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骄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第九册列方程解应用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第九册列方程解应用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第九册列方程解应用题
第九册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94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基本训练。
⑴出示图:梨树
桃树
提问:从图上可以看出,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几倍?
把梨树的棵数看作一份,桃树的棵树是几份?梨树和桃树的棵数一共有几份?桃树的棵数比梨树多几份?
⑵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提问:谁的只数是1份?谁的只数是5份?
母鸡和公鸡的只数一共有几份?公鸡的只数比母鸡多几份?
⑶出示练习二十一第1题,让学生口答。
2、第94页复习题。
指名板演,其余座练。提问:43×3表示什么树的棵数?这道题是按照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
小结: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桃树棵数就要用42乘以3。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用梨树的棵树加桃树的棵数就等于一共有的棵数(板书:梨树的棵数+桃树的棵数=一共的棵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桃树的棵数和梨树的3倍,把哪个数量看做一份?桃树的棵数有这样的`几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线段图。(复习题第1题)
提问:这道题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学生答后,教师在线段图上标出168棵。
提问: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要我们求的数有几个?如何解答?
四人一组讨论解法,教师巡视收集不同做法。
①算术方法解:168÷(1+3)=42(棵)……梨树的棵数
42×3=126(棵)……桃树的棵数
②设梨树有x棵,桃树有3x棵。
x+3x=168
③设桃树有x棵,梨树有(x÷3)棵
x+x÷3=168
④设梨树有x棵,桃树有168-x棵
(168-x)÷x=3
⑤设桃树有x棵,梨树有168-x棵
x÷(168-x)=3
逐一分析正误,说明列式依据。
提问:你认为哪一种解法最好?
生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第二种解法最好的结论。
重新回味第二种解法的解题过程,不完善的加以补充。
我们现在已经求出梨树42棵和桃树126棵对不对呢,怎样检查?以前是怎样查的?
①检查方程列得对不对。
②计算对不对。
书上给同学们介绍了一种新的检验方法,自学课本检验过程,学完提问:怎样检验的?
①检验梨树和桃树是不是一共有168棵。
42+126=128(棵)(板书)
②检验桃树的棵数是不是梨树的3倍。
126÷42=3(板书)
教师说明,用这种方法进行检验,比先检查方程列得是否正确,再检查x是不是原方程的解这一种方法更简便。
2、比较
将例1所列的方程与复习题的算式进行比较,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提问:它们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相同吗?
3、教学“想一想”
现在,我们把例1的第一个条件改一下,变成“果园里桃树比梨树多84棵”,看一下怎样列方程解答(出示题目)
学生自己读题目。
提问:你能列方程来解答吗?
生练习。
提问:设未知数时是怎样想的?
你是根据什么列方程的?
谁能口头说一下,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提问:这两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设1份数为x,几份的数是几x,再根据另一个条件列方程)这两个方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3、小结。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看出,如果两个数量有倍数关系,就可以把1份的数看做x,几份的数就是几x,这两部分相加就是它们的和,这两部分相减就是它们的差。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就可以列方程来解答,解答完后可以把得数代入题目中进行检验。
三、巩固练习P94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揭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是已知怎样的两个条件?要求几个未知数?列方程时根据哪个条件设未知数?根据哪个条件列方程?
小结:今天学习的这类题,一个条件是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另一个条件是已知两数的和是多少,或者相差多少,要求两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时,先根据倍数关系的条件设1份的数为x,那么几份的数就是几x;再根据另一个和是多少或相差多少的条件列方程解答。检验时一般把求出的结果看做条件,算一算是不是符合原来题里的条件。
篇2:第九册《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
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
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解:设原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 =0.1
4X =8.5-0.1
4X =8.4
X =2.1
答:第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习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篇3:第九册《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例1、例2及“做一做”。
练习七的第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头解下列方程(卡片出示)
x-35=40 x-5×7=40
15x-35=40 20-4x=10
2.出示复习题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4)集体订正: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5)针对解法二说明: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知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题中涉及到“原有饺子粉、卖出饺子粉和剩下饺子粉;原有饺子粉重量去掉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等于剩下的饺子粉重量。根据理解题意的过程教师板书:
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教师启发: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等号左边表示剩下的重量,等号右边也表示剩下的重量,所以相等。)
(5)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回答:卖出的饺子粉重量没有直接给,应该用每袋的重量乘以卖出的`袋数)把上面的等式改为: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6)启发学生把已知条件在关系式下面注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问题用x表示即设未知数,教师说明怎样设未知数。
(7)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8)让学生分组解答,集体订正时板书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9)引导学生自己看118页例2上面一段话,提出问题:你能
用书上讲的检验方法检验例题1吗?引导学生自己检验。之后请
几位学生汇报结果。都认为正确了再板书答语。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出应用题中相
等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 读题,理解题意。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付出”、
“找回”等词的含义。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汇报解答过程。汇报中引导学生讲解题思路,注意照顾中差生。
(6)教师总结订正。如果发现有列:2x=6-0.4和2x+0.4=6两种
方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那种方法简单,并强调用较简单的
方法解答。
3.学生自己学26页上面一段话,回顾上边的解题过程,总结列
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总结后投影出示:
篇4: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118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九1~5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已知有两个数的和与差,和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系,正确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2.指导学生设末知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训练学生分析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会解答所列方程形如ax bx=c的应用题。
2.会正确找出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3.会进行检验。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2.渗透不同事物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的卓越智慧,体会到源于生活。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指导学生试算,利用已有经验进行体验。
三、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答“和倍”“差倍”应用题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等量关系,设末知数。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x的5倍与x的3倍的和是40;
(2)某数的4倍比它的6倍少24。
2.根据下面的条件,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大米与面粉重量的`和是1000千克;(大米的重量+面粉的重量=重量和。)
(2)每支钢笔比每支圆珠笔贵3.8元;(每支钢笔的价钱-每支圆珠笔的价钱=贵的价钱。)
(3)已看的页数比剩下的页数少76页。(剩下的页数-已看的页数=少的页数。)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学校科技组有女生x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倍,男生有人,男生女生一共有()人,男生比女生多()人;
(2)果园里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梨树有x棵,苹果树有()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梨树比苹果树少()棵。
4.解答: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1)学生审题画图,独立解答。
(2)学生解答后讲解:
解法1:
列式:45+45×3=45+135=180(棵)
解法2:
列式:45×(3+1)=45×4=180(棵)
答:两种树一共有180棵。
(二)学习新课
1.改变上题的条件和问题,使之成为例6。
果园里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1)学生审题,将复习题的图改为例6。
(2)思考:
①这道题求什么?与以前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有两个未知数。)
②怎样设未知数呢?
如果设桃树有x棵,那么杏树就有3x棵;
比较哪种设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易解。
将线段图中的问号改为x或3x。
(3)根据哪个条件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根据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棵,找等量关系。
(4)列方程,解方程,
解:设桃树有x棵。或:
(5)检验,答题。
教师:检验时,可以把得数代入题目,看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学生进行检验。
①看桃树和杏树一共的棵数是否是180棵,
45+135=180(棵)
②看杏树棵数是否是桃树的3倍,
135÷45=3
答:桃树有45棵,杏树有135棵。
2.试做:
果园里杏树比桃树多9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1)思考:
此题与例6相比,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倍数关系相同,不同点是把两种树的和改成了两种树的差。)
数量关系为:
(2)试做:
检验:
①135-45=90;
②135÷45=3。
答:桃树有45棵,杏树有135棵。
3.小结:
思考讨论:
(1)我们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今天学习的应用题,都是已知两种数量的倍数关系以及它们的和或差,求这两种数量各是多少。)
(2)这样的应用题,我们是怎样解答的?(一般根据倍数关系,设一倍数为x,另一个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再根据这两种量的和或差,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就可列出方程,并解方程,求出得数;最后还要把得数代入题目中去,看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三)巩固反馈
1.根据条件,设未知数。
(1)快车的速度是慢车的2倍。
设()为x千米,那么()为2x千米;
(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倍。
设()为x人,那么( )为1.2x人;
(3)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5倍。
设()为x千克,那么()为3.5x千克;
(4)父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
设女儿的年龄为x岁,那么父亲的年龄为()岁;
(5)甲桶油的重量是乙桶的1.5倍,设乙桶油的重量为()千克,那么甲桶油的重量为()千克。
2.独立解答P118“做一做”,P119:4。
解答后讲解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做一做:
根据“四年级、五年级共有学生330人”,得:
四年级人数+五年级人数=四、五年级人数和
↓ ↓ ↓
1.2x x 330
P119:4。
根据“如果再往乙袋里装5千克大米,两袋就一样重了。”可知乙袋比甲袋少5千克,得:
甲袋重量-乙袋重量=乙袋比甲袋少的重量
↓ ↓ ↓
1.2x x 5
3.将上题中的“如果再往乙袋里装5千克大米”改为“甲袋给乙袋5千克”应怎样解答?
画图理解:甲袋比乙袋多多少?
从图上看出甲袋比乙袋多5×2=10(千克)
根据:甲袋重量-乙袋重量=甲袋比乙袋多的重量
↓ ↓ ↓
1.2x x 10
列方程:1.2x-x=10。
4.课后作业 :P119: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设哪个未知数为x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分散这一难点,在复习中采取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倍数关系设未知数。在新授中,通过对两种设法的比较、分析,得出设一倍数为x比较简便。在练习中又设计了专项练习,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透彻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一规律。
例6 学习了列方程解和倍应用题,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变成差倍应用题,着重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异同。讨论解答方法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既可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比较两题的异同上面来,有助于形成两种解法的逻辑关系。
在学习了和倍、差倍应用题之后,及时引导学生找出这两类应用题的特点,并根据题目的特点总结出解题规律。既使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又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篇5: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大全
方程(equation)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称为“解”或“根”。求方程的解的过程称为“解方程”。下面是列方程解应用题大全,请参考!
列方程解应用题大全
类型一(简单的一步方程)
1、学校开展绿色校园活动,六年级各班之间比赛收集易拉罐。六一班收集了60个,六二班比六一班多收集15个,六二班收集了几个?
2、学校开展绿色校园活动,六年级各班之间比赛收集易拉罐。六二班收集了60个,六二班比六一班多收集15个,六一班收集了几个?
3、学校开展绿色校园活动,六年级各班之间比赛收集易拉罐。六二班收集了60个,六二班收集的是六一班的2倍,六一班收集了几个?
4、学校开展绿色校园活动,六年级各班之间比赛收集易拉罐。其中六二班收集了60个,六二班共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收集多少个?(用除法)
类型二(几倍多多少/少多少):
1、食堂运来150千克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少30千克。食堂运来面粉多少千克?
2、吉阳村有粮食作物84公顷,比经济作物的4倍多2公顷,经济作物有多少公顷?
3、农场一共收获了1200棵大白菜,每22棵装一筐,装完后还剩12棵,共装了几框?
类型三(买东西和卖东西):
1、小明有面值2角和5角的共9元,其中2角的有10张,5角的有多少张?
2、我买了两套丛书,单价分别是:<<科学家>>2.5元/本,<<发明家>>3元/本,两套丛共花了28元。其中《科学家》这本书买了4本,《发明家》买了多少本?
3、王奶奶拿了孙子们帮她收集的`易拉罐和饮料瓶去废品收购站卖,共得到7元,易拉罐和饮料瓶每个都是0.15元,已知易拉罐有20个,那么饮料瓶有几个?
类型四(和倍问题 / 差倍问题):
1、粮店运来大米和面粉480包,大米的包数是面粉的3倍,运来大米和面粉各多少包?
2、小强妈妈的年龄是小强的4倍,小强比妈妈小27岁,他们两人的年龄各是多少?
3、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驶10千米,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2倍,求乙车的速度是多少?
类型五(相遇问题、追及问题、鸡兔同笼)
1、甲乙两辆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走5km,乙车每小时走6km,已知A、B两地相距110千米,问甲车和乙车几小时后相遇?
2、小明和小东比赛骑自行车,他们约好同时从学校出发,看谁先到达终点的邮局,谁就赢。4分钟后,小明到达终点,取得了胜利,这时小东落后了他400米。经过计算发现,小明每分钟骑300m,那么小东每分钟骑多少米?
3、笼子里关了一些鸡和兔子,已知它们的腿加起来共有48条,并且鸡的只数和兔子的只数相同,那么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类型六(和差问题):
1、甲乙两人年龄的和为29岁,已知甲比乙小3岁,甲、乙两人各多少岁?
2、两个相邻自然数的和是97,这两个自然分别是多少?
3、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53,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篇6:列方程解应用题
(1)山坡上有羊80只,其中白羊是黑羊的4倍,山坡上黑羊、白羊各多少只?
(2)商店里卖出两筐柑橘,第一筐重26千克,第二筐重29千克,第二筐比第一筐多卖了9元钱,平均每千克柑橘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
(3)一块梯形麦田,面积是540平方米,高18米,上底是20米,下底是多少米?
(4)甲乙两车从相距750千米的`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5)两辆汽车同时从同地开出,行驶4.5小时后,甲车落在乙车的后面13.5千米,已知甲车每小时行3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
1.x=12 x=28 x=0.5
x=2.2 x=8 x=5
2.(1)付出的钱、用去的钱 5-3x=0.5
(2)艺术类书的2倍、4本 2x+4=50
(3)底×高÷2 80x÷2=280
(4)(上底+下底)×高÷2 (15+x)×30÷2=450
(5)①买乒乓球拍用的钱.
②买羽毛球拍用的钱.
③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一副羽毛球拍用的钱.
④买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共用的钱.
(6)20-1.25x
20-1.25x=20-1.25×10=105
3.(1)设黑羊x只.
x+4x=80
x=16
4x=4×16=64
(2)(29-26)x=9
x=3
(3)(20+x)×18÷2=540 x=40
(4)(80+x)×5=750 x=70
(5)(x-35)×4.5=13.5 x=38
篇7:列方程解应用题
1.解方程.
4x-31=17 2x-6×4=32
7x+2x=4.5 5.6-2x=1.2
15x÷4=30 4(3x-7)=32
2.根据题意填空.
(1)妈妈买回3千克菜花,她付出5元,找回了0.5元,每千克菜花多少元?
等量关系:( )-( )=找回的钱
设每千克菜花X元.列方程是:( )
(2)五一班图书有故事书50本,是艺术类书的2倍还多4本,艺术类的书有多少本?
等量关系:( )+( )=故事书50本.
设艺术类的书有x本,列方程是( ).
(3)一块三角形地,面积是280平方米,底是80米,高是多少米?
等量关系:( )=三角形面积
设高是X米,列方程是( ).
(4)一块梯形的面积是450平方米,高30米,上底是15米,下底是多少米?
等量关系:( )=梯形面积
设下底是x米,列方程是:( )
(5)学校买回8副乒乓球拍,每副a元,买回b副羽毛球拍,每副25.8元.
①8a表示( ).
②25.8b表示( ).
③a+25.8表示( ).
④8a+25.8b表示( ).
(6)小红付出20元,买了x本练习本,每本12.5元,应找回( )元.当x=10时,应找回( )元.
★ 一般应用题
第九册列方程解应用题(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