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第九册土地面积计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第九册土地面积计算,欢迎阅读借鉴。
- 目录
篇1:土地面积计算教学方案
土地面积计算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知道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一块长方形稻田,长200米,宽150米,合多少公顷?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卡片口算.
1公顷=( )平方米 4公顷=( )平方米
20000平方米=( )公顷 70000平方米=( )公顷
二、学习新课.
1.引入.
教师提问:(1)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3)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教师叙述: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学习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教师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2.教学平方千米.
教师叙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它的.面积是100×100=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边长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1000=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也叫1平方公里,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也可以说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
同学们想一想: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呢?
(1000000÷10000=100,被除数和除数各划去4个零.)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从上面可以看出,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前面我们学过平方米与公顷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0.我们把这些土地面积单位按从大到小排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2平方千米=( )公顷 8平方千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30000公顷=( )平方千米
2.综合练习.
(1)8公顷=( )平方米 4平方千米=( )公顷
30000平方米=( )公顷 9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3400公顷=( )平方千米
(2)在下面○里填上>、<或=.
3公顷○2900平方米 200公顷○2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404公顷 8000平方米○8公顷
3.思考性练习.
一个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苗圃,边长各加长100米.苗圃的面积增加多少公顷?先让学生画出这道题的示意图.如下图:
组织学生讨论:
(1)1公顷的正方形苗圃,原来的边长各是多少?
(2)边长各增加100米后,边长是多少?
计算出增加后苗圃的面积,即(100+100)×(100+100)=40000(平方米)
换算成公顷:40000平方米=4公顷
苗圃面积增加了4-1=3(公顷).
如果有的同学从图中直观地看出增加了3公顷,也是可以的.
4.课后练习.
(1)了解本区或本乡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2)5平方千米=公顷 300公顷=()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
1200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3)3公顷○2900平方米 200公顷○2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404公顷 8000平方米○8公顷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计算土地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了常用的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为平方米和公顷的基础上,学习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平方千米这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学生不容易建立具体观念,本节课采用推算的方法,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用来帮助学生想象1平方千米有多大,并推算出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在组织练习时,分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练习本节课的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层次,练习近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掌握它们之间的简单换算.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少,因此安排了一道思考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通过画图,启发学生想出两种方法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究活动
小调查
活动目的
1.让学生在调查中进一步熟悉土地面积单位.
2.使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活动过程
1.调查自己所在乡、镇、区所辖的面积.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计算自己家或学校教学楼的占地面积.
篇2:第九册第二章--简便计算
探究活动
夺百宝箱
游戏目的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竞争意识及集体观念.
游戏规则
1.由教师或学生将比赛题(10个四则混合运算题,难易不同)在上面挂有一块精致的百宝箱.
2.比赛分四组同时进行,每组10人参赛,一共做10题,一人做一题.
3.同学都可以任选没做过的题做,(最后一个同学别无选择)
4.学生做题时能口算的可直接写得数.后面的同学如发现前一位同学计算错误,允许先订正,再算自己该做的题.
5.没轮到自己时,可以在底下做准备.
6.哪组全对,摘得百宝箱,打开念全班同学听.
百宝箱中内容
“两片弯月,左右排列,哪个在内,定先解决”(打一运算符号)
篇3:第九册梯形面积计算
第九册梯形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九册8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发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形成,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2、通过对面积公式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理解和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计算机软、硬件一套;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的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标有上、下底和高及数据的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各一个。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迁移诱导,激发参与兴趣
1、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
2、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实验操作,引导参与探究
1、转化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
独立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
学生拼摆,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点拨和鼓励。
2、观察
学生分组,结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观察、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板书如下:梯形面积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是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 梯形的高
3、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学生反馈,教师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调控。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 × 高
梯 形 的 面 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提问:计算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三、反馈调节,巩固参与成果
1、引导实际应用,巩固梯形面积公式
2、分层训练,培养能力
3、发展提高,深化知识
篇4:数学教案-第九册第二章--简便计算
数学教案-第九册第二章--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巩固整数,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灵巧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运算定律使四则混合运算简便.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特点,恰当、准确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3.8+1.2 2.5×4 1.5×8
1.5÷0.3 0.64+0.16 7.6+0.24
5-1.8 1.25×80 3.6÷4
6.3+2.45+3.7 3.56-1.57-0.43
0.8×7×125 (2.5+0.9)×4
(1.5+0.25)×4 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依据)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结引入
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4
1.8×2.58+1.8×1.42
1.观察算式特点
2.学生试做
方法一:1.8×2.58+1.8×1.42 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 =4.644+2.556
=1.8×4 =7.2
=7.2
3.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
4.练习
1.8×2.58+1.8×1.42+0.5
=1.8×(2.58+1.42)+0.5 (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题:填同一个数
□-□+□+(□÷□×□-□)=10
四、课堂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二)新兴煤矿七月份产煤4.85万吨,八月份产煤5万吨,九月份产煤5.65万吨.平均每月产煤多少万吨?
六、板书设计
简便计算
探究活动
夺百宝箱
游戏目的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竞争意识及集体观念.
游戏规则
1.由教师或学生将比赛题(10个四则混合运算题,难易不同)在上面挂有一块精致的百宝箱.
2.比赛分四组同时进行,每组10人参赛,一共做10题,一人做一题.
3.同学都可以任选没做过的题做,(最后一个同学别无选择)
4.学生做题时能口算的可直接写得数.后面的同学如发现前一位同学计算错误,允许先订正,再算自己该做的题.
5.没轮到自己时,可以在底下做准备.
6.哪组全对,摘得百宝箱,打开念全班同学听.
百宝箱中内容
“两片弯月,左右排列,哪个在内,定先解决”(打一运算符号)
篇5:数学《土地面积计算之测定直线》教案设计
数学《土地面积计算之测定直线》教案设计
第1课时:测定直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2)量比较远的距离。
学生先看第79页内容。
教师用教具讲解,教学生使用标杆的方法,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直线。
问:为什么插在C点的'插杆必须和B点标杆同时被A点标杆挡住,三点才在一条直线上?
把所有的点连起来就得到一条直线。测定直线后,就可以就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A、B间的距离。
三、实际测量练习。
1、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测量操场的长,另一组测量操场的宽。每组再分成两个小组。
2、小组内各成员由小组长负责,明确分工,分配好测量工具,讨论好测量方法。
3、测量后,记录有关数据。
4、一个小组完成后,另一个小组接着测量,(已测量过的同学自由选择同学讨论测量方法和疑难问题。)
5、完成后回教室,整理测量数据,计算所求问题。
6、组织学生交流测量体会与结果。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让学生注意把标杆扶正,认真观察,使后面的标杆被前面的标杆挡住。
四、小结。
要知道土地大小,就必须测量土地。本课要求大家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并对实际测量中的不正确方法,指出原因,提出注意点。
五、作业。
1、复习课本有关测量方法,要求理解和掌握。
2、练一练第1~2题。
篇6:第九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能正确将一个组合图形进行分解,让学生学会这类题目的思考方法。
三:教学准备
组合图形纸片、剪刀、胶带
四:教学设想
以“妙”调趣,导入 新课。让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学生亲手的“拼”、“剪”将组合图形进行分解,计算出组合图形面积,从而掌握这类题的思考及解题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将一些组合图形的纸片发给学生
1、出示谜语:
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
2、出示第二个谜语:
又来了一群狼
(打一水果名称)
思考:
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①草莓(没)
②杨(羊)梅(没)
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知识的正迁移。给学生以启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
你们觉得哪个谜语好猜?为什么?
畅所欲言:
第二个谜语好猜。
因为第二个问题有了第一个问题作基础,所以就容易些。
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来明事理,从而导出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出示课题:
★ 面积计算
★ 云计算报告
★ 两步计算应用题
★ 圆柱体积计算
第九册土地面积计算(通用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