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浅谈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

时间:2025-03-26 03:36:18 作者:奔驰宝马破解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奔驰宝马破解”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教学随笔浅谈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教学随笔浅谈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欢迎阅读!

篇1:教学随笔浅谈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随笔】浅谈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

原创: 顾奇恒

一一从事历史学科教学三年以来,我发现学生答题的薄弱点在于历史材料题。

一一如今材料解析题考查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扩大,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孩子答非所问,甚至无从作答。知识点不牢固是一方面,我想更重要的是缺乏技巧和方法。因此,我总结了以下四个解题方法与技巧。

01

先读问题,后阅材料,带着问题读材料 ,节省时间。

02

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联系课本历史知识 。

一一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是多变的,但无论材料题怎么变,它不可能脱离课本去考查跟课本不相关的知识。因此,根据材料联系课本历史知识,这是万无一失的。

03

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相融合,初步确定答题要点。

一一学生如果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的现象。所以学生在完成以上两步后,应该将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进行巧妙的融合,初步确定设问所预求的答题要点。

一一要在心中明白:该材料解析题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括几个要点,这些要点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每个要点又应该使用哪些关键语句等。

04

最终答案表述:观点正确、层次清楚、多角度多要点。

一一大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理清思路就可能会乱答一通,这样拿分会很低。答题应该观点明确,层次清楚,标好每个序号,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这样得分也会容易很多。

一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每解决一个历史事件,就要多找材料让学生去做分析,不断的联系材料教学,这对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顾奇恒

篇2: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历史是一门需要记忆的学科,固然不错,但是很多初中生能把课本背下来,却不会答材料解析题,那么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该怎么答,有什么好的方法和思路吗?下面为大家准备了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相信有类似困扰的同学,看完本文,一定有所收获的。

一、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带着问题读材料

重视材料出处

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规范做答

分析材料

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确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篇3: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之我见

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之我见

材料解析题是中考重要题型,笔者从如何抓住前提,有利凭借,围绕目的`几方面答题谈了自己的见解.

作 者:吴磊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第八中学,安徽铜陵,244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10 “”(6) 分类号:G633 关键词:历史观   能力   人文素养   前提   凭借   目的  

篇4:关于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总结

1历史学习,似易实难

1、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

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

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

③因果推导法

市场(根本)——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

④浓缩转化法

戊戌变法——“变”(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实用举例:

①列举: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

答:1927:领导南昌起义;

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

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国崛起)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大国崛起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世界近现代史上,英、法、美、德、俄、日等国强大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文化的进步、经济的强盛、体制的创新以及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开阔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是后发国家走上强盛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改革,在经济、外交、国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近几年,太原进入了历史上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太原举行了建城2500周年盛大庆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成为全球不锈钢产能最大的生产企业;9月特在太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将在太原举办自行车BXM世界锦标赛暨奥运会预赛……

(1)根据材料,说明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答:寻找到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向发达国家学习等。

(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阅读下列材料,参与讨论问题。

20世纪上半期,相继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空前浩劫。但整个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是伟大而辉煌的。尤其在最后30年,各种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和繁荣。使世界各国的经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2l世纪,争取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发展,仍然是当争世界的主潮流。

【问题探究】

(2)说明20世纪最后30年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4分)

答:由美苏争霸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纠纷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和平安全的因素;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和繁荣;人类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以对话促进合作,追求共同发展;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主潮流等。

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2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1、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答:有两方面的原因。

【国内原因】:是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前夕,已从其发展的顶峰“康乾盛世”跌落下来,国势日衰,整个封建制度日暮途穷。自嘉庆以来这个封建王朝已经走上政治腐败、军备废驰、财政拮据的衰败道路。

【国外原因】:在这时候的欧美各主要国家却已进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衰弱落后的封建中国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重要目标。英国资产阶级首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正是他们不断向外掠夺殖民地的必然结果。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内部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华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外部原因】:

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2、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答:【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经济根源)西欧社会各阶层(商人、新兴资产阶级、社会上层)对黄金的狂热追求;《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富庶的描述,使西欧人向往东方;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东西方商路,引发商业危机,使西欧国家被追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社会根源)

【条件】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地图绘制技术进步;造船技术进步,出现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在海船上普遍使用;海船上装上了火炮。这些客观条件的具备,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客观条件)15世纪晚期,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完成了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化的过程,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必需的装备。两国都处于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两国都曾是意大利和尼德兰之间的商业贸易转运站,不仅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而且集中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两国王室都热衷于新航路开辟的海上探险活动。(主观条件)

3、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答:【国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国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答:【国内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国际意义】:占世界人口近三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防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

答:【正面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统一思想,是统一国家的基础,建立法制,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

【负面影响】:是文化的大毁灭,对知识分子的大摧残,禁锢人们思想,是知识的大倒退。

5、影响=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

评价人和事的方法: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进步,更要看到局限。

3细化版历史公式全套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

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

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

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

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

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如:王安石变法:

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

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1)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1)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2)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3)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1)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2)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3)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

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

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1)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2)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3)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1)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2)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3)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1)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2)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3)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1)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2)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篇5:浅谈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是高考、中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近几年的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是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近几年的考试中,材料解析题还出现向选择题和问答题这两大题型渗透的趋势,形成了材料式的选择题和材料式的问答题。可见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具有极好的发展趋势。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难”,这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平时又缺少应有的训练而造成的。为此,本文结合近几年的考题将材料解析题进行分类,并介绍一般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及解题示例

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三类,下面各举例说明。

1. 文字型材料题

例一:(广东历史单科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解题指导】本题提供了三则纯文字材料,属典型的文字型材料题。题目以唐代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是:先通读三则材料,可以得出共同的基本认识是:扬州繁荣富庶的表现及原因;再细读精读每一则材料,根据设问“扬州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主要提到扬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及商贾云集的情况;材料二主要提到唐朝政府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和扬州货物云集的表现;材料三主要提到唐朝政府在扬州设立盐铁转运使保护商贸而使扬州出现了店铺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的景象。然后再根据设问及得出的有效信息组织得出答案:

(1) 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 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中,材料解析题还出现向选择题和问答题这两大题型渗透的趋势,形成了材料式的选择题和材料式的问答题。可见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具有极好的发展趋势。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难”,这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平时又缺少应有的训练而造成的。为此,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将材料解析题进行分类,并介绍一般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及解题示例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三类,下面各举例说明。

1. 文字型材料题

例一:(20广东历史单科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解题指导】本题提供了三则纯文字材料,属典型的文字型材料题。题目以唐代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是:先通读三则材料,可以得出共同的基本认识是:扬州繁荣富庶的表现及原因;再细读精读每一则材料,根据设问“扬州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主要提到扬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及商贾云集的情况;材料二主要提到唐朝政府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和扬州货物云集的表现;材料三主要提到唐朝政府在扬州设立盐铁转运使保护商贸而使扬州出现了店铺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的景象。然后再根据设问及得出的有效信息组织得出答案:

(1) 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 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篇6:考研政治解题方法解析

2013考研政治解题方法解析

很多考生发现,在牢记过的基础知识点后,回归到做题时,往往也会失分连连。很多考生百思不得其解,所考的知识点明明把握住了,为何还是会丢分。专家对此总结归纳为解题方法的应用。虽然知识根基打得牢固,但是没有好的解题方法,也会导致答题过程中的思维混乱,导致失分。但是再好的解题方法,也需要基础知识最依靠。所以考生不能单方面依赖解题方法而忽视知识的累积和掌握。下面,专家为2013考生们提供以下考研政治的解题方法,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第一,客观题的解题方法。

从题型特点来说,选择题实际上就是判断题。对于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需要考生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判断。在做此类题型时,考生要着重掌握题干中关键词。

单项选择题,其题型特点可分为两种:第一是答案唯一型;第二是答案最佳型。前者在答题时可用正选法,后者是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全部都符合题干意思,但是其中有一个是最佳答案,所以需要考生强化了解题干所要表达的含义,选择最直接反映客观现象或最根本问题,在做此类题时,考生应抓住题干的关键词,采取排除法,联系有关知识点,运用比较分析,排除掉不符合题干的选项。

多项选择题,根据历年考试分析,此题型是考研政治中得分率最低的,在解答此类题型时,考生要做到:重点审查题干,抓住关键词,确定题干的内涵,明确考题要求;熟读选项,解读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根据题干要求选出选项。

第二,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考研政治的主观题主要是材料分析题,根据所给材料,联系知识点进行判断和论证。首先考生要了解分析题型的一个大致过程:先审题,确定考点,进行原理阐述,进一步分析,最后结论。在上面的过程中,考生还要注意答案中论点要鲜明,在回答问题之初就点明论点;然后自行分段进行阐述,把考点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罗列其中,进行有理有据论证,一定要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最后把结论再强调一遍,做到有始有终的作答,这样更利于审阅老师给分。

审题过程中是否能抓住题干本质,考生能否抓住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审题的过程中,考生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单纯的使用材料里面的内容作为答案,而是要通过材料里面所提示到的相关考点内容,进行组织答案。

在审题过程结束后,把所相关的考点一一列举出来,把原理阐述得当,知识点准确。回答的考点要与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考生门一定要注意连贯的阐述原理,使答案充实丰满。避免在答题过程中只写考点内容脱离题干,这样会造成得分不高的情况;还要注意一味的分析材料内容,而忽视考点理论的阐述,这样将会一分不得。所以考生在平常复习的时候要加强做题训练,熟悉答题技巧。

在整个题目回答完毕后,要进行一个简短的结论阐述,归纳并复述基本观点,突出论点,强化答案方向。这样使阅卷老师清晰明了,易于给分。

()

篇7:考研政治 解题方法解析

考研政治 解题方法解析

考研政治如果复习得当,历年来都是能够很好的提升考研整体成绩的科目,如今受到就业压力的刺激,越来越多的同学投身考研大军当中,导致考研竞争力度日趋白炽化,考研总分一分之差便是天差地别。

很多考生发现,在牢记过的基础知识点后,回归到做题时,往往也会失分连连。很多考生百思不得其解,所考的知识点明明把握住了,为何还是会丢分。总结归纳为解题方法的应用问题。虽然知识根基打得牢固,但是没有好的解题方法,也会导致答题过程中的思维混乱,导致失分。但是再好的解题方法,也需要基础知识最依靠。所以考生不能单方面依赖解题方法而忽视知识的累积和掌握。下面,为2013考生们提供以下考研政治的解题方法,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第一,客观题的解题方法。

从题型特点来说,选择题实际上就是判断题。对于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需要考生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判断。在做此类题型时,考生要着重掌握题干中关键词。

单项选择题,其题型特点可分为两种:第一是答案唯一型;第二是答案最佳型。前者在答题时可用正选法,后者是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全部都符合题干意思,但是其中有一个是最佳答案,所以需要考生强化了解题干所要表达的含义,选择最直接反映客观现象或最根本问题,在做此类题时,考生应抓住题干的关键词,采取排除法,联系有关知识点,运用比较分析,排除掉不符合题干的选项。(来源:考研教育网)

多项选择题,根据历年考试分析,此题型是考研政治中得分率最低的,在解答此类题型时,考生要做到:重点审查题干,抓住关键词,确定题干的内涵,明确考题要求;熟读选项,解读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根据题干要求选出选项。

第二,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考研政治的主观题主要是材料分析题,根据所给材料,联系知识点进行判断和论证。首先考生要了解分析题型的一个大致过程:先审题,确定考点,进行原理阐述,进一步分析,最后结论。在上面的过程中,考生还要注意答案中论点要鲜明,在回答问题之初就点明论点;然后自行分段进行阐述,把考点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罗列其中,进行有理有据论证,一定要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最后把结论再强调一遍,做到有始有终的作答,这样更利于审阅老师给分。

审题过程中是否能抓住题干本质,考生能否抓住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审题的过程中,考生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单纯的使用材料里面的内容作为答案,而是要通过材料里面所提示到的相关考点内容,进行组织答案。

在审题过程结束后,把所相关的考点一一列举出来,把原理阐述得当,知识点准确。回答的考点要与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考生门一定要注意连贯的阐述原理,使答案充实丰满。避免在答题过程中只写考点内容脱离题干,这样会造成得分不高的情况;还要注意一味的分析材料内容,而忽视考点理论的阐述,这样将会一分不得。所以考生在平常复习的时候要加强做题训练,熟悉答题技巧。

在整个题目回答完毕后,要进行一个简短的结论阐述,归纳并复述基本观点,突出论点,强化答案方向。这样使阅卷老师清晰明了,易于给分。

最后,考研教育网预祝大家考研成功。(来源:考研教育网)

(中国大学网考研 )

篇8:实例解析托福阅读解题方法

实例解析 托福阅读解题方法

逻辑解题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句子进行分析,在了解句子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主要逻辑结构,找到句子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然后对应答案,选出内容逻辑都符合的正确选项。句子简化题简化的是内容,但不是逻辑,所以通过逻辑解题法我们可以快速锁定正确答案范围。

托福阅读逻辑解题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通读原句,分析句子结构,找到句子主干及句子所表达的主要逻辑关系

查看选项,排除非主干逻辑的选项

根据句子内容,对应逻辑关系的具体对象,选出正确答案

实例1:

例: The extreme seriousness of desertification results from the vast areas of land and the tremendous numbers of people affected, as well as from the great difficulty of reversing or even slowing the process.

上面这句话就是一个高亮的句子,我们来看一下对应的 4 个选项:

A. Desertification is a significant problem because it is so hard to reverse and affects large areas of land and great numbers of people.

B. Slowing down the process of desertification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population growth that has spread over large areas of land.

C. The spread of deserts is considered a very serious problem that can be solved only if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in various countries are involved in the effort.

D. Desertification is extremely hard to reverse unless the population is reduced in the vast areas affected.

按照逻辑解题法的步骤,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原句,找到主干逻辑。很明显,这句话主语是 The extreme seriousness,谓语 results from,后面 as well as from 与前面并列,连接了并列宾语,所以这句话的主干逻辑就是 “result from” 所表现出来的因果关系。

第二步查看选项,我们可以直接排除 C D 两个选项,C 选项因果关系缺失,D 选项中 “unless” 表示句子逻辑关系,中文释义为“除非”,不是因果,所以 D 选项也没有因果概念。答案应该在 A B 之中选择。

第三步对应逻辑关系主要承接对象,选定最终答案。原句中 “result from” 前面的部分是结果部分,而 B 选项 “because of” 前面表示结果的部分跟原文中不一致,排除。A 选项的结果部分与原句的结果部分一致。所以选 A。最后,做完题还应进行验证。看这个题目选的这句话跟原文那句话的意思是否一致,规避一些基本的小错误。

此外,我们在考试的时候还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子,里面包含多种逻辑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分析哪个是主要逻辑,哪个是次要逻辑,最终根据分析,确定主要内容。

实例2:

例:He refused to develop projection technology, reasoning that if he made and sold projectors, then exhibitors would purchase only one machine-a projector-from him instead of several.

通过分析句子,我们可以看到,句子中有两个逻辑关系,一个是因果,一个是条件,“reasoning” 表示“因果关系”,“if” 表示“条件关系”。但是“条件”是被镶嵌在“因果”关系里面的,主干逻辑为 “a reasoning that b”,a 以 b 为原因,而这个原因就是 if 引导的从句,这意味着因果关系要比条件关系要高一层。所以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主要的逻辑关系应该是因果,不是条件。看下面四个选项:

A. Edison was more interested in developing a variety of machines than in developing a technology based on only one.

B. Edison refused to work on projection technology because he did not think exhibitors would replace their projectors with newer machines.

C. Edison did not want to develop projection technology because it limited the number of machines he could sell.

D. Edison would not develop projection technology unless exhibitors agreed to purchase more than one projector from him.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答案为 C,D 选项虽然与原句表达的意思相似,但是不能选 D。因为因果和条件这两种逻辑差别的关系:已经发生的事情属于因果关系,尚未发生的事情属于条件关系。

OK,上面就是利用主干逻辑解题的方法啦。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技巧不是万能的,不能雪中送炭,只能锦上添花,所以大家还应该打好基础,尤其是句子分析,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对句子的理解,才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

托福阅读素材之世界上最贵的指甲油

The most expensive nail polish in the world has been unveiled.

Containing 267-carats of black diamonds, the tiny bottle of varnish, by Los Angeles-based luxury jeweler Azature, has been priced at $250,000 (157万元).

Models Own, a British company, released a Gold Rush Couture nail polish last year. The product, which contained 1,118 diamonds, was priced at $132, 800 (84万元), which set a new record for the most expensive nail polish in the world.

It also featured a hand-crafted lid made from yellow gold.

Just last month, beauty fans showed their passion for nail polish by taking to the auction site eBay in order to purchase the almost impossible-to-get Black Spotted polish by OPI.

Because it only sells in France, French owners of the product are able to price the varnish for up to $70 (440 元) per bottle.

译文:

女生们大都喜欢指甲油,那或鲜艳或神秘的颜色,给心情增加了不少斑斓。不过,这小小的指甲油,也有平价和天价之分。

珠宝品牌Azature推出号称“全世界最昂贵的指甲油”,成分含有267克拉的黑钻石,一瓶售价高达25万美元。

流行品牌Models Own两年前推出一款名称为“淘金潮”(Gold Rush)的金黄色指甲油,要价13万美元,且宣称是“全世界最昂贵的指甲油”,受到媒体瞩目。

这款指甲油内含约14克拉的钻石粉末,手工打造的瓶子含有将近4盎司黄金,并镶着1118颗碎钻。

如今珠宝品牌Azature更上一层楼,推出售价25万美元的黑钻石指甲油,指甲油内含有276克拉的黑钻石,堪称“全世界最昂贵的指甲油”。

托福阅读中的四种句子关系

很多考生在准备托福考试的时候,总会发现部分托福考试中的句子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对于这些长难句,当然要从语法的角度去完全把握。但是如果是在考试中遇到不能理解的句子时,考生就偏向于一遍一遍的去读句子,没读懂不说,还浪费了时间,影响了下面的答题。

其实长难句在考试中最直接的运用就是考察插入句子题和解释句子题。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在不能读懂句子的情况下,能够把握的就是句子的内在关系,即逻辑。逻辑在解释句子题中的运用尤为重要,以前有学生反映,在考试中其实句子根本就不能读懂,而利用逻辑就能迅速排除选项,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所以说,逻辑是我们托福阅读中的隐形解题帮手,考生们一定要尤为关注。

下面是托福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四大逻辑关系,把握了它们就等于掌握了托福阅读解题技巧的一个重要部分。

1. 因果关系

因:because, because of, for, as, since, in that, on account of, with

果:so, so that, therefore, thereby, as a result, hence, thus, consequently, accordingly

因果关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显性因果表达词外,隐性的因果同样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隐性因果:

A 导致(因-果):cause, reason, lead to, give rise to, result in, render, make, let, ask, support, push, stimulate, spark, spur, fuel, produce, be responsible for

如The increased pressures of expanding populations have led to the removal of woody plants so that many cities and towns are surrounded by large areas completely lacking in trees and shrubs。

在这段话中,有lead to, 表示了导致的意思,即结果; 而so that 更进一步表示了后面的结果,所以可以充分判定这段话有因果关系的逻辑。

B 由…而来(果-因):result from, derive from, originate from, initiate from, stem from, be responsive to, be attributable to

如 “The extreme seriousness of desertification results from the vast areas of land and tremendous numbers of people affected, as well as from the great difficulty of reversing or even slowing the process。”

在这段话中,根据result from可以推断出有因果关系,那如果是解释句子题时,选项中有因果关系就可以优先考虑。

C 反映,体现(果-因): reflect, present, demonstrate, suggest, imply, show

This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D 考虑到: given, considering, in view of, thanks to, according to

He succeeded thanks to (in view of) his effort。

E 依赖于: rely on, depend on, resort to,

He resorted to books when he had problems。

F 条件关系:when, once, as soon as, as long as

As soon as he got the money, he would leave the country at once。

G 分词短语,不定式做状语

Failing in the final exam, she cried。

2. 对比转折关系

A 对比:while, whereas, on the other hand

在解释句子题,插入句子题中,一旦出现对比关系,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就能非常快速的判定句间和句内的关系。While, whereas 前后连接的是平行结构,on the other hand前必定有on one hand, 可以用来把握句间关系。

B 转折:but, although, despite, in spite of, nevertheless, however

转折是托福阅读的一个经典考点之一,掌握这些转折词对考试非常有帮助。

3. 比较关系

A 同级比较 as…as

B 比较级:more…than, -er than, less…than

C 变化:change, alter, vary, modify, revise, increase, decrease, enhance, diminish, develop, progress, advance, improve, retreat, degenerate, continue, remain

D 差异:different, distinguish, separate, same, similar, comparable, compare…to

E 超越:surpass, exceed, excel, over

F 最高级

1)本身有最高级含义:maximum, minimum, peak, outstanding, top

2) 本身程度比较深:amazing, surprising, astonishing, prohibitively high

3) 否定+比较=最高级

No one is more outstanding than him。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否定加比较表示的是一种最高级关系。

4. 否定关系

显性否定:no, not, never, nor, none neither

隐形否定:fail to, refuse, remove, miss, reject, absence of, lack of

否定前缀:a-, ab-, dis-, il-, im-, in-, non- , un-

否定前缀是词汇题中经常出的一个考点,把握否定前缀可以帮助考生把握一些生词,依靠否定前缀对选项进行一个排除。

双重否定;not fail to, not illegal, not uncommon, not unavailable

双重否定是英文中经常运用的表达方式,由于在平时中文对话中用的很少,随意对双重否定的把握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遇到托福阅读中的学术词汇如何处理

什么是学术词汇

在托福阅读的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对繁杂的学术词汇头疼不已。碰到这类词汇,会大大拖慢阅读速度,影响整体的正确率。托福阅读中,所有的单词可以被归为两类:一般功能词汇和学术词汇。一般功能词没有明显的学术背景,比如:animal, organ, time 而学术词汇指的是一类有特定学科背景的词汇。比如某一种动物,像是archaeopteryx(始祖鸟);某一个生物结构,像是nerve cord(神经索),或者某一个历史时期,像是 Cretaceous(白垩纪)等等。比起一般功能词,托福阅读中的这些学术词汇更容易对我们造成阅读障碍。

具体来说阅读文章中的学术词汇之所以难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我们备考过程中很少会背到某个特定学科的词汇;第二,学术词汇往往难以用普通的词根词缀法去猜测;第三,我们甚至可能根本连它的汉语意思都不知道,例如:托福阅读中出现过一种叫Kittiwake的鸟,汉语叫三趾鸥,这个中文名词,我们可能也没有听过。如此,陌生的学术词汇会影响我们阅读的速度,也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

为什么会有学术词汇

那么既然托福是一门语言考试,那么为什么阅读文章中会出现如此多的学术词汇?而这所有的学术词汇,为什么考试中都不会给你任何解释呢?

首先应该相信,作为世界范围内英语最为权威的考试之一,考试方将学术词汇设计进托福阅读一定是有其原因的。而上面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从托福考试的本质来思考。

托福的确是语言考试,但是托福考试考察的是母语非英语,但是却即将赴英语国家学习的学生。那么对于这些学生(其中多数是读本科或者研究生),对于他们的语言考试就更加侧重于测试他们能否在国外的大学环境中生存并且学习。而在大学里,一个学生阅读最多的是什么呢?显然是各种的课本。那么针对这种考察需求,托福考试的阅读部分就应该考察学生能否读懂,理解课本的能力。大学课本归根到底都是由学术性的文段组成,含有大量的学术词汇。这样,托福阅读中也出现如此多的学术词汇就理所应当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考察学生是否能看懂课本。

一本动辄上千页的英文课本比起托福阅读难度自然大得多,可以说读懂托福阅读文章不一定能读懂英文课本;但是,如果托福文章都读不懂就肯定也难以理解英文课本。

“量”的问题--考前储备学术词汇

考前储备学术词汇,首先该明确的是托福文章所涉及的文章体裁十分广泛,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等无所不包,想穷尽所有考试中的学术词汇是不实际的,也是低效率的。但是托福阅读文章的出题题材是有偏好的。在考前储备学术词汇时,我们只需在练习时,把真题文章中的学术词汇进行一下整理,仅仅以“认识单词”为目标,不求会写,会听,会说,这样来积累一定的学术词汇,以保证如果考试时遇到相关学术词汇脑中有一个基本概念。常见的比如生物化学类文章中经常出现的carbohydrate(碳水化合物),动物类文章中经常出现的vertebrate(脊椎动物)等。

“质”的问题--考场理解学术词汇

当我们在考场上时,对文章中不同学术词汇的理解的层次,也就是“质”是不同的。主要可以归为两类。

第一类是文章中没有给出相关解释或定义的。这类学术词汇只需明白它们“是哪类事物”就可以。

例如:Among the species of seabirds that use the windswept cliffs of the Atlantic coast of Canada in the summer to mate, lay eggs, and rear their young are common murres, Atlantic puffins, black-legged kittiwakes, and northern gannets.

句中“common murres”, “Atlantic puffins”, “black-legged kittiwakes”, 和 “northern gannets” 都是我们陌生的学术词汇。对于它们,我们只需要从文章中读出它们是一些鸟类就可以,然后利用首字母缩写,分别可以用“C” “A” “BK” 和“N”来替代标记,之后在做到相关题时,比如: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irds conceal their nest?

(A) Bonaparte's gulls

(B) Atlantic puffins

(C) Kittiwake gulls

(D) Northern gannets

其中 B、C、D选项直接对应“A”、“BK” 和“N”即可。

第二类是文章中给出了相关解释或定义的。这类学术词汇我们不仅要知道它们“是哪类事物”,还要对它们的文中定义引起充分重视。常见引出对学术词汇定义或解释的信号有:定义从句,同位语从句,插入语,破折号,括号等。

例如:

1. Further burial and slow cementation - a process by which crystals become bound together in a mosaic of intergrown ice crystals - finally produce solid glacial ice.

这篇文章主题是冰川,句中cementation(黏固)是一个地质学术语,后面的破折号之间的部分,即是对cementation的解释定义。

2. The moon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terrains: the Maria (dark lowlands) and the Terrace (bright highlands).

这一句中,Maria(月海)和Terrace(月陆)都是关于月球的学术词汇,括号之中的部分在这里对二者进行了解释。在该文章的一个题目中,

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true of the Maria EXCEPT:

(A) They have small craters.

(B) They have been analyzed by astronomers.

(C) They have a rough texture.

(D) They tend to be darker than the terrace.

选项D的即是对该句话括号中的学术名词解释部分进行的一个考查。

正确的态度面对学术词汇

学术词汇固然有一些难度,但在平时练习和考场上对它们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是很重要的。依然从托福阅读考查本质的角度出发,它所模拟的是今后大学的学习过程。那么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肯定有很多术语是陌生的,没见过的,而学习正是把陌生知识变得熟悉的过程。正是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学习,才掌握了那些学术词汇,才学到了知识。

同样,做托福阅读时,不妨也把它当做一个袖珍版的课本学习过程。一些重要的术语(学术词汇)在课本(托福阅读文章)中是会给出解释定义的,而这些也是学习的重点,要着重理解。与课本不同的是,真正的课本上,概念和定义都会有突出着重的字体或字号来表示,而在托福阅读中,我们要善于在字体字号完全一样的文章中提取出对重点学术词汇的解释定义。而一些次要的学术词汇,理解的“质”也不需要那么高。

只要把握住托福阅读中学术词汇的考察本质,平时适当积累,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再加上正确的面对心态,相信大家都能够攻克托福阅读中五花八门的学术词汇。

篇9:剑桥雅思阅读真题解析判断题型解题方法

剑桥雅思阅读真题解析判断题型解题方法

一、判断题题干有表示比较关系的词,考生需注意题目重点考察比较关系。

常见的比较关系词:

比较级:more/ less /adj-er than…

同级比较:as…as…/the same as…/equal/ like

试题中若出现以上比较关系词,需标记题中的比较对象(A 、B),并明确比较逻辑(如A比B更聪明),即可快速完成审题。如:

39. It is easier to find meaning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than in the field of art.

– Test 2, Cambridge IELTS 11

审题步骤:

1.确定比较对象:A – field of science (科学领域)、B – field of art (艺术领域)

2.确定比较逻辑:科学的含义比艺术的含义更容易被人们理解(easier to find meaning)。

除了上述较明显的比较关系词外,出题人还会使用较隐晦的表达阐述比较关系,用以干扰考生的判断。因此,在审题时还需注意下列具有隐含比较关系的表达:

prefer to…

compare to/compare with/contrast

similar to…/similarly

superior to/inferior to

unusual

同样,考生在判定题干存在比较关系后,需标记题中的比较对象并明确比较逻辑。如:

35. Teachers say they prefer suggestopedia to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 Test 1, Cambridge 7

1.确定比较对象:A – suggestopedia(暗示教学)、B – traditional approaches(传统教学方法)

2.确定比较逻辑:暗示教学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受老师喜欢(teachers say they prefer)。

二、借助以下2种解题思路辅助解题:

1.题干中A、B存在比较关系但原文A、B不存在比较关系时,答案应为未提及——NOT GIVEN。

先看个简单的例子:

题干:喜茶比星爸爸贵得多。

原文: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踏着七彩祥云,排好几个小时的队,左手拿着喜茶,右手拿着星爸爸,送过来给我喝。

分析:题干对“喜茶”和“星爸爸”的价格进行比较,得出“喜茶”更贵的结论。而原文中虽有出现两家网红饮品店的名字,但并比较两家店的产品价格,也没有提及与钱相关的信息,由此可判断该题答案为NOT GIVEN。

再看剑桥真题:

39. It is easier to find meaning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than in the field of art.

“abstract art offers both a challenge and the freedom to play with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n some ways, it’s not so different to science, where we are constantly looking for systems and decoding meaning so that we can view and appreciate the world in a new way.”

– Test 2,Cambridge IELTS 11

分析:

如前文提到,该题题干的比较关系是:科学的含义比艺术的含义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原文也的确提到了艺术(abstract art)和科学领域(science),但未就两个领域破译(decoding)的难易程度进行比较,所以本题答案为NOT GIVEN。

2.题干A、B存在比较关系且原文A、B也存在比较关系时,即可排除NOT GIVEN。这时,可通过对比两者的比较方式以确定答案应为TRUE/YES还是FALSE/NO:

1)如题干和原文使用相同的比较逻辑,则可判定题目答案为TRUE/YES。如:

40. In the follow-up class,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similar to those used in conventional classes.

“Some hours after the two-part session, there is a follow-up class at which the students are stimulated to recall the material presented. Once again the approach is indirect. The students do no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rying to remember the vocabulary, but focus on using the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e.g. through games or improvised dramatisations). Such methods are not unusual in language teaching. “

– Test 1, Cambridge IELTS 7

分析:

通过题干中similar to(隐含比较关系)可判定本题为比较关系—— follow-up classes(跟进课堂)和conventional classes(传统课堂)两者的教学活动相似。很多同学会由于原文没有明显对比词就两者的教学活动进行比较而误判为NOT GIVEN。但原文第3句介绍了跟进课堂为“no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rying to remember the vocabulary, but focus on using the language to communicate(不死记单词,用语言来交流)”;且第4句提到这些方法“not unusual(不罕见)”,即这些方法十分常见。由此可推断跟进课堂使用了与传统语言教学相似(similar)的教学方法,比较逻辑一致,可判定答案为 TRUE。

2)若题干和原文的比较逻辑相反或相斥,则可判定答案为FALSE/NO。如:

40. A manager’s approval of an idea is more persuasive than that of a colleague.

“If your project is being resisted, for example, by a group of veteran employees, ask another old-timer to speak up for it. Cialdini is not alone in advocating this strategy. Research shows that peer power, used horizontally not vertically, is much more powerful than any boss’s speech.”

– Test 1, Cambridge IELTS 10

分析:

题干就比较对象manager(管理人员)以及colleague(同事)进行比较:管理人员对项目的认可比同事的more persuasive(更有说服力)。原文第1句“如果项目被资深员工否决,那就争取另一个资历更老的人的支持”,以此说明来自员工支持的重要性。下一句提到“peer power(同事的力量)”比“any boss’s speech(任何一个老板的话)”都更加有力,即同事提出的意见比老板更有说服力,与题干的比较逻辑相反,由此可判定答案为NO.

雅思阅读高频长难句

雅思考试的阅读部分,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800-1200词汇的阅读和解答是有一定难度的。若想快速的、高效率的完成题目解答也是有一定技巧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做了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备考雅思阅读有帮助。

英语的基本句式结构其实很简单:主谓宾和主系表。主谓宾是“谁-做-什么”,例如:比如“羊吃草”;“洁白可爱的小绵羊蹦蹦跳跳欢快活泼地在一望无垠的广阔草原上幸福愉快地吃着鲜嫩碧绿的青草”一样也是主谓宾,只不过多了一些修饰的词,句子的核心意思还是“羊吃草”。主系表是“谁-是-什么”,同主谓宾一样。在阅读中我们要很快的找出核心句子,不用每句话的意思都懂,但要知道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即找到主谓宾或主系表的主体。

针对这两种句式结构抓主干,即把复杂的长难句转化成简单的句子。

主谓宾结构:寻找谓语动词

主系表结构:寻找系动词

也就是说,无论哪种句式,我们都要在心里默念寻找动词这个原则,以模糊匹配的方式来对应最有意义的那个动词,进而确认动词之前的主语和动词之后的宾语或表语。

一个句子之所以能够拉长,除了在一个简单句中加上许多修饰成分之外,还有可能是长出了枝干—也就是加了从句,或者是由连词和平衡结构把若干简单句合并在了一起。雅思长难句最频繁出现的情况包括如下几种:

定语从句:that, which(介词+which), who,…

状语从句:v+ing

寻找平衡结构:三大连词 and/or/but,

not only…but also…

not…but…

no more/longer/less …than

as…as

not so …as… . . .

还有一种特殊主系表值得单独说一说:

There be句型:寻找中心词

这个句型之所以特殊,是因为系动词和表语都已经以倒装的形式给出来了,欠缺的只是一个主语中心词而已,因此我们看到了there be开头的句子,一定先集中精力寻找到那个中心点。此外,这个句子是一些同学在雅思作文考场上易犯错误的地方。在时间紧迫的压力下,可能会有同学不自觉地受到了中文思维的影响,写出诸如“There are many people do something.”此类的句子,如果在模拟考试的时候发现自己曾经犯过这类笔误,建议大家在考场上给自己留出1、2分钟的检查时间来。检查方法也很简单,把there be两个词遮住,如果剩下的部分还能读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来,则原本的句子必定是有问题的,可以迅速把there be这两个词擦掉。

除了be动词外,还有一些there be形式的变体:

There come/comes/came

There appear/appears/appeared

There emerge/emerges/emerged

There may/might be

There can/could be

There happen to be

There used to be

There is/are going to be

其中后两个句子中说到的情况一定是不存于当下的,在判断题(TRUE/FALSE/NOT GIVEN)中容易被揪出来做文章,出题思路是细节不一致的类型,答案多为FALSE。

雅思阅读常见失分点整理

雅思阅读考试失分点一:遇到生词,束手无策,无法正常进行阅读和做题

雅思阅读考试文章来源于国外原版的期刊或杂志,话题覆盖面广,科技,自然,环保,社会,文化,工作,生物,地理等无不涉及,所以遇到生词在情理之中。但一部分烤鸭遇到生词后就信心全失,慌乱至极,打破了自己原有的阅读节奏和速度,做题时也因为生词被卡壳,结果题目不仅没有解出,还影响了后面的做题速度和时间,可谓“一发动而迁全身”。对此,专家认为,生词的出现在所难免,只要大家有基本的词汇量,完全可以将生词的问题逐一击破。

A. 有时候生词属于比较专业的词汇,它们的出现不是为了考察考生的词汇量,更多的是检阅大家的应变和判断能力。尤其在题目中出现的所谓生词,更是可以坏事变好事,成为考生定位答案的线索词。

比如:在剑桥7 “Why pagodas don't fall down”一文,5-10题的分类题中第6题“tiles on eaves”,很可能考生在三个单词中有两个都不认识,这时候如何是好呢?首先,先观察这两个生词的词性。在介词“on”的前后,且分别加了“s”, 可以判断是名词。在这篇建筑类的文章中论及我们不认识的名词,想必不是日常词汇,所以完全可以把“tiles”和“eaves”作为定位词去原文寻找答案。

B. 有时候生词的含义可以在上下文中直接得到。在雅思阅读文章时遇到的生词,有相当一部分的含义可以通过多种猜测单词的方法得到,所以,在生词的周围或上下文寻找其解释不失为有效途径。

例如,剑桥4的文章“How much higher? How much faster?”中,有这样一个句子:“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ew methodologies is biomechanics, the study of the body in motion.” “biomechanics”这个单词从构词法上看,我们只能够知道其和生物有关,此时,看后面的同位语部分就能很好的帮我们解释这个词的意思,直接且易懂,即对身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研究。

雅思阅读考试失分点二:不能权衡做题的优先性,无法把握做题时间

很多烤鸭在面对雅思阅读考试时,都会感叹时间不够,有的考生会剩下半篇文章没有读完,更有甚者,一个小时只够用来做两篇文章。其中做题速度无法达到要求的原因有很多,词汇量,阅读方法,做题技巧无一不是。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会取舍,不会衡量做题的优先性。专家提示,雅思阅读3篇文章,存在难易程度的差别。考生应选择自己擅长或熟悉的话题文章优先做。而对一篇文章而言,做题顺序可以如下排布:Heading题 ---- 填空型题(表格,图示,简答,summary, 完成句子) ---- 判断题 ---- 选择型题(单选,多选),平均每篇文章的做题时间控制在20min, 如时间到,还有少量题目(1-2题)没有做完,可放宽少许时间完成。若还余留多题未完成,建议先舍弃,做下一篇文章,因为不排除下一篇文章,看似文章话题难,但题目容易的情况。难度系数高的题目在每个人面前都一样,我们希望确保容易的题目百分百的拿下。

雅思阅读考试失分点三:对题目考点把握不清,不知如何确定keywords

很多考生在平时的练习和考场上面对划keywords总是单一的跟着感觉走,或是将一道题目中大部分的词都划下来作为keywords, 完全失了方向和重点,直接导致答案很难在原文锁定。所以,keywords是对题目的浓缩,也是题目的线索词,更是考点。考生们应该在平时的课堂和练习中,多加总结考点词的特点,以达到用一到两个词就涵盖整个题目的效果。利用keywords定位答案,更集中目标,更有方向性。

例如:在剑桥7,“Why pagodas don't fall down”的分类题中,“size of eaves up to half width of the building”, 这道题目看似比较长,信息多,其实如果了解数字是一个考点,就能果断划出half这个keywords, 并且根据做题经验,预测到其在原文必定会变换形式成fifty percent。如果在原文寻找答案前就把握了以上这些,找起来自然速度快了许多。

无论考试还是练习,错误在所难免,失分也是情理之中,但如果我们能从失分点中获得经验和新的认知,失分点会骤变为优势。雅思阅读的提高不仅仅是话题单词的记忆,题型技巧的掌握,如果能从错误中学习总结,相信会更加有效。

篇10:【实例解析】托福阅读排除题的3大解题方法

在托福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方法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我们为你介绍一下托福阅读排除题的3大解题方法,希望能为大家的备考带来帮助。

【实例解析】托福阅读排除题的3大解题方法

在托福阅读题的中,对于排除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考察方向:1 对最基本的细节信息理解的考察。2 对事件发展程序理解的考察。3 对文章或段落主题抓取能力的考察。那么,在以下内容中我们就用几个实例内容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希望能为大家的托福备考带来帮助。

一、对最基本的细节信息理解的考察

这里可以用更简单的说法:从词中选。 所谓从词中选,就是可以在文章中找到几个名词,他们排列存在,共同构成某一事件的所有细节。这时候,出题者会提取出其中三个,并在文章别处或者自编一个跟本事件并无关系的名词(词组)。

请看下面的例子:

In1943,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mposed rent controls to help solve the problem ofhousing shortages during wartime. The federal program ended after the war, butin some locations, including NY, controls continued. Under NY’s controls, alandlord generally cannot raise rents on apartments as long as the tenantscontinue to renew their leases. In places as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entcontrols are more recent. They were spurred by inflation of the 1970’s, whichcombined with California’s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pushed housing prices, aswell as rents, to record level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as NOT a reason forthe introduction of rent controls in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A.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B. Inflation

C. Economic conditions duringwartime

D. Record-high housing prices

在这道排除题中,由于四个选项提供的信息都是用名词词组,我们可以断定,段落中一定存在其中三个词组,而题干中又出现地名Santa Monica, California. 故可将此地名作为关键词,锁定答案所在句子,然后逐一排除。而……as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ent controlsare more recent. They were spurred by inflation of the 1970’s, which combinedwith California’s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pushed housing prices, ……. 这句话当中分别提到了A, B, D三个答案,所以答案为C.

二、对事件发展程序理解的考察

这类排除题,也可以叫做------从句中选。即考题所提供的答案均为相对比较完整的句子,那么其中有三句话,一定是表达了整个事件发展比较关键的几个步骤,只有一句话与此步骤相悖。这类排除题通常比较耗费时间,考生需要准确判断其事件发展步骤,甚至要通读全段,才能找出正确选项。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时间的方法------点对点寻找。

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sauce that is today called ketchup (orcatsup) in western cultures is a tomato-based sauce that is quite distinct fromthe eastern ancestors of this product. A sauce called ke-tiap was in use inChina at least as early as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but the Chinese version ofsauce was made of pickled fish, shellfish, and spices. The popularity of thisChinese sauce spread to Singapore and Malaysia where it was called kechap. The Indonesiasauce ketjab drives its name from the same sauce as Malaysian sauce but is madefrom very different ingredients. The Indonesian ketjab is made by cooking blacksoy beans, fermenting them, placing them in salt brine for at least a week,cooking the resulting solution further, and sweetening it heavily; this processresults in a dark, thick, and sweet variation of soy sauce.

It is NOT stated in paragraph 1 that

A. the Chinese sauce was inexistence in 17th century

B. the Malaysian sauce was similarto the Chinese sauce

C. the Chinese sauce was made fromseafood and spices

D. the Indonesian sauce wassimilar to the Chinese sauce

对于这道题,题干中没有任何指示性的词汇,我们无法判断是从事件的哪个阶段入手,那么就只能每个答案逐一排除。仔细阅读A选项,然后发现A选项中有17th century, 故可以将其作为关键线索,去文中寻找,……called ke-tiap was in use in China at least as early as theseventeenth century…… 文中的这句话表明A不能作为正确答案。那么继续看B, B选项中同时提到Malaysian 与Chinese. 则可以到文中去寻找两个国籍名词同时出现的句子,通过判断,…… this Chinese sauce spread to Singapore and Malaysia where it wascalled kechap. 这句话表明,B也不能作为正确答案。继续看C,C 选项当中有Chinese, 还有seafood andspices,于是锁定文中句子……the Chineseversion of sauce was made of pickled fish, shellfish, and spices……, 故C也不是正确选项。至此,我们可以直接选择D作为排除选项。

三、对文章或段落主题抓取能力的考察

答题时注意看每个选项,尤其是当选项中出现了在该段落中没有的词句时,就可以考虑可能会有某个选项跟本段甚至整片文章的主题是相悖的。

请看下面例题:

Decades before this disaster,environmentalist had predicted just such an enormous oil spill in this areabecause of the treacherous nature of the waters due to the submerged reefs,icebergs, and violent storms there. They had urged that oil be transported tothe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 by land-based pipeline rather than by oil tankeror by undersea pipeline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posedby the threat of an oil spill.

Which point is NOT made by theenvironmentalist mentioned in paragraph 2?

A. That a huge oil spill in thewaters off Alaska was possible.

B. That the waters off the coastof Alaska were dangerous for ships.

C. That oil tanker should not beused to transport oil from Alaska.

D. That an undersea pipeline waspreferable to a land-based pipeline.

这道题题干中提到的environmentalist是整个该段的主语,故不能作为关键信息词。而发现A. C.中的Alaska,都在段落中没有提到。所以可以考虑某个答案与主题相悖。这类题目,也可以多关注段落中是否有表示转折的词汇,例如but, instead of, however, rather than. 所以,稍加阅读后,发现……land-based pipeline rather than by oil tanker or by underseapipeline…… 这句话当中出现rather than, 锁定D选项中同样的话语,刚好与原文观点相反,所以选择D.

托福词汇备考之天文类常用词汇

1 astronomern. 天文学家

During his own tenure as astronomer royal, from 1720 to 1742, Halley studiously tracked the moon.

2 astronomicala. 天文学的, 天文数字的, 庞大的

A man-made clock would certainly prove a useful accessory to astronomical reckoning but could never stand in its stead.

3 astronaut n. 太空人, 宇航员, 太空旅行者

In their most visible work, astronauts will let loose a retrievable satellite carrying a coffin-sized inflatable antenna.

4 astrologyn. 占星学, 占星术

Racing expert John Randall phoned a friend on the £1million astrology question on Monday.

5 observatoryn. 天文台, 气象台

The accuracy of global field models depends on the worldwide network of magnetic observatories.

6 telescopen. 望远镜

Details on the moon’s surface can be seen through a telescope.

7 solar systemn. 太阳系

A less-contrived example involves the relation between Kepler’s theory of the solar system and Newton’s.

8 cosmic raysn. 宇宙射线

A stray cosmic ray might do the same thing.

9 cosmosn. (被视作和谐体系的)宇宙

Among the factors that stand out in the Orphic construal of a cosmos is the nature of time.

10 interstellara. 星际的

托福词汇备考之建筑类常用词汇

architect 建筑师

architecture 建筑学

aerial view/bird eye view 鸟瞰图

abbey 教堂

absorber 减震器

arch 拱形

aseismatic, quake-proof 防震

anti-corrosion 防腐

bearing wall 承重墙

balcony 阳台

blueprint 蓝图

baroque style 巴洛克

beam 梁

bar tendon 钢筋

托福词汇之政府投资类

politics 政治

constitution 宪法

legislation 立法

Democrats 民主党

Republicans 共和党

Amendment 修正案

Congress 美国国会

Senate 参议院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众议院

monarchy 君主制

anarchism 无政府主义

federal system 联邦制

presidential system 总统制

municipal 市的,市政的

metropolitan 大都市的

centralized 中央集权的

ideology 意识形态

maneuver 策略

tariff 关税

immigrant 移民

institutionalize 机构化

election 选举

vote 投票

office holding 任职

veto 否决

American Revolution 美国革命/独立战争

Independence War 美国独立战争

American Civil War 美国内战

radical 激进的,根本的

overturning 颠覆性的

independent 独立的

breathtaking 激动人心的

military 军事的

colonize 拓殖,殖民

per capita 人均

treason 叛国

conspiracy 阴谋

imprisonment 监禁

release 释放

pardon 特赦

accusation 谴责,指控

welfare 福利

patronage 资助,赞助

unionization 联合,结合

篇11:中考古诗词鉴赏解题的方法解析

关于中考古诗词鉴赏解题的方法解析

古诗词鉴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成为中考必备的一类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励志类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画面描述、内容品读,常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分值上主客观兼顾,思维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成为常态。除了复习时加强有效训练外,一些鉴赏的思路也有必要帮助学生厘清,解题的技巧更需要合适时点拨。

一、鉴赏思路点拨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以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味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二、解题技巧指导

(一)客观题解题方法

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等。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5.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6.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三)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1.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2.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方法

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学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及技巧

数学解题方法有哪些

政治试题解题方法解读

化学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随笔的解析

高考地理解题步骤方法

高三英语题型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正确率的方法

教学随笔浅谈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教学随笔浅谈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