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ruantie8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高师合唱与指挥课教学改革之我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高师合唱与指挥课教学改革之我见,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高师合唱与指挥课教学改革之我见
高师合唱与指挥课教学改革之我见
“合唱与指挥”课程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笔者发现目前该课程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并影响了我国合唱艺术的推广和发展.本文对合唱指挥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作 者:弓丽 王洪涛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刊 名:北方音乐 英文刊名:NORTHERN MUSIC 年,卷(期):2010 “”(5) 分类号: 关键词:高师合唱 合唱指挥课 现状 教学改革篇2:合唱与指挥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们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海教育出版社本教材的音乐教材。根据教材我自立设想了一堂《合唱与合唱指挥》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合唱与指挥,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依靠,同时学习,同时掌握,同时提高。。本课主要根据合唱教学和合唱舞台表演的规律,结合指挥法,详尽而实用地介绍了合唱与指挥的基本知识。概念和技术通过讲解、示范、学习、练习,并由学生和教师共同体验成为切身感受,从而成为知识。
本课教学建立在学生广泛参与合唱实践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以音乐演唱者和指挥者的双重身份来理解、体验和表现音乐。对发展学生音乐才能,培养合作协调能力,提高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合唱、指挥两方面的内容。
(1)合唱
讲解合唱学基础理论:合唱艺术概念、合唱声部、统一、均衡、协调、色调、音准、咬字吐字等;合唱团基础训练的手段与方法;练声曲以及不同组合形式的合唱作品的演唱;音乐教育中合唱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合唱作品分析与教学方案的设计等。
(2)指挥
讲解合唱指挥知识:指挥艺术概念;指挥的作用和任务;作品排练的准备工作;合唱团组织与训练的基本方法等。
讲解合唱指挥技术:基本姿势、基本图式、起始与收束、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作品处理的相关指挥技术及乐队指挥的基本常识。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填补了中学音乐的知识结构,增强了中学音乐课程的社会适应性,为学生走上后能满足在学习中的需要,确立了地位,树立了信心。
3.教学目标
1)掌握合唱作品演唱的基础知识与方法。掌握合唱作品二度创作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
2)掌握合唱指挥的基本规则与表现技能。学习合唱团组织、训练、演出、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在参与和观察合唱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从事合唱教学的方法和经验。
4)在合唱和指挥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兴趣,通过接触和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
5)激发学生对集体性、合作性艺术表现形式的热情,培养学生正确把握指挥与被指挥群体的合作关系,尊重每一位参与者,认识合唱艺术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方面独特的社会功能。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合唱的方法,指挥的方法以及合唱指挥的配合协作。难点在于多声部合唱的演唱与声部融合,指挥的技术提升,动作的协调优美以及指挥与合唱团的配合协调,结合统一。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示范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有关与合唱相关的图片导入
(二)教授新课
(三)、思考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篇3:高师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刍议论文
现代汉语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仿照苏联的“现代俄语”开设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以教材编写和修订为重点的阶段(1978—1985);(2)以教学内容调整为重点的阶段(1986—1992);(3)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阶段(1993—1995);(4)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的阶段(1995至今)。总体来说,现代汉语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学质量也获得了长足的提高。[1]
但是,目前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仍是在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随着语言本身的不断发展、新课标的实施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迫切要求培养创新型的复合人才。面对新形势,高等师范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出现了种种新的问题。
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性课程,现代汉语在师范专业的课程中理应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现状。[2]但是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多年来现代汉语教学界却颇有这样同感:学生普遍反映现代汉语课不如文学课生动活泼,考试及格率不理想,造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为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与思考。
一、高师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简析
(一)课程定位欠科学
目前的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是五十年代确定下来的。我们模仿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的极富形态变化的现代俄语,把现代汉语分割成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五大板块。之后,又把这种语言分类的方法和语言研究的路子直接运用于语言教学。现代汉语作为一门社会的学科,跟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符号学等其他学科有复杂的联系。目前忽略了语言学是在与诸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发展的特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现代特点。
(二)教学内容缺乏领先性、全面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首先,现行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部分的内容都比较陈旧,缺乏深度,有的内容跟中学教材简单重复,也比较保守,没有或很少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汉语应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可目前的现代汉语教材及课堂教学往往只讲共同语,不讲或很少讲到方言,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事实上,无论从教学还是从研究讲,共同语和方言都是相互促进的。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师范学校的现代汉语教学,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提高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和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与现实的需求错位,学生学了现代汉语课程后,语言素养并没有明显提高,尤其是作为教师运用语言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只重视书面语的教学,忽视了口语是未来教师传授知识时运用语言的主要形式。这就直接导致了高师现代汉语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严重脱节,造成大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三)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和实践性
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只重课堂讲授,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介绍,缺少课堂讨论和双边活动,没有着力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而且不太注重语言实际和研究实践,不是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现代汉语共同语的种种事实,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由于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作为语言课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因而学的都是一些死的知识,并未转化为实际能力,而且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极易形成学生僵化的思维方式。
二、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内容
(一)转变观念,构建适合高师专业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现代汉语的很多分支学科发展极不平衡,如现汉语的结构学研究和教学相对要强,其中的语音结构和法结构的教学研究则更为成熟,语义、语汇的教学研究近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的现代汉语教材(包括使面最广的胡裕树先生、黄伯荣与廖序东先生主编的两个本),都是由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板块组成。内容大大超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后新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结果往往因课时不够而匆匆结束语法教学,修辞部分几个常见辞格了事。我们认为,针对现代汉语学科系统性特点,应调整教内容,形成“一主多选”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即把语音、词汇、语法这一构成语言本体的三要素作为现代汉的主干课程(“一主”);而将语言本体以外的文字、修辞、用这些又十分必要的知识逐一剥离,系统配套,形成“汉字通论、语用学、方言学”三门选修课。在保证现代汉语基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总量的前提下,增设“演讲与口才”“朗诵学”等基本技
能训练课,强化口语表达和口才技巧训练,使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在专业能力的延伸方面,开设“中外语言学史”“语言和文化”“语法研究专题”等选修课,促进师范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
(二)创新课程内容,构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现代汉语课应反映出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在语法教学中引进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增加语用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如广告用语、校园用语等。现有现代汉语教材将语言当成一种游离于社会和人文世界的纯形式系统,把语言各要素的分类、特征、构成和关系等作了详尽的形式化描写,学生从中感受到的只是一个零件和部件组成的机械的语言世界。因此,要把语言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的认识和阐释。在教学中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加进社会语言学的有关内容,会使学生充分考虑到语言的动态因素。
课程内容应该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主线,一条是现代汉语方言的副线。一主一副,相互配合。我们认为,作为主线的共同语固然是主要的讲授对象,但作为副线的方言也当受到应有的重视。之所以在教学内容中穿进副线,是因为汉语方言复杂丰富,是发展我国语言学的一大宝库,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加强方言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共同语的认识,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也有好处。
(三)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
现代汉语属于语言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师范大学生教学技能至关重要。为了调动师范大学生学习语言:请记住我站域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他们对语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语言现象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形式。
以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为例,由于地域的影响,贵州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本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自身较固定的语言模式,所说的普通话与实际的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偏差,给普通话学习带来了严重障碍。
篇4: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关于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教师培训需求是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心理反映。对农村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发现,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应该完善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增加教师技能训练课程门类;加强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突显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学;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
论文关键词:教师培训需求;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农村教师培训需求情况及其特点分析
所谓农村教师是指我国乡镇、村中小学校的教师。为了解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以期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有所启发,前不久,我们以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进行了有关培训需求的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5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及其特点如下:
(一)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1.教学工作方面
调查表明,教师对有关教学工作方面的培训需求内容主要有:新课标和新教材解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85.3%);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课件制作(83.1%);“三笔一画一话”等教师基本功训练(70.2%);学科前沿动态信息和最新理论知识(56.7%);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12.6%);教育教学研究理论和方法(6.5%)。以上内容按教师最急需培训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列为:新课标与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基本功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最新理论知识、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可见,教师对有关教学工作方面的培训需求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教学技能性知识;二是专业学科及教育类学科的前沿知识。在教师需要培训的6项内容中,有4项是属于教学方法、技能方面的操作性知识。
2.班主任工作方面
调查显示,教师们需要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76.9%);留守儿童、后进生工作(65.1%);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凝聚力、遵守纪律的意识(60.8%);如何有效地处理班级管理中的突发事件问题(53.0%);班干部的培养(42.6%);如何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要(21.2%);如何与家长密切沟通问题(20.3%)。
3.教学科研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调查对象中,67.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包括校级在内的各种级别的课题研究,90,5%的教师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93.5%的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缺乏了解,但只有6.5%的教师选择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在教师最急需培训内容的排序中,该项内容排在最后一位。这种情况表明,大部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淡薄,对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还没有形成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行为习惯。
4.人际交往方面
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与同事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调查显示,教师尤其是教龄在0-5年段的年轻教师,人际交往方面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不知如何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43.7%);不知如何处理与同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32.6%)。
5.其他
种植等农业技术培训(26.4%)。
以上培训内容的需求表明,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够深刻,在教育教学实际中能有意识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但缺少对必要方法的掌握。因此,希望通过培训途径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其需求的培训内容呈现实用性、操作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二)对培训方式的需求
农村教师对培训方式的需求类型主要有:案例研讨与分析、参与式培训型(83.6%);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型(80.2%);专题培训(74.2%);现场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型(56.8%);校际交流(43.2%);在专家指导下课题研究型(41.1%);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型(34.7%);专家讲座、报告型(21.3%);在专家指导下自学一反思型(10.3%);异地参观考察型(8.7%)。
从调查数据看,教师们比较倾向于前4种培训方式,这些培训方式多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开放性的特点,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景和经验比较贴近,能有效地唤起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教师们对培训方式的需求倾向于实践取向。
(三)对培训评价方面的需求
教师对培训评价方式的倾向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作业(88.3%);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72.5%);提交论文或撰写培训心得(26.2%);提交教学案例或现场说课(3.4%);考试(0%)。数据显示,那些能反映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心智活动过程和行为过程,能发挥教师学习自主性的评价方式受到教师们的欢迎。这说明,教师培训评价方式的需求具有以过程评价为主的灵活开放的特点。
二、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
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培训需求是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心理反映,因此,上述的农村教师培训需求情况,对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以下四个方面启示:
(一)完善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增加教师技能训练课程门类
从以上农村教师培训内容的需求调查不难看出,教育教学技能类内容是教师最缺乏、最需要培训的。这是因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践的全面推广阶段,从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传统观念更新的理论层面转向了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践层面,新课程的纵深推进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课改主体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课程实施能力才能胜任课改使命。作为基础教育师资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应该作出积极的应对,在课程设置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但从调查情况看,这种积极应对的行为在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上并没有充分的体现,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仍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部分实习课程。这种课程结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课内轻课外,教学观念落后,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枯燥,不利于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增加教师技能训练课程门类,尤其是增设教师技能综合训练课程,使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现由理论到实践的渐次性。‘教育专业课程应包括四个类别:第
一类是基础理论课程,含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青少年发展的一般理论,其目的是帮助师范生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第二类是学科教育课程,主要帮助师范生认识所教学科的性质,学科教育的目标、原则、方法等,具备学科教育的正确理念,掌握该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
第三类是教育教学技能、技术课程,包括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的传统的教师基本功“三笔一画一话”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共青团少先队工作指导技能、心理咨询与教育技能、特殊青少年的教育技能,以及现代的教师教育技术如教学设计技能、网络教学技能、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第四类是教育研究课程,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
(二)加强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突显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不能及时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的客观问题。随着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基础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新理论、新思想、新模式、新方法不断涌现,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应该及时地反映这些基础教育研究前沿的新成果,尤其是及时反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使教育专业课程始终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同时,要改变教育专业课程长期以来局限于大学课堂,脱离基础教育实际的现状,密切关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尤其是密切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将这些内容引人教师教育课程,让学生尽早地接触、了解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新课程的要求。
此外,还应当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实际,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适当反映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有内容,如复式教学、“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农业技术等,以加强学生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了解和适应。增强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建立教育实习基地、教学科研联合团体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推进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和终身学习。
(三)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学
从培训方式的需求看,教师们比较倾向于能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实践取向的培训方式。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在教学方式上是相通的,这是因为,第一,职前培养也是成人教育,师范生已具有成人的特点:有独立的思想,丰富而系统的文化知识,比较成熟的个性,具备了独立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能力;第二,师范生在学习教育专业课程之前,已经具有“前科学”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中应该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前科学”知识和观念在其学习中的作用;第三,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实践性质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具备设计、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师范生在学习中去经历、体会和积累经验。因此,教师职前培养应当注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
当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依然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导方式,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依赖的学习,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思维受到抑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应当突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教学观摩、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乐于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培养技能,全面发展。
(四)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
教师在培训评价方式的需求上具有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灵活开放的特点。参加培训的过程既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关注教师的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表现,而不仅仅关注培训结果,这样更能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他们在培训中的收获,因而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也应该重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即以考试的形式在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检查,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其结果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智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改革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把评价重心转向更多地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
采用“学习性评价”,把评价作为正常的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运用提问、讨论、表扬、批评、练习、测验等多样化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技能形成、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发展给予全面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 合唱指挥教学计划
★ 合唱指挥体会
★ 教学改革
★ 合唱教学计划
★ 合唱观后感
★ 合唱主持词
高师合唱与指挥课教学改革之我见(共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