.从以上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文与可和苏轼不同的处世态度,试分别加以概括。(4分)
文与可:
苏轼:
参考答案:
11C
12⑴当时的政论已经很不统一,士大夫们的倾向也各不相同,文同在馆舍中,从未表达出自己赞同或否定的'意见。
⑵(苏轼)退朝回来与宾客们谈论,也经常把时政当作话题来谈论讽刺,文同认为(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13文与可:明哲保身,远离时事纷扰,不与之纠缠。
苏轼:关心时政,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政见
篇4:荀彧字文若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南阳何颗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中平六年,举孝廉。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每怀匡佐之义。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热麦约食菱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未可卒制。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操从之。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遂以奇兵破绍。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B.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C.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D.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宾之礼,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对待尊贵宾客的礼节。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
B.兖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的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
C.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故可引申指“白色”,也可代指“丧服”,还可代指“书画”,有时也喻指“俭朴”。文中指的是穿上白色的丧服为义帝戴孝。
D.九锡,即“九赐”,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最高的礼遇。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九锡”成了篡逆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彧富有才学,深得众人赏识。南阳何颙见到他,称他有“王佐之才”;袁绍对他敬重有加;他投奔曹操,曹操称他是张良一样的策士谋臣。
B.荀彧胸有谋略,颇有远见卓识。他怀有匡正之心,选择英明的人去辅助;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胁天子以令诸侯”打下了基础。
C.荀彧敏于决断,善于把握局势。他识破张邈的`阴谋,整顿军队做好防备,避免了变乱发生;官渡之战,他建议用奇计破敌,助曹操取得了胜利。
D.荀彧性格刚直,事主保持忠节。他从忠贞德义出发,不支持曹操进爵国公,为自己埋下灾祸;他在病中看到曹操送的“空器”,于是饮药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2)“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
阅读答案:
10.A 11.A 12.B
13.答案(1)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关键词“因”“服”“致”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关键词“竭”“坚壁”及判断句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荀彧(yù)宇文若,颍川颖阴人,青少年就凭才识出名。南阳人何颙见到荀彧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啊。”中平六年,被推举为孝廉。董卓作乱时,弃官回到家乡。等荀彧到了冀州,袁绍用贵宾的礼遇对待荀彧。荀彧每每有匡正之心。估计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事,就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交谈后大喜,说:“你是我的张良啊。”兴平元年,曹操东击陶谦,派荀彧守甄城。赶上张邈、陈宫据兖州反曹操,而暗地迎接吕布。张邈派人欺骗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打陶谦,应赶紧供应他军需物资。”荀彧知道张邈有变,就整顿军队做好防备,因此张邈的计谋不能得逞。陶谦死,曹操想马上攻取徐州,回兵后平定吕布。荀彧劝谏说:“以前高祖占据关中,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根本,以控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下的要地啊!应立即分兵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则吕布不难击败。”曹操于是大力抢收成熟的麦子,又和吕布交战,兖州于是被平定。建安元年,献帝从河东回到洛阳,曹操打算迎接车驾,迁都到许昌。众人大多认为不可仓促行事。荀彧于是鼓动曹操说:“晋文公曾接纳周襄王而使得诸侯们如影随形,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使得天下人心尽归。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曹操守官渡,虽然得胜但军粮就要吃完,写信与荀彧商议,荀彧回信说:“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终于用奇兵打败袁绍。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要联名推戴曹操晋封国公,赐予九锡仪仗器物,秘密地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说:“曹公本是发动义兵,以振兴汉朝,虽然功勋卓著,还保持忠贞之节。君子爱人要合于道德,不应该这样。”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曹操心里难以平静。等到南征孙权,曹操上表请荀彧到谯郡劳军,皇帝答应了他。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曹操赠送他食物,打开一看,却是空盒,于是荀彧服毒而死。皇帝为他难过痛惜,祭祀之日因此而不奏乐。谥为敬侯。第二年,曹操终于晋封魏公。
篇5:《与鸟同眠》的阅读答案
《与鸟同眠》的阅读答案
①每天早晨,我都是被一串串鸟声唤醒的。
②窗外曙色初露,晨光乍泻,鸟雀们就开始长一声短一声的吟唱了,或叽叽喳喳的乱 成一片。它们仿佛是一群还不懂事的孩子,有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则锐声大叫, 互相争吵。
③麻雀们从它们栖身的竹林里噗噜噜地飞出去,一会儿,又噗噜噜地飞进来。它们吵 呀闹呀的争论不休,还有的正呼朋唤类,乱作一团。后来,似乎形成了决意,大家形成了 共识。然后,又是噗噜噜的一片乱响,仿佛洒了一天黑豆,便唧唧啾啾的没了踪影。
④当然,在我院中的居民之中,数量最多的自然是麻雀。最有趣的是两三只个头儿与 麻雀不相上下的黄金雀。它们叫声细长、柔婉,若贤淑的大家闺秀一般,但浑身羽毛则色 彩斑斓,黄的'金黄,绿得碧眼,而且一双黑豆般的小眼睛滴溜溜地乱转格外的灵活。它们 常常从窗外的爬山虎叶子缝隙里偷偷地望我,我偶一抬头,它们呼地一声便飞了。
⑤小鸟们早早出去觅食了,而栖身在院外高高红椿树上的那几只花喜雀,才从睡梦中 醒来,一个个绅士般凸肚挺胸,穿着黑色燕服和白衬杉,神气活现地在树梢上发表演说。 甚至朗诵起它们的诗歌。
⑥初夏时候,一对神秘来客光临我的寒舍,它们悄然地在麻鸟雀外出的时候窜进了竹 林。然后,将一片一丝柔软的败絮和鸟毛送进竹林内两捆包谷杆的枯叶之中,开始悉悉索 索筑起了它们的爱巢。那天是个双休日,我读书读得累了,就到院内溜达,突然就发现了 它们。 它们十分警觉, 一只站在我厕所的房顶上望风, 一只叼着细草藏在竹林边的矮墙上。 我呆着不动,细心观察,原来那竟然是一对一公一母的鹧鸪。我见它们迟疑不敢进洞的模 样,就装着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也没有看见似的慢慢回到了书房。然后,我从书房里透 过爬山虎的叶子缝隙,看到了那只叼草的鹧鸪,终于钻进了它们营造的家,然后,又双双 飞走循环往复地叼来羽毛和棉絮。它们真是一对自力更生又十分勤劳的好夫妻,我再也不 能因为自己的好奇,就去打扰它们。
⑦夜来明月在天,院内林木参错,花荫扶疏,竹影映地,苔痕上阶。因室内酷热难耐, 我便泡了一壶茶,静静地躺在院内一张竹椅上。侧耳倾听,有紫薇树上的繁花,在晚风中 无声的落下,竹林内小鸟儿正在梦呓,发出了呢喃。而那对正在哺育下一代的鹧鸪鸟,又 似乎正在低声对语。听着,听着,我的睡意上来,竟然就在躺椅上睡着,还发出了鼾声, 真真正正的是与鸟同眠了。
⑧第二天早上,我突然听到那对鹧鸪双双在院外高树上的浓荫里, “鹧鸪鹧鸪“地叫了起来。
⑨我明白, 我和竹林内的那些鸟儿近在咫尺, 我是和它们同眠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兄弟。
14.本文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种鸟?请概括其主要特点。 分)
(315.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噗噜噜”一词反复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2 分)
16. 第⑦段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请你为其拟一个小标题, 并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分)
(3 小标题: 文段赏析:
17.试写一段包含下列关键词的文字,来表达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50 字左右) 分) (2 自然 生命 和谐完成下面的文言文题目。 (10 分)
1、总要扭头朝我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一声比一声叫得(激越高昂)
老毛愈发叫得(尖锐凄厉)
2、(1)√(2)空着,不打√,也不打×
3、作用是3
4、鹩哥的特点是:聪明而有灵性,知恩图报。
具体的事例是:有一次,作者躺在石坑里,忽然被一声尖利的鸟叫声惊醒。原来,一只红色的毒蝎子正顺着岩壁往下爬,离作者仅有一米远了。这叫声,便是雄鹩哥向作者发出的警报声。
5、(1)“快醒醒,快醒醒,再睡的话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的,快点起来吧!”
(2)“跟我走,跟我走,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到不远处的安全地带去吧,快跟上,不要犹豫!”
(3)“快看,快看!就是那个家伙,它正顺着岩壁往下爬呢,离你已近很近很近了!”本回答专业性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任纪兰认证
篇6:《梦幻同里》阅读题与答案
《梦幻同里》阅读题与答案
阅读张抗抗的《梦幻同里》,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春天心里总是想着那个叫做同里的江南小镇。它位于太湖东岸,京杭大运河畔,距苏州只十几公里。同里是必须得去的,不然它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
②终于有机会去了同里。同里镇四周有五湖环绕。江河湖汉天水相连,同里镇就像是浸在水中的一粒珍珠,圆润得使人不忍抚摸……同里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小桥流水人家又被人誉为东方威尼斯。同里镇上的嘉荫堂、崇本堂、世德堂、陈去病故居等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各有千秋,毫不逊色,无一不力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烈的明清宅院的艺术氛围。
③同里镇古宅群中,还有被同里人最引为骄傲也被世人竟相传说并无数次进入影视的独一无二的“退思园”呢。
④退思园,为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遭贬回乡后所建的私家园林。“退思”二字取“退而思过”之意。因是带罪思过,那园子必须得有些低头顺眉的小模样,自然是不能如同位在高官时那样张扬跋扈了,自然得打破常规,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这一“思过”。连宅子的方位也整个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自西向东一路苦思,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竟构思出一座别具一格的“贴水筑”,为江南古镇留下了一处颇费后人寻思咂味的别样庭园。
⑤相传任兰生在同治年间官居安徽风颖六泗兵备道道台兼凤阳关监督。凤阳关监督为肥缺,凡过往商贾都要向他送红包,因此宦囊充盈,方才能在家乡同里镇上兴建这样一座显赫气派的私家宅园。取名“退思园”,只不过制造出一种认罪悔过的假象,专门糊弄皇上罢了。
⑥既是闭门思过,“退思草堂”是不可缺的;贴水近湖,视野开阔,园中山水尽收眼底,心胸仍然豁朗;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水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揽胜阁”作画;春有“闹红一舸”,夏有“菰雨生凉”的情趣;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辛台”,抚琴听乐的“二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
⑦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因此,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园主请来了一批批佳嘉宾。侧旁的“岁寒居”,正待好友围炉品茗,舞文弄墨,谈古论今,以期有朝一日宦海复出,东山再起。
⑧质朴而秀美的'同里,常让人思念。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名闻遐迩的“退思园”——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么?
⑨退思园在江南的雨雾中变得朦胧。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同里那片富土也由于退思园的存在,而区别于其他江南小镇,被罩上一层冥思苦想的思辨色彩。(选自《张抗抗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层次的划分,恰当的一项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根据段②,“同里”的“质朴而秀美”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建筑看,退思园的“退思”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标题是《梦幻同里》,为什么重点却写“退思园”?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探讨括号中的问题(注意加粗的字)。
同里是必须得去的,不然它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
(画线句中的“它”指代什么?句子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四周有五湖环绕,江河湖汉天水相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烈的明清宅院的艺术氛围。
3.退思园在建筑立意上做出些低眉顺眼的小模样,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在构思上改变了宅子的方位走向,成了别具一格的“贴水筑”。
4.“退思园”是同里人的骄傲,它独一无二,具有无限魅力;作者“再思同里,是为了“退思园”,“退思园”给作者“异样的思绪”,使同里镇蒙上了“冥思苦想的思辨色彩”。
5.去同里的愿望;去同里的愿望一直藏在自己的心里,搅得自己不得安宁;形象地表达了对同里的神往之情。
篇7:桃花源记阅读文答案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一阶试题
1、本文的作者陶渊明是 时期的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文有 、、。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黄发垂髫( ) 遂与外人间隔( ) 此中人语云 ( )
3、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缘溪行 芳草鲜美
才通人 阡陌交通
便扶向路 诣太守
4、《桃花源记》以 为线索,以渔人发现绮丽的桃花林—
—进入宁静和平的桃花源—
—再度寻找神秘的桃花源未果为顺序。
5、《桃花源记》详写 ,略写
。
6、文中体现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写出桃花源美好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
7、桃花源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是
8、桃花源中人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9、文章开头描写桃花林美景的作用是什么?
10、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讲述后为什么“皆叹惋”?
1、渔人“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含了哪些内容?
2、文章在再寻桃花源时写道“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二阶试题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余人复延至其家 欣然规往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文中有有不少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请你写出四个
4、根据文章内容,恰当使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看到桃花源人们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度来寻时还是“ ”。
5、陶渊明生活在整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他描写之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
三阶试题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便要还家 便舍船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下列语句中高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咸来/问讯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3、从文中2、3两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3)
。
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章真是的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开了一个人人劳动、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结构严谨。
篇8:桃花源记阅读文答案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2.属:类 要:同邀,邀请。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 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篇9:短篇阅读文练习及答案
短篇阅读文练习及答案
⑴让我们等待一个美好的明天吧!每当我听见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想,明天真的那么美好吗?我只知道,不论今天是多么令人留恋,明天总会毫不犹豫地来到,我也知道,无论我们抗议或沉默,生存或死亡,明天总是不停地推走。
⑵明天是平凡而无情的,它很快地变为今天、化作昨天、成为明天。
⑶明天是未可知的,是一连串的问号,用它弯弯的钩子,钩着我们又向前跨进一日,又长大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岁,又不知觉地添了些许,减少了些许。
⑷明天是辛苦的,要工作、要考试、要出操、要买菜、要战斗,只要有一件事没办好,明天就翻脸不认人。
⑸明天是脆弱的,如同人生的幸福一般,可能有病痛、有战争,有亲人永远离我们而去,即使是一片瓦默默地滑落,也可能夺走我们的生命。
⑹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明天不再美好,而只能说明天是太纯了,如同一张白纸,雪白得令人发慌。我们可以将它接过来,再随手递出去,成为一张零分的白卷;也可以在上面乱涂几笔,成为糟糕的作品;但更可以赋予它最优美的色彩,最巧妙的情思,成为一幅传世不朽的杰作啊!
⑺所以明天又是操之在我的,是等待我们去开创、去塑造的。对于那些恋人,明天可能是他们的佳期;对于那些辛苦耕耘的人,明天可能是收获的日子;对于那些勇士,明天或许面临战斗,却可能胜利;对于那些反抗暴政的`人们,明天或许最艰辛,却可能重获自由。即使有一位伟人不幸在明天逝去,也绝不是明天战胜了他,而是他伟大了明天,使明天成为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
⑻不要等明天向我们走来,让我们走向明天吧!只有当我们将等待一个美好的明天的等待改为开创时,才能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的明天。
1.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明天并不是那么美好的?
3.在文中摘录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的资料卡片上,并在类别栏注明摘句所属类别。
读书文摘卡
类别 篇名《美好的明天》 作者 刘墉 来源(此处不用作答)
内容摘要:
4.文中第⑶段说添了些许是指添了什么?减少了些许又是指减少了什么?
答案:
1.我们不要等待,而要去开创一个美好的明天。
2.作者从明天是平凡而无情的,明天是未可知的,明天是辛苦的,明天是脆弱的四个方面来论述的。
3.类别须与引用的句子相符。
4.开放性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添了些许:如知识、经验,或阅历,或由幼稚走向成熟,或情感更丰富等。减少了些许:如生命的时光,或童年的欢乐,或童心等。
★ 梦幻同里阅读答案
《文同,字与可》阅读答案(合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