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古诗读后感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读后感,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古诗读后感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 第1篇:古诗读后感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读后感第2篇: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读后感第3篇: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读后感第4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第5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第6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7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8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9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600字读后感第10篇: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第11篇: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第12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鉴赏第13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赏析第14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第15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第16篇: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17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1:古诗读后感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读后感
古诗读后感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读后感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相信大家对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都非常熟悉吧。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杨万里早晨于净慈寺送朋友林子方时所看到的西湖景色。读过之后让人不由得对西湖的夏季美景浮想联翩
六月西湖的景色与其它季节不同。看,荷叶一望无际,与天相连,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碧绿。仔细一瞧,有的荷叶上面还有几颗晶莹的小水珠在滚动呢。象满天星似的荷花点缀在荷叶间竞相开放,红色的花看起来是那么的艳,白色的花看起来又是那么的清雅,它们互相映衬着,像仙境一样。一阵微风吹来,荷花姑娘们跳起了优美的芭蕾舞,有的弯着腰,还有的.还在旋转呢,真是多姿多彩。
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虽然说西湖的四季风光各有特色,但这碧绿的荷叶,红艳艳的荷花,诗人仅用一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便能够突出地体现了荷叶的多,荷花的美。这句诗可谓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这说明了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景色中更加显得与众不同的原因。直让读者与诗人一样按捺不住内心的惊喜与赞叹。
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其独特的手法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红碧交错、惊采艳绝的画面:翠绿的莲叶,蔓延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一幅画,一个梦,接天无际的荷叶,却道不完那无尽的碧色。阳光倾斜在荷花上,那亭亭仙子便顷刻散发出动人的艳红——轻轻地,揉进了西湖的碧波,揉进我的心中
这首诗写出了西湖的韵味,西湖的美丽,真是让我心有感触,如同身临其境。
篇2: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读后感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读后感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相信大家对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都非常熟悉吧。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杨万里早晨于净慈寺送朋友林子方时所看到的西湖景色。读过之后让人不由得对西湖的夏季美景浮想联翩……
六月西湖的景色与其它季节不同。看,荷叶一望无际,与天相连,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碧绿。仔细一瞧,有的荷叶上面还有几颗晶莹的小水珠在滚动呢。象满天星似的荷花点缀在荷叶间竞相开放,红色的花看起来是那么的艳,白色的花看起来又是那么的清雅,它们互相映衬着,像仙境一样。一阵微风吹来,荷花姑娘们跳起了优美的芭蕾舞,有的弯着腰,还有的还在旋转呢,真是多姿多彩。
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虽然说西湖的.四季风光各有特色,但这碧绿的荷叶,红艳艳的荷花,诗人仅用一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便能够突出地体现了荷叶的多,荷花的美。这句诗可谓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这说明了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景色中更加显得与众不同的原因。直让读者与诗人一样按捺不住内心的惊喜与赞叹。
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其独特的手法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红碧交错、惊采艳绝的画面:翠绿的莲叶,蔓延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一幅画,一个梦,接天无际的荷叶,却道不完那无尽的碧色。阳光倾斜在荷花上,那亭亭仙子便顷刻散发出动人的艳红——轻轻地,揉进了西湖的碧波,揉进我的心中……
这首诗写出了西湖的韵味,西湖的美丽,真是让我心有感触,如同身临其境。
篇3: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读后感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相信大家对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都非常熟悉吧。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杨万里早晨于净慈寺送朋友林子方时所看到的西湖景色。读过之后让人不由得对西湖的夏季美景浮想联翩……
六月西湖的景色与其它季节不同。看,荷叶一望无际,与天相连,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碧绿。仔细一瞧,有的荷叶上面还有几颗晶莹的小水珠在滚动呢。象满天星似的荷花点缀在荷叶间竞相开放,红色的花看起来是那么的艳,白色的花看起来又是那么的清雅,它们互相映衬着,像仙境一样。一阵微风吹来,荷花姑娘们跳起了优美的芭蕾舞,有的弯着腰,还有的还在旋转呢,真是多姿多彩。
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虽然说西湖的四季风光各有特色,但这碧绿的荷叶,红艳艳的荷花,诗人仅用一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便能够突出地体现了荷叶的多,荷花的美。这句诗可谓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这说明了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景色中更加显得与众不同的原因。直让读者与诗人一样按捺不住内心的惊喜与赞叹。
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其独特的手法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红碧交错、惊采艳绝的画面:翠绿的莲叶,蔓延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一幅画,一个梦,接天无际的荷叶,却道不完那无尽的碧色。阳光倾斜在荷花上,那亭亭仙子便顷刻散发出动人的艳红――轻轻地,揉进了西湖的碧波,揉进我的心中……
这首诗写出了西湖的韵味,西湖的美丽,真是让我心有感触,如同身临其境。
甘肃张掖临泽县五三小学三年级:林佳楣
读了《听听慈祥的声音》有感_550字最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名叫《听听慈祥的声音》的书。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好作文,都是由冰心、朱自清、丰子恺等一些国内国外的著名作家写的。一篇篇美文都让我如醉如痴,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冰心写的《樱花赞》。
这篇作文写的是冰心到日本旅游,看樱花的情景。冰心首先在作文里介绍了樱花是日本人的'骄傲,每当有人夏秋之际到日本游玩,日本的朋友就会十分惋惜的说:“朋友,真可惜,你错过了樱花的季节。”如果冬天去日本旅游的时候,日本朋友会挽留你说:“朋友,在多呆些日子吧,等看过樱花再走吧。”总而言之,樱花和“瑞士灵峰”的富士山一样,成了日本的象征。文章里还介绍,在日本看樱花的时候,在哪儿都能看见。在青山墓地、上野公园、奈良、雨里、雾中、月下。日本到处都有樱花,有的是几百棵花树拥在一起,有的是一两棵花树在路旁水边悄然独立。总之,春天在日本就是沉浸在弥漫的樱花气息里!另外,日本的樱花有三百多种,最多的就是山樱、吉野樱、八重樱。山樱和吉野樱不像桃花那样白中透红,也不像梨花那样的白中透绿,它是莲灰色的。而八重樱就丰满红润一些,近乎北京城里春天的海棠。此外还有浅黄色的郁金樱,枝花低垂的枝垂樱,“春分”时节最早开花的彼岸樱,花瓣多到三百多片的菊樱。樱花们朵朵都是掩映重叠,争齐斗艳。日本人为了赞美樱花,还写了一首歌,叫《盛开的樱花林下》。看完了《樱花赞》我从中真正感受到了大师的作品。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各个都体会了文章的特色。让我体会到了日本樱花的美,也让我感悟到了看书也能知道全世界。
广西南宁兴宁区华强小学六年级:994770964
读了《母亲的纯净水》后感_550字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因为家境贫困,而用“凉白开”来充当“纯净水”,一次被揭开真相而自卑,她气冲冲地去问母亲,母亲告诉她一些道理,她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苦心,长大后她可以喝各种饮料,而她却只喜欢喝凉白开。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明白了:穷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耻辱。它只是一种物质条件的关联,人穷没什么,但是心穷了,就是真的穷了!世界上总有人穷,总有人富,最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件事物。就像我们的祖**亲一样,她以前是那么落后,受尽其他国家的侮辱,而我们的祖**亲并没有自卑,而是不断地努力,将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从前有一个人,他被老虎逼到山崖,他心想:被吃还不如摔死,或许有一线生机。他纵身一跳,非常庆幸,他被树枝卡住了,两只老鼠在肯着树枝,下面有一只狮子,他心想:被老虎吃和被狮子吃是一样的,被狮子吃还不如摔死。于是他呼呼地睡着了,醒来后他却安然无恙―原来老虎忍不住饥饿就跳下山崖,两只老鼠吓的跑了,老虎和狮子打起来了,最后两败俱伤。于是他慢慢爬上山崖,回到了家中。这个主人翁他看待事物是一种乐观向上,就像《母亲的纯净水》一样,只要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一样事物或事情,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使我明白了:做人要乐观面对一切,贫穷和富裕就是一样的;做事也一样,我们把一件好的事情想成一件坏的事情,那么这就是一件坏的事情,随着思想,慢慢地就成真了,相反,把一件坏的事情想成一件好的事情,那么这就是一件好的事情。
只要把一件事情用不同的看法去看待它,它就会变得多姿多彩……
广东东莞精英小学五年级:甘优
篇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字词解释: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日红。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作品翻译: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创作背景: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诗的后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野叟。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疤链澹,南宋大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一生作诗两万余首,为宋人之冠,今存四千余首,多忧思国家、体恤黎元之作,亦善文,有《诚斋集》。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授赣州司户,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张浚荐临安府教授,以父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乾道六年任国子博士,寻迁太常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出知漳州,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以镇压沈师起义事,升广东提点刑狱。以母丧召为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十三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借焕章阁学士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出为江东转运副使,以行铁钱事忤逆改知赣州,不赴任,乞祠官而归。开禧二年,以韩腚凶ㄈㄎ蠊事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世称杨文节公。
篇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终归,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与天相接,形容广阔,望不到边。
无穷:无边无际。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太阳映照。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译诗、诗意】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啊,山水风光与其它季节真是不一样。湖面上铺满了荷叶,青翠碧绿,一望无际,好像与蓝天连成一片。盛开的荷花,在早晨灿烂的阳光映照下,特别红艳明亮,美丽动人。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 南宋诗人。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继而调任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此时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
生平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张浚重新起用,杨万里被荐为临安教授,以父丧未能赴任。服丧期满,改知隆兴府奉新(今属江西)县。在任时禁吏胥贪赃,甚得民心。乾道六年(1170),上《千虑策》三十道,陈述关于“君道”、“国势”、“治原”、“人才”、“刑法”、“民政”等重大问题的意见,受到宰相陈俊卿、虞允文的重视,征召为国子博士。次年,侍讲张□(张浚之子)因反对任命外戚张说而谪守袁州,杨万里抗疏挽留,又致书虞允文,劝他主持公道。虽然张□仍被贬谪,但杨万里的言行,却受到公论的赞许。屡迁至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外出任漳州知州,不久改知常州。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监,升任广东提点刑狱。淳熙九年,因母丧去职。十一年服满返杭,任吏部员外郎,升郎中。次年,因地震应诏上书,劝告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治舰扼险”,以“足国裕民”。十三年,迁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向宰相王淮推荐朱熹、袁枢等16位人才。后迁秘书少监。高宗卒,万里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触怒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 安)。
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即位,杨万里被召入朝,任秘书监。年底,金谴使来贺正旦,万里奉派为接伴使,此行途中,题咏颇多。绍熙元年(1190),外出任江东转运副使。这时朝议欲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他上疏反对,并拒不奉诏,因此触怒时相,改任赣州知州。万里不去赴任,请求还乡。此后闲居乡里长达之久。宁宗即位后,屡次召他入朝任职,都坚辞不就。开禧二年(1206)卒于家中。临终前索笔写下了“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遗言,和陆游的《示儿》诗体现了同样深沉的忧国感情。
诗歌创作与诗论 杨万里的诗作今存4200余首,其中有不少作品内容比较充实。从他的第一部诗集《江湖集》开始,便写下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的作品。如《读罪己诏》,对孝宗因抗金受挫而中途改变策略提出忠告;《道逢王元龟阁学》,对□党得势、忠良被逐表示愤慨;《故少师张魏公挽词》,对爱国名臣张浚抱恨以殁深表痛惜。淳熙十六年冬奉命迎接金使,北渡江淮,忧愧悲愤,发而为诗,有著名的《初入淮河四绝句》:“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淮河流域,原为宋朝版图,如今淮河成了宋金疆界,中流以北,即是天涯,南北人民,失去了往来的自由。诗人抚今追昔,百感丛集,即景抒怀,比兴互陈,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诗已尽而味方永”(《诚斋诗话》)的艺术境界。此外,象《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的“白沟旧在鸿沟外,易水今移淮水前”;《雪霁晓登金山》的“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以及《舟过扬子桥远望》、《过扬子江》、《雨作抵暮复晴》等诗篇,同样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
杨万里还写了一些反映农民劳动生活的诗,如《竹枝歌》7首写舟人纤夫雨夜行船:“幸自通宵暖更晴,何劳细雨送残更?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对辛苦劳役的下层人民表示关切。《圩丁词十解》是他路过当涂看到圩丁筑堤而写的,目的在于“授圩丁之修圩者歌之,以相其劳”,诗中以赞赏的态度描绘了水利工程给人民带来的好处;《插秧歌》则描写了农民在雨中紧张劳动情景。象“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未送太仓新玉粒,敢先云子滑流匙”(《至后入城道中杂兴》)以及《悯农》、《悯旱》、《农家叹》、《秋雨叹》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农民的遭遇深表同情。
杨万里诗歌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比较有特色。他的诗初学江西诗派,《江湖集》自序说:“予少作有诗千余篇,至绍兴壬午年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体也。”他的第二部诗集《荆溪集》自序中说他初学江西,又学陈师道的五律、王安石的七绝,后来还学过晚唐诗,直到51岁时,才“忽若有悟”。跳出步人后尘的路子,自辟蹊径,面向大自然寻找诗意:“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他在《跋徐恭仲省□近诗》中写道:“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由师法前人到自筑诗坛,由在书本中寻诗到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写诗的材料,使杨万里的诗终于摆脱了江西诗派脱离生活、摹拟古人,只在字句韵律上着意锻造的风气,形成了独具特色、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
诚斋体的形成,与杨万里所提倡的“活法”有关。“活法”原是《江西诗社宗派图》的作者吕本中提出的,意在“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夏均父集序》)。杨万里的“活法”也包含这个意思,但立足点则是师法自然。他的诗友张□说:“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即时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携杨秘监诗一编登舟因成二绝》)跳腾踔厉,追摄造化,善于捕捉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自然情趣,并用生动、活泼而又富有变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这就是杨万里的“活法”。
与此相应,诚斋体的突出特点就是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如《晓行望云山》:“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过宝应县新开湖》:“天上云烟压水来,湖中波浪打云回。中间不是平林树,水色天容拆不开。”都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景物的“活”来表现意趣的“活”。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类诗大都想象丰富、奇特,景物活,意趣活,表现手法也同样活,一笔一转,一转一境,令人目不暇接。
诚斋体的另一特点是幽默诙谐。大自然的一切,大而日月山川,小而蜂蝶花木,无不收拾入诗,并且涉笔便有谐趣,以至姜夔有“处处山川怕见君”的戏语。《嘲蜂》、《嘲蜻蜓》、《嘲稚子》、《嘲星月》、《戏笔》等,都富有幽默感。有些诗,还能于诙谐中寓讽刺之意和激愤之情,如《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篙师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至于《嘲淮风》:“不去扫清天北雾,只来卷起浪头山!”《观蚁》:“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后车!”嘲讽之意,更灼然可见。
语言平易浅近,自然活泼,适当选择、熔炼俗谚口语入诗,这是“诚斋体”的又一特点。这比起江西派的搜僻典、用生词、押险韵、造拗句,显然是一种大胆的解放。《竹枝歌序》称隐括纤夫舟人“吟讴啸谑”而为歌,可见他对民歌的语言形式也有所吸收。如《檄风伯》中写与风神相戏:“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端能为我霁威否?岸柳掉头荻摇手!”很能体现诚斋体的各项特点。
杨万里在当时与陆游、范成大等齐名,在南宋诗坛声誉甚高,并且得到北方金代一些诗人的推许(刘祁《归潜志》卷八)。但杨万里诗歌在内容上比陆、范要逊色一些:其关心国事的作品远不及陆游的沉痛,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也赶不上范成大的深刻,数量上也少得多。采用“活法”无微不至地“斧藻江山,追逐风月”,这是杨万里的主要成就所在。“诚斋体”在造意、选材和风格上虽有独创性,但由于题材的琐屑细小,以致境界不甚开阔,加之他有时过分追求趣味性、“信手”、“走笔”,致使一些诗作缺乏必要的艺术概括,草率成章;语言有时也不经选择,随便运用,以致后人有“佻巧”、“油滑”之讥。他的七言绝句对南宋中后期的江湖派诗人及清代的郭□等人影响较大。
杨万里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诚斋诗话》及一些序文中。他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称诗是“矫天下之具”(《诗论》),并认为诗歌应该是有为而作,起到某种扬善讽恶的作用,不能无病呻吟。在表现方法上,他重视委婉含蓄,尚“意”重“味”。他所说的诗“味”,既继承了司空图“韵味”说的特点,但又受到江西诗派诗论的一些影响,求“味”而不离“形”、“法”。当然,杨万里讲的“法”主要是“活法”,他崇尚独创,反对死守规则的“舍风味而论形似”的模拟之风。因此,杨万里与江西诗派诸人不同,他大力提倡晚唐诗风,追求 “晚唐异味”。在评论前人时,他也能脱离时人偏见,既推崇杜甫、黄庭坚,也称赞李白、苏轼。其《江西宗派诗序》云:“今夫四家者流,以苏似李,黄似杜。苏李之诗,子列子之御风也。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欤?”比喻佳妙,常为后人引用。《诚斋诗话》不专论诗,也有一些文论。
词与辞赋 《历代诗余·词话》引《续清言》语,称杨万里“不特诗有别才,即词亦有奇致”。其词作今存15首。其中如〔昭君怨〕《赋松上鸥》:“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词风活泼清新,饶有趣味,和他的诗风很相似。
杨万里的辞赋也比较有特色。如《浯溪赋》以剥藓读元结的《中兴颂》碑为引子,借唐玄宗、肃宗父子的往事讽谕时事,对宋徽宗、高宗父子进行了批评,时人争相传诵,与范成大《馆娃宫赋》齐名。《海□赋》写宋军以海□船大破金兵于采石矶的战役,也具有现实意义。这类赋和欧阳修、苏轼的作品一样,摆脱了汉赋板重的句法和齐梁骈俪风气,以散势行韵文,韵脚多在虚词之前,读起来一气贯串,流利自然。
杨万里还精于《易》学,有《诚斋易传》20卷。他解释《易》的观点与程颐相近。因爱引用历史事件来证实《易》经,曾为后世经学家非议。但纪昀等人仍认为《诚斋易传》有“不可磨灭”处(《四库全书总目》)。
所著《诚斋集》 133卷(包括《江湖集》、《荆溪集》等10种诗集及其他各体文章),有《四部丛刊》影印宋钞本。又有《杨文节公诗集》42卷,清乾隆年间杨云采据明本校刻。《诚斋易传》20卷,以曝书亭影宋本为佳。《诚斋诗话》1卷,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篇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②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④毕竟: 到底。
⑤六月中:六月的时候。
⑥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⑦同:相同。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篇8: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全诗透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一样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完美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比较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一样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齐,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是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艺术上来说,出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十分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继而调任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此时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
生平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张浚重新起用,杨万里被荐为临安教授,以父丧未能赴任。服丧期满,改知隆兴府奉新(今属江西)县。在任时禁吏胥贪赃,甚得民心。乾道六年(1170),上《千虑策》三十道,陈述关于“君道”、“国势”、“治原”、“人才”、“刑法”、“民政”等重大问题的意见,受到宰相陈俊卿、虞允文的重视,征召为国子博士。次年,侍讲张□(张浚之子)因反对任命外戚张说而谪守袁州,杨万里抗疏挽留,又致书虞允文,劝他主持公道。虽然张□仍被贬谪,但杨万里的言行,却受到公论的赞许。屡迁至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外出任漳州知州,不久改知常州。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监,升任广东提点刑狱。淳熙九年,因母丧去职。十一年服满返杭,任吏部员外郎,升郎中。次年,因地震应诏上书,劝告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治舰扼险”,以“足国裕民”。十三年,迁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向宰相王淮推荐朱熹、袁枢等16位人才。后迁秘书少监。高宗卒,万里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触怒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
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即位,杨万里被召入朝,任秘书监。年底,金谴使来贺正旦,万里奉派为接伴使,此行途中,题咏颇多。绍熙元年(1190),外出任江东转运副使。这时朝议欲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他上疏反对,并拒不奉诏,因此触怒时相,改任赣州知州。万里不去赴任,请求还乡。此后闲居乡里长达之久。宁宗即位后,屡次召他入朝任职,都坚辞不就。开禧二年(1206)卒于家中。临终前索笔写下了“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遗言,和陆游的《示儿》诗体现了同样深沉的忧国感情。
诗歌创作与诗论杨万里的诗作今存4200余首,其中有不少作品资料比较充实。从他的第一部诗集《江湖集》开始,便写下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的作品。如《读罪己诏》,对孝宗因抗金受挫而中途改变策略提出忠告;《道逢王元龟阁学》,对□党得势、忠良被逐表示愤慨;《故少师张魏公挽词》,对爱国名臣张浚抱恨以殁深表痛惜。淳熙十六年冬奉命迎接金使,北渡江淮,忧愧悲愤,发而为诗,有著名的《初入淮河四绝句》:“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淮河流域,原为宋朝版图,如今淮河成了宋金疆界,中流以北,即是天涯,南北人民,失去了往来的自由。诗人抚今追昔,百感丛集,即景抒怀,比兴互陈,到达了他所追求的“诗已尽而味方永”(《诚斋诗话》)的艺术境界。此外,象《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的“白沟旧在鸿沟外,易水今移淮水前”;《雪霁晓登金山》的“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以及《舟过扬子桥远望》、《过扬子江》、《雨作抵暮复晴》等诗篇,同样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
杨万里还写了一些反映农民劳动生活的诗,如《竹枝歌》7首写舟人纤夫雨夜行船:“幸自通宵暖更晴,何劳细雨送残更?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对辛苦劳役的下层人民表示关切。《圩丁词十解》是他飘过当涂看到圩丁筑堤而写的,目的在于“授圩丁之修圩者歌之,以相其劳”,诗中以赞赏的态度描绘了水利工程给人民带来的好处;《插秧歌》则描述了农民在雨中紧张劳动情景。象“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未送太仓新玉粒,敢先云子滑流匙”(《至后入城道中杂兴》)以及《悯农》、《悯旱》、《农家叹》、《秋雨叹》等都从不一样角度对农民的遭遇深表同情。
杨万里诗歌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比较有特色。他的诗初学江西诗派,《江湖集》自序说:“予少作有诗千余篇,至绍兴壬午年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体也。”他的第二部诗集《荆溪集》自序中说他初学江西,又学陈师道的五律、王安石的七绝,之后还学过晚唐诗,直到51岁时,才“忽若有悟”。跳出步人后尘的路子,自辟蹊径,面向大自然寻找诗意:“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他在《跋徐恭仲省□近诗》中写道:“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由师法前人到自筑诗坛,由在书本中寻诗到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写诗的材料,使杨万里的诗最后摆脱了江西诗派脱离生活、摹拟古人,只在字句韵律上着意锻造的风气,构成了独具特色、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
诚斋体的构成,与杨万里所提倡的“活法”有关。“活法”原是《江西诗社宗派图》的作者吕本中提出的,意在“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夏均父集序》)。杨万里的“活法”也包含这个意思,但立足点则是师法自然。他的诗友张□说:“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即时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携杨秘监诗一编登舟因成二绝》)跳腾踔厉,追摄造化,善于捕捉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自然情趣,并用生动、活泼而又富有变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这就是杨万里的“活法”。
与此相应,诚斋体的突出特点就是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如《晓行望云山》:“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过宝应县新开湖》:“天上云烟压水来,湖中波浪打云回。中间不是平林树,水色天容拆不开。”都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不仅仅如此,作者还透过景物的“活”来表现意趣的“活”。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类诗大都想象丰富、奇特,景物活,意趣活,表现手法也同样活,一笔一转,一转一境,令人目不暇接。
诚斋体的另一特点是幽默诙谐。大自然的一切,大而日月山川,小而蜂蝶花木,无不收拾入诗,并且涉笔便有谐趣,以至姜夔有“处处山川怕见君”的戏语。《嘲蜂》、《嘲蜻蜓》、《嘲稚子》、《嘲星月》、《戏笔》等,都富有幽默感。有些诗,还能于诙谐中寓讽刺之意和激愤之情,如《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篙师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至于《嘲淮风》:“不去扫清天北雾,只来卷起浪头山!”《观蚁》:“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后车!”嘲讽之意,更灼然可见。
语言平易浅近,自然活泼,适当选取、熔炼俗谚口语入诗,这是“诚斋体”的又一特点。这比起江西派的搜僻典、用生词、押险韵、造拗句,显然是一种大胆的解放。《竹枝歌序》称隐括纤夫舟人“吟讴啸谑”而为歌,可见他对民歌的语言形式也有所吸收。如《檄风伯》中写与风神相戏:“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端能为我霁威否?岸柳掉头荻摇手!”很能体现诚斋体的各项特点。
杨万里在当时与陆游、范成大等齐名,在南宋诗坛声誉甚高,并且得到北方金代一些诗人的推许(刘祁《归潜志》卷八)。但杨万里诗歌在资料上比陆、范要逊色一些:其关心国事的作品远不及陆游的沉痛,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也赶不上范成大的深刻,数量上也少得多。采用“活法”无微不至地“斧藻江山,追逐风月”,这是杨万里的主要成就所在。“诚斋体”在造意、选材和风格上虽有独创性,但由于题材的琐屑细小,以致境界不甚开阔,加之他有时过分追求趣味性、“信手”、“走笔”,致使一些诗作缺乏必要的艺术概括,草率成章;语言有时也不经选取,随便运用,以致后人有“佻巧”、“油滑”之讥。他的.七言绝句对南宋中后期的江湖派诗人及清代的郭□等人影响较大。
杨万里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诚斋诗话》及一些序文中。他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称诗是“矫天下之具”(《诗论》),并认为诗歌就应是有为而作,起到某种扬善讽恶的作用,不能无病呻吟。在表现方法上,他重视委婉含蓄,尚“意”重“味”。他所说的诗“味”,既继承了司空图“韵味”说的特点,但又受到江西诗派诗论的一些影响,求“味”而不离“形”、“法”。当然,杨万里讲的“法”主要是“活法”,他崇尚独创,反对死守规则的“舍风味而论形似”的模拟之风。因此,杨万里与江西诗派诸人不一样,他大力提倡晚唐诗风,追求“晚唐异味”。在评论前人时,他也能脱离时人偏见,既推崇杜甫、黄庭坚,也称赞李白、苏轼。其《江西宗派诗序》云:“今夫四家者流,以苏似李,黄似杜。苏李之诗,子列子之御风也。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欤?”比喻佳妙,常为后人引用。《诚斋诗话》不专论诗,也有一些文论。
词与辞赋《历代诗余?词话》引《续清言》语,称杨万里“不特诗有别才,即词亦有奇致”。其词作今存15首。其中如〔昭君怨〕《赋松上鸥》:“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词风活泼清新,饶搞笑味,和他的诗风很相似。
杨万里的辞赋也比较有特色。如《浯溪赋》以剥藓读元结的《中兴颂》碑为引子,借唐玄宗、肃宗父子的往事讽谕时事,对宋徽宗、高宗父子进行了批评,时人争相传诵,与范成大《馆娃宫赋》齐名。《海□赋》写宋军以海□船大破金兵于采石矶的战役,也具有现实好处。这类赋和欧阳修、苏轼的作品一样,摆脱了汉赋板重的句法和齐梁骈俪风气,以散势行韵文,韵脚多在虚词之前,读起来一气贯串,流利自然。
杨万里还精于《易》学,有《诚斋易传》20卷。他解释《易》的观点与程颐相近。因爱引用历史事件来证实《易》经,曾为后世经学家非议。但纪昀等人仍认为《诚斋易传》有“不可磨灭”处(《四库全书总目》)。
所著《诚斋集》133卷(包括《江湖集》、《荆溪集》等10种诗集及其他各体文章),有《四部丛刊》影印宋钞本。又有《杨文节公诗集》42卷,清乾隆年间杨云采据明本校刻。《诚斋易传》20卷,以曝书亭影宋本为佳。《诚斋诗话》1卷,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注释]
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终归,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那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与天相接,形容广阔,望不到边。
无穷:无边无际。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太阳映照。
别样:宋代俗语,个性,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个性出色。
[译诗、诗意]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一样。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啊,山水风光与其它季节真是不一样。湖面上铺满了荷叶,青翠碧绿,一望无际,好像与蓝天连成一片。盛开的荷花,在早晨灿烂的阳光映照下,个性红艳明亮,美丽动人。
篇9: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600字读后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600字读后感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相信大家对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都非常熟悉吧。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杨万里早晨于净慈寺送朋友林子方时所看到的西湖景色。读过之后让人不由得对西湖的夏季美景浮想联翩……
六月西湖的景色与其它季节不同。看,荷叶一望无际,与天相连,在阳光的照耀得更加碧绿。仔细一瞧,有的荷叶上面还有几颗晶莹的小水珠在滚动呢。象满天星似的荷花点缀在荷叶间竞相开放,红色的花看起来是那么的艳,白色的花看起来又是那么的清雅,它们互相映衬着,像仙境一样。一阵微风吹来,荷花姑娘们跳起了优美的芭蕾舞,有的弯着腰,还有的还在旋转呢,真是多姿多彩。
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虽然说西湖的四季风光各有特色,但这碧绿的荷叶,红艳艳的荷花,诗人仅用一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便能够突出地体现了荷叶的.多,荷花的美。这句诗可谓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这说明了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景色中更加显得与众不同的原因。直让读者与诗人一样按捺不住内心的惊喜与赞叹。
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其独特的手法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红碧交错、惊采艳绝的画面:翠绿的莲叶,蔓延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一幅画,一个梦,接天无际的荷叶,却道不完那无尽的碧色。阳光倾斜在荷花上,那亭亭仙子便顷刻散发出动人的艳红――轻轻地,揉进了西湖的碧波,揉进我的心中……
这首诗写出了西湖的韵味,西湖的美丽,真是让我心有感触,如同身临其境。
篇10: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②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④毕竟: 到底。
⑤六月中:六月的时候。
⑥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⑦同:相同。
⑧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⑨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⑩映日:太阳映照。
⑪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诗词简介-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但只有四千二百首流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为七言绝句,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著有《诚斋集》等。
篇11: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篇1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鉴赏
【宋】 杨万里
毕竟④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⑤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⑥,映日荷花别样⑦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②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④毕竟:到底。⑤四时:春夏秋冬四季。⑥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⑦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翻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阅读训练】
(1)首句似以“突兀”的语气开头,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____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2)三、四两句诗人用一“____”和“____”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莲叶无边,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_____”与“____”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碧 红 映日 荷花)
(3)诗人先写____,再叙_____,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得效果,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全诗明白晓畅。 (感受 实景)
参考答案:
(1)赞叹
(2)碧 红 映日 荷花
(3)感受 实景
篇1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译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鉴赏】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背景】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
篇1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②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④毕竟: 到底。
⑤六月中:六月的时候。
⑥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⑦同:相同。
⑧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赏析】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是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艺术上来说,出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篇1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②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④毕竟: 到底。
⑤六月中:六月的时候。
⑥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⑦同:相同。
⑧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⑨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⑩映日:太阳映照。
⑪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英译
What is West Lake in June the day scenery,
The scenery and the other seasons are different.
Lotus leaf by God as a green,
The sun is bright red lotus。
鉴赏
诗词鉴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隐喻含义
在这首诗中,“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诗歌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含义是:在朝廷里任职和其他地方任职是不一样的。 “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整首诗的隐喻含义是:
毕竟是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不一样。你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
但林子方并没看懂,大喊“好诗”便去福州了。从此林子方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篇16: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②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③红。
①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②毕竟:到底。
③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翻译】
1: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丽,风光与其他时候都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2:六月的西湖最美的时候,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满湖的莲叶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碧绿一片。在阳光的照射下,荷花非同一般的红来。
【写作指导】
西湖是文人写风景时的首选,苏东坡将它比喻成“西子”,从此再无更精妙的比喻了。而同是宋朝人的杨万里,则将六月的西湖和其他时节的西湖风景作比较,得出“不与四时同”的结论,有接天莲叶,有映日荷花,不论是烟雨朦胧的西湖,还是杨柳青青的西湖,都不能和杨万里笔下的六月西湖分出高下了。对比不仅可以和不同的事物作比较,还可以如杨万里这样,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季节作比较。
【映照之美】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有诗说:夕阳返照桃花岸,柳絮飞来片片红。在夕阳的映照之下,偏偏柳絮都变成了红色了。杨万里的荷花,也在夕阳的映衬下“别样红”,而这还不算,想想还有一直延伸到天边的荷叶,硕大而碧绿,“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景色融在一起,该是何等壮观!
【赏析】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篇1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西湖一年四季风光图片,配乐的荷花组图,有关杨万里的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让我们一起去饱览一番。(映示画面)
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恋往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望着这景象,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杨万里的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这可是两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认真研究研究这两句诗好吗?围绕诗句可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
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料围绕诗句的背景、作者、意思、表达的感情等方面认真研究,比谁获取的信息多。
2、交流研究成果:
作者 介绍杨万里。
题目 指导读课题,在读中理解题意
出处 采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朗读古诗
3、重点研究三四两行为什么脍炙人口?
(1)启发学生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感悟荷叶的茂盛荷花的艳丽。欣赏荷叶组图,指导朗诵。
(2)体会一碧一红荷叶和荷花的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3)体会语言的对仗工整。
两行诗十四个字就把满池的.荷叶荷花送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置身于西湖岸边,使我们浮想联翩,令人惊叹!难怪诗人脱口而出……
(4)指导朗诵,想象画面,体验古诗的意境。
4、看书鼓励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修改完善书上插图。
(2)引导学生研究〈杨万里与荷花〉,补充三首杨万里写的有关荷花的古诗。
(3)引导学生开展研究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比较研究,补充其他送别诗。
三、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研究写一份研究报告:
〈关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研究报告〉
〈关于杨万里与荷花的研究报告〉;
〈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
〈关于“……,……”的研究报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语文 -古诗(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小学语文第十册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古诗读后感
古诗读后感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读后感(整理17篇)




