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wyel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浅谈阅读教学课堂的创新论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浅谈阅读教学课堂的创新论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 第1篇:浅谈阅读教学课堂的创新论文第2篇:浅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如何艺术导入论文第3篇:构建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论文第4篇:数学课堂创新引入论文第5篇: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探讨论文第6篇:浅谈课堂创新的教学策略论文第7篇:浅谈课堂创新的教学策略论文第8篇:浅谈课堂创新的教学策略论文第9篇:浅谈课堂创新的教学策略论文第10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1篇: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方法探讨论文第12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型创新探讨论文第13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和创新策略论文第14篇: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的论文第15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初探论文第16篇:浅谈构建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之我见论文第17篇:如何构建小学阅读教学语用型课堂论文
篇1:浅谈阅读教学课堂的创新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课堂的创新论文
【摘要】阅读教学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创新,主要通过改变课堂结构、落实教学艺术、分时段互动等几个方面的师生互动实践达到目的,尤其是分时段互动中的课前决策互动、课堂角色互动和课外探究互动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阅读教学课堂改革的一种新方式。
【关键词】创新 阅读教学 课堂创新
一、创新的背景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创新,这个问题困扰教育界许多年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前人的宝贵经验当然要继承和批判吸收。师生互动教学是在继承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融合了新的课程理论、吸取了时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提出来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对于改变学生的接受式思维与教师教学的疲劳战现状具有积极的意义。
师生互动教学的核心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特别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的对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某一语言现象,或某一文学形式,或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等)进行互动式的质疑、辩论、探究,最终寻求问题解决的一个动态的互助的教学过程。
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学习是与学生被动学习、灌输式的接受学习相对的概念。在传统的课堂里,也会有互动,只是太过于局限在课堂、书本,学生自己自由学习的空间被严重压缩。因此,开展互动教学并不是要排斥传统教学,而是让传统教学的经验为它所用,为它服务,并让其促使新课程改革被更多的教师接受、为更多的学生受益。
如今,社会分工的精细,学科渗透的多元,仅受文学知识灌输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科知识的整合,加强各学科知识的渗透,有利于课堂学习过程中师生信息的反馈和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创新。阅读教学要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落实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真正走入新课程,实施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是很值得尝试的一种新做法。
二、创新的几点尝试
1.改变课堂结构,激发学生思维
改变课堂结构即继承阅读教学重视阅读、重视字词句理解落实的教学传统,找准互动创新的切入口,改变原来课堂的“垂直式”结构(教师一根线垂直到底)为“放射状”“辐射状”结构,即由一个问题向某一方向或角度发散出许多问题,或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生发问题环或问题群,从而达到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之目的。
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然后与原有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成为新知识的一部分。互动的中心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但更多的情况却从学生自己的已知出发,尽可能地创设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他们提问的意识,并为学生提问的质量提供可供向上攀援的“支架”,教师要有大问题意识,要有从一篇课文中提炼出一个大问题的基本功,向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可供自主或合作学习探究的任务,并规范学生互动学习中的操作,改变原有的课堂垂直结构为放射状、辐射状结构,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完成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自由联想以激活原有的知识进行思维创新,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展示灵性的舞台。
2.落实课堂艺术
(1)着眼个性发展,关注个体差异,进行多角度评价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不应该回避,而是要设法化个体差异的劣势为课堂组织的优势,让个体差异的学生在阅读教学、师生互动的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思维和才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师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创新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价也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促使教师自我认可。“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天底下独特的唯一的一个,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三维目标。
(2)学会等待,给学生机会
以往的教学课堂里,教师总是迫不及待地把答案亮了出来,说出的问题不让学生思考或学习,就立即要求学生回答,特别是公开课更显而易见了,所以每每听完一节公开课后我们就会惊叹:“这班学生真神了!”可事后调查却发现并不是如此。
课堂上教师表现为急躁、缺乏耐心往往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为了力求“圆满”。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创新的想法往往不是在思维的起始阶段,而是在思维的发展阶段甚至是最后阶段产生出来的。学会等待,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回答、讨论、交流、挑战的机会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会有创新智慧的灵光闪现。
(3)俯身参与,学会倾听和求助
教师要做到:一是规范秩序,任其自由。如想象文章结局之类的讨论,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思考和想象,自由表达,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方式都是可以的,因为问题本身就不求一个统一的答案;二是积极引导,禁止批判。对学生幼稚可笑甚至错误荒唐的想法,严禁批判,在保护自尊的前提下,给予引导和点拨,指出其中的问题,并由此生发一个更加深入的问题供全体学生思考讨论,以求达到互动的目的;三是质的提高,量的积累。以“还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吗?”“谁来再扩展一下呢?”等引导学生思考;四是相互鼓励,合作创新。可以向学生说明“老师也是需要鼓励的人”,让学生也学着鼓励他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优势展示,长短互补。如让学生在教师节的课堂上给教师送点有文化味的“礼”,结果全班56个人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一个重复。令当场听课的老师感到兴奋不已。量的积累促进质的提高,这是我们新课程教学互动创新的目的所在。
3.分时间段操作
(1)课前决策互动
目标: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积极参与教学的决策与筹划。
原则:师生商议,民主决策,共同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式。
形式:主要分课堂上在引入教学中心之前互动和课前利用课外时间互动两种。
① 课堂上在引入教学中心之前互动。
例1:同主题作品,如表现亲情及人与人之间真情的一组文学作品。我给出一组表达亲情乡情的题材的阅读文章:《我的母亲》《故乡的榕树》。在简单介绍了这些文章的作者后,我再让学生浏览整组阅读文章,找出自己喜欢的一篇,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让他们乐意与别人一起学。
② 课前,利用课外时间互动
例2:在上《威尼斯商人》一课前,我联系他们在初中学过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设计了活动课“开庭审判鲁达”,课前互动安排课外时间。首先,我自己反复权衡作充分准备,预见效果,请示;与学生一道制订计划,进行可行性调查研究,决定活动课形式。接着,师生共同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资料积累,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咨询和搜集。然后,师生明确分工,通过“竞争上岗”选定角色。次之,联系电视剧《大法官》,师生一起带着目的、带着角色观看,搜集相关的法律资料及其熟人关系所提供的信息等。最后,组织学生参观人民法院,旁听法庭审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此案件与课文鲁达打死镇关西案件的性质相似)的全过程。有了上面这些课前互动作准备,于是,法庭审判前的.“调查取证”“核对证人证物”“现场踏勘”“诉讼词”准备、“辩护词”准备等一系列开庭前期工作就有声有色、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确保了创新课堂教学的质量。(上接第81页)⑵ 课内角色互动
目标:让学生拥有学习过程的参与权,自主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原则:联系生活,角色反串或角色互换。
方式:互相质疑、角色反串或角色互换等。
①以文章的中心问题带动师生互动。
②让师生进行角色反串或角色互换。
角色反串或角色互换运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效果显著。但教师要掌握分寸,控制火候,切不可操之过急,让课堂变了语文味。它比较适用于比较浅显的文学作品,如童话、戏剧等,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的第二课时或后阶段。
例1:师生角色反串。
老师让学生来当,老师不站讲台,坐在学生席上做学生。如考试成绩一直处于下游的应一正、陈蕴韵等,一下就来了兴趣,认真地钻研起课文来,像模像样地备课、当老师、站讲台,尽管有许多是搬用别人的,但他们也从中得到了学习的基本方法,锻炼了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例2:多角色尝试。
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变成老师、主持人、记者、通讯员、辩论手、法官、律师甚至演说家等不同的角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增加体验、加深对文本及教学内容的感悟。
⑶ 课外探究互动
课外的世界很精彩。师生共同参与的阅读教学课外活动主要有:社会实践,课本剧场,课外阅读调查研究,课外专题讲座,课外兴趣小组,课题研究等,这些都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也不排除师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的讨论、师生座谈、师生竞赛等方式。
如“开庭审判”“教师节活动课”“记者采访”的大量课外准备工作、“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而且师生同心同德、同甘共苦,为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三、效果与思考
1.带来教学课堂的精彩纷呈
如“把自己的礼物献给老师”教师节互动课堂,通过师生互动的特殊方式给教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带来语文课堂的新气象,既锻炼了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让教师感受教育教学的愉悦,浓浓的师生情感也深深地感染了现场听课的每一位老师。
⒉ 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创新品质的发展
如“模拟法庭”等互动课堂,带给了学生永恒的动力,“用生命捍卫共和国的法律尊严”等理想初步形成,“公民责任感和独立作出决定的能力”得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更“学会做人”。
⒊ 继承是根本,互动创新是发展
在互动的课堂里,学生能对语文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经常有惊喜”“经常被难住”,我深刻体会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真谛,体验教学的喜悦。可是,灌输习惯与学生接受习惯根深蒂固,学生很少动手动脑,很少独立面对,学习上自觉的意识亟待加强。
⒋ 激发教师不断创新的热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不需扬鞭自奋蹄,机遇与挑战并存。愿我们在师生互动充分的课堂教学中磨砺和提高,愿尽绵薄之力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愈.唐.《韩愈集》.山西古籍出版社, 太原.2005.
[2]《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版,.
[3]丹尼斯.沃克拉迪著.美.《美国教学创意手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浅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如何艺术导入论文
浅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如何艺术导入论文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英语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义。英语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
这一点变化尤其体现在语篇阅读教学上。笔者认为,一堂阅读课教学,如同一首交响曲的演奏,扣人心弘的交响曲的前奏能引导观众步入意境,课堂成功的“导语”即“开场白”,能激发并加深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所以说,要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导入的设计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差。
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各有千秋,笔者在平时的英语阅读教学课堂基本采用以下办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从趣味性表现入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趣味性表现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具有较强趣味性的可操作性的活动,然后再讲解学生要学习的具体内容。以新目标英语九上Unit 1 What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为例,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problems这个话题一般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所以,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设计了富有戏剧性的导入手段:小品表演。一群学生模似了生活场景:他们相约周六去听周杰伦的演唱会。谁知周五各科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回到家后,爸妈又增加了新的任务。他们万般无奈,同时又十分沮丧。这一做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并产生了共鸣。除了拼命做作业之外,还能怎么样呢?悬念产生了。这时,由一位学生扮演的Luck Fairy 出现了,她作了自我介绍,屏幕上适时出现了有Luck Fairy 文字的图片。每个学生都问她:Luck Fairy? Can you help me? 她回答说:You are a good boy / girl. I’d like to give you a wish. 于是,小品的气氛转为活跃。孩子们的愿望各种各样:I wish no homework at all. / Jay Chou will come to see me . / I can have a robot to do many things for me …然后,Luck Fairy 又走到讲台下的学生中,询问他们生活学习上的烦恼。这次的导入打破了教学常规,以学生表演的形式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并因为生活气息浓郁而获得了全体学生的心理认可。Luck Fairy 这一导入自然、适时,在特定的环境中很快被全体学生掌握。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提出新的问题:What do we deal with them when we have problems?顺势引入学生要学习的课文内容。
2. 从文章的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课文
以新目标英语九上 Unit 2 He used to cause a lot of trouble为例,先让学生分析文章的标题,Who is he? What does he do? How old is Martin now? What made him change a lot? Did he use to give his mother many problems? Why did his mother have to work? What did his mother tell him on the phone? What changed Martin’s mind?
分析文章的标题,能够使学生简要快捷地弄清文章的中心主旨、写作意图或学习重点,从而深入具体地展开阅读理解,让学生真正地步入到学习佳境中。
3. 从焦点话题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索
如教读新目标英语九年级 Unit 6 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一文时,我做过这么一个试验:在所执教的两个平行班中,采用不同的教法。甲班采取惯用的讲授法。课堂上,从单词的拼写、含义到用法,从词组到句型,从句型又到语法、句法,一一进行详细的讲解。一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非常疲劳;学生们也是紧追急赶,气喘吁吁。整整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却很少,对于那些乏味枯燥的语法条框,学生更是如坠云雾之中。乙班则是给学生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去收集有关Food and Drink方面的`资料。学生们非常积极,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向有关人士打听、求教……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不仅用英语把课本上的内容表述出来,还补充了不少知识,甚至还有不少同学谈到了东、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肯德基、麦当劳为什么会风行中国等。接着我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就如何健康饮食这一焦点问题进行辩论。经过一个时期的“搁置”,再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用同一份试题对两班学生测试,试题以课后习题为主。结果表明:甲班优秀答卷仅占全班的38%,而乙班的优秀率达70%。究其原因:教者在乙班从课文的焦点问题切入,相机诱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在学生潜意识中已深深地扎下了根,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即使搁置了较长一段时间,学生仍能得心应手地去解答相关问题。而在甲班,学生仅仅依赖于老师讲解的知识,即使当时心领神会,但未必能长期保存于大脑,更谈不上转化为学生的真正能力。同一个内容,同一位教师,两个班竟出现了不同结果。为什么呢?仅仅是由于教师的教法不同吗?追根求源,学生的学习方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后一个班的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4. 从质疑入手导读课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探索,从而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疑、善疑,使之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如讲授新目标英语八下 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 一文时,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选择了如下教具:一张新加坡国家地图,一段相关的影音设备。在教学一开始,我做了如下的导入:Today we’ll get to know a country, that is named … 然后播放了一小段Singapore的人文景观,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此时提出第一个问题:Who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Singapore? Or do you have questions about Singapore? 部分学生率先简单地对新加坡做一些描述,而大多数提出了许多的疑问。于是我发出指示: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Singapore, please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拿起课文,一气呵成读完。然后踊跃发言,争先恐后地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一节课下来,老师轻松,学生心情舒畅,不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篇3:构建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论文
构建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论文
摘要: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多识、多练、多思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语文更好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堂效率 引导自学 自主参与 精心设问
一、教师“备”得充分、学生“学”得有效
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目标明确、层层深入的课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每篇待授课文,教师备课时就要抓住其重点,要有充分有效的课前准备。备教学重点,备教学环节。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学生的基础知识、自身阅读能力、智力差异等具体情况,巧妙地安排教学。充分地发挥组织者的作用,调动起每个孩子的积极性,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自我有效感”就是学生作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自信心的具体表现。“自我有效感”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也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养,让学生拥有“自我有效感”,对学生多作肯定性评价。即便是错了,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告诉学生再仔细考虑,听听别人的意见,使学生积极性不会受挫,而能注意聆听别人的`意见,找出自己的不足。
如我在教《白杨》一课时根据课文阅读训练目标,确定了“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白杨树有哪些特点,父亲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特点”这一阅读训练重点。指导学生预习时,参照课前预习提示语,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解决问题。初读时让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去读。预习中勾画重点内容及不懂的句子,圈注重点词语,眉批不懂问题,初读体会与收获,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备课设计了“看课题谈预知,说迷惑”等激励性问题,贯彻了激励性与自主性教学策略,使学生阅读兴趣得到激发,能快速得到预设的训练目标。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调动,在长期的潜移默化训练中,阅读的预习习惯能逐步形成,最终内化为一种阅读能力。
二、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自学、自主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唤起学生求知欲。那么怎样恰当地设计问题呢?
1.围绕课文题目,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课文题目是一篇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则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围绕题目设计几个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激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探究欲望。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指导学生自学:
(1)“基础型”。即根据导读要求,借助字典正确读准字音,正确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作业型”。按导读、预习、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自读、自找、自练。
(3)“自能型”。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自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三种预习法,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营建了自由、宽松、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教《蝙蝠和雷达》,我问:你们知道蝙蝠是靠什么飞行的吗?雷达又是怎么工作的?蝙蝠和雷达之间有联系吗?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便认真阅读课文,寻找正确答案了。
2.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先教给学生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如何依据课文题目、人物言行及重点词语提出问题。例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我主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和人物言行提出问题:小红军到底有多少?为什么说他很倔强?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再让学生自己去逐一解决问题,从而为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奠定了基础。讲课前,教师可以把寻找有关资料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掌握了很多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设计问题,精心指点,引导学生自学、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以读为主、整体把握、因势利导、形式多样地指导阅读,从而构建起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篇4:数学课堂创新引入论文
数学课堂创新引入论文
首先,引入要有悬念。设置悬念可以从讲新课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看似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比如我在讲“等比数列”的前几项求和时,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卡克发明国际象棋后,国王为了嘉奖他,向他许诺全国的金银珠宝任他挑选,而卡克只提出一个请求,在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一粒小麦、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最后一格放2的63次方粒小麦。国王听后认为这还不简单,然而通过计算他才发现,若将这些麦粒铺在地面上,可将整个地球表面铺上3厘米厚。
这个惊奇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怎样计算以及计算结果是什么。这就为引入“等比数列”前几项的求和问题制造了悬念。 其次,引入要联系实际。一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在讲数学新概念时所举的例子尽量要联系实际。当老师提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样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面积”一节时,我这样开场:我们年级张老师家分得一套新房子,他打算用33mm的正方形彩色地板砖铺地面,现在平面图就在我手里,同学们帮助算一下,需要买多少块方砖。看到学生们认真审视平面图后互相商讨的场面,我及时引入了“面积”的概念。
同时还可引入“设疑”。根据中学生爱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在课上给学生提出一些疑问,诱导学生由疑升思,这是促使学生们由思到知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三,引入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共同以直观教具进行实验演示,以引导学生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新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往往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俗话说,教无定法。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相信广大的同行在数学“课堂引入艺术上”有更新的突破和成功的经验。
篇5: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探讨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探讨论文
摘要:众所周知,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有利于锻炼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从小抓起。本文就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展开,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给其他的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方法研究;途径分析
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育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日后打基础的阶段,要树立全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内外寻找数学的乐趣,这既是当下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
1要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思考,将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成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当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时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分析“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此时,学生们也都大胆提出很多问题:比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又比第一天多修了几米呢?”“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呢?”等,这样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从综合的角度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鼓励质疑问难,激励学生的创新勇气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也要进行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作为一种有效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强有力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着这样一个理念:“提出一个问题实际上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锻炼、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好问以及求知欲望强等心理特性,为探讨知识营造宽松、自由、开放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让他们在探讨知识的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例如,在探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相关内容时,有学生问道:为什么要将零除外呢?包括零可以吗?再如,当学生学习完“圆柱体的表面积求法”的知识后,有学生问道: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能不能也用侧面积加上底面的面积呢?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教师要多给予肯定,给予鼓励,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智慧的火苗熊熊燃烧,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3创新教学组织
创新教学组织是将课堂教学中的诸要素比如教学内容、方式、时间等有机组织在一起,将其组织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其功能,达到既定目的。组织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保证教学质量。不同的组织方式有不同的教学功能,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内容、目标组织教学,在保证整体性的同时,也要照顾差异性,既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样有助于及时应付意外情况的发生。例如,在分析“圆柱体的认识”的内容时,教材主要是通过立体图与透视图来揭示圆柱体的特征的,但是教学概念太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实际教学时可调整为: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观察圆柱体的模型,观察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用厚纸仿做一个圆柱体。在操作的过程中,不要以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多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操作。亲自动手,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的构造和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的产生则是创新,主要是因为它突破了原来的抽象,而且还能让学生对圆柱体的印象更加清晰、更加深刻。
4引导操作,激发灵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演示或者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益的。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长方体是由三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组成这一规律,这样也便于学生更深入去领悟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还能更快更准地找准长、宽、高。课前也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长、宽、高动手去制作一个相关的长方体;在上课时将长方体展开,然后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形,总结出计算方法。在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也能在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在体验中感受、领悟、发掘长方体表面积的有效计算方法。教师不要直接将知识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亲身去经历,用心去感悟所学的知识。教师再通过恰到好处的“导”,将学生的思维激活,让学生由感而发,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才会更牢靠且颇具意义。事实证明,直观的教学效果远比抽象教学效果更快更直接更有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新能力自然也就随之得以提升,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为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玉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20).
[2]周红英.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71.
[3]乔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理解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4).
篇6:浅谈课堂创新的教学策略论文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需要教育思想理念和具体教学行为的创新,而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创新。因此,启发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知识的传授,而是在教师的有意识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好发散思维,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就成为农村小学当前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在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老教师是由民办转为公办的,由于其知识结构缺陷、继续学习能力有限,加上受长期固有的教学模式桎梏,难脱僵化的教学方式限制,使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弊端一直得不到改正,必须下猛药才能见效。那么,怎样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近几年来,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激励学生,宽容理解信任学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让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实现自强。因此,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学生创造的星火得以燎原的助推器。也许,学生的一个想法,一个做法不符合逻辑,有些荒唐,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我不急于去怀疑他们的动机,我清楚地知道,这是由学生所以作为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决定的,没有谁不是天生的普通人,但也没有谁注定是平庸之辈,信任每一个学生,不断地鼓励他们去尝试,去努力争取,都会使他们树立自信,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产生“攻无不克”的效果。我任教的教学点一年级班上有个学生学拼音时翘舌音总是发不准, 我没有批评呵斥他。正好,前一天晚上,我参加亲戚的婚礼喝酒后散的喜糖还在兜里,就顺手掏出了一颗草莓糖温和地递给他,并且说只要吃了这颗草莓糖,再照着老师教的发音方法练练,就会读准翘舌音了。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地快乐、骄傲,多么的深信不疑。这一颗寻常的草莓糖消除了孩子的焦虑、恐惧心理,帮助孩子树立了学好拼音的信心。从这件小事中我得到启示:赠给学生“温情草莓糖”,让学生品尝“温情草莓糖”新鲜而甜美的滋味,可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超越自我,它好似一缕仁慈的阳光,照亮了孩子的心灵。如果你认定一个人是璞玉浑金,缺的只是雕刻而已,尽管他身上有些小缺点,你的宽容会使他自律、自强,他会真的成为一块碧玉。
二、注重启发讨论,不急于认同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教师自身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学段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问题的解决用讨论的形式予以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在教学过程中,不满足于一定的标准答案,而是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依据,发展他们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急于认同,得出过早的结论,而是注重学生的思绪过程,让学生再想想看,找到更多更好的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多一种思路多一种答案。为此,我们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造思维习惯”,一般知识的掌握,教学目的的实现,要体现在思维的过程的转化,在转化中求发展。
三、注意联想和想象,培养创造思维
创新精神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甚至是异想天开。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争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不急于认同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改变视野,从更多更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造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热爱知识,热爱学习,为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自主学习
自主性是主体的基础,创造性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学生能够自己作主有选择支配能力,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所以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都应该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学生敢干,把创意和构想讨诸行动。如我教《长城》一文时,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上课时,我先播放有关长城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图像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当学生看完视频后,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大多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长城的美。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长城如何用文字表达呢?导入新课,学生也是兴趣盎然,很自然地进入文本。第二步,主动探究,讨论解决。 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再认真朗读课文,并且自己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生通过自己思考,然后分成小组采用“读、写、思、议”不同的方法讨论,接着全班讨论,基本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教师简明扼要地总结,有疏漏的给予补充,有疑难的给予解析。 第三步:深化体验,拓展运用。 在进行这一步骤时,首先让学生再读课文,谈一下此时当你看到长城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此时学生就会谈到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祖国大好山河的壮美。接着请学生谈一下有关长城的知识、传说和故事等。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总之,落实创新教育,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也需要我们改变作用。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积淀一些知识和能力后,让他们自己去设计未来,去选择去竞争,去锻炼,去体验去创造,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而教师就是一个沉稳的诱导者,灵活的组织者,积极地判断者和进步的推动者。
篇7:浅谈课堂创新的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预习环节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积极探索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自主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素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教学观念的改革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位置上,建立小学语文自主课堂,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开展主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开设自主课堂时,要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利用创新思维分析和思考课文内容,在兴趣引导下掌握课文内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要和学生共同交流讨论,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能够大胆探索、积极发现,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意愿,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注重预习环节,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自主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高效完成自主学习任务,需要把预习环节和课文教学结合起来。通过预习,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会有目的地进行探索,重点分析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设计预习环节,让他们在预习环节熟悉课文内容,自学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解决课后问题,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记。通过预习环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有针对性地学习,在了解课文重难点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趣味课堂,激发探索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趣味课堂,利用趣味环节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让他们积极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发展语文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探索能力。在设计趣味课堂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内容
多媒体能够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整堂课上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积极思考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来理解课文,能让他们有效突破重难点内容,在多媒体情境中进行快乐学习。例如,在教学《观潮》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观潮时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感受中体会潮来时的奇特景象,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求知欲。在多媒体展示的情境中,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分析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体会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深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二)创设表演情境,加深学习体验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表演情境,让学生从思维到行动都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把角色的特点表演出来,让他们在趣味性的环节掌握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在让学生自读、自学古诗内容后,让他们利用想象设计表演情节,并给作者和孟浩然设计符合他们特点的对话内容。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要把古诗的内容和情感赋予到表演的人物中,充分展现自己对古诗的理解。通过表演,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
四、开展合作学习,加深学习感悟
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新教学形式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重难点部分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不同思维的相互碰撞,激发学生的灵感,使他们在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时获得新的体会。通过小组成员的探讨,他们能够很快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推动学习进一步地深入。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合作讨论中深入分析,了解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五、设计课外活动,激发学习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外,还要设计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从中感受语文知识的力量,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自编自演课本剧,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展现语文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学校、家庭、亲情、友情等作文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投稿,选出优秀的作文在学校展示栏中进行展示;组织故事大赛,让学生把读到的好故事讲给大家,让他们敢于表现自己,通过比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使他们能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时间进行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六、加强习惯培养,提高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促进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时,要注重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主动阅读的习惯、大胆质疑的习惯、总结反思的习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能把这种好习惯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要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结合教学艺术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新能力,在自主探索和合作讨论中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学习感悟。教师还要利用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各项能力,打造高质量的小学语文自主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优娟。自主语文魅力课堂———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规范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09(5)。
[2]刘文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5)。
[3]李婷婷。浅谈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J]。新课程(小学),2010(3)
篇8:浅谈课堂创新的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能力素质实现共同提升,高中语文有效课堂让学生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之时能获得能力方面的提升,本文从有效课堂的内涵特点出发,深入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提高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能力素质实现共同提升。高中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有效课堂一直坚持将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愉悦体验、快乐学习、有效学习,提高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学生学习有效,具有现实意义。
1有效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1.1有效课堂的内涵阐释
语文有效课堂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引导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注重学生课堂上学习的有效。有效课堂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能够让学生愉悦地开展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获得,在学习中,学生能够获得实足的进步与发展,是一种能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的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
1.2有效课堂的特点
1.2.1课堂教学有效
课堂教学有效是指经过教师的精心备课,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能在规定的课时内,实现学生三维目标的共同提升,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1.2.2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
有效课堂是建立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之上,坚持将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提升放在首位,通过有效课堂的学习,学生能获得自我发展,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实现每个学生自我成长。
1.2.3有效课堂是一种和谐的教与学
和谐的教与学是一种教学状态,不是“一言堂”的教学也不是“散养式”的教学,而是一种建立在教师认真进行教学预设,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与学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教师睿智引领学生,学生愉悦进入学习,“教”的有效,“学”的有效。
1.2.4有效课堂是一种“生成”超越“预设”的课堂
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的一种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准绳,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的进行围绕着教学预设进行,不偏不倚,直达教学目标。而往往一些教师的睿智在于让“生成的课堂”的“有效”往往高于“预设的课堂”的“高效”,教师会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寻找教学的亮点,而让教学效率呈现最大化,及时偏离了“教学预设”。
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2.1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引领学生成长
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有效课堂开展的客观条件,是有效课堂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能让课堂呈现出轻松,愉悦的氛围,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氛围融洽,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散思维,深入学习,促进知识的建构,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在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用自己的个人魅力获得学生的尊重,激发教师更加注重自己的师德建设与专业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具有促进作用,让教学相长,相互督促,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有效课堂的构建也就水到渠成。
2.2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
有效的课堂必然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坚持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坚持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学生自主性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真实的知识体验,让学生的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相互结合,用知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达到知识的吸收与理解,促进学生新知快速实现构建,并通过质疑,问题的方式进行反思,深入探究,进入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得课程成为有效课堂。探究式课堂的生成需要在兴趣或者好奇心的驱使下,才能真正地实现积极主动地探究,才能实现有效的探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长期的学习让高中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兴趣的指引,让学生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库与学习能力独立自主地探究未知的知识,获得自身成长所必须的语文素养,在自身基础能力之上,激发更大的潜能,促进自身特长与个性的发展。语文课程具有历史性,时代性,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中的人文素养,品德素养……在学习的同时,收获有效知识,还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审美能力,感受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高中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内,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实现有效课堂中的知识与能力的双赢。
2.3借助深度学习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用批判的思维去学习新知,并将这些新知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必要时可以做出自己的决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让学习理解得更透彻,并没有停留于表面,而是切入到知识的内涵,知识的应用,知识的迁移,是一种真正的学习,是“有效学习”。语文知识博大精深,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乃至一篇文章,理解的能力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学生能抓住的、理解的信息量也不同,这就呈现出不同效果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班级学情特点,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让学生有能力去开展语文的深度学习,学习到真知,学习到语文的精髓,在深度学习中实现有效课堂。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策略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从教学的三维目标入手,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促进其在课堂中实现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振威.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析———评《高中语文教学指导》[J].中国教育学刊,2017(07):143.
[2]李振.例析课堂追问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30):32.
[3]杨泽华.谈高效课堂中对教学细节的处理[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09):80-81.
[4]宋志玛.高中语文有效课堂中的学案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12):45.
篇9:浅谈课堂创新的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舞蹈教学是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结合体,同样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美的熏陶中逐渐具备较好的审美素质,通过舞蹈的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领悟舞蹈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在如今的教育过程中不单单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更多的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舞蹈课程的学习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对美的感受。文章从舞蹈教学进入小学课堂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进行小学课堂舞蹈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课堂;舞蹈教学;有效;策略
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文化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感受舞蹈教学独特魅力的权利。舞蹈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形式才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学生接受起来非常的容易,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符合小学生爱唱爱跳的特点。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快乐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也是非常好的。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对肢体协调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学好舞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舞蹈教学进入小学课堂的必要性
通过舞蹈的训练学习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并且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知音乐的律动,增强学生的模仿能力。通过对舞蹈的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提高学生与人沟通表达的能力。舞蹈是一门视觉艺术,学好舞蹈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的右脑,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人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舞蹈动作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的,所以舞蹈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记忆水平,通过长时间对舞蹈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一些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舞蹈的时候对学习舞蹈并没有什么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的大脑处于一个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才能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一个成品的舞蹈它的律动、动作和节奏都是有变化的,需要记忆的量是非常大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所以通过长时间的这种训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习惯,通过这种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有很好的'帮助。
舞蹈来源于生活,舞蹈艺术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肢体形态来传递情感的方式,舞蹈艺术反映的是生活艺术,人的形体语言是充满了魅力的,学习舞蹈可以开发学生的形体表现能力,通过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情感的表达方式多样化,生动化,并且极具美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有一些舞蹈是需要双人或者多人配合完成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配合别人。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孤僻不愿与人进行沟通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学习可以很好的改善学生的性格,让学生变得乐观开朗。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都不是很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然而通过学习舞蹈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因为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都是舞蹈教师通过示范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提高了模仿能力。通过模仿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是多么的重要,舞蹈教学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对舞蹈的学习可以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小学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身心教育和体能训练都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进行小学课堂舞蹈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导
无论学习哪一门课程兴趣都是重要的前提,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比较差,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所以想要学生学好舞蹈课程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舞蹈是一门对身体协调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讲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舞蹈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舞蹈教学,先从简单的舞蹈动作开始学起,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舞蹈的信心。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小游戏,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我比划你猜”的游戏,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胜利的小组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通过游戏引入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通过“你比划我猜”的游戏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舞蹈教师在教授一些民族舞和现代舞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述关于舞蹈的历史知识,讲解舞蹈的由来,通过这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课程准备,多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融入到舞蹈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舞蹈所带来的乐趣。
(二)教学中合理的发挥音乐的辅助作用
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舞蹈和音乐是不能够分开的。许多舞蹈的情感表达都需要用音乐进行烘托,让观看舞蹈的人能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准确的感受到舞蹈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故事。所以在小学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音乐进行教学,将音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对音乐律动的把握。舞蹈能够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而音乐则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所以教师在日常的舞蹈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普及一些关于音乐的知识,通过对音乐了解更好的表达出舞蹈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三)不断提高舞蹈教师的舞蹈技能和文化修养
教师在小学舞蹈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教师正确的教学学生才能够学到真正的舞蹈艺术。但是在如今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舞蹈教师都只是懂得一些表面的舞蹈知识,并不是精通于舞蹈艺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也都是表面的教学,教学方式也都是让学生跟着跳。这样的方式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舞蹈所带来的乐趣,这种教学方式跟文化课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如出一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学习舞蹈的兴趣。所以教师个人的素质能力和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舞蹈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言传身教,如果教师没有过硬的舞蹈功底和舞蹈素养怎么能教好学生呢。所以教师要掌握丰富的舞蹈教学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展示出准确的舞蹈动作,增强学生对舞蹈艺术直观的感受。除了舞蹈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以外,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人品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的个人素质也要不断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是通过语言和身体动作的结合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所以教师语言是否生动准确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在课后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简单明了的理解教师所表达的意思。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够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教育,应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教育。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小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模仿能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艺术培养。有效的舞蹈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锻炼学生的意志,因为在学习舞蹈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过程,所以通过对舞蹈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毅力和耐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耐心的教导,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舞蹈所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单玮.“快乐舞蹈教学”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及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6.
[2]严宇.小学开设舞蹈教育的价值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3]龙文波.小学舞蹈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5(17):245~246.
[4]杨喜丽.浅谈小学舞蹈的教与学[J].音乐时空,2014(23):188~189.
篇10: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想谈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的一点感受。
高中英语新教材投入使用已经快一年了,这本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如既往地占着较大的比例,甚至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我们教师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那么,为什么在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环节中,“读”这一环节被视为如此重要呢?因为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获取新知识,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从而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英语阅读教学要以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重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
那么,怎么成功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呢?我认为,要以任务为依托,激发学生主体参与。也就是要开展任务型教学,让他们在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语言,达到优化阅读教学活动、培养阅读技能的目的。
下面我跟大家谈一下平时是如何开展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
不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阅读环节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前、读时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使阅读教学交际化,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要达此目的,我们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优化读前活动,丰富读时活动,活化读后活动。下面我分别介绍几种活动形式。
1.读前活动。开展富有创意的读前活动是阅读课的导入关键,教师要选择一些与课文话题相关的材料,运用适当的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愿望。
比如说,我们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设计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话题,调查学生对该话题的态度、看法及了解程度。
如unit 1, Chuck’s Friend。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某些日常用品或工具的必要性和CHUCK在岛上独自生活的艰难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
(1)What do you use if you want to cut an apple into halves?
(2)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see your own faces?
(3)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make fire?
(4)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strike a nail into the wall?
(5)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get out when it is raining?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关注和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采用话题讨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可以从围绕本单元话题的“热身”开始。利用课文的一些pre-reading discussion,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们教材中每单元reading前都设计了此类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拓宽和加深了对话题的了解,形成对阅读材料的有效预测。
还有比如说最常用的brainstorming这种有效的拓展学生思维的活动。可精选一些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的关键词,让学生作brainstorming activity。
如unit20,Laughing Matter。在学此课文前,我作了一个word rose的图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引人发笑的事。 (图)
这种活动能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读时活动。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语篇。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开展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进一步理清课文内容,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我认为,教师尽可能多地在阅读中设疑质疑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大胆说出自己不懂的内容,主动解答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常以不同形式设计问题,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而不会感到厌烦。下面举几个我常用的提问方法。
比如问题导读。就是根据课文的主题内容,设计问题,布置阅读任务。
通过导读问题,学生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预测。我们的新教材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这种预测的能力。我们应当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等来搜索、确定信息、找出答案、解决问题。
如我们前不久刚上过的课unit 18“Modern Agriculture”。我在给学生放录音前提几个源自课文且能归纳出文章大意的问题。
(1) How much does arable land take in China?
(2) How many ways are mentioned to make the land produce more? What are they?
(3) What’s the biggest problem to Chinese farmers?
让他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第一遍阅读。这三个问题概括了全文的三大方面。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注意的是,导读问题是给学生设置悬念,对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去阅读,是进一步阅读的准备,因此导读问题不能太难,确保学生能通过快速阅读直接能在文中找出答案,使学生马上感到读有所获,增强阅读全文的信心。
我还常鼓励学生在我教学过程中随时可提出问题。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问题,开展提问竞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比如说让学生找主题句或段落配对。对于每段主题句都很明确的文章我常采取让学生边读边找主题句的办法。找出每一自然段落的主题句可以使学生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也可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较难且主题句不明确的文章,我觉得应该根据学生程度,调整难度,提供能归纳每段文章大意的词句,然后让他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每段的段落大意。这种阅读方式,能将学生迅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找到阅读定位,获取信息,理解文意。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在读中特别是第一次略读后提问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再比如说填写图表。用图表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发展过程,有助于认知的条理化。据我所知Note taking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学习英语的方法。
比如仍旧这一单元中的integrating skill reading里的reading课文“Farming and Gardening”。我在上这一课时在careful reading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一个课文第三段详细内容的表格:the advice in the book “Qimin Yaoshu” by Jia Sixie.供学生边阅读边填写。
我发现通过填表,学生快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细节,理解和消化课文主要内容也就容易的多了。这种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较详细的篇章信息,帮助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当然除了填写表格我们还可通过分类、作时间线、勾勒故事发展图、画树形图、网络图、柱状图等来帮助理清课文文脉,获取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这几种方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就看文章是什么体裁该用什么方法了。
再举个方法,比如说故事续尾。现行教材中学多文章特别是小说似乎余音绕梁,留下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空白”,可以利用这些“空白”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启发和引导他们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向的思维。
如unit 15中the Necklace这篇文章,我在课文内容教学完成后设计了一个场景, continue the story and write a scene in which Mathilde comes back home to tell her husband about her meeting with Jeanne.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组为单位,表演出来,结果发现效果还不错。学生接的故事是各种各样,有些纯粹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我没有否定他们,我觉得教师对一些不同观点应持开放态度,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解释,真正体现教学民主。只要他们思维运作了能用英语表达了就可以了。这种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让他们在富有张力的教学环境中延伸思维的触角。
除上述这些方式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来作为读时活动,如评价阅读材料; 分析文章体裁; 排列故事顺序;人物评价等,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词,难词。快速准确地判断词义能提高阅读速度,加强理解能力,所以有技巧地对生词难词的处理也很有必要。我们的新教材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就是强调了对学生“猜词”能力的培养。猜词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1)比如说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上下文线索来猜词。如果将词句知识独立于语篇的整体教学之外,语篇教学将是见木不见林的逐词逐句释义教学,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失去了语篇的整体结构意义。我觉得教师不应独揽对生词的解释,我经常将解释的机会交给学生。因为课文中有些单词的意思在上下文中已经有定义或解释,他们很快会在课文的语境中判断出生词的准确含义。另外,可以教学生根据一些表示转折、同位、因果等关系的连词来判断词义。
(2)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构词法来猜词。让学生掌握前缀,后缀,词根,辨认同义词、反义词。这些方法都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提高推测词义的能力。
3.还有一个读后活动。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有了完整的框架,接下来我们应该用交际化的手段巩固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读后活动可分为巩固性活动和交际性活动两种形式:
巩固性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巩固一下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下面列举两种方法。
比如复述课文。复述课文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我们可提供关键词或主要线索,较难的课文也可采用填空的方法,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
如:unit 8 g “the Olympic Games”我在PPT上列出了一系列关键时间供学生找发生的事件。
776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9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nit 14, “the Birth of a Festival”我列出一系列问题制成表格的形式,让他们再次回想festival的各个细节。
Unit 18. Modern Agriculture我就出了个概括全文大意填空题。
Over time, many farming _____ have been _____. Chemical _____ are used and electric pumps are used in _____. Future agriculture should depend on high _____ as well as _____ methods. In the 1990s, scientists started to develop new techniques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_____ without harming the _____. Today many vegetables are grown in greenhouses, where the temperature is _____ with computers. Another technique is known as “GM” ----- “G” stands for “genetically”, and “M” stands for “_____”.
除了复述课文,还可以用同步写作的方法。教材每单元的integrating skill后都配有相关的写作练习。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有助于阅读的深化。利用课堂中讨论过的相关话题的大量素材,设计一些适当的同步写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表述自己的思想。
另外,我经常要求学生熟读甚至背诵课文中出现过的一些精彩句子、语段,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语料库”,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交际性活动的形式就更加丰富了。我会选择源于课文而又超越课文,且为学生所熟悉的话题,为他们创设相关情景。然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故事接龙,辩论,模拟记者招待会等。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工合作、研究讨论,然后写出报告、提交成果、班级交流、相互评价。
学生可从网上、图书馆等信息源获取相关信息,写出成果报告,并借助Power Point等工具向全班展示成果。图文声像齐出,其效果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既体现巩固又体现交际的读后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
总之,我们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本着教学理论,并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并与审美和陶冶情操相结合。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真正地提高阅读水平,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篇11: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方法探讨论文
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方法探讨论文
低年级是语言积累的起步阶段,也是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切实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着力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以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让学生在画中读。
小学低年级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都喜欢写写画画,尤其喜欢色彩丰富、生动有趣的画面。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的场景,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应着力从“画”字入手,将阅读与画画结合起来,切实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画中阅读。一是读中成画。所谓“读中成画”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场景。这样,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就转化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准确、清晰地理解课文内容,降低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如在教学《春晓》这首古诗时,让学生一边读诗句,一边联想到诗文说描绘的场景。
二是读画结合。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课文所描绘画面的基础上,可以引导他们将《春晓》这首诗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画下来,这样不仅能够使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的画面,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从单一的阅读中转移到绘画中,确保兴趣的持续性。通过绘画,能够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见解表达出来,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直观能动性[1].
2. 让学生在演中读。
小学低年级学生都比较爱玩好动,特别喜欢表现自我。因此,教师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将阅读与表演结合起来,进一步满足学生好表现自我的心理。一是为演而读。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很多文章都是极富童趣的,如果能够借助于表演,这样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用表演的形式来展示课文。譬如在教学《蚕姑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蚕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可以根据蚕“又黑又小、又白又胖、又黄又瘦”的几次典型特征,让学生戴上画有这几个阶段特征的头饰进行表演。学生一听说表演,马上就来劲了。他们为了表演成功,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与表演的准备中,比单纯地阅读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二是读演结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充分表演了。因为能够使他们满足表现自己的欲望,学生在表演前、表演中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激情。通过表演准备、现场表演,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而且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准确、全面、深刻,从而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2].
3. 注重读讲写合作。
一是注重读与讲合作。在语文阅读中,如果仅仅依靠读这一种方式,是很单调的,也难以形成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加强读与讲的合作。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教师特别崇拜,对于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的教师尤其佩服,因此,要引导学生模仿教师学着将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讲出来,让他们过一把教师讲课的瘾。譬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时,让学生在读了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谁的本领大。风和太阳相比较而言,请学生说说,谁的本领大?学生通过现场模仿教师演说,从而最终懂得了风和太阳各有自己的长处这个道理。又如在教学在《狐假虎威》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个课文,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还可以开展讲故事比赛。学生讲故事比赛,不仅巩固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二是读与写结合。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
因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读与写的结合,让学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能力。譬如在教学《游子吟》过程中,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可以用自己的话将孟郊之母的形象描写出来,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母亲的实际学习写话。通过读写结合,不仅能够有效地巩固课文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母爱,使学生的有效心灵受到感恩父母和孝敬父母的思想品德教育。
4. 让学生在玩中读。
小学低年级学生都比较喜欢玩耍,只要切实抓住这一点,加强玩与读的结合,就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切实减轻阅读负担,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玩乐中阅读,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更有实效。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持久性较差一是开展朗读比赛。譬如在教学《木兰从军》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首先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读,每个小节选出一位读得最好的冠军,通过开展阅读比赛,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充分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能将学生的阅读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掘,从而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二是开展读书活动。语文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与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这个重要途径,这样才能有效训练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可以在班级办一个图书角,倡导通过学生筹集书籍的方式,可以由班上安排一个人员专门负责图书借阅。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可以组织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读书活动交流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及主要内容,还可以交流书中其中最喜欢的人物和故事等等[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高度重视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以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教学自身特点为契合点,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陈燕 .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的几种创新方法 [J]. 青春岁月 ,2014,05:164-165.
[2] 柴冬梅 .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的几种创新方法 [J]. 新课程学习( 上 ),2012,02:15.
[3] 孙秀娟 . 绘本阅读在小学低段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D]. 苏州大学 ,2014.
篇1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型创新探讨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而串讲式、讲析式、答问式、谈话式等陈旧的课型,已经难以满足这项要求。为此,教师要致力于寻求一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型创新路径。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科学有效的阅读课型设计可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阅读难”这一长久困扰初中学生的教学难题,也为学生后续深入学习各科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发进行阅读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大有裨益。除此之外,语文阅读课型创新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的要求。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方向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课程改革要求,对于阅读课型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阅读教学要从课文内容向课外内容逐渐拓展;第二,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的角度制定教学计划;第三,阅读教学要突出教师指导与引导的作用;第四,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与知识、情感与思维的共同发展;第五,阅读教学要求突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要求
(一)结合实际
阅读课型创新应当立足于课本上的阅读内容,结合教学进度合理安排阅读课程的内容。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方面进行创新,摆脱一贯采取的“诵读—划分段落—理解内容—升华情感—总结”的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与理解的能力。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丰富阅读课型的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突出重点
在传统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一般采用分析型阅读教学模式,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完成课堂内容,没有体现出阅读课程的价值,没有突出阅读课型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在达到文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的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理解能力,要求教师为学生把握思维方向,并点拨思路技巧。
(三)创新课型模式
对阅读课型内容进行创新首先要在课型模式上进行创新。创新的阅读课型模式包括:第一,探究课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导读课型。教师介绍背景、点拨难点,学生自主阅读名著选段,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为目的。第三,回讲课型。教师讲授阅读内容,学生独立回讲,教师点拨指正,让学生获得锻炼表达与理解的能力。第四,表演课型。教师编写剧本,学生通过排练剧本来揣摩文章语言,理解文中人物。第五,欣赏课型。通过鉴赏文章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内容
(一)小说教学
新课标对小说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整体上感知小说作品的内容,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课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概括与总结。在小说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表演课型,教师将小说排成剧本,让学生通过演绎小说里的人物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二)散文教学
散文的题材广泛,注重情感表达,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背诵课文、总结抒发的情感等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散文中作者表达的主观情感,最终让学生失去对散文学习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结合散文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欣赏课型与探究课型结合的模式,在鉴赏散文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抒发主观情感的,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三)文言文教学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属于较难理解的阅读内容,学生不具备自主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文言文工具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在教师完成讲授课程的基础上采取回讲课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回讲阅读内容。回讲课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回讲。这样的教学流程,既需要教师发挥主讲的作用,还要其在学生回讲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课型创新,需要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把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各项具体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新课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教师有效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宋平.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阅读课型的创新[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0(9):13-14.
[2]王小庆.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阅读课型的创新设计[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6):85.
篇1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和创新策略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和创新策略论文
摘要:阅读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感知事物特性,锻炼逻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尽快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和效率是我们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重点。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效率低下,阅读兴趣不高,大多数时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引导方法不当而引起的。对此,我依据以往经验和课堂实践总结进行一些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知
新时代下素质化教育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讨论非常激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尤其受到教师和学校的重视。阅读是体现一个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习基础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授给学生阅读技巧,修正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成为了我们研究讨论的重点。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践方案,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总结,得出了一些观察结论和实施建议。
一、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几个错误
(一)错误引导方向
素质化教育形式下,教学课堂的模式也改变了许多。新的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到一个引导、提示、监督的作用。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综合素质。但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引导方式不当,让学生快速阅读完一篇文章后不给出明确的讨论话题方向的引导就匆匆让学生开始讨论。这样做让学生不知从何讨论起,一堂课下来漫无目的,不仅没有取得目标效果,反而降低了上课效率,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舍本逐末的教学模式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习惯把文章分段来逐段分析。这样做不仅没有使文章更好地得到理解,反而阻碍了学生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感知。且教师喜欢代替学生独立思考,直接把文章的结构组成、修辞手法和中心思想灌输给学生。这样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使学生养成了凡事借鉴别人,不自己独立思考的坏习惯。
(三)拘于形式的“前沿”教学模式
有的教师提前接受了先进的教学思想启迪,明白要将“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阅读模式带入课堂中,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做支撑,导致阅读课堂拘泥于形式,浮于表面,无法对文章进行深入研究。如一味追求先进的课堂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个性化思想的表达,问题设计不到位,教学目标模糊,将导致整体课程效率低下。学生阅读体验也会随之降低。
二、实现新模式课堂教学的有效建议
(一)提供高效率阅读环境
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阅读,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自主创新和感知感悟阅读内容,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学习环境中逐渐成长,提升感知文章,体验作者思想和观察文章结构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与文章融合到一起的阅读境界。例如,在对寓言小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感知能力和学习体验的培养,在进行阅读之前,让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请一个学生从一楼向窗外望,写下他的观察和体验,另一个学生站在楼顶向外面望,写下他的感受,并拍照上传到课堂多媒体中。让学生体验从不同的视角对事物的不同认知,让他们明白事物如果不看全面,会产生错误的认知且局限思维的道理,再开始今天的阅读。
(二)采用科学的阅读引导教学模式
新模式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整个课堂应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感知文章以获取信息为主,而老师则要注意对学生思考和讨论方向的引导。我们应在开课前明确这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在学生讨论之前就给出明确的探索目标,并传授一定阅读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阅读,更好地理解文章。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在学生讨论阶段,我给出了几个讨论目标:“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小女孩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怎样的?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你若是小女孩,最后会对自己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给出问题,我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带着目标问题去思索和高效地掌握阅读方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三)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展阅读个性
每个人的阅读方式都不尽相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也不一样。我们在做语文阅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阅读个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阅读方式中。例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堂课中,我针对文章中父亲和家人被捕的情节描述现场提问,要求学生通过作者的.细节描述回答出当时作者的心理感受,被叫起的一个学生却一个字也不说。他沉默了一会说:“老师,我特别理解这个作者的感受,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样的感受,我可以读给你听。”这位学生抑扬顿挫的语气把文章中的情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来。全班同学,包括我都被他的朗读所打动,带入当时经历的事件当中去了。这是这个学生对于阅读感知的天赋,也是他最有个性的地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和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三、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应该重视起来,并迎合新模式下的素质化教学,整理出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教学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培香.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2]刘克t.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6(07).
篇14: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的论文
关于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的论文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最重点的核心部分。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当今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敲得巧,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试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 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
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比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可能过于粗率。小说中的“我”不清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维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地避如瘟神是不是可以谅解呢?又如对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贾雨村充发门子这一情节,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贾雨村过河拆桥,阴险狠毒。但我们能否作这样的思考:门子锋芒毕露,过于精明,乱卖关子.且掌握内情,贾雨村充发门子是否也可以理解呢?门子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说贾雨村阴险狠毒是不是有点冤枉了他?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学发疯的描写,僧提辖拳打镇关西冷对于“三拳”的描写,《背影》中对父亲瞩珊穿过铁道去买橘于时的背影的'描写等等。这些精彩之处,我们应该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如“我的故园是浙东南的鱼米之乡。 50 年代初,解放了的家乡天地明媚”(《我的长生果》)。对这两句话,学生读后并无疑处,这说明学生缺乏对语言的品味意识。教师若启发学生,有一词形象鲜明,别具韵味,结果会是无功而返。换言之,第二句话一般怎么说呢?学生会马上注意到“无地明媚”。此处往往用“欢天喜地”等词语,“天地明媚”给人无限想象力,充满了新鲜味,与解放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形成强烈对比,韵味无穷,别具一格。这一处点拨无疑是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人们常说:显见之美,没有错过,只不过见得细心;内隐之美,如能发掘,则是创造。确实,善于发现是创造的前奏。能从平淡中见奇崛,于细微之处悟精神,不光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光闪现。
三、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
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因此,有效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好《乙己》中“中秋过后……”这一小节,可要求学生根据文中有关描写,发挥想象,简要描述孔乙己是如何用手走来。又如《最后一课》,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时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教学至此,可做短暂的“静潮处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去体会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此外,还可以对古典语句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描绘的意境作再造想象,使之具体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引导学生对文章微瑕进行大胆质凝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管教材中的文章不乏典范性,但白壁微瑕也常有所见。如《听潮》中写道:“彦,这里会塌了!”“会”是指“可能、将要”,而“了”表示已经这样,一句话中用词前后矛盾,应将“了”改为“的”才使句子意思前后连贯。又如《从宜宾到重庆》中第五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1974 年 7 月,四川省博物馆和洪县文化馆在这一带共同清理过 10 具悬棺,从悬棺中发现了两只青花瓷器,经鉴定是明代嘉靖年间景德镇的产品。由此推算,其中有些棺材已经在空中悬挂 400 多年了。”这个推算合理吗?其瓷器是嘉靖年间的,而瓷器就一定是在那个年间陪葬的吗?假如是死者的后代将别人或自家收藏数代的瓷器陪葬呢?对学生来说,只要认真阅读,这些“微假”一般还是能发现的。但受习惯思维影响,学生唯书是从。为此,教师要认真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著名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这些都可以说是创新的必备品质。
当然,挖掘阅读教学创新点的途径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种。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充电,具备创新意识,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真正让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篇15: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初探论文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初探论文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掌握基本阅读技巧,扩大知识面,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要数课堂提问了。课堂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之一,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相关的阅读材料,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提高分析质疑能力,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兴趣和习惯。
下面我就从三方面入手,探讨自己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环节的些许看法和认识。
一、课堂提问的数量
课堂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并不受其数量的直接影响。课堂提问次数的多少取决于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应侧重于问题的设计和提问的技巧,不必考虑提问是否达到45人次还是80人次这样的量,更不能为了凑数而“明知故问”。如果阅读材料浅显易懂,学生又掌握了大量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关课文表层理解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少提甚至不提,以腾出时间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阅读后的言语交流活动打好基础。虽然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不单纯取决于提问的数量,但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必须保证师生间一定数量的课堂交流,即一定的提问次数,而且提问覆盖面要尽可能广,让每个学生都有课堂交流的机会。
二、课堂提问的质量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质量,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当,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筋回答不了,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间在内部凉席上要互相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几种回答,对于学生这样或那样的回答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如:提问浅显,答案多是能够直接回答的,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师生交流时学生的覆盖面不够广,多是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
我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技巧再进一步谈谈:
1、提问应注意难易适度,忌过浅过深
教师在提问时应难易适度。如果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几乎不动脑筋就可以将答案脱口而出,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实际效果收之甚微,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过难,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不了,那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在现有的逻辑思维水平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 2、提问应注意内在联系,宜层层推进
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符合逻辑性,要按照教材的内容层层设问,问题之间构成必然的内在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对于教材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我们在设计时应尽量准备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现有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入简,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3、提问应注意面向全班,忌以偏概全
教师提问时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后再指名学生回答。如果教师先指名后提问,别的学生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再主动思考了。教师提问还要面向好、中、差三类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作答,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4、提问应注意恰当评价,宜是非分明
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会不作出处理,不会不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个教学环节不能省,不能松。当教师自己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必须肯定学生什么地方答得好、答得正确,什么地方答得不正确,并指出原因。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是非分明、界限清楚,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切忌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含糊不清的评价。不少青年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认为这一点应足够重视,评价环节疏忽不得。
综上所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把握得好,不但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技巧,而且能激活学生相关的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作出正确的评价。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结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课堂提问,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聚焦点,更要做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反复的实践探索。只有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才能对提问的角度、引导的方法、预期的效果等做到心中有数,作出合乎科学的设计,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问;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6:浅谈构建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之我见论文
浅谈构建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之我见论文
阅读是人类接受前人文化的最基本的手段。古人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形成高效课堂。下面,我就粗浅的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透视课题,了解大意
课文标题往往点出了题材范围、体裁形式、主要内容及文章中心。如课文《我的老师》,看到课题就知道是写人的记叙文,主要写蔡芸芝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挚爱。又如《宇宙里有些什么》是篇说明文,向我们说明的是关于宇宙的一些天文知识。从标题上看出文章中心的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多一些宽容》、《敬业与乐业》等。指导学生审题,可以促使学生了解文章梗概,理解课文大意。如果经常进行审题训练,学生就会逐步掌握审题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择其精要词语,把握内容
有的词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思路的端绪往往集中表现在这些词语上,这些词语就是“文眼”。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学《松鼠》一文,我们就要着重抓住“漂亮、驯良、乖巧”等词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就可以使学生懂得:课文先总括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然后又具体生动地分说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了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文章的精妙之处需要重读揣摩,精读品味后才能真正领悟。以后在教学中,如果碰到类似的'课文时,就可以应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择其精要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感悟,并通过多角度比较、推敲、归纳,促使他们作深入思考,从而领悟其精妙之处及作用,进而抓住中心,把握文章内容。
三、立足书后练习,放眼全文
书后许多练习,揭示了课文的重点,有的还点明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和阅读的方法,如《巍巍中山陵》一文。因此,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从书后练习出发,预习课文,读懂课文。
四、阅读要理清文章结构
理清文章结构,是为了弄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情节发展的线索。理清文章结构必须在学生初知全文大意以后进行,否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在学生掌握课文概貌之后,再从整体出发去研究课文的各个部分。理清结构不等于简单分段分层,而是在分段分层的基础上,搞清楚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理清脉络,把握全文中心的目的。
五、联系生活,发挥想象
阅读时要对通篇内容做出综合思考,既要感悟文章的内涵,又要联系生活深思文章的外延。如,学习《甜甜的泥土》一文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说说离异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不幸以及如何才能让王小亮幸福的成长?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展开自己的聪明的才智。有的说:“让王小亮回到妈妈的身边。”有的说:“让王小亮父母破镜重圆。”有的说:“王小亮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控诉后母虐待的情况,用法律来改变困境。”有的说:“王小亮应该正视现实,充满生活的信心。有妈妈的爱,老师的爱,传达室老头的爱……这些人类的爱会让他获得应有的爱和幸福的。”这一活动不仅外延了文章的内涵,还让学生由课堂走向课外,去接触、去面对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的感觉和表象,更要在这基础上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把握文章体裁阅读也十分重要
不同体裁的文章适用于不同的阅读方法。如: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要素进行阅读;议论文要弄清论点进行阅读;说明文则要抓住说明的顺序,或事物的特征进行阅读。
阅读是对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的积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以上方法,语文老师要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出发,可侧重于单项训练,也可多法并举。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将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效果,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高效教学,必须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7:如何构建小学阅读教学语用型课堂论文
如何构建小学阅读教学语用型课堂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的学习更应注重语言文字的应用和实践。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不断发挥创造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和综合修养。本文将从语文阅读教学的寻点、感悟和迁用三个方面着手,重点在于构建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寻点;感悟;迁用
“语用”即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能否灵活运用,将我国的优美文字和经典文化发扬光大。小学生学习语文,就是研究文字、语言和积累基础知识的阶段,这样才能在灵活掌握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是主体和重点,构建“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找寻经典佳作供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对所学知识加以利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更是对内在品质的提升和历练。通过吸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和学生的道德思想境界。
一、寻点—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把握学习的突破口和知识点
文章的文体指文章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和戏剧等等。构建语用型课堂,就要在充分了解不同文体的前提下,寻找语言训练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不同体裁的文章学习要点,具有语用意识,立足教学大纲重点,找准知识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开拓学生思维。例如阅读记叙文需要理清文章的开头、结尾和高潮,把握重点段落和核心思想;阅读散文,学习优美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情感,为写作积累素材;阅读说明文,通过学习重点字词,把握所描述事物的特点;阅读童话故事,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所运用的拟人、夸张手法等。在掌握文学体裁的特点和文章脉络后,体会重点字词的运用。因为,往往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也使文章境界升华,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二、感悟—阅读中感知语言魅力,提升语言知识,增强语感能力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语言文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特定的含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从语境中体会语言意思的能力,构建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将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要深入理解“绿”的意思,为什么这一个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个字怎样将江南春天的美刻画出来?作者在斟酌字句时,也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是作者本人都不满意,都没能将眼前的美景和作者的心境表现出来,经过反复试验琢磨,最后当“绿”字脱口而出时,作者兴奋不已,“绿”不仅是春天的颜色,也是动词有变绿的意思,春风一吹,就把江南染成了绿色,多么叫人兴奋,春天多么美好,也把作者迫切归家的快乐心情渲染出来,可谓之妙!汉字具有其本身义,放到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引申义。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义不一样,这此知识点的积累和差别,需要学生在大量阅读中积累基础知识,并不断培养语感。教师在构建语用课堂教学时,要在课下做足备课准备,设置好课堂问题,同时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并在课堂上给子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谈论时间,让学生自己体悟语言意义,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深化和内化知识。至于文章的修辞手法,也是需要学生慢慢领悟的。对于小学生可以将优美的词句摘抄积累下来,反复诵读,以此作为写作的材料积累,因为这是写作文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阅读一理解一体悟一模仿一造句”的过程,达到对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三、迁用—理解辨析字词的音形义,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迁用顾名思义就是模仿利用。文字和语言的学习目的在于利用和创新,只有学生自己能灵活运用了,才说明将文章吃透了,学到了。语用也是要有由浅入深的过程,先帮助学生扎实基础知识,再遣词造句,一步步达到出口成章的目的。辨析字词的意义是第一步,小学生语文对于课文中字词的音形义需要教师认真讲解,除了掌握字词的写法还要明自字和词的意思,以及相近字词的区别,并能加以区分和应用。例如“花瓣”的“瓣”和“分辨”的“辨”字形相似,意义和读音大不相同;“弄虚作假”和“放假”都有“假”字,读音却不同,像这样的词语需要教师认真讲解,通过词语辨析,帮助学生完成词汇积累过程,并在运用和深刻体会中,吃透词语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语用课程实践,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练,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其次,造句练习也是揣摩字词意义的良好方法,通过阅读文章找出相近词句,然后模拟练习,逐步达到自我创新的水平。再次训练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通过对字词语义的理解,对句子语境的揣摩,逐步达到分析课文的能力并能模仿写作。例如在学习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要把握童话特点和文章主题,找到作者通过描写怎样的情境和场景再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从而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命运的同情。
★ 幼儿阅读教学论文
★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
★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
★ 高效课堂论文
★ 课堂教学情况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课堂的创新论文(精选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